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怎樣在紅塵修煉寧靜的心?

我們心是萬法的根源,然後寧靜致遠。寧就是安心。靜就是定心,致遠就是慧心。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只有「寧靜致遠」四個字,其實佛教的戒、定、慧三無漏,一切修行總綱就已經在其中了。

也可以說,寧是覺照,是心的妙用;靜是光明,是心的相;致遠是真空妙有,那麼是我們心的本體。

我們學佛本質上是什麼?本質上是要讓我們的心覺醒過來。修行看起來有八萬四千法門,有淨土念佛,有密宗的持咒,生起成就次第,圓滿成就次第,還有學習教理,還有禪修等等。但是其實很簡單,要說起來也很簡單,所有的修行法門本質上都是:第一個讓我們心安下來,這是戒無漏學;第二個就是讓我們的心變得強大,變得有力量,這個是定無漏學。我們的心一定要強大而且有力量,才可以超出輪回。

你看我們發射宇宙飛船,它靠什麼?它靠這個火箭的推動力要足以大於地心引力,我們的衛星才能夠衝出地球,對不對?

修行也是如此,很多人為什麼說學佛法很多年,但是覺得好像道理就明白,遇到事情就做不到。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心不夠強大,我們的心沒有力量。所以第二步就是讓我們的心變得足夠強大有力量。能夠擺脫凡夫心的業力習氣的束縛,正如衛星的力量大到足以擺脫地心引力的束縛一樣。

同樣的,你看我們發射人造衛星還在三界裡面,它都需要有強大的力量,何況是我們要超出三界,超出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更需要有強大的心力,這個就是靜。「靜」其實它是定心,同時它顯現的是什麼?是心的光明相。「致遠」就是真空妙用,這是心的本體。

所以禪宗裡面很多人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他往往就只說一個空。認為空,心空了,就解脫了。但是,是嗎?不是!一般有一個話叫做「十方來聚會,同共學無為」。如果我們大家精進努力的話,就能夠心空及第歸。但是空只是講到心的體,應該說還有心的相就是明,心的用就是覺。所以空、明、覺,如果具足這個心的體、相、用,能夠圓滿地證得才是真正的明心見性,這是致遠。

如果我們從般若的修證上來說,清淨無漏圓滿的般若智慧是最重要的。正如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所講的「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惟智能度」。要有般若智慧,才足以斬斷生死輪回的鎖鏈,才能夠超出輪回。那麼這種大智慧,其實可以把它歸納為見、行、果。一切的修行方法,都是離不開這三個方面。

首先你要有正確的見地,你還要有實現的路線圖,那就是行,最後要證果位。

所以見行果,是一切法門的,你要修行成就,必須要具足的三要素:見、行、果。那麼我們要證得般若空慧,其實也是需要有見、行、果的。證得般若的見,就是無所求。因為光明心而知道「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不需要向外去求。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內心深處,會有深刻的滿足,這個才是真正達到寧靜。

很多人以為說,寧靜就是我們把世間的事情,不要那麼熱衷去追求,我退後一步,退後一步天地寬,所以我就靜下來了,但是這個當然是,這個起碼比一般的去汲汲於名利的人輕鬆自在多了,但是這還是不夠的。

真正的寧靜,是來自於內心深刻的滿足;而內心深刻的滿足,一定來自於我們的般若智慧的正見,就是無所求,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自具足,能生萬法。我們知道本自具足了,所以就不需要去刻意地去求了。

我們為什麼會有煩惱痛苦,因為我們的心是不完整的。我們總是有所求,我們總是認為我現在不夠好,現狀不夠完美。我期許在未來有一個更完美的我,因此我就一直去一直去追逐。這種投射,因為現在不夠好,投射到未來,希望未來更好,會讓我們一直向外去追逐,我們的心一直處在迷昧狀態。

我們真正要覺醒,要從見地上樹立,就是無所求。雖然無所求不是凡夫所理解的這種無所求,而他的事業能夠做得更廣泛。為什麼?因為他輕裝上陣沒有包袱,一切所取得的成功,自己都不會去執著。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因此能夠離相修善,所以他的外顯的事業能夠做得更廣大,那麼這個是見地。

行持,就是無所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雖然看只有四個字「寧靜致遠」。要知道,靜其實就是我們開般若慧的見地。寧就是真正實現的路線圖,就是無所住,就是一切不執著。果就是無所得。致遠就是無所得,圓滿菩提歸無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