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寫佛經的本子不能亂扔怎麼處理?】
仁清法師:
如果你這個本子,抄寫的恭恭敬敬的。雖然是你目的是為了記住經文,但是你這本子是原經文沒變的抄寫下來的,這個本子也可以去供養。
這是佛經供到佛堂裡,可以供到佛堂裡,可以給別人當經書去翻閱,也是可以的。如果真的你不想用了,或者是你是斷斷續續的抄,當資料抄的。
你不想用了,或者是時間一長,就是很髒了,很破了。那怎麼處理?念七遍大悲咒,一遍心經。在佛前焚掉,燒掉。然後把那個灰,隨著放生放到海裡,水庫裡就可以了。好不好,這是一種方法。
實際上我們對經書和佛像都有這種處理的方法。經書和佛像,我們極力的去修補。比方說佛像吧,碰了一個瓷,我們極力的去修補。
或者斷了一個什麼東西,然後我們把它粘住,如果真的時間長久了,像石膏的瓷的泥的甚至是,時間很長了不能修補了,沒法供了。包括經書也是時間一長,我們無意間撕毀了,我們盡量的去把它粘貼。
如果真的時間一長,就是確實不好看了,確實不值得去修補了,那怎麼辦?以恭敬心,以虔誠心,念七遍大悲咒,念一遍心經。這時候就隨著念隨著就燒掉。
燒掉以後那個灰啊,要好好的處理,就是隨著放生放到水庫裡就可以了。佛像也是,隨著放生處理掉,沉到水里就可以了。這是一種非常正確的處理方法。
念大悲咒呢,它有結界的作用,誦大悲咒的時候十方諸佛都來現身。就等於是說我們面對十方,誦大悲咒的時候,我們面對十方諸佛,表明我這個佛像不能用了。
然後誦心經呢,心經體現的是一種般若智慧緣起性空的道理,緣起性空的道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空性和色相和事相他是無二無別的。色不異空就是這個事相存在,他也代表著空性。就是這個意思。
這個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空性就是佛性,本來也涵蓋了這個事相,就是這個道理。也就是說有,我也尊重他,沒有我也尊重他,有和沒有,都不礙佛性的存在。
我們看到的事相,無論是顯現還是不顯現,都不礙佛性的存在,都不礙佛性的清淨,懂吧是這個含義。
通過誦大悲咒通過誦心經,燒掉或者是處理掉就可以了。一般我們在家裡,遇到這一類的情況,就用這個方法好吧。
關於抄經的問答
釋大寂法師回答(大寂比丘尼)
問:我閱讀了上述問答中有說明「不能焚燒」佛經的理由,但是「抄經後」如果不能焚燒,為什麼「佛經上」有記載可以抄經呢?
1、有一類「宣揚抄經者」強調「抄經」比「唸經」更能「入定」的好處,其實是誤導眾生
2、隋朝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
3、「抄經」不僅要用眼視經,更要動手抄寫,手眼並用,已經在動中作用,與真實的「禪定力」相差得很遠
4、「抄經」只是暫時的「集中注意力」專注在「寫字」上面,「暫時讓思慮不紛飛」,令「身、口暫時得到平靜而已」與「戒、定、慧」三學及「身、口、意三業清淨」不相干
5、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
6、大乘經典中所記載「抄經」的功德利益,是為了「流通佛經」而書寫
7、為何「書寫《地藏經》,或者教人書寫《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定會獲得廣大的功德利益呢?……
(本問題用十九個小題目回答,請閱讀)
1、有一類「宣揚抄經者」強調「抄經」比「唸經」更能「入定」的好處,其實是誤導眾生
答:誠如你所說既然「抄經後」不能焚燒,那麼「佛經」可以「抄寫」嗎?因為在佛教各種輿論、媒體、報導、弘法、文章……宣傳的結果,導致許多佛教徒皆在「抄經」?佛經內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抄經嗎?」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待後說明)。「許多佛教徒都說:在抄經後,能令心理更為為平靜,在抄寫後,對經典內的經意,也比較有印象,略能記憶一二,抄經至少有這種好處,能增加多一分靜下來的時間,有什麼不好?」
甚至「宣揚抄經者」更強調「抄經」比「唸經」更能「入定」的好處,如其說:「寫經有殊勝利益:因為寫經比唸經更能幫助心的安定,注意力集中,則不易散亂、妄想,專心一意寫經,寫著寫著就入定了,這是自修的功夫。規定自己每天在定時把萬緣放下,靜心地抄經,這便是『戒』的功夫。抄經時,摒除雜念,全神貫注於經文,思慮不紛飛,正念集中,這是『定』的作用。再者,將心安住在經文上,思惟法義,一心修觀,經過字字臨摩,句句刻入心田,從視之以眼,念之於口,書之以手,注之於心,達到身口意三業清淨。經日久薰修、思惟、佛法大義逐漸深值心裡,藉經文的展開,引領進入佛菩薩智慧海中,內心的光明逐漸點燃,心靈經不斷的清洗,日趨純淨清涼,這便是『慧』的展開。經由一項抄經的功課,學者若能善用其心地貫徹實踐,就能同時俱足了戒定慧的修行,不但使日日昇起的無明妄想,得以逐漸解脫,還能出生智慧,自利而利他,何樂而不為呢?」以下解答這個似是而非的疑問!?
2、隋朝智者大師讀誦《法華經》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
乍看之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寫經寫到入定」,似乎沒有這樣的例子。倒是「唸經」唸到『定境現前』古時確有實例。如隋朝智者大師專門持誦《法華經》,並且通達律藏。個性好樂禪定的喜悅,後來前往山東光州的大蘇山,禮拜追隨慧思禪師,慧思禪師一見到智者大師就說:「過去你我同在靈鷲山一起聽聞《法華經》,由於這個宿世的因緣,使你今日又來此處相遇。」慧思禪師接著就為他開示普賢行法的道場,並且為他解說四種安樂行。智者大師於是安住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才經過三個夜晚,當智者大師讀《法華經》,誦到《藥王品》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的執礙豁然開朗,內心寂靜,入於禪定,智慧明了清淨覺照,體悟了《法華經》的玄意,通達貫徹諸法實相。(按大師因誦《法華經》而身心入大寂定,定中又不失智慧覺照乃宿世修來。)
3、「抄經」不僅要用眼視經,更要動手抄寫,手眼並用,已經在動中作用,與真實的「禪定力」相差得很遠
現在人誦經誦到入定者,已不復見,何況是「抄經」?因為「抄經」不僅要用雙眼注視經文,更要動手抄寫,手眼並用,已經在動中作用;而「禪定力」的培養,卻是要依「解脫知見」引導修持,經常要「關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雙腿盤坐」、「閉目觀心」、「反觀自照」,久而久之,才能稍為培養出些微的「靜定力」………,尚不是真實的「禪定力」。關於「禪定的修學內容」,請參閱筆者所著《淨土探究》中「聲聞無數願」、「正定解脫願」及「修行根本願」三文。因不是本文探討範圍,故不贅述。(《淨土探究》一書本網有刊載)
4、「抄經」只是暫時的「集中注意力」專注在「寫字」上面,「暫時讓思慮不紛飛」,令「身、口暫時得到平靜而已」與「戒、定、慧」三學及「身、口、意三業清淨」不相干
一類宣揚抄經者,不瞭解什麼是佛法所說的「戒、定、慧」?而將「戒、定、慧」的名詞套用在「抄經」的「膚淺靜心上」,企圖「混淆視聽」,誤導「初學者」對「戒、定、慧」三學的認識。殊不知「戒、定、慧」三學與「抄經時的粗淺靜心力量」是相差十分遙遠的。更與「身、口、意三業清淨」不相干,因為「抄經」只是暫時的「集中注意力」專注在「寫字」上面,「暫時讓思慮不紛飛」而已,令「身、口暫時得到平靜而已」。而且「抄經者」大都是「初學之人」,並不明白佛法所說的「定學」的意義及內容,初學之人沒有經過「禪定的洗鍊」,如何能真正做到「身、口、意三業完全清淨呢」?更何況佛教所說的「佛法智慧」,是要經過深入經藏,歷經「聞、思、修、證」的過程,才能導入「佛菩薩所契證的一分智慧法海中」,豈是「初學之人」在「抄經」時所培養的淺薄靜心力量所能相比的?所以說「以上宣揚抄經者所述:寫經的殊勝利益中所說:『寫經勝過唸經更能幫助心的安定一文』,是將佛經中所述『戒、定、慧』三學名詞『斷章取義』盜用在『抄經的利益中』,誤導初學者對『戒、定、慧』三學的認識,尤其說:『寫經比唸經更能幫助心的安定』這段話,可見『這位宣揚者』沒有『唸經、誦經』的經驗,不知『反覆唸經、默唸經文』,遠比『抄經』更能『靜下心來』,這是經常『誦經者』皆有的經驗」,此為略提。
5、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
筆者並沒有否認「抄經沒有靜心的好處」,而是「抄經」後如何處理的問題?在大乘經典中確實有記載、鼓勵佛弟子「書寫佛經」的經文。如《地藏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金剛經》也說:「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法華經》也說:「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
《藥師經》也說:「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意,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也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阿彌陀佛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
又說:「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他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惟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又如《維摩詰經》等皆有提到書寫經典的功德利益。
6、大乘經典中所記載「抄經」的功德利益,是為了「流通佛經」而書寫
由此可知,大乘經典中是有記載「抄經」的功德利益。但是千萬不要「斷章取義」,誤解「大乘經典」中所說「書寫佛經」的功德利益,並不是「單就」「抄經」本身的行為而言。請注意看:經典中所說:「書寫經典」的目的有二,其一是為了「流通佛經」而書寫,其二是為了「自利:自己受持、讀誦、思惟經義,乃至利他:為人解說、宣揚經典中的義理而書寫經典」。
現在看第一點:「書寫佛經」為何會有功德利益呢?如《地藏經》說:「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法華經》說:「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此理更深,後續自明)
7、為何「書寫《地藏經》,或者教人書寫《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定會獲得廣大的功德利益呢?
現在探討為何「書寫《地藏經》,或教人書寫《地藏經》,現在、未來一定會獲得廣大的功德利益呢?」
當知「古時候」,因為沒有印刷術,想要看到一本《地藏經》極為不易,何況贈送佛經,令人讀誦?所以「古時」在沒有「打字行」、「印刷術」、「出版社」的情況下,發心書寫《地藏經》、《普門品》、《金剛經》、《阿彌陀經》等經,不僅「書寫完」自己珍藏,讀誦、思惟經意,同時可以讓很多人「借閱」、「誦經」,輾轉流通經典,啟發許多人的佛法慧命,自然功德無量。
8、解答可以用以下所說「五種方式處理」「抄經本」嗎?
(1)現在一類販賣「抄經本」之商人,教導「抄經者」可以在「抄經後」,將「抄寫過的經典」用五種方式處理
然而現在一類販賣「抄經本」之商人,為了推銷自己的產品,竟然教導「抄經者」可以在「抄經後」,將「抄寫過的經典」用五種方式處理:
第一種是:「流通」──贈與親友及十方善信,以做為結緣經本。
第二種是:「典藏」──收藏起來或傳給後代子孫,成為永恆的珍藏。
第三種是:「焚化」及「火供」──(以焚燒後的「紙灰」供養佛菩薩),(在第十五題中已經說明)。
第四種是:集結至一定數量,委請寺院代為處理。請問:師父要如何處理這些「抄經本」呢?(前一個題目已經說明)。如果師父將「抄寫過的經文」放在書架上與信眾結緣,請問信徒會請閱印刷精美的「精裝本」?還是請閱「用筆寫過的舊經本」?
第五種是:「放水流」──即將「抄經本」焚燒後,找一處乾淨的河水將紙灰「放水流」。
(2)將「抄寫過的經本」贈與親友,或者十方善信,並沒有比「印刷的佛經」精美、莊嚴,他們會珍惜嗎?
其中第一種「流通」及「典藏」,聽起來似乎處理的很好。但是試問:現在印刷的佛經,都很精美、莊嚴、字體很大,結緣也很方便,將「抄寫過的經本」贈與親友,或者十方善信,並沒有比「印刷的佛經」精美、莊嚴,他們會珍惜嗎?如果不會珍惜,送給親友後,他們會日日讀誦、思惟「抄經本」中的經意嗎?當然不會。一般信眾當然會選購或請閱印刷精美的「佛經」讀誦或珍藏起來。所以「抄寫過的經本」以現代人喜好「精美的印刷經本」而言,並不具備贈與親友或者十方善信「流通」及「典藏」的效果。但是又不能燒,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呢?除了自己視為「珍貴經書」「典藏」起來,別無他法。如果「抄完經本」,你可以做到「將抄經本」視為與「印刷精美、莊嚴的佛經」無異,日日恭誦「抄經本」一直「典藏」到毀壞再行處理(焚化),就可以「抄經」。
否則你「抄寫過的經本」自己都不願意「讀誦」、「典藏」,「將心比心」,贈與親友或十方善信,別人會喜歡「讀誦」及「典藏」「你抄寫過的經本」嗎?頂多「擱置一旁」,一直毀壞才行處理。如何處理?一定是燒掉。但是就失去「大乘經典」中所說鼓勵佛弟子「書寫、讀誦、流通」「佛經」的「原意」。
(3)「抄經後」隨意亂放,這種「不敬法」、「不重法」、「不惜法」的情形也四處可見
更須注意:從「新的佛經」(抄經本),抄寫後,又不讀誦,也不流通,也不好好放至書櫃好好「典藏起來」,卻隨便亂放,一直放到「紙張」充滿灰塵、腐蝕、毀損、爛壞,一定會滋生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小蟲……」,再將其「焚燒」,就又犯下「微細殺業」,當你未來世,墮落三惡道中,就會與你所「焚燒的小蟲相遇」,冤冤相報,無有了期。
但是日常讀誦的「佛經」,到最後也一定會破舊、毀壞,當然一定會處理,用焚燒的方式處理,這是不得已中的不得已。何況是一類「抄經者」在「抄寫經典後」,於不讀誦、不流通、不能開啟自己智慧生命及眾生智慧生命的情況下,已經失去「大乘經典」中所說「書寫、讀誦、流通佛經」的「本意」,而且又在「抄經後」隨便亂放,一直放到「充滿塵埃、腐蝕」,才去「焚燒」,就是為自己又增添一分「微細殺業」。在「抄經後」隨便亂放下,「抄的越多」,「燒的也越多」,造下的「微細殺業、當然越重」。
而且這種「抄經後」隨便亂放的情形,大多出現在「非佛教徒」的身上。「抄經」的功德,因為輾轉「傳播」,已經為社會中各各階層的「善心人士」及對佛教有興趣的人士所吸引,蔚為風潮,「抄經者」到處可見,尤其以「抄寫心經」之人最多,因為「心經」簡短、好抄,所以為廣大的佛教徒及非佛教徒所接受。在末法的今天,廣大信眾及非佛教徒皆能接受「抄寫心經」,讓眾生有機會種下閱讀「佛經」的因緣,未曾不是一件好事。但是「抄經」後的處理問題,卻一直是一道「難題」。
尤其是「抄經後」隨意亂放,這種「不敬法」、「不重法」、「不惜法」的情形也四處可見
8、如果喜歡「抄經」又不能做到「典藏」、「讀誦」之人不妨換一個方式轉用「讀經(默唸經文)」的方式,來取代「抄經」
如果「抄經後」不能做到將之「珍藏起來」,並且經常請出來恭閱、讀誦,便不能達到如「大乘經典」所說,鼓勵佛弟子「書寫、讀誦、流通」「佛經」的原意,又增添自己「不重法、不敬法、不惜法」的罪過。就應該思考轉用「讀經(默唸經文)」的方式,來取代「抄經」,只要經常「反覆誦經(默唸經文)」,同樣可以達到「靜心的目的」,而且在經常「反覆誦經」下,更能比「抄經」增加對「經意」的思維、理解的能力。如果喜歡「抄經」又不能做到「典藏」、「讀誦」之人,不妨換一個方式試試看!一定會令你肯定「誦經」比「抄經」的「靜心效果」更佳!這是「經常誦經者」已有的經驗!
9、可以在已經「印刷完整的經文的淺色字體上再一一描寫一遍經文」嗎?
尤其現在佛教書局販賣的「抄經本」,諸如『地藏經』、『金剛經』、『阿彌陀經』、『華嚴經梵行品』、『普賢行願品』、『藥師經』、『八大人覺經』、『心經』、『普門品』、『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等,都是將「經文」「用淺灰色字體為底」,教「抄經者」直接在「經文的淺色字體上再一一描寫一遍」,就又犯下「不恭敬經文」的罪過,護法神不悅。
因為「抄經本」中本來就有「經文」,原本就是「一本印刷莊嚴、完整的佛經」,請購回來,看到「經文」,就應該「用恭敬心、尊重心、歡喜心、讚嘆心、向法心」讀誦,立刻就能進入「經文思維間」,增長你的佛法智慧。試問:你在「印刷完整的經文上」「逐字描寫一遍」,已經令「原本莊嚴經文的字跡」變成「不莊嚴、不恭整」,成為「抄經練習過的舊本」,將之贈送給親友,及你直接將購買回來的「抄經本」不經過「描寫」就贈送給親友,他們會「讀誦」與「典藏」那一種版本呢?
事實上,「抄經本上」已經有「完整的經文」,非常精美,你再「於經文上描寫一遍」,已經是「畫蛇添足」,又犯下「不恭敬經文」的罪過,何況又描寫的不細緻、不恭整,何苦只是為了「片刻的靜心」,而犯下「不恭敬經文」的罪過呢?又在「抄寫後」不知如何處理?這是得不償失。
10、正確的抄經方式,是用另一本空白簿,將「經文」重寫一遍,才叫做「抄經」,而不是在已經有的「經文」上再描寫一遍
更須明白,正確的抄經方式,是用另一本空白簿,將「經文」重寫一遍,才叫做「抄經」,而不是在已有的「經文」上再描寫一遍。一類生意人為了推銷的自己的產品(抄經本),而將「經文字體淺色化」,誤導「初學者」以為可以在「經文上」再「描寫一遍」,已經犯下「不恭敬佛經的罪過」,又誤導「佛教徒」「抄經後」可以焚燒掉,試問:以「紙灰」供養佛菩薩,有何功德?恐怕現在一類佛教徒「焚燒佛經及咒語」,以為佛菩薩可以接收得到,功德很大,是受到「道教燒符咒、燒紙錢」的影響吧!?而令沒有佛法智慧的廣大信眾,因為見聞「抄經有大功德」,「將佛經燒掉(火供)」,也有大功德,只因為「貪功德」,就依樣畫葫蘆,在已經完整的經文上再描寫一遍,犯下「不恭敬經文的罪過」,又犯下焚燒佛經的罪過。
11、「抄經之人」抄寫「佛經」的字體及字跡要做到「如外面賣的『佛經』的字體一樣的端正、莊嚴、恭整」,這樣的進行「抄經」,抄寫完後,你自己才會珍惜與閱讀
話又說回來,為了尊重諸佛菩薩的「修行成果」所顯現的「萬德莊嚴的不可思議的無盡功德力用」,顯用在「經文內」,自然不能在「已經完整的經文上再描寫一遍」,但是一類佛教徒在各種「輿論」、「媒體」的宣導下,已經認為「抄經」是一種「靜心的很好方法」,又能「邊寫邊思索經意」,而且已經養成習慣,喜歡偶而「抄寫經文」,(這裡指的是「用抄經本」抄經),但是現在已經明白,不能在「原有的經文上」再描寫一遍,就必須另外準備一本空白簿,進行正確的「抄經」方式,而且要準備一本精裝本「抄經」,並且抄寫的字體及字跡要做到「如外面賣的『佛經』的字體一樣的端正、莊嚴、恭整」,這樣的進行「抄經」,抄寫完後,你自己才會珍惜,才會將你自己抄寫的佛經,「視如與外面賣的精美、莊嚴的佛經」無異。當你自己想到這本抄寫的佛經與外面賣的精美、莊嚴的佛經」無異,才會有機會經常請出來讀誦,再將自己抄寫的端正、莊嚴、恭整『佛經』,贈送給親友或十方善信,他們才會珍惜、閱讀。
12、「抄經後」,不能將「經本」善於處理之人,就應該思考用另一種方式取代「抄經」的「靜心方法」,就是「讀誦大乘經典」,如出聲誦經或者用意識默唸經典皆可,同樣可以達到「靜心的效果」及「思維經意」的功效
試問:如果隨隨便便的抄經,字跡不端正、不恭整,你自己會喜歡用抄寫的不端正、不恭整的經文讀誦、典藏嗎?因為沒有外面賣的「抄經本」精美,你自己恐怕也會嫌棄它!何況是用自己抄寫過的不端正、不恭整的經文贈送給親友或者十方善信,他們更會嫌棄它,那麼就不能做到如「大乘經典」所說鼓勵佛教徒「書寫、讀誦、流通佛經」的原意!?所以「抄經者」如果沒有耐性,不能在「抄經時」做到:將經文抄寫的「端正」、「恭整」,便不能做到如「大乘經典」所說鼓勵佛教徒「書寫、讀誦、流通佛經」的原意!因為你自己不會喜歡用抄寫的不端正、不恭整的經文拿來讀誦與典藏!?何況是用自己抄寫過的不端正、不恭整的經文贈送給親友或十方善信,他們會拿來讀誦與典藏嗎?所以「抄經後」,不能將「經本」善於處理之人,就應該思考用另一種方式取代「抄經」的「靜心方法」,就是「讀誦大乘經典」,如出聲誦經或者用意識默唸經典皆可,同樣可以達到「靜心的效果」及「思維經意」的功效。
13、認識「大乘經典上」所說:「自己書寫、教人書寫佛經」的「甚深義」
當知佛經上所述「自己書寫經文,教人書寫經文」是站在「流通經典」的觀點而言。更必須在「書寫經文」後,做到「讀誦經文」、「思維經意」、「學習經意」、「不忘失經意」、「體悟經意」、「力行經意」、「觀照經意」、「依經觀心」、「反觀自心」有無與「經義相契」?是否經常走在「實踐經義」、「弘揚經義」、「自利、利人」的學佛修行的道路上,這才是「佛經上」所述:「自己書寫、教人書寫」的「甚深義」。
所以《地藏經》上才會說:「自書、教人書……所受果報必獲大利。」
所以《金剛經》上才會說:「聞此經典,信心不逆。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所以《藥師經》上才會說:「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意,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所以《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上才會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晝夜相續,求生彼剎,發菩提心……。」
又說:「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於須臾頃為人演說,勸令聽聞,不生憂惱,乃至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如說行。」
請看清楚:這部《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上所說:於此經典書寫後「抄經後」,接著還要供養這本經典、受持這本經典、讀誦這本經典,於須臾頃,為人演說這本經典,並且還要晝夜思維這本經典「抄經本」所說的內容,(如經文說:晝夜思維彼剎及佛功德,依照這本經典所說的內容,實際去修行,自利、利人,做到如經文說:應當專心信受、持誦、如說行。)這才是「佛經上」所述:「自己書寫、教人書寫、讀誦、流通」「大乘經典」的「甚深義」。
而且《法華經》上所說:「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是站在「受持經典,體悟『真心本性』的立場而言,其義更深,在此不談」。
14、一類宣揚抄經之人,誤導抄經者,只取『書寫經典』,而無視於「抄經的目的」是為了讀誦、信受、思維、領悟、弘揚經文而「抄經」
由此觀之,以上經文所說:「書寫」經典之後,一定有「書寫經典後」繼續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如經典中說依經意修行),乃至為人解說「經典的內容」,這才是佛經上所述「鼓勵善男子、善女人,『書寫經典』的『原意』。」但是一類生意人,或者一知半解者,卻將「大乘經典上」所述「書寫經典之意」「曲解」及「斷章取義」,只取『書寫經典』,而無視於「抄經的目的」是為了讀誦、信受、思維、領悟、弘揚經文而「抄經」,更誤導「抄經者」「抄經後」將之焚燒,或者累積到一定的數量再送到佛寺請師父處理,佛寺收到這些「抄經本」,是很難處理的!?
15、如果「抄經者」在「抄經後」,可以做到如「佛經上」所說:用你「抄寫過的經本」繼續讀誦、思維、領悟經文,日日不退,當然可以「抄經」
初學者在一知半解下很容易受到「誤導」,而且「抄經」這件事,已經蔚為風氣,「抄經後」將之焚燒,也已經習以為常,「積非為是」,甚難更改。但是如果「抄經者」在「抄經後」,可以做到如「佛經上」所說:用你「抄寫過的經本」繼續讀誦、思維、領悟經文,日日不退,而不是在「抄經後」將「抄經本」焚燒,或者送到佛寺給師父製造處理「抄經本」的困擾,當然可以「抄經」。但是如果不能在「抄經後」將「經本」妥善處理,便應該思考用另一種方式也達到「靜心的目的」,就是經常重覆默唸經典,諸如『地藏經』、『金剛經』、『阿彌陀經』、『華嚴經梵行品』、『普賢行願品』、『藥師經』、『八大人覺經』、『心經』、『普門品』、『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等經,都是很好的「閱讀經典」。長久行之,一定會達到更加的「靜心效果」,更能在反覆默唸經文中,潛移默化的理解經意,絕對不會比「抄經」時理解經意的效果差。願好學者善思之!
【索達吉堪布】開示:如何處理抄有經文的紙條?
問:有時我們會用打印機打印一些經書,但有一些殘缺或不完整的紙張,有時也會有一些抄有經文的廢紙條,這些都需要處理。有些師兄說:把它們燒掉就可以了。也有說燒掉經文過失很大。還有說:應拿到山上去埋。我想埋和燒都差不多。弟子不知如何處理,請上師慈示!
答:藏地格色班智達所造的《現觀莊嚴論略說》中說,諸如此類有經文的紙張,燒了也沒有過失。所以,藏地對這些紙張,一般都會燒掉。或放在一個比較清淨的山上,這也是合理的。
那為什麼說燒經書有過失呢?這是指以輕蔑的心態、不恭敬的行為,故意燒毀經書。就像文革期間,很多經書都被人以惡心燒毀,這是有過失的。如果為了這些經文不扔在垃圾桶等不乾淨的地方,而把它們燒毀,就不會有過失。按藏地的傳統,這些經文都會放在灶裡燒掉,不會扔出去。
問:我有三個問題,第一,我們現在是在家人,都要工作、生活,而《入行論》當中說,利他之外別無解脫道,那我們應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生活跟利他,以及上師剛剛開示的金錢觀的衝突呢?
第二,一些剛剛學習佛法的師兄弟,他們自己的信心很好,但親人不但不相信,還以看不見來否認,而師兄弟們的聞思也不夠,沒辦法度化他們,以至於在聽課、聞思、聽傳承等方面的違緣很大。請上師開示,怎麼幫助這些初入佛門的師兄弟找到一個好的方法,去開示周圍的親人,或他自己怎麼樣去攝受他們?
第三,剛才上師開示的,帶有經文的廢紙張的處理方法,是否能用在印有佛像、經文的香和經書的包裝盒的處理上?
答:要完全按照經書裡面的要求去做,不要說你們,出家人也很慚愧;因為,佛陀在戒律等裡面要求的,有很多也做不到。作為在家人,有些可能不得不造惡業,但一定要有慚愧心和懺悔心。
對大多數人來講,學佛有家庭的違緣,是正常現象。當年釋迦牟尼佛出家修行時,也有來自國王和宮廷的違緣。任何一位高僧大德,包括弘一大師和印光大師,從他們出家的歷史來看,也有許多違緣。很多在家居士也是這樣的。因為在這個紅塵當中,周圍的人基本不信佛教,而且他們的觀念跟佛教的因果觀恰恰相反。
但自己千萬不能因此一蹶不振,一定要振作精神、保持積極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見解和走的路完全是正確的。所以,哪怕他人再不理解、再有意見,我們也要堅定信念,還要有面對的能力和毅力。
如果好好學習佛教的道理,基本的辯論應該會懂,若他們在理上講不過你,可能情況就會有所好轉。比如他們認為地獄不存在,因為自己看不見。實際上很多存在的東西都看不見,不要說佛教,世間當中也有很多,比如亞夸克、電波、身體裡面的腸子等。
至於第三個問題,剛才我已經講了,基本上是一樣的。
節錄自智悲佛網
上師嘎瑪仁波切開示:不能将佛經印在日用品上,更不能燒經!
佛說:「末世五百年,我現作文字。作意彼為我,爾時當恭敬。」有佛經之處,即為有佛。
所以,經書在佛堂的擺放位置,一般應高於佛像,或放置於佛像兩側,佛像不能置於經書之上,諸如此類。很多法器代表諸佛及其密意,不能把法器當作一般用品或裝飾。
有些人聽說,抄佛經對先人和自己有極大的利益。於是,就自創發明出“燒經”給先人的迷信說法。這樣做,不僅不能給先人增福,反而造作了極大的惡業。
燒經,就是毀壞佛法。佛陀涅槃后,弟子們通過聞、思、修佛陀留下的教言——“佛經”,作為實修的基礎和依據,是佛教存在與發展的重要部分。怎麼能夠燒掉呢?
抄經時,對於抄錯的地方,一定要懷著懺悔的心,一邊念百字明,一邊恭敬燒掉。燒佛經是非常大的罪業。但是,為了預防將抄錯的紙張不小心放到不干淨的地方而被染污,同時也是避免別人看到抄錯的內容而被誤導,只能懷著懺悔的心,恭敬燒掉。
《心經》,多麼珍貴的佛法。筷子上也刻,碗、杯子、香爐、手鐲、飾品上等等,到處刻著《心經》、觀音菩薩的大悲咒這些。別人不知道也就罷了,很多佛教徒還拿著刻有《心經》的杯子喝水。那不是加持力,是在褻瀆神聖的佛法。
有些人將佛菩薩的形象印在衣服上,包括一些自稱佛弟子的藝人,甚至印在褲子上、裙子上,遭來罵聲一片。褲子是什麼東西?你往上面繡佛像,還算什麼佛教徒?還有的人將佛菩薩的密咒印在衣服上,出汗的時候、洗衣服的時候,你有沒有褻瀆佛菩薩?
不要說什麼沒有分別念,如果有一天,你能做到自在歡喜地用馬桶裡的水洗臉、解渴,那說明你擁有了清淨見。所以,千萬不要褻瀆佛菩薩,要處處謹慎小心。
皈依后,有三項應該學習之行為:
已皈依佛,進入佛堂或他處壇城,應禮敬諸佛,看到殘缺佛像亦然。
已皈依法,念誦經典或平日安置,應供為妙法,看到殘缺字句亦然。
已皈依僧,跟隨僧伽修行或共處,應尊為僧寶,看到破損僧衣亦然。
三寶“佛法僧”極其殊勝,理應從心而外珍惜、珍重。
現在,有的佛教徒表面上已經皈依了三寶,但是對佛法沒有真心信仰,對佛陀和僧眾缺乏恭敬心,卻利用佛像、佛經和佛塔等佛教文物來買賣,以增加財富。這樣將佛像和佛經等當作交易的貨品,不是為了佛法的流通,罪過是很重的。
對於各地的佛教文化,有關佛像的庄嚴與否,除了繪畫和雕塑佛像以外,不要用自己的看法對佛像妄加批評。看到記載佛法的佛經或書籍,不要直接放在地上,更不要從經書上面跨過﹔翻經書時,不要用手蘸口水翻頁。
學佛之后,大家可以問問自己,“我把信仰排在第幾位?”真正的虔誠佛教徒,必然會將世俗的一切往后排。信仰才是第一位的,而且也會通過他的言行表達出來。
身為佛教徒,一定要具備基本的謹慎恭敬,不斷增強自己的虔誠心與恭敬心,就不會因無明造業了。
現在嘴上說信佛,說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有很多。通過所言、所行,及其思想是不是如法,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是不是達到一個虔誠佛教徒的標准。
延伸閱讀:
燒〈往生咒〉是落地獄的因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