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宗派法門 (140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近來修行的多有著魔的事故發生,這都是由於躁妄心,急於希望有感通、有勝境出現。應該知道,不要說一般的境界是魔所現,就是勝妙境界,只要生起貪著喜愛的心,就會受到障礙和損害,對修持不會有絲毫的利益;又何況多數境界未必都是勝境啊。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問:當看見捱殺畜生時,說可誠心替他唸佛或唸咒?准提咒是否就是往生咒?(陳聖音)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女居士向妙法老和尚請教:她說自己患心臟病三四年了,雖經醫院治療,還是時好時壞。自己這麼年輕就得了心臟病,生活也覺得暗淡多了。後經一居士介紹,聽過一次師父講法,相信不吃肉不殺生,每天唸佛能使心臟康復,於是她就皈依了佛門。但不知何時她的疾病能好?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老和尚開示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學佛,常常感到非常困難,進的少,退的多,什麼原因?我們的信心不堅固。

為什麼你的信心不堅固?因為你認識不清楚,

不瞭解事實真相,對於事實真相常常混淆,過失在這裡。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2/06 03:46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些業障不是什麼你老是妄想心不定,然後

對於這樣的一個方法始終感受不到摸索不到

現在我要心靜下來而靜不下來那麼那些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因為這個大而忘了自己應該要有的基礎

現在大家一坐提起正念深參唸佛是誰

你用得了功夫嗎這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是成佛的一個途徑、一個過程,所以今天來學禪,應該要做成佛的打算。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聖嚴法師語錄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淨空法師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持名唸佛的層次有五種:唱佛、散心念、專心念、一心念、無心念

持名唸佛的層次有五種: 
◎ 唱佛號: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牛圖頌」是宋代臨濟宗廓庵思遠禪師所做。兩宋以來,以牧牛比喻修道過程的詩歌為數甚多,其中又以廓庵禪師的《十牛圖頌》最為人熟知,流傳也最廣。這裡的牛,指的是吾人難調難伏的心,透過牧牛的十個過程,次第說明行者從找心、調伏、開悟、度化眾生的修練歷程。
「十牛」為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念佛沒有時間、地點、世緣的障礙和限制

印光大師

文章標籤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在印度、在中國,都是佛教徒們修行的共同法門,雖然在梁代慧皎(四九七~五五四)的《高僧傳》中,記載有共計二百五十七篇傳記,在其中僅舉出二十一位僧侶是修習禪觀之人,不過,這並不表示修習禪觀的人太少,而是僅僅為了說明修習禪觀而不兼弘教義和翻譯經典者的人數並不多。到了唐代道宣律師(五九六~六六七)的續《高僧傳》中,修習禪觀的人數卻急速增加,而有一百一十九人。這兩種高僧傳對於禪僧的類別與標準,也顯然不同;前者認為中國初期的禪僧,是和印度佛教的頭陀行或苦行者相同,他們依法修行,隱於巖谷、林間,常與泉石草木為伍,他們能夠擯除鬼魅,役使猛虎。可是自第六世紀中葉(梁代)以後,對於禪僧的類別與標準,便大異其趣。例如開創天台宗的慧思(五一五~五七七)、智顗(五三八~五九七)、灌頂(五六一~六三二),自祖至孫三代,均被道宣律師收入禪僧之列。在這時期對禪者的定義,是除了對於教義的研究與發揚之外,尤其對於禪定的修行與弘揚,具有很大的貢獻者。但是在當時,尚未聽說有禪宗的名稱。至於將修行禪定的人們,立為一個宗派,而稱為禪宗,乃是第十世紀(宋初或稍前)時才開始的事。

若從禪的修行結果來考察,從印度傳到中國的初期禪法,是主張漸修和漸悟的,認為由於修行者的功力有強弱、時間有長短,所悟的自性空理,必然也有深淺的不同,故有小乘的聲聞、緣覺,和大乘的菩薩等三種等級的分別。這與印度佛教所持的態度是一樣的。

到了第五世紀,道生法師出世,依據他自己的修證經驗,便大膽地提出了「頓悟」成佛的主張。他以為修行的入門處,固然可有三種等級之分,可是當他們親證法性理體的本然自性時,其所體驗到的自性,與佛所體驗的,乃是完全相同的。這種思想論點的產生,在中國本身,正因為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早已有儒家及道家的文化背景。依據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對道生頓悟思想的評介,他以為印度佛教是講求實證,可是卻僅止於漸悟,中國儒家的孔子雖說了一極頓入的道理,卻不能做到親切地實證。道生則取其兩者之長而捨兩者之短,漸次的精進而到豁然大悟時,那就會「紛累盡矣」。此與後世的禪宗所說的「參學事畢」的見解,是頗為類似。只是在道生之前,已有支遁(三一四~三六六)主張七住位上頓悟之說,道安也有漸修頓悟之說,但是均未達到大頓悟的說法。不過這對道生來說,應當具有啟示作用。支遁原本是一位研究老莊的專家,並且曾經用老莊的思想來注解佛教的般若空義。道安也曾在其著作中,引用老子的語句,這是受到當時格義風尚的影響。可見,雖在《楞伽經》中已有「頓現」之說,不過像道生那樣的大頓悟,應該是受了中國儒家及道家的影響,也可以說,透過中國傳統的固有思想,才將佛教的思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