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師:世人往往誤解佛教民俗外道切莫混淆

對佛教的誤解--此系針對尚未學佛及學佛不深者,提出觀念的釐清。

不經審慎思考,迷迷糊糊相信稱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為迷信,豈非更為迷信?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於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為接納。流傅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祇,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願力迥異,應當究明。

神為六道輪迴的眾生,屬於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對國家、人類貢獻卓著,後代為追思其恩澤,立廟祭祀。或因民智未開,對自然現象無知,遂於山川雷電產生敬畏之心。

人們認為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凶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為主,並無圓滿縝密之思想體系。拜神尋求的是現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神與人是主僕關係,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聖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他主張一切吉凶禍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徹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盲目的崇拜無法趨吉避凶,更不能淨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對待一切眾生,他是一個指導者,因此佛與人是師生關係,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與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

常有人批判信佛為迷信。何謂迷信?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稱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為迷信,此批判者豈非更為盲從、迷信?

何謂智信?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為智信。梁啟超嘗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便是智信的表徵,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誤為佛教 】

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為,皆非正信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籤、卜卦、紫微斗數、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系由於人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因緣。

⊙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合乎自然的。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光明淨土,此正可為「凡夫境轉心,聖人心轉境。」做最佳註腳。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為橋樑,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產物,而是巫術的範疇。

⊙擲杯筊:人無法與神鬼溝通,便依我見自問自答,揣測神意.

⊙燒冥紙:始於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紮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俗。佛教主張,若欲做功德,當以亡者之名佈施、印經、供養三寶,更能利益亡者。蓋火化冥紙、冥具,僅鬼道受用,然亡者卻未必投胎鬼道。

再者,往生錢萬不可燒,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則視同焚燬經書,罪過不小。

⊙殺生害命以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雞鴨魚肉供佛,以示誠意。然則佛教以慈悲為懷,主張眾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權。且六道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焉知所殺者,非過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規即是--不殺生。

【錯誤認知--消極、悲觀、崇拜偶像】

佛教揭開生命的面紗,徹見其本質是苦、空、無常的,對於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義,認定佛教是消極而悲觀的。其實,佛教對造惡消極,對行善度眾則抱持捨我其誰的態度,十分積極。佛教願拔一切眾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觀,而非「悲」哀觀。更有人批駁出家為不孝、逃避責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心靈救度的大任正有賴僧寶來承擔。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為出離的是煩惱之家,所做的是紹隆佛種、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積極!外教徒常批評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設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齊,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為,並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國旗、國歌、十字架皆為精神的表徵,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離相,不離世間,不染著世間,而《金剛經》更是句句破相,何來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無相,即心即佛。


星雲大師:佛教對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佛教有很多的佛菩薩,以及各種的護法神祇,如天龍八部、伽藍、韋馱、帝釋天等,請問大師,佛教的護法神跟民間信仰的神祇一樣嗎?佛教對神祇信仰的看法如何? 

星雲大師答:中國是一個熱愛鬼神仙狐的民族,在歷代文學作品中,諸多以神話人物來反映現實或諷喻現實的創作,如《神仙傳》、《搜神記》、《太平廣記》、《世說新語》、《聊齋》等,不但在民間流傳甚廣,成為大家茶餘飯後閒談論說的故事體裁,尤其發揮潛移默化的勸善功能,使得中國人幾千年來根深柢固地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此與佛教「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觀念,同樣具有維繫社會道德於不墜的功能,並且發展成為中國民間極為特殊的神祇信仰。

神祇信仰雖然常被譏為迷信,不過剛才說過,迷信也有迷信的力量,有些迷信只是基於行業的規矩,尊崇那個行業裡最有成就、最崇高聖潔的一個人物,把他神化成為人格神,成為自己的榜樣。例如:醫界崇奉華佗、藥師崇祀神農、縫衣者祀嫘祖、造紙業奉蔡倫、建築業尊有巢氏、書畫界奉吳道子、旅館業尊劉備、飯館祀灶王爺、豆腐店祭劉安、皮鞋店敬孫臏、爆竹祖師馬均、商人只奉關公、木匠都崇魯班、銀行業奉趙玄壇為財神等,這種精神崇拜,意在提昇自己,而非裝神弄鬼,自然有其可取的價值和力量。

對神祇的信仰,另有一種是建築在有所求、有所得之上。台灣社會上有許多大帝、王爺、二媽、三媽,乃至樹頭公、狐仙等神明,普遍受到膜拜,主要就是信徒可以向那些神明多所要求,譬如求財富、求健康、求功名、求子嗣、求平安等。所求是否能夠如願,姑且不談,但是至少心裡獲得了滿足,因此容易為人所信仰。

多神信仰其實也與政治有關,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人民的希望要求,政治無法給予寄託與滿足,所以轉而尋求宗教信仰,民間信仰於焉出現。例如:為求發財,拜財神爺;為求民生安樂,拜城隍爺;希望有好婚姻,求助月下老人;希望有子嗣,求助送子娘娘等。

如果將中國民間信仰的神明組織起來,其實就像人間的政府制度。例如:拜文昌帝君是為求兒女聰明,文昌帝君就像教育部長;拜媽祖的人,大部分是靠海捕魚維生,用現在的說法,媽祖等於交通部長;東嶽大帝主持陰陽審判,主持刑罰,豈不和現在的司法部長一樣?

其他還有:玉皇大帝如總統,城煌爺如縣長,神農大帝如農業部長,太子爺是警察局長,瘟神是衛生署長,土地公是派出所主管,月下老人是婚姻介紹所,註生娘娘是助產士。此外,三官大帝的天官管賜福、地官管赦罪、水官管解厄,像福利部長;玄天上帝、北斗星君專司人壽保險,像保險公司董事長;關帝聖君主財,屬財政部長;保生大帝像中醫師公會理事長;五雷元帥好像台灣電力公司的總經理等。

由此可見,信仰神明主要是緣於對未可知的自然現象不瞭解,或是在政治上不能獲得滿足,或因自己力有未逮,不能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於是便希望藉著另一種偉大的力量來化厄解困,因此,信仰神祇其實也含有一種超越現實的希望與期待。

佛教並不排斥民間信仰,因為有很多神明其實也都信仰佛教。過去佛光山就經常有神明到大雄寶殿拜佛,甚至歷史上有很多神明都是皈依三寶,與佛教有很深的淵源,例如呂洞賓皈依黃龍禪師、關雲長皈依智者大師、媽祖是觀音的弟子等。

在佛教的經典裡其實也有各種神祇之說,如《地藏經》第七所說「有千萬億那由他閻浮鬼神,悉發無量菩提之心」;其他經典裡也列舉許多聞法的天龍八部等眾。不過佛教不以神祇為信仰、皈依的對象,因為神祇也是六道眾生之一,仍難免五衰相現,輪迴生死,因此信仰神祇並非究竟解脫之道。

有人問︰正信佛教徒皈依三寶以後,是否可以拜神明呢?在我認為,拜拜可以,但不可以皈依。拜拜是一時的,是表示尊重;皈依是一生的,信仰是永久的。一個正信的佛教徒要依止下面四點︰

(一)依法不依人
(二)依智不依識
(三)依義不依語
(四)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真正的信仰,其實是相信自己!不過人是很可悲憫的,遇到一點點委曲,一點點打擊,就會徬徨失措、恐慌害怕,自己無力化解,於是向外求助。有時求人,有時求權貴,有時求神明。雖然有些神明如同政治上的官員一樣,偶爾也會幫助我們,但畢竟不是正本清源的正理。如同靠山山倒,靠人人老;有了災厄,不去逢凶化吉,自求多福,反而靠吃香灰、戴符咒化解,這就變成信仰的疾病了。

所以,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明,要問自己,因為自己的行為才能決定自己的未來;唯有自己才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而不是有一個神明可以主宰我們的命運。因此,信仰佛教可以讓我們從神權中解脫出來,回復心靈自由,從而建立對自我的信心。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