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華居士:在家人禁欲有無過患?

答:有。因為佛教並不要求在家男女斷除情欲,盲目禁欲,反而會帶來諸多過患:

(1)、對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觀念往往影響他們交友、擇偶、婚配。不少學佛青年,在出家、結婚、獨身的抉擇上,舉棋難定,不知不覺便成了大齡男女,往往錯過了戀愛結婚的良機。

(2)、禁欲影響家庭和睦,有可能導致一方婚外情。對一般學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則會成障礙。作為一個居士,結婚之後有夫妻生活,這是正常的。不必因“學佛”而禁欲。更不可因禁欲的緣故,導致一方婚外情,而使家庭破裂。

(3)、禁欲有可能引發身心疾病。人若沒有情欲,當然無須刻意培養,但若欲望已經產生,且是一種合理的需求,則應隨緣滿足它、疏導它,並在它的過程中思惟緣起;重點是不要壓抑,更非放縱。有智慧,就能讓我們心理平衡;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解脫。

結論:在家人對待性欲的合理態度應該是——隨緣而不執著。


了幻法師:佛教是禁欲主義嗎?

佛教是禁欲主義嗎?

答:佛教不是禁欲主義。這裡所指的欲,主要是淫欲。

佛陀歷來主張中道,反對兩個極端:即極端苦行與極端沉醉於五欲的享受。傾於欲樂的生活,對修道無益,當然要避免,但是熱衷於苦行的生活,也沒有多大的必要,因為修行是為了得到解脫,而苦行非目的。佛教主張的是中道的生活。只要按八正道(八種正確的修行方法)去生活,就能獲得解脫。

在佛教裡面,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欲,聲聞、緣覺乘講究離欲,大乘菩薩不是離欲,也不是節欲,而是對五欲——財、色、名、食、睡,加以化導,叫做化欲。

一般人總認為必須吃苦才算有修行,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佛陀對修行的態度是主張“不苦不樂”的中道。因為“苦”容易使人心生煩惱,“樂”又容易使人散亂放逸,心力不集中,所以偏苦或偏樂的修行都不順於佛道,難得解脫。尤其某些外道修無意義的苦行(如食牛糞、食草、烤火等),或極力主張欲樂,這都是無助於解脫道的邪見。修行人的生活是精神重於物質,所以采取少欲知足的生活態度,來減少外緣,磨練心志,是不同於極端苦行的

對於出家眾來說,絕對斷除淫欲有三種原因:

(1)、佛陀對出家人說絕對的禁欲,是因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愛欲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間最大的束縛,所以必須遠離;
(2)、如果出家人也貪五欲,娶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會被分散,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養家糊口;
(3)、出家人禁欲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研究經典,靜坐習觀,成為信眾的修行導師。

盡管佛教主張出家人完全斷淫,但對占大多數的在家信徒來說,佛陀則主張他們應當過正常的夫妻生活,杜絕邪淫。

在芸芸眾生中,有的人喜歡獨身梵行的生活,覺得很自在,這部分人就成為長期出家修道者。當然,適合修梵行斷淫的人自古以來便只占少數,所以,能出家的人數不可能多。如:大陸總人口是十三億,佛教出家人不過二十余萬人

另外,出家人對愛欲也並非采取壓抑的手段來處理,而是通過學習佛法、修習禅定後,使他們深深地體會到禅悅為食、法喜充滿,遠遠勝過世間五欲之樂。正因為如此,出家人能正確對待世間的五欲之樂,對待愛欲像大禹治水那樣,疏導它,使它升華並轉化成有用的能量,為修習禅定和利益眾生服務。佛法的妙用即在於此。


不想結婚,是不是大不善?

問:弟子深感「淫心不除,塵不可出」,但父母是極希望兒女能成家立業。百善孝為先,若堅持不依從的話,令父母憂慮煩惱,是否是大不善?

淨空法師答:這個倒不一定,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去勸導你的父母,要把宇宙人生真相講清楚、講明白。世間父子兄弟的關系,佛經上講的清楚,關系是四種緣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不是這四種關系不會變成一家人,所謂是「不是冤家不聚頭」。所以現在這個社會,諸位看中國、外國都一樣,兒女不孝,兄弟不和,什麼原因? 怨憎會。你細細觀察,這個業因很清楚、很明顯,我們在這個世間做人,我們跟人往來,是不是常常有布施恩惠?我要不布施恩惠,哪來的孝子賢孫?我對人都存有戒心,都常常動別人的主意,想佔人的便宜,好,那你的兒女都是冤親債主,都是來報怨的,都是來討債的。

佛法讀多了你就明了,現在社會為什麼會成這個樣子,它有道理在。不像從前,從前人確實是處處能夠捨己為人,處處都是念念為人著想,幫人家的忙,所以他的兒孫賢孝。為什麼?人家受他恩惠,再投胎到他家裡去,報恩來的,還債來的,掙錢供養老人,還債來的。現在不是,現在是報怨來的、討債來的,你說多可怕!討債你 給他少了,給他少他要殺你。你看去年,有個同學告訴我,四川那邊發生一個案子,好像是十三歲的一個女孩,把父母殺掉了。用毒藥,她做飯,飯裡下毒,先把父親害死,過了大概不到一個星期之後又把母親毒死。以後這個案子,因為她是窮人,家裡很貧寒,所以也沒有人注意,草草的埋葬了。

埋葬之後,她的姨媽來看,很可憐,就到墳上上墳。看到她供的一碗飯,供完之後這個女孩子就把飯倒在旁邊,一點恭敬心沒有,她就感覺得很懷疑,她就告到警察局去,來調查。調查之後,兩個都是中毒,就問這個女孩子,她就說出來,是她干的。問她為什麼干這個事情?她想買個手機,她父母有保險,她就可以領保險金買個手機,父母的保險金兩個人合起來一萬多塊錢。十三歲,報怨,討債!

像這種事情,中國很多,外國也不少。我六月份到巴黎,那邊同學告訴我,兩個星期之前,巴黎有個十四歲小孩把父親殺了。我到倫敦,那邊告訴我,有個弟弟把哥哥殺了,天天有,在這個世界上。這種事情以前很少聽到,現在幾乎隔個一兩天一定會有一樁這樣的事情。我當時給同學們說,我說這個世界麻煩大了!十年之後,每天你會發現有好幾樁;二十年之後,每天可能有一、二百件這種事情。人跟人見面沒有恩情,都是怨恨,都是不平,這個社會怎麼得了!

《楞嚴經》上這兩句話講得是非常正確,「淫心不除,塵不可出」,這個塵是講六道輪回。你還有這個念頭,這是六道輪回的根,必須把這個念頭拔除你才能超越六道, 這很有道理。你要跟父母講清楚,你還希不希望搞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每況愈下,不是往上面轉,往下面轉。你仔細看看我們現前社會,我常常跟人家講,十年十年做個比較,你就會看得很清楚。

佛在經上講的很好,「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的思想善惡與整個環境有密切的關系。日本江本勝博士做的水實驗做了證明,證實確實正確的。我們的念頭善,環境都變善,像磁場就變善了;我們的念頭不善,磁場不善,這個要知道。所以,能夠以清淨身心來修行,比什麼都好,這無量無邊的功德。度眾生,首先就度自己父母,自己父母都度不了,你怎麼能度人?家人都度不了,怎麼度別人?所以度眾生要從家庭開始。


在家居士學佛修行的十大誤區

每個學佛修行者各有其學佛因緣,除一小部分上等根器者容易直接契入究竟法外,絕大部分人都還在尋覓及彎路上走,這也難怪,佛法演變至今,也然有太多的方便,不明究竟者,以方便為究竟,再說,正法難聞,現代經濟社會,大家都為了生存疲於奔命,學佛如蜻蜓點水般而作,但是,我們學佛若沒有聽聞正法的基礎,平時只是人雲亦雲,邯鄲學步,難免茫修瞎煉,本來不學還好,還算個是正常人,可是學佛了,卻是感覺越來越與世不相容,與家人、鄰裡也難相處了,越來越覺得更加孤獨和痛苦了,甚至讓人感到你怪怪的,消極厭世。這時候我們就真的該反思了,我們走對路了嗎?

華嚴經雲: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成菩提,愚學為生死。佛法的修學,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次第的,若不善學,難得實益,反而會受損害。生死事大,慎之!

誤區【一】:五濁惡世。

為了大家不執著於欲貪,對於大家共業的世間,我們稱為五濁惡世。在這世間裡,人們展現了貪嗔癡三毒,物欲橫流,自私自利,所以此世間就被我們認為不是淨土了,產生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觀點,否定、厭惡現在生存的世界;經雲:心淨則佛土淨。淨土宗的殊勝在於:一念阿彌佗佛,念念明覺、念念相續不忘不斷,則諸惡不生,內心清淨,日久功深,必入禅定,一念清淨,臨終正念,必定往生淨土。然而,此功夫的熏習,必須來到物我、能所雙泯,若內心尚有對世間的厭惡之心,則心未清淨也,心不淨則佛土不現,如何往生西方?心淨則佛土淨。“淨”即無染也,當下了然了義,當下便是淨土。法界本來清淨無染,無私大愛,何來五濁?濁的是我們的“心”啊。我們更應該學會愛眾生、感恩法界的無私供養。

誤區【二】:以為出家方可真正修行。

經典中有提到遠離塵世,靜慮修行,有條件者,若身先離境,心的染污則會少些,將有利於修行,此本無非,但更重要的是心的離境,不被任何境界所染所縛,出離心的枷鎖,名為出家【出枷】,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不論你走到哪裡,都將面對根塵接觸的考驗,並非你身在空門才能修行,真正修行者,那是無處不修的,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當我們在凡塵中,有責任未盡、塵緣未了,那我們就該勇敢的承擔起現在的責任,就在每一個當下修行,若是遇不可意境而逃避現狀,心能安否?當你的出家因緣成熟了,自然就能出家專修了。以前很多修行者行腳,目的有三:一者在紅塵中檢驗自己,二者善巧方便弘法利生,三者廣結善緣,續人慧命。所以,出家在家皆是修行,不要好高骛遠,當下便是。

誤區【三】:不明供佛、禮佛的意義和儀式。

真正的禮佛,是內心的清淨解脫,諸佛菩薩並非有你頂禮才快樂,而是你解脫了、並實踐菩薩道回饋一切眾生才是真正的禮佛!平時我們供佛、禮佛是要培養我們的恭敬心、感恩心、見賢思齊,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有人卻與諸佛菩薩做起生意來了,求諸佛菩薩:若我的某某願望實現,定當如何布施添油等等,實為無有是處!佛陀教導我們的是如何開智慧、斷煩惱、度苦海,凡事向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心的結縛從而斷離。達摩大師《破相論》中明確解惑:燒香者---燒正法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意在提醒我們修行要無間等,成就戒定慧,才是真正的燒香供佛。香花供佛---意指功德花,指常說正法,饒益有情,佛所贊歎,正法究竟常住,無凋落期。長明燈---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持齋---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禅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

誤區【四】:忽視家人感受,學佛成癡。

學佛修行最後將來到普利眾生,並非自私自利之舉,慈悲從點、線、面到法界一切眾生,點,就是自己,線就是家人、鄰裡、朋友,面就是社會人群,所以我們修行,將從點開始,慈悲善待自己,進而慈悲善待家人,家人相處的時間最多,也是我們展現真實自我之處,有人在外對人笑臉相迎,回家了卻是“原形畢露”,呵呵,這可不好。首先,我們必須做好家裡份內之事,盡己之責,為人夫、妻、父、母、子、女,我們要盡自己的責任把修行落實在實處,這就是修行。若是為了自己學佛,而棄自己對家人應盡的責任於不顧,這本來就違背了修行的原則,修行要我們來到慈悲善待一切眾生,“家”也是我們修行的道場。不可忽視。若為了自己修行,家人都過得很痛苦,將使人們對佛法產生誤解。所以,我們初學佛者,也要學會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和精力,開啟智慧,善巧方便。學佛就是學智慧,學習我們的心如何安住在每一個當下,在日常生活中展現身口意三妙行。

誤區【五】:重福報,福德相、功德相不分。

六度波羅蜜中有布施波羅蜜,經雲:布施者得廣大利益。此世因,來世果。有相布施得福報,無相布施得功德。所以才有當年梁武帝與達摩大師之說。功德者,清淨本性也,學佛明心見性,布施為捨,無捨即無得,可是很多人卻想:捨中有得,雖然有捨,但心裡依然想得到世間的名、聞等等,此為有相布施。出三界名為脫離苦海,如何出三界?修無相布施其一,經雲: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修習布施波羅蜜,最終也須來到無相布施,三輪體空,方得功德。得無得之得。只修福報不修功德,六道相續輪回,福報享盡,何樂之有?所以,我們修身,意在修心也。修福德亦是積累善人的資糧,切忌只修福德不修功德。

誤區【六】:對“三大阿僧祗劫”的誤解。

佛陀所雲“三大阿僧祗劫”原指三毒心,即貪嗔癡心;阿僧祗漢名為不可數之意,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河沙惡念,於一一念中,如是恆河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祗劫。若心解脫,即言得度三大阿僧祗劫,佛法次第修行,可證、可達,非遙遙不可及也。不可為名相所懼,退失現世究竟解脫成佛之道心。

誤區【七】:不明世智辯聰與智慧的不同。

世智辯聰為世間智,指世間學問及待人處世之道等,屬於有漏智,有煩惱,受因果輪回,不免生死。而佛法正等正覺的智慧屬於無漏智,用則一切圓通,遍一切處。因心無所住,法身不變異,故離生死。

誤區【八】:趨吉避凶的心態。

苦因,緣於自己內心的界限,我們的內心快樂常常求於外界,所以遇可意境則喜則迎,遇不可意境則惱則拒,境界是我們自己的內心自己劃分出來的,法界緣起,本來法爾如斯,而我們卻心隨境轉,整天左右動蕩不已,無法安心,所以我們就產生了趨吉避凶的心態,而終其一生,無常相隨,無法抗拒,這是實相。所以這種心態於慧命無益。遇事便信卜問吉凶,無有是處。經雲:習苦,便有信,習信,便有正思維,習正思維,便有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實、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這才是我們正確面對不可意、不可愛境的方法。

誤區【九】:禁欲的誤區

在婚姻與性的關系方面,性肯定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由於執著某些宗教理念,有的學佛居士很害怕與他(她)另一半做“那件事”(性生活)時,或多或少都有一種罪惡感。他(她)們害怕做了“那件事”會對佛菩薩不恭敬,有些人做“那件事”後的第二天,就不敢進佛堂和寺廟。還有很多人認為做“那件事”會影響修行。有些夫妻,學佛以後就變成“道友”,完全沒有夫妻的樣子。因此,長期積澱下來,身心上便會出現某種壓抑與分裂。

性執著與性壓抑,它不僅對人的身體,而且對心理健康均有較大的影晌。許多人的男女欲望,被宗教觀念、道德意識壓抑、扭曲、乃至變形,以至他們自己也未能辯識。最麻煩的是,不少人明明出了偏差,還自以為修行有成呢。

佛教從不要求在家居士禁欲,而是提倡節欲;而節欲的程度與方式,也須根據工作、年齡、體質等的不同,因人而異。

佛教認為愛欲只在欲界(地球人類及一部分天界)存在,色界、無色界及各佛國淨土都沒有情欲存在。有男女淫欲執著的眾生,就很難脫出三界,故修行者皆希望超越情欲。

在家居士的禁欲有如下幾點弊端:1、對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觀念往往影響他們交友、擇偶、婚配。2、禁欲影響家庭和睦,有可能導致一方婚外情。3、禁欲有可能引發身心疾病。

人若沒有情欲,當然無須刻意培養,但若欲望已經產生,且是一種合理的需求,則應隨緣滿足它、疏導它,並在合理滿足它、疏導它的過程中思惟緣起;重點是不要壓抑,而非放縱。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觀緣起及心離染著,對待情欲倘采取壓抑或禁絕方式,將反成心理負擔。如此經常思惟觀察緣起,日久便可能融入心無掛礙的心境。

如果修行者希望禅修入定,有性生活,就不容易做到;但在家人修行,並不是“求入定”,而是要得即定即慧的無我智慧心,頭腦要很清楚,若能自我中心少一點,對人的關懷多一分,就算是修行。

有智慧,才能讓我們心理平衡、情緒不波動;定慧兼修,才能得到真正大解脫。

隨緣而不染著,《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雲:“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達摩大師在《血脈論》中也指出:問:白衣有妻子,淫欲不除,憑何得成佛道?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余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

對一般學佛之人,只要守五戒之淫戒,能不邪淫就很好了,不要想太多,否則會成障礙。

誤區【十】:神佛不分。

以下摘錄慧律法師文章:中華文化兼容並蓄,對於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為接納。流傅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願力迥異,應當究明。

神為六道輪回的眾生,屬於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對國家、人類貢獻卓著,後代為追思其恩澤,立廟祭祀。或因民智未開,對自然現象無知,遂於山川雷電產生敬畏之心。

人們認為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凶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為主,並無圓滿缜密之思想體系。拜神尋求的是現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神與人是主僕關系,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聖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他主張一切吉凶禍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徹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盲目的崇拜無法趨吉避凶,更不能淨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捨對待一切眾生,他是一個指導者,因此佛與人是師生關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與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為迷信。何謂迷信?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稱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為迷信,此批判者豈非更為盲從、迷信?

何謂智信?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為智信。梁啟超曾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誤為佛教

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為,皆非正信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簽、卜卦、紫微斗數、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系由於人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後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因緣。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合乎自然的。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光明淨土,此正可為“凡夫境轉心,聖人心轉境。”做最佳注腳。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為橋梁,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產物,而是巫術的范疇。

⊙擲杯筊:人無法與神鬼溝通,便依我見自問自答,揣測神意.

⊙燒冥紙:始於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俗。佛教主張,若欲做功德,當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經、供養三寶,更能利益亡者。蓋火化冥紙、冥具,僅鬼道受用,然亡者卻未必投胎鬼道。

再者,往生錢萬不可燒,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則視同焚毀經書,罪過不小。

⊙殺生害命以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雞鴨魚肉供佛,以示誠意。然則佛教以慈悲為懷,主張眾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權。且六道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焉知所殺者,非過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規即是--不殺生。

※錯誤認知--消極、悲觀、崇拜偶像。

佛教揭開生命的面紗,徹見其本質是苦、空、無常的,對於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義,認定佛教是消極而悲觀的。其實,佛教對造惡消極,對行善度眾則抱持捨我其誰的態度,十分積極。佛教願拔一切眾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觀,而非“悲”哀觀。更有人批駁出家為不孝、逃避責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心靈救度的大任,正有賴僧寶來承擔。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為出離的是煩惱之家,所做的是紹隆(22)佛種,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積極!

外教徒常批評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設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齊(23),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為,並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國旗、國歌、十字架,皆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離相,不離世間,不染著世間,而《金剛經》更是句句破相,何來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無相,即心即佛。 

 

學佛人如何解決在婚姻、家庭和性生活之間存在的苦惱和誤區

不想結婚,是不是大不善? 

學佛-婚姻-家庭-性的誤區

學佛是否影響正常的家庭生活? 

斷煩惱與戀愛、婚姻的矛盾

修行人夫妻關係處理問題

婚姻問題

人與人的緣分,由「無明」的一方決定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