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宣化上人:道教和佛教有什麼不同呢?

 

問:請問佛教與基督教的關系?

上人:都是教你教我的。

 

問:佛教界稱道教的玉皇大帝就是佛經上忉利天的天主釋提桓因,但道教並不承認。他們說玉皇大帝及一切大羅金仙皆在輪回之外,且亦絕不可能在欲界,亦未同阿修羅敵對,請問上人究竟如何?

上人:這個問題是打不清的一個官司。世俗說清官難斷家務事,這個法師難斷宗教事。這宗教,各說各的第一,各說各的道理。其實都在那兒隔靴搔癢,盲人摸象。究竟玉皇大帝多高?多肥?是什麼顏色?他們知不知道?我知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我相信都是沒有什麼憑據的。

 

問:佛教與道教〔一貫道〕之區別?

上人:佛教就是佛教,道教就是道教,一貫道就是一貫道,名詞不同就已經區別了嘛!

 

問:道佛是否一家?

上人:中國人和美國人是不是都是人。

 

問:儒教、道教、佛教有什麼分別?它們是不是一樣?

上人:一個小學課程道德,一個中學課程道德,一個大學課程道德;大學課程道德就是叫你皈依佛法僧三寶,不要把三寶忘了,中學就叫你皈依你自己的精氣神,不要把精氣神耗散了,初學的呢,就叫你把人道好好盡圓滿了它。

 

問:道教和佛教有什麼不同呢?

上人:道教只是一半,佛教是究竟徹底。你明白佛法,不明白道教,這談不到真明白佛法。明白道教,你不明白佛學,那只是一半,只是走一步、二步,一個開始。

 

問:佛教與道教的區分在哪裡?

上人:那你說老年人、壯年人、青年人有什麼分別,儒、釋、道是一家,但一個是小孩子,一個是中年人,一個是老年人,他們能懂彼此的思想嗎?

 

學生:我是猶太教徒,但上人所說的世界五大宗教之中沒有猶太教,我想知道佛教中如何能與猶太教合作?

上人:猶太教就是佛教,天主教也是佛教,不過換湯不換藥,換名不換意。我拿什麼宗教都不是宗教,認為只是人性的變化。所以我見到什麼宗教,我就是什麼宗教。

 

問:出家好?在家好?

上人:我也不知道哪個對,哪個不對;哪個都對,哪個都不對。各有各的好處,他所願意的就是對的,他所不願意的都是不對的。我到美國來有人問我,「你覺得世間哪個宗教好?」你們各位說一說應該怎麼樣答復這個問題。

聽眾:各個宗教都有它殊勝的地方。

上人:我答復他,你信什麼宗教,什麼宗教就是好的;我信什麼宗教,也不一定是壞的。你適合對你好;對他適合,合他口味對他好。這宗教各有各的味道。

 

問:佛教和天主教有什麼不同?我不了解,請上人解釋。

上人:解釋來做什麼?你喜歡天主教就去信天主教,你種那個因,就結那個果。你喜歡佛教就去學習佛教,這是隨你自己的喜歡,種什麼因結什麼果。他們同不同,都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參考資料:宣化上人法寶網

 

附錄 佛光教科書__道教概說

 

佛教與道教的區別

 

1. 道教徒希望得道成仙,神仙是道教的最高人格表現。

佛教徒希望找回自性,找回忘失的慈悲與智慧,從煩惱的生死大海,渡到寂靜安樂的彼岸。

 

2. 道教採多神論,富中國民族色彩,無末世論。

佛教相信因果和緣起的真理,不把未來的禍褔完全依附在神的旨意下---(認為事物是依循:生、住、異、滅的規則,而非有外力的主宰)。

 

3. 道教以宮、觀、廟、府殿、壇為道士,女冠祀神闡教之所,神稱天尊、上帝、大帝、帝君、真君、坤神稱元君、母、後、妃、夫人,護法神稱靈官、天君或元帥、瘟部神或保境神多稱大王、千歲或王爺,信者以傳度或奏職為入教之階,號稱三清弟子,高道則稱真人、先生、○○子或仙子,神職人員名為○○仙官或仙鄉,用法名,但冠以本姓,以拱手為禮,儀軌稱為齋醮,齋戒數日後,殺牲祭祀。修者功行圓滿時稱為飛昇或羽化,家居時應設神位及祖先位。

 

4. 佛教以寺、庵、精舍、蘭若為僧尼禮佛修持之所,禮拜對象為佛、菩薩、羅漢,護法為韋陀或伽藍。信眾皈依(佛.法.僧),合十作禮,其教儀稱為法會,出家男眾曰比丘,女眾曰比丘尼,在家男眾曰優婆塞,女眾曰優婆夷,出家眾用法名,改姓釋。尊敬佛教以外之神但不崇拜。

 

5. 佛教教主為釋迦牟尼佛。

道教教主為「三清」:玉清境的元始天尊,上清境的靈寶天尊(太上大道君),太清境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位教主。

 

6.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等...(佛菩薩).

道教是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媽祖.王母娘娘.瑤池金母.王爺.等等..(神明)

 

7. 寺廟方面:

佛教是寺

道教是廟(宮.壇.殿.祠)

 

8. 佛教是創立於印度

道教是創立於中國

 

9. 佛教為比丘&比丘尼(也就是和尚和尼姑)

道教為道士分紅頭與黑頭(紅頭渡生黑頭渡死)

 

 

基本教義

 

佛教

~佛教主張緣起性空,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 想得到什麼種的果實,必須種下什麼樣的種子,更要在其成長期間不間斷的拔草(去除惡念),有計畫的施肥(善念增長),才能得到善美的果報。

~佛教主張慈悲喜捨。佛教於人格養成的教育,提出持守「五戒」,從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培養慈悲愛物、理性自制的善良美德。

~佛教講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及涅槃寂靜)、四聖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萬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

~人類的現世得到的幸運、幸福、長壽、繁榮,並不能使我們得到永恆快樂,因此佛教主張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眾生皆具佛性,找回自性,人人皆是未來佛。

 

道教

~道教主張修心煉性,相信感應。

~道教則以神仙信仰爲中心,追求“長生不死”和“養生成神”,故重視煉丹、養氣、五行八卦、符咒之術。

~道教主張人類的根本希望在於獲得現世的幸運、幸福、長壽、繁榮,爲達此一理想,乃舉行除災招福、祈禱咒術等的儀式。大多數的道教徒相信只要誠心祈求,許下願望,神明就能為人除災招福。

 

Ps. 道教流布既久且廣,枝末流派不勝枚舉,教義並無統一性,唯在殊異中稍能求其一同者,即「貴生」的主旨,無論是符錄、占驗、丹鼎、積善、齋醮的各個教義皆由此主旨所發展。明清之後,道教已甚衰微,至今的道教似乎更淪為殺牲祭拜的符錄齋醮、臨喪招魂、除妖作法、風水勘輿等江湖方士等型態,與早期道教所主張淨心養性的本質,幾乎背道而馳。 

 

道教概說

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從道教的發展過程來看,道教與傳統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中國早期文獻中,「道教」一詞原為春秋戰國以至秦漢時期各道各家以其所據之「道理」所行「教化」的通名,非特指某一宗教。直到南北朝,佛教興盛後,為與佛教對舉,才因當時諸道皆自稱某某道,後來遂被籠統的歸隸於「道教」的總教名下。因此道教實則其中包含了各種道法以及據其道而成的各個教,他們或出於儒家、道家、墨家之傳,或本於陰陽、煉丹求仙、符咒治病、齋戒祈福、養氣煉神等之法,因此道教的各個系統,其來源、教主、教義、內涵殊異不等,並非如佛教、耶穌教、回教的一源眾流,以一個教主而下衍諸派的方式相傳,而是諸道併存,或各行其道的多元分立的龐雜組織系統。

 

關於道教的發展,最早具有組織制度的是興起於東漢時代的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師道等,他們透過懺過、符水治病、拜斗、上章,或宣揚治國之道來傳教,在當時戰亂頻仍,民不聊生的亂世之中,迅速吸收了廣大的農民信眾。另有講及煉丹,如魏伯陽總集前人煉丹及養生術撰著《周易參同契》,影響亦頗深遠。東晉葛洪則以儒家倫理為前提,搜羅種種修煉成仙的方法理論撰著《抱朴子》一書,建立了一套成仙的理論體系,使得神仙信仰在社會上日益普遍。

 

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嵩山道士寇謙之及南朝劉宋廬山道士陸修靜,相繼清整教團,廣制道戒、齋醮儀範,使道教體制更趨健全。所謂「齋醮」即供齋醮神,為一種祭禱神靈的科儀,是道教重要的宗教活動之一。「齋」原是祭禱前的潔身淨心,「醮」是供奉素果珍品。道教舉行此科儀的目的在調淨身心,使與神靈相通,並做為道士自身傳經受戒、日常的修行功課,或為他人受符籙證盟、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等。陸修靜在全面總結道教齋儀的基礎上,將眾齋法分為九齋十二法,齋醮科儀便逐步定型,而且在歷經唐、宋諸帝的親受法籙,或敕令建醮的支持下,遂為各派所共習,即使在明清道教轉衰後,符籙齋醮仍流行於民間。

 

陸修靜另一項貢獻是整理急遽增多的道派所據的典籍,他以「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架構來分類編輯。所謂「三洞」是:洞真、洞玄、洞神三部。洞真部收《上清經》,洞玄部收《靈寶經》、洞神部收《三皇經》,每一部又各分為十二類。四輔是:太玄、太平、太清、正一等四部,各部所收錄的經典內容各有不同,用來輔助三洞。三洞四輔正代表著當時的七大教派。

 

此後唐、宋、金、元、明歷朝所編纂的《道藏》均依循此架構逐漸增廣而成。但今日所存,唯明朝正統年間所編《正統道藏》一部而已,共五四八五卷,其中又以《陰符經》、《道德經》、《南華經》、《黃庭經》、《文始經》被稱為道教的五大經,最受重視。

 

六朝時期,另有上清派(茅山宗)道士陶弘景撰編《真靈位業圖》一書,總集所有道教尊神,建造了從天到地七個層次的一套整齊有序的神仙譜系,使神仙信仰更具體系化。後來發展的道教神仙系譜範圍更廣,這也是道教有如此多的節日,如三清、三元、五臘、玉皇大帝及諸道派祖師聖誕等原因。

 

道教的發展,到了唐代愈加隆盛,主要因丹鼎派的長壽成仙、符籙齋醮派的受於天命、延長國祚,深得王公與士族的需求。又李氏皇族追認老子李耳為先祖,一時之間,老子廟、宮觀紛紛建立。高祖、太宗曾先後下詔將道教置於佛教之上。高宗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並於科舉考試中加入《老子》一科。玄宗則更親受法籙,令「道士女冠宜隸宗正寺」,視道士為皇族宗室。並令全國每戶必備《老子》一冊,道教在玄宗的推動之下,進入全盛時期。

 

唐末五代之後,道教內部主張儒、釋、道三教兼融的思想隆盛,各道派幾乎都受到影響;丹鼎一派也由外服金丹為主的煉養法而一轉為內養精、氣、神的內丹修法,如呂洞賓、鍾離權、張紫陽等,為此等思想及內丹派的代表人物。另外,符籙齋醮一派仍受到皇室的青睞,宋哲宗時,正一(龍虎山)、上清(三茅山)、靈寶(閣皂山)三大道派被封為「經籙三山」。遼金時代,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新道派紛起,如在南方的符籙道派有神霄、清徽、淨明等三個新道派應運而生,他們共同的特色是強調內丹、符籙的融和。爾後符籙各派逐漸合流,歸併入「正一道派」(天師道)中。在華北則興起全真教、真大道教、太一教等三個新道派,其中全真教因丘處機見重於元太祖成吉思汗,勢大而信眾最多,後與正一教併稱為道教二大主流。爾後在《老子化胡經》所引起的道經被燬風波後才大幅衰落。

 

道教流布既久且廣,枝末流派不勝枚舉,教義並無統一性,唯在殊異中稍能求其一同者,即「貴生」的主旨,無論是符籙、占驗、丹鼎、積善、齋醮的各個教義皆由此主旨所發展。明清之後,道教已甚衰微,至今的道教似乎更淪為殺牲祭拜的符錄齋醮、臨喪招魂、除妖作法、風水勘輿等江湖方士等型態,與早期道教所主張淨心養性的本質,幾乎背道而馳。唯因其「貴生」的主旨,深刻的牽動中國人民的心思,其源遠流長的歷史,豐富龐大的遺產,早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之一,曾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政治方針、醫藥科技、社會生活,乃至風俗民情起過重大的影響。今日,在大陸、香港、台灣,兩岸三地,乃至日本、歐美已有學者進行學術的研究;希冀透過學術的研討,能令道教神職人員重視精神內涵的修煉,認識真正發源於本土的道教,不再一味的以符水咒術等做為傳教工具。

 

「佛教」與「神道教」之區別為何

 

佛教與道教、民間信仰的差別

 

佛教徒需要安太歲嗎?

 

民間信仰是迷信嗎?佛教對「迷信」的看法如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