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空法師:修行從持戒下手

現在修行最重要的,一定要記住從持戒下手,不持戒不行。不持戒念佛功夫不得力,不持戒學經教,學的是佛學,不是智慧。人真正持戒、修定,你念佛、誦經那就不一樣了,那你真­的是在修福。戒從哪裡學?我們今天要搞真的,不能搞假的,假的到臨終時候你將來還去繼續搞六道輪迴,你就錯了。你要再說我學佛,怎麼佛菩薩不靈?對佛菩薩起了埋怨,你下地­獄去了。佛菩薩說得很清楚,你自己錯了,你不承認。你看看,我們的戒律依什麼?最高的指導原則,淨業三福。經上講得很清楚,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還得了嗎­?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菩薩道成佛的人,都要依這三條。這三條第一條你做到了沒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給諸位說,比我們中國老祖­宗講的十二個字,內容還要深、還要廣。怎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佛弟子想做個菩薩,菩薩知恩報恩,什麼人恩德最大?父母、老師,父母給我們身命,老師給我們慧命。不孝­父母是頭等大罪,背師叛道跟不孝父母的罪是相同的,你這還得了嗎?

我們今天要把孝養父母、奉事師長落實,用什麼?用《弟子規》。淨業三福這兩句是綱,《弟子規》一百一十三樁事那是目,你就曉得怎樣去做才把這兩句做圓滿。不能小看《弟子規­》,《弟子規》展開跟十善業道沒有兩樣,八萬四千細行,倫理道德的教育。你要不從《弟子規》上去學,那你就得學小乘法,小乘經論很多,你要去學小乘戒律。所以我們中國古聖­先賢他們聰明,唐朝中葉以後,中國的佛教,無論在家出家不學小乘,用儒跟道代替小乘。今天佛教之衰,為什麼?儒跟道不學了,小乘也不要了,變成沒根的佛法,所以佛法衰了,­衰成這個樣子。無論怎麼樣修你都不會成就,你出不了六道輪迴,你也往生不了極樂世界,那麻煩大了!經典一展開,諸位就會看到「善男子、善女人」,那善的標準是什麼?十善業­道。十善業道的基礎在哪裡?基礎在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我們用儒跟道代替,好!中國自己的東西,不輸給小乘。中國從採用儒家、道家來代替小乘,大概也有一­千六、七百年了,這一千六、七百年出了多少高僧大德,這就說明古人的選擇沒有錯誤。我們還是要走古人的道路,用儒、道來代替小乘,就是用《弟子規》、《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這裡也可以包括印祖所推薦、所介紹的《了凡四訓》跟《安士全書》,把這些東西看作是戒律,根本的戒律。有這個基礎,我們修十善業道一點困難都沒有,你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連這個都不知道,都不能認知,不能真幹,你學佛可以說你在佛門種個善根,這一生想成就很困難。


為什麼佛陀要制戒

大安法師

為什麼佛陀要制戒?為什麼這個戒是十方三世諸佛都要去製定的?而且大小乘經典都讚歎戒律的功德?你要修行佛道,一定要持戒。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你要顯發這個涅槃的佛性,一定要從持戒下手。在佛的果地上有五分法身之功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以戒作為它的第一個條件的。

所以佛陀制戒稱為「為道制戒」。我們講十善業道,十善業道屬於世間的善法,它不是為了道的。那麼佛陀制的聲聞戒,它是為解脫之道來施設的,「為道制戒,本非世福」,不是為了得人天福報來持戒的。這個戒它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但是我們凡夫眾生為什麼顯發不了佛性?為什麼還在這裡迷惑顛倒?為什麼一點智慧都透顯不出來?這是來自於我們的障礙,就是內心很散亂,很暗冥。然後這個暗冥的內心就會使我們的身口七支造作惡業,它就是有貪瞋癡的煩惱在驅動,所以使我們的佛性越來越顯發不出來,越來越被我們身口意的三種惡業所遮蔽。

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去對治?那就是,對治散動的心要修禪定,對治暗冥的心要開智慧,對治身口的惡業要用戒法來作。所以這個戒律是針對我們貪瞋癡三毒煩惱直接施設的。三毒煩惱就像賊,叫煩惱賊。你持戒,戒法就是捉賊。你的禪定就是把這個煩惱賊綁住,然後開發智慧就是煩惱賊把它殺掉、斷頭。所以一切佛法一定要從戒、定、慧這三無漏學下手。所以一個人要獲得禪定、要開發智慧,他的先決條件仍然是持戒。所以《華嚴經》也說,戒律是一切無上菩提的根本。

一個佛弟子修行,如果離開了戒法,他一切禪定、一切智慧、一切解脫這些功德是不可得的。那麼這個戒律也就是佛門當中的倫理道德,它關係到佛教在這個世間的壽命。四眾弟子持戒,佛教在這個世間就會住持得長一些;四眾弟子不持戒,佛教就提前在這個世間消失。所以這叫毗尼是佛教的壽命、毗尼是佛教的幢相、毗尼關係到佛教的形象,所以四眾弟子必須持戒,尤其是出家人。如果一個比丘、比丘尼受了戒不去持戒,這就是賊住啊,它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

雖然你接受四眾弟子的佈施,佈施是你持戒,你有這份福田的功德,人家眾生給我們佈施那是種在福田當中。如果你不持戒,你就不可能給眾生作為福田,那你接受眾生的佈施反而是墮落的因緣。所以這個戒律是包含著嚴峻的因果的法則的。你受戒了,但是你去破戒,其惡果是不堪設想的。但在這個時代我們還能夠去受戒、還能夠去持戒,持戒的意思常常要發誓的:寧可守戒而死,不可破戒而生。

你每天要發出這樣莊嚴的誓言,當那個五欲的塵境現前的時候,你這種戒的力量才能上來。如果你這個戒的力量上不來,面對尤其是這個五濁惡世的時代,五欲的誘惑非常大,我們內心的煩惱又很重,真的是像乾柴碰到烈火一樣的,馬上熊熊燃燒。所以這時候一定要披上一個戒律的宏誓的盔甲,在這個五欲的環境當中不受干擾。

一個人能夠持戒,他的那種品格就站立起來了。在社會上,一個低賤的人能夠持戒,他也是高貴的;一個社會地位高的人,他不持戒,他的品格也是低下的。所以在這個戒律方面,它是體現了人的福報、人的尊嚴的一個重要的這種參照。所以佛陀能夠在這個世間給我們製定戒法,我們真的要感恩。唯有佛才能把這個戒律製定得這麼完備,而且它的開、遮、持、犯,曲盡人情。它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系統的、非常細膩的一套人性和追求佛性的、完成佛性的一套修行的一個學問系統。所以我們一定要發心,要具足眾戒。


很多的持戒,有趨吉避凶的效果

淨界法師

廣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經箋要》講到說,過去在大陸的湖南有一個祝聖寺。祝聖寺有一個老和尚傳授五戒。有一個小偷剛好經過祝聖寺,看到很多人要受五戒,他說,哎喲,受五戒恐怕不錯噢,那麼多人來受五戒。他也跑進去受五戒。戒師就問他:你要受哪一條戒?這小偷說,殺盜淫妄酒,我其它都不能受,只能夠受不妄語。就受一條不妄語戒,受完以後就回去了。

當天晚上他那些小偷的朋友--小偷都是成群結黨的--那些朋友就來找他,說:某某人啊,我們的機會來啦!隔壁村莊有一個團長,帶了十箱的軍餉,那個銀兩,都是發給軍人的軍餉。今天晚上會住在隔壁村莊,我們去把它偷過來。小偷說好啊,機會難得啊。他們就要去偷這個隔壁村莊的軍餉。

結果要走的時候,這個小偷的叔父出現了。叔父說:「你幹什麼?」小偷一心虛講不出話來,因為他想,我今天受了不妄語戒,我不能打妄語啊。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就不敢講話了。叔父說:「你一定是作賊心虛。」就把他的侄兒抓回來。抓回來以後,其他人就去偷了,結果統統被抓,全部被搶斃了。這個小偷因為持不妄語戒的關係,就逃過一次的死罪。這個小偷說:哦!這個不妄語是有功德的。後來他就發心受五戒了。

所以,很多的持戒,不但是來世,其實現世都會產生趨吉避凶的效果。其實,一個人你要經常講真實語,會有什麼結果,諸位知道嗎?你看有些人,他在教小孩子,他講話有威德。他說不可以這樣做,那個小孩子就不敢動。你看有些人他教小孩子,小孩子不當一回事,講話沒有那個力量.

也就是說,當我們一個聲音出來時,那個音聲的背後有一種不妄語的善業在加持。在律上說,一個經常不隨便說話的人,講話都是稱合真理、稱合真實的,他講話有威德力。你一天到晚講一些五四三二一的廢話,講多了,你講話沒有力量。所以要注意這個口業。


持戒的誤區,一定要知道!

持戒的誤區

由於戒律的弘揚不到位,大多數人不了解戒律,對戒律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致使很多人談戒色變,這麼殊勝的戒律怎麼會讓人害怕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持戒誤區:

一.戒律是自律,不是律他

學戒持戒的首要目標是自律自修自我約束,然後再通過持戒的功德,慢慢影響大眾一起持戒。

如果動不動就呵斥別人犯戒破戒,並且不知道是誰給的權力,宣判別人下地獄作餓鬼畜生,這樣只會讓大家對戒律討厭和害怕。

戒律是約束自己三業,規範自己身心的,讓自己能夠快速與道相應;不是尺子,去量人長短,不是鏡子,去照人美醜的;若明白了這一點,持戒就持得歡喜自在了。

二.戒律是開明的,不是呆板的

佛陀制戒非常開明靈活,慈悲並且人性化。

佛陀制戒時,首先考慮的是最下根器的佛弟子能否持守,不斷的去詢問,有無異議,讓大家都認同並且能夠做得到,這樣才能體現戒律的作用和意義。如果佛陀制的戒大家做不到,等於沒制戒。

佛教從傳入中國開始,就是戒律、僧制、王法與俗禮互相融合的過程,如果一定執著純粹的原始的佛教戒律,那麼,佛教難以在中國生根發展。所以祖師們根據中國的國情,為了佛法的長久住世,而破了一些遮戒。

祖師說,對於持不了的一些戒,要有慚愧心和懺悔心,要發菩提心去利益更多眾生。

三.戒律是解脫,不是束縛

修行是逆生死流,戒律就是要斷除我們的累劫習氣,切斷對世俗生活的貪染執著。

很多初學者,一進入佛門,發現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乾脆棄而不學,以為不學習戒律犯了沒有過錯。這樣的認知是非常錯誤的,犯了戒不旦照樣有罪,還多一條不學無知罪。

實際上,戒律是幫助我們解脫的,持一條戒有一條戒的功德。有了戒律的規範,我們的慾望會少一點,煩惱會輕一些,離解脫就更近了。

四.戒律是保障,不是妨礙

佛弟子如果沒有戒律的保護,跟俗人無異。

會在紅塵五欲里迷失自己,身口造罪無量,一旦業緣成熟,難脫果報。按戒律要求的去做,就不會造惡因,我們就不會遭受惡報。每一條戒律,都是讓我們清凈自在的。

五.戒律是基礎,不是終極目標

持戒有無邊利益,是入道修行的根本,佛法三學的基礎,沒有戒律不生定慧。但一味強調持戒就能解脫,就落入戒禁取見。

如果不修禪定、念佛等法門,持戒充其量只是人天果報,還在輪迴中。所以,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才是學戒持戒最重要的目標。

知道了這些持戒的誤區,以後我們就可以繞開這些誤區了,讓我們快速得到解脫,往生極樂。


在家居士受持菩薩戒的誤區與注意

一、大眾對受持菩薩戒的兩個誤區

1、第一個誤區:誤認為菩薩戒高不可攀,所以望而卻步。

事實上,《梵網經菩薩戒本》同於淨土法門,即不是單一的佛力,也不是單一的自力,是將自力與佛力融為一體,是合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乃一乘圓教,契理契機,念佛與受持菩薩戒相輔相承,合則雙美,分則兩虧。

依據《梵網經菩薩戒本》以及《瓔珞經》,受戒的對象應該分為兩類:

一、普遍受戒的對象——六道一切眾生,種當來成佛之因;

二、受戒且得戒的對象,是但解法師語者。

所以,《梵網經菩薩戒》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誰發願受持,誰就契機。”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受戒使我們濁惡凡夫成為第一清淨者。

2、第二個誤區:誤認為受戒犯戒罪加一等。

此乃是套用了世間法”知法犯法罪加一等”。這本是歪曲了佛法。佛在三藏十二經中說:”一切無非因果”。但沒有說過罪加一等!佛、菩薩慈悲處處呵護眾生,從不加罪於眾生。而還在許多經典中告訴我們犯戒懺悔的方法,我們依教奉行,可重獲清淨。加之受戒之人,臨犯錯造惡之境,生慚愧心、遲疑心皆得減罪。不要聽從只瞭解佛法、不瞭解戒律的人把世間法隨便套用於佛法之上。

二、授持菩薩戒之犯戒與失戒

持戒功德:菩薩雖持一戒,要比小乘持具足戒的功德更大,因為菩薩戒的每一戒都是”無盡戒”;持一戒,即在一切眾生分上得到持戒功德,眾生之數無量,持戒的功德也就無盡了,所以受持菩薩戒的功德之大,大得無法比喻。

所以瓔珞經卷下說: “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又說:”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又說:”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可知,教化他人出家受菩薩戒的功德是很大的,自己受菩薩戒的功德,那就更大了。

犯戒罪過:有人以為受戒固然功德很大,犯戒的罪過也是很大,唯恐受了戒不能堅持不犯.所以沒有勇氣受戒,但在這裡卻明白地告訴你:”有而犯者,勝無不犯,”為什麼呢?這就是菩薩戒的功德作用了,因為持戒是對一切眾生持的,所以在一切眾生中有功德,犯戒則絕不可能對一切眾生而犯。

比如犯殺生戒,即使天天殺,時時殺;也不可能殺盡一切眾生,殺一眾生,僅於一個眾生身上得罪,殺生有罪,卻沒有在一切眾上身上得罪。

所以又說: “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所以又稱菩薩戒為”四十二賢聖法”,四十二個階位的菩薩(三十賢位加十二聖位),是由於受持了菩薩戒而得。所以華嚴經要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梵網經要說: “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

失戒情況:菩薩戒不是”盡形壽”受持,而是”盡未來際”受持,所以命終不捨戒,菩薩不拒性別與變性(男女身互轉)之人;所以二形不失戒。

菩薩戒只有在兩種情形下失戒:一是犯了重戒,二是故意捨去大菩提心。

犯重戒有兩種:一是破重戒,是以上品煩惱纏犯(如故意殺人);二是污重戒,是以中品煩惱纏犯(如過失殺人,不加註意而誤殺人)。

捨大菩提心,即是對人宣佈不做菩薩了,或者不相信有菩薩行了,或者以為大乘不如小乘好而不學大乘法了,乃至不信佛法而信外道了,這都成為捨菩薩戒的因緣。

有犯不失:菩薩戒一經受得之後,從生至生,直至成佛,都是永遠隨逐的,因為戒體是一種無形狀無表象的無漏色法(物質體),當它一經熏上了我們的本性理體之後,只有被遮沒的可能,卻沒有失落的可能了。

所謂犯了重戒失戒,那只是因受惡法陰影的遮沒而失去了戒體的功能,並不即是戒體從我們的本性理體上失落,這是應當明白的。

所以梵網經許可犯了十重的人,於佛像前懺悔過惡而取相重受;瓔珞經則直言:”十重有犯無悔,得使重受戒; “瑜珈也是直說:”以上品纏犯如上他勝處法,失戒律儀;應當更受。”

此所以”重受”或”更受”,乃是以外在的佛菩薩(他)力,為引發先前曾熏受的戒體,使之恢復其戒力功能而已。

三、受菩薩戒要做什麼準備

要做菩薩就要真實的腳踏實地的來學佛,先對無我對出離方面要有感受,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真正的發起菩提心。

小乘是把自己的漏給堵住,輪回的業把它結束掉,你的生命這樣才會充實,才會大而有光。

所以你看這個畫像也是,凡夫就光是一個人,如果聖者頭上就有光圈,這樣行起菩薩道來菩提心才會非常強大有力。

現在想受菩薩戒,往往以前就有這樣的善根,但是來到地球上投了胎之後,我們在這個境界當中會迷失掉自我,迷失了自我之後有時候就變得沒有力量了,我們的生命都迷惑在這個業力的世界裡面。

就好像飛在雲霧裡面,靠感官完全沒有辦法看到,這時候只有看儀錶盤。所以佛陀的經是真理的指導,它叫規則。這個就像儀錶盤一樣,你只要看著它,跟著它的指揮,你參照於真理你才能超越出這個迷霧,六道輪回的狀態。

那個迷霧就好像眾生業力一樣,我們自己給自己造的業力的環境,如果沒有佛講的真理就完全迷失在裡面了。

四、菩薩戒的行持

現在一般人對持戒有一種畏懼之心,就是怕自己持不好戒,罪過很大,會下三惡道。其實,受菩薩戒的前提是要發菩提心,受了戒就跟成佛結上了緣。能夠跟成佛結上緣分,比不受戒而沒有緣分來得強。

寧可受菩薩戒,犯了重戒下地獄,也比你不受菩薩戒好。為什麼呢?因為結上了緣分,所以下地獄出來後還可以成佛。永遠不受菩薩戒的就沒有這個緣分,無量劫還要輪轉,也還是要下地獄。

受了《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戒的,前面的十重戒要注意,不要去犯。其它的四十八條輕垢戒是可以懺悔的,犯了後懺悔能夠懺除。更何況受了菩薩戒,我們就有菩薩戒的戒體,有這個戒體,就有佛力的加持。

如果不受這個戒,當對境生起的時候沒有戒律的護持,就一定會犯。如果你有戒體的話,遇到對境,戒體馬上產生作用,你就不會去犯。所以還是要勇敢地來受菩薩戒。受戒對自己有好處。

五、授持菩薩戒的開示

希望大家第一要懂得戒的意義;第二要知道怎樣要如法受戒;第三要知道受戒的功德;第四要知道失戒的罪苦;第五對受戒的道理要正解深信;第六要發大願求上品戒;第七要至誠稟受淨戒;第八要精明戒法;第九得戒後要善能護持,少有虧損當從速懺悔;第十當知處處都可以持戒的,不一定要出家住寺院才能受戒的。

希望戒子得戒後,當如法精修,畢生嚴持不犯,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這才能達到受菩薩戒的目的,獲到殊勝功德――圓滿菩提,究竟成佛。

則上不負世尊制戒利人之盛德,並且不負發起傳戒諸同仁的厚情,和你們這次受戒的勝緣。

六、授持菩薩戒的開示

你想往生,一定要受菩薩戒、發菩提心。佛經里有個比喻,你受了菩薩戒,你的這個碗就是一個金碗了,這個金碗就是砸碎了,碎片還是金子的。不受菩薩戒,受其它戒,你的這個碗是泥巴碗,就算是一隻完整的碗,但還是泥巴的。所以我們鼓勵大家受菩薩戒。

關於菩薩戒,對十重戒要很好地去受持,不能絲毫違犯;對四十八輕戒,盡量去受持,能受持多少就受持多少。關於持午問題,如果確實持不了,那就晚上吃一點,作服藥想,但是要生慚愧心。

我們在這個世間只能粗持戒律,這也說明我們在這個時代,只靠持戒是沒辦法得解脫的。如果以自力的法門修行,對持戒的要求就非常高,但如果再以諸佛、菩薩的慈悲願力,以其願力令我們行持圓滿。

七、受菩薩戒者有八種殊勝功德

一者道場殊勝,菩薩發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

二者發心殊勝,若人一念,發起大悲大智,受菩薩戒,即超二乘。

三者福田殊勝,假使有人供養滿世界大阿羅漢,不如供一受菩薩戒者。

四者功力殊勝,受小乘戒,譬如螢火,受菩薩戒,譬如日光。

五者滅罪殊勝,受戒破犯,猶勝外道,以戒威力,設墮惡道,受罪輕微。

六者受胎殊勝,受菩薩戒者,若有胞胎,常為天龍善神,共守護故。

七者神通殊勝,受菩薩戒者,能攪長河為酥酪,變大地作黃金。

八者果報殊勝,受菩薩戒者,當生蓮華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轉。

受大乘菩薩戒,既得如是廣大功德,因此奉勸諸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法皆應求受大乘菩薩戒。既有百益而無一害,何樂而不為呢!

 

在家居士受菩薩戒遇違緣該怎麼處理?能如法捨戒嗎?

皈依戒與居士五戒

五戒與菩薩戒差別何在?

有關"在家菩薩戒"問答

同修勸受菩薩戒,因生生世世都隨身帶,五戒就不行,對此不解?

一個人受菩薩戒跟沒有受菩薩戒,有什麼差別?菩薩戒重罪失戒的判定!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