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右下可點全螢幕觀賞)
 

 

 

(一)

 

同樣是一個陽光,因為照射在不同的物體,產生的光明、黑暗不同。

比如說你今天是一間大的房子,你就會看到一大片的光明,但是它背後就有一大片的黑暗;

如果是一棵小樹,你看到的是小的光明、背面是小的黑暗。

就說明眾生的情緒,跟他心中的有所得是有關係的。

你今天對這件事情,有歡樂的感受,你一定會有悲傷的感受,光明跟黑暗永遠存在。

如果你對很多事情會感到極度的快樂,這不吉祥,

這表示當你悲傷的時候,你也會比別人悲傷。

 

所以修行者,蕅益大師說:修行人要「平淡!」

就是說,因為你歡樂的時候,沒有很歡樂;你痛苦的時候,也就不會太痛苦。

你的光明面愈多,黑暗面也一定愈多,陽光照射出來,

一定有光明面、有黑暗面,你光明面有多大快,黑暗面就有多大塊。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有種種心識情緒轉生的理由,就是凡夫的有所得。

 

 

 

(二)

 

《易經》的思想是這樣子的。

就是說一個人會痛苦,基本上的因素就是:我們對人生有一種錯誤的期待,

我們總希望人生應該要十全十美,

我的身體應該要健康、外表要莊嚴、別人對我都非常的好,各種的人事因緣都風平浪靜。

但是我們心中所期待的東西,是不存在的。

我們過去造的業力,有善業、也有罪業;

但是我們在得果報時候,我們卻不喜歡罪業表現出來!

所以我們對生命產生錯誤的期待,這個是一個痛苦的因素。

 

 

我們一個人少欲知足,就是你有智慧的觀察:

其實人生帶一點缺陷,這個人生才能夠正常而持久。

要知道,我們前生造了善業,但是也造了罪業,我們必須讓罪業有釋放的管道。

這句話你要聽懂,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少欲知足。

就是說,你一定要讓罪業有釋放的管道;

你把罪業釋放的管道全部塞住,那不吉祥的事情就即將會出現,樂極就會生悲!

你要能這樣子想,你很自然地就少欲知足,不追求圓滿,

這個地方有缺陷是正常的,人生本來就有缺陷,遲早要去瞭解這個真相。

所以我們在少欲知足的第二個階段,就是修假觀,

知道禍福相依,帶有一點缺陷,這個人生才是真實的。

 

 

 

(三)

 

願西確實感到慚愧萬分,自己身為導演卻寫出這一齣劇本,

讓所有的演員如此疲於奔命、迫於老死、憂悲苦惱。

未明出世旨,寧歇累世狂,始作俑者正是願西自己。

「故我一念心,全體即法界。」自己要好好懺悔業障!

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有時還責怪別人不知生死根株怎麼都還不醒悟,

回頭神來才看到不是別人不醒!正是自己顛倒生相,念逐想生,此想虛妄,流轉生死,是自己不覺悟阿!

自己不醒老怪別人做夢「怪罪鏡裡人,不知自己就是鏡中人」自己在作無明大夢。

蕅益大師說:「既從心起,還從心滅」,還是只能心平氣和面對今生,今生來自前生造作。

世間真相確實相有體無,是吾人一念不覺心性所變現,

覓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是「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體性是離一切相的,它是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你動了一個念頭,它就有十法界的依正諸法,循業發現。

不得已安立一個假名,強名自性。

當解悟所有真相之迷後,一迷一切迷,才曉得自己的擔子是如此重大,無量劫來的沉淪不醒!

這次一定要醒過來「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四)

 

阿賴耶識是宇宙萬法生起的一個親因緣。

為什麼會有這些山河大地?會有這些身心世界呢?都是因為阿賴耶識的種子所變現的,

所以阿賴耶識是萬法生起的一個親因緣,所以叫「緣識」。

阿賴耶識把萬法變現出來以後,是誰來受用呢?「第二名受者」,

就是由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來受用,當然受用主要的主角人物,應該是第六意識。

這個第六意識,它如何來受用這個果報體呢?「此中能受用,分別推心法。」

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有四個不同的狀態:第一個叫受用,就是我們講五蘊的第二蘊「受蘊」。

當我們明瞭的心識,跟果報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的作用叫作「受」,

就是內心的領納,有苦受、樂受跟舍受。

有這個感受以後,下一個就是「分別」,這個「分別」就是「想」,

這個「想」就是「於境取像,施設名言」。

前面的感受,這個時候心中還沒有出現影像,內心還是空空蕩蕩的,

只是一個直覺性的痛苦,或者快樂的感受生起。

到了「想」的時候,心中把外境的影像,轉成了內心的影像,或者你看到了佛像,

或者你聽到了佛號,這個時候你心中出現了一個影像,

出現影像以後,施設名言,你用種種的分別名言,開始在這個影像當中,

不斷一次又一次的去分別它,這叫作「想」。

接下來就是「行」,這個行就是一種造作,產生一種強大的動力。

這樣一個造作的動力幹什麼呢?「推心法」,就推動了第六意識的心王開始去造業,

或者起善念、或者起惡念,就從「推心法」的時候開始活動了。

就是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事實上我們在受用果報的時候,又會創造一個新的業力,就是這個地方。

所以我們的生命,一方面受用果報,一方面又創造一個新的業力,

那一方面又受用果報,又創造業力,一方面造業,一方面受果。

那這個地方的第六意識,扮演的是我們所強調的「受用緣起」,

就是它受用果報的時候,它是經過受、想、行、識四個階段。這四個蘊。

 

 

 

(五)

 

憨山大師他解釋說:以愛緣─多生習熟。

 

唸佛「才發心」,「甚生疏」,因此不得力。

 

佛說每一個眾生,上至上面的小鳥,下至地上爬的螞蟻,

乃至海洋無量無邊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

看得出來我們的受生有多少次。

這一次一次「愛」取的串習,這個力量很強大的。

那我們「唸佛」,多分來說今生「才發心」,非常的「生疏」,

唸佛的時候又夾雜著妄想,所以這個「力」量很薄弱。

因此明瞭了這個心識,長時間在煩惱跟罪業的因緣當中活動,早已養成了一個等流習慣;

當我們開始修學戒定慧的時候,我們感到不習慣,總是覺得:哎,我這個心好像不適合戒定慧,

因為我修戒定慧的時候,煩惱就排斥我,就會打妄想,就會感到有壓力。

就是說,我們對大乘的信心就會動搖:

我們生死凡夫,是不是不適合修戒定慧?不適合成就這麼多的波羅蜜?

好像這件事情跟我沒有關係。其實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這就是說:其實我們這一念心修習戒定慧、修波羅蜜是正常,我們這一念心打妄想是不正常。

就是說,這個冷氣機,本來設計是可以吹涼風的;但是我們因為操作不當,結果吹出熱風來。

然後我們以為本來的設計是吹熱風,其實不對。

因為我們沒有遵守它的操作手續,它正常的設計是要吹涼風。

我們的心,亦複如是。其實我們明瞭的心性,修習戒定慧是正常的,打妄想是不正常的。

這就是為什麼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成就聖道,因為「真」是能夠破除「妄」,而不是「妄」能夠破除「真」。

就像金礦,你用火去燒的時候,沙石會脫落、蒸發掉,而黃金則保留下來。

所以只要我們不放棄努力,我們剛開始只要讓那個錯誤的習慣,慢慢的「不能念要他念,不能專要他專」,

剛開始帶點勉強,但是你習慣以後,你那個正念的操作,妄想就能夠脫離,因為妄想是不正常的。

這個地方是說明:我們內心有真心跟妄心這二個念頭,

有正念跟妄念,而正念是真實的、妄念是虛妄的,真能破妄。

 

 

 

(六)

 

為什麼戒體比戒行更重要?

菩薩戒有二種:一個戒行,一個戒體。

在菩薩戒的內涵當中也就明顯地看到:佛陀是比較重視這個戒體。

就是說,你一個人能夠把戒行持得很好,但是戒行當中沒有一個體,沒有一個觀照力、菩提心來攝受

你這個行為沒有一個目標來攝受,你這個戒行是不莊嚴的。

為什麼戒體比戒行重要?你戒行沒有這個戒體的攝受,你這個戒行是容易退轉的。

你可能在某一種清淨的因緣當中,可以把戒持好;但是其他因緣改變的時候,你的戒行就經不起考驗。

就是你那個戒行本身,對煩惱跟罪業的衝擊,沒有抗拒、沒有調伏的力量。

所以在菩薩戒當中,它是強調……,

因為你有戒體,你慢慢地,你總有一天能夠生起所有戒體的眷屬──戒行。

那你只有戒行沒有戒體,你這個戒行就非常危險、非常脆弱,只是一個空殼子。

 

 

 

 

(七)

 

古人說:「臘月三十算總帳」

印祖說:我們一個人,平常什麼事情都能夠作假:你沒有修行,也能夠裝出有修行的樣子,

你造了很多罪業,也能夠現出慈悲善良的樣子。平時是可以作假,但是臨命終的時你作不了假的。

臨命終你現出什麼相貌,善業起現行、惡業起現行,

你作不了主,你沒有辦法作假,那你這個叫算總帳了。

 

 

這個三界的果報體確實是「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

 

娑婆世界是「惡夢者也」。

 

娑婆世界的流轉、無量無邊的痛苦,就像一場惡夢,尤其是這個三惡道。

這個娑婆世界最大的問題在這個三惡道,它有三惡道的果報。

有畜生道這種繫縛打殺的果報,在畜生道里面整天都被打、被殺,恐懼不安;有餓鬼道的饑渴果報;

有地獄的刀山油鍋的果報:是一場惡夢。

第二個是「添夢者也」。

在三界流轉當中,我們愈流轉愈糊塗了。

你看這隻狗,有的狗它的眼神特別的明利、靈性特別高,

肯定這隻狗它是第一次做狗,它剛剛做狗沒有多久;

如果它狗做久了以後,你看它二個眼神都呆滯了,那個痴心所就越來越明顯。

所以這個三界的果報體的確會障礙我們。

 

              

極樂世界「好夢者也」。

 

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阿彌陀佛所安排的,就是你在那個地方得到那個果報體,

不管是正報的身心、依報的環境,它不會讓你有痛苦的感覺出現。

所以,「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釋迦牟尼佛說:

舍利弗,你知道這個國土它憑什麼理由安立做極樂嗎?

憑什麼?釋迦牟尼佛說:「其國眾生無有眾苦受,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這個佛菩薩的淨土,它每一個名號的安立,都有真實的功德才能安立的。

不像我們凡夫的世界,你這個名字可以自己取,你叫長壽,你不一定長壽。

極樂世界它「極樂」的安立呢?它「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好夢者也」。

第二個「醒夢者也」,這個是重點。

我們在這個極樂世界當中,能夠生起唸佛、唸法、念僧之心,栽培善根,容易成就聖道。

這個是我們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作一個比較。

 

蕅益大師說:你晚上要睡覺的時候,這六七個小時的安眠,

你就知道要把枕頭放好、把床墊舖好、蓋上棉被,

你這樣子一個晚上的安眠,就知道要稍微的準備一下,

怎麼你對無量生命,來生這件事情,你就不準備?這是不合道理的。

我們不準備,世間上的事情不會自然出現的。

我們不準備、不安排一下來生去哪裡,那肯定是隨業流轉。

所以我們來生有二個方向的去處:

第一個我們繼續在娑婆世界流轉,第二個我們選擇極樂世界,這二個方向,

你應該加以抉擇比較,把這二個的好壞比較出來。

內心當中能夠生起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世的願力出現。

這個時候,再唸佛,這個時候佛號才能變成往生的資糧。

 

        

 

我雖昏迷倒惑  但具大悲願力 茍一念迴心  決志求生更無疑惑  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