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心很重要
記得以前,我爺爺跟我說,有字的廢紙要收集,不能扔進垃圾堆,要統一放到露天干淨的地方燒掉,把灰倒到河裡。那時我心裡在嘀咕,現在廢書都拿去二次利用後,做衛生紙了,有需要那麼麻煩的要燒掉嗎,不過都是碳水化合物嘛。學佛後,想起了老一輩人的做法,這個做法,就是為了恭敬。恭敬文字,不是文字需要恭敬,而是人的法身天性中,需要恭敬一切東西,更何況是能破迷開悟的文字。
人要有個敬畏的東西。儒家的定制三綱五常這些禮制,都是讓人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的位置。道教的,說太上感應篇,講到天要降災還是賜福,講到高高在上的天。這也是讓人有敬畏的東西。人有敬畏的東西,才能約束自己。古人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地鬼神。這是一種恭敬心。
恭敬和謙卑,似乎是做人一輩子要學習的。以前的人,在外面當了大官,騎馬回家,路上經過祖墳,或者祠堂。都要下馬下車,表示恭敬,不可以大搖大擺。這就是要有敬畏之心。佛弟子學佛後,見到佛,也要合掌,不可大搖擺走過。這就是有失去恭敬。
以前有個朋友,信佛,坐他的車從潮州到廈門,路邊山上遠遠的地方有個廟,他在車上看到了,就雙手合十。我看了特別感動。這就是恭敬。恭敬是一輩子要修持。
有句話,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天邊,學佛三年,了無雲煙。很多人剛學佛,見佛很恭敬,磕頭虔誠,學佛久了,不恭敬了。見佛也不拜了,還說只要心誠就好。其實這就是業障和我慢。我們誦經還是做善事,最重要的一點,要培養起恭敬心。如果越學佛,越不恭敬,很可惜。這也是業障現前。
我們進寺院,一定要先拜佛。你進主人家,先和主人打一聲招呼,這是最起碼的禮貌。拜佛也是如此,是和佛打招呼。從寺院出來,也要拜佛,和佛打一聲招呼。這是培養恭敬心。拜佛如佛在,我們不要看成這是木雕,這是石雕。你覺得是雕塑,只是得到雕塑的加持,你看到他是佛,就得到佛的加持。這個很關鍵。
聖人以神設教,佛教以像來彰顯佛的本意,也是為了讓眾生培養恭敬心。現在是像法時代,佛已經滅度了,只有佛像留在人間。但佛像就代表了佛,雖然是木頭雕刻的,成分和普通木頭也一樣,但他就是代表佛。相的存在可以降伏傲慢心,培養恭敬心。
佛在經中說,末法時代,眾生就販賣如來,賣佛像。為什麼賣佛像罪過大,佛好比父母,我們把父母的像雕刻來賣,來賺錢,這個罪過就大了。為什麼,這樣子會失去恭敬心,失去恭敬心,就斷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古人造佛像,不僅要按照造像儀軌,而且造像前,還要齋戒,敬天,這都為了保存這種恭敬。
有些人讀了佛學後,就看不起老太太拿著香念叨,覺得是迷信。雖然他們有些迷信,但他們的恭敬,是值得每個佛弟子學習。這個恭敬很重要。知識分子研究佛教,把佛教當成文化來研究,失去了恭敬心,這樣子就得不到解脫。他們以自己的思維和分別來研究佛教,導致失去信心。所以往生前沒有不識字的念佛老太婆來的自在。
恭敬心已經是人的天性,是人自性的流露。越謙卑,越恭敬,就越能和天性相應。修行,就是要跟天性相應。
轉自:福安觀音寺 新浪博客
黃柏霖警官:為什麼伏不住煩惱,因為沒有恭敬心
這個地方有一段經文,「只主於敬」,這四個字很重要。恭敬心是一生當中修行成敗的關鍵,這是老法師開示的,我們在這個世間生活,我們內心有煩惱,外面有惡緣在誘惑,所以我們很容易退道心,修行很不容易。老和尚說,他看到很多修行人,修得還不錯,但是最後退道心了,覺得很可惜,為什麼會退道心呢?很簡單,他內心的煩惱伏不住,他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煩惱。念佛都伏不住煩惱,老和尚說,那用其他方法就沒有用了。
經上說,你如果真正念佛,有二十五位菩薩護念你,日夜保護你,你還伏不住煩惱,那二十五位菩薩就回去了,不會保護你了。那當然你會業障現前,會事事不如意,會到處有人事考驗,會有人我是非,為什麼?因為你旁邊沒有二十五位菩薩。如果你是真念佛人,你旁邊有二十五位菩薩,凡事都是心想事成,凡事都是吉祥如意。所以就表示說,我們沒有好好念佛,我們沒有老實念佛。所以老和尚說,你如果沒有真正的念佛,伏不住你自己的煩惱,你修其他法門也沒有功德。
那我們再進一步追究,為什麼伏不住煩惱呢?老法師說,沒有恭敬心。所以你注意看,煩惱心很重的人,恭敬心都不夠,他對人不恭敬,對事也不恭敬,他沒有發菩提心,也沒有平等心,就他沒有恭敬心。所以恭敬心是性德,印光大師說,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人為什麼會有福報?因為他有恭敬心。你沒有恭敬心,表示你業障重,沒有福報。
我忝為一個學佛人,十幾年來就是這個態度,我對人對事,我是真的有恭敬心。人,我不分貧富貴賤,我一視同仁,有求必應。所以一般來說,我都叫做沒問題先生,找我的話,都是沒問題先生。不管是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只要有求於我的,我都會給對方滿意。也可以講說,到目前沒有給對方不滿意的。但是也有碰到幾位,真的是業障很重的,精神有一點異常的,那是沒有辦法,這個不是說我做不到。
我有一次看到老和尚,我護持老和尚,當護法,他到佛陀教育基金會講課開示,我當護法金剛在旁邊保護。有兩個老菩薩在佛陀教育基金會的樓下等老和尚,其中有一位說,老和尚,你救我啊,我耳朵有人跟我講話。老和尚說,念佛。他的意思叫老和尚給他加持,把講話那個人趕走。老和尚說,我不會,我沒有神通。另外一個老菩薩說,老和尚,我們會長是魔。老和尚說,你講人家是魔,你就是魔,你怎麼可以說會長是魔呢?老和尚說,我不會除魔,你不用找我。老法師也沒有辦法,對這種精神異常的,業障重的,實在是沒有辦法,但是恭敬心是一定有。所以老法師說,我們就進一步去研究、去追究,為什麼都伏不住煩惱呢?沒有恭敬心。所以一般我們普遍來看,業障很重的,大部分都沒有恭敬心,有恭敬心的,他業障基本上都比較低一點,而且福報還不錯。
所以學道的心就不真誠、不恭敬,如果真正是真誠恭敬,外面的緣不容易動搖他。你不管別人講什麼,我對我的老師、對我的師父,我恭敬一向如此,我從來也是這樣,我就不動搖的。為什麼他可以做到這樣?因為他自己有能力控制境緣,也就是說他能轉境。他今天定力夠,他有恭敬心,他定力夠,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他可以不受外面境緣的影響,他不會動搖,為什麼?因為他伏得住煩惱,他不受境緣的影響。所以我們自己的心不夠真誠,缺乏敬意。
所以經上一再講「一切恭敬」,你看我們拜經文或是拜忏,我們看忏本裡面都講「一切恭敬」。「一切恭敬」這個很有道理,儒家的《禮記》說,「《曲禮》曰:『毋不敬。』」這「敬」太重要了。十大願王第一就是「禮敬諸佛」。人要存誠敬的心,不但不會妄動,也不會起一個妄念,起一個念頭,敬就失掉了。所以你看,如果你起一個惡念,恭敬心就不見了,恭敬心不見,那就貪瞋癡慢疑習氣就跑出來了,你就敢為非作歹了,因為什麼?敬不夠了,敬就失掉了。從這個地方來看,不管他對佛學研究有多麼深、多麼淵博,講得多麼好、修得多麼好,如果還是被外面的境界所動,一考試就不及格了,這個沒有用處,禁不起考試。所以恭敬心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成敗重要的關鍵。
以上是老法師在《阿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一百五十六集所講的,時間是一九八四年。
《太上感應篇匯編》(第七集) 黃柏霖警官主講
恭敬三寶為自己種福田
洛桑陀美
我們進入佛門來,信佛、學佛,首先要恭敬三寶!三寶是福田,我們想得到各種福報,智慧,都是在三寶這塊福田裡生長出來的,三寶這塊福田,種什麼得什麼。什麼是福慧資糧的種子?虔誠的恭敬心。
什麼是損害自己功德的種子?貢高的傲慢心。經論中說我們對三寶有一念的恭敬都會有無量的功德。為什麼會有如此的功德,因為三寶的事業偉大!可我們凡夫傲慢的習氣很重,不論哪個方面取得點成績,就會覺得自己很重要、很厲害、很了不起。當為寺院、為弘揚佛法做點事情的時候,很容易自我膨脹,對三寶的恭敬心就降低下來,這樣很容易損害自己的功德、福報!
三寶是指佛、法、僧。我們業障重沒有福報見到佛,現在可以見到的是佛像,那麼我們就要恭敬佛像。
恭敬表現在身、口、意上,就是身體上的行為,說出來的語言和心裡所想。身體上的恭敬表現在外在行為上,如頂禮等,口上的恭敬就是讚歎三寶,心裡上的恭敬就是虔誠、崇高的敬仰三寶!
在這三個方面裡,心中所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心裡所想才能表現出來身體上的行為和口中的語言,內心中恭敬必然會反應到外在言行的恭敬上,所以要從內心中培養恭敬感。
有的人說我心中恭敬就成了,不必表現在身體上的行為,見到佛像心中頂禮就好,身體上不需要頂禮。除非有特別不方便的情況,否則這種說法是一種自我的欺騙,只能說明你的內心並沒有真正的生起恭敬心。
當內心中真的生起恭敬感,身體上會不自覺的進行頂禮。當我們內心對佛陀恭敬時,見到佛像自然會有感恩心和敬仰心,自己的行為一定會注意。否則我們見到佛像的時候依舊會隨隨便便,包括身體上的姿勢和穿著等!
同樣我們也要恭敬法,各種經論。表現出來就是不能隨隨便便把經書丟到哪裡,從經書上跨過更加不對,也不能把經書放在地上。我們翻看經書之前,最好是把手洗乾淨、然後把經書放在頭上頂禮一下,把經書放在高處等等。
還有就是恭敬僧,這一點是最要引起我們注意的。對佛像和經書的恭敬比較容易做到,但對僧人的恭敬,我們很容易遺忘。
因為我們很容易看別人的毛病、挑別人的錯誤,這個習氣當我們面對僧人的時候也會顯現出來,而且當我們傲慢心生起的時候,會遺忘對僧人的恭敬心。出家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經論中說出家的佈施勝於一切佈施,《出家功德經》有阿難勸一位王子出家的公案,僅以出家一日一夜修持淨戒,獲得七返六欲天的果報。《本緣經》中說,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
出家人身披佛陀的法衣,獲得佛菩薩的加持,戒律清淨的出家人哪怕什麼都不做都會把佛的幢像樹立起來,別人見到出家人身著的袈裟都會在心裡種下佛法的種子。出家人在誦經時,不論是祈福、消災還是超度,都具有非凡的力量,因為在誦經時自然獲得了諸佛菩薩的加持力,我們恭敬出家人,也會有無比的功德,供養出家人,功德更加大。這方面有很多感應故事,目健連以齋僧功德令母親而脫離三途之苦;梁武帝建寺齋僧感得妻子從畜道而升天道。就算有個別的僧人修行不好,那也是他個人的事情,我們也一定要尊重他,這樣我們自然有功德;而我們要是猜疑、誹謗、怨恨出家人就會為自己造下許多惡業,嚴重損減自己的功德,就算我們做了再大的功德,也沒有一個出家人守持戒律一日一夜的功德大,這一點上我們居士一定要倍加註意。
所以,我們現在信佛了,要為自己種福田,一定要恭敬三寶,恭敬出家人。
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
大安法師
作為修行人,在行持上必須要奉行一個原則:誠敬——「主敬存誠」。在這一點上,儒家聖賢和我們佛教歷代的祖師大德都特別強調。
「誠」就是心性上不二的心體;「敬」則是「誠」的表現形態。
淨土法門尤其重視「誠敬」二字。有誠敬才能跟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當生獲得現世的利益,臨終時蒙彌陀願力加被,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如果大家用心讀過《印光法師文鈔》,會發現書中不斷地強調「誠敬」。
在《復永嘉某居士書五》中,印祖談到,由於自己罪業深重,出家以後就希望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所以常常從古德的修持中尋求懿範,以期作為自己的榜樣。經過一番覽經閱典,印祖最後得出個結論:「誠與恭敬,實為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
修道最高的秘訣是什麼?就是誠和恭敬。印祖從此常與有緣者諄諄言之。然而,「誠與恭敬」一語,舉世之人都知道;至於為什麼要「誠和恭敬」的道理,舉世之人都不明白。
印祖在其他書信中做了說明:「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佛弟子面對三寶時,如果處處表現恭敬,便能消除業障,增添福報,開發智慧。
比如,面對佛像時,要像真佛就在面前一樣,必恭必敬;讀誦佛經時,就好像佛在親自給自己講經說法,不敢有一念的懈怠。這樣才能得到佛法的實益。
反之,如果缺少恭敬,對待法寶的態度隨便,在佛像前行為不檢,或是把佛經置於髒亂之處,即是犯了褻慢之罪。縱然此人修了許多善業,也只是種個遠因,而其褻慢之罪的後果,不堪設想。
由於各自業力因緣的不同,修道人之間在根機上存在差別,但一個鈍根的人,若以誠敬心修學佛法,進步將會很快;一個利根的人,若無誠敬,也慢慢變得沒有作為。
所以,一個修道人若想有所成就,還是要在「誠敬」當中去求。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當得到利益
界詮法師
你看玄奘大師那麼艱辛去印度取經求法,我們今天佛法送到我們的身邊,我們對佛法會怎麼樣呢?會非常非常的怎麼樣,那種恭敬心、供養心生不起來,你不得不承認現在是末法,我們的根性陋劣。祖師們會那樣地去求法不懈努力,哪怕生命都不要,為法忘軀。我們現在談得上為法忘軀嗎?為啥法忘什麼軀?對不對,為法可能為了一點法,更重要的是為了安逸而已。
我們看看祖師法顯,法顯大師五十幾歲去求法,然後回來的時候呢?那麼艱辛,在海上漂流,漂了好幾個月靠不了岸。不像現在的遊艇,你以為是坐遊艇坐輪船,舒服觀光,那小船漂啊漂啊靠不了岸。那麼辛苦,歲數很大了,七八十歲他還南下弘法,法顯大師來過福州的。
所以說,古德們為法犧牲那麼大,我們今天能夠聽聞到佛法,有祖師們的犧牲成分。你想當時去印度求法的人很多,很多人都沒有回來,你看看《佛國記》裡面法顯大師的記載。他遇到同鄉人他非常的感慨,有些人就死了,他們一起走著走著,有些人就凍死了,要凍死的人他說,你趕緊走吧你不要管我,你管我你就到不了西域取不了法,就讓我死在這裡。
那一起去有人死了怎麼辦呀?問題要看他走不動了,在雪山當中有被凍死、有被餓死的,那有很多沒回來,都是我不知道的人。我們知道的有義淨啊、玄奘啊、法顯啊,這些人是比較有名的。上一次我考大家,問他們到西域求法第一個人是什麼人?很多人不知道,有寫的法顯或寫的是玄奘,你想想很多人被湮沒都不知道了,朱士行最早去的,朱士行也是中國比較早,是受戒的第一人。在此之前,還有一個出家的,中國比較早出家的,嚴佛調,但是他沒受成戒,當時戒法還沒傳來。
我們今天對佛法這麼的淡漠、不恭敬的原因呢,什麼原因?太方便了,聽法太方便了。現在網絡弘法五花八門什麼都有,經書也多得氾濫成災,所以無法生起恭敬心。不要說過去,像我出家那個年頭,哪怕一本功課本都非常的稀有。文革期間經書都被破壞了,有的被燒掉了沒有了。那時我們出家功課本用手抄,有一個功課本就用毛巾包起來,七弄八弄的,哪像現在隨便扔,多得要死。
我上一次在大殿把那個功課本收起來,他們亂扔,有居士這個拿一下再亂插,插在那裡,然後又扔在拜墊上,真的很不恭敬。那是佛法,佛說的法,佛體證的法,祖師們宣傳過來的法,他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把法傳來,我們今天才能學習。然後我們卻就這隨便亂扔,一點不恭敬,不恭敬還想要從佛法當中得到利益,怎麼可能呢?佛法從恭敬當中求啊,我們要有份這樣的心。
有的居士他拿了不會看,開始《楞嚴咒》念「妙湛總持不動尊」他跟著,跟到後面,他就開始不知道念到哪裡去了,那個哪有那麼好跟的,不好跟,他跟不下去了,然後經書就往那一扔就完了。然後我一氣之下,別看了看啥看,對不對,他不會就不會,會就會,有這種情形。所以我們對佛法一定要產生恭敬,恭敬心,你才有好樂心,在佛法當中得到利益。學法的目的是要從佛法當中得到利益、好處,乃至諸位學戒也是,生起不來這種心的不能成。
我們現在業障很重,不能說是賴業障,可真的是這樣啊!怎麼就不好樂呢?業障重,怎麼辦?懺悔業障,那麼十大願王裡面就有懺悔業障。我們要生起稀有心、難得心,再往後想學就沒有了,再往後的人想學戒就沒有了。男眾我們這裡還有一撥人在這裡在研究在學習,再往後就沒有了。我們這一撥人不想學,你要到哪個地方去還會有人去啃律藏的事情,就沒有了。沒有,佛法就亂了。佛法因為有戒律才莊嚴,沒有戒律它就不莊嚴,不莊嚴就亂了,一起亂。你外面看看聽聽,五花八門什麼事情都有。怎麼辦?我們要生起稀有難遭遇想,能夠聞到佛法。
問:為什麼我用恭敬心對待一些人,他們反而覺得我好欺負呢?
大安法師答:恭敬別人就不要太在意對方的態度了,首先我們要做到恭敬一切,用孔子的話來說,就是「出門如見大賓」。但雖說如此,我們對人的恭敬也不要做得過頭了,禮節禮節,恭敬是「禮」,但還有個「節」呀!
沒有「節」不行哪!這個「節」,就是在特定的時空當中,知道自己講什麼話、做什麼事最恰當,要掌握這個度。
這個「度」,就是孔子所強調的既不能「不及」,也不能「過」。
一般人總認為「過」比「不及」要好,其實並非如此。在世俗的層面,「左傾」比「右傾」更好嗎?沒有更好,有時更壞。零下30度的低溫固然讓人冷得難以忍受,但攝氏40度以上的高溫就讓人好受嗎?所以孔子才說:「過猶不及。」「過」和「不及」的毛病,彼此彼此。
你只要用真誠心、恭敬心對待一切,一般來說他人都會報之以恭敬心。如果反而覺得你好欺負,自己要反思一下為何會這樣。
恭敬心可不是諂媚心,要注意這點。如果對別人過於恭敬而顯得有點低聲下氣,就好像求別人什麼似的,就好像需要別人說自己好話似的,那就不好。
我們不能像孔子所呵斥的那樣「巧言佞色」,也不能像孟子所呵斥的那樣「脅肩諂笑」,因為「巧言佞色」則「鮮矣仁」,而「脅肩諂笑」則「病於夏畦」(比驕陽似火的夏天在菜園種菜還感到勞累和難受)。「巧言佞色」與「脅肩諂笑」,外表看起來很恭敬,實際上是獻媚討好,為正人君子所不齒。
我們外表很謙卑,很恭敬,但內心還是要有一個剛骨。人不能有傲氣,但不能沒有剛骨!
如果別人覺得你很好欺負,說明你缺乏浩然正氣。什麼是「浩然正氣」?林則徐所說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慾則剛」,就彷彿似之。你「有容」,才能有恭敬;你「無慾」,才能有剛骨。我們做人要外柔內剛,外圓內方,這樣對人恭敬時,別人就不會覺得你好欺負了。
其實,人往往是越傲慢越被人瞧不起。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曾說過:「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而「不敢為天下先」的結果卻是「後其身而身先」,最終的結果肯定是很好的。
就比如說如果你任何時候都都能夠做到先考慮他人,好事給他人、壞事留自己,走路讓人家走在前面,寫文章署名讓別人署在前面,自己坐在更後一點、更卑一點……如果能這樣卑以自牧,又有正氣剛骨,那麼你在一個群體當中肯定是受歡迎的,怎會因謙卑而讓人覺得你很好欺負呢?過去有句話叫做「謙卦六爻皆吉」。在《周易》六十四卦中,連乾卦都有個「亢龍有悔」,六爻皆吉的只有謙卦,因此真正的謙謙君子是不會受人欺負的。這是其一。
其二,退一步說,即便是他人欺負我們也沒有關係,這正是修忍辱、消業障的好時機,不用介懷。
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別人的欺負、別人的讚歎,也要做一體觀,無我相,不要放在心上。《金剛經》說:「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樣的道理,你對人恭敬,卻受人欺負,不也同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輕賤相似嗎?受持、讀誦《金剛經》為人輕賤,卻消滅了罪業,免墮了惡道,最後還能成就菩提大道,同樣的道理,你對人恭敬卻被人欺負,有什麼好擔心、好幽怨、好懊惱的呢?
見羲法師:一分恭敬 消一分業障
古德云:「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意思是說,恆以慈心愛護他人者,他人必敬以慈愛之心;恆以恭敬之心敬重他人者,他人亦必敬之。正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慈悲心、恭敬心是因,他人亦以慈悲心、恭敬心回應是果,可謂即因即果,事理一如。
佛陀開示大眾,人生在世有二十難,其中「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歸納起來就是「恭敬難」。為什麼呢?因為在我慢的驅使下,人們總是將自己擺在最重要的地位,所以說「我慢山高」、「人心比天高」,這樣一來,業障也就緊隨而至。
缺乏恭敬心,其實就是我慢的展現,一般來說即是「夜郎自大」。夜郎為漢代西南邊境的一個小國,其國王不知漢境的廣大,竟問漢使:「漢孰與我大?」後人便以「夜郎自大」比喻我慢之人。妄自尊大,經常不自覺就會輕視別人,自然無法心行平等。
「我慢」是每一個人的通病,會障礙我們的人際關係;對修行人而言,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不但自己無法解脫,也容易帶給別人困擾。例如,在團體當中,若每個人都心懷我慢,這個團體就不會和諧,因為大家不懂得謙恭辭讓,就不能互相尊重,自然是非、嫌隙就會產生。所以說,要用恭敬心來消除我慢心。
「恭敬」就是能夠尊重自己,也能尊重別人。一個真正尊重自己的人,就懂得尊重別人;能尊重別人,就能消除我慢所帶來的障礙。所以恭敬之人,自然能得真正的大自由、大自在、大解脫。
佛法中將慢心分為以下幾種:
一、慢:與劣於自己的人相較,認為自己較殊勝;而對於與自己同等的人,因為彼此差不多而心起高慢。
二、過慢:對待與自己實力相當的人,硬說自己勝過對方;對勝過自己之人,偏說對方與自己實力相當。
三、慢過慢:對勝過自己的人,起相反的看法,認為自己勝過對方。
四、我慢:乃七慢中的根本慢,依我執而起,於五蘊假合身中計我、我所,內執有我,則一切人皆不如我;外執我所,則我所有皆高人一等。需照見五蘊皆空以為對治。
五、增上慢:對於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卻起高傲自大之心,自認已證、已得。
六、卑劣慢:對於極優越之人,認為自己僅稍差於他,或雖已完全承認他人的高勝,卻不肯虛心向他人學習。
七、邪慢:無德而自認有德,依邪知邪見而起。
以上七種慢,其實不外乎我執堅深而起,對治之法,就是培養恭敬心、謙卑心來轉識成智,若無法除慢,則始終愚癡,與煩惱為伍。《楞嚴經》記載:「慢習交淩,發於相恃,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因而水發。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可見慢心不只是一種習慣,而是一種愚癡之心,是帶領我們奔向三途惡道的業因,若真修行人,豈可輕忽而不對治?
有一次,六祖惠能大師接見一位來自洪洲的僧人——法達,法達頂禮大師時,頭怎樣也不肯碰到地面上。大師知道他心中尚有一絲掛礙,便問他:「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法達回答:「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原來法達自認為誦讀法華經已多達三千遍,自視非凡,因此心中起了慢心,所以頂禮時頭不至地。於是六祖大師為他開示:「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的道理,又為其開示佛法第一義諦:「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禦白牛車。」法達於是心契玄津,言下大悟。
佛法云:「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對世間人來說,大多倚仗權貴或才幹而增長慢心,容易與他人格格不入;對修行人而言,則多半因修諸功德善法而心生執著,反而無法契悟真理。由此可見,想要消業、轉業,唯有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佛性開始,從事相上的謙卑禮讓,增長內心的恭敬心、清淨心,如此不但可以消除業障,更能與理相應,增長福德、智慧,圓滿菩提。(出處:中台世界)
悟道法師:恭敬之心表現在外面就是禮。
敬是一個存心,恭敬之心表現在外面就是禮。你內心的恭敬是平等的,沒有分別的;禮表現在外面就有分別,表現在外面的禮就不平等,表現在外面的禮有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依照身分、地位而不一樣,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對人恭敬,對動物也恭敬。對人,長輩我們對他行禮,有禮節;對動物的愛護,像佛門裡面放生、吃素,不任意去殺害動物,連微小的昆蟲都不能殺害。不但佛教,實在講道家都是這樣教導的。你看《太上感應篇》裡面講,「昆蟲草木猶不可傷」,你看昆蟲(微細的昆蟲)、草木都不可以任意去給它毀傷破壞,儒家講仁。所以三教這個是共同點,不但儒釋道,世界上所有宗教,仁愛這個心都一樣的,不管哪個宗教,沒有一個宗教不講愛的,這個愛是仁愛的意思。所以這是講禮表現在外面不平等,內心恭敬是平等的,表現在外面有差別。所以我們不能看到一條狗,禮敬諸佛,這條狗也是佛,看到那條狗就給牠頂禮三拜,然後看到一隻貓也給牠頂禮三拜,給社會大眾看到了,大概這個人頭腦有問題,神經病。所以為什麼要禮,禮節它就分這個,在事相上分尊卑長幼、親疏遠近,表現在外面不平等,內心的恭敬是平等的。對桌椅板凳這些東西也是恭敬,你給它擺整齊,給它擦乾淨,就是對它的禮敬;你一雙鞋給它擺整齊,不要亂丟,也是恭敬。不是看到桌子就給桌子頂禮三拜,這樣會給大眾看到學佛的人怎麼學得怪怪的,這個完全把經義搞錯了。……
其實禮道理很深,孔老夫子他都說他不懂,我們怎麼會懂?所以,「林放問禮」,問禮是什麼意思,問孔子禮是什麼?孔子說,「大哉問」,大哉問就是你問的這個事情非常之大。為什麼說大?林放問禮,他是問禮的根本、禮的精神,不是問枝枝葉葉的。禮,不是說見人鞠躬、對人頂禮,那個就有禮,不是的。如果你對人鞠躬,內心對人傲慢,那只有外表,內容沒有。我到日本看,日本就犯這個毛病,他外面做得很到位,我們真的是不如他,自歎不如,要向他學;但是他內心就缺乏恭敬心,傲慢,對你行禮,內心瞧不起你,那個就是傲慢。所以林放問禮就問這個,要怎麼樣才標準?就是內心恭敬,像普賢菩薩十大願王第一願「禮敬諸佛」,那就標準了,外面有禮,內心恭敬。不是外面有禮,內心傲慢,這個就不是真正的禮,這樣還不如內心對人恭敬,外面他禮數比較不懂,這個還比較可取,為什麼?因為他內心恭敬他是真心的,只是外面這些禮節上他比較不懂。所以孔老夫子在《論語》講,先進這個禮比較粗糙,後面這個禮比較細緻,如果選擇他選先進。為什麼選先進?以前的人心厚道,人心厚道。所以禮的精神、根本是最主要的,禮貌這是外表,這個我們必須要瞭解。
恭錄自【地藏菩薩本願經】第十二集 悟道法師主講 檔名:WD14-007-0012
〔注〕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白話〕林放問禮的本意。孔子說:「你所問的意義十分重大,依禮而言,與其過於奢侈浪費,寧可節儉樸素。辦理喪葬大事,與其過於注重形式與外表的繁文縟節,寧可內心哀戚些好。」
恭敬──佛性平等常不輕
恭敬,是奠定社會倫理的基石。佛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是未來佛。
若是深信此理,發之於身口意,三業自是恭敬和悅;
人與人之間能夠相互敬重,則社會必定安詳和諧。
自心恭敬,即能開展出光明和樂的未來!
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對上以敬
用恭敬心除去我慢
「敬」,是恭敬、尊重、禮遇。敬的相反就是我慢。我慢習氣重,就成為倨傲、驕慢、輕視;我慢習氣輕一點,仍存有不敬重的潛在意識。用恭敬心可以去除我慢習氣。
要想培養恭敬心,首先要知道那些是「上」?譬如,公司主管、政府首長;學校中的校長、老師;家庭中的父母、兄長,這些就是「上」,乃至於社會賢達,對社會、國家有貢獻的,這些都是「上」,都要尊敬他們。為什麼要尊敬他們?以佛法來講,就是因果。儒家也是講「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我們對人家尊敬,人家對我們也會尊敬。用尊敬心、恭敬心,可以除去自己心中我慢這個障礙。
慢心是個大障礙。修行上,有了慢心,道業不能成就;在社會上做事情,有了我慢心,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上面的人也不敢重用。所以要有恭敬心。
恭敬易成就諸事
佛法講,有一分恭敬心,就能消除一分業障;有十分恭敬心,就能消除十分業障。消一分業障,就能增長一分福德和智慧;消十分業障,就能增長十分福德和智慧。今生馬上就能有此善報,不用等到來世。以上所說的是世間的恭敬心;出世法方面,對於佛、法、僧三寶,佛像、佛經、僧眾,也須有恭敬心。
大眾來到道場,對於佛、法、僧三寶很恭敬,這種恭敬心養成了,帶到家庭、社會,自然而然對任何人都能恭敬。如果對任何人都有恭敬心,家庭就能和諧,社會自然就能安定,人與人之間也能減少很多的煩惱和磨擦。這些道理大家都了解,但有時候卻容易忽略。如果能做到這些,做人一定會有成就;做事情,也會減少很多障礙;所以要「對上以敬」。
恭敬延壽的長者子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濡法師
恭敬頂禮 獲福無量
佛陀時代,有一位長者的兒子,年紀大約五、六歲,有一命相師為他看相,發現他很有福德,只可惜壽命太短,長者便帶著兒子到外道六師的住所,希望為兒子求長壽,結果外道六師紛紛搖頭嘆氣,表明無法滿長者的心願。
長者於是帶著兒子來到佛陀的住處,再三頂禮佛陀,請求佛陀賜與他兒子長壽。佛陀告訴長者的兒子:「你到城門口,凡是看見進出的人,就向他們頂禮。」長者禮謝過佛陀後,歡欣地帶著兒子來到城門口。當時有一位鬼神,化作婆羅門的樣子,正想進城來,這小孩就向他恭敬頂禮。鬼神十分歡喜,就祝願說:祝你長壽。這位鬼神是被派來取孩童命的,但鬼神中有條規定,就是已說出去的話不能反悔,既然已為小孩祝願長壽,就不能再殺害他。正由於長者的兒子如此謙忍恭敬,才得以延長壽命。
信受奉行 圓滿佛果
長者子依佛語恭敬禮拜每個人,得以延壽,不僅印證恭敬禮拜的功德,也是因為長者子對於佛陀所言,無絲毫懷疑,且能依教奉行,方能圓滿心願。反觀日常生活中,如果對於佛法心存懷疑,不能完全信受,就不易得到佛法的助益。對於父母、師長及其他人,心存我慢,亦無法得到他人誠心的教導,往往損失的還是自己。
佛言:「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只因根機不同,所顯出的相貌也不同。若能將每一眾生都當未來佛,恭敬對待,則不僅能增益所學,開創光明無礙的人生,道業亦能有所成就,進趣圓滿佛果。(編按:典故摘自《雜寶藏經》)
論恭敬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鏗法師
尊重佛性 平等恭敬
孟子曰:「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又言:「恭敬之心,禮也。」仁、義、禮、智、信,是人道之根本,具足此五者,人格才算完整。我國至聖先師孔子一生倡行仁義之道,而獨尊禮。禮,必先從恭敬做起。而恭敬又有二個層次,一是表現於外在事相的身恭敬,二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心恭敬。「為禮不敬」之人是孔子所批評的;真正的恭敬必是出自真誠,由衷地生起一種景仰、尊崇,並由內而外,展現在一切言行舉止上。
來果禪師釋恭敬二字,言恭者「尊禮其人」,敬者「篤重其教」。世間人講恭敬,是站在倫常的基礎上。恭敬是維持道德倫理秩序的一大關鍵要素,佛法中所強調的恭敬心,除了維繫人倫綱常的功能外,更能對治眾生的心病。恭敬心能去除我慢的習氣,慢心是一種毒,不僅世間人避而遠之,更是修行的一大障礙。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我慢的毛病,輕者其心高舉,輕視他人;重者自我膨脹,詆毀他人。對治我慢的最佳良藥就是培養恭敬心。在理上,首先需思惟三寶、父母、師長乃至一切眾生的恩德;其次則須了達並深信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若能如是觀想,恭敬心自然生起。在事上,則須以身口意三業在日常生活當中落實恭敬的行為,並隨時反省檢討。
心存恭敬即光明解脫
一個真正有恭敬心的人,對於一切人事,不論上下大小,皆心存謙恭尊敬,而非只侷限於特定對象。對上皆當心懷恭敬,感念三寶教化救脫之恩德、父母師長撫養培育之苦心以及一切人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只心中尊仰、護持、感恩,在事相上亦須做到禮拜供養、親承奉事,如此身心合一,方是真正的禮敬。
對下,如我們的晚輩、學生、部屬,乃至動物昆蟲,亦當恭敬。古德云:「沙彌雖小不可輕。」又唐朝李商隱曾作詩云:「十四沙彌能講經,似師年紀祇攜瓶,沙彌說法沙門聽,不在年高在性靈。」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使是今生墮入畜生道的螞蟻、蟑螂,當其業報受盡,亦能轉生善道,將來修行學佛、成就道果。因此,對下亦切不可輕慢,而要以平等心、慈悲心恭敬一切。
除了對人之外,一切行事亦要以恭敬心為之。從佛法的角度來看,每一件事都有其蘊涵的精神和意義,每一件事所影響的絕對不只個人,而可能是無數的眾生。因此,行事恭敬,即是恭敬眾生,恭敬每一尊未來佛。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真誠之心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例如寫字時心念專注,一筆一畫清楚明白,恭敬文字般若,久而久之,亦能與文字所要傳達之義理相應。
心存恭敬,就是光明,就是解脫──解脫了我慢的煩惱。佛法所講的恭敬,乃是建立在「因果」的法則上,就個人而言,敬人者,人恆敬之;就團體,乃至整個社會而言,若人人都有恭敬心,則社會必定祥和有序,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必能消弭。
因地恭敬的殊勝果報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必法師
日常生活是否以恭敬心合掌問訊?在上下課時,大眾禮佛問訊、向教授師問訊、以及師兄弟對面問訊,所流露的恭敬之心,是否一樣?菩薩的心是冤親平等,不念舊惡;在課業中,以誠懇恭敬的心請教與學習,其因心的不同,果報必定有所差別。
因地不同 果報亦別
從前,佛住世時,於夜晚時分,忽然有七位天人,依序來到世尊所居處所。最初來到的天人,容貌端嚴,身上的光芒能照射到一里遠,並有十位天女為眷屬。天人至心頂禮佛陀後,佛告訴天人:「你廣修福德而生天上,享有種種五欲之樂,得安穩自在的果報。」天人回答佛說:「世尊,我雖處天上,但時常感到憂苦。因為我過去世,對於出家僧眾、父母、師長,雖然心存恭敬,但未能殷勤禮拜、迎來送往,所以今世善果實在太少,不如其他天的天人;由於不如其他天人,而常自責過去修行未盡圓滿。」
第二位天人的容貌、光明以及眷屬,比前一位天人更勝十倍。然而這位天人也告訴佛陀說:「我雖處天上,卻時常憂苦,因為我前世雖對父母盡孝、迎來送往,也恭敬禮拜僧眾,然而沒有為他們鋪床暖被,整理臥具,因此業緣,今生所獲果報不如其餘諸天,所以我常自責修行尚未圓滿。」第三位天人形貌、光明及眷屬,又勝前一天人十倍,到了佛所,至誠頂禮,稟告佛陀:「我雖然處於天宮,但常憂苦,因為我過去世雖時常對僧眾、父母、師長,恭敬禮拜,也為鋪床暖被整具,然而沒有做到以種種飲食供養。以此因緣,今日所得果報,不如其他天的天人。因此對於過去生修行未達圓滿,心常後悔,所以憂惱。」
如實修行 得最勝果報
第四位天人,容貌、光明以及眷屬,更勝前一天人十倍,來到佛所,頂禮佛陀後說:「我過去生中,雖然對於僧眾、君主、父母,忠孝恭敬禮拜,也為鋪具以及供養飲食,然而卻不聽法,以此因緣,今獲果報,不如其他天人,所以常責怪自己修因不圓滿,因此雖然生於天上,但常心懷憂惱。」第五位天人,身色、光明以及眷屬,比前一天人更勝十倍,來到佛住處,向佛報告說:「我雖然生於天上,但仍時常憂惱,因為我前世雖然對於僧眾、君主、父母,能忠孝恭敬禮拜,設臥具、飲食,又能聽聞佛法,但不解義,所以今獲果報,不如其餘天人,因此常責悔不已。」另一天人所得果報比前一天人勝十倍,頂禮佛陀後恭敬稟告:「我前世修行之時,雖然能於僧眾、君主、父母,忠孝恭敬禮拜,設臥具、飲食,亦能聽經聞法解義,但不能依法所說修行,以此因緣,今日所得果報,不如其餘天人,因為不如,所以深自懺悔修因不圓滿,而常覺得憂惱。」
最後一位天人,容貌、光明以及眷屬,都勝過其他天人,當他頂禮佛陀後,佛告訴這位天人:「你得生天上,應得快樂安穩。」天人回答世尊:「我今日得生天宮,種種五欲,都能應念而生,確實得到大快樂,沒有任何煩惱。這是因為我過去生中,對於僧眾、父母、師長,恭敬禮拜,鋪具暖被,供養種種飲食,並能夠聽法解義,如實修行,因此能得到殊勝的果報,是其他一切天人所不及的。」天人們因前世恭敬的功德,而得種種妙好果報,但仍因修行未能圓滿而懷憂惱,更何況是居於人道的我們。因此,對三寶、父母、師長、親眷、朋友、同學、同事……都須以恭敬、虔誠的心對待,方能得最殊勝果報。
如大和尚所教示的:從因地去修,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所以要常觀照自己,能以無求之心恭敬對方,才是真正的平等恭敬。今生能在大和尚的道場修行,又能於學院中薰習,有教授師時刻提醒佛法教理,更應當時時警惕,處處反省,將佛法落實於日常生活。以恭敬的心學習;以謙卑的心求教;以和藹、忍讓的心與人和平相處;以誠懇的心,從因地如實修行,未來必定是法門龍象,必定能弘法利生,廣度群迷。(編按:典故摘自《雜寶藏經》)
禮佛一拜 福智無比
文/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錙法師
禮佛發願 普利一切
每當進入殿堂,映入眼前的,即是莊嚴的佛像,先行問訊後,接著禮佛三拜,這是殿堂的規矩,也是禮敬三寶的具體表現。
禮佛除了恭敬聖像外,還能藉由禮佛,心發大願:願斷惡修善,與諸眾生共證菩提,正所謂以願導行。期勉自己以清淨的身口意,外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攝,內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普利一切,以慈悲心行方便法接引眾生。若能落實行履,必是行住坐臥具足威儀,所到之處,定能攝受眾生,使大眾對佛法更增信心,對三寶益加恭敬與護持。
回想起自己初入精舍學佛時,亦是親睹住持法師禮佛、拈香的威儀而被攝受,於是心中默想,「若欲當來為沙門,亦當如是行止之」,而心生歡喜,並對三寶愈益恭敬,故禮佛也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三業清淨 菩提自現
修道人要謙恭一切,故五體投地,至心禮拜,不但能戒除憍慢,更破我執。能將最尊貴的頂首,著地禮拜,當下無我、人、眾生之相;去一分憍慢,則長一分福慧。
常言道:「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禮佛能消除業障,使三業清淨,修行要廣集福慧資糧,菩提路才可長可久,而憍慢正是障道逆緣,故當急挫之,勿令增長,捨諸憍慢,則可進趣菩提。藉由禮敬諸佛,懺除往昔所造諸惡業,並令我們心發大願能慈心成遍,等視冤親、捨離憍慢,亦能普攝群生,同入佛智,所以在自利中又能成就利他善行,真可謂一舉數得。
誠所謂「禮佛功德殊勝行,無邊福智益群生」,每逢禮拜之時,心常繫念禮佛之殊勝難得,必能生起恭敬之心,虔誠作禮。如此至誠懇切的禮佛,當下身心清淨,就有無量的功德。
如何化導當今脫軌之社會秩序
文/普因精舍護法會副會長 趙振昌(傳昌)
社會倫理之重要性
時代變遷迅疾,由於自我思潮的膨脹,社會充斥著功利主義,固有倫理開始傾頹,導致人與人之間衝突較以往頻繁;這種種現象皆由於物質文明進展過快而精神文明未同步進展,兩者落差而引起價值觀的改變所致。
這是一種很危險的現象,因人類除了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外,更有知、情、意等精神層面的需求,而主導社會秩序正常運作的要素,即是精神的層面。人類據此訂定共同遵守的條文,曰「法律」;更形成眾人認同的價值觀,曰「倫理」。但法律不可能規範到所有人類的行為,而且當動用到法律條文時,糾紛已然發生;而倫理卻可防範失序、脫軌於未然。所謂防範勝於刑罰,因此未訴諸條文卻深植人心的倫理,其價值遠高於律法,這才是規範人類行為之無形而有效的約束。
以敬慈和真共創人間淨土
佛法所倡導的慈悲,可以讓人時時為對方著想,彼此將心比心,相互包容忍讓;佛法所倡導的智慧,可以使人照破世間無常之理,遠離對人事物的執著,尊重個別的差異,寬恕他人無心之過。近年來尤以中台禪寺住持 上惟下覺大和尚所開示的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最具代表性,其規範了所有人事物的相處、對待之道,堪當今日人倫之準繩。
實踐中台四箴行,人人上慈下敬,和真處世,心存因果觀念,內以自省而防非止惡,外以奉獻而造福人類,個個分工合作,化差異為多元而共享成果,消弭萬事的亂源。能夠如此,則個人業障消除,身心康泰;社會進步富庶,國家乃至世界皆和平共存、共榮;即可達到人間淨土的最高理想,實踐人類存在之最究竟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