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佛首要是建立宗旨

學佛,有從理入,有從行入,但不管從哪個門入,目標都是一致的,故學佛首要的是建立宗旨。 

學佛不僅講「放下」,也講「提起」。提起宗旨、提起智慧、提起慈悲,放下煩惱、放下執著、放下痛苦,我們「放不下」,恰恰是因為該「提起」的還不夠。

學佛之初,從外緣來講,首要的是要找到師法友團隊,打造一個修行的環境;從內因來講,是要樹立宗旨、信仰,有了這些作為根基,才談得上步步用功,斷除粗猛惡業乃至調伏細微心念。

初學佛的人,真正要著力的地方,從內因上來說是自己的宗旨、願力,也就是建立「為什麼學佛」的正知見;從外緣上來說,是尋找、融入一個清淨和合增上的師法友團體。

而不是急於求得什麼結果,在自己身上發生什麼神奇的事情,獲得意想不到的好運等。

 

2、學佛也有方法論

再者 ,就是一個好的方法。很多人學佛都有這個過程:看到了佛法的殊勝,可是難以對抗習氣的頑固。

若沒有正確的方法,容易越學越煩惱、沮喪,久而久之,學佛就變成了頭腦中的一個妄想,所謂「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大殿;學佛三年,佛在天邊。」

這是缺乏善知識指導,宗旨不明、次第不清之過。

 

3、學佛還要辯證地掌握度己和度人的關係

度己和度人並不矛盾。前者是修心的過程,後者是行事的方法。

學誠法師說:「度人先度己」是修心原則,時時返觀自心,念念不忘宗旨,只有先調伏了自己的煩惱才能去幫助他人;「度己先度人」是行事原則,學佛之人要學習佛菩薩,放下自我,廣行大悲,在利他中才能圓滿自己的福慧資糧。

學佛的最終宗旨是成佛,佛法分為悲、智兩個部分,學佛就要讓慈悲與智慧圓滿,因此要持久而行。

「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既要有高遠的志向,又要找到適合自己的下手處,腳踏實地的去行持。

 

4、學佛學什麼?妙江法師如是說

自古以來,聖賢皆以忍耐為重要的品德。故而,要想成為「諸佛龍象」,就要有「先做眾生馬牛」的忍耐力。忍耐是一種智能,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慈悲,是一切成功必備的修養和武器。 

學道有如守禁城,謹防六賊暗來侵;軍中主將能行令,不動干戈亦太平。

下雨了,有人淋雨,有人聽雨。淋雨者在奔波,聽雨者很安靜。本來一切都是無中生有,若欲脫諸苦惱,應須觀知足。

所謂的觀自在,就是時時關照內心的「自己」在不在,自在即禪定,自在即如來。 

要到達成佛的目的,要經過「信解行證」四個階段。首先要有足夠的「信」仰,信佛實有,再努力研究佛法悟「解」佛的實理。再依照自己所認識的無畏之法實「行」,如此精進不懈一貫到底,終能「證」得佛的境界,涅槃樂地。

這就親自證明佛所宣說的真如實道。諦信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終有一天都能成佛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