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一個疑問,那就是,一個小孩子如果被認定為是一位轉世活佛,那麼,他前世的修行成果是否還保留著?比如說,他的出離心、慈悲心和菩提心是否還保留 著?前世具備的某些神通是否還有?這個問題困擾過我一段時間,一直沒機會請教高僧大德。這次在上師家裡,我卻獲得了圓滿的解答。

12月26日 是在瑪律康的最後一天,這天下午,在各種活動結束後下山去酒店的路上,我們應邀又去上師家坐了坐。進入上師家的客廳,由於人多,眼看沒地方可坐了,上師卻 向我招手讓我坐到他跟前去,我趕緊坐過去。屋子裡師兄們七嘴八舌,比較嘈雜,我邊吃零食邊向上師請教了上面這個問題,上師的回答可讓我長了不 少的見識!
上師指出,這要看他是什麼活佛。

如果他前世圓寂時尚處於加行道(現在的大多數活佛是這樣),那麼,這將有兩種可能,第一,如果他前世願力足夠,在投胎轉世後,出離心、慈悲心(包括神通)會保留一部分,但並非和前世圓寂時一樣水準,只是,他今世會渴望出家修行,只要再繼續修行,很快可以全部「揀」回來,這幾乎就相當於在前世修行成就基礎上 繼續修行。

但 如 果因各種原因他沒有繼續修行,依然會退轉。第二,如果他前世願力不足,那麼,當他投胎轉世後,道心就完全退轉了,他會成為一個普通的俗人,不過他會是一個 很聰明的人,可能相貌很端正,可能各方面(學習、工作等)會比較順利圓滿,甚至會很富有或很有權力(而且,可能依然保留有部分神通),但不排除他會幹壞事 (上師曾講過他所知道的一位轉世活佛利用神通經常幹偷盜之事),有的甚至成了兇殘的魔(參見《強迫他人下跪磕頭會給自己帶來嚴重果報》)。

如果他前世已經見道(比如,前世已經證到初地菩薩以上——這樣的活佛現在很少),那麼,他再投胎轉世(屬於乘願來度眾生,能自主投胎,即,在圓寂前就能選擇好到哪戶人家去投胎)就完全不會退轉,前世的所有修行成果都保留著,今世的修行,就完全以前世的修行為基礎,只要精進,成就自然比前世要高。上師特別強 調,所謂的「活佛」,是漢地對「藏傳佛教修行者的轉世者」的稱呼,絕對不是「活著的佛」的意思,不可盲目崇拜。(博主註:這兩段不是當時上師的原話的再現,而是有部分發揮)

那麼,什麼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呢?
密 宗修學上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和修行道。資糧道就是消除業障,積累資糧。我們能夠發出願、行菩提心,那個時候我們才算進入資糧道。通過資糧道才能進入加 行道,加行道就是修加行,就是準備證悟空性、證悟真相、證悟真理的這些基礎的方法。通過加行道的修法明心見性了,你才算進入見道。見道以後才有修行道, 通過修行道才能成佛。在沒有明心見性、證悟空性之前,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前行;證悟本性以後,無論修什麼法都是正行(達真堪布語)。

發了真正菩提心還只是資糧道的凡夫菩薩,資糧道有三品,前資糧道、中資糧道、後資糧道。然後才能夠轉入加行道,加行道有四個層面:溫(暖)加行道、頂加行道、 忍加行道、勝法(世第一諦)加行道。然後才能夠轉入見道,見道的同時,才得到一(初)地菩薩的果位,在這之前連聖者都不是。

《菩提道燈論》釋五道時說:
「下、中二類根器的人,最初學佛之時,先示以佛法之基礎,然後使之啟發行、願二種菩提心,然後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種資糧。如是教示資糧道的教法。這樣努力,漸次契證諸法空性,就能進入加行道『暖』位了。然後證入初歡喜地等見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階次……」

資糧道

一個具有(大乘)種性之人,最初發了大菩提心之後,向上師求得口授(修習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這一階段之善行努力統名為資糧道。在這個階段 中,行者之修行體驗可以分為四個重點:欣樂佛法,增上意樂,實際體悟和心有所得。為什麼叫做資糧道呢?這是因為要使行人成為堪能產生證悟暖相之法器而修福 慧資糧,所以叫做資糧道;又與解脫相應,為諸善法根本,故名資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菩薩致力於十二種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斷和四神足。

四念住是:

身念住——以正念觀察身體。
受念住——以正念觀察六塵六識之感受。
心念住——以正念觀察此心,
法念住——以正念觀察(心所思法)。

這是小資糧道(初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正斷是:

令已生起之惡法速疾斷除,
令尚未生起的惡法或罪業不要生起。
令未生起的善業能夠生起,和
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長。

這是中資糧道(中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神足是:欲三摩地、勤三摩地、心三摩地和觀三摩地。
這是大資糧道(後階)所著重之修法。(博主註:各位師兄可以自己判斷自己是否已經進入了資糧道,是在前資糧道、中資糧道還是後資糧道)

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資糧道究竟以後之進一步階段。此時能證悟四聖諦法及其隨順抉擇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頂、忍、世等一法等位。為什麼名為加行道(或相合道) 呢?那是因為此階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諦之證悟的緣故(或鄰近真正見道位之前階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在暖位和頂位之時,會具足五根:即信 根、精進根、正念根、三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時,則會具足五力:即信力、精進力、正念力、三昧力和智慧力。

見道

見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後,以止中修觀四聖諦,因而生起同等之勝觀,如觀苦諦時,生起(對現世之滿足)知苦法之忍相,對苦之事實知其為「真法」之智 慧,對苦諦引生進一步之推廣瞭解(知色界、無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對此苦諦認知其確為真實之認知。每一聖諦皆有四種觀察,故總其為十六種心剎那之覺智和順忍。
為什麼叫做「見道」呢?昔所未見之聖諦,如今已見故名見道。在此位時具有七覺支:正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樂覺支、輕安覺支(或清淨覺支)、三昧覺支和平等覺支。

修道

修道位是指在見道位以後,迸而獲取之各階位。此又可分為世間(修)道和出世間(修)道兩種。初項,世間修道者(是指住於此位之菩薩,仍舊修習)與世間共之色界初、二、三、四禪和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等四定,需要修習這些禪定的作用有三:
(一)降伏修道位所斷舍之諸煩惱故。
(二)成就四無量心等殊勝功德故。
(三)為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

出世間修道:這是指緣於二種智慧之隨順修習止觀法。見道時,四諦中之每一諦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種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屬於忍法,中八種屬於智法,為修 道位所屬,計四禪定,無色界之(初、二、三)定及四無量心等,依彼而修習之止觀也。若為契悟法性而修觀者,則屬於法智,若為證入智慧而修觀,則為悟 智。非想非非想處定之識矇昧不明,所以屬世間定攝(不能用於修道)。何以故名為修道?於見道時之真如悟境數數修觀(使增上廣大),故名修道。此階段具足八 聖道分: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究竟道

究竟道者即是金剛喻定(或喻如金剛三昧)確知以後,無複再生(於輪迴),或知無生之自性。金剛喻定者即是超過修道位之最後階段,為相合道及障礙道之總集也。 此三昧無有任何障礙,堅實、穩固、一味、遍滿,喻似金剛,故名金剛三昧。無有障礙者,世間各種違緣不能動也;堅實者一切諸有不能壞也;穩固者,諸妄念 不能動也;一味者,其相一味也;遍滿者,緣觀一切所知法之總相真如也。得此三昧後,以證悟四諦之勝智抉知,從此無複投生於輪迴,煩惱集諦之因已斷盡故。

知無生者,以證悟四諦之勝智緣觀苦果已盡,無複再生苦果故。或簡曰,因已消盡,無複再生果故。此究竟位具足無學位之十法:即:無學正見……乃 至無學三昧等(八種無學正道,以及無學解脫及無學正智)(合共為十)此十種無學法者皆屬五種無漏蘊法所攝。(例如,無學)正語、正業、正命三者屬戒蘊攝; (無學)正念,正定屬定蘊攝;(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屬慧蘊攝;正解脫屬解脫蘊攝;正知及解脫智則屬一見蘊攝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