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煉心】

真正開悟的人,能看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想著逃避現實社會,經常去深山修行,這是最大的認知誤區。

有句話: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意思是:

如果能把心修好了,還需要持戒嗎?

如果能把人做正了,還需要修禪嗎?

真正的修行,既不需要藏在深山老林,也不需要躲在道觀廟宇。而是在滾滾紅塵中,你若能借各種凡人俗事把心修平了,把人做正了,還能看到世間的種種本質和真相,這就是修成正果了,你閉眼的那一刻就能望見淨土。

最好的修行道場就是”紅塵俗世“,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紅塵煉心”。

修行不是一種對現實問題的逃避,恰恰相反,每一個現實問題,都是我們修行的最佳入口,都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創業的道路艱難險阻,創業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的愛人之間有隔閡,夫妻關係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的孩子溝通有問題,教育就是你的道場;

如果你的身體有了問題,生死存亡就是你的道場。

每一件煩惱是道場,每一次情緒是道場,每一次恐懼都是道場。

修行的道場就在你人生的每一個痛苦之處,在你每一次想衝動的時候,在你每一次急不可耐的時候。

千萬不要試圖跳過現實的各種問題,妄談修行和各種高尚,那一定是空談。工作的問題,婚姻的問題、教育的問題、生死的問題,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是我們的道場。

哪裡有煩惱,哪裡就是我們修行的道場。

我們還要記住一句話:人要向內求,向外修。

所謂向內求,就是當我們有所求的時候,要明白在關鍵時刻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自己才能給自己答案,別人只能給自己一個指點或者啟示,最終拯救自己的還是自己。”求人不如求己“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向外修,就是當我們想修行提升的時候,要借助他人才能修自己,而不是把自己關閉起來誰也不見,甚至跑到深山老林裡躲著,紅塵俗世就是最好的道場。

而絕大部分人都搞反了,有困難的時候總是先想著去求別人,想修行提升的時候,第一時間就想跑到深山老林裡,以為自己變高明了,其實就是傻叉一個。

所謂紅塵煉心就是:當你遭遇困難的時候,你要從容應對,當你遇到驚喜的時候,你能坦然處之,用苦難磨礪自己,用誘惑鍛造自己,這就是紅塵煉心。

我們要明白,我們經歷的每一件事(好事或壞事),遇到的每一個人(好人或壞人),都是來渡我們的,我們經歷的每一份驚喜,遭受的每一份痛苦,都是讓我們覺悟的。或好或壞,或痛苦或開心,都是只是我們修行的參照。

當一個人發現,一切都需要自己才能給予自己的時候,他就開悟了。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是“開悟”。

如果一個人開悟了,那麼所有的事情都迎刃而解,如果一個人執迷不悟,即便把所有的好機會/資源給他,他也接不住。

無論是孔孟、佛祖、老莊,還是瑜伽,上帝,它們存在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引導我們進入開悟的狀態。

開悟的關鍵在於破除“我執”。絕大多數人一生都活在自己的短見和偏見執見裡,只有在臨終的那一刻才能覺醒,發現自己一輩子都活在自己的“認知牢籠”裡,然而此時人生已經即將結束。

其實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世間那些真正的高手,都把人生/每一件事/每一個當下,當成一種修行。

我們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我們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來渡我們的。

或痛苦或開心,或好人或壞人,都是只是我們修行的參照。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與世隔絕,絕塵而去,而是為了一種人生的灑脫,因為你將擁有一種看穿事物的能力,能對世事和人心抽絲剝繭,一眼看穿人心,直達事物本質,於是你將看到最真實的世界。

這就是“開悟”了!

開悟之前,是“我在活著”,開悟之後,是“我看著我在活著”,它可以讓我們從高維俯瞰自己,俯瞰眾生。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這就像你在玩遊戲,之前你總以為你是主角,一直在努力打怪,後來有一天你忽然變成了玩遊戲的那個人,於是一瞬間你就看清了自己所有的問題。

能站在高維審視自己,讓自己看著自己的各種“行動”,隨時糾正自己,這是一種極其強大的能力,因為高維的你誕生了,所謂舉頭三尺有神靈,這個神靈就是那個高維的你。

從此我們就能從高維俯瞰自己,人生開始遊刃有餘。這就找到了自己的“魂”,可自照,亦可照人。

人生一旦開悟(得道),就看到了真相,就認清了人生本質,這種人的人生從此只能自己做主了,因為沒有人再能給他們提供雞湯了。


紅塵煉心,生活處處是道場!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修持應不離生活,生活亦不離修持,所謂:“即生活即修持。”

修持的類別除了行、立、坐、臥之外,並有止、觀等,內容則不勝枚舉。

我們平常透過專注的觀察身體、感受、心念、心念的對像等變化,就能對自己的行為、情緒、思想和意誌有高度的自覺,進一步覺察到我們的一切執著、一切貪嗔和無明。

所以,修行不是厭離人生、厭離社會,或逃避感情世界,更不是出離社會而跑到深山林內隱遁的方式。

 

道在紅塵,以社會為道場,以情感為關房,隨緣任運修行。

“有些人你很喜歡、有些人你不喜歡”,這是你動了“分別念、攀緣心”,其實,包括你迷戀的權力、錢財、貪戀的美貌,

貪婪的一切外在物質,也是跟你過去的業力有關係,你迷戀的一切,跟你的前世有關。

當然,你討厭仇恨的一切,跟你的前世也有關。

前世的宿業所變現的景像你沒辦法改變。

但我們可以改變後天的分別念、攀緣心。

一個人為什麼會造罪,根源在哪裡?

有些人會說:“因為他煩惱重──貪欲重、瞋心重、高慢心、忌妒心重,才會造罪。”

沒錯。那他 為什麼起煩惱痛苦?就是他起了分別念、攀緣心。

所以你一旦動分別念、攀緣心,一定會啟動你過去的業力,生命就變成二分法。

如果你是安住在真如,生命就沒有好壞,它只是個影像而已。

但是你開始仁者心動,這個世界就跟著動了,生死業力、宇宙萬法也就開始動了,生命就變成了二分法,

有好的、有壞的── 有些東西你會起貪欲去追求,有些東西你會起瞋心去排斥,這是業力的問題。

有了分別念、攀緣心,你會產生錯誤的想像,接下來就會受到傷害、痛苦、煩惱和造業。

怎麼對治分別念、攀緣心呢?

業力所變現的這一部分,我們沒辦法改變;哪些人會對你比較好、哪些人會討厭你,這一部分你沒辦法改變。

釋迦牟尼佛身為佛陀,他也不可能事事如意,所以他的家族要被滅亡的時候,佛陀也沒辦法改變,他用神通力阻止琉璃王不要去殺害他的家族,也沒有辦法,這是業力。

但是佛為法王,於法自在,他不起顛倒想,所以我們的目的不是在消除業力這一塊,而是消除你的顛倒想。

當我們今天遇到人事的問題時,是先啟動慧身──不迷。

你要先觀照這個景像是本來沒有的,達妄本空,知真本有,

雖然這個人跟你講一些不好聽的話,但是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不迷,不容易,完全靠智慧化解問題的人不多,那怎麼辦呢?

你要我不迷我做不到,我明明看他罵我是真的,就算這個影像是真的,即便你罵我是如此的真實、你傷害我也是如此的真實的。

我們一定要明了:其實有人罵我,是幫我們消業障。

生命的轉變,是來自於內心的轉變!

當你提起正念的時候,你要深信你心中的善根是真實的功德,你內心的菩提心的願力,可以對治一切虛妄的假相!

真正的幸福,是脫離物質追求的一種心靈感受。

幸福不受地位、權勢、財富的約束。

樂觀的人把人生活成一場喜劇,悲觀的人把人生活成一場悲劇。

怎麼鍛煉自己,我們可以每天早上起床,在佛堂前上香供水,或誦念《心經》、《金剛經》一卷,或誦讀《蓮師祈願文》一篇,然後持誦本尊心咒108遍;

晚上可以拜佛、誦經、打坐,可依家庭環境、時間而定,修行不在時間長短,而在持之有恆。

平日生活中,隨喜持誦佛號、密咒,如觀音聖號,或持觀音心咒;吃飯時,稱念“嗡啊吽”,或“嗡瑪尼唄美吽舍”,

乃至小小食物布施、隨口讚歎、與人為善、做事認真等,都是修行。

平日多做善事佛事,參加義工、救助、放生、精進修行。

休息也是精進,精進勇猛也要平衡、適度。

修行其實就是自然、平衡、和諧的生活。


寬見法師:對境煉心才是真修行

問:弟子聽過一個公案,有位修行人一直在山上閉關修行,自認為到了一定境界修行成就了,於是準備下山,下山途中遇到對境,嗔恨心馬上又起來了,這時候才知道自己的修行還遠遠不夠。如果當時他沒下山一直在山上修行直至往生,有可能證到羅漢果位嗎?

寬見法師答:首先,這個公案要舉出原來的出處,原文是怎麼寫的,你這樣的轉述恐怕有偏差。其次,你這個問題本身也有點問題。比如說考大學報專業,一個人報了A專業和B專業。結果他考取了A專業,後來成為了一個工程師,再後來得癌癥了。那設問,假如他選了B專業,是不是將來就不會得癌癥?這個好像沒有特別絕對的關係。你提到的問題和假設,它們本身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來決定的。

一切法從因緣生。任何情況下,他也不是絕對沒有證得羅漢果的可能性。比如說,他從沒有下山,他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當然可能。他從來也沒上山,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有可能。一個人一直在城市里,有沒有可能證羅漢果?有可能。一個人在山裡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南方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北方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中國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外國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

所以你這個問題問得邏輯不嚴謹,當然我理解你的意思。文字的表達是很有限的,我們要看到文字背後的東西。你說一個修行人在山上閉關修行,自認為到了一定的境界修行成就了,於是準備下山,那麼他下山時生起嗔恨心了,那也不等於所有這樣情況,他都會生起嗔恨心。我們一般講,「不開悟不住山」,閉關並不是隨隨便便閉的。隨便讓一個人到山上閉幾年關,很可能會瘋掉。

但也可以說明另一個問題,我們在安靜的、沒有逆境的情況之下,內心平靜、沒有嗔恨心,那不說明我們修行的功夫。往往是在面對對境的時候,才能說明問題。比如說,周圍沒有人考驗你,沒有境界考驗你,怎麼能說明你沒有嗔恨心呢?只有你遇到了考驗,當出現那些你不喜歡的人或是別人侮辱你、冤枉你的情況時,你不起嗔恨心,那可能才是真的不起嗔恨心。平時大家都鮮花掌聲奉承著你、圍繞著你,你說你沒有嗔恨心,那不能說明什麼,那誰都會,對不對?

所以說,在逆境中才能看出你真實的修行水平,只有面對違緣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你到底有沒有嗔恨心;只有在面對你所貪戀的境界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你有沒有貪心;只有面對十字路口的時候才能考驗你的智慧。

這個問題我好像並沒有回答你,但是我就用我的方式來回答。「溫室」裡的修行是不行的,不經風雨不見彩虹啊!沒有經過考驗的溫室裡的花朵,不是真正的堅強的花朵,能夠歷經風霜雨雪的考驗,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也就是說你要成大事,沒有不經過考驗的。所以你現在生活當中面對的逆境其實是很好的成長機會,你要真正生起正念,要感恩這些逆境讓你成長。否則你的心永遠那麼狹小。有句話說「度量是委屈撐大的」,那些傷害你的人真正能夠讓你成長。以正法來攝持自己,有正法你才有智慧來面對這些境界。阿彌陀佛。


南懷瑾: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里,更需要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有的人整天打坐,磕頭,撥念珠,修了好多年,可是習氣、煩惱依舊,性格、心態依舊、沒有任何改變,這不是真正的修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制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的服務對象看成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當你不求任何回報地去給予奉獻的時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 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乾乾淨淨,布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就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里有真的夫妻?哪里有真的兒女?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少說一句又能怎樣?退一步又能怎樣?

凡事不要只考慮自己,要多為對方考慮。只有去掉了自私、自利、自愛,你才能夠自在。當你真正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你如理如法地修,真心誠意地去做,別人自然會尊重你,喜歡你。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你,不要總是怨天尤人,不要總是挑別人的毛病,看別人不順眼,不要總想去改變別人,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

當你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你如果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

其實,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佛就在心中,真正的佛就是自己的心。我們一定要有信心,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認真學,堅持修,好好學,好好修,今生一定能夠解脫,今生一定能夠成佛。

 

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怎樣找到自己的心?

第一、成就內心的真佛。有句偈雲: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里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

第二、點亮內心的燈光。現代人強調淨化環保、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愚癡、黑暗、無明、煩惱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里,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無明、煩惱。有謂美容、美顏、美姿,不如美心,點亮內心的燈光就是美心。

第三、治療內心的病患。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了該怎麼辦?有人求神問卜,有人看心理醫生,不過最究竟的,還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因為自己內心的病,自己最了解。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說法,就是要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用戒來治貪,用定來治瞋,用慧來治癡,身心才會解脫清涼。

第四、發掘內心的財富。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如: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舍、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了。

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里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淨空法師:真修行的人不能離開環境

所以修行,諸位一定要曉得,真修行的人不能離開環境,離開環境躲到個深山裡面去修行去了,能不能成就?不能。為什麼?那個環境很好,很清靜,都市裡頭走兩趟又迷了,那哪是真修行!真修行人在紅塵裡頭、在七情五欲裡頭,真正鍊到什麼功夫?鍊到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高明!離開了不是辦法。即相離相,那是諸佛菩薩。離一切相說不著相,這個靠不住,當你一接觸又迷了。

而磨鍊自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人事環境。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開悟了,就是理上一切明白了。跟著文殊菩薩修學,道理都通了,事上沒有經過磨鍊,真不著相嗎?所以根本智得到了,文殊菩薩就叫他去參學,參學是什麼?去磨鍊,就是到人世間磨鍊。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你都要去接觸,看看你還動不動心、還起不起念頭。在一切境緣當中,裡面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統統經歷過,在這個裡頭鍊到一塵不染,真功夫,那叫真修行。這種修行才是大乘教裡面說的入不二法門,為什麼?平等心現前了。先修清淨心,不染污,再修平等心,一切法平等,無二無別。這個時候,你睜開眼睛看,全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在面前。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一切萬物是阿彌陀佛,一切工作是佛事,入佛境界,這叫成佛。你在一切人事物裡頭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那就是凡夫。

所謂《般若經》上講的「即相離相」,知道這一切現象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包括諸佛如來,沒有一樣是真的,佛法也不是真的。佛法能夠幫助我們見到真的,但是你不能執著,你執著、你分別,你對它起心動念,這些佛法全變成世間法。你看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境界隨著心想在轉變,我們有能力把佛法轉變成世間法,反過來我們也有能力把世間法轉變成佛法。你把世間法轉變成佛法,你就成佛了,你把佛法轉變成世間法,你還是凡夫。你把《大藏經》背下來,講得頭頭是道、天花亂墜,還是個凡夫,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清淨要在什麼?在境緣當中不動心,心就清淨了,不分別,心就平等了。清淨平等就是佛心、就是自性,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這經題上清清楚楚,「清淨平等覺」,就學的這個。

開頭,看不慣的事情要能看慣,討厭的事情能不討厭,這就是真功夫。訓練,看一切人皆是菩薩,看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我們見人這一聲阿彌陀佛不是隨便叫的,不是口頭禪,是什麼?他真的是阿彌陀佛,這個力量就大了。怎麼是真的阿彌陀佛?大乘教裡佛常常告訴我們,「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那他呢?他的心是不是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就是他的心,一點都不假。我們這一聲稱他希望把他喚醒,喚醒我自己,也喚醒對方,我是阿彌陀佛,你也是阿彌陀佛,一切眾生個個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我的自性無量覺,你的自性也是無量覺,一切眾生的自性統統是無量覺。無量覺梵語稱阿彌陀佛,無量覺就是我們經題上清淨平等覺。用什麼方法覺?清淨覺了,平等覺了,不平等、不清淨永遠不覺。

所以,我們真正修行,頭一個就是不被染污。怎樣才不被染污?生活在這個世間,生活也好、工作也好,處事待人接物,不受外頭境界干擾。什麼干擾?我喜歡,干擾了;我討厭,被它干擾了。要怎麼樣?如如不動。如如不動不是木頭人,非常親切,就跟對自己一樣,就跟對真佛一樣。今天阿彌陀佛來了,我們用什麼心態對他,我要用這個心態對所有一切眾生。這個人是善人,阿彌陀佛,這個人是惡人,也是阿彌陀佛。善惡是他的習性,不是他的本性,他的本性是阿彌陀佛。習性是假的,本性是真的,我們要對待真的,不對待假的。假的不善,慢慢我們會把它轉變成善,我們要做好樣子給他看,我們要多把事實真相講給他聽,諸法實相,這就是佛法,諸法實相就是對一切諸法真正覺悟、真正明白。我們的對象包括菩薩摩訶薩,包括九法界一切眾生。這叫真修行,這叫會修行。起心動念全是這些概念,沒有其他妄想,他能不成佛嗎?

恭錄自淨土大經科註  (第八十九集)


歷事煉心,念佛成佛

《淨土》雜志2014年第3期   文/妙音

末學從二〇〇九年五月開始接觸佛法,到今年五月份已有五個春秋。每年都將所學所做加以總結,經常忏悔反思,不斷觀照心性,以求穩當快速提升自己的道業。

二〇一一年七月三十日二十四時,我將東林寺印經處出版的《淨土五經一論》最後觀閱了一遍。在觀閱過程中,每次我都焚香念佛,打開清亮的蓮華燈,第一次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認識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句經文。以後,也曾將這句經文說給那些不明白佛法益處的人,想做功德,勸其步入佛門。

修行與世俗的較量

佛法是心法,起心動念都源於我們對外境的不同認識。《地藏菩薩本願經》雲:“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在五濁惡世,我們人人都是罪惡凡夫,那麼,該怎樣認識佛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句話呢?

第一,心無所住,不染世塵。

末法時代,人心浮躁,欲火旺盛,對於一個上有主管領導,下有二十名職工吃飯的“兒童團長”來說,“心無所住”能承擔起工作的責任嗎?我在做科員時,工作比較清閒,能夠清淨地手捧經卷。現在,當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出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不得不用世俗的心去處理世俗的事。而在這隨波逐流中,聽經聞法就流於形式了。在當今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的競爭社會裡,修行學道,持戒不染,需要堅定的信願和持之以恆的操守。那麼,怎樣做才算得上是“心無所住”?根據我的工作環境,一是毫不猶豫扔掉手中的權力,這樣造業的機會就少得多;二是思惟恆順眾生的動機是否清淨?想問題、做事情,是否把自己的利益擺在首要位置?三是明了佛弟子多勞是否應該多得?

佛弟子與非佛弟子根本的區別在於覺悟人生和睡夢人生,二者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條件衣、食、住、行都沒有分別,分別的關鍵在於獲取的態度和采取的方式大相徑庭。

第二,以戒為師,借假修真。

在工作和持戒上,兩者常常發生矛盾。比如飲酒,是違犯佛制五戒的。在入佛門前,我當辦公室主任的時候經常飲酒。皈依佛門後,知道酒的危害後,就不喝了。二〇一二年九月,做市場管理工作後,飲酒的次數比較多,我因此陷入了煩惱的漩渦。不飲酒不容易和商戶們打成一片,工作起來阻力比較大。而經常飲酒不是一個佛弟子應該做的事情。過量飲酒不但助長淫心、貪心等邪念,最重要的是遮蓋了智慧。過去我在滴酒不沾的情況下,用心學習佛法,頭腦非常清醒。一些無法解開的迷團,佛菩薩會通過各種方式指點迷津。而今,由於我不斷破戒飲酒,深感智慧的火花小了許多,自己像是走在了胡同裡面。痛定思痛,我認識到正確運用佛法,並嚴格遵守佛法,無窮的利益才會不期而至。

以各種借口或理由破戒而自圓其說,這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不論何時何地,佛弟子要恆常以慈悲之心、菩提之心、成佛之心,去愛護周圍的環境和人,假借熙熙攘攘的外部條件,歷事煉心,愛惜身體,珍惜時光,持誦佛菩薩聖號,不斷開發自己的妙明佛性。

第三,一心系念,真學實干。

我現在上課,由於工作的事務,妄念比過去多了。散亂的心忽東忽西,這樣心猿意馬上課,所獲法益的份量就會越來越輕。我認真反思之所以沒有過去的心清淨,是由於有所求、有所思、有所憂。學習佛法貴在真學實干,首先在對境面前要保持定力。定力是長期聽經聞法所熏陶出的表現。在這個金錢萬能、道德缺失的社會裡,一個佛弟子能否聽從佛陀的教誨,深信因果、不造惡業,關乎其定力的大小。其二要把佛法落實在具體行動中。“三皈五戒”是一個佛弟子的起碼要求,但要全部落實,需要轉變自我、超越自我。其三要講究學習的方式和方法。佛法的作用和目的,是讓人們從迷轉向覺。佛所說經文,佛所制戒律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在學習佛法中,只有嚴格遵守執行,絕不能變通。我在和工作中的一些同志吃飯時,很多人問我:“你不吃肉,是不是在學佛?”我說:“不吃肉是因為學佛了,你為什麼不學佛?”他們說:“我們也想學,可是肉的香味讓我們流口水。”我說:“那是你們糊塗,明白了吃肉的危害,就會控制住食欲。現在的醫院越建越大,可是病人越來越多,為什麼?原因之一就是吃肉過多,動物的飼料添加了人體難以承受的化學元素,少吃、最好不吃,是明智的選擇。”

對治習氣,看破放下

五年來的佛法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的人生,改變了我的家庭,修行的路還有多遠?我是罪惡凡夫,在修行的路上,感到多生多劫形成的習氣,要在這一世徹底轉變,絕非一件簡單的事情。

第一,紅塵易見不易看破。

滾滾紅塵,每個人都在為名忙、為利忙,忙得不亦樂乎。而對生死的大問題不聞不問,眼前能快活一天算一天,隨波逐流,輪轉不息。末學和眾多居士一樣,每天都要被世間瑣事糾纏。少年時代曾一心想跳出艱苦的山村環境,走向明亮的辦公大樓。三十四年的城市生活後,爭強好勝的性格被命運捉弄得死去活來,對一切看淡了。在萬念俱灰的情況下,佛法淨化了我的心靈。可是又有幾個人能真正看破紅塵,讀懂人生呢?且不說沒有學過佛法的人,就是佛弟子,真正達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境界的為數不多。

末學明明知道念佛、拜佛、禮佛是為了卻生死大事,但還是雜念叢生,發財、如意、健康、平安等自私利己之類的念頭經常跳出來,時不時考驗自己看破紅塵的程度。我知道,不易看破的根源,是修道的功夫不夠,出離心不夠強烈。從這個角度談修行,安逸自滿的生活,往往容易讓人忘失道業,貧窮和挫折就是難得的財富。

第二,情執易結不易放下。

人與人的緣分是錯綜復雜的,緣分越深,情執越濃。父母緣分、夫妻緣分、兒女緣分、兄妹緣分、朋友緣分等等,都在內心留下了印痕。逐漸放下,需要一個艱難的過程。如對父母的孝心,怎麼樣做才算孝?不同地區、不同人群、不同信仰的人,孝心的標准不盡相同。作為佛弟子來說,勸說引導父母受持三皈、嚴守五戒、念佛求生淨土,才是最大的孝心。可是在具體的孝敬中,全部落實是很困難的。我見過有的佛弟子,在父母的喪葬中,為了不與兄弟姐妹和親戚發生爭執,只好順受世間習俗,跟著搞迷信活動。再如吃蔥、蒜、韭菜、洋蔥之類的食材,佛制禁食“五辛”,然而大多數人對其情結之深,使得佛弟子在待客交友等交際活動中,要嚴守戒律也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過去,我由於社交活動范圍狹小,心底比較清淨,學習比較精進,居士的戒律行持容易做到。因此,修行道路上障礙比較少。而現在,為親情、為師情、為友情、為同事情,常常陷入情網之中。智慧的火花被世俗的情網所籠罩,很多事情是佛制所不允許的,但又不得不屈從這種環境。有時我在想,為什麼不能放下?放下真的這樣難嗎?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功名利祿之心作祟。什麼時候心無所求了,什麼時候就放下了。

第三,貪念易生不易自在。

貪心是人性最脆弱的環節。貪心者於錢財、田地、什物總想通通歸我,越多越嫌少。當有利可圖的對境出現時,總是把“我”擺在第一位。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加班加點,犧牲節假日,多付出多勞動,本是份內該做的事情。但由於大家都在混日子,有的還對敬業者說三道四。這時,萌芽的道心就容易動搖。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修行僅僅靠慈悲心是不夠的,必須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適應修行的需要。觀機逗教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應是菩提心,這是方便的根本。如果,為了方便存心去報復、壓制、打擊一起共事的同志,那“方便”的意義就與佛法背道而馳了,因果的包袱不知不覺就背在了身上。

貪心的生起有客觀和主觀兩個因素。從客觀上講,金錢雖說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佛說,父母是世間的福田。要耕種,沒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怎麼能孝養父母啊!但必須是取財有道,靠訛詐、欺騙、權力等不正當途徑獲取財物是不對的。從主觀上說,貪心的大小是一個人多生多劫固有習氣的表現,也是貧窮困難的逼迫。如我們在路上遇到丟掉的一元錢,能夠不假思索高興地把錢還給來找錢的人;若遇到丟掉的是十元錢,也能夠毫不在乎把錢還給來人;如果是一百元錢、一千元錢、一萬元錢,心裡面就要掂量了,或許會盤問來索要錢的人,“這是你丟掉的錢嗎?”“憑什麼給你呀?”等等推托之詞。貪念的大小在錢財方面,最能考驗和說明一個佛弟子修行的程度了。如果真正做到視錢財如糞土了,就會獲得大自在。

念佛見佛,見佛成佛

印光大師開示:“又華藏海中,淨土無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者,可知往生極樂,乃出苦之玄門,成佛之捷徑也。”我們生活在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欲火隨時都會燃燒,想靠自力了生脫死,勢比登天還難。唯有念佛一法,仗佛力加被,才能帶業往生。念佛才能成佛!誠如印光大師開示:“所謂淨土者,即生信、發願、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念佛必須要有真信切願,至心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號。

我早晨上班前讀誦《淨土五經日誦集要》,除此之外持念佛號,一是利用做家務的時間念佛,拖地、洗衣服、洗菜等不用費心的家務活,都可以一邊念佛一邊做活。二是利用上下班走路或騎車的時間,不斷念佛,但要注意路口車輛和紅綠燈。三是利用工作空閒時間在心裡默念,但要保證工作任務的數量和質量。

末學在剛剛開始的一段念佛時間裡,感覺到,功夫淺是做不到心存佛號的。比如我在劃破手疼痛或開車遇有緊急情況時,第一念的出現是“娘啊”兩個字!《觀無量壽佛經》雲:“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念佛一段時間後,在意想不到情況出現或祈求平安時,第一念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這說明心為修持之主,只要恭敬至誠,信願執持佛號,就能往生西方,一生成佛。


寬見法師:對境煉心才是真修行

問:弟子聽過一個公案,有位修行人一直在山上閉關修行,自認為到了一定境界修行成就了,於是準備下山,下山途中遇到對境,嗔恨心馬上又起來了,這時候才知道自己的修行還遠遠不夠。如果當時他沒下山一直在山上修行直至往生,有可能證到羅漢果位嗎?

寬見法師答:首先,這個公案要舉出原來的出處,原文是怎麼寫的,你這樣的轉述恐怕有偏差。其次,你這個問題本身也有點問題。比如說考大學報專業,一個人報了A專業和B專業。結果他考取了A專業,後來成為了一個工程師,再後來得癌癥了。那設問,假如他選了B專業,是不是將來就不會得癌癥?這個好像沒有特別絕對的關係。你提到的問題和假設,它們本身是由各種各樣的因緣來決定的。

一切法從因緣生。任何情況下,他也不是絕對沒有證得羅漢果的可能性。比如說,他從沒有下山,他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當然可能。他從來也沒上山,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有可能。一個人一直在城市里,有沒有可能證羅漢果?有可能。一個人在山裡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南方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北方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中國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一個人在外國住,有沒有可能證得羅漢果?……

所以你這個問題問得邏輯不嚴謹,當然我理解你的意思。文字的表達是很有限的,我們要看到文字背後的東西。你說一個修行人在山上閉關修行,自認為到了一定的境界修行成就了,於是準備下山,那麼他下山時生起嗔恨心了,那也不等於所有這樣情況,他都會生起嗔恨心。我們一般講,「不開悟不住山」,閉關並不是隨隨便便閉的。隨便讓一個人到山上閉幾年關,很可能會瘋掉。

但也可以說明另一個問題,我們在安靜的、沒有逆境的情況之下,內心平靜、沒有嗔恨心,那不說明我們修行的功夫。往往是在面對對境的時候,才能說明問題。比如說,周圍沒有人考驗你,沒有境界考驗你,怎麼能說明你沒有嗔恨心呢?只有你遇到了考驗,當出現那些你不喜歡的人或是別人侮辱你、冤枉你的情況時,你不起嗔恨心,那可能才是真的不起嗔恨心。平時大家都鮮花掌聲奉承著你、圍繞著你,你說你沒有嗔恨心,那不能說明什麼,那誰都會,對不對?

所以說,在逆境中才能看出你真實的修行水平,只有面對違緣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你到底有沒有嗔恨心;只有在面對你所貪戀的境界的時候,才能看得出你有沒有貪心;只有面對十字路口的時候才能考驗你的智慧。

這個問題我好像並沒有回答你,但是我就用我的方式來回答。「溫室」裡的修行是不行的,不經風雨不見彩虹啊!沒有經過考驗的溫室裡的花朵,不是真正的堅強的花朵,能夠歷經風霜雨雪的考驗,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也就是說你要成大事,沒有不經過考驗的。所以你現在生活當中面對的逆境其實是很好的成長機會,你要真正生起正念,要感恩這些逆境讓你成長。否則你的心永遠那麼狹小。有句話說「度量是委屈撐大的」,那些傷害你的人真正能夠讓你成長。以正法來攝持自己,有正法你才有智慧來面對這些境界。阿彌陀佛。


淨界法師:所有的修行,都是借事修心。

當然,本經的思想,智者大師講這個妙,還不在相對,它的重點在下一個,「絕待論妙」,站在圓融的角度來談妙。我們看。絕待論妙:說無分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淨,無復有法可相形比,待誰為粗,形誰為妙。無所可待,亦無可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妙。本經的妙,並不是說我比你高,不是這個意思。那是前面的,那是阿含、方等、般若。佛陀說的是無分別法,他是站在一念心性、無所得的角度。就是說,我人生的目的已經不再去追求什麼苦集滅道了,我是開顯我自性的功德,所有的修行都是借事修心,所以它的中道是「即邊而中」,它是含攝空有兩邊而成就的中道。

所以站在本經的修學——稱性起修、一念心性的角度,一切法順逆皆方便,沒有什麼清不清淨,因為你本來就清淨,你只要不去執著。就是說你只要不多事,不強作主宰,你本來就清淨的。「無復有法,可相形比」,所以這個法是最微妙不可思議的,你自性的功德是最好的。「待誰為粗,形誰為妙」,所以從一念心性的角度,沒有什麼清淨不清淨、粗妙的問題。但是總要給一個名詞,所以「強言為絕妙」。

《法華經》的殊勝在智者大師說的這個「絕待論妙」,它有廣大的包容性。你看圓教,《華嚴經》也是圓教,但是《華嚴經》不攝受我們凡夫眾生。就是說,這個法門好,但你上不去。《法華經》的好在於它叫「一佛乘」,它有整合的概念。什麼叫整合概念?就是說,我們修的法門,其實每一個法門都有方向性。比方你佈施,佈施這個法是什麼方向?它會引導你的生命趨向富貴。

你不斷地做,不斷地做,它在你的生命中會產生力量,它這個佈施的資糧,會引導你往富貴的方向走。你說我持戒,我喜歡持戒……你看人各式各樣。有些人他喜歡佈施、喜歡放生,有些人他什麼事都不想乾。他喜歡持戒,也沒關係。他不斷地造作持戒,他這個持戒的法會引導他往尊貴身走,來生特別尊貴,受人尊重,但是不見得有福報。那忍辱這個法呢,會引導一個人成就莊嚴身。所以每一個法都有它的方向。

如果你今天沒有修《法華經》,會有什麼問題?你的人生多元化,你沒辦法整合它。你的方向很多,沒辦法整合,你的力量就分散了,因為你生命有限。你今天修佈施,來生修持戒,結果你的生命當中,你不能把這種點點滴滴的能量集中在一起,達到你要的目標。

所以一佛乘它好就好在,它可以把這種多元化的法門加以整合,叫做法法銷歸心性,所有的法門都往心性走,常同常別。大家都在開顯心性的功德,但是方便有多門。所以《法華經》的好就在於「絕待論妙」,它能夠整合你。你修什麼都沒關係,你多了《法華經》,它幫你整合。

--《大乘妙法蓮華經講記》(節選)


淨界法師: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第四十六卷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九十八頁,辛二、結屬真因。經文講到,說是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

在本經當中,佛陀很強調一個觀念: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當然,我們強調修行的法門很重要。你要拜佛,你是持什麼咒:你持大悲咒,你持往生咒……法門當然有各式各樣的功德,但是諸位不要忘掉了,法門是由心來推動的。沒有那一念心,這個法門產生不了滅惡生善的效果。你看你把大悲咒放在錄音帶,你放一輩子,錄音帶也不能滅惡生善,因為它沒有一個心。所以,你是用什麼心態來修學,就決定你的狀態。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為什麼要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找到不生滅心?佛陀講了三卷的經文,花了三卷的篇幅來找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因為它牽涉到你未來的結果。我們一定是依止不生滅心,才能夠成就不生滅之果。因為你用不同的心態來修學,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比方說,孔夫子有一個很心愛的弟子顏淵。顏淵有一天要坐船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顏淵上船以後,哎呀,不得了,風浪很大。這個划船的舵手是高手,不管風浪多大,他都能夠把這個船跟風浪打成一片,可以說駕船的技術到了出神入化的意境。

到了對岸以後,顏淵非常贊嘆,說:你這個船駕到這種程度,你的身體跟船幾乎是合成一體。你這個技術,如果我來跟你學習的話,學得會嗎?這個駕船人就問顏淵一個問題說,你會游泳嗎?如果你會游泳的話,你會學得比較快。後來駕船的人又問第二個問題說,你會潛水嗎?你要會潛水,那你學得更快,學得時間更短。說完以後,這個駕船人頭也不回就走了。

顏淵覺得很奇怪:我跟你學駕船,你問我會不會游泳、會不會潛水,這有什麼關係呢?他心裡很多疑惑,回去就請教他的老師。他問孔夫子說,我今天想要跟一個駕船的人學駕船,他問我兩個問題,問我會不會游泳、會不會潛水,這是什麼道理呢?孔夫子說,善游者能忘水也。說,你要會游泳,你就能夠把這個水忘掉,你對他就無所罣礙,你才能夠把船駕好。這個船是依止在水當中的,它不能離開水的。

也就是說,這個船,假設是我們一個個體生命,一個五陰身心,這個大海就是真如本性嘛。你說我們身心世界有很多痛苦,你要處理這個痛苦。我講實在話,你沒有找到大海,你這個身心世界痛苦很難處理,你沒有找到根本嘛!所以你看本經這個思想,它的好就好在哪裡呢?找到你生命的根本,那枝末的東西就很好處理了。

所以這個地方講說: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一個人能夠知道你的心性,你的本來面目是不生不滅,你怎麼會怕死呢?死亡是一個生滅的、因緣的變化而已,而你的心從來也沒有生,也從來沒有死,這就是一個觀念的轉變。觀念轉變,你的心態轉變,你整個生命也就跟著轉變。心態就決定你的狀態,你能夠無所畏懼。

所以我經常勸那些修淨土宗的人,你要學一學《楞嚴經》的思想,怎麼去正念真如,你才能夠慢慢達到臨終的時候內心無所畏懼、無所顛倒,這個時候就像懺公師父說的:我們要恢復到本來無一物,然後再把佛號提起來,那就非常好了,禪淨雙修。

——淨界法師 楞嚴經講記252


淨界法師:真如本性要現前一定要內觀

那麼佛陀做這個動作,在古德解釋說,為什麼入定是這麼關鍵,因為它是一個內觀的表示,真如本性要現前一定要內觀。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唯識、天台跟淨土來簡單看它的思想,就看得出來。

從唯識的角度,你看唯識,唯識的修學只有一個宗旨,就是消滅阿賴耶識。唯識學認為我們無量劫的輪回,你為什麼會輪回呢?因為你有一個大倉庫,阿賴耶識把你的業力都收集起來了,它時間到了的時候就把業力釋放出來。

所以阿賴耶識有兩種功能:第一個,攝持一切的種子;第二個,生起現行,它把業力釋放出來。

那麼唯識的態度就是說,它已經保存了,那就保存就保存了,你也沒辦法,但是你想辦法不要讓它釋放,不要讓它業力釋放,那怎麼辦呢?

唯識學說,我們業力要釋放,它有個條件,就是你第六意識的妄想跟第七意識的執著,你的妄想執著必須跟業力要產生互動,業力刺激你然後你妄想執著,你也要去攀緣它,業力跟妄想執著要打成一片,這個業力才會輾轉相續,唯識的概念是這樣的。

那麼這樣講的話,當然業力我們改變不了它,因為業力它是依他起性,你該受的。

那這樣子說,那唯識學怎麼辦呢?唯識學那有辦法,唯識學提出一個法門叫修無分別智。就是說業力釋放的時候,你的心不帶名言,不能表示意見。就是說不管快樂的果報現前,不管痛苦的果報現前,我沒有任何意見,我就認命,這是唯識的概念。

那麼這樣講也是類似真如本性的入定,它也是,六根是收攝的。

當然從本經《法華經》的思想,你這樣太消極了,你面對業力的時候,你不表達意見,當然業力自然會沈澱,它就怎麼樣,破和合識,斷相續心。這個破和合識,破的是第八識。

所以你看有些人的業力,他那個生死業力很熾盛的,因為你一天到晚跟它互動。你只要跟業力互動,那第八識的轉動就很強烈。

你看有些人,他的業力很淡薄,不管快樂痛苦,心淡薄,業力就淡薄。

那麼你修無分別智,當然是減少生死業力的,但是這樣很可惜了,《法華經》上面認為說,你應該是歷事練心,你要把順逆的境界把它轉入真如本性的歷練,他是通過內觀,觀照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透過這種業力的衝擊來強化你的清淨心、菩提願,空假中三觀,這樣講就更積極了。

我不是不表示意見了,我能夠把你的力量用來增長我的清淨心菩提願,所以整個人生就是一場歷練。這是第二個概念。

淨土宗,我們看淨土宗的重點在臨終正念,千念萬念在臨終的正念。臨終的正念有兩個條件要現前:一個叫作都攝六根,一個叫作淨念相續,就是佛號要現前。

第二個,正念要現前,你是一個佛號現前,正念不現前,那也沒用。你這個正念要現前,就是你的心是內觀的,是內收的。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他的心只要開始活動,這個人就沒救了,佛號念得再好也沒用。因為他的業力沒有沈澱下來,他的業就沒辦法帶。

一個淨土宗的人,他臨終的時候,他的業力必須在沈澱狀態,就是他業力不能活動,業力不能活動的前提是你的心不能動,所以淨土宗很關鍵,你只要是仁者心動,那就完了,那你所有的佛號就是經不起業力的衝擊了。

所以這個入定是最關鍵,就是說真如本性是眾生本具,沒錯,但是對你來說,你要讓它現在其前,你的心必須要內收,所以古德說嘛,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

所以整個《法華經》的一心三觀,他是要以內觀,就是說你今天要處理所有的事情,按《法華經》的思想,就是它的妙法的意思就是這樣,所有的事情我們不能在因緣所生法裡面處理,那沒辦法處理,那人生就沒辦法處理了。所有的事情把它拉到一念心性來處理,對我們是最有利的,就是善知識莫向外求!不管你今生發生什麼事,你去思考這件事情的時候,站在一念心性的角度去思考它,這個就是成佛之道,那你要站在一念心性,你必須要一念心性現前,他的做法就是內觀。

諸位,我們以前犯什麼毛病?我們以前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的心是向外找答案,結果找來找去,他的答案就是人生無解,因為你要找答案的時候,人生就沒有答案了。因為你這個是攀緣心嘛,你啓動了第六第七意識,那你跟業力打成一片,這個是整個輪回的大忌,你千萬不能跟業力產生互動,這是一個基本思想。

那我們也不能逃避,也不能互動,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內觀,就是發生事情,啓動你內在的觀照,你就有答案了,這個業力就會很快過去了,它不會產生一種相續。

所以這個入定序是在整個妙法現前的這一塊,是扮演的關鍵的角色,這個是妙法,佛陀入定表示妙法即將現前。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你的挫折價值千萬

明代大儒王陽明提倡: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個人很推崇這樣的人生態度。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季節更迭,時序輪轉。會有一馬平川,也有會有崎嶇蜿蜒。會有風和日麗,也會有雨雪霜凍。

人生的逆境和順境,就像道路的坎坷與平坦。

春花不常開,春風不常在,春色不常留。挫折,是人生通往未來的必經之路。

一個人對待挫折的態度,決定他所能活出的人生溫度。

是世態炎涼、心如荒漠,還是塵世美好、內心有一束光。就看你是否把世間當作修行的道場,是否把生活當作修行的良方。

王陽明倡導修行首要是修心,在挫折中磨礪心性。心強大,才能無懼外界的紛擾。

王陽明認為,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一個人倘若沒有經過任何挫折與磨難,他註定永遠長不大,心性將一直處於青少年時期。

安逸的環境容易滋長惰性,沒有經過風浪洗禮的人很難安度人生的低谷和逆境。就算身處順境,也會被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擾亂心性。心亂了,身就不安,萬事都不會順。

晚清重臣曾國藩曾這樣評價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而他本人就是踐行王陽明修行、修心觀點的表率,曾國藩曾在仕途和生活上屢屢受挫,可以說是三起三落,但他最終還是成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範,就連毛澤東主席也這樣評價他,「余與近人,獨服曾文正公」。

曾國藩之所以每次被貶、被損、被打壓、被嘲諷,都是在韜光養晦,吞下委屈養大格局,無不是因為他強大的內心和抗挫折能力。在生活中他一直像王陽明一樣在以修行者的姿態,砥礪前行。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須在事上多磨鍊、多下功夫才會有所幫助。如果只是一味好靜,遇到事情就會慌亂不知所措,始終不會有進步。因為那樣的靜,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在口口聲聲倡導佛系生活,他們看似清心寡欲,心寬似海,實際上不過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藉口而已。

真正的修行從來不需要麻衣素紗、吃齋念佛、參禪打坐。也不需要整天把修行二字整天掛在嘴邊,並念念不忘自己是修行者。

因為,生活就是修行的道場,真正的修行是在紅塵煉心。真正的修行者,懂得把挫折當磨礪,把逆境當機遇。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指出,挫折發生後不要一味向外找原因,而要向內找原因。他說,向外歸因是一種像鴕鳥遇到危險時把自己的頭埋在沙子裡的暫時躲避,於事無補。向內歸因,首先是認為自己一定有原因,其次是相信自己一定有可以努力的地方。

對於如何提高抗挫折能力,武志紅提出了四點建議:

1、任何時候,都要問問自己,「我可以做什麼」,去試試看自己能做什麼。

2、向內歸因,問題發生時,問問自己該負擔什麼樣的責任,而自己又可如何去改變。

3、不要把問題擴大。有失敗發生了,但他就是這麼一件事而已,這並不意味著我其他方面有問題。

4、如果你真的確定一件事可以做,它是有道理的,那麼努力將其進行到底。

武志紅還提出了對事不對人的觀點,即這件事沒做好,就是這件事而已,並不是我這個人不行、沒有價值。

一旦有了理性的認知,負面情緒就會有效減少,心也會在一次次挫折中強大,最終無所畏懼。達到王陽明所說的,身心合一、知行合一。

在世間修行,重要的一點是不從心外下功夫。找准本心,磨礪真心,恪守初心,心之所向,挫折也是台階。

信念的力量無窮。信念,可以喚醒一個人體內酣睡的巨人,讓他有驚人的自律,無懼生活的壓力,不為雜念和欲望所支配。

心強大了,堅定了,你所有遇見的磨難和挫折都會成為鋪就通往未來美好的路基。


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禪悅> 張問陶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

 

在庭院清幽的家中修行,同樣可以進入禪關,而不必花費萬金去買山尋求清靜。只要心性澄明,智慧之光綻放如滿月,即使在家被俗世纏身,但是內心卻可以比出家人還要清閒。

提起修行,有些人總以為隱遁於深山老林、廟宇道觀,一心只求脫塵離俗、看透紅塵,追求佛音道語、修身養性就能讓自己活得更輕鬆,更舒服。

然而,這個時候,他們口中所謂的“修行”就已經變成了一種逃避,一種執念,又哪裡會獲得真正的清靜呢?

當生活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擾亂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要去修行,要去尋個清靜地方,要去擺脫這些生活裡的問題。

殊不知,修行與生活本是一體的,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真正的修行不在廟宇道觀,不在深山靜林,最好的修行道場,就在這俗世裡,就在這紅塵中!

我們身在俗世之中,就是要在紅塵中修行,紅塵中煉心。

人生,就是在紅塵中修行,修我們的心,修我們的性,抱著成長的心態去成長,去感受眾多的磨難,去追求美好的結果。

每一次的生活經歷都會讓我們有所領悟,每一段人生磨難都會讓我們有所成長。

我們要時時刻刻自省、內觀,丟棄自己的貪求與恐懼,修正自己不妥和錯誤,心存善念,修心自持,以一顆清淨之心看待生活,以一顆超脫之心看待人生。

真正懂修行的人,從不妄談修行。

他們明白:真修行是哪裡有問題就在哪裡修行,修行就是要去修通那個問題。

真正修行的人,都是在生活裡、在紅塵裡修行的,他們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逃避世俗的人勇敢多少倍,強大多少倍。

生活本身就是一場修行。我們所經歷的每一件事,我們所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是來度我們的,都是我們的修行道場。

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慾望與滿足、無常與苦樂……在錯綜複雜的關係中尋求平衡,解決問題,反而更能使人看清生活如實的本貌,獲得心靈的圓滿和平靜。

修行的過程就是美好品行的養成,是心靈的逐漸成熟和圓滿。

人的本心、本性是我們通向自在、快樂、智慧的大門,心圓滿清淨了,則事事自然遊刃而解,外界的一切是非曲直,好壞對錯完全由我們內心來決定。

心態好,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能修行,都能過上安靜而舒心的生活。心態不好,即便是躲到深山老林、廟宇道觀裡也不見得會過好。

就像詩句裡說的,“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閒”。但願我們將來都能修得“心光如滿月”的境界,身在紅塵,心無喧囂。


系緣修心 藉事煉心 隨處養心

有人初學佛,總以為要萬緣放下,獨善其身。其實,佛法在世間,菩薩不捨眾生,學佛豈能只是獨善其身?

學佛後,有三種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功:第一,系緣修心。第二,藉事煉心。第三,隨處養心。

系緣修心

平常人的心非常散漫,所以許多人在靜坐時會運用數息來「系」心念,「系」是連結的意思,亦即是將數息的念頭連結在一起。

我常說,修行不只是誦經、打坐,在日常生活的舉止動作中,無一不可用來修持。我也一再向弟子們強調:「以工作室為道場」把工作的場所,當作修行的地方,將心緣收攝,專心繫於工作之中,這就是修心。

藉周圍的環境來收攝心念,即使在吃飯、走路、掃地、休息,任何一個因緣均是我們修心的時候。如能把握每一個動作作為修持的因緣,就是系緣修心。

藉事煉心

我常向大家說,不可逃避現實,每個人都是隨業力轉入人間。既來之,則安之,隨緣消舊業,切莫造新殃。歡喜消受的業,很快的會過去,不歡喜消受的業,就煩惱叢生,甚至於煩惱中再造惡業。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善惡因緣,遇到善緣者,即生可愛歡喜、善順之心。遇到惡緣時,即心生厭惡、煩惱。在日常生活中,對任何人、事,應時時心存歡喜、感激,結一份歡喜緣,時時保持身心的寧靜、輕安,這就是禪定,也就是藉事煉心。

人生如一大洪爐,眾生剛強如頑鐵,必須歷經烈火磨煉、錘打,方得成器。因此,學佛者應時時保持心平氣和,藉周圍環境來磨煉心性,切切不可逃避逆境,此即藉事煉心。

隨處養心

學佛者,任何環境都要隨緣而安。眾生該是凡夫心,希望大家能將這凡夫心修養到和佛同等清淨的佛心──清淨本性。

我們的心,時常起心動念,如能於惡劣環境中,磨煉出清淨的本性,這就是隨處養心。開頭時,以週遭事物來修煉雜亂心思──煩惱心,直到習慣成自然時,任何場所、環境,表現的都是心行如一,此時就處處順心了。

總而言之,系緣修心是初步,藉事煉心是第二步,隨處養心是第三步。將一切的場所都當作修持的道場,心念、動靜,時時觀照、繫念一處……。

以上三種方式,是用來控制我們的凡夫心性。凡夫心與佛心原本平等,希望大家時刻以凡夫心反觀自性,功夫由淺而深,終必契達佛心!

證嚴上人開示於1986年1月25日


這才叫借事煉心,借人檢心

萬行是東華寺的接待員,真正的小和尚,誰來了我都高高興興地跑去迎接。結果你會說什麼:這個萬行哪有一點大師的派頭?來個人就客客氣氣地接待,陪吃飯、陪喝茶,這個大師也當得太失敗了!怎么那么看不開、放不下呢?有些信徒問我:“你每天都要接待信徒,那么忙,煩不煩呀?”“其他和尚中午都休息了,你也沒得休息,有些人三更半夜來了,你還要把他們安排好了才休息,長期這樣,你身體受得了嗎?”萬行是這樣回答的:大師不做這些事,還能做什麼事呢?能做這些事的才是大師。他們不做是因為他們不是大師。有的人聽了很驚訝,有的人很佩服,有的人很理解。現在誰問我,我都這樣回答。每天陪信徒泡茶、聊天,碰到緣分好的還能幫他們答疑解惑、指點迷津,我感到很幸福。每個月都要接待好幾千人。

實際上我也曾經憤怒過、厭倦過、抱怨過、掙扎過、逃避過,但很快就突破了。剛開始接待的人,幾天腦子裡都揮之不去。現在無論接待多少人,轉身就放下了。過段時間再見面時,我會回憶起你曾經來過。但是如果沒人提起你,我腦袋裡就不會再浮現。現在是日見百人,心無一人。過去是日見多少人,晚上就浮現多少人。後來我想:這不是很好的修煉方法嗎?出家人不是講“無事於心,無心於事,用之則有,舍之則無”嗎?

可是很多出家人碰到這種狀況,都是煩惱、抱怨、躲避。實際上遇到這種狀況,你能不煩惱、不抱怨、不躲避,堅持去面對,你就成就了。世間人與你素不相識,沒有從你身上受益,憑什麼稱你為師父,並把最隱私的事情告訴你呢?為什麼他們會千里萬里奔著我們而來呢?

多數人都不是為修行而來。他們對你的學問有多高,禪定功夫有多深並無興趣。他們不需要這些,覺得這些東西太深了。他們是帶著生活中難以解答的問題和困惑而來。因為他們信任我們、認可我們,相信從我們身上能得到圓滿的答覆和指點。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處事,如何處理那些關係,怎么為他們答疑解惑、指點迷津呢?

作為師父,無論他們問生活中的什麼問題,你都必須給予正確的回答,教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對待和處理事情。比如,如何做子女,如何做父母,身為媳婦怎么與公公婆婆融洽相處,作為公公婆婆怎么處理好與媳婦的關係……這些角色的道理你都必須懂。在家人可以迷失方向,出家人任何時候都不能迷失方向,不僅不能迷失,還要幫助來到你面前的在家人找到方向,讓他們糊塗地來,清醒地去,滿載而歸。

 

 

沒有人能帶著妄想往生!伏煩惱便能自在往生,用佛號怎麼伏住煩惱?

何謂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