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無法停止迷戀身體,那麼你的執著與貪愛只會增加(頂果欽哲法王)
身體只是一個盛裝各種污物的皮囊,人們啊!切勿嬌養牠,裝扮它。“我艷冠群芳”一個美麗女人想著,“我可以誘惑任何我想誘惑之人” 。事實上,她動人的身軀不過是一堆血、肉、淋巴、骨骼和排泄物,一點也不漂亮美好。
人身如同一隻盛裝了排泄物的精緻瓷瓶,一打開它就令人作嘔。我們耗費心思來照料身體,用最鮮美多汁的菜餚餵養牠,用最時髦的衣飾裝扮它,努力讓它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是多麼的浪費時間!除了墓地,身體沒有其他歸宿;在墓地裡,它將被焚化,被埋葬,或被用來餵養鳥禽。
當我們擁有足夠食物來維持生命,擁有足夠衣裝來遮身蔽體時,我們還需要什麼呢?我們的心靈上師有了這些就心滿意足,他們從不貪圖奢華的衣飾或價格高昂的精緻佳餚,他們嘲笑安逸和名聲。
因此,我們平日對身體的關注無功德可言;然而,它卻可以成為修持佛法、價值無可估計的工具;可惜的是,我們不應只是盡可能地讓它享受歡樂與舒適,我們必須善用它,用它來趨近證悟的境界。
如果你無法停止迷戀身體,那麼你的執著與貪愛只會增加;我們應該把身體視為一個幻象,一個夢中的色身;我們應該只給予身體必要的照料,以維持良好的健康;然後把全副心力用於修行。
如此一來,我們有朝一日就會變得跟菩薩一樣。菩薩毫不執著於身體,隨時準備布施他們的四肢、眼睛、甚至生命來利益他人,人身難得。
所謂“珍貴的人身”必須是一個生於,具足一切修習佛法的自由,以及適切的環境中的人,方堪稱之。因為唯有如此,才能運用此人身,於此難得的一生中成佛。所有偉大的成就者過去都生為凡夫,然而一旦進入佛門,追隨一位已證悟的上師,並投入其全部生命以修習他所領受的教導後,他們便得能展現出大菩薩的圓覺事業。所以,如果我們不善用此生為人的良機,我們就會毫無選擇的像滾石般的墮入地獄。
如果我們現在想修學佛法,仍然能夠有機會,但一旦死時已至,我們將被身體的痛苦與心理的苦惱所淹沒,再也無暇想到開始修行。因此我們要時時警醒於死之的威脅,如此將不會繼續一天天沒頭沒腦的安排無意義的俗務。
如果死亡單純的像是火焰燃盡,或像是水枯竭了那就好,如此就一點也不用修持佛法。但事實並非如此,當身體和心識分離時,身體是被留下了,但心識會多次轉世。那時候唯一可以決定我們將如何存在的,是我們過去所做善惡業的多寡。我們也許在那時候都會承認,惡業引起痛苦,善業令我們快樂;然而那並不是說在我們死亡或中陰身時,我們應該開始去想到善惡行為。事實上,死亡時我們所能做的十分有限——因為我們的業力早已建立了。
現在,當我們還有自由去選擇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時,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因果律。如果我們以為可以做些只要是自己高興的好事或壞事,然後附帶的修一點佛法,就可以像坐飛機般的成佛,那就大錯特錯了。
等到在中陰身時,即使我們後悔我們的一切惡業,我們仍將像塊拋到空中般的石頭——只有落地一途,我們無法逆轉已積聚之惡業,那時已太遲了。因此我們要認清何者為善、何者為惡;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許多大功德善業或大惡業,都是由一件小小的行為所造做,如一語謗佛即造大惡業等,故不能單從外相來看。
但無論我們已造作了什麼重大的惡業,都是可能被懺淨的。如果罪業不懺淨,我們將無法領受諸佛與上師的加持,將無法生起精神上的體驗和證悟。在你晨起時應如此想著:“我已幸運的生而為人,並且已入佛法之門,得遇上師,領受其教導。因此今天我應盡力追隨佛法且僅僅修習善法。我這樣做不單是為了自己,而是為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盡無餘。”
晚間休息時,檢討自己白天所做的行為、話語與念頭,隨喜自他之善行,將功德迴向一切眾生,祈願他們皆能成佛。願來日自己能增長更多善業。似如下思惟強烈地懺悔惡行,並決心不再重犯:“我已得此珍貴人身,又得遇上師,卻竟仍做下如此行徑。”
一般凡夫眾生即使能短暫的想想惡業的果報,也無法謹記在心,仍舊努力地造作一切惡業,這就是為何我們還在輪迴中的原因。為了要發展精進且穩定之心靈,我們必須了解自己的處境——我們輪迴中的痛苦就是自己惡業之果,此外無他。若我們能深知此點,我們自然就會不變,精進的善觀自心。
六道輪迴中無處不苦,防非止惡、增長善業乃人天福報之基礎,然亦非究竟。需知,一切存在的生命都是和自己一樣的痛苦者。因此要激勵以:“我必須去解脫一切有情眾生。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自我解脫成佛。”這是修習佛法所必須的根本發心。以此態度,你將會逐漸地深刻你的精神體驗,達到證悟,而如此地變得真正能夠協助他人。
沒有上師行者哪兒也到不了,如同沒有駕駛員的飛機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自己的能力。立刻去尋找一位具足智慧、慈悲和能力的有德上師,然後以信心追隨他,領受他的教導並精進地修持之。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感到心滿意足;其他人不快樂,不是我們的問題,當我們不關心的時候,我們只想盡快除掉任何讓我不快樂不順眼的東西,根本不記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樂。相反的,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快樂,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痛苦。用充滿慈悲的心對待一切有情眾生,就是圓滿成就諸佛菩薩大願的最佳方式,即使我們無法給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們應該時時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於心,不退失為止。當我們修行,並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進時,我們必須記住,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利益他人,保持謙卑,謹記你的所有努力與廣大無邊的菩薩行相較,都顯得輕而易舉,正如父母深愛子女一般。我們絕不能認為自己已經為別人做了很多,或已經足夠。即使我們最後讓所有眾生證悟成佛,我們也只能這麼想:我們的願望己圓滿成就,絕不能有一絲想要獲得回報,利益自身的念頭。
法王頂果欽哲仁波切:修行言教
一、自我與他人
我們希望自己快樂,所以我們應該也祝福別人獲得快樂;我們希望自己遠離痛苦,所以我們也應該祈願眾生都能免於痛苦 。 我們應該如是思惟:“願一切有情眾生具樂及樂因,願一切有情眾生離苦及苦因,願一切有情眾生不離無苦之妙樂, 願一切有情眾生遠離親疏愛憎,常住大平等舍 。”
當我們快樂的時候,感到心滿意足;其他人不快樂,不是我們的問題。 當我們不關心的時候,我們只想盡快除掉任何讓我不快樂不順眼的東西,根本不記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樂。 相反的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樣快樂,設身處地感受他人的痛苦 。
用充滿慈悲的心對待一切有情眾生,就是圓滿成就諸佛菩薩大願的最佳方式,即使我們無法給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們也應該時時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於心,不退失為止 。
當我們修行,並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進時,我們必須記住,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利益他人,保持謙卑,謹記你的所有努力與廣大無邊的菩薩行相較,都顯得輕而易舉、正如父母深愛子女一般 。 我們絕不能認為自己已經為別人做了很多,或已經足夠。 即使我們最後讓所有眾生證悟成佛,我們也只能這麼想: 我們的願望已圓滿成就,絕不能有一絲想要獲得回報,利益自身的念頭 。
超越我執,全心全意為他人奉獻,即是菩薩行的精髓。 行菩薩行取決於心,而非顯露於外的行動。 真正的慷慨是沒有執著,真正的戒律是沒有貪欲,真正的忍辱是沒有嗔恨。 菩薩之所以能夠捨棄自身的一切,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超越了內在的貧乏,可以無條件地去實現滿足他人的願望與需要 。
二、心
人一生中所面臨的俗事,就像永無止境的海浪,一波接著一波而來,但我們到最後還是兩手空空,什麼也留不住;我們的腦中走過無數的念頭,一個念頭生出許許多多的念頭,但所有的念頭都只會增加內心的騷動與不平 。
假如仔細反省日常行為所依據的基本價值觀念,並試著找出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就會發現,這一切都源自我們未能對事物做正確的檢驗。 我們的所作所為,通常是根據“每一件事都是真實、具有實體”的假設而來。 但是, 當我們看仔細一點就會發現,現象世界就像一道彩虹,色彩鮮豔多姿,卻沒有任何實體存在 。
當天空上掛著一道彩虹,映入眼簾的是許多美麗的色彩,但彩虹不能當衣服來穿,不能當飾物來戴,沒有什麼是我們可以擁有的。 所有的事物只不過是透過各種因緣的結合,呈現在我們面前。 心中升起的念頭也是如此。 念頭根本沒有所謂實體的真實,或本質的存在。 所以,念頭根本沒有理由擁有強過我們的力量,我們也沒有理由淪為念頭的奴隸 。
輪迴與涅槃皆由心造。 即使如此,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它只不過是一堆念頭罷了 。 一旦我們認清念頭是虛空的,心也就失去了矇騙我們的力量。 但是, 只要我們把虛假的念頭當做是真的,念頭就會像過去生生世世一般,繼續折磨我們,讓我們深受痛苦 。 為了達到控制“心”的目的,我們必須覺知該做什麼,以及該避免什麼; 我們也必須保持警覺,時時檢視身、口、意三方面的行為 。
為了破除心的執著,了解所有的現象皆如海市蜃樓中的綠洲一般空無虛有,美麗的外相無益於心,醜陋的外相也無害於心。 斬斷希望與恐懼、喜愛與憎惡的連結,安住於平等舍之中,了解所有的現像只不過是自心的投影。 一旦你知道什麼是絕對的真理,你將認清眼前所有的相對現像只不過是一個幻影,一場夢,並且不再執著於它,認清實相即是空,就等於破除了思想的限制 。
三、 修行
我們最需要的開示,就是能夠增強、啟發我們修行的教授。 獲得高深的教法固然很好,但卻遙不可及。 選擇你能夠真正了解吸收的修行方法做為開始,藉此建立出離心,培養慈悲心。 當你從這個修行之中獲得堅定的信心之後,你終將能夠精通所有高深的教法 。
仰賴一位真正的上師,是從輪迴中解脫,獲得證悟 的唯一途徑;上師就像可以讓船隻飄洋過海的帆。
太陽和月亮的倒影可以立即反射在清澈平靜的水面上;同樣的,對佛法僧三寶具有堅定信心的人,一定能夠獲得三寶的加持。 太陽平等地照射每一處,只有在使用放大鏡聚光的時候,可能使乾草燃燒。 佛陀無所不在的慈悲之光,透過你這面具有信心與虔誠的放大鏡聚光之後,加持之火必定環繞於你 。
無論情境好壞,皆能升起煩惱障礙,但你絕不該被這些煩惱障礙威嚇或擊敗。 學著像滋養萬物的土地一般,不要有好與壞的分別心。 你所遭遇的困難將強化你的修行,正如強風中的營火,不但不會熄滅,火光反而更熾 。 把傷害你的人視為一位值得尊敬、帶領你了解何謂解脫之道的仁慈上師,為他祈禱,竭盡所能地幫助他,不論發生什麼事,都不可以有報一箭之仇的想法 。 面對教育程度、能力技巧都不如你的人的傷害與奚落,猶能耐心地忍受,更是難可貴。
正確地來看,你將發現受傷害的人,傷害別人的人,以及傷害本身,完全不具有任何真實性。 這麼一來誰還會對虛假的幻象發脾氣呢? 面對這些空相,還有所謂的得失愛憎嗎? 認清這一點,所有的一切都是虛空 。
一旦你能夠控制內心的憤怒,所有外在的敵人都消失了。 但是,只要執著於內心的嗔恨,企圖戰勝外在的對手,即使你成功了,敵人也必然越來越多 。 即使你戰勝了全世界,你的憤怒只會越來越強;被憤怒牽著鼻子走,絕對無法平息憤怒。 真正無法容忍的敵人是嗔恨本身。 若想要擊敗嗔恨這個敵人,必須專心修持忍辱與慈悲,直到它們在心中生根為止,屆時就沒有所謂外在的敵人了 。
問問自己在地球數億人口中,有多少人想過人身難得? 有多少人了解人身難得之後,進一步思考利用這難得修習佛法? 有多少人思考利用難得的人身修習佛法之後,真正身體力行? 有多少人開始修習佛法之後,從不間斷? 又有多少人持續修行,最後獲得證悟 ? 的確,證悟者與未開悟者之比,正如黎明時分的寥寥星子與清朗夜空的浩瀚繁星之比 。
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沒有認清人身的價值。 你將白白浪費人生,當人生稍縱即逝,抵達終點之際,你將一無所成。 但是,一旦認清人身所帶來的難得機會,你肯定會全心全力修行佛法,最後有所收穫 。
如果你善用人身於正行正道,你就能在今生今世獲得證悟 。 過去所有的成就者都是平凡人身,但是經由學習佛法,跟隨一位證悟的上師,並用一生的時間專心修行所接受的教法,行菩薩的偉大事業,最後獲得證悟 。
四、菩薩心智慧心
不要忘記上師,時時向他祈求。 不要隨順妄念,時時觀照自心。 不要忘記死亡,時時謹守戒律。 不要忘記有情,時時迴向功德 。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 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 。 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
主宰心,是要全然恆久不變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為,一次又一次反複檢查你的心 。 一旦消極的妄念升起,就用適當的矯正法來治療。 而當積極的正念升起,就將功德迴向給所有有情眾生來強化它,並祈願他們能證悟到最後的覺知(成就佛果) 。 即使在日常活動中或心神煩亂時,都能從慣常的沉靜洞察中保持明淨的覺醒 ,那你終將持有這智慧心的體認。 所以, 隨時警覺是解決輪迴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
戒律的實踐,將引導你到達不論你是否在實踐期都能保持這覺醒的境界,這就是教導的重點。 沒有持守戒律,無論你記頌多少儀軌或咒語、或做幾千次大禮拜、乃至幾千次繞塔,只要你的心是散亂的,就不能幫助你去除心中紊亂的思緒,不要忘記這是最具決定性的基礎 。
就像所有的事物,總是殘酷地漸漸接近其最終的歸宿,你的生命亦是如此,像一隻燃燒的油燈,很快就會用完 。 你若以為你能先把工作完成,等退休以後再來持守戒律,你有這種想法就太不理智了。 你認為你能活那麼久嗎? 死亡不也同樣降臨在年輕人及老年人身上? 因此, 無論你做什麼,都不要忘記死亡,並讓你的心專注在戒律上 。
人們總是說:“禪修,禪修!”但是, 除非你對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堅固透澈的了解,否則你做的“禪修重點”是什麼? 不能認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墮入輪迴的根源。 當心不受念頭影響,當下即喚醒純然的醒覺,這無礙清明的空性就會逐漸被體認 。
貪欲、嗔恨、無知、疑忌、傲慢(即貪、嗔、痴、疑、慢),這五毒常控制了我們的心。 例如,我們看到仇恨將人們推向自相殘殺,而國家相互開戰。 一旦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淨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踪,就像巨大的暴風中的雲那般不能掌握,從暴風的外面來看是壯闊美麗,但仔細去透析它,卻是無法感觸及掌握的。 而其實,這些只有在我們賦予它們重要性和力量時,它們才有重要性和力量。 假如, 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
隆冬時,寒冷使湖水及河流結凍,水變的如此堅硬,可以承載人獸和車輛。 當春天來臨時,土壤和湖水都漸漸暖和,也漸漸地解凍。 這時,有什麼可以留下來? 堅硬的冰塊? 水是柔軟的流動,而冰是堅硬銳利的,沒有人會說它們是相同的;可是也沒有人能說它們是不同的。 因為,冰是水凝固而成,而水是冰溶解而成的。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也是相同的道理,去依附各種現象的實體,去忍受各式的折磨。 好感或惡感、喜悅或痛苦、獲得或失去、隆盛或衰落、讚美或責備,都會在心中凝滯成一塊堅冰,我們必須注入自由的活水來溶解這意念的堅冰 。
五、直指心性
我們的禪修得正確嗎?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進步? 我是不是永遠無法達到我上師的水平? —— 掙扎在希望和恐懼之間,我們的心永遠無法安寧 。
由著我們的性子,我們的修持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 我們執著靜修時出現的好覺受,在散亂時又放棄禪修,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
無論我們思想怎麼變化,我們必須踏實的去次第修行,日復一日;直觀我們的動念並回歸到它們的本原。 我們不應該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禪的能力 。
我們開始禪修於心性,開始最好先短點時間修行,但每天多作幾次。 堅持下去,我們漸漸地會認識到自己的心性,證悟越來越堅固。 到此,念頭會喪失牽制我們的能力 。
“空”是法身的實性,是絕對身,但不是簡單的虛無。 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這就是“明” ,或是俱生法身之“覺”。 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
認識到本然自性,正如無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諸暗頓然消除。 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樣盈虧,而如同太陽中心散發的不變之光 。
無論烏雲聚合,自性之天空卻無污染,無論烏雲消散,自性之天空卻無改善。 這天空無虧損和增益,它無改變。 這正如心性:念自來而無損害,念消融而無改善。 心性乃空,顯現為明 ,此二者是心性一體之二相。 將自己系縛於空、明的概念——就好像它們是實體一樣,那是沒有益處的。 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義、分割的 。
“我能在雲端行走”,孩子說。 但是假如他到達雲端,他會發現無立足之地。 假如一個人沒有審查心念,那時便有堅固的心念顯現;但是假如他檢查心念,結果會一無所有。 這就叫做現空不二。 心之空性不是“無物”,不是在無記的愚鈍裡,它本來自發擁有本然知覺之明性力用,這就是所謂的“明覺”。 空明二者,無可分離,本質一如,猶如鏡面與其內的映像 。
心念自顯於空,又收攝於空。 猶如面孔在鏡子中出現又消失,面孔並非存於鏡內,當它不再於鏡中顯現時,它也沒有真正消失,鏡子本身也無任何改變。 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們呆在所謂輪迴的濁相之中,在那裡,表面上為無明所統治。 當我們趨入修道,此處無明與智慧混雜參半。 然後最終,我們證得正覺之剎那,惟有純智存在。 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儘管有轉化的表面現象,但心性卻從來無改:它不因入道而虧損,不因證道而改善 。
純淨涅槃,本初智慧不可思議廣大的性質,是吾心之本質。 無須造作創生,非新成者,僅僅經由淨化之證悟而得以顯露。 這就是修道 。 最後,若以最了義之觀點,此等均為性空。
故此輪迴是空,涅槃是空。 故而,無一物是惡,無一物是善。 認識心性之人解脫於對輪迴和涅槃之欣與厭,猶如稚子,淨觀世間,無美醜好惡之概念 。 不再掠食於二元執取——此亦慾望與厭惡之根。 其無目的擔驚受怕,害怕“生活被終結”,好像另一種孩子,他們喜歡建造沙碉,然後在沙碉坍塌時哭喊。 看那些衝進困境的人多麼的幼稚啊,好像飛蛾撲火,一如覬覦其貪求者,剷除其憎恨者。 不如放下重擔——一切虛幻執取之重負。
佛果自具五身:顯現身、大樂身、絕對身、本質身、不變金剛身。 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覓得,與我們自心無可分離。 一旦我們證悟之,無明即結束。 我們無須外覓菩提。 商主在整個純金之島登陸,無論如何努力,都不會找到單獨的一塊金子。 我們必須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駐吾內!
六、閉關教言
南無格熱字達瑪呢耶!
頂禮上師長壽佛!
這次修貝瑪長壽心要的同修們,我向你們請示:
初、從地獄到輪迴之頂,最大的恐怖就是死亡,沒有比死亡更大的恐怖了。 修長壽佛就能在輪迴最大的痛苦裡保護眾生得到解脫。 初始的動機是發願菩提心,這樣來修長壽佛是最殊勝的。 修得不共成就就可以和布瑪莫扎、不生不死蓮花生大士一樣即身成佛。
二、全知無畏芽如來說:在一般生活上希望吃飽、住得好、施主多,為了名氣來閉關,獲得眾生的頂禮、恭敬和供養,這樣的慾望千萬不要有。
密勒日巴說:吃穿是修行的一個條件,如果閉關修行是為了得到吃和穿是不如法的。 要多想多念這句話,否則多少年的大閉關人會變成像老虎一樣。 僅僅住在和外人不接觸的地方,門封上封條,在這樣的屋子裡躲著一個身體,沒有什麼作用。
大譯師仁千松波閉關時是這樣做的:外閉:不與外人接觸;內閉:寫字、畫圖、裁剪等等都不做;密閉:普通的妄想(東想西想)都捨去。
這樣發誓後閉關了12年,以無余虹光身飛往空行剎土。 我們應當像他這樣做 。
三、在幽靜山修法,每一座的時間越長、越精進,今生的貪愛就減少的越快、對上師三寶的信心也會越來越增長。 這就是修行的心要。
如果不是這樣,接受世間眾多人的供養、頂禮,喜歡為人打卦、趕經懺等等,這樣的事越來越多,連一分錢也想撈,守財奴的習氣越來越重,越來越喜歡求財,出現這樣的事情就是魔來誘惑障礙你了。 障礙並不是妖魔給你一些惡夢,不是這樣的,如果發現自己和佛法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就是障礙。
殊勝的修長壽佛就是明了自己的身口意與上師無量壽的金剛三處本來無別;自身觀本尊,語念咒,意不離三摩地;重複的念、祈禱上師無量的功德;重複來契入三門本尊、咒、法身。
你們已經蒙上師的攝受,也得到了深奧殊勝的竅訣,有了一個修行人的名字。 通過這樣嚴格的閉關得到修證的把握, 看到輪迴的生活令人作嘔 ,沒有對世間八風的慾望,徹底消除八風的影響,需要自己的發誓。 閉關的結果是觀出離心、壽命無常的催促。 平時要覺察自己的念頭,破除自心以外沒有一個在外面的本尊,破除本尊以外也沒有一個心,本尊的境界和心無二無別中見到本性的面目 ,言語道斷,這是無法指給你們看的。 輕鬆、自由的認識到無言的境界,這樣的認識修行打坐就是初始的、真正的入門。
繼續得到定解的話,今生的貪愛慢慢消除了,對上師的恭敬、對眾生的悲心、對修行的歡喜逐漸增加,是修本尊的驗相。
在這個時代,於幽靜山上,前行五加行的數量達到之後,就說:我修好了,自以為是老修行。 不要這樣想!
閉關幾年後,身體壯一點,肚子大了一點,四座瑜伽沒有真正的發誓,說自己是弟子們的福田,建大經堂,自己的妄想就更多了,事情也越多,以為此時需要找一個明妃,自己還俗了也不知道,還以為自己是大瑜伽士,產生比沙門、比丘好的貢高我慢,在很多人面前吹噓展現自己建造了多少經堂、白塔、佛像。
不要追求名利之事!
真得到四句竅訣就要用心來修,這一年裡,主要修生起次第長壽法,外、內、密總集的生起長壽法,很方便也很殊勝!
總的來說,證入修行時,前行皈依、發心、出離心、信心和精進種種不是不需要,但是和前行的皈依、發心、供曼扎、百字明、蓮師心咒數量很多相比,前行竅訣裡所說的—— 嘔吐輪迴的出離心、看破今生的信心、誓願利他的發心、認識壽命無常而對未來的計劃越來越短,這就是真正的前行,應該放在心中,這就是竅訣的精華! 不要僅僅停留在文字上,而應融入自相續 。
以上是很重要的! 蒙嘎拉西日布德(吉祥財賢即頂果上師)宣說。
七、獻給父母的歌
我最親愛的父母,我致上最高的敬意!您們給了我生命,賜給我珍貴的暇滿人身,從嬰孩到現在,您們一直用愛來照顧我,為我引見真實的上師,感謝您們的慈悲,我才能夠接觸解脫之道。
普賢上師的生平,我已經充分地聞、思、修,一般人所在乎的這一切,我將安靜地離去,在空曠、無人的山谷中流浪。
父親和母親,留在你們美麗寬闊的房屋中;我,您們的麼兒,卻渴望的是空曠的山洞。
感謝您們給我細緻、柔軟的衣裳;但是我不需要——我寧願穿著樸素的白毛氈。 我將所有值錢之物留下—— 一個乞食缽、一根柱杖,和袈裟是我唯一需要的 。 我把榮華富貴一切都拋開,無悔無憾; 一小冊深奧的忠告是我唯一想收藏的 。
獨自走向懸崖斷壁的荒野,我將離開這奼紫嫣紅的花園。
我不需要隨從,他們只會增添憎恨和執著;我唯一渴望的伴侶是鳥和野生動物 。 之前,在我無上上師面前,當他給我'秘密心精要'灌頂,我就許下宏願, 棄絕世俗生活的一切活動依佛法來修行 。 這個承諾深深地銘志我心——我不得不離去,至了無人蹟的深山中閉關。
現在,您們的兒子要到山谷中隱居,但是,您們的笑容會永遠陪伴著我,我不會忘懷您們慈悲的照顧;如果我能達到經驗和體現的城堡,可確信的,我會回報您們的恩賜!
——頂果欽哲仁波切於十三歲時所寫
八、覺相三身金剛道歌
頂禮上師!
無始基位法界不變無轉中本性法身上師不住於外境清淨自現面目明了中祈請
正見圓滿究竟而賜予加持基位顯現廣大光明普照中自性報身上師不住於外境任運無造作中安住而祈請
修習自住顯現而賜予加持法界自覺雙運無二無別中大悲化身上師不住於外境雙運般若智慧遊戲而祈請
行位自解大樂而賜予加持知道根本上師知自處妙智自覺具足無離不住於外境覺性力之恭敬信心而祈請
果位四身無別自解願賜予出離種子悲心涼處種姓樹利他般若六度花朵與果實殊勝美麗花園全知周遍滿
共同道位一切功德願圓滿四灌如設計美觀之純金線二次第摩尼寶串成長瓔珞共不共成就美麗得體裝飾
願得四種持明具足容貌時法性普遍照耀虛空一切處光明如日月輝光普遍顯現離二障智慧蓮花森林美滿二利任運歡喜節日願成就
此文依心中所想如實而說,恭敬祈禱上師之悲歌,出自多康東面出生之老人(頂果仁波切)口中,寫於自然大供塔前。 (此覺相道歌共分七段,一至四段的內容是無上金剛乘的見、修、行、果,第五段的內容是共同三藏十二部的精華——出離心、利他菩提心,第六段是不共密乘四灌生圓二次第,第七段是佛果地的境界——法性光明。)
九、超越時間的生命
賢者夏嘎
我在閉關。
有一天中午,天空晴朗,我走到山洞上面的山頂上,獨自坐在那裡,望向北方,一朵純白色的雲從對面山頂上飄過來,像沸騰的牛奶滾開來一樣。
那一剎那,我想起珍貴的心靈父親,這思念令我無法自已,遂唱出這首思念之歌:
從北方,一朵純白色的孤云自山巔湧現而來——白如滿溢之奶。 見此,憶起上師之慈悲。
那遙遠的雲朵之下“吉祥隱庵”孤絕的高地。 上師在此殊勝處閉關的方式,浮現我心。
憶起彼之慈悲,熱淚盈眶,悲從中來。 己心受挫,覺受不定——一切皆模糊而不真。 倘上師再現,何等奇妙!
己乃凡夫俗子,信心微薄之人。 但仍渴望再次面見彼。 上師安住於絕對虛空中,悲憫之子,仍在輪迴泥濘中。
見草原中百花齊放,憶起真實上師之面貌。 當時仍能親見師,得激勵,而今卻無緣。 再三思憶,上師充滿我心。
聽布穀鳥溫柔嗚叫,憶起真實上師之聲音,低沉而和諧。 當時仍能聽聞師之悅耳聲,而今卻無緣。 再三思憶,上師充滿我心。
見太陽四處散射光芒,憶起真實上師之智慧與慈悲。 當時溫柔地照顧我,而今不復再。 再三思憶,上師充滿我心。
思憶起離去數月、數年後,再面見上師時:溫馨笑顏,如在眼前。
不論走向何方,思憶上師;不論身處於何隱密處,思憶上師;不論見何徵兆,思憶上師——永遠,隨時,思憶我真實上師。
當我唱著這首哀傷的歌,那朵雲彩繼續膨脹,直到它成了一堆珠寶的模樣。
在它的上方,我的根本上師在一個五色彩虹光的帳篷中現起。
他跳了一支優雅的舞蹈,持著保護的手印,比平時還更華麗,散發著無與倫比的慈悲與愛。
他的笑容燦爛,用像婆羅門的聲音說出這些話:
高貴之子,如同我心。 請勿沮喪,聽父所言。 由過去祈禱之力量,我們父子相聚,在絕對光明中,我倆不可分。
兒子,從現在起,令修行的期限等同於你的生命長度之期限。 在獨自的山中閉關處所,精進修行:四處流浪,願你能夠利益一切有緣眾生。
不要悲傷,看著感受悲傷的心。 上師與心是無二無別的。 思憶上師的心,也是上師融入的心。 安住在不造作的心之本性中,絕對之境。
接著,以優美而輕盈的動作,彷彿在舞蹈一樣,他往上升,愈來愈高,直到像彩虹一般消失在天空中。
雲朵接著也消失到虛空中,我的悲傷也一同消逝了。
在那超越意念的寧靜之境,我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