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 ——對話索達吉堪布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本刊記者 易立競 發自四川喇榮溝
“佛法可以跟得上時代,但是管理方法和弘揚佛法的一些方式,確實需要與時俱進”
五明佛學院依山而建,海拔3700米,聚集眾多研習藏傳佛教的僧眾,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
我也曾經特別喜歡錢
人物周刊:佛學院現在越來越出名,旅游的、朝聖的……外來人員越來越多,這會帶來什麼影響?
索達吉堪布:本來佛學院是一個清淨的聖地,但現在因為來的人特別多,整個環境比較嘈雜,特別是到假期的時候。人越來越多,可能會對佛學院低年級出家人的學習修行帶來一些影響,也會導致很多修行人在修行方面受到影響。
人物周刊:想過辦法改善這種狀況嗎?
索達吉堪布:想過,但這個改變很難。因為現在康定、甘孜幾個機場的開通,還有317、318國道暢通之後,漢地很多對藏地有好奇心的人就更容易來了。可能這是一個趨勢,要改變有一點困難。
人物周刊:有考慮過賣門票嗎?
索達吉堪布:我們不願意,寺院自古以來就沒有賣門票的傳統。賣門票好像商業化了,也有很多部門找我們談過,我們說這種事絕對不可以。
人物周刊:你在錢的方面似乎特別謹慎。
索達吉堪布:只不過覺得金錢害了很多人,金錢的貪執包括對一些修行人、佛教徒,包括師徒之間的關系也有過傷害。所以我們在這方面謹慎些會好。
人物周刊:現在是個商業社會,無論做慈善,還是弘法,很多事情都會跟金錢發生聯系,你身在其中,怎麼面對這種情況?
索達吉堪布:不管是做慈善也好,還是做其他的事情,我會在能力范圍內做事,會隨緣,做不成心裡也不會有什麼痛苦。我始終認為,金錢只有在能幫助上一些人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真正價值。但沒有的話,也會讓人煩惱。佛教裡提倡的就是不走極端,要中等,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中庸。現在很多人要麼一點積極性都沒有,要麼就是欲望太大了,貪得無厭。
人物周刊:金錢在某個時段對你產生過誘惑嗎?
索達吉堪布:小的時候特別特別喜歡錢。一直想,如果有錢的話該多好。每天做夢都是有錢多好。尤其在讀初中時,每次開學,同學都有錢就我沒有。自己去外面砍木材、打工,就是想開學的時候有錢買件衣服。那個時候可以砍木材,有一次,我跟弟弟在一個山溝裡砍了很多木材,結果一棵樹砍倒後壓斷了電線,害怕供電局會找我們,晚上就又跑到另外一個山溝裡去砍。兩三天後發現沒事,我們又回到原來的地方,把那些砍完的木頭放到拖拉機裡拉出去賣,賺了二十幾塊錢,特別高興。當時確實條件很受限制,穿的吃的,各方面都非常非常艱苦,那時覺得有了錢就擁有了一切。
現在好像不管是誰,壓力都很大,都好苦啊
人物周刊:使用互聯網進行授課之後,你的事業和心態發生變化了嗎?
索達吉堪布:在藏傳佛教推廣方面,比以前范圍更大了。事情越來越多,因為我們涉及到的人越來越多。除非這件事情實在是做不下去了,一般情況下,只要開始的事情,我不會輕而易舉地停下。這樣一來,就不像以前那樣空閒,現在越來越忙了。
我也會用網絡收發郵件,查找資料,和人進行一些溝通,除此之外,網絡對我個人的修行、心態和生活,沒什麼不好的影響。
人物周刊:你在網上一般關注什麼信息?
索達吉堪布:我對政治、環保、天文地理、神秘事件,比如外星人之類的事感興趣,有時候也關注一些當前的金融、社交,以及國際上發生的一些大事和案件……幾乎囊括了所有,我們對世間人的心態、知識的了解還是很重要的。有時候也看報紙,但有些報紙內容不是很真實,所以也沒興趣。
人物周刊:這一切都是為弘法做准備嗎?
索達吉堪布:也不全是為了弘法准備,因為自己也感興趣。其實我對世間很多事情不了解,每次看了以後,也會學到一些新的知識。
人物周刊:一個出家人學很多世間知識的目的是什麼呢?
索達吉堪布:如果出家人住在一個山洞裡,或者是住在一個寂靜的地方,那不學世間的任何知識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他想幫助世間人,就必須知道這些人的心態,所以向學校裡的老師或學生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要掌握很多人的心態,每個時代人的心態都會有變化。80年代人的心態和21世紀人的心態完全不同。作為出家人應該做對眾生有利的事情,如果不想做,那就可以住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人物周刊:傳統印象中,出家人是出世、隱居的狀態,但現在卻是入世的狀態,為什麼有這樣的變化?
索達吉堪布:實際上,我覺得山上隱居的有兩種人,一種是他自己確實沒能力面對世間人和事;還有一種人確實超離世間,到山上隱居,到底是哪一種,要分別。人們以前認為出家人全是在山裡,這是個別媒體的宣傳而導致的印象。
出家人到紅塵中來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山上、在寂靜的地方沒辦法待下去,跟世間人一樣,想融入他們的生活;還有一種,一個人待在山裡,會失去幫助很多人的機會,因此他會一心一意地傳播教義,或幫助有緣眾生,這個與佛教的教義不相違背。因此我們不能認為佛教徒應該永遠都在山裡。
佛教徒的層次有很多,初學者為了環境的影響,比如剛開始有一些異教的書不要看,看了連自己的正見都不能確定。到一定的時候可以看,可以學習,也可以和外道在一起。佛陀跟剛出家的人說你不要接觸這種人,因為剛開始他的心還是很弱的,沒有成熟,到一定時候,不會受世間影響的時候,你可以到世間去渡化眾生。所以這兩個都是佛陀的教義,像父母對孩童的教育一樣的。
人物周刊:出家後,你第一次從山上下來是1987年,那會兒感受到的物質世界和現在的世界,有什麼區別?
索達吉堪布:現在城市修的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但人越來越忙碌。那個時候城市裡面的人沒有這麼大的壓力,但現在好像不管是誰,壓力都很大,都好苦啊。所以,我下山後,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想改變這個世界。
人物周刊:想要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子?
索達吉堪布:想這個世界變得和善、快樂,變成很美麗的一個世界。
心靈雞湯也有營養
人物周刊:你聽過對出家人開微博的質疑聲嗎?
索達吉堪布:其實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寶積經》中說:“有智者依方便得解脫,無智者依方便得束縛。”這段話很適合對使用網絡的取捨問題。不管什麼身份的人,只要是做對別人有利的事,方式並無一定之規。作為出家人,每個人的因緣也不相同,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話應該可以引起他們的深思吧。
人物周刊:有人覺得,你微博上的內容貌似心靈雞湯,你聽過這種說法嗎?
索達吉堪布:聽過,本來我也想過,做一些研究性強一點、專業性強一點的開示,但我的微博是面向公眾的,不能只考慮專業的佛法研究者,像五部大論這類甚深的佛教內容,可能不適合這些受眾。微博是面對很多普通人的社交平台,現在的人比較適合“人天乘”(注:人天乘是佛陀接引眾生的方法之一,即教導眾生修習五戒十善,由此功德往生人道與天道二善道中,比較容易成就,對於接引懶惰怕苦求安逸的眾生是一方便法)的問題,甚深的佛法問題,喜歡的人非常少。如果對大家有利的話,有人說是心靈雞湯也沒關系,我知道,這些內容在當前可能比較適合。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心靈雞湯的作用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眾生能從中得到暫時的內心上的安慰吧,心靈雞湯對喜歡甚深道理的人來說肯定是不夠的,但對多數人來講,是有幫助的。心靈雞湯也有營養。
人物周刊:你出版的書都很暢銷,想過原因嗎?
索達吉堪布: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寫的這些是針對性比較強的,比如我會關注現代人在一些關系中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在傳統文化當中也能找到答案,它的內容應該會對大家的生活起一點作用吧,如果不起作用,那它很快就會沒有人看。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現在的社會環境和佛教之間的沖突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比如我們提倡的不殺生,和社會的很多方面有沖突。佛教的要求是不要殺任何眾生,但現在的所謂社會發展,很多人需要通過殺生來增加收入。這個比較難解決。
人物周刊:你覺得現在中國社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中國大多數人沒有信仰。因為沒有信仰,很多對社會有負面影響的問題不斷出現,比如貪污等。
人物周刊:你怎麼看現在社會充滿戾氣的一面?
索達吉堪布:不僅僅是現代,每一個時代都有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對歷史稍微了解的話,會發現,每個時代的人都會說,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是如此的暴力、貪婪、充滿戾氣等等。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一些事情發生。
佛教的戒律也是一種管理制度
人物周刊:在有些非佛教徒的眼裡,佛教的戒律非常嚴苛,讓人產生畏懼感和距離感。
索達吉堪布:佛教的根本戒律是“殺盜淫妄”,這也符合世間對人們的要求。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要遵守一些戒律,中學生有中學生的戒律,大學生有大學生的戒律,企業也有企業的戒律,其實就是管理制度。佛教的戒律也是一種管理制度。
而且,不同層次的人會有不同的要求,就像三星級賓館的管理方式和五星級賓館的管理方式肯定不同。不僅僅是佛教,其他宗教也是一樣,都有相應的戒律。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藏傳佛教比漢傳佛教為更多人關注和接受的原因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一個是藏傳佛教自己的特點,傳承比較嚴謹,特別是對一些高級知識分子來講,藏傳佛教的邏輯性或者是它的理論性很強。藏傳佛教的儀式也比較有特色,比如說灌頂之類。
人物周刊:但也有人诟病藏傳佛教太過儀式化。
索達吉堪布: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裡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人物周刊:你經常會舉一些科學方面的例子,用以證明佛法不是迷信,甚至做過《生命科學與價值觀》的主題演講,在你看來,科學和佛法到底是什麼關系?
索達吉堪布:我自己用了近二十年時間研究科學與佛法的關系,最後發現科學並不能真正地解釋佛教的意義。現在好多人覺得佛教跟不上科學的腳步,實際上是科學跟不上佛教的腳步。這個道理呢,我在10年前舉過一些例子,還跟一些科學家探討過。
人物周刊: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用科學來證明佛法?
索達吉堪布:因為現在很多人只相信科學,沒有佛教的概念,如果我直接說佛法,他不承認,如果用科學家的語言來證明佛法呢,他就會覺得有力度。
人物周刊:可你剛才也說,科學並不能真正的解釋佛教的意義。
索達吉堪布:對,佛教的部分內容,比如說空性的意義、光明呀等等,科學是無法解釋的。大多數人還沒有到那麼高的境界,佛法的甚深部分,目前的科學還達不到這種深度。但科學的有些道理和佛法相通,佛法一般的道理還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的。
人物周刊:現在佛教徒的人群結構相比以前有什麼變化嗎?
索達吉堪布:我發現,最近在網上報名上課的、皈依的,很多都是年輕人,而且很多都有專業知識,學歷也比較高。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漢地學佛的大多是老人,所以佛教是一個老年化的團體。現在不僅是年輕化,知識分子也非常多。還有很多演藝圈的人,包括一些文藝工作者,有相當多的名人,他們熱衷於研究佛教,做慈善,這方面的情況越來越多。
人物周刊:感覺你很重視知識分子這個群體。
索達吉堪布:我是重視,即使他反對佛教,反對宗教,我也想聽他們的道理,雖然我們感興趣的點不一定相同。有些深層次的智慧,跟知識分子進行碰撞,可以發散出很多有意思的想法。
人物周刊:你會想要影響他們走近佛法嗎?
索達吉堪布:原本就可以讓他們來研究、了解,自己去修行也是可以的。但我一般是隨緣的態度,並不會強迫,刻意。
找男女朋友都需要好好觀察,何況找上師
人物周刊:我們偶爾會看到一些年輕的活佛穿著紫紅色僧袍拉著女友的手逛街,這讓一些人對藏傳佛教的戒律產生了疑問,藏傳佛教的出家人是否可以結婚有不同版本的說法。相應的戒律到底是什麼呢?
索達吉堪布:首先,不管是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一個人只要出家了,就一定不允許結婚和有配偶。第二,藏傳佛教的活佛並非都是出家人,在家活佛可以談戀愛結婚。你們看到的這種,應該是在家活佛。而且,他們穿的紫紅色衣服,雖然看起來跟袈裟比較像,但實際上不一樣。出家人的五衣(注:袈裟的一種),裙子上有福田格,也就是一些口袋狀的縫制,不是出家人的裙子上沒有福田格,這是最根本的區別。藏傳佛教的出家戒律非常清淨、完整,但也有個別不如法的人,這是在任何時代、任何團體中都會有的現象。
人物周刊:現在漢地確實有好多活佛,很多人不知道怎麼去分辨真假。
索達吉堪布:如今,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某某佛菩薩轉世”、“秘傳佛教大法”的旗號,以達到謀取私利的目的。而個別佛教徒在尋找上師時,也不經過長期觀察,饑不擇食地就盲目依止。我經常對他們說,比如你們在世間找一個男女朋友,或者是找一個合作伙伴,也要知道這個人的背景、家庭狀況,進行一些觀察。但現在很多漢地的佛教徒根本不去花時間了解,只是看一個簡單的廣告,聽說有個活佛來傳法,好吧,就去皈依他。最後造成的不良後果,雙方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這並不是藏傳佛教的過失。
人物周刊:據說北京某地集中居住了很多活佛,你怎麼看這種現象?
索達吉堪布:來到漢地的活佛,大多數是非常好的,他們有慈悲心、能力、知識,引導眾生走向解脫,但是,任何事情都無法避免個別現象。當時印度佛教來到藏地的時候,剛開始也有一些混亂的現象。以前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關系不是很密切,現在藏傳佛教來到漢地,中間也會有很多問題出現,但我覺得並不是外面所傳的那麼嚴重。極少數人也不能代表所有的活佛、上師和仁波切,當然,我們希望大家對不好的現象進行抵制。
人物周刊:為什麼現在會有這麼多的假活佛,和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有關嗎?
索達吉堪布: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沒有問題。但是呢,這個制度被很多人利用了。
人物周刊:在你看來,佛法需要與時俱進嗎?
索達吉堪布:佛法不需要與時俱進,它可以跟得上時代,但是我們的管理方法和弘揚佛法的一些方式,確實需要與時俱進。
成功兩個字已經被說爛了
人物周刊:作為藏族人,在你看來,這個民族的優劣勢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優勢是非常吃苦耐勞,頑強勇敢,這個民族的本性具有天生的慈悲心,可能跟從小生於佛教家庭也有關系。我前段時間在學校問漢族的支教老師,這些孩子給他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他們說,這些孩子有感恩心。以前在漢地也教過書,教完以後,學生也就沒什麼聯系了。在這裡,即使畢業了,有些學生也會過來找他們,感謝他們。
劣勢是,除了一些出家人外,大多是文盲。我的父母、弟弟、3個妹妹都沒有讀過書,不認識字。我們現在一直在呼吁,在學會書寫藏語的基礎上,要懂漢語、英語。這種呼吁也符合國家的政策,比如每一個民族有學習和記錄自己語言文字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要學習一些國際化的文字。
人物周刊:漢地的一些人在物質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開始尋求信仰,你怎麼看這個現狀?
索達吉堪布:物質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尋求信仰的人也未必全是真心。比如貪官啊、有些干了壞事的人是為了保護自己,功利性的尋求信仰,所以呢,有些信仰不一定很正確。藏地的人從小就生活在有信仰的環境中,信仰為他們的人生帶來快樂和滿足。不過現在藏族年輕人,越來越缺少信仰,貪欲也越來越強烈,對文化知識方面也不是很追求。我特別擔憂這些年輕人。
人物周刊:現在,國人對成功的追求比較極致,我想知道,藏地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成功”這個詞出現的頻率高嗎?
索達吉堪布:很長時間以來,我對孩子們比較關心,雖然我自己是出家人,沒有孩子,但我接觸的孩子可能比一般的在家人還多,因為自己這幾年建了幾所學校。在藏地,孩子心裡基本上沒有“成功”這個字眼。
藏地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經常告訴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有一個遠大的理想,但如果沒有實現,也不必痛苦,因為世間的一切並不是你心想就能事成的。也就是佛法中所說的,無常。從小對這些理念有了解的話,長大後就能少些痛苦。
現在全球七十多億人,完全沒有宗教信仰的只有10%左右。作為孩子,對因果的信仰很重要。沒有任何信仰的人,人生是沒有著落、沒有方向、沒有歸宿的,不知道人為什麼要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生活的底線,沒有生活的規則,是非常可怕、危險的。這些也屬於道德教育。現在我們的教育完全是顛倒的,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追求知識上面,這些知識學得再多,也不能讓你對社會對家庭多些理解。
以前在漢地,成功這兩個字也不像現在出現的頻率這麼高,成功學還不是很突出,現在通過媒體、個別企業的宣傳,這兩個字經常被放在嘴邊,甚至說爛了。
人物周刊:什麼樣的詞匯在藏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的頻率最高?
索達吉堪布:慈悲。藏族人衡量一個人,慈悲和內心善良是非常重要的標准。包括找結婚對象,對方有房有車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善良;找商業上的合作伙伴也是如此,先要看這個人的人品,再談合作。
死亡就是下一個旅程的開始
人物周刊:我想知道,在藏地,60歲以上人的心理狀態怎麼樣?你觀察過漢地60歲以上人的狀態嗎?
索達吉堪布:在藏地,60歲以上的人還是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我發現漢地的人到了六十多歲就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到了邊緣了,我跟很多人聊天,他們都說自己老了,都抱著等待終老的心態。我母親今年83歲,前幾天我們聊天的時候,她說,“我現在算已經老了吧,但是好像也很開心。”
有一次有人問我叔叔,“你多少歲了?”他說,“年齡不是很高,80歲,只不過身體現在有點沉重了。”這種思維上的不同,應該說還是信仰導致的差異。藏地的人,覺得死亡也就是到另一個地方去,就好像我們這一程的旅途已經結束了,他在等待著下一世的到來。這輩子好好修行,多做些善事,下一世也不會很差的。當然,造業多的人是比較害怕的。
沒有信仰的人,會覺得這一輩子結束後就什麼都沒有了,想到這些,他會特別灰心,甚至恐懼,因為沒有歸屬感,他們不敢面對死亡。
人物周刊:你去過漢地的老人院嗎?
索達吉堪布:去過,漢地現在很多獨生子女,孩子不給他們打電話、不理他們,他們有特別多的願望和傷感不知道對誰哭訴,問他家裡有什麼人時,他們的語言裡充滿怨氣,給人的感覺,好像就在那等待終老了。
人物周刊:你跟母親之間經常有溝通嗎?
索達吉堪布:因為我特別忙,每個禮拜都會去看她一下,跟她呆個幾分鐘,有時候時間多,就稍微聊一下以前的事情啊,現在的一些狀況。看她一眼,對她就是種安慰,她的心態跟我們完全不同,她是隨時隨地惦記著她的所有的子女。她會擔心我會不會生病啊,我出去以後會不會翻車……我們藏語裡有句話說:母親的心像水一樣,兒子的心像石頭一樣。
不一定非要談個失敗的戀愛,才知道人世間的苦
人物周刊:你每天要做非常多的事情,貌似有種急迫感,這是年齡帶給你的嗎?
索達吉堪布:我今年52歲了,人到了50歲以後,好像夕陽一樣,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會長的,我經常想就算我再活18年,也已經70歲了,看看周圍,很多70歲的人基本都做不了什麼事情了。
人物周刊:你不只關注教育,還有醫療、養老、環保……一個出家人這麼關注社會問題,不耽誤修行嗎?
索達吉堪布:剛開始我也有這樣的擔心。因為做慈善不像我們修行,是一個人的事,做慈善要借助很多社會上的人,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達到的。但後來想,做慈善也是布施,這也是一種修行。
人物周刊:你師范學校沒畢業就出家了,世間人的很多事情並沒有經歷過。有人說,修行人應該對世間的苦樂多些體驗,而不只是理論上了解,才能更好地利益眾生。
索達吉堪布:我覺得不一定所有人都需要這樣吧。藏傳佛教中有些大德沒有經歷過世間的苦樂,但是他修行非常好,發心純淨。不一定非要談個失敗的戀愛,才知道人世間的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吧。
人物周刊:你出家近三十年,最初的目標是什麼?後來的變化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最初的話,我就想在山裡面成為一個非常有成就的修行者。現在呢,我的目標是在有生之年,把所學的知識跟更多人分享,當我離開這個世間以後,也還有個別人因佛法而受益。
同性戀和異性戀都是執著
人物周刊:你關注過同性戀群體嗎?
索達吉堪布:沒有特別關注過,但我也知道,社會中有這樣的群體。佛陀早已說過,因為眾生的業力不同,有些人對異性起貪心,有些人對非異性生貪心。都是執著。
人物周刊:現在是信息社會,人們整天陷入到各種信息裡。有人說,現代人想要修行、獲得解脫更難了。
索達吉堪布:的確是這樣。現在很多人求的都是升官發財,包括一些佛教徒。真正想從佛教中獲得解脫、發自內心追求的人並不是很多,但這是一個社會現象,沒辦法。我們傳輸佛法的時候,如果講一些比較高點的境界、大乘佛教的思想的時候,很多人都聽不進去,甚至根本聽不懂。講一些世間人的故事啊、概念啊,大家都特別樂於接受,所以佛教也有不同層次的弘揚佛法。可能大多數人適合的是這一世的心靈慰藉,跟來世的解脫沒有很大的關系。但暫時來講,它也成為今世的一個妙用,適合現在大多數人。
人物周刊:你說這話的時候,感覺有點無奈。
索達吉堪布:現在時代已經變成這樣,再怎麼樣,也是無可奈何。
人物周刊:你現在有煩惱嗎?
索達吉堪布:貪嗔癡、傲慢、嫉妒都有,只不過不嚴重。我們的習氣沒有斷之前,所有的這些煩惱都有。
人物周刊:這個世界上多數地區都有宗教信仰,但這個世界上還是有戰爭、污染……各種各樣的問題,宗教到底解決了什麼?
索達吉堪布:宗教也並不是解決戰爭、解決污染的。
人物周刊:它不應該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嗎?
索達吉堪布:它是讓內心世界變得更美好的。
人物周刊:內心世界變美好了,外部世界不應該也隨之美好嗎?
索達吉堪布:實際上如果沒有宗教的話,現在的戰爭和污染可能更嚴重。
人物周刊:什麼樣的人最需要佛法?
索達吉堪布:我覺得墮入惡趣的或苦不堪言的人很需要佛法,佛法可以拯救他們。
人物周刊:信仰到底是什麼?
索達吉堪布:嚴格說,沒有信仰也是一種“信仰”。有些人追求金錢,這就是他的信仰。信仰不是有或沒有,關鍵是對或不對。 (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