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到晚年的時候,重點已經不是離苦得樂,或者趨吉避凶。晚年的時候,重點是你要規劃你的來生了。一個人到了晚年,你再注意今生,那你這個人就不對了。

因為到晚年,你的太陽已經是夕陽西下了,你今生再怎麼經營也就這如此,再怎麽離苦得樂也就這樣子了。到了晚年應該專注,怎麼趕快把你來生的的目標給創造出來。就是你的心要跨越今生,去考慮想到來生去了。所以你的年紀,也會影響到你修行的法門。

--淨界法師開示

淨土宗人的晚年,起碼要有十年的收心


淨界法師:淨土宗人的晚年

往生是一種生死業力跟往生願力的拉扯

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沉澱,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

前幾個月,在蓮因學院齋戒會上這個課的時候,有一個老菩薩問我一個問題,說這個往生有沒有徵兆,有沒有往生的徵兆呢?說這個人一直修修修,什麼事情都有個徵兆嘛,這個人看得出來,哦,往生的徵兆出現了。

我覺得是有徵兆的,兩個徵兆:第一個,都攝六根;第二個,淨念相繼。

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你發現這個人的六根開始往內收,他六根不太活動,人生就隨緣了,他的感受輕薄了。

就是說,他以前遇到這件事情會很快樂,現在也會很快樂,但是沒那麼快樂;他以前遇到這個事情很痛苦,但現在沒那麼痛苦了。就是他對整個得失的感受輕薄了,這是第一個徵兆。他對娑婆世界的攀緣的力道薄弱了,就代表娑婆世界的業力開始沈澱了,這是好現象。

而且是怎麼樣?一年一年地進步。你今年比去年的六根淡薄了,明年比今年的六根淡薄了,它已經形成一種增長的趨勢了。這是第一個往生的徵兆,你的生死業力隨著你六根的收攝開始輕薄了。

很多人不重視都攝六根,他一開始就想要淨念相繼。諸位,往生是要做兩件事情的,你不是往前看而已,你要處理你的過去。很多人他不處理過去的,就是說,他到了佛堂就很專心地憶念佛陀,憶佛念佛,但離開佛堂就恢復本來面目,該攀緣還攀緣。你這樣子得修到什麼時候啊?!往生是一種生死業力跟往生願力的拉扯。

咱們今天不是從零開始。我再講一次,我們是一念心性本來清淨,在娑婆世界打滾太久了,累積很多的業力跟妄想,然後再要求往生的!你對過去一點都不需要處理嗎?

所以一定要帶業。我們淨土宗永遠要記住,你不是求往生而已,你要注意讓業力沈澱。所以這個都攝六根很關鍵,你六根收起來,你的妄想就收起來;妄想收起來,你生死業力就沈澱了。就這麼回事。

我講一句話,跟所有六十歲以上的人共勉,年輕人這句話暫時不要聽。咱們到了一個年紀,記住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你體會一下。當然年輕人這句話不一定要聽。因為,好事,當然你起善念,但是你起善念的時候很可能會動你的攀緣心,你得不償失。你為了成就這個善業,卻破壞你的心性!按照淨土宗的角度,心理素質比業力更重要,你真的得不償失,所以印光大師要年紀大的人少管閒事。

當然,聖道門對我們淨土宗這一塊是有點意見:你們淨土宗都是少管閒事,那事情怎麼做呢?諸位!你要想想看,我們現在已經進入關鍵時刻,你做事情不急著這個時候。你回入娑婆的那個時候,可以做廣大佛事,所以這個沒有對錯,因為淨土宗臨終的要求比聖道門更高。

聖道門的目的只是求增上生,他怎麼需要保持什麼正不正念呢?他臨終只要修皈依就夠了。他根本就不需要離開娑婆世界,所以他不需要讓娑婆世界業力沈澱,他只要保住人天。所以我覺得,修聖道門的不能過度地要求淨土門,因為咱們兩個是不同傳承。我們今天可是要離開娑婆世界,你是想要繼續流轉的,這兩個標準本來就不一樣。我們淨土宗的規劃是回入娑婆再來行菩薩道。我覺得這個沒有對錯,是個人的選擇。

所以,到晚年的時候,你一定要息諸緣務。因為你要收攝六根,你就要少管閒事,這兩個是有關係的。

我跟你講一句話,你六根管不住,你後面的淨念相繼就沒什麼用了。我個人覺得,都攝六根比淨念相繼更重要。你娑婆世界的問題沒有處理好,你極樂世界這一塊的往生的願力就沒有太大意義了,因為你不是它對手。

我認為,所有能夠往生的人,他一定會把娑婆世界的業力處理好,幾乎沒有例外。因為娑婆世界是熟境界,咱真的是惹不起它,只能夠收攝內心,讓業力沈澱。六根收好了,你才有資格講淨念相繼,開始具足皈依之心,培養往生之念,提起佛號,相信阿彌陀佛會救拔你,相信你可以往生,告訴自己你一定要往生。

所以,淨土宗的修行到晚年只有兩個功課:第一個,管好你的六根;第二個,把心專注地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憶念極樂世界的莊嚴。一種是皈依的心,一個是往生的念想,就是這兩件事情。這兩件事情你做到了,你這兩件事情每一年進步,連續五年都在進步當中,恭喜你,往生的徵兆出現了!

你每一年在進步,那個曲線已經很明顯了,往生的徵兆出現了,就是這個樣子。因為淨土宗心念的修習比業力的修學更重要,它臨終不能有任何差錯。

淨土宗人的晚年,起碼要有十年的收心


淨界法師:做好人生的收尾,五十五歲的人看過來!

諸位!來,五十五歲的人看過來。年輕人,這段話,以下先暫時不要聽。「都攝六根」這句話很重要,就是說,一個人晚年是成敗關鍵!年輕時候不管你是怎麼弄都沒關係,就是你生命的收尾要收得好。我跟大家談談。一個人,你人生可以有一個不好的開始,沒關係,人生開始不好不能怪你,那是福報力。但是人生收尾收得好,就是智慧了。

淨土宗的人要往生,一定要把人生好好地收尾。我絕對不相信,你平常這麼攀緣,臨命終突然間正念分明,我不相信!不可能!你要有一個過程。我們看到很多老菩薩,念佛念了一輩子,到晚年的時候,他佛號一直在念,但是我們看他的身口意,他的人生好像沒有收尾的跡象。他就是人生好像還有續集的感覺。你覺得他會往生嗎?不會的。所有往生的人只有一種情況,背水一戰,沒有例外!不管你業多重,你就算造五逆十惡也好,或者你福報力大也好,要衝過生死輪回關,共同的心態——背水一戰!就是做好人生的收尾。

那怎麼收尾呢?我告訴大家一種觀想的方法。人生是怎麼回事,你要從道理上參透。我們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後的道理。因為這個道理參透了,你就比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強。

人生是怎麼回事呢?「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所有的東西都是因緣和合而有。這表示什麼呢?你人生是借來的!你為什麼有這個家庭呢?你本來就有嗎?沒有,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麼有身體呢?你跟因緣借來的。你為什麼有這個房子?借來的。

諸位!借來的是怎麼樣?要還!你有兩種歸還的方式:第一個叫主動歸還,第二個是強迫歸還。

我先談談有智慧的,主動歸還。就是,好,既然我遲早要還,我慢慢還,有借有還,我主動歸還,我認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著不還,到「是人臨命終時」,無常敗壞的時候,強迫你歸還,一定心不甘情不願,你一定的。因為你平常都不還,到臨命終的時候一次償還,你受不了的,你絕對受不了的。

尤其是福報大的人,一定要提前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福報越大、借的越多。你想想看,你的人生多彩多姿,你展開的比一般人大,難道你不提前收尾嗎?福報越大的人,人生要越早收尾,因為你借得太多了,東西借太多了。總而言之,你如果要能夠臨終正念,你最好提前收尾,慢慢歸還。你的人生有收尾的跡象,你的業力才有收尾的跡象,就這個道理。

我覺得一個人臨終前五年是關鍵的,往生前五年。他必須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對六根要慢慢慢慢地收攝。就是他對外境的攀緣心,你感覺出這個人的身、口、意,欸,他的心開始往內收了,淡薄了,他的六根的活動是往下降,他對阿彌陀佛的好樂是往上升。這種人生,我叫作往生的曲線現前。

就是說,這五年當中,每一年都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六根的攀緣心每一年都在進步,五年的數據每一年都在遞減;他對極樂世界的憶念,五年當中不斷在增長。這兩種曲線出現,往生的曲線出現了,往生的徵兆也出現了。往生是要有一個過程,知道吧?

你千萬不要認為你是六祖大師,說放下就放下。你沒那個本事,說實在的。我們一般都是慢慢放下的,漸修漸放。就像懺公師父說的,我們末法眾生,修行是點點滴滴的功夫,我今天放下一點,明天放下一點。我沒本事馬上放下,但是我慢慢放下,結果一樣。

所以,諸位!你看看往生的兩大指標,你就知道你會不會往生了:你的六根呈現一種收攝的狀態;你的淨念、往生的願力呈現一種遞增的狀態——你的往生的徵兆出現了,這個指標就很清楚了。

我們絕對不相信,一個人平常都沒有往生的跡象,卻臨終正念,突然間往生出現,不可能,不合乎唯識的等流性,你也不是那種頓修頓放的人。所以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做好人生的收尾,你才可以從容地面對生死。


淨界法師;晚年要小心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念頭,因為每一個念頭都會要你的命!

諸位!我告訴大家,平常就是一種戰鬥,你平常放過一個念頭,你臨終就多一份風險。因為你遲早要面對它的,所以最好是每一次都讓你能夠成功地把妄念調伏下來,最好是這樣子。

尤其是越到晚年越要小心,你可能到五十五歲,你幾乎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念頭,因為每一個念頭都要你的命啊!你不能跟它妥協的。因為你放過這個念頭,這次滿足它,它下次地再出來,它不會放過你的。

所以你越到晚年的時候,你的念頭,幾乎沒有協調的空間,就是你要聽我的,我不能再聽你的。當然你必須要有法寶,你不能強壓的,我這樣講過,你要用道理跟自己溝通,要轉,轉識成智。你要教育你的內心,讓它在這一種調伏的狀態、安住的狀態、引導的狀態。所以,我希望大家,多來聽我們的課程,讓你點點滴滴…。

學佛,如果說有哪一句話是最重要,就是我們講這麼多話,哪一句話最重要?一句話就夠了,四個字,這四個字最重要——保持進步

沒有什麼東西比這四個字更重要了!因為不進步,你就退步了,那是很可怕的!一個最悲哀的人,就是他在退步當中,那糟糕了!你只要保持進步,你人生就永遠有希望了。

你一定要告訴你自己,我不管做什麼,我今天一定要比昨天進步一點點;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進步一點點,讓你的生命是活水,這個太重要了!

這所有的法門裡面,最重要的法寶就是這一句話了——保持進步,你臨終就有希望了!那「保持進步」就要上課了,要不然你怎麼保持進步呢?是吧?

因為你的內心不是光明就是黑暗,兩種而已,你不是法寶就是妄想,兩種而已嘛!你沒有光明,黑暗就做主了!我現在暫時退到幕後,未來我們會有一些課程,就是由淨心師父帶大家,我們的課程是沒有變的,我們的思想就是禪觀跟淨土的結合,我想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諸位都知道。


淨界法師:不要低估無始劫來妄想的力量

有些人說,我們念佛就好,幹啥要調伏呢?問題是我們內心當中,有一個很強大的生死業力。其實空正見只是一個根本,這個調伏力跟引導力是一個別相。

我先講講生死業力的問題。我們每一個人投胎,都是有業力而來的,但是業力形成的因緣,每一個人都不一樣。在《楞嚴經》上說,什麼叫生死業力?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這個外境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一件事情——我們先有感受,這個時候沒有影像只有感受。如果是滿我們心中希望的,我們是出現快樂的感受;如果它是違背我們心意的,我們出現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過去,馬上就經過我們的想像,就會創造一個影像出來了。這個影像第三個就是受想行,我們就住在這個影像了,我們就深生好樂。

如果這個影像是來自於痛苦的,問題不大,痛苦的經驗對我們不會產生一種牽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經讓你感受到快樂、讓你感受到幸福,對這個影像,你就會產生堅固的執取,叫愛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死了以後,如果你沒有經過佛法的訓練,你一定會來三界投胎,一定會來的。因為你的內心深處對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事,有一種堅固的影像,這個影像就是一種愛取。也就是說,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對生命的了解都是片段的,我們沒有哪一個人看到人生的全貌,我們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現。

其實,人生苦多樂少。我們付出太多,得到的快樂太少。佛陀說,就像刀上的蜂蜜。為了要舔那個微少的蜂蜜,我們被刀子給割傷了,但是,我們沒辦法記取教訓,每一次都願意來輪迴,因為我們被心中的影像騙了。

我們為什麼認為人生美好呢?因為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麼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問題在這裡!當你在回憶人生時,你是把過去的影像拿來回憶,所以你被自己的妄想嚴重地誤導!這叫做無明或者叫盲點。如果你在臨終之前沒有成功地把心中的影像給化掉,你不可能往生!

你說:我往生的願力很強,諸位!你念佛的業力再怎麼強,不可能強過你無始劫來那個「數數現行、深生好樂」、那個多生多劫栽培出來的業力,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師說的,你念佛是今生才栽培,扣掉你工作、吃飯、睡覺,你念佛頂多四個小時。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你打了二十小時的妄想,連睡覺都打妄想,你用四個小時的佛號,去拼二十小時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見得能夠念四個小時的佛號,你就知道沒有那麼簡單。

所以,解決問題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轉,轉識成智!佛陀告訴我們要思惟苦諦。其實你心中的影像,雖然給你快樂,但是它給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讓你生生世世輪迴,它讓你每一世的輪迴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甚至於嚴重一點,它把你帶到三惡道去,你付出的代價太多,你得到的快樂太少,你划不來!你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我們到極樂世界,也是快樂的境界,而且快樂五塵也是有影像,但是這個快樂沒有過失。你喜歡吃蜂蜜,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裡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們要透過智慧來化解心中的問題。你今天會坐在這裡,「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這個是六祖大師說的。你心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一個影像在牽引著你。諸位!在世間法說,這個是一種追求物質的動力——慾望。他為什麼辛苦地去讀大學?他為什麼辛苦地工作呢?他心中一定有個東西在支持他,就是一種妄想,一種影像。每一個影像不同,有些人要買房子,有些人是想幹啥,這個都跟他過去的生活經驗、他的遭遇有關係,可能今生也可能前生。但不管是怎麼來的,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它消滅,這個要靠智慧。

你必須跟你自己溝通,告訴你自己,放掉它對你是有好處的!我們的心中要有寄託,沒有錯,凡夫不能無住,但是你可以有更好的寄託。你可以把你的心寄託在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宮殿樓閣,它也會讓你快樂,這個快樂沒有過失。你不要把影像寄託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價的,你何必呢!

所以,我們從內心的安住開始調伏,透過教理的學習,你開始檢查你的內心,你哪裡出了毛病。你今天會輪迴,你一定有問題,沒有問題你不可能輪迴,除非你乘願再來。「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那個東西你沒有消掉,你臨命終的時候,你念多少佛都沒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對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無始劫來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量,不要低估了它們。它生生世世陪伴著你,所以我們必須透過教育來調伏。我們只能告訴你觀念,當然做還是要諸位自己去做,但是我們把方法告訴你,怎麼去檢查你的妄想,怎麼去做一些修正,調伏你的愛取,把你生死的業力斬斷,臨終時沒有人可以去束縛你了,你才能夠輕鬆自在地往生。如果你三界的業力,把你綁得死死的,你臨終是跑不出去的。所以,為什麼要厭離娑婆,才能夠欣求極樂?你要把你這個三界的繩子先解開來,你才可能去的。如果說,不要處理我們的生死問題,那祖師直接講欣求極樂就好了,幹嘛要厭離娑婆呢?

所以,你要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把三界的繩子解開來;第二個才跳得出去。所以調伏力,這也是我們教育的重點。從苦諦的思惟,告訴你自己,老是執著你心中的影像,雖然它會給你短暫的快樂,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後那把刀,你為了這個付出了多慘痛的代價!你想一想,值得嗎?


淨界法師 :你憑什麼離開三界?

淨土宗的帶業往生,諸位你想想看,淨土是一個清淨莊嚴的地方,你沒有修行也就罷了,你說佛陀加持你,可以!這個我們可以接受。你憑什麼受持七寶池八功德水?因為彌陀本願攝受,這個我們也接受。

但是關鍵的一個問題,你憑什麼離開三界?你是怎麼離開三界的?淨土宗要做兩件事:第一個離開三界,第二個投生淨土。投生到淨土這一塊,你可以說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攝受我的,阿彌陀佛讓我進來的,這個功德不是我修的,阿彌陀佛修好以後把我帶過去的,可以!這個可以!但是關鍵問題來了,你怎麼離開三界的?你講個道理我聽聽看。你的生死業力還在,三界能放過你嗎?所以這個地方就必須用唯識學的概念了。因為我臨終時正念分明,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分明,我沒有去刺激它。

諸位!業力要得果報,從唯識的角度,除了種子,還要有輾轉熏習,它必須要有第六意識的顛倒愛取。你的田裡面有很多的種子,但是你沒有去灌溉它,沒有去施肥,它就不能開花結果。所以帶業往生簡單地說,就是讓你的生死業力沉澱下來。

所以你看淨土宗,為什麼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淨念相繼我們就不談了,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問題在於念佛就念佛,幹嘛要「都攝六根」呢?因為不「都攝六根」,你的心向外攀緣,就會刺激生死業力。很多人之所以不能往生,不是說他淨念相繼功課沒做好,不是說他跟阿彌陀佛沒有感應道交,而是三界沒放過他,他的第一關都沒過。你把生死業力刺激得這麼強大,阿彌陀佛來了也沒辦法。你先得有本事走出三界,才有辦法迎接彌陀的光明。你三界都走不出來,那有什麼辦法呢?

所以一個人到晚年的時候,為什麼要收心?就是這樣,不收心就是在輾轉熏習,不斷地攀緣它,你的生死業力到最後怎麼辦?有些人念佛不攝心的,到佛堂時,他專心念佛;出去該放逸時還照樣放逸。這樣會產生兩種力量:第一種生死業力;第二種往生的願力,臨終時同時現前。諸位!你們猜猜哪一種力量大?當然是生死業力的力量大!因為這是熟境界,你一天念兩個小時佛號,但你一天要打二十二小時的妄想。

所以諸位!我一再告訴淨土宗人,你不是只做念佛一件事,你要做兩件事:你要收心,再念佛。這兩個。很多人都沒有看到「都攝六根」這四個字。「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缺一不可。你對娑婆世界不放棄,不斷地攀緣它,你這句佛號再怎麼念也沒有用,因為你不斷地刺激生死業力。從唯識學的角度,業力本來沒有自性,雖然有種子,但是它不會得果報的,除非你第六意識去刺激它。所以你不能再刺激生死業力了,要趕快放下,所謂「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

淨土宗人的晚年,起碼要有十年的收心


淨界法師:日常所有的障礙,都當做臨終模擬考

我覺得,一個人到了五十五歲,你日常生活就是一個戰場,知道吧,最晚到六十歲。

你每場戰爭都要成功。就是你日常生活遇到事情,你痛苦了、快樂了,你絕對不能放過,這是你的模擬考。

就是說,你現在這一關邁不過去,你臨終就邁不過去。你年輕的時候說,反正沒事了,我打妄想、有煩惱,我就去餐廳吃一餐。我們平常都是轉移目標,你不想去面對它。可以!你還年輕嘛,還有大把時間。

我要提醒六十歲以上的老菩薩,你日常生活裡面所有的障礙,你都要把它當做你臨終的模擬考,因為你沒有時間再逃避它。你要試著面對它,然後走過它、調伏它。

因為,你現在的成功就是為臨終的成功佈局。如果你平常都走不過去,你認為臨終走得過去嗎?所以,到六十歲的時候,每一個人生的經驗對你都很重要,因為它等於是日常生活的考驗。

因為你時間不多了。那年輕人說,沒事,我有大把的青春,是吧?我挺痛苦的,我也不需要離相,我去吃喝一頓。那也就算了吧。是吧?但是你到六十歲,你的真本事要拿出來,因為考試快到了。

所以我們就是理觀、事修佛號是沒有方向性的,你的心往哪裡走,佛號是跟你哪裡走。就是這樣子。

淨界法師開示-1.jpg


淨界法師:今生都不護持別人,把福報花光就慘了

我們為什麼要做義工修福報?

問:尊敬的師父慈悲!師父上一堂課提到說,修淨土宗的居士,如果說年齡在六十歲甚至五十五歲以上的話,應該要都攝六根,要收心,不要對外攀緣。

弟子們對這個方面有一些疑問,就是說,我們平常在道場,不管是每個禮拜的共修,或者是特別的活動,譬如說放生、佛七都需要很多義工的護持,尤其是佛七會動用幾十名的義工。一般年輕的同修們,因為忙於家庭事業,很難投入參加義工的工作,所以一般道場的義工都是五十幾歲以上的同修發心來幫忙。如果說這些同修都想說要收心不攀緣的話,好像道場的活動就辦不下去了。而且在美國是六十七歲才退休,所以我們五六十歲如果說不工作,好像也不是很實際,因為還沒有達到退休的條件,所以在美國五六十歲還上班是很正常的事情,在這方面請求師父慈悲開示。

淨界法師答疑:

好,請坐。我想我們不能夠落入藏教(縞者注:此藏教是指天台判教藏通別圓的藏)的思考,藏教思考就是「不是A,就是B」。你不能說都攝六根然後你就什麼事都不做了,不能這樣講。我們要降低以攀緣心所造的業,但是你做義工,諸位!做義工是用攀緣心嗎?當然不是,你是發願的。你今天是為了護持三寶而發了願,這是一種往生的資糧。

諸位!你不要忘了往生有一個重要的資糧,除了臨終的正念以外,「願我臨終無障礙」,叫作善終。我講實在話,你沒有福德力,臨命終你很慘的。

所以你今天在三寶中所付出的,是一種願力,第一個,它不落入生死業力;第二個,它是一種往生的資糧,不可以少善根福德資糧而生彼國。

就是說,你今天不修福報,臨命終時你就是插滿了管子,你一定福報享盡了,誰幫你助念呢?臨命終的時候,諸位!福報不現前,就業障現前,這兩個東西是互相影響的。

為什麼我們必須要修福報?就是「願我臨終無障礙」。諸位!身體影響你的內心。你身體不安穩,你的心就不安穩,這很正常。你的福報力會讓你的身心安穩,這個時候有助於你的臨終正念。

你看,師父五十七歲了,我還是到處跑,積集資糧,為往生積集資糧。就是說,你做義工那是發願,那是還滅門,你現在要知道,你今天造的事情它不是生死業力。但是生死業力,佛陀所訶責的是什麼?攀緣心!你今天跟那個講講話,明天去哪裡旅遊,這個是攀緣。你不能說我發了願去美國、去澳洲旅遊,這個不是發願。這個跟發願有什麼關係呢?

但是,你做義工,那你是一種犧牲,那是一種願力。欸,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要護持三寶,那是一種願力。

首先,你要把心態分清楚。一個是向外的攀緣,攀緣人事而啓動了業力,這叫生死流轉門,它會增長你的生死業力的;但是做義工你的心態是回光返照,你憶念你的本願,護持三寶,利益有情,那是往生的資糧。

你今生都不護持別人,把福報花光了,到臨終時你很慘!

如果沒有福德力攝受,臨終時你很難保持正念,因為你福報沒有現前,罪業現前了。你看看《觀經》的下品就知道了,你沒有那個本事來產生反轉的。

我們正常人晚年要有一點福報力,尤其臨終要有一點福報力。所以,為什麼懺悔業障,要積集資糧?善終啊!讓你在一種身心不受罪業干擾的情況之下提起正念,這個最穩妥。

就是說,我今天護持三寶,護持道場,我不但不創造生死業力,我還創造一種臨終無障礙的力量,這個跟往生是隨順的。

我再講一次,雖然淨土宗講臨終的正念,但是你別忘了,那個正念是住在你身心安穩的基礎之下。如果你很躁動不安,罪業不斷地傷害你,刺激你,你很難安穩的。你沒有安穩,就很難保持正念,很難憶佛念佛,你光是抗拒罪業給你的痛苦你就受不了了。

所以,你必須有福報來保護你。一個有福德力的人,到晚年時身心安穩,這時你容易生起正念,是這個意思。

節選 《天台教觀綱宗》

****************************************************

淨界法師:"善念" 和 "善根"的差別是什麼?

菩提心它是一種善根,我們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差別,就是這個善根它多了一份願力的支持,還有一種智慧的觀照。比方說佈施,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受了菩薩戒你去救助慈善事業,你拿一百塊出來佈施,外道或一般的凡夫他也拿出一百塊出來佈施,你知道會有什麼不同的差別嗎?

同樣的行為,外道的佈施,他這個善念是情感性的,他突然間看到眾生苦惱,觸動他的惻隱之心,他是一時的情緒,所以他佈施了,這是善業。

那麼這種佈施呢,他能夠在天上可能經過幾劫或多少時間,他福報享盡以後他下來就什麼都沒有了,也就是說善念的佈施,當他的善念變成福報的時候,他受用完裡面都沒有留下痕跡了,就是這個能量釋放完了就沒有了。

一個菩薩的佈施,他也生到天上去,但是福報享盡以後他還有相續的功能,他那個善根、那個佈施的心在增長,所以這個想跟思不一樣,想是一時的,思是一種願力。佈施有兩種,一種是一時的興趣,一種是堅定的願力,這個就不一樣。

什麼叫諸法因緣生,諸位知道嗎?就是你做這件事,什麼叫因緣?你的過程很重要,你用什麼心態來做事很重要,心態會產生不同的結果,你做這件事可做可不做,以一時的情感去做,這是一種情況,這種能量帶你到了西方去一下就用完了。

你做這件事情,我非做不可,不能念要它念,不能專要它專,你在做的過程當中有一種堅定的願力,它不一樣了。

所以宗教士跟慈善家最大的差別就在這裡,慈善家是一念的好心,宗教卻是把它當作使命,結果不一樣。你看我們花很多時間來講菩提心,講發願,就是這個過程太重要,你用什麼過程來完成這件事情,影響你後面很重要的結果。


淨界法師: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對

諸位!你如果明白佛法的緣起論,我講實在話,沒有一個人會讓你痛苦,也沒有一個人會讓你快樂,沒有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快樂痛苦都跟你有關係,你最好早點明白這個道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不是別人決定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個很痛苦的感受,一定要知道:有感受一定有業力。如果你是快樂的,那就是善業起來了;如果你是痛苦的,那就罪業起來了,別人只是一個增上緣而已。

沒有一個人會給你痛苦,也沒有人可以傷害你,不可能!這是佛教的因緣觀,完全是一切唯心造,你的心顯現了善業,顯現了罪業。所以,既然是跟別人沒有關係,我們只有多多懺悔自己,去改變我們的罪業。罪業改變了,你的感受就改變。

第二個,這個是更高級,歷事練心。我們要知道所有的逆境,都是菩薩的示現來教化我。假設我們不墮入這種痛苦,我們就會落入這種安樂當中,忘失正念,因此,我們應對逆境生起感恩之心。

其實從菩薩道的角度,人生不能太圓滿。因為你太圓滿的話,你就很難生出離心。你看《印光大師文鈔》,有一個居士說:「師父,我的家人怎麼樣,我子女多麼的不孝,我的身體有多少的病痛,怎麼怎麼的。」印光大師說:「你要感激這個逆境,這個逆境剛好給你一個當頭棒喝,讓你厭惡生死,生出離心,這個比你讀經典來得更貼切一點。」

當然,人生也不要太痛苦,太痛苦你可能會失去大悲;痛苦得剛好,最好。就是你人生裡面,有一半是快樂的,一半是痛苦,這種是最好,非常好。因為快樂會給你信心,你能夠得到某種安定,但是逆境它會激發你向上。所以,適當的痛苦,其實對自己有幫助的。

我們最後再思惟:境無好醜,唯人自招。在我們身心當中,我不可得,哪有我所執著的境界呢?這個地方就是完全的空觀,站在本來沒有煩惱的角度來面對煩惱。我們一再強調,遇到事情先求放下,再求面對。你沒有放下,你就不好面對了。因為這個境界一來,一定夾帶業力而來,來勢洶洶,來者不善。

諸位!生死業力,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所以,如果你不能放下,業力一來衝擊你的煩惱,就無解。單單有業力還有解,你只要如如不動,業力的衝擊一下就過去了。因為你造業的時候,你也不是經常造,你偶爾造一個業,所以它會過去的。但是如果業力又加上你貪瞋痴的煩惱弄在一起,那人生就沒有解了!外有業力,內有妄想執著,那就無解了,佛都救不了你了。

但是業力的衝擊這一塊我們不能改變,這個是已經成熟的業力。所以,所謂的認命是安住在空性來面對這個業力。我本來就沒有這些東西,那是緣生緣滅的假相。先求放下它,再來面對它,再來處理它,這樣的人生才有解。就是說,我不能控制外在的業力什麼時候起現行,但是我能夠控制自己,安住空性、如如不動,這是很重要的概念。


淨界法師:我們對人生太包容了

外道,我們看經典上,尤其是《阿含經》,其實它這個外道不是我們現在的外道了。現在外道是沒什麼章法,古時候印度的外道是有章法,那是九十六種外道。這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也想了生死了,他們在高深的禪定當中,也看到生死的可怕,他甚至於可以看到他來生的去處。但是,不幸的是他方法錯誤。

外道一般處理生死的問題,在古代是採取兩個手段:一個是禪定,一個是苦行。這兩個為什麼不能解決問題呢?我們要解決問題,首先要知道問題的病根,首先要處理生死輪回。我們要知道,一個人好端端,他為什麼就生死輪回?為什麼人死了以後,業力結束了,然後他下一個業力馬上又生起呢?

本來你造的業是生滅的,是片段的,那麼「前異熟既盡,復生余異熟」,就是你這一期果報結束以後,是什麼力量讓下一個業力生起來的?中間的橋梁是誰把它啓動的?這個很關鍵!就是相續。

其實業力本身不可怕。因為業力每個人都有,阿羅漢也有業力,就是說念珠本身不可怕,但是到底是誰拿一條線,把它串成一條念珠的,可怕的是念珠中間的那一條線。

就是說,到底是誰把業力串起來的,讓它變成有生命力?本來業力是一片一片的,這個片狀的業力不能得果報。你要形成一個生命體,它必須要有個貫穿業力的力量,那個是誰?佛法說,就是我執。無明緣行,行緣識……生、老、病、死。就是說是什麼力量讓你片段的業力,串成一種相續的業力,這才可怕。變成輾轉相續,這是一種主宰的概念,一種我。

因為我們凡夫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說,當我們的業力把今生的果報創造出來時,可能是一個男眾, 可能是一個女眾, 總之你有色身、有內心。色身剎那剎那生滅,生老病死;內心也是剎那剎那生滅。但是,我們就很奇怪,就起顛倒, 會把這種生滅的身心世界, 捏造成一種自我的概念,有一個我住在這個身心世界,然後要去操控、去主宰這個身心世界。

佛陀說五蘊,但是我們凡夫的概念認為有六蘊,色受想行識我,有六個蘊。那麼佛法就是說,這個「我」是多餘的,而且它是問題,這個我就是那一條線。所以,它整個消除業力的關鍵,就在消除我見。沒有人能消除業力,業力是沒辦法消除的!你無量劫的業力就是盡虛空不能容受,你怎麼消除業力呢?

消除業力簡單地說,就是斷除業力的相續!你不能讓這個業力結束以後,又產生另外一個業力。那種相續的力量把它破壞,那個就是主宰性跟愛取這兩個,你對來生有所期待,你的期待來自於自己的妄想。

我們人很奇怪,我們吃的痛苦都忘得一乾二淨,但是好的東西都留下來了。我們一直會把人生想象得很美好,我們對人生太包容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臨終的時候,一直想要去取代來生的生命,一個主宰性,一個攀緣性,所以佛陀就從這裡下手。

我們每一個人內心的修學,都帶著障礙來修學,我們修行不是很順的,這個障礙在唯識學叫做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怎麼產生的?就是你前生所留下一些負面的思想,你前生很多很多的逆境、很多的挫折、產生很多的印象,這些印象就像灰塵一樣,一層一層的在你的心中累積起來,產生自我意識。你總是覺得我做不到,就說我的個性就是喜歡發脾氣,我改不了;我的個性就是喜歡貪愛,我也改不了。這個自我意識就把煩惱很堅固了,把它強化了。

... ...我們一個人如果不設定目標,你就永遠活在過去,你過去是什麼樣的相貌,三十年後,你還是這個相貌。為什麼?因為你不想改變!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自己想要改變!其他的都沒有辦法。佛法只能夠給你一些改變的方法,真正的改變是你自己要改變。


宗舜法師:對別人產生反感厭惡,是我們過去的惡業所感召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們內心的一種折射。佛教中說,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我們自身,依報是我們周圍的一切環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際關係等等。依報是我們自身的業力感召來的。

業力反映出我們的內心深處無始以來種子熏習的勢力,以及形成的等流習氣。這種力量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對外界有各種各樣的認識。我們看到他人,有時候看第一眼就覺得很順眼、很喜歡。因為一切愉悅的感覺都來源於過去生的善業,那些善業感得了快樂的果報。

如果我們覺得反感、厭惡、憤怒,乃至生起各種不良情緒,那一定是過去生中的惡業所感召。

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短處,產生一種不悅意之受。 這是我們自己與煩惱相應而產生的感受。它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個人判斷力的高低,而是煩惱和思維角度的問題。

我們看人,往往很難看到他人的長處。剛跟人家談了三五分鐘的話,甚至只是從頭到腳掃視了人家一眼,基本上就能感覺到這個人的各種毛病、習氣以及他講話的目的所在。我們還常常驚嘆自己的「識人水平」,沾沾自喜於這種情緒。覺得「我這個人法眼如矩!什麼人都能看穿!就連一個蚊子從我面前飛過,我都知道它是雄是雌!」

其實這代表什麼呢?代表我們更注重對方的缺點與煩惱。也就是說,對方的缺點與煩惱和我們自己是比較相應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為什麼那些長處不容易和我們相應,卻總有這麼多短處和我們相應呢?因為我們內心煩惱熾盛。如果滿眼看到的都是不悅意,經常做種種憤怒之狀,這更多地說明自己的心性不夠調柔。

六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所謂「不見他人過」,不是說眼睛裡看不見他人之過,而是說看見他人之過,並不會對自己產生什麼影響,這需要有智慧與慈悲兩種方便加以對待。

用智慧分別,可以發現對方有種種缺陷,不隨他的煩惱而轉;同時用慈悲予以善意的理解乃至寬容——這個人因為缺乏智慧而充滿缺點,他是如此可悲憫!對他不是一種鄙視厭惡的態度,而是一種同情憐憫的態度,甚至是一種更加體貼照顧的態度。

運用這樣的心態,就能和諧自他之間的關係,乃至和諧自己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總之,要學會用智慧去觀照,學會用慈悲去寬恕和寬容。做到這兩點,我們和人交往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淨界法師:最晚六十歲要收心

你要不收心,你過不了生死這一關的!

師父:一個人越接近臨終時越重要。諸位!我勸所有淨土宗的人,不要對自己太有把握。你說:欸,我不用收心。沒有這回事情,不可能!

你沒那個本事,你沖不過去的!

諸位!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因為你的心放得太遠了。你說,我這個人平常就很單純,那你可能會晚一點收心,你就做一個固定的工作。

凡是你的日常生活,心放得越遠的人,你要比別人要早一點收心,因為你放得太遠了。我要提醒你:你要不收心,你過不了生死這一關的,業力不放過你!你今生的念佛,絕對不是你生死業力的對手!保證!

所以看破放下,你才有資格談持名念佛。我們今天來婆娑世界不是來一次,來了生生世世,你創造這麼大的業緣,難道可以不處理它,你走得了嗎?所以你必須要讓業沉澱下來。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怎麼說的?整部《印光大師文鈔》強調四個字:少管閒事!你去看一看,他說,好人好事,好事不如無事!這句話當然聖道門聽了不高興,你們淨土宗的人真是好事,但是你不能說我們不對,因為淨土宗它必須要集中所有的心力先往生,然後再回入娑婆,該干嘛幹嘛。但是,你現在要往生時,你攀緣的是好事,但是好事從淨土宗的角度來說,好事不如無事,淨土宗是講這樣。

你看看《印光大師文鈔》,有人一直做慈善事業,被印光大師罵一頓,因為你到了極樂世界,再回入娑婆,你成為一個法身菩薩,你做什麼慈善事業不行?不是說做慈善事業不對,而是你現在一個生死凡夫,你現在這個位階的定位不對,尤其是晚年更不對!

我剛剛講的話,是站在淨土宗的角度來看,你要不修淨土,那這句話就不算。因為你準備要輪迴,那這個思考就不一樣了。所以每一個法門,跟它的目標是有關係的。

關於業力的處理這一塊,有沒有問題?

所以業力跟思想是有關係的。你思想處理得好,可以讓業力降到最低,跟你的心理素質有關係的。


淨界法師:淨土宗的人起碼要有十年的收心

學員:師父慈悲!剛才師父最後提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弘法利生和剛才您說那個好事不如無事,您能不能把這塊稍微給弟子開示一下。

師父答:看年紀。如果你是弘法利生,年輕人當然就是積集資糧。但是,如果淨土宗的人,我覺得從往生開始算起,起碼要十年的收心。如果七十歲往生,六十歲要收心,因為你不可能像六祖大師說,我今天覺悟,明天就收心,你要有一個過程,假設我們是鈍根菩薩,你要慢慢收,是吧?因為你放的時間太久了。

當然,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往生,一般來說,你最晚六十歲要收心。所以你看到一個人六十歲還在外面跑,如果他修聖道門,我沒有意見;如果修淨土宗的,不吉祥!除非他能夠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他跑跟沒跑一樣,他有這種本事,那我沒話說。但是你跑的時候,心會動,那就另當別論了,仁者心動。當然你是做慈善事業,但是站在淨土宗,你要追求臨終的正念,那就不是這樣的章法。

我想每一個宗派都有它的特點。淨土宗要帶業往生,你就必須讓業力沉澱,就必須要收心,這是很正常的。當然走藏傳的聖道門,你已經準備好要流轉了,求增上生的,那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你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懺悔業障,積集資糧,那又另外一個思考。所以每一個法門的操作,就看你的目標。

 ---(淨界法師《天台教觀》,156頁)


淨界法師:越到晚年,觀照智慧就越重要

一般來說初學者要多修止,因為你觀慧薄弱。一開始先念佛拜懺,事修多一點。等到你的心慢慢收住了,再慢慢觀慧。一個人越到晚年,你的觀照智慧就越重要了。

諸位!不是僅僅考驗你念佛而已。就是你平常是怎麼想的,你都是在打什麼妄想,你要小心了!老人家都是喜歡回憶過去,年紀大的人都在想年輕時候的事情,這不對啊!你要想未來,你要把心想淨土。因為你回憶過去,就容易帶動愛取,帶動你的主宰,所以你一覺照馬上拉回來。也就是說初學者多修止,年紀大要注意修觀了,引導佛號是更重要。

我們看第七,若根鈍不入,應修對治事禪。如果你的方法正確,你也如法地建立佛號,調整心態,引導佛號,也好好地減少罪業,增長善業,但是你覺得好像昏沈很重、掉舉很重,而且經常心不安,那就是你心有障礙,這個要先破障。

障礙有三種情況:

第一個,煩惱障。

你可能有粗重的煩惱在活動,這時你先把佛號放下,先把這個大石頭搬開來,否則你這個車子開不過去的。「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痴眾生因緣觀」,這個前面說過了。如果說你有粗重煩惱,一而再再而三揮之不去時,你要先把它調下來,調伏粗重煩惱,這是第一個煩惱障。

第二個,業障。

有些人過去生有造重大的罪業,或今生造了重大的罪業,所以他整天覺得昏昏沈沈,甚至於晚上做惡夢,這個人是要拜懺的,最少一百天,最多拜一年,拜到你身心輕安,見好相為止。就是說如果你有業障,勉強修行,也很難成就。倒不如先破障,修對治的懺法。

第三個,鬼神障。

你可能過去傷害的眾生,現在剛好跑到鬼神道去了。這時你就要念佛,持往生咒,誦經回向給他,好好跟他溝通,化解彼此的障礙,這個叫破鬼神障。

就是說,如果你有這種特別粗重的昏沈、掉舉,要先破障。

淨界法師開示-2.jpg


淨界法師:念佛時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問:請問師父,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要如何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

淨界法師答:一個初學者你是不能夠同時操作理觀跟事修,不可以的。初學者要把理觀、事修,切開來分成兩塊,要分開操作。你一開始到佛堂的時候,要先拜佛,因為你的身心粗重,讓身心調柔,調柔一段時間以後,稍微經行一下就打坐,打坐的時候先念佛,把心靜下來。可能十五分鐘,可能三十分鐘,就專心聽聲音,這個時候你的心,是無分別住的,只有一念的皈依就好,只要順從彌陀的音聲,你相信這個音聲是無量的功德,它一定會救拔你。

第二個你相信這個音聲,一定會帶你到淨土去,只要相信就夠了,帶一點信仰。這個時候心中是不動名言的,只有聲音,法界一聲,這個事修一段時間以後,你開始把佛號停下來,修理觀。觀照你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空、假、中三觀,當然這個空假中三觀,等於是三種觀法。

第一個,觀照真如,第二個,觀照眾生,第三個,觀照佛陀,就是慢慢的安住、調伏、引導。理觀一段時間以後,再恢復到念佛再事修,就是這樣調配,但是主修是持名,主修。

那麼理觀幹什麼呢,你要準備你調伏煩惱的第二念,就是為臨終準備,你要有能力去調伏,就是說做第二念的調伏,你要為臨終儲備一種調伏的力量,你每一個觀照,在你的內心當中都加強一種力量。臨命終的正念不是從天上掉下來,是你要去儲存,這個能量要去儲存。

我們剛開始是理觀、事修,事修、理觀,當然你不用到臨命終,你慢慢覺得,慢慢慢慢你會發覺,誒!你在念佛的時候,遇到特別大的那種妄想,帶有煩惱執取的妄想來衝擊你的時候,你自己會提出理觀,來告訴你,這都是虛妄,你不要管它,你要先放下它,它只是影像而已,然後你再來對治它,它是一個過失相。

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無量光,你會慢慢的從空、假、中裡面,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你自己會啟動你一種去衝破難關的力量出來。當然這個是第二念,你第一念一定會受到震動,它衝擊你的時候,你會搖晃幾下,但是你馬上鎮靜下來,你的理觀智慧就會出現,它沒有辜負你,你平常栽培的理觀就會出現。我們能夠掌握第二念的反擊能力,你不用到臨命終你就會覺得,日常生活你在佛堂栽培的理觀,果然不可思議。

所以說你這個剛開始,理觀跟事修是分開,但是你等到你慢慢熟悉以後,你在念佛的時候,理觀它是在潛伏狀態,但是只要是有障礙,它主動的會跳出來,它自動會啟動的,它會幫你掌握第二念的正念。你就知道你的功夫有進步了,你已經不是以前的你了,老是被煩惱業力追著打,你是有第二念的抗拒能力了。所以這個時候,你的理觀跟事修慢慢結合。

所以當我們修行的時候,正式佛號提起來的時候,佛號是在現前的狀態,理觀是在潛伏的狀態,它隨時備而不用,因為它隨時面對你內心強大而堅固的妄想,那個帶有執著的妄想,它會啟動第二念的反擊能力,讓你在每一個妄想當中,順利的過關,這個就是到最後理觀跟事修的結合。

但是你主修還是佛號,你剛開始的時候要切開來,沒有一個初學者,可以同時理觀跟事修的,不可能,因為這兩個性質不一樣,念佛是無分別住的,是信仰皈依的,是無分別的,你理觀是要有分別的,所以一開始是分開的,但最後的時候,它們兩個會暗合道妙,會慢慢的結合在一起,佛號中隱藏著理觀的能量,理觀的能量當中又帶有佛號。

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一一理性,具足莊嚴,在理觀當中,佛號的莊嚴現前,一一莊嚴,全體理性。這個理觀的智慧,在旁邊默默的保護你,這個就是理觀跟事修最後的結合。好,這就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先分開再結合。

理觀跟事修,剛開始要在佛堂修喔,你不能開車的時候修哦,開車的時候你就修不來了。


淨界法師:理觀與事修

性宗強調不生滅心,那么相宗是強調一種調伏對治,它從因緣上調伏對治,它強調生滅的因緣。這個生滅跟不生滅,自古以來就有很高的爭執。那么最高的分界線就是在六祖大師的那一塊,產生很大的分界線。

我們都知道六祖大師得法的因緣,就五祖他年紀大了,他希望他的弟子,把多年的修學心得寫出一個偈頌,看哪一個偈頌比較合乎佛陀的真實義,就把這個法傳給他。他傳法不傳人,依法不依人,不管你是誰,不管你是不是我的徒弟,只要你的法接近佛陀,你就有資格做領導者。

那么當然後來兩個人提出了他的心得,第一個就是六祖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神秀大師的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大家都知道誰得法了嘛!對不對?那么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得法?因為他把真如的根本,不生滅性詮釋出來。所以從這個偈頌以後,中國佛教就重視不生滅而忽略了生滅的因緣。所以後世的祖師們,就為神秀大師喊冤啊,說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句話沒錯嘛!難道你不需要事修嗎?你每天拜佛,也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呀。

那應該怎么辦呢?所以你看那個《金剛經》有一個偈頌,有一個祖師註解得很好。《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因為《金剛經》強調不生滅性,所以只要生滅的,全部打入第二義諦,猶是階下漢。只要你能夠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這個人就沒有悟入佛道,對不對?這句話是合理的。

後來祖師註解說,若離色見我,離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也對啊!你拜佛是不是要借一個佛像呢?你可以對牆壁拜佛嗎?哪一個人家裡面是對牆壁拜佛的?借相修心嘛!對不對?你念佛難道你不出聲嗎?音聲,對不對?所以那這樣講的話,佛法不是矛盾嗎?一下子又要見色,一下子離色,它是這樣子的,站在不生滅的角度來修生滅,這個是最圓融的。站在不生滅的角度,就是站在本來清淨的角度,來處理你這些複雜的輪迴問題。

理觀用性宗,事修用唯識,它是這樣子,佛陀是教我們這樣設計的。理觀的時候,你把自己想成佛陀;你拜懺的時候,把自己想成凡夫。


淨界法師: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我們要知道一個觀念,諸佛與眾生的互動不是單方面的,我們看到佛陀在因地的時候,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但事實上在真正修行、動的時候,絕對不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的。

每一個佛有祂度化的眷屬,「眾生無邊誓願度」是一個理想化的願力。諸位在授菩薩戒的時候,「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這兩句話是對的,「誓度一切眾生」這句話只是個願望,沒有一尊佛能夠度化一切眾生的,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佛度眾生是選擇性的度化,這個選擇性的主動權不在佛陀本身,是眾生對這尊佛怎麼去憶念祂、去供養祂、去贊歎祂。

所以佛要度化你,不在佛陀,是你的造業是不是具足被佛度化的因緣,所以為什麼我要經常念阿彌陀佛,難道我念的少,佛陀就沒辦法救拔我嗎?是的!因為你跟祂的緣結的不夠深。所以這地方的意思說,今天要得到十方諸佛的救拔,「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很重要的,這裡講到信心的功德。

你要有信心來憶念諸佛的名號,諸佛才能對你產生一定加持的力量,這地方講到信心的功德,能夠成就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過這裡也值得我們注意,有人會問「聞是經受持者」跟「聞諸佛名者」有什麼差別?我念阿彌陀佛,跟我念觀世音菩薩,念多寶佛有什麼差別?

我們要知道你念觀世音菩薩,你的心跟觀世音菩薩聖號接觸的時候,觀世音菩薩聖號引導你到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得到觀世音菩薩願力的加持。你念地藏王菩薩,得到地藏王菩薩本願的加持。每一個佛菩薩都有祂的願力,所以祂的加持是有所不同的。

阿彌陀佛加持的特點,諸位都知道,帶業往生,橫超三界!

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消業障,大家都同意,但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可以往生到觀世音菩薩的國土嗎?不能的!因為祂沒有臨終十念救拔的願。

我們在修學大乘的時候,要把理觀跟事修要分清楚,講起理觀,緣起性空,每一個法都一樣;要講事修,每一個法的因緣完全都不一樣!

你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念觀世音菩薩的功德絕對不一樣!因為你跟兩個不同的佛結緣,結果怎麼會一樣呢?這兩個佛因地所發的願是不同的,這樣的願產生救拔的力量自然也就不同!

祂的聖號的成就來自於祂的願力,祂的願力不同聖號產生的功德怎麼會一樣呢?所以我們不要把理觀跟事修混為一談!


淨界法師:是否每天應多念佛號來調伏煩惱

問:師父慈悲,在蕅益大師念佛開示那個裡面,他好像最後講到說,這個鼓勵念佛的學人,就是一天念三萬、五萬、八萬、十萬聲佛號,那是不是蕅益大師讚成我們每天用多念多少聲佛號,來調伏煩惱?

淨界法師答:當然你時間多佛號念的越多越好,但是你也不能老是抓他一句話,他也講過,你信願具足,一句佛號也是往生,對不對。那當然身為一個鼓勵的話,當然你念越多越好。但你要注意你的時間,你一天只有一個小時時間,你就把這個小時好好念,重在品質,這是大方向。

大方向就是,弘一大師說的寧可少不可草,你有多少時間,你就念多少句佛號。你只有一個小時,你硬要念三萬聲,你不是佛號念得很糟糕嗎,對不對,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心態的準備是比較重要,因為這個往生與否,在心態的準備,在信願之有無。心態的準備就是你一種臨終正念的準備,那至於佛號當然多多益善,但是要注意品質,是這個意思,要念得清楚,聽得清楚。

 

覺得40歲還年輕的居士,肯定不是好居士!

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就很難改變了,這句話有些例外的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這五年你一定要忍得下來

無量劫來都被自己的妄想誤導了,一定要做好人生的收尾

為什麼修行多年,卻用不上功夫?

修學凈土宗要不要聞思?

初學佛者應該如何學修?

為什麼有的人念佛不能往生?夢,說明了你能不能去極樂世界?

你不要以為你念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無法往生的真相!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淨土行人信願不真切的表現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淨土宗人對往生不可以敷衍了事,沒有平時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有一個方法,可判斷這人是否有希望

對淨土宗人的三個勉勵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很多人念佛,為什麼不能往生?

從淨土宗的角度,只要掌握黃金十年你就成功了,這五年你一定要忍得下來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如果你來生真的要解脫,請好好地在家裡面待著修行!

兩個指標,測試你會不會往生極樂世界

臨命終的失敗,就是一生修行的失敗

為什麼說聞思修行是唯一的出路?

淨土宗的人,絕對不能讓罪業侵損到你的善根!邪婬為什麼會障道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淨土聖賢錄續編》--百不管老太太

毀壞修行的最大障礙,就是手機!太多的外緣,會帶動我們無始劫來的攀緣心!

少說話,多念佛--寧可坐著聊天,也不念佛菩薩名號,為什麼?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你要會收攝六根,這是淨宗精要之精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