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法華經》譬喻品就講這兩件事
淨界法師
這個地方是第一個,火宅喻。其實火宅喻是包括了兩個部分:一個是「三車一車」,還有一個「三界火宅」,這兩種譬喻。這兩個譬喻在法華七喻當中是最全,內容最完整,也最多,而且是最前面,所以獨稱〈譬喻品〉。
〈譬喻品〉的內容其實蠻多的。我們沒有進入主題之前,先做一個綱要說明。〈譬喻品〉它有兩個重點:
第一個,就是釋迦牟尼佛他以大悲心來到人世間以後,本來想要度化眾生,讓一切眾生成佛的。但是他親眼看到了一個問題,就是看到眾生的身口意的障礙,就是三界火宅。他看到眾生的法界起火了,整個三界陷入一片的火海。當然這個火有兩種:一個內火,一個外火。
內就是煩惱,外就是果報,外境。就是外境刺激你的煩惱,那個煩惱去造業;造了業以後,你又創造一個更不好的環境;這個環境又刺激你,你又更容易造業……就形成惡性循環,這個火就越燒越厲害,輾轉相續。這是佛陀看到的第一個問題,他看到整個三界已經陷入一片火海當中。所以這個時候不是解決成佛的問題,要解決這個火的問題。這是第一個,佛陀看到了眾生的問題,所以講到「三界火宅」。
第二個,佛陀講出了解決的方法,講「三車一車」。我們看佛陀在解決三界火宅時,他不是說,欸,沒事,我們生生世世留在三界裡面行菩薩道。不是這樣子,不是這樣。佛陀並沒有提出消滅火的方法,而是要我們趕快離開。這個火沒法救了,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救的,超越我們的能力。只有一個方法,趕快坐著你的車子離開這個火宅。
佛陀提供了三種車子,你有三種選擇:第一個用四諦,第二個用十二因緣,第三個用六度,用三乘的車子把我們帶出去。那麼「三車」為什麼要多一個「一車」呢?因為帶出三界以後,你怎麼把這個三車跟後面成佛之道的一車做一個對接?佛陀講「三車一車」的譬喻。
所以,整個〈譬喻品〉就講兩件事:第一個,三界的問題就是火;第二個,解決之道就是三車。那麼坐完三車以後,怎麼樣改搭一車趨向成佛。整個〈譬喻品〉就講這兩件事,講火宅跟三車的關係。
外在的火是惹不起的,只能離開
淨界法師
問:佛陀在火宅喻中並沒有提出消滅火的方法,而是要我們趕快離開。出離很瀟灑,滅火卻很痛苦。請師父慈悲開示,怎麼樣才能一邊有效滅火,一邊瀟灑出離?
淨界法師答:這個〈譬喻品〉的火宅喻,它講到火,其實是兩種火,一個是內火,一個是外火。內火是由我們的顛倒妄想,就不斷地打妄想,就是躁動不安;外火是由業力所變現的果報。你會變成一個人,可能是個男人,是一個女人;你扮演什麼角色,你是父親角色、母親角色。這個就是有他的業力的牽動。
內火跟外火一般是這樣子了。外火,就外在的環境,你只能離,你沒辦法滅。就是說,外境是非常複雜的,因為牽涉到你的業力跟眾生的業力。相逢就是有緣吶!今天他會做你的親戚、朋友,這個業力一定是非常複雜的互相牽扯。
學佛你要永遠知道一個問題:千萬不要想去改變任何人,千萬不要,包括你的兒子,千萬不要。你只有放棄主宰!所以,外火是不能滅的,外火只能夠遠離。就是說,外火牽涉到眾生的共業,所以,離,指的是外境。
當然,你說那我放棄了外境,那我就沒有努力空間了。當然,就看你的年紀了。其實這個世界上就這麼回事,人生就是選擇,你如果要決定想往生,那你就要放棄很多東西,你要過相對淡薄的日子,因為你很多因緣就不能去啟動。
這個因緣法是這樣,它就像一個盒子,你要麼沒打開,打開以後就不歸你控制了。就是說,你這個兒子一生下來,他怎麼樣你就沒辦法控制了。因緣法就是互相牽動。
這個因緣你要麼別惹,你惹上那就不是你的控制範圍了。所以,印光大師要我們晚年少管閑事,是非常有道理的。就是說,你啟動一個因緣,對你自己來說就多一道的問題。所以外火叫做離。
那內火呢,你是離不開的,你不可能逃避你的妄想,你連做夢都在打妄想!所以內火叫做滅。你要有調伏的方法,修四念處或者安住佛號,你要有一個法寶。這個我們就不說了,你學佛那麼久,你心中一定有一個家讓你靠的。
所以簡單來說,你要是年輕,你說,師父,我現在還沒有去拼事業,你就叫我遠離,那生活就是個問題。就是說,你到一個年齡的時候,你就要注意,外在的火你是惹不起的!你惹不起的!你只能夠離開它。說實在的,你改變不了外境,你改變不了任何人,你也改不了任何環境。
諸位你想清楚,佛陀不是叫聲聞人離開三界,他是叫三乘人——聲聞、緣覺、菩薩,全部離開。
說菩薩不是“生生世世”嗎?菩薩“生生世世”,對不起,那不是指你,是指法身菩薩,那叫歷事煉心。法身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人家叫做莊嚴佛土、成熟眾生;你現在是跟人家到處流轉。
我們回憶一下〈譬喻品〉,佛陀是開出三車,羊車、鹿車、牛車。這個牛車是給誰坐的?菩薩坐的,要修六度。其實凡位的菩薩,我們看《法華經》的意思,表面上在度化眾生,其實重點不在度化眾生,佛陀讓你修六度,是讓你離開三界的。所以智者大師說得好,初地以前都是在自利,你在幫助別人只是個過渡,你是靠幫助別人來增長你自己的出離。
《法華經》讀一讀,看看佛陀是叫誰離開三界?叫三乘的諸子離開三界,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當然,有的離開快一點,有些離開慢一點。但是佛陀的意思,你們三乘人都趕快離開,因為這個火你是惹不起的。
誰可以回入娑婆度有情?法身菩薩可以!因為法身菩薩他是法身,他那種我空法空,他心中已安定在“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那個火是不能燒到他的。但凡夫我們惹不起。
所以,外境叫做離,內心叫做滅,因為你內心的妄想你也離不開,你只能面對。
《妙法蓮華經》
「降伏其心」有二個方法
淨界法師
古人說:「你上路了沒有?」如果你沒有找到高速公路,一直在市區打轉,一輩子就在市區打轉。如果修行上路了,雖然我這個人比較懈怠,好歹我是正確地走在高速公路上,到達目標是遲早的問題。所以,一個人安住以後,他的心不管外面的風怎麼吹,該做什麼,他還做什麼,因為他的心已經不再被這些外相所轉。
其實我們學習「七處破妄,十番顯見」,從這當中了解「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要讓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實地安住了,這個很重要。一個初學者,彼此見面會問說:「哦!你今天拜幾拜佛?念幾聲佛號?」其實這些都是枝末事。
你看古代的禪師,「云何應住?」你心住在哪裡,這才是根本問題。那麼,當我們的心從一種攀緣心,慢慢回歸到不生不滅心,接下來要做什麼事呢?「云何降伏其心?」就開始有資格談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二個方法:第一、如果你是智慧比較高的人,先從理觀——「不迷」下手。
這地方「不迷」的觀照力,本經是講「空、假、中三觀」。
(一)以「空觀」來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以「假觀」來建立你未來的理想目標。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觀」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緒。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時,第一個,產生「感受」;第二個,產生很多個人的「想像」。這些都要空掉。但是「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你要有目標啊!要去開創你的未來!
那麼靠什麼去創造呢?靠「假觀」,必須去憶念佛陀的功德,產生強烈的皈依,這些都是靠「假觀」。所以,「空觀」把心中這些亂七八糟的相貌消滅之後,「假觀」重新建立一種清淨相,「借假修真」。然後從這個相當中,去開創你未來安樂的果報。以空、假、中三觀不斷地來調整你自己。
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觀」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觀」做你該做的事。那麼從空假中三觀,你就知道自己該放下什麼、該追求什麼,就以這樣的智慧來引導整個身口意的修學,這就是利根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