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不在乎念得多少,在乎佛號有沒有力量
【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這兩句話很重要,這是蕅益大師告訴我們的。就是能不能往生完全在信與願,你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正想去,你要真相信、真想去,那你就決定去得了;你要是懷疑,不太願意,那就去不了,能不能到西方極樂世界完全看你有沒有信願。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品位階級高下也不是別人給你定的,不是別人把你分發到哪一土、哪一品,沒有人分發,沒有人派你,是你自己的功夫,功夫是什麼?就是念佛。你看看他的念佛不說多少,他沒有說「全由持名之多少」,可見我們念佛多少沒有關系,是功力的深淺有關系。譬如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這個佛號伏不住煩惱,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這個就淺,就沒有用處。有人一天只念十聲佛號,他這十聲佛號,聲聲佛號能把妄想、煩惱壓住,這個力量就深。所以念佛不在乎念得多少,在乎佛號有沒有力量。所謂力量就是能夠伏住妄想,在乎這個,所以他的用字用得很妙。要著重功夫得力。妄想多的人就要多念,妄想少的人就可以少念,念佛無非是把妄想伏住而已,所以我們也不必去學某個人一天念幾萬聲,沒有必要,如果我們生了羨慕的心、樂好的心、好勝心,那就錯了。你一天念兩萬,我就要念三萬,我比你強,這是好勝心,好勝心是煩惱,你用煩惱心念佛沒用處。
每個人根性不相同,因此我們選擇念佛的方法也不必完全相同,所以有出聲念、有默念、有高聲念、有低聲念、有金剛念,所謂金剛念就是嘴動沒有聲音,默念是心里念,嘴不動。這些方法都是自己選擇,哪個方法很適合,我們就用哪個方法,沒有一定,只有一個原則,就是佛號決定要把自己的妄想伏住,這是不變的原則。怎麼念法?現在有很多種念佛錄音帶,有幾十種之多,腔調不一樣沒關系,你要問哪一個念法正確?能伏妄想就正確,不能伏妄想就不正確,以這個為標准。
【信願為前導,持名為正修。】
信與願在前面引導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持名』就是真正的修行,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一個念頭起來,這個念頭是錯誤的,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正念,也就是聲聲佛號喚醒我們的自性覺,因為這句佛號的意思是無量覺,覺心沒有妄念,妄念起來就是不覺。由此可知,這句佛號是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這多麼重要,所以這是淨土法門的『正修』,也可以說是修學佛法里頭最正確的修行。
【持名時,心如佛,願如佛,解如佛,行如佛,則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這是說念佛的態度,念佛時候的存心。我們念佛就是要學佛,就是要成佛,假如我們的心不像佛就成不了佛。佛的心是什麼樣子?前面講過覺正淨是佛心,經論里面常講的菩提心就是佛心。簡單的說,第一個,「佛心平等」,我們要學,我們待人接物要用平等心。「佛心清淨」,順逆境界都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是我們要學的,這是佛心。「佛心慈悲」,大慈大悲,平等的博愛,愛人、愛物。如果我們常常能存這個心,「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這是佛心。心要像佛,心是佛心,你的言語當然是佛的言語,你的言語一定對眾生有決定的利益,不會欺騙眾生,不會害眾生。行是行為,一切的造作都是幫眾生開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這是佛的行為。如果我們的行、口、意都像佛,這一聲佛號就相應,念這一聲佛號的時候,自己就是佛,念念相應念念就是佛。
阿彌陀經要解大意 (第五集) 1986 台灣華藏大專講座 檔名:01-006-000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