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明海法師: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

做為一個修行人,每天有幾件事不能忘記,就是佛教講的「正知、正念」。

第一是要知道「人身難得」,就是我們得到這個人身非常不容易,佛經上講,六道輪回裡,得人生者如爪上土,失人生者如大地土。

第二是要知道「佛法難聞」,我們能遇到珍貴的佛法,這珍貴的佛法能幫助我們從人生的貧乏裡走出來,從人生的煩惱和痛苦中走出來,非常珍貴,太不容易了。

第三是要知道「善知識難遇」,我們學習佛法要修行,要有老師,要有同修伴侶,要有人護法,這些因緣非常難得。

第四是要知道「時光迅速,人命無常」,時間過得很快,人的生死在呼吸間,要知道生命的珍貴。

這一些正知、正念,我覺得你不管修什麼法,都不應該忘記,念念不忘,這樣保持正知正念,我們就容易與道相應。

身體是我們生命中的怪客

換一個角度來觀察,身體是我們總要安排的一個東西。比如說,你家裡來了一個很麻煩的客人,一進門他要水喝得趕緊給他倒水,要吃飯得趕緊給他做飯,想坐下來得趕緊給他找椅子……總而言之,身體是我們生命中的一個怪客,你老要安排他。

在佛教裡,這叫做苦。也就是說,他對我們形成逼迫,這個逼迫就是苦。什麼時候等把客人送出門了,客走主安,主人就放鬆了。

修行,一定要向自己開刀

不管是禪修,還是佛法的修行,一定要向自己開刀,通常世俗生活中的一些觀念要打破。通常世俗生活中的一些觀念和前提是接受「我」再說別的,所以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會說:「反正我就是這個脾氣,就是這個毛病」,意思是說,我這個毛病,這個脾氣是不能變的。這是世間法的觀念,在禪修裡不可以有,禪修就是要改變你的脾氣,改變你的毛病。就是要把你這個人來—個顛覆,來一個革命!禪修是這樣,佛法的修行也是這樣。

打開心靈的結

如果討厭的人,在你心裡出現的時候,你能用感恩的心,向你心中的這個影像去發感恩的念頭;你非常貪著的一個東西,在你心裡出現的時候,你能看到它的無常、它的苦、它的可厭相,你的心結就能慢慢打開。

因為「我執」是抽象的,在不同的人心裡表現出來的就是這些心結的不同,就是這些分別心,就是這些讓你心動,讓你在意的事情。當這個心結出現的時候,其實正是我們解決這個心結的時候。修行,其實就是一次次打開心結的過程。

培養精進的力量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要學會自我激勵,要有探法源底的意願。相信佛能做到的,古人能做到的,祖師能做到的,我一定也能做到。這種意願它會推動我們,使我們有精進的力量。而精進的力量最根本的體現就在於心念不空過,心念如果能不空過,我們的生命就不會荒廢。

沒有一個實存的「我」

實際上沒有實存的一個我,實存的一個我的命運,實存的—個我遇到—件什麼事。整個我們的生活都是由分別心——不同層面的分別心,以及互相之間的復雜的關聯,內外的感召,時間空間上的緣起所組成。

佛陀告訴我們,佛法的修行,不要僅僅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學習上,而是要透過禪修,透過對自己內心的透視,真正的看到緣起。

無所求恰恰是一個無限的求

如果你的心是無所求、無所住的話,它的功德是不可思不可議、無量無邊的,就像無邊無際的虛空一樣沒有邊際,沒有相狀,所以經文裡用虛空來描述這個無所求心的功德。

無所求並不是什麼都沒有,恰恰它是一個無限的有,無限的有就是—個空。無邊際,無相狀,無來去,就是如如之心,如如之心就是我們本有的佛性!在這裡所有的對立都超越了。

我覺得一個學佛的人用這種心態去工作和生活,會有很多奇妙的體驗。首先你要做到這三點:

第一待人接物要有公心,首先不要想自己的私利,我能得到什麼,我能佔什麼便宜,這個都是愚癡的心在動——癡心妄動。而先想別人、想集體、想大家,這個心就是公心,公心就大,古人說:“公生明”,有公心你自然就明。

第二要有奉獻的心,有奉獻的心就不會計較收獲,不會計較結果。將奉獻當成自己的本性,當成自己的習慣,這其實就是克服我執的一個狀態。我執在這種心態下會慢慢被克服。

第三要能夠換位思考,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能夠把自己心中的意圖出發點放下、舍棄,接受別人的意圖,那樣你的心也會大起來。


淨界法師:佛教徒與他人相處的三大妙招

慮宜遠,思宜近。我們在做計劃的時候,要有一個遠大的計劃、遠大的目標,但是我們在思、在考慮的時候,要切合實際,要有一個明確的下手處。就是我們在下手的時候一定要按部就班,有一個次第,有一個下手處,叫「近」。

事上宜虔 接下宜謙 處同輩宜退讓

前面的功德是偏重在自己的受用的身口意的功德,這以下是說明你從自己受用的功德出來,待人處世、跟人接觸的時候,你應該是什麼態度呢?就是講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我們跟眾生接觸有三種情況:或者是長輩,或者是下輩,或者是同輩,這當中的態度是不一樣的。

「事上宜虔」,我們對於長輩要有虔誠恭敬的心。長輩當然在福德智慧的資糧都超過我們。如果我們對長輩有所虔誠恭敬,我們能夠得到長輩的攝受、長輩的教化。在整個成長過程,我們就能夠減少很多的錯誤,避免很多冤枉的路。我們對長輩的恭敬對自己會有很大的利益,我們盡量地對長輩、師長有恭敬的心,對自己有很大的利益。

「接下宜謙」,對於比較苦惱的眾生,剛剛來到三寶地,煩惱也重,福德智慧的資糧也不夠。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他有一念的善根都很難得,我們應該要更加的謙虛、慈悲來攝受他,不要用自己的標準要求他,多一分的慈悲,這個是對下的態度。

「處同輩宜退讓」,對同輩,就是能夠退跟讓。人跟人相處之道的確是非常不容易。從現實的經驗上來看,我們對於同輩、對於長輩的人相處是比較容易做到。對於功德比我們大的人,我們容易生恭敬心。對於下輩的人生慈悲心這也容易,最難的是同輩,尤其是戒蠟相同的。同戒跟同戒的人相處,這當中就有些問題存在。

那這怎麼辦呢?古德就講出一個偈頌,我們從這個偈頌可以稍微體會一下。他把修行用插秧來比喻:「手抱青秧插滿田」,說我們今天修行這件事情就像插秧一樣,在青田當中插上無量無邊功德的秧。那麼這個插秧是什麼態度呢?第一個態度就是「低頭便是水中天」,你一定是低頭。插秧,你頭抬得高高的,秧就插不整齊了。「身心清淨方為道,原來退後是向前」,你一定是要身心清淨地退後,原來退後是向前。所以插秧的意思就是說:第一個,你要低頭;第二個,你還得往後退。

插秧不是往前插的,它是一步一步往後退。我們同輩之間最容易有嫉妒心、勝負心,但是這個嫉妒心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傷害,嫉妒的心使令我們很難跟別人學習,使令我們的胸量變成非常的狹隘。所以我們應該思惟「原來退後是向前」,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其實你能夠退讓,能夠在整個菩提道中,在趨向於五分法身那個無漏的功德當中,其實你是向前。

人的見地的確很重要!我們今天不要看一時的成敗,「不爭一時,要爭千秋」。你有這樣的見地,你才容易在同輩當中有所退讓。成事不必在我,隨喜一切功德。這就是我們待人處世之道,對同輩盡量退讓。退讓,你絕對不會吃虧的,「原來退後是向前」,就是這句話的道理。


我們的內心世界,要不斷的反省。

上淨下界法師

首先我們要檢查我們過去所留下的種子,有一種是堅固的,有一種是不堅固的。

那麼堅固的就是影響我們種性了,一個種子是不堅固的,就是我們可以透過一些修改。那麼這些堅固跟不堅固的種子,又分成兩類,一個是有漏的,就是以自我意識所帶動的業力跟名言。那麼這個有漏包括了善業也包括惡業,因為你有一個我,你也可能造善,因為你這個我,你也可以深信因果嘛,你如果這個我是相信因果的,你就造善,就得安樂果報;如果這個我是不相信因果的,那就造惡。所以有漏包括善惡,但是無漏只有善沒有惡,佛菩薩不管示現什麼樣的情況,佛菩薩即便示現殺盜淫妄全部是善,因為他都是依止空正見跟菩提心,叫做順逆皆方便。

佛菩薩的造業沒有罪業,所以無漏的只有善業,這個種子它形成我們的一個思考,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比方說有漏種子,有漏種子的根本思想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你看一個人,他完全不修無常觀無我觀,他在佛教界裡面整天修福報,他會有一個特點,他的內心世界特別的剛強傲慢,尤其是福報越大的人那個我特別大,因為平常他走的道路都走這個道路嘛,他平常就往這個道路在走嘛,當然他的生死業力也特別重,因為他平常的活動,都是由自我帶動的。所以你不斷的熏習自我,他那個自我力量就強了。

第二種是屬於我空的人,他經常修我空觀的人,這種人你跟他接觸,你會發現這個人內心調柔寂靜,不喜歡多事,因為他無我,他的心是調柔的,調柔善順的,他不會想要去主導什麼東西,他認為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這個人我們可以判斷這個人的阿賴耶識他的內心世界,他我空的功能很強,他散發出來的身口意是調柔寂靜的。當然大乘菩薩除了調柔寂靜以外,他必須要多一個廣大圓融,他要多一個法空的思想,心量廣大,做事情善巧圓融。你看懺公師父常說:我們做事情怎麼樣做好,我們就怎麼做,看因緣辦事,這就法空思想了,他那個思想就比較圓融廣大了。

所以,我們應該要不斷的去反省自己的內心世界,你是走在一個什麼樣的道路上,就是你的種子是哪一個勢力強,你是屬於剛強傲慢型的,你還是屬於調柔寂靜型的,還是比較屬於善巧圓融型的,在你死亡到來之前你都有機會調整,因為它養成一種勢力的時候,這樣講,你平常的念頭就是你臨終的念頭了,因為它這個水流,就是說它不斷的往這邊流,你不做改變,它就繼續流下去的了。當然你沒有失掉生命之前,你有機會去調整這個水流的,但是前提是你先瞭解自己,就是說你現在形成這樣的思考模式,是你要的嗎?是跟你的目標相應的嗎?你要先想一想!

所以我們在教理當中先瞭解自己,就是說你現在是怎麼樣,然後你的目標是什麼,現在我們在學教理的時候先想一想,就是說你現在的等流性跟你的目標是不是順從,說我要往北方去,結果你走到南方的道路上,這個就是你的因果不順從。你要求生淨土,結果你不斷的在增長生死業力,這個就不順從嘛!我們現在不是說,學佛不是說你看到車子就一直開,你看看這個道路,到底是不是你要的道路。

佛教是先有目標再有因地,先目標管理,就是說發願,就是說你要不斷的反省自己,你現在走在一個什麼樣的跑道,你是跑上了淨土的跑道了嗎?人生真的是有跑道的,就是種性。當然我們剛剛講過,所有的種子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它是可以改變的,但前提是你最好先瞭解你自己,你現在的內心是走在一個什麼樣的跑道?跟你未來的目標是不是相應?如 果相應了,恭喜你,你修行上路了,繼續走下去;如果不相應的,趕緊調整,你還有機會。


外境永遠沒有錯

淨界法師

智者大師說:一部經的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 ─譬如食蜜,中邊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度,邊緣的跟中間的甜度是一樣;這比喻說:一部經你不要小看緣起分,這整個序分,你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出些消息來。我想…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出問題出在哪裡,從緣起當中我們會找出病根。

佛教把整個生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外境,一個是內心。

一、外境是沒有錯的,因為外境在《唯識學》叫唯識所現,外境是阿賴耶識第八識主導,第八識是把業力如實的顯現出來,你今生會遇到什麼人、碰到什麼事,這個【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該還的就還嘛!【所以外境永遠沒有錯】。

二、但是我們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用什麼心態,诶!這個就要注意。修行是修你的內心這一部分,外境這一部分是認命的,我們很多人去改變外境,弄到自己問題更復雜,因為你那個方向錯誤了!所以它整個病根,整個緣起當中的問題,在於阿難尊者一念攀緣心,就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問題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讀緣起要知道問題不在摩登伽女,問題也不在那個大梵天咒,為什麼文殊菩薩去那個地方,大梵天咒對文殊菩薩沒有效果呢?因為文殊菩薩心沒有動!所以我們從緣起當中可以知道:

整部《楞嚴經》要對治的─就是我們一念攀緣的心。

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取相,取著那個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謂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個假相;然後開始分別、打妄想;然後帶動你的愛憎、取捨,就開始造生死的業力,是這樣來的,所以整個《楞嚴經》的整個緣起,就是一念的妄動引生的。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消息:

整部《楞嚴經》它的法要,所要對治的就是眾生的仁者心動,怎麼把這個妄動的心把它調伏下來,就做這件事情,這是我們從緣起當中所得到的啟示。

我們不是去改變外境!你改變外境,你一輩子改變不了,你來生還要繼續來,肯定的;你這個造成惡性循環,過去的煩惱產生一個業力,今生創造一個果報,這個果報又帶動你的攀緣,又帶動另一層的煩惱,又產生一個業力,又產生果報…那你就落入一種惑、業、苦的惡性循環,如果你能夠在這個時候把心帶回家,生死業緣就從這個地方切斷,趕快跳出來,問題在這個地方。


我們不懂正確的方法修行,真的是效果差很多!

淨界法師

後面會說到: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你的妄想的根被你拔掉以後,你的罪業就開始改變了。我講實在話,你要懺悔業障,你要對治煩惱,你一個一個對治,你一輩子對治不完。

蕅益大師說:你今天用念佛的法門要對治煩惱,每天念佛十萬聲佛號,念一百年,念佛一聲能夠消你很多很多…的罪障,就這樣念了一百年,每天念十萬聲,這樣子一百年下來。蕅益大師說:你消的業障如爪中土,你沒有消的業障如大地土。所以他說你只是事相的修學,你改變不了你自己。

我們不懂正確的方法修行,真的是效果差很多,因為你還是活在自我意識當中,你還是用自我意識,來對治自我意識產生的煩惱,這都不對的。

我們今天對治煩惱最好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觀察原來妄想是沒有根的,這時候你是把根先拔掉。

這時候會有什麼結果呢?

所有的妄想都沒有勢力了!妄想的勢力就是自我意識,你就觀想,覓心了不可得,這時候你發現妄想它是怎麼樣?你會看到你的妄想生起,然後你不管它,它又消失掉,然後它又生起,它又消失掉。這時候你跟妄想慢慢慢慢分開了,它再也不影響你了,這時候你就安住在真如本性了,這時候我們講返妄歸真或者講逆流造性,你的心已經開始抗拒那生死流。

我們一個妄想起來我們就隨順它,把這生死的業力越弄越堅固,就是順生死流。現在我們一個念頭起來的時候,我們回觀返照逆流,我們抗拒那個生死流,然後照了本性,這時你的生命開始變化了,而且這個變化是一個整體性的變化,這時候消的業障完全是從根本上的扭轉。

所以《楞嚴經》你會用以後,這個思考模式,一個正確的思考模式,你產生對治煩惱的效果,那是天差地別;你懂善巧智慧再改變自己就改變快。

你看我們學佛的人,有些人學了很久,也很用功的拜佛,也很用功的誦經,也做很多慈善事業,但是你看他學佛學了十年二十年,你看他沒什麼改變。他這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過去生什麼念頭,現在還是生什麼念頭,老家風一直沒有沒有變,它過去走的路一直都是這樣子。他的生命當中怎麼樣?積集善業,這叫積集善業。這種人是在修福報的,他沒辦法改變的,因為他一直認為妄想是真實的,我怎麼改變呢?它是真實的怎麼改變。

你看有些人他一學佛以後他改變很快,因為覓心了不可得,妄想是可以改變的,他不隨妄轉,一念間轉過來,他整個生命都改變了。

諸位!你不要小看覓心了不可得這幾個字,你要會用這句話,你生命的轉變是非常快的,否則你很難跳脫妄想跟你捏造的這樣一種虛妄的力量,它那種十二因緣的力量,無明緣行、行緣識……這個力量是很大的。

所以我們最快是把那無明直接拔掉,這個無明就是你心中的妄想,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怎麼樣?

諸位記得,你下次打妄想的時候,先不要動,你問你的妄想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試試看很有力量的。

你說怎麼會有妄想呢?

你從什麼地方來?結果你找不到它的根,這時候你就慢慢跟它脫離了。那你只要成功一次,你就有信心了,佛陀說的話是真理。所以修行只要你走過一次,你就有信心了,然後你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你的生命就不斷進步了。

所以我們要去學《楞嚴經》佛陀的思考模式,他是找那個心,找不到它的處所,這種觀念是很重要的。

 

內心不想改變,佛菩薩來也是沒用!

 

念佛人須知:改變生命的最大力量是「心念」!

 

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念佛不改心,等於說空話,佛號只是工具,你的心決定你的去向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佛經故事:當佛陀生病的時候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是來翻轉生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