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肯定地說,希望自己受苦受難的人,這個世界上一個也沒有。然而,即便不願意受苦,痛苦也會自然而然降臨,這就是不欲臨苦。

 

 

 

比如,我們不想生病、不願被別人束縛,但業力現前時,除了生死自在的成就者以外,我們想逃也逃不掉,就算不想感受痛苦,也很難如願以償。

 

 

 

還有因往昔業力所感,成為國王的臣民、富翁的奴僕、老闆的員工等那些人,完全是身不由己,不願意也必然要受主人控制。他們哪怕只犯了微不足道的錯誤,也會大難臨頭,措手無策。即使當下被帶到刑場,也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去,自己一點權利也沒有。

 

 

 

甚至他們不想犯罪或破壞紀律,但在業風吹動下,常常不由自主。包括有些出家人,很希望一生戒律清淨,但在業力現前時,自己也無力抗拒……以此為例,我們就能明白所謂的不欲臨苦。

 

 

 

拿蘇東坡來說,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曾任翰林學士,官至禮部尚書,卻不知道他前世是個出家人。其實他自己也在《南華寺》中提過: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意即我本來是個修行人,曾於三世中一直積累資糧,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塵世,招來了這一生的憂患。

 

 

 

據說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門外發現一丟棄的女嬰,就帶回寺中讓一名和尚養大,取名紅蓮。紅蓮長大後清秀動人,五戒見到生了一念貪心,並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個師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覺此事後,藉機作詩點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見後心想:「師兄錯走這一步,下世可能會毀謗佛法,永無出頭之日。」於是他也趕緊坐化,緊追五戒投胎而去,這就是後來的佛印禪師。

 

 

 

之所以說蘇東坡是五戒和尚,也因為他這一世有許多跡象可尋。比如他母親剛懷孕時,曾夢到一僧人來託宿,僧人風姿挺秀,一隻眼睛失明。還有,蘇東坡在抵達筠州前,雲庵和尚、蘇轍、聰和尚同做一夢: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蘇東坡自己也說,他在八九歲時,夢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來於陝右之間。可能是前輩子的習氣吧,他此世雖是在家人,卻總喜歡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時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著僧衣。(有人常問:「漢地怎麼沒有活佛啊?」其實是有的,蘇東坡就是一例。)

 

 

 

通過這個公案可以了知,五戒和尚原本道行清淨,修行不錯,但因為那段孽緣,以至於不得不感受輪迴的痛苦,並對後世有一定影響。當然也正由於他出家修行過,故而後世不同於常人,不管在詩學方面,還是佛教研究,都有相當深的造詣,並且利他之心非常明顯。

 

 

 

所以,善惡有報、因果不爽的道理,在他一人身上全都體現了。

 

================================================================

 

 

關於不欲臨苦,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也有描述。如云:

 

「家人親友雖欲恆不離,相依相伴然卻定別離。」

 

親朋好友相依相伴、難分難捨,希望能天長地久永不分離,但在無常的襲擊下,到了一定時候,也會死的死、散的散,只有隨業力各奔東西,最後留下來的,徒有思念而已。如李白在《靜夜思》中云:「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你們好多出家人,想不想家啊?離開了家人親友,獨自回憶他們時,痛不痛苦?

 

「美妙住宅雖欲恆不離,長久居住然卻定離去。」

 

對修行人而言,最執著的寺院、茅棚或學院,自己希望恆時不離開,永遠都住在這裡,但也是不現實的。無論是由於共業還是別業,因緣散了的話,不要說永遠,就算待一剎那的機會也沒有。世間人也是一樣,買了一幢房子,就認為永遠是自己的,這也不一定,無常一旦到來,即使你再不想離開,也不得不接受無情的事實。

 

「幸福受用雖欲恆不離,長久享受然卻定捨棄。」

 

幸福的生活、豐足的受用,雖想永遠擁有,稍許也不願離開,但無常來臨之際,這些也必定要捨棄。《大莊嚴論經》亦云:「家中有財寶,五家之所共。」你認為是自己的財物,過段時間不一定還是你的,可能統統會被別人使用。有些道友認為「這是我的錢包」,但不小心在路上掉了,就成了別人的了。昨天有個人說:「我的手機掉了。打過去,剛開始是無法接通;再打一次,通了但沒人接;又再打一次,就關機了。這是什麼原因呢?」我說:「這是你的手機已經被別人享用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財物雖然不想離開,但終究還是會離開的。無垢光尊者的這些竅訣非常甚深,大家要好好體會!

 

「暇滿人身雖欲恆不離,長久留世然卻定死亡。」

 

有了暇滿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機會,儘管我們很想長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暫、無常迅速,真正能聞思修的時間也不過幾年。《雜阿含經》中云:「覺世無常,身命難保。」因而作為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學佛的機會。以前有個人生了邪見後,口口聲聲威脅別人:「那我不學佛了!那我不學佛了!」我們雖然沒有像他那樣,但就算自己想學佛,這個人身能用多久也很難說。

 

「賢善上師雖欲恆不離,聽受正法然卻定別離。」

 

對慈悲賢善、唯有利他心的具相上師,很多弟子都想永遠不離開,但這也是不可能的。有時候上師會圓寂,有時候是弟子圓寂,有時候師徒雖都未圓寂,但也會以各種因緣而分開。所以,上師如意寶常引用這個教證說:「我們師徒如今歡聚一堂享受大乘佛法,但再過段時間,這只能成為美好的回憶了,除此之外,一切都會煙消雲散的。」確實,我們很想永遠在上師面前聽受正法,但這是不可能的,歷史上沒有永不分離的師徒。所以,有了聽受正法的機會,每個人一定要珍惜!

 

「善良道友雖欲恆不離,和睦相處然卻定分離。」具有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難得,雖然希望永遠不要分離,與他在菩提道中恆時相伴、和睦相處,但這也是做不到的。

 

最後,無垢光尊者說:

 

「今起該披精進之鎧甲,詣至無離大樂之寶洲。於諸生深厭離道友前,無有正法乞人我勸勉。」

 

了知這些無常的道理後,我們要立下堅定誓言:從現在開始,應披上精進的鎧甲修持正法,以趨至永不分離的大樂寶洲──佛果。無垢光尊者還謙虛地說:「於輪迴深生厭離的諸道友面前,我雖是沒有修成正法的乞丐,但也真誠地以此教言進行勸勉。」

 

總之,一切萬法都是因緣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獲得財產受用、幸福名譽等善果,必須要有往昔積德的善因,有了這樣的因,果才會不求自得。

 

以前洛若寺的金旺堪布就常說:「有福報的人不管到哪兒,即使是監獄,也會自然得到快樂。」比如在「文革」期間,藏地許多大德身陷囹圄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有些人因為有福德,在監獄裡過得很舒服,有吃不完的東西;而沒有福德的人,結果就餓死了。所以,具足福德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像慈力王子一樣,時時處處遇到順緣。反之,如果不具備這樣的因,就算再怎樣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非但不會如願以償,反而可能適得其反,遭遇不幸。

 

明白這個道理後,大家應息滅自己的貪欲,依靠知足少欲這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寶,盡量過一種安貧樂道的生活。否則,作為修行人,該捨棄的已捨棄了,該放下的也放下了,若還不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佛門後每天放逸,忙於各種世間瑣事,那只能是自尋煩惱、自討苦吃,最終會受到諸佛菩薩、護法神的呵責。甚至,有些金剛道友也會譴責你:「這個人明明都報名學習了,卻天天忙別的,今天這個藉口、明天那個藉口,始終不來學習……」

 

現在外面的個別道友,聞思特別精進,兩三年來一堂課也沒落,再怎麼忙都能趕上進度,這種求法之心特別好。而有些人卻與此相反,他們天天找藉口不上課,今天是「我朋友要結婚了,請個假」,明天是「我們領導要出去玩,請個假」,後天是「我父親生病了,請個假」,大後天是「我的胃特別痛,請個假」……這樣把學佛時間都耽誤了,其實欺騙別人就是欺騙自己!

 

錄自 索達吉堪布 前行廣釋--人類之苦--【不欲臨苦】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