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所謂求不得苦,是指世人欲望無有限度,因各自職業、地位、愛好、身分等不同,以致所求目標也各式各樣,若對自己所愛樂的事物,如財產、地位、美色等,求之而不能得,這種痛苦即為求不得苦。如《大毗婆沙論》云:

 

「求如意事,不果遂時,引生眾苦,故名求不得苦。」

 

平時我跟許多人接觸的過程中,常發現他們的苦受、煩惱、憂愁,大多數都是求不得苦。

 

尤其是現在的世間人,因看得太多、聽得太多,以致所追求的目標和花樣也很多。他們見到別人穿高檔衣服、吃美味佳餚,住奢華豪宅、開高級轎車,自己沒有的話,就會特別傷心。

 

而我們學佛的人完全不同,尤其是觀過輪迴痛苦的人,對世間一切不會特別執著。如果各方面因緣具足,你有這些外在條件,那去享用也可以;但若實在得不到,自己也能坦然接受,並不會苦苦強求。

 

所以,當今時代確實需要精神食糧,有了它,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有一種面對的勇氣。否則,內心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覺得自己極其倒霉、一無是處,這樣想的結果,只能產生越來越大的精神壓力,弄得自己無所適從。

 

要知道,夢想與現實之間有距離,許多事情不一定如願以償,這是很正常的。《仁王般若經疏》也說:

 

「事與願違者,即是求不得苦。」

 

但世人達不到自己的目標,心裡往往會產生憂愁、悲傷,如《六度集經》所言:

 

「事與願違,憂悲為害。」

 

這是沒有必要的。如果你學過大乘論典,心胸就會非常開闊,所求的東西得到了,不會過於歡喜;得不到,也不會過於傷心。因為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因緣,因緣具足時,不費力也會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緣不具足,再努力也無濟於事。

 

因此,對很多心理不平衡的人來說,佛法是內心創傷癒合、防止再次受傷的甘露妙藥,只要你心態健康了,即使身體上有病,狀況也不會太糟糕。

 

當然,最快樂的人,是身體健康、心理也健康,若能具足這二者,就算沒有財富、地位、受用,也會活得快快樂樂。否則,縱然你天天住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可是心裡的隱患不斷發作,外在的物質條件再好也沒用。所以,許多發願文都提到要迴向「身心健康」,這也是修行中不可缺少的順緣。

 

============================================================

 

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誰,沒有一個不渴求幸福快樂的,趨樂避苦是人人與生俱來的天性,可真正能如願以償的卻寥寥無幾。

 

有的人為了舒適安樂而建造房屋,沒想到房屋突然倒塌,自己被埋在裡面;有的人為了充飢果腹而享用飲食,結果卻染上疾疫,危及生命;有的人為了身體健康而服用藥物,結果竟發生反應,提早離開人間;有的人為了獲取勝利而奔赴戰場,結果一命嗚呼、客死異鄉;有的人為了謀求利潤而拼命經營,結果被仇人毀得傾家蕩產,淪為乞丐……

 

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雖然都有自己的目標,如農夫希望莊稼豐收,知識分子希望學業有成,公務員希望在政界中得到高位,但在所有的目標中,我覺得大乘佛教的目標最不可思議。為什麼呢?一是它時間漫長,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之間;二是它範圍廣大,利益三界的一切眾生。相比之下,如今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也只是幫助了一部分人類而已,實無法與大乘的願力同日而語。

 

曾有一位法師說:「願大,力就大。」我特別喜歡這句話。的確,她在這種信念的支持下,利生事業不可思議,非常廣大。可見,一個人能否有所作為,關鍵要看願力大不大。如果願力很大,想幫助全世界的苦難眾生,那力量和機會自然會具足,短時間內這種因緣也可以成熟;反之,假如成天想的只是自己好好生活,那麼,所作所為也就只能圍繞著這個而已。

 

其實,求不得苦往往是源於狹隘的思想。倘若一味只為了自己,得不到預期的財富、地位,必定會因此而苦惱。

 

對我們很多人來說,除了聖者以外,為自己流淚的人比比皆是,為眾生流淚的卻寥若晨星。由於每個人有強烈的我執,因而,感受求不得苦的人多之又多。

 

============================================================

 

現在有些佛教徒,從他們言行舉止中看,只顧眼前及時行樂,對後世卻漠不關心,這完全是唯物論者的做法,跟只管今天、不管明天的行為一樣可怕。

 

當然,這也與從小教育及成長環境有關,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即使表面上承認後世存在,也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積極為後世積累資糧,這種做法不太合理。古大德曾一再教誡我們:

 

「勤勞如山王,不及積微福。」

 

一個人再怎麼勤勞,也不如積累微小福德的作用大。所以,單靠勤奮努力不一定能成辦大事,若在做事的同時,花錢念經或作些功德,順緣的力量才非常大。

 

其實,我們從無始以來,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世間瑣事上,一輩子只關心成家生子,孩子長大後再成家生子……卻從不為來世作任何打算,這樣在輪迴中沒完沒了地流轉,上演種種恩怨情仇,可結果呢?只是痛苦而已。

 

許多人為了今生的目標,上半生和下半生都在百般努力,這份精進若能用於修持正法,恐怕現在早已成佛了。即使沒有成佛,也絕不至於再度感受惡趣的痛苦。

 

像我們學院的出租車司機,每天三四點鐘就起來,晚上十一二點還在那邊。他們一天的所作所為只為賺錢,甚至晚上都不回家,一直睡在車裡,第二天一早就起來招客人:「阿可、阿可,到不到爐霍?」「阿可、阿可,去馬爾康嗎?」試想,他們若是每天三四點起來發菩提心,為眾生而努力修行,那麼短短十幾年中,成就必定不可限量,即使沒有成佛,至少也能看破世間了。還有《雲水謠》的那個女主角,如果用近60年一直觀想佛陀,而不是對一個男人朝思暮想,生起次第肯定早已修成了。

 

然而,世間人把心思和精力,全都用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尤其是他們最執著的感情,正如一本書中所言,它是耗盡光陰、耗盡青春、耗盡錢財的魔術,最終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到頭來,當你面對死亡時,究竟得到了什麼?一無所有!縱然你是腰纏萬貫的大富翁,離開人間時一分錢也帶不走;縱然你是億萬人之上的國家總統,死時一個眷屬也無法跟隨。

 

因此,佛陀所講的生老病死等道理,完全是以理服人,不是以勢壓人,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能接受,因為這也是他們有目共睹的事實。

 

明白這一點後,大家應當這樣想:「如今我已經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識,依靠經論也知道棄惡從善的分界。此時此刻,我千萬不能再將精力放在輪迴瑣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實的正法!」

 

當然,要像以前噶當派和寧瑪派的大德那樣,將精力100%用於修行,我們恐怕也做不到。尤其是城市裡的人,一個禮拜能空出一天或半天學佛,就已經很不錯了。他們自己都特別驚訝:「以前我的時間全用來吃喝玩樂,現在一周還能抽出半天學習佛法、聞思修行,我的境界這麼高啊!」確實,跟過去相比,你是有所進步。但七天中只用半天學佛,其餘六天半都在散亂,而且你的「半天」也許只是聽兩堂課,就兩個小時而已,這樣的話,和真正的修行人比起來,還是差得相當遠。

 

相較而言,我們學院的出家人,從早到晚除了聞思修行,散亂確實非常少,大多數的時間都安排得很緊。昨天有個道友就說:「哎喲,我們又聽課、又背誦、又講考、又輔導……耳朵一直都嗡嗡響。」其實這樣也好,畢竟這些都是善法,若能一直這樣下去,活多少年就學多少年,對世間沉迷得沒有那麼厲害,臨死時也會有一點把握。

 

所以,大家應當珍惜自己的時間,雖說完全捨棄世間有點困難,但最好能多用於修行方面,這對每個人來講非常重要!

 

錄自 索達吉堪布 前行廣釋--人類之苦--【求不得苦】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