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讓仁波切:我們做事不能期望讓所有人都滿意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的性格、習氣、思想觀念都有很大差別,所以我們為人處事很難讓所有人滿意。行事只要自己發心符合佛陀教言,不違背「無害心」的原則,盡心儘力去做,至於結果是否如願,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個人能決定的。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說過:「有情種種心,諸佛難盡悅?何況劣如我,故應舍此慮。」由於眾生的習氣差別很大,看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處事的方法、態度也千差萬別,即使佛菩薩已經把事情做得很到位了,也會有人不滿意。
作為輪迴中的無明凡夫,我們的福報和智慧遠不及諸佛菩薩,想要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滿意,這是不可能的。釋迦牟尼佛是完美無缺的人中獅子,但是他在宣講佛法時,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對他有信心。儘管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但他所講的智慧,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甚至有持邪見者認為,佛陀的形象並不怎麼樣,聲音也很難聽。
例如,有一位常年跟隨佛陀的侍者善星比丘,因自己的邪見,曾經公開說:「跟隨他二十四年,除了頭上比我多個光環,也沒發現他有什麼地方超過我,他其實小如芝麻般的功德也沒有,憑什麼我要做他的侍者。」善星比丘說畢就離開了佛陀。
所以,我們做事不能期望讓所有人都滿意。通常情況下,只要我們的發心是正確的,做事時保持一顆慈悲之心,懂得替別人著想,包容理解他人,目前能做到這些就很好了。
根讓仁波切:直面內心,用智慧面對治我們的煩惱
凡夫都有自己的七情六慾,在佛法的層面上,可以歸納為五毒,也就是貪嗔痴慢嫉。而內在的五毒,其來源總的來講就是我們的執著和習氣。
每個人有不同的習氣,這背後都有著複雜的因果關係。面對這些問題,佛法從來都不會迴避。八萬四千法門,處處都在講如何直面我們的內心,用智慧面對這些煩惱。
佛法讓我們通過聞思修,認識到貪嗔痴的普遍存在,並反觀自心,最終讓我們能夠直面這些貪嗔痴,而不是強迫自己壓制這些念頭。
學習佛法,一定程度上,就是讓我們學會面對自己,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貪嗔痴及其引發的各種世俗慾望。凡夫都有自己的慾望,最要緊的不是否認它,而是按照佛陀指示的解脫道,認識並轉化它,並逐步用空性見地對治它。
有的人沒有系統地聞思修,很害怕面對自己內心的念頭。其實,你的擔憂和恐懼,只會讓你更緊張。在具德上師的指導下,這些都是可以有效地加以對治的。
具體而言,無論是寂天菩薩還是無著菩薩的教言中,都是在引導我們認識自身貪嗔痴的本性,而不僅是簡單地壓制它。
了知貪嗔痴三輪體空的本性,並針對性地不斷串習,就能有效地加以對治。
薩迦班智達說過,「無論對任何事物,熟練了就不困難;正如工匠學習技術,神聖的教法也不難掌握。」所以,如果自己習氣和業力比較重,也不必太擔心,只要按照次第進行,就一定會有成效。
其次,如果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能力,給自己一個定位也很重要。客觀地觀察自己,審視自己的內心,再決定自己適合的修持方式,無論是持咒還是禪修,這些都能有效地減弱甚至消除貪嗔痴等煩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