清代宰相孫將鳴曾為資國寺題了這樣一副楹聯:“浮生若夢誰非寄,到處能安即是家”。大意是這位宰相感歎塵世浮沉恍如夢境,哪一個人的生命不是暫時寄託到人間來的呢!但只要我們能夠珍惜當下的生活,隨遇而安,就能夠做到四海為家了。 

  

這裡,孫將鳴強調的是人的心態作用,不管生活怎樣,你的心安穩了,生命也就安穩了。所以反觀自心,尋找那心的解脫才是最高境界,而絕非一味向外尋求外境或者依賴外援而得。正如那則小故事:某人去廟中拜佛求幸福,發現一位跟佛一模一樣的人也在求佛,便問他:“你怎麼跟佛長得一個模樣?”那人道:“我就是佛。”“你就是佛,那你為什麼還要求你自己呢?”“求人不如求己。”佛答道。世人遇事總會想得到別人幫助,卻恰恰忘了自己,久而久之形成一種依賴,於是自己便成了累贅。而反過來,一求己,就成了佛。 

 

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徒,每天都從自家的花園裡,採擷鮮花到寺院供佛,一天,當他正送花到佛殿時,碰巧遇到無德禪師從法堂出來,無德禪師非常欣喜的說:“你每天這麼虔誠的以香花供佛,依經典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

 

信徒非常歡喜回答:“這是應該的,我每天來寺禮佛時,自覺心靈就像洗滌過似的清涼,但回到家中,心就煩亂了,我是個家庭主婦,如何在煩囂的城市中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呢?”

無德禪師反問:“你以鮮花獻佛,相信你對花草總有一些常識,我現在問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鮮呢?”

 

信徒答:“保持花朵新鮮的方法,莫過於每天換水,換水時把花梗剪去一截,因為泡在水裡的花梗容易腐爛,腐爛後水份不容易吸收,就容易凋謝!”

 

無德禪師說:“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樣的,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唯有不停淨化自己的身心,變化自己的氣質,並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不斷吸收到大自然的能量。”

  

信徒聽後,歡喜作禮感謝的說:“謝謝禪師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禪師,過一段寺院裡的禪者生活,感受晨鐘暮鼓和梵唄的寧靜。”

無德禪師開示說:“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博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就是菩提,無處不是寧靜,又何必等機會到寺院裡生活呢?”

無德禪師的話,猶如三伏天裡的一捧清涼淨水,瞬間澆滅了這位信徒心中的燥熱,還她一個清涼的心境和清涼的世界。所謂「心隨境轉」,人就痛苦;「境隨心轉」,人就自在。只要你自己的心清淨安寧了,無論你在哪裡,都不會受到干擾,都依然清淨安寧,有時候,由於你的良好心境,那些不好的外因,或紛繁的人和物,反而會轉過來,轉成好風水,好助緣,成就你的道業!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的心,常會隨著環境和時間改變而不斷變化,這是“心隨境轉”,是我們不能控制自己心態的結果,這容易給自己帶來煩惱。因為我們的情緒也會常常因他人的高興而高興,因他人的悲傷而悲傷,或者看到他人強過自己,而嫉妒難過,看到對手受傷而暗自慶倖!這些心理的生產,都是我們太在意外境的影響而導致的,它往往使我們的身心都不能自在,使我們的心靈蒙垢。所以,應當如無德禪師所說的那樣,要時刻關照自己的內心,把自己的身體當做道場去修煉,去關愛他人,真心付出,提升自我,那麼最終必然能夠“境隨心轉”,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之而來。

 

正如古德說:“熱鬧場中作道場”,寧靜,只要自己息下妄緣,拋開雜念,哪裡不可寧靜呢!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樣無法修持,禪者重視“當下”,何必明天呢?雖說我們常人都無法擺脫環境的影響,世間的紛擾也常使我們陷入心靈不安。欲藉一寧靜的外在環境來安祥自己,相信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心願。然而,若要有一個適當的環境才能修行,那豈不是太偏執於外物了。心靈安祥的條件並不取決於環境,而是在自我體悟。只要你擁有一絲一點的體悟之心,時時皆是修行的良機,處處皆是修行的良所。

 

晚唐詩人杜荀鶴的《悟空上人寺院夏日題詩》詩中寫道:“三伏閉門披一衲,兼無松竹敞房廊。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樸實的語句,禪意盎然,讀起來恰如在炎炎烈日下,靜飲一杯涼茶,頓覺心靜神安。七月流火,三伏之內,披一件破僧衣,關門靜坐參禪入定是何等的超脫!又是何等的清涼境界!外面喧囂的世界,似火的驕陽,人世的紛雜都被關之門外。主觀上有一顆清靜自然涼的心,滅卻心頭的種種雜念,就會心靜如水。那麼,客觀的季節冷熱又何妨呢?

  

這裡所說的即是心靜自然涼,它是一種氣度,一種品質,是一種寬容和大度,也是感觀物質之外的一種心情。是豐厚的物質所取代不了的,也是金錢買不到的,正像我們經常說“天天都有好心情”一樣。實際上,心靜自然涼,更是生活在喧囂世界的人們,在煩瑣的、紛擾的、迷茫的時候,一種最好的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

 

法國大文學 家蒙田 先生曾有這樣的一句話:“跳舞的時候我便跳舞,睡覺的時候我便睡覺”。這是一句多麼富有禪機的話啊!世人若都如 蒙田 先生這般的心態,生活想必快樂許多,安然許多,也就沒有那麼多的煩惱了。但是,事實是我們往往是在“睡覺”的時候想著“跳舞”,“覺”睡得不踏實;“跳舞”的時候想著“睡覺”,“舞”也跳得不歡快。就這樣,我們離快樂和安然越來越遠。

  

禪師講“時時在當下”,生活在現實中,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要在當下能時刻想到:工作是我們養家糊口的飯碗,我們努力地端好它,平穩順利就好;房子是我們安身之所,我們精心佈置它,和睦溫馨就好;子女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我們用心呵護她(),健康平安就好……我們不看別人,不看過去,不看未來,著眼於“當下”,安於“當下”,不去他求,心安寧則生活就會幸福快樂。當你不再迷於外境,當你頓悟生活的真諦,你就一定能夠明白“安禪何須勞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的妙趣,就一定能夠體驗到境由心造的快樂。可以從一朵花、一粒沙、一滴水中,看到整個世界。並像海明威說的那樣,能夠在生活的重壓下,保持優雅的風度。林語堂曾經將它總結為生活的藝術。

 

不過,著名才女張愛玲也參透了其中的秘密,她說:“生活的藝術,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領略。我懂得怎麼欣賞七月巧雲,聽蘇格蘭兵吹bagpipe,享受微風中的籐椅,吃鹽水花生,欣賞雨夜的霓虹燈,從雙層公共汽車上伸手摘樹巔的綠葉。”—這是另一種境界,帶著禪的意味。

 

 

當你的心安寧時,你還會感覺到一種與眾不同的世界,你可能會聽見雪花飄落在屋頂的聲音,你可能會感覺到花蕾在春風裡慢慢開放時那種美妙的生命力,你還可能聞到秋風中帶著從遠山傳來的樹葉清香……真的,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會不斷地發現並享受到生活的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