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
有人問我,現在的企業競爭這麼激烈,人跟人的關係也常常陷入搶地盤的競爭中,在這種情形下,要怎麼讓人們的心情保持安定?我覺得,真正的大企業家,都會有一種「以敵為友」的氣度。只有器量小、眼光短的人,才會反其道而行,抱著「同行是冤家」、「一山不容二虎」的觀念,把朋友也當成敵人。對擁有廣大心胸的企業家來說,所謂的「敵人」,其實並不是敵人,因為會有人要跟你競爭,那就表示你做得很好,其他人才會想要來搶你的成果,所以你一定要繼續往前跑,當你愈跑愈快,後面跟上來的人也會愈來愈多,這樣就會產生帶動社會往前發展的力量。
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是:你看著別人往前走,自己也想要跟上去,這個時候,你絕對不能亦步亦趨地跟著別人,這樣一定沒有希望,因為你走的都是別人的路,永遠得不到第一。有時候別人走得快、你卻走得慢,也未必不好。這樣反而有餘裕思考,漸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即使規模小,卻也有自己的一片天。
可悲的「搶地盤」心態
我們不要把市場看成是固定不變的,不要老是跟著同一個形式走,以我們佛教徒來說,就算全台灣兩千三百萬人都信了佛教,也只不過是兩千三百萬人,跟全世界比起來,可說微乎其微,何況台灣的佛教團體這麼多,每個團體都在用心推廣,希望能影響更多的人,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只想搶信徒、搶機會,就太可悲了。企業要做的,應該是提供「市場」裡的「消費者」更便利、更有用的東西。例如,看看哪些服務是別人沒有提供的?哪些商品是大家都需要卻還沒有出現的?我們應該設法把它們創造出來。說穿了,人類的文明、文化,也就是這麼推動、創造累積起來的。
我現在在做的,也只是把「理念」和「方向」分享出去而已。例如我講的「心靈環保」、「人間淨土」這些觀念,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在沿用,並不只限於佛教界,這對我來說是很安慰的。我不會說「這是我的專利」,不准別人使用,這就太自私了。我提出這些理念的目地,就是要別人去用它、接受它,至於是不是我們團體的專利特色,就不是那麼要緊了。
「貪婪」與「進取」
也有人問我,「貪婪」與「進取」的分際該如何拿捏?通常我們痛恨貪婪、指責貪婪,認為貪婪是錯誤的。然而貪婪的動機,往往也能帶動這個社會更繁榮、更進步。從這個角度來看,貪婪也沒有什麼不好,可是若變成浪費、變成相互之間的傷害,那就需要改進了。將「貪婪」這個觀念稍稍轉變一下,就是「進取」,這是進步的動力。不過在追求進步而有所「得」的時候,我們也要知道付出,否則又會變成傷害別人的事了。所以我們要問的不是「貪婪」是否是錯誤的?而是貪婪心生起時,要注意是不是會傷了人、是不是讓這個社會受到了損害?
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座小小的海島、這顆小小的地球上,就像是坐在同一條船上,在這艘小小的船上不停地你爭我奪,是非常糟糕的事。一艘船開到海洋去謀生、去尋找資源,最需要的就是「同舟共濟」的心。此外,我們也像是同一個缸裡的金魚。如果缸裡有一條魚認為其他的魚都很可惡,故意到處大便,把水弄得混濁不堪,最後自己不也是受害者嗎?既然是同在一個缸裡,就要有「共同體」的情感,這也是我們現在比較缺少的。如果大家生活在台灣,都能有這樣一分「同理心」,家庭裡的成員互相幫助、互相禮讓;公司和公司之間互相給對方一條路走,讓大家都有飯吃,我們的生活環境一定會更好。
今天這個時代,就是缺少了一點為別人設想的「同理心」。這即是說,當你瞭解到大家都有這樣共同的期望,對你有利的事對我也有利、讓你成長的也可以讓我成長,甚至我成長得快的時候,也能帶著成長比較慢的人一起進步。現在我們所說的「同理心」,多半還是侷限在人際關係的溝通,事實上,「同理心」的概念可以擴展到整個國家社會的層面,不只是「我的公司」、「我的事業」而已。
所以大企業家、大政治家,人生態度都一定是大氣磅礴,真正的政治家絕對不是為了搶位子才來的,他會有奉獻的願心、智慧和毅力。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先生一直到現在都還是讓我們懷念不已?因為他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是不是要做大總統、做皇帝。相反地,一心想要做皇帝的袁世凱,是不是值得我們懷念?我想這是很清楚的事情。工商界也是一樣,我相信無論公司資本大小,只要能夠有這樣的心胸,前途絕對是光明的。現在的大資本家、大企業家,哪個不是從小資本累積起來的?只要觀念正確、心胸寬大,經營得踏踏實實,人生就必然是穩定的,即使遇到大風大浪,也不會一下子就一腳踩空。
不該心存僥倖
「立足點」是非常重要的,若是腳踏實地、步步為營,不僅規畫自己的事業發展方向,也能夠想到社會大眾的需要,那麼即使是小生意人,也會受到大家的尊敬。我們看到很多五十年、一百年的老店,雖然規模不大,卻能維持長久的良好信譽,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它們的經營理念是站得住腳的,所以可以不斷往前走。
現在很多人做生意是抱著「打了就跑」的心理,賺了一筆就走人,這其實是在害自己,因為失去了信譽。我們這個地球,看起來好像很大,其實很小。你在這裡出了紕漏、就算跑到美國去,美國人也會很快就知道你的不良記錄。不管你跑到世界的哪個角落,也都一樣。台灣有很多一出紕漏就逃掉的生意人,滿心以為跑到國外就可以再創事業第二春,但事實上卻不是如此。他們到了國外也只能躲躲藏藏,不可能「又是一條好漢」,也不可能成為人人都尊敬的大商人。
「執著」與「捨得」
接著要釐清的是「執著」和「捨得」的分際:為自我的利益而放不下,就是「執著」;為他人的需要而奉獻,就是「捨得」。為他人奉獻而堅持到底,叫作「毅力」,而非「執著」。「執著」是為了個人的私利、名望、權力,放不下、捨不得;總是只考慮到自己的問題,畏首畏尾、顧前瞻後,把自己弄得痛苦不已,這就是「執著」。
當然也很有可能會有這種情況:某人認為他的理念是最好的、也對社會最有利,於是堅持、執著於自己的想法。但這是僅就他自己的立場來看,並不是「同理心」。他自己認為這個社會需要的東西,未必是社會真正的需要。例如:我有一雙鞋,穿在腳上很舒服,就強迫別人也一定要穿,還覺得不肯穿這雙鞋的人都對不起我:「這麼舒服的鞋,你居然不穿!」像這樣的「執著」,這樣的堅持己見,在現在的台灣經常可以看到。
我對自己有這樣的期許:我沒有「一定要完成」的目標─當社會環境的「因緣」許可我做、需要我做的時候,我絕對全力以赴;但是當環境不許可的時候,我也不會勉強。因為這個地方不行、別的地方也許還是可以做的。古人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裡的「達」並不是說自己多麼了不得,而是指社會環境已經「通達」了,能夠讓我提供自己的力量。這時候,絕對要義無反顧、堅持到底去做,就算失敗也沒關係。而當環境不允許,也就是「窮困」的時候,我或許不能有什麼發展機會,但也絕對不會為自己的利益去傷害別人。
(蕭蔓、馬世芳採訪;馬世芳整理)
* 人生自在語 *
為自我的利益而放不下,就是「執著」;為他人的需要而奉獻,就是「捨得」。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