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對菩薩生惡念果報原來是那麼可怕
假設任何眾生對這樣慷慨布施的施主菩薩生惡心,不要說親自傷害,僅僅生起了一個惡念,就要墮入惡趣。生起多少剎那的惡念,就要墮入多少劫的地獄。這裡講的僅僅是起心動念,若是真有行為的話,那就更不用說了。若是沒有行為,僅僅是起心動念,那麼這個惡念連續產生了多少個剎那(一個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就要感受多少大劫的地獄之苦。生起一剎那的惡念,就要在地獄裡感受一個大劫的痛苦。劫,若是用年來計算的話,無法計算。幾千億年為一個中劫,八十個中劫為一個大劫。長劫在地獄裡感受地獄的痛苦。佛陀在《寂靜定幻經》中雲:“菩薩對菩薩生嗔輕侮,則等同此心之劫中住於地獄。”這是偉大的佛陀跟文殊菩薩親口講的。
若一個菩薩對另一個菩薩生起一剎那的嗔恨心、傲慢心,就要在地獄裡感受一個大劫的痛苦,就有這麼大的罪過。要下地獄,感受這麼嚴重的果報。若是一個普通的凡夫對一個菩薩生起嗔恨心或傲慢心的話,罪過非常大。就如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裡講的:即使今天親手殺害了三界一切眾生,這個罪過非常大,不敢想象。但若是你誹謗一個菩薩,這個罪過遠遠超過前一個罪過。
所以,大家不要輕易說別人。在不了解的情況下,既不贊歎,也不誹謗,這樣你就不會造這種業。佛菩薩在哪裡,以什麼樣的形象來度化眾生、來度化你,你知道嗎?你不知道!'也許你認為在高高法座上的這些上師或者法師,肯定是菩薩。在下面不遵守戒律,也不遵守清規的人肯定沒有慈悲心,沒有菩提心,肯定不是菩薩。不一定!'
現在這些人都是依人不依法,誰的名氣大,誰有勢力,就跟著誰跑。沒有辦法的事,眾生就是無明嘛!'佛說“依法不依人”,意思是要看他所講的法,是不是正法;他所講的法,能不能真正地利益你。不是要看他的名氣有多大,他的勢力有多大。有名氣、有勢力的“大堪布”、“大法師”、“大上師”、“大法王”,他們是否具有菩提心?我說不一定。相續中有沒有發菩提心,有沒有真正的修行,不是看他的名氣或勢力有多大,這二者之間是沒有關系的。世間普通的凡夫中,有名氣、有勢力、能鸚鵡學舌般地講一些大道理的人比比皆是,不能以這些來衡量人內心的修行或是否有真正的菩提心。真的,很多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成就者,都是默默不言地在暗中利益眾生,這種情況多著呢!'他們不圖名氣,不圖這些啊!'
所以,大家不好分辨,不好取捨,“不贊不謗陌生師,不贊不謗一切人。”這是最好的竅訣。不了解的時候,最好不近不遠、不贊不謗。接觸時不近,也不遠,沒有必要太親近,也沒有必要跟他鬧矛盾吵架。對他既不贊歎,也不誹謗。我們不會輕易贊歎,輕易誹謗,輕易接觸,也不會輕易放棄。各修各的,佛度有緣,有緣可以在一起學修,沒緣就沒辦法了。不要說別人,對這些同修道友更不能說;對其他的世間人,也不好判斷,所以也不能說是非。
真的不好分辨,不好判斷啊!'佛菩薩哪裡都有,觀音菩薩有三十多個應身(化身),包括軍人、乞丐、獵人、妓女,什麼身份中都有。不好分辨啊!'此外,我經常給大家講,眾生有四種類型:內熟外不熟、外熟內不熟、外熟內熟、外不熟內不熟。內熟外熟者,外表上很調柔、如法,內心也很清淨、調柔。外不熟內不熟者,內不清淨,外也不清淨,行為不清淨,心也不清淨。這兩種好判斷。內熟外不熟者,外表不成熟、不清淨,內心很成熟、很清淨。很多大德高僧都是這樣的,表面上看似很一般,但內心很清淨。外熟內不熟者,內心很不清淨,但是外表上看似很不得了,就是能“裝”!'像我這般的人,從小就學會了裝,一直裝了快四十年了,已經裝習慣了。這種人外表上看很清淨,給人的感覺是“這個人這麼有智慧啊”!'但是內心不是很清淨,內心是無明的。可見,不好判斷啊,不贊不謗就行了!'
大家要依正法,哪裡有正法,哪裡就有自己,接受正法,正法才真正能救度你。
達真堪布:對菩薩生歡喜心原來福德是這麼不可思議!
這裡主要講福田!若是對菩薩——具有菩提心的補特伽羅能生起歡喜心或信心的話,這個功德、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
如果任何眾生對具有菩提心的菩薩生起清淨的信心,那麼他的果報已經遠遠勝過惡心、惡念的果報!
前面講了,惡心的罪過非常大;若是生起善念和信心的話,這個功德會超過前一個,也同樣是不可思議的!
所以大家應該經常恭敬、頂禮具有菩提心的人。我們沒有他心通,也沒有觀察能力,所以不知道誰是菩薩。
但是我們現在在這裡,經常恭敬頂禮十方一切具有菩提心的菩薩們!這樣沒有錯,就要這樣頂禮,那麼所得到的功德、福德就不得了了!太不可思議了!
《趨入定不定手印經》中云:“文殊,設若十方所有世間界諸眾生之眼被挖出,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慈心令彼等眾生之目復明。
文殊,若有其他善男人善女人以信心目視信解大乘之菩薩,則所生福德已勝前者無量倍” 這是以類比來說明。
佛陀給文殊菩薩講,假設十方所有世間界諸眾生的眼睛被挖出來,有一個善男子或善女人讓他們復明瞭,這個功德很大吧。
無論誰都會說:“啊!太不得了了!”其所得到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議吧。
但是,具有清淨的信心、歡喜心,畢恭畢敬地看一眼菩薩,看一眼具有菩提心的人,這樣的功德、利益和福德,遠遠超過前者。
所以,我們可以多看看具有菩提心的人,也可以多看看菩薩,但是必須以清淨的意樂、清淨的心態去看,這樣功德就大,所積累的福德就不可思議!
做了壞事害怕得報應?行善積德快快轉!
過去,在一座佛寺前的市集上,有一些做生意的攤子,其中有一攤是殺豬賣肉的,這位屠夫每天在市場賣豬肉,看到許多人進入寺內,出來的時候都是滿面笑容,覺得很奇怪。
有一天,他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也跟隨眾人進入寺院。
原來是寺廟裡的師父在講佛教故事,由於他從來不曾聽過因果故事,第一次聽到不免覺得很有趣味,從此以後每當生意做完,他就進去寺內聽師父說故事。
因果故事聽多了,他漸漸明白“善業善報,惡業惡報”的道理,於是對自己殺豬這件事感到內心不安,最後便不敢再殺豬了。他不殺豬以後,因無肉可賣,無法作生意,不知如何是好?只得去請示師父。
師父知道他學佛的因緣快成熟了,為了教化他,就拿給他一盒蒺藜種子,叫他回去種植。布種的方法是分兩區,一行一行的播種,其中一區不必灌溉,另外一區要天天澆水,而且這兩區的每一行路每天都要走一遍。師父只教他這樣做,也沒對他說明是什麼原因?
屠夫因為相信師父,回去後就真的依照師父說的方法下種,每天一區澆水,一區不澆,兩區的每一行路都走過一遍。經過幾天後,有澆水的這一區開始發芽了,沒澆水的那一區卻依然沒有動靜。再經過一段時間,澆水的這區長得很快,又很茂盛,但是因為所種的蒺藜是一種有刺的植物,所以慢慢地他就感覺在走這區的時候,常常會被刺到,而另外那區因為沒有澆水,雖然也有發芽,但是長得很慢,所以走起來就不覺得怎樣。又經過一段時間,沒有澆水的那區走起來,依然是很自如,但是有澆水的這區已經無法走了,因為太過於刺人,所以只能夠用跳的方式經過。
有一天,師父問他說:“讓你種的東西,現在變成怎麼樣了?”
屠夫就將情形一五一十的向師父報告。
師父聽了,笑著對他說:“這就是一種體驗,有澆水的這一區,因為天天灌溉,幫助生長,所以就長得快,早結果,會刺人。好比你天天殺豬造殺業,所以就有機會讓惡業種子早日成熟,早受惡果。那一區沒澆水的,就比喻是一個人雖然也種了惡因,但是只要暫時不讓它有助緣,知道趕快學習佛法,布施、持戒行功立德,以後縱然有果報,也會相對轉輕。所以,你應該趁早信佛學佛,好生修行,以免將來惡果現前,那就太晚了。”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善惡決定有報,一切眾生所有的果報,必然是由於業力所招感,有某種的業因,就會招感某類的果報,為善得樂,作惡受苦,這是世間的正見,也是正確的因果觀。一個人不斷的造作小小的惡業,漸漸就會積成大惡;反過來說,雖然只是小小的善業,如果自己能時時生起歡喜心,小善漸漸也會成為大善。
佛經中說:“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
我們不要以為造業,眼前沒有受報,就對善惡業報發生疑惑,一個人只要造下業因,緣熟必然感果,今生不受報,來生不受報,就是千千萬萬生,業力照樣存在,只要因緣會遇,還是要受報的,而且依自己的業力,來決定自己的果報,依佛法來說就是“自作自受”。雖然因果不昧,但大修行者得證菩提,不畏因果,還果償報,猶如兒戲,無有痛苦。
佛菩薩見到眾生受苦,雖然有代眾生受苦的悲心,但只能教導眾生如何滅苦的方法,眾生還得靠自己去修持,若是自己不能離惡積善,不能努力改變不正的心境或行為,任何人是無法代替受苦的。如果自己能了知因果,精進修行,發菩提心,利益眾生,突破障礙,慢慢變好、轉好,這就是受到佛菩薩真正的加持。
有些眾生不明因果,錯誤的以為拜佛求神,就能得到庇佑而消除業障,這是迷信。須知眾生無始以來長處輪回,為因果所縛,心隨業轉,隨業報果,此唯有學佛修行從因入果,積善離惡,將凡夫行為修正而符合佛陀所立之行條,方能轉換因果,善因先熟,福報增長,而令惡業無位顯報,推之於後。所以,我們對因果業報要有正確的見解,時時遠離惡行,行持善業,好好珍惜此生,依法修行,使自己的前途更加光明。
業相應品鹽喻經第一 (令惡業無法成熟的方法)
《中阿含經》業相應品鹽喻經第一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駐錫在舍衛國,由給孤獨長者為佛陀建造而成的勝林給孤獨園精舍內。當時,世尊正對著諸比丘們說法。
尊說:「比丘們!一般人不論他作出善業或惡業,都會隨著他的善惡業去感受相應的業報。也就是因為這樣,如果我們不精進修行八正道,便無法永盡無餘,獲得解脫。
為什麼如來要這麼說呢?因為如果有人身、口、意作不善業,那麼未來將會感招地獄淒慘的果報。如果有人在生的時候,不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也不持戒,不開發心意,不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再加上壽命太短,沒什麼時間或機會可以讓他再悔過修善,那麼此人於來世將會於地獄再生,去感受那淒慘恐怖的惡報。
就好比一小杯水,裡面放進一兩大把鹽,因為鹽多水少之故,所以這樣做會使得這杯水鹹的無法令人飲用。
不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不持戒,不開發心意,不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等惡業就如同那一兩大把鹽;壽命太短,沒什麼時間或機會可以再悔過修善就好比那一小杯水;水鹹的無法令人飲用就好比地獄的苦果。
但有一種情形,雖是作不善業,卻得以使此人在活著的時候,就令他現世提前輕受,於來世不會再感受地獄淒慘的苦報。
那是什麼樣的情形呢?如果有人雖然犯過錯,但只要他知非即改,不二過,並努力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努力持戒,開發心意,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再加上壽命夠長,有足夠的時間或機會可以再悔過修善,那麼雖然這個人在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的辛苦,但是因為無量慈悲喜捨的善業已沖淡其過往的惡業,這個人於來世便不會再感受地獄的苦果。
就好比在印度的恆河裡放進一兩大把鹽,因為水多鹽少不成比例之故,並不會使得恆河水鹹的無法令人飲用。
過往所犯的錯就好比那一兩把鹽;而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精進持戒,開發心意,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壽命夠常,有足夠的時間或機會可以再悔過修善就好比那恆河水;恆河水不會鹹的無法令人飲用就用來比喻來世不會再感受地獄的苦果。
我再分別為你們補充兩個例子解說剛才的道理:
第一個例子是:
有一個極有權貴的人偷了一隻羊,這羊的主人後來發現了,便向這權貴討回,但因為羊主人地位卑賤,所以當他向權貴討回時,態度必然非常的謙卑恭謹,甚至可能是跪地雙手合十向權貴哀求。
過往所犯的錯就好比那權貴偷羊;而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精進持戒,開發心意,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壽命夠長,有足夠的時間或機會可以再悔過修善就好比那權貴的威勢;羊主謙卑的哀求就好比來世不會再感受地獄的苦果。
若情形相反,偷羊的人非常貧賤,而羊主是權貴,那麼當權貴討回羊時,可能會嚴懲竊賊,甚至折磨他一番。
不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不持戒,不開發心意,不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壽命太短,沒什麼時間或機會可以再悔過修善就好比那貧窮的竊賊;竊賊受到嚴懲折磨就好比地獄的苦果。
第二個例子是:
有人只欠他人五錢,但到期無力清償,債主討債時,便用盡種種恐怖的方式逼迫對方還錢,只因對方貧窮無勢力。
不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不持戒,不開發心意,不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壽命太短,沒什麼時間或機會可以再悔過修善就好比那貧窮的人;被催討債務受到債主恐怖折磨就好比地獄的苦果。
反之,若欠錢的一方是極有權勢之人,即便是欠上百錢,債主也不至於用恐怖的方式催討。
過往所犯的錯就好比那權貴欠錢;而修持身、口、意、等的善業,精進持戒,開發心意,聽聞正法增長正見智慧,壽命夠長,有足夠的時間或機會可以再悔過修善就好比那權貴的威勢;不會受到恐怖方式催討債務就好比來世不會再感受地獄的苦果。
所以,比丘們!如來聖弟子應當努力修持:信、施、戒、聞、慧、等功德,這樣即便曾經犯過錯,只要努力改過修善,無量慈悲喜捨的善業便可沖淡過往的惡業,雖然會因現世精進修持而感到辛苦,甚至感受到一些不好的遭遇,但你們都不應該灰心,因為這些都是現世提前輕受的現象,來世不會再受地獄之苦,並不違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理!」
諸比丘們聆聽完佛陀所說的鹽水喻,心中都產生了堅固的信心,並因此感受到無比的法喜,決定遵照佛陀的教誨依法奉行。
努力淨罪集資還是常常生病,是惡業成熟?還是在淨化惡業?要如何看待?
解答法師:釋如法
業果真實不虛,苦果必是由惡業所生;造善也必定感得善果。唯我等凡夫善惡相雜,宿業猛烈,即便現今開始努力淨罪集資,也如同以水注澆大火,火勢必定減低,但仍舊旺盛。時常生病,必定是惡業正在成熟。而努力淨罪集資,也必定讓惡報轉輕,或將重報輕受。修行人更應以此為增上緣,更努力精進。
《般若經》中說:菩薩行持般若,「設有罪業,於當來世應招苦報轉現輕受」、「唯除宿世定惡業因現在應熟,或轉重業現世輕受。」大般涅槃經中也說:「云何是業能得現報?懺悔發露所有諸惡,既悔之後更不敢作。慚愧成就故、供養三寶故、常自呵責故,是人以是善業因緣,不墮地獄現世受報。所謂頭痛、目痛、腹痛、背痛、橫羅死殃,呵責罵辱、鞭杖閉繫、飢餓困苦,受如是等現世輕報。」這些經文都再再說明,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出現了這些苦受苦報,其實是重報輕受,讓我們免去後以更極大的罪報。
而一般人不明此理,時常會反倒認為修行無用而毀謗佛法,或信心退失,這是最為可惜,也是最為危險的。祖師們也針對此點特別會告誡我們。
慈照宗主在淨土十門中就告誡說:「凡夫雖有信心念佛,緣為宿業障重合墮地獄,乘佛力故。於床枕間將輕換重,若也因病苦故悔悟身心當生淨土也。無智之人不了此事,却言:我今念佛又有病苦,反謗彌陀,因此一念惡心徑入地獄,此是一關也。」所以已經努力修行的我們,要明白知道現在所呈現的苦受,它的意義所在,正確觀待,令其成為修行的增上緣,切勿生起妄見而退失信心。
淨界法師:造惡業不得相應的果報有兩種原因
《唯識學》說:一個人造惡業不得相應的果報有兩種原因:第一個懺悔,第二個對治─你開始修對治,不隨妄轉。
重業輕報的原因
《大乘起信論》說:修習正念真如的人,第一件事情--先破和合識,斷相續心。
經典上講到一個公案說: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波羅奈國,有八個大力士,這八個大力士為了爭第一名,就經常比鬥、打擂台。
其中有一個大力士,他的業障已經成熟了,佛陀看他七天之內必墮三惡道,慈悲的佛陀就來到大力士的門口,要求見這個大力士。
這個大力士說:誒…我是一個武士啊,佛陀是修智慧的,我們之間不相應的,不見!
佛陀就開方便門,示真實相,就把佛身隱藏起來,現出一個年輕的大力士來找他:我要找你的主家,找你家的主人比鬥。
這大力士就出來了,看到這個年輕人,瞧不起這個年輕人。
但是一跟他比鬥的時候,佛陀入火光三昧,這個大力士看到整個四邊都是火,心生畏懼,就對佛陀產生恭敬心,驕慢心就收起來…
佛陀現出佛身,就為他講:緣起的善惡業…緣起的道理,這個大力士當下心開意解,向佛陀真誠的懺悔,七天死掉之後,往生到善趣去了!
這表示什麼意思呢?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不是說:全部的業力,都把它懺到業盡情空;像我們前面說過,一個污濁的水,你第一件事情讓它沈澱下來,你不能再造作了,讓你慚愧的心生起,然後斷相續心,關鍵在這裡。
為什麼有些人造了惡業他來生會得果報,有些人造了惡業,他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
《唯識學》說:因為有些人的業力轉成增長業,有些人的業力是變成不增長業,就是你有沒有懺悔?
《唯識學》說:一個人造惡業不得果報有兩種原因:第一個懺悔,第二個對治─你開始修對治,不隨妄轉。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讓這個業力,變成增長業;你要讓它自然的沈澱下來,就是破和合識,斷相續心。然後在臨命終的時候,保持正念,隨念往生淨土。
求生淨土的人,雖然你不能把業懺得完全清淨,但是你一定要把業懺到變成不增長業,變成沒有強大得果報的力量。
業的力量,被你破壞了,破壞以後,很多人會重報輕受;越是懺悔,身體越是生病痛、發生小小的車禍、出現種種的災難,這個是好事情,因為那個業力被你破壞,破壞以後…啪!釋放出來,重報輕受,然後你也會夢中見到一些瑞相。
關鍵在於斷相續心。
當然一個人會斷相續心,你要預先看到未來的火、未來的寒冰的果報,主要是一個人要畏懼當來的果報。
慈誠羅珠堪布:對於惡業,要製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
對於惡業,要製造一種違緣使它變成不定業,這個違緣就是「懺悔」。
在《大乘阿毗達磨》中講,無始以來所造惡業都有辦法讓它變成不定業,這個辦法就是對它生起後悔,並發誓以後再也不造。
「後悔」和「發誓不造惡」,是轉定業為不定業的兩個關鍵條件。
比如,一個人原來靠殺豬宰羊生活,後來改行不做,開始當居士念佛,他對原來的惡業生起很大的後悔心,並發誓一生當中再也不去做這種惡事。
當這兩個條件完全具備後,他所造的殺業就變成了不定業,以後就不一定得果報,若再進一步深刻懺悔,就有可能完全不受果報。
02
對於往昔曾經造過、現在已經不能回憶的惡業,我們可以這樣觀想:無始以來我所做的一切罪業,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做的,都是不應該的。
並如同服了毒藥一般,對它生起強烈的恐懼和後悔心,並發誓從此再也不做,這樣就可以令無始以來所造的一切惡業都變成不定業,這是很有意義且十分重要的。
如果不能這樣做,情況就很難講了。
雖然我們今生沒有殺生、偷盜造惡業,都是居士或出家人,經常念佛、修法、放生,但我們所做的畢竟是凡夫的有漏善業,如果又沒有迴向,一旦生起一個強烈的嗔恨心,當下便可摧毀長時所積的善業。
因為凡夫的這些善根都是靠不住的,現在做得好,以後做得好不好,誰也沒把握。
如果我們有能力,就可以看到過去世所做的不善業因全部儲存在阿賴耶識里;若不懺悔,其果報一定會顯現,那時就與持斷見的外道所見一樣:雖然今生行善,死後卻會墮落。
這是非常危險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懺悔。沒有一個罪業是不能懺悔的,都能夠懺悔清凈。
03
同樣,善也有不定業,我們應該盡量把善業儲存下來,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迴向,還有一個更好的方法就是通達空性,知道行善是如夢如幻的,若能這樣思維,即使有嗔恨心生起,也毀不掉這個善根。
因為嗔恨心是有漏的、有執著的,它與如幻如夢的見解是沒有關係的,而我們所做的善法是跟證悟如幻如夢的智慧有關的,兩者比起來,「有執著的法」比不上「有智慧的善根」,所以嗔恨心毀不了這個善根。
如果既沒有證悟又沒有迴向,而且嗔心不斷,那麼善根就很容易被毀滅。對凡夫來講,迴向就是最好的辦法。
綜上所述,我們要盡量讓那些惡業都轉為「不定業」,而把所有的善業想辦法變成「定業」。
這四種業很重要,要想認識因果,必須要分清這四種業,並對它有一個完整的認知和了解。這對我們的修行也至關重要。
04
如何證明因果的存在?
因果是這樣的,如何證明它的存在呢?佛曾講過,一個普通的人想要證明因果的存在是比較不容易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
佛教講緣起現象,因緣和合。緣起是什麼呢?「緣起」就是有了因就肯定有果,內外所有的事物,都是緣起的現象,因緣的結果。
比如說一個人殺生,這對於被殺的眾生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此人造了這麼嚴重的業,哪能沒有果呢?如同在潮濕和溫暖的土壤里隨便丟一粒種子,即使不管它也會發芽。同樣的,在世間的一切有為法中,沒有任何因是不結果的。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有些病人被醫生或有神通的人判定只能活一個月到兩三個月,結果病人通過行善,如放生或修長壽法,在兩三個月後,依然活著並且活得很好,當醫生再檢查時,發現病灶消失了。
這種情況無論在藏地或漢地,甚至全世界都有發生,這既不是傳說也不是神話,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由此可以證明:因果是存在的。
05
佛在某些經中,也通過下面的例子來證實過因果的存在:有些人一生無論怎樣努力也發不了財,他的經營操作並沒有問題,但終身受窮;有些人沒怎麼努力,卻一生榮華富貴;還有諸如健康不健康,長壽不長壽都是這樣。
人們會認為這也許與環境有關,其實不是。
例如,西藏歷史上有個國王為了讓窮人富起來,曾三次把西藏所有貴族的財產平分給老百姓,但是過了一段時間,情況又恢復原樣,窮人還是窮人,貴族依然是貴族,國王也就沒辦法了。
那些富裕之人並不全是聰明和能幹的,那些不富有的人也並非愚蠢和懶惰,這多半也跟因果有關。
當然,不是說這裡所指的富和窮全都是命中注定的,富了就不用去幹活,窮了也不必再努力,但從這些事件中,也基本上看得出因果的關係與規律。
《俱舍論》里也講,有些父母造了很嚴重的罪業,他們的子女會感受到這個報應。
如果父母造業、子女受報,豈不是與佛經所講的自作自受、不能被他人代受的說法相矛盾了嗎?
《俱舍論》解釋說,這些子女本身就有那種惡因的存在,當父母造了大惡業後,由於他們與子女的密切關係,就促使子女的惡因提前成熟而感受果報。對此,古今中外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
淨界法師:怎樣才能做到隨念往生
隨念往生這是我們淨土宗最期待的,就是說,我們今生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但是業都不重,平常也在懺悔,也不斷地對治,這時就有充分的時間培養你的念頭,用念力來引導業力,就是隨念往生。由你往生的一種信願的念力,來主導你的生命,由念力來主導你平常念佛的業力,把那個念佛業力調動出來,但是關鍵是正念要先現前。
諸位要知道,淨土宗要少造罪業,因為你拼的是隨念往生。
唯識學上說,一個人業力太重,臨命終時幾乎是馬上投胎的,連中陰身都沒有,連助念、提起正念的時間都來不及,那個業太強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爭取時間,讓自己培養正念,不能造太大的業,因為造太大的業力,牽引的力量太強,連提起正念的時間都沒有,就去投胎了,怎麼隨念往生?
這個地方就是說,淨土宗按照正常情況,我們不可能隨業往生,除非證得念佛三昧,是淨業成就,完全靠淨業去主導,那是祖師的修行。我們一般人都是造造念佛的業,在佛堂念佛,出來以後又造造生死業,造久了起慚愧心,又趕快去佛堂懺悔,去念佛。所以我們現在的業是兩個都有,但是不能讓罪業的勢力太大。
我們為什麼要懺悔?後面會講到,你折損罪業的力量,讓它變成不增長業,然後臨命終才有足夠的時間,最好是有人開導你,培養你往生的念力,以念力觸動念佛的業力,然後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去感應彌陀的本願,往生淨土。
所以,臨終時千萬不能讓業力現前,因為你很難提起正念,來不及有提起正念的時間,所以說臨終是個關鍵,就是算總賬。因為業力是一直儲存,存到臨終時才開始激發,看是由業力來引導,還是由思想引導、由念力來引導。
淨界法師:業力最怕輾轉增勝
在唯識學上說,所有的業會得果報,它必須是增長業。
你看臨終造的業為什麼力量特大?因為增長業叫作輾轉增勝,它是有氣勢的。你看在齊國不是有個戰爭很有名麼?齊桓公派了將近五倍的軍力去攻打魯國,鮑叔牙,諸位知不知道?鮑叔牙去打魯國,魯國沒辦法,幾乎要被滅國了,去找一個智慧的人叫曹劌。曹劌一看,哎喲!軍隊這麼強。齊國擊鼓的時候,魯國退,退了三次,到第四次再擊鼓,把鮑叔牙打敗。
魯國說你怎麼打敗齊國呢?他說,國君,打仗打的不是人數,打的是氣勢。它擊鼓三次,我都不跟他打,他最後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我們氣勢正旺,他氣勢在衰弱,所以就把它打敗了。諸位要知道這個觀念,打仗跟念佛道理一樣,你念佛沒有氣勢,如果你念佛的數量是慢慢減少,那你要小心了。
你比方說,你在造一個罪業,所以在菩薩戒有一條戒說,比方說惡口,我很喜歡罵人,但是我回光返照以後——這個罵人是一種錯誤的想象,我開始對治了。我昨天罵人家三次,今天罵人家兩次,今天罵一次,這個菩薩戒不結罪的,菩薩戒不結罪。因為你已經開始對治了,對治所作業。因為這個業已經變成不增長業了,除非你以後要造作。只要這個業你開始在減少當中,而且是通過如理思惟減少,不是因為外緣不具足,是如理思惟刻意地對治的,這個業叫作不增長業。
我們必須把所有的希望往生的業力要變成增長業。所以念佛你必須要保持意樂。念佛要有氣勢的,越念越多,越來越多,你那個信願行的資糧是要慢慢走,你寧可慢慢走,沒關係。因為你平常都不念佛,突然間拜三千拜,又不拜,這個沒有用,這個最不好。修行,懺公師父講,點點滴滴。一天拜一百拜,明天也拜一百拜,這個很正常。一個人一天拜三千拜,這個不正常,這種暴飲暴食的修行不可取,你必須要增長業。
所以說,當我們開始回光返照的時候、開始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你所有三界的業力,你說,誒,我還打妄想,但是次數減少了,對,就是這樣子,它變成不增長業了,它的勢頭、氣勢被你破壞了。帶業往生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你開始遠離它了,它的勢力在慢慢慢慢減損當中,你往生的勢力增長當中,你一定往生,因為它氣勢旺。
我們明白道理以後,我們不是馬上做到,但是我們的勢力開始產生一種消長:三界的業力慢慢減損,出世的業力慢慢增長了,這個就成功了,做到這點就不錯了,你就有把握帶業往生,就是那個業的勢力、三界的勢力被你破壞了。但是這個有一個條件,你要真實地覺悟,然後勉強自己去做,不能觀要他觀,剛開始勉強,時間久就習慣了。
這個地方就講到,整個生命的變化從當下一念的不取,不迷不取不動,不取,不動,讓生死的業力慢慢慢慢淡薄,然後在建立一個新的想象,然後讓這個想象勢力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你來生的因緣就變化了,因為諸法因緣生,當你心念產生變化的時候,你來生的生命也重新佈局了。
佛教不重視結果,重視因地。你因地改變了,果報自然改變,你不要求。佛教的果報沒有一個是求來的,都是修來的。佛教真的是無求。你把因地把握了,諸法因緣生,你因緣具足了,它果報就自然出現;你沒有因緣,你求也沒用。因緣在哪裡?就在你的心中。你要會操作你的內心,來生的確是可以創造的。你要跟著感覺走,那你就永遠活在惡性循環。當然,關鍵在於你要先覺悟,你才能夠做出生命的改變。
你遇到妄想,你念佛也好,你修止觀也好,總而言之,不要跟著它走。不要跟自己的感覺走,跟自己的感覺、跟妄想說不,慢慢慢慢它就變成不增長業了。為什麼?因為它本來就沒有實體,達妄本空。它有力量是你給它的,你把力量抽回來,它就自然枯萎。就是這個道理。
怎樣避免罪業的增長強大
淨界法師
貫通三世,強者先牽
前面是講到業力的生起,這以下講到業力慢慢增長廣大。為什麼有的業力會增長,有些業力它就不會增長,對你不會產生影響?這是有條件的。
我們看,產生強大的業力要有三個條件:第一個,心力要猛烈;第二個,它所對的境緣,要是上品的境緣,比方說,父母、師長、三寶等等這種上品境;第三個是很重要的,叫相續,它必須要數數現行,才能夠產生強大的勢力。
這三塊當中,從事後彌補的角度來看,對於過去已經造的業,最重要就是相續這一塊,我們還有機會做的就是斷相續,因為前面兩個都不能改變,那個業在造的當下都已經定局了。你當初造了什麼業,這個已經是過去。諸位要知道,只要是過去,你就不可能回到過去去改變,你不可能跑到前生,勸你不要做這件事情,不可能!但是業力的改變能夠著手的就是這個相續,你不要再刺激它了。就像一棵樹,你不灌溉它,它慢慢會枯萎。雖然這個種子還在,但是它會枯萎下去。
我們舉一個難陀尊者改過的例子來說明。
難陀尊者是佛陀的弟弟。他出家以後,一方面思念在家的太太,因為他在家跟太太感情非常好,但是他也隨著佛陀修四念處,所以他這時有漏種子、無漏種子都具足了。
大智慧的佛陀知道他的內心狀態,首先以神通力把難陀尊者帶到忉利天去。難陀尊者看到忉利天的天宮很莊嚴,大家在那邊忙著莊嚴宮殿,但是裡面卻沒有一個男眾。佛陀說:「你去問問看,這個宮殿是為誰蓋的。」他就問:「你們這個宮殿是為誰蓋的?」宮女說:「我們是為佛陀的弟子難陀尊者蓋的。」他說:「我就是難陀尊者。」她說:「不行,你現在是人的果報,要等人的果報結束了,才能到天上享受天福。」這是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佛陀又把難陀尊者帶到地獄去,看看刀山油鍋。那個獄卒準備要升火燒油鍋。佛陀跟難陀尊者講:「你去問問看,這個油鍋是為誰準備的。」獄卒就說:「難陀尊者由於持戒修行的關係生天,但是天福享完以後,會來受用油鍋的果報。」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他不知道當來的果報。你能知道當來果報時,你的怖畏心就生起來,所以難陀尊者後來不敢再打妄想,就把產生這種罪業的相續力量給斷了,他就不再去思念他的太太,專心地一心修學聖道。那個油鍋就慢慢消失掉了,後來他證得阿羅漢果。
所以,諸位!我們要知道,你學習業果,一定要有個觀念,我們不是改變業力。我們很難改變業力,因為我們生命活得太久了,不可能用短暫的幾十年,去改造我們過去無量劫的生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我們改變什麼?改變思想,這是最重要的!業力等你到了極樂世界再來改變。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業力沉澱下來,不要讓它起現行。因此,斷相續心很重要。
罪業是一棵有毒的樹,你不可能讓它消失,但是你可以不給它澆水,它就慢慢枯萎了。所以說為什麼「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罪業不一定消失,但是它對你沒有力量。所以明白因果的人,關鍵就在這個相續。我們要讓善業不斷地相續,讓惡業不能相續,這樣子才可能帶業往生。
往生的人要先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淨界法師
當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時,諸位!你就不能用業感緣起了。我們講過,在造業的當下,在身、口、意活動時重視業感緣起。但是面對已經造的業,你如果不能用真如緣起,不能把它觀空,起碼看賴耶緣起。
我們看看賴耶緣起。看講義第七頁,大家複習一下。
賴耶緣起它的因緣成就有兩個:第一個,一切種識。就是第八識,它攝持了無量無邊的業力。第二個,緣。就是前六識的名言分別——你的思考模式。從唯識的角度,一個業緣從一個種子位要得果報,必須去攀緣它,激發它,就像一個種子如果你不去灌溉,它是不會得果報的。所以,我們面對過去的業力,也不是那麼可怕。
如果以淨土宗的帶業往生來說,最好對三界人事的攀緣要減少。所以為什麼淨土宗往生的正念,佛陀提出兩個概念,叫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本來淨念相繼就好了,你憶佛念佛就好了,為什麼要都攝六根呢?
因為你到晚年攀緣心不收,尤其很多大福報的人,事業做得越大,他的所緣境越廣的時候,印光大師說,福報越大的人生死業越重,就是這樣子。因為你管了這麼多企業,不得不逼你去緣很多的事情。
諸位! 你念頭一動,對你的第八識就是一種業力的激發,所以為什麼晚年要收心,就是這樣。我們有很多的業力,但是,請你不要去刺激它,讓它沉澱下來。所有淨土宗的人,不管你的佛號念得多好,我要提醒你,你佛號念得再怎麼好,當生死業力激發時,你絕對不是生死業力的對手,絕對不是的。
所有往生的人必須做兩件事情:要成功地把生死業力沉澱下來。你沒辦法處理你的過去,就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你說,我來生要到淨土去,業力放得過你嗎? 你把業力激發出來,你認為業力會放過你嗎? 所以淨土宗走出過去,面對未來,必須要處理好過去的業力。
另外,為什麼一個人到了五十五歲以後,甚至於最晚六十歲以後,你六根要往內收?就是第八識這個大海,你不能再刺激它了。這一杯水雖然很多的污泥,你不要攪動它,讓它沉澱下來,帶業往生,帶業種,沒有人可以帶現行往生的! 你晚年的時候念佛很專注,離開佛堂的時候去攀緣,你慘了!
你的生命當中有兩種力量:第一個,往生的願力; 第二個,是生死業力。你認為哪一個勢力強大,強者先牽,當然是生死業力大。不要說過去了,就算你一天就好,我們就以一天為單位,你一天念佛大概四個小時,你打了二十個小時的妄想,包括白天,包括晚上睡覺。如果你不能讓業力沉澱,就說明你用四個小時的念佛,跟二十小時的妄想來拚搏,那當然妄想帶動的業力大。
所以往生有兩個條件:第一個,都攝六根。一個人到了六十歲,成敗已經成定局了,你要到處攀緣,那是自己找罪受了。你把業力激發得強大,生死業力那個種子位,你不斷地去攀緣它,刺激它,那臨終當然是隨業往生,怎麼可能隨願呢?
所以,我們講怎麼樣了脫因果? 因果,我們在凡夫位是沒辦法了脫,但是你可以暫時把它打包起來。你說:「欸,你不要活動,我到了淨土再來好好地面對你,你現在不要障礙我就好了。」當然你不要讓它活動,你千萬別刺激它。這是一個地雷,你不踩它,它有跟沒有差不多。所以,帶業,為什麼有些人的業可以帶?有些人的業沒辦法帶?因為你不斷地刺激它,你怎麼帶業呢?
諸位!一個人的攀緣心越重,幾乎是不可能往生。跟你佛號念得好不好關係不大啦,只要你這個人到晚年沒有收心,娑婆世界你就跑不掉了。
第二個,淨念相繼。都攝六根跟淨念相繼,這兩件事同等重要!甚至於我可以說,都攝六根比淨念相繼更重要!你沒辦法處理好過去的業力,就沒有資格談你的未來。你哪有什麼求生淨土?業力根本就不放過你了。
一個人只有成功地把過去的業力沉澱下來,你才有資格說我來生要去哪裡,你才有選擇權。你連業都沒辦法帶,你有資格談往生嗎? 帶業往生,你業都帶不了怎麼往生?所以淨土宗要處理好你的過去。
晚年心收了,娑婆世界放下了,反正就這麼回事,該怎麼的就怎麼的。心一放下,業力就沉澱了。因為第八識跟第六意識是互動的,不激發它,它只有種子,不能起現行。這時過去的業力沉澱,你再發起一個廣大的願力,願生西方淨土中,就能夠由願力引導業力,叫帶業往生。所以業力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可怕,看你怎麼處置,它可大可小。你要是不刺激它,它就處於睡眠狀態,就在種子位,處於沉澱狀態;你要是激發它,對你來說,那是沒完沒了了,生死輪迴是沒完沒了了,就這個概念。
所以,賴耶緣起就說明:業力本身它不是死的,它受你思想的引導,第八識受第六意識的引導。所以賴耶緣起這個道理,就比業感緣起更加的高超,因為這個業感緣起把業講死了,它好像跟心態都沒有關係一樣,這是不對的。
講業力的處理,到別教是最圓滿。到了真如就不談業力了,它是理想化了,站在沒有業力的角度來面對業力,那是一種非常超然,先超越業力再重新面對它。所以從業力的角度,處理業力來說,唯識學已經最圓滿。所以它修無分別智,娑婆世界的業,你少去分別它,因為你一分別就帶動攀緣。
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就是有關業力的沉澱?
這個是淨土宗必修課程,必修的。你要做兩件事,諸位!你不是只做一件事,你要把佛號念好,要好好地想像你的未來,但是請你千萬注意,要好好處理你的過去。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你過去的業要好好地把它打包起來,你不能讓業力產生活動,這兩個同等重要。
《懺悔三昧》把透支的福報找回來的方法——瞬間具足無量劫善根福德
懺悔法門簡介--業障重者,應修懺悔之法,為治病改命最易之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