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慈悲開示:在日常生活中情緒起起伏伏,如何來對治它

問:師父您好!關於權法、實法的操作,弟子這邊再具體問一些生活上面操作的細節。我們凡夫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受到業力的刺激,可能一天下來情緒起起伏伏的,有時候會煩惱。在煩惱當中當然不是那麼的清醒,可能事後稍微冷靜一下之後才知道說,喔,剛才可能起情緒了。

那這時候可能開始要操作一些佛法上面的,可能是要對治,可能是要訶責,或者是說可能是要觀想。師父是不是可以給我們一些建議,就是說,我遇到煩惱的衝擊,那我是不是有些原則性?就是說我面對這個情緒起來的時候,應該是要怎麼去操作實法?

我們應該是要用權法來對治它,還是說我先觀想一下實法,然後再操作權法?這個當中的細節是不是可以請師父再給我們一點原則性的開示?謝謝!

淨界法師答:其實有時候煩惱的活動,也不完全是煩惱,如果只是煩惱那就簡單了,其實某種程度有業力的牽扯。就是說,你看這麼多人,某甲跟你講一句話,你不會生氣,是吧?但是同樣一句話是某乙講,你就很生氣。有沒有?你有沒有覺得很奇怪?就是他跟你有業力。

你知道嗎?所以一般最怕就是說怎麼樣?內外和合,內外夾攻。就是說,只有外境刺激你,你跟他沒有業力,這沒事。就是只有外境,沒有妄想,有境無心。有一種是有心無境,你起煩惱,但是他又不刺激你。最怕的是心境皆有。

就是說,你跟他本來就有業力的牽扯,要麼你欠他,要麼他欠你。大概你會痛苦,基本上是你欠他多一點。業力的牽扯又加上妄想,人生就無解了,真的無解了。你知道嗎?

就是說,我們最怕的煩惱就是,你跟他本身就有業力的牽扯,然後他又刺激你,然後又帶動你的煩惱。當你內在的煩惱跟業力結合在一起的時候,一般的凡夫十個有十個跑不掉的。

那這個時候你對治,因為你已經陷進去了,那你在對治的時候,就是你念佛,一直念佛一直念佛,但是你那個妄想業力不斷地衝擊你,效果就很有限。也就是說,當你陷入妄想跟業力結合的時候,就是有心又有境,這是最麻煩的。因為來刺激你的人跟你有業力的牽扯,或者是你的朋友、你的子女、你的眷屬。

我跟你講,諸位你想想看,會讓你起煩惱的是陌生人還是你的親人?你想想看。陌生人會讓你起煩惱嗎?不太會吧,對不對?他不小心碰到你,你頂多起一下子的煩惱。在你煩惱裡面扮演主角的角色,一定是你的親人,跟你有業力關係的。

所以,為什麼我們不希望直接用權法?因為一牽涉到業力的時候你就很難使上力了。業力是無形的,但是那種力量一波又一波。所以這個時候怎麼辦呢?拉到真如。因為真如本性是風平浪靜的,無眼耳鼻舌身意。

就是說,你觀想你本來就沒有這個兒子,你本來沒有這個眷屬,這個時候對你是最有利的。

拉到真如,它可以把業力稀釋掉,先把這個業力稀釋掉,只剩下妄想就好對治了。這樣懂嗎?先把業力稀釋。就是你從真如的角度,「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何期自性,本自清淨」,就是先把這個妄想中的業力稀釋掉,剩下妄想,它就不是你對手了。這樣懂嗎?

就是說,會讓你起大煩惱的一定是你非常親的眷屬,非常親的,越親的眷屬會讓你起越大的煩惱。這樣你們聽懂嗎?我跟你講,煩惱不可怕,但是這個妄想後面有業力,那就無解,人生就無解了。

但是你也不要覺得不公平,誰叫你上輩子欠他呢?是吧?所以眾生是互相討來討去。《楞嚴經》說這個討,它不會討得剛好,它討的超過,你知道嗎?就是說,你欠他,他討超過了,下輩子你又去討,所以討來討去大家都別出去了!就這樣子。

那你現在說,好,我業力到此為止了,那你就開始要化解業力了。就是不管你怎麼樣,我不跟你互動了!這個時候,把這種帶有業力的煩惱拉到真如本性的法水來,先把業力釋放,稀釋掉,先把它洗掉。

真如本性裡面有業力嗎?沒有,對不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你把這個思想多念幾遍,把業力稀釋掉以後,剩下妄想就好處理了,那就是一個生滅相。所以我們必須把所有的妄想都拉到一念清淨心來,先把業力釋放掉。

你如果站在業力的對立面跟它對著幹,你一定失敗。我們面對妄想沒有問題,但是妄想後面有業力,你就無解了。你看多少做母親的,你明明知道你兒子在騙你,你還是把錢掏給他。這很簡單嘛!事後你非常起煩惱,但是下一次你還是把錢給他,就這樣子。因為這背後有業力,業力就沒有道理可說了,因為你欠他的。

也就是說,你今天不修真如,那你人生就很被動,你就等著業力來修理你了。說白了就是這樣子,你就準備還債了。你要還不起,你就起煩惱了;那你起煩惱,你又不甘心,又造業。好,那就是輾轉相續了,那這個人生就沒完沒了了。

所以,為什麼我們今天要以真如本性做一個停損點?就是說,過去不管怎麼樣,你把所有的問題都拉到真如本性,先把業力釋放,稀釋掉,剩下妄想就好處理了,因為它是生滅變化的。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它很快就消失掉。

《妙法蓮華經》


淨界法師開示:

感應道交最大的障礙是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自我意識是非常可怕的,我們捏造一個自我,然後以自我為中心,你就很難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因為你都活在自我意識之中。


淨界法師: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

一個有志氣的修行人,一定追求臨終的感應道交。臨終的感應道交重點在於突破生死關,就是你必須在生死的關卡能夠突破出來。

突破生死關,當然這個心態的水平就比較高了。按照善導大師的說法,三種心態:怖畏生死、放棄主宰、一心歸命。這種心態我們理解起來不難,但是實際操作非常不容易。

我想,我們一般人很少因為害怕生死,就會把生死給放棄,很少。為什麼呢?因為你心中的妄想。它怎麼來的呢?它是你長時間生命的一種美好記憶。人生本來是很單純的,它就是一個業力的釋放。你的善業在釋放,所以你今生快樂;有些人是罪業在釋放,就痛苦。人生本來只有兩件事情,快樂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為什麼人生搞這麼複雜呢?因為在釋放痛苦、快樂的時候,激發我們的感受,激發我們的想像,激發我們的執著,就讓人生變成錯綜複雜。就是說,人生如果只有業力的釋放,它是非常單純的,你要麼快樂,要麼痛苦,只有兩件事情。但是當妄想加進來的時候,這個事情就沒完沒了,人生無解。因為內有妄想,外有業力,就搞得人生錯綜複雜。

其實妄想的可怕在哪裡呢?因為它曾經都是你親身經歷過的生命所留下的美好回憶。曾幾何時,這都是你美好的快樂的時光,但是到了你要臨命終的時候,它變成障礙。以前對我們來說,這些妄想是一個美好的時光,等到臨終的時候,它變成綁住你往生的一種業障。

妄想為什麼難處理?因為你親身經歷過。你沒有經歷過,不可能留下妄想。按照唯識的說法,你走過的路一定會留下痕跡。什麼叫留下痕跡?你說,欸,我有些妄想今生沒有經歷。今生沒有經歷,但是前生經歷了。

按照佛法的道理,你沒有經歷過,你不可能打這個妄想,不可能的,事出必有因。這個名言種子,肯定是有身口意的造作,才會留下業種子跟名言種子。所以妄想雖然不真實,但是它充滿了你曾經感受過的快樂,它曾經有你美好的想像,還加上你現在的執著,所以你千萬不要忽略它的力量。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可別小看了《觀經》下品的這些人。他造了罪業,內心起了業力的逼迫,產生極度的痛苦,而且百感交集的時候,他在極度的業障要現前、地獄火要現前的時候,能夠聽到佛號, 「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心態能夠產生這麼大的反轉,善根深厚!大善根人!

所以善導大師的說法是,因為我害怕生死,所以我放棄妄想。其實這種人是少數。我舉一個例子好了。比方說,你現在打一個妄想,然後你想要去做一個錯誤的事情。我告訴你一件事,說,你這樣子做不順從本願。你會打消這個念頭嗎?你會嗎?你不會呀!你沒那個本事。

就是說,我們沒辦法站在妄想的角度來處理妄想。所以善導大師這個法……善導大師畢竟是唐朝人,諸位!唐朝是什麼時代?那是像法時代,煩惱輕薄,善根深厚。所以,淨土宗善導大師提出這個思考(怖畏生死、放棄主宰、一心歸命)的時候,唐朝都沒有人提出任何意見。

但是,到宋朝就有變化,永明大師就已經提出禪淨雙修的概念,到了明末的時候,蕅益大師把禪淨雙修落實。他認為,處理妄想,不能只是因為害怕生死。一般人不可能害怕生死就把妄想放掉,必須要先把妄想歸零,叫正念真如。

就是你要先遠離妄想,你才有辦法放下妄想。我們不可能住在一個水泡裡面,去把這個水泡戳破,你沒有那個本事。你一進入水泡,你就享受水泡了。你必須要先遠離水泡,你才能夠把它看破。所以,蕅益大師在放下主宰之前,加了一個「正念真如」,就是把心帶回家。就是說,你要放棄主宰,首先你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把心先歸零,然後你才容易放下主宰。

我想,祖師會對前面的祖師做修正,這一定有原因,因為時代在變,環境在變,人心也在變。善導大師的法在那個時候恰到好處,把這個法放到末法時代,藥太輕,病太重。因為時代變化了,完全靠一種皈依的心就能夠放下妄想的畢竟是少數。因為我們現在受的環境的刺激比以前增加了,所以我們必須要多一道程序,叫作正念真如,必須要理觀的智慧。蕅益大師看到這個時代不斷地變化,所以他把善導大師的法門加以修正。

諸位!蕅益大師的圓修法門跟善導大師的專修法門,你不能解釋成兩個平行線,這是不對的。他們是一條線的,只是他把它更新了,把它加強了。就是說,蕅益大師基本上是承認善導大師的皈依的思想。他認為,一心歸命的確是要放下主宰,但是直接放下主宰是有困難的,有現實上的困難。我們必須要先超越妄想,才有辦法放下主宰。所以他等於是有所傳承,但是有所改良。

《禪觀與淨土》


淨界法師:為何放不下?因為還沒看到人生真相

你能夠真實的覺悟,你才能夠真實的放下!

今天我們講到「如何正確地看待我們今生的生命」,你一定要對這種一時的個體生命保持不迷、不取、不動。我講實在話,你真實地放下身心世界,你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摩尼寶珠。

有一位法王,他講出一個很好的譬喻,這個譬喻你要好好地去參透:

「一個小孩子他一哭的時候,你拿給他一個小麵包;如果他繼續哭,你拿給他一個蛋糕;再哭,你拿一個珍寶給他;如果他又不要,那你只好把摩尼寶珠給他。」

這句話諸位聽得懂嗎?聽不懂?正常!「我們太容易滿足現狀。」佛法就是那個大人,我們修佛法就是那個小孩子。我們每一個人從三寶門中走過去,有些人得到人天福報,有些人得到二乘的涅槃,有些人得到無上菩提。

你要能夠真正地放下,你才能夠得到最圓滿的東西,如果你緊緊地執著你的身心世界,你就很容易滿足,佛陀給你一個麵包,你就要了,那後面的摩尼寶珠,你就沒有了。這意思你們懂嗎?

你說:我把五陰身心放下了,那我什麼都沒有了。不對!「佛性會報答你!」你試試看把你的身心世界放下,即便你今生的身心世界非常的快樂,你也把它放下。因為它會對你產生干擾,它會讓你產生錯亂,會障礙你往生的!

也許你會認為:我前生修得不錯,我布施有福報,我又持戒得尊貴身,我又忍辱成莊嚴,我什麼安樂都具足了。你說:我應該去受用。沒錯!你有權利受用你的今生,但是你過分執著的時候,你會破壞你的來生,問題在這裡。

如果你把今生的快樂福報放下,你來生會更殊勝,那是究竟的解脫;如果你今生一直往這個方面去追求,你以後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它是刀刃上的蜂蜜,在你享受快樂的過程當中,會讓你放逸產生顛倒。所以你如何去面對你的五陰身心,心態很重要。

我希望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你能夠放下娑婆世界,你才能真實的一心歸命、通身靠倒。「一心歸命」是有智慧的成份在裡面,不是一時的衝動。

你要很正確地去觀察你的人生,你才能夠很真誠地跪在「阿彌陀佛」面前,把你整個身心世界融入阿彌陀佛的本願當中,這跟你的智慧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一般人念佛沒有真正融入「阿彌陀佛本願」當中,因為你眼前的因緣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到人生的真相。如果你看到人生的真相,你會覺得這個東西不是我要的,這個糖果有什麼好吃,後面有更好的東西等著你。

當然你要能夠放下,你必須要學習智慧,它只是一個「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就算你現在不放下,你死亡的時候你還得放下,但是那時候要放下,來不及了,太晚了!

在你死亡到來之前,就要養成一種放下的習慣,你還有機會,否則等到臨終時,你就沒有機會了,你還得再繼續輪迴。因為你執著它,你會啟動十二因緣的「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你就順著十二因緣而走;你一定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循著這個道理逆向操作,這時候你的智慧扮演重要的角色。

總之,大家好好去體會「放下」的好處在哪裡!

image

 

為什麼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

 

一個人經常「心動」,就很難跳脫生死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由心靈來引導外境的,一定有美好的未來

 

請你記住,往事不堪回首!

 

能夠弘揚因果輪迴觀念,他的功德是巨大的

 

修行人每天至少要有1小時獨處空閑

 

人死後就一了百了?此為世人最誤天下後世之邪見!

 

有三件事,每做到一次,福報就增加一次

 

得人身卻沒有修行,往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你管不住你的心,福報就不大了

 

你不要以為只要提起佛號,不管你心中怎麼想,佛陀總是有辦法度化你

 

他就看你不順眼!眾生的業力,你沒法改!

 

魔不是青面獠牙,會顯得甜甜蜜蜜,讓你見到他,就不想離開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