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玻璃心」成為「金剛心」

索達吉堪布

對治抑鬱癥,需要無我的智慧。

有了這樣的智慧,就有了一顆最堅強的心。因為所有痛苦,源於對世界的實有執著,一旦通達了無我空性,人就不會那麼脆弱。

最近流行一個詞,叫「玻璃心」。不是鋼化玻璃,是普通的、一碰就碎的那種。很多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玻璃心,別人稍微說一句,就碎了。

所以現在的人說話特別謹慎,有些乾脆不接觸人群,怕一開口就得罪人。在學院,一些道友脖子上掛著大大的「止語」牌,有些是真想止語,好好修行;有些則是因為害怕交流,用這種方式自我保護。

止語雖然有功德,但最關鍵的是,我們的心不要那麼容易變成碎片,應該把它變成證悟空性智慧的「金剛心」。

從歷代大德的傳記中可以看到,他們面對任何的侮辱、誹謗、苦行、災難、痛苦,都能將之變成一種智慧。讓生活中的所有遭遇,都成了好事。

比如,生病時就想:「這是很好的機會,可以接受眾生的痛苦。」被別人拋棄時就想:「現在我自由了,再不用受別人的束縛。」這樣想,你不會從此倒下去,痛苦、絕望,甚至自殺。

治療抑鬱癥,這應該是最徹底的方法。

一位著名的西方國家的總統也是抑鬱癥患者,他的方法是,把報紙上讚美自己的語言剪下來,一旦抑鬱癥發作得非常厲害的時候,就拿來鼓勵自己:「原來我不是最差的人。」

這麼偉大的領導,還要用這麼虛偽的東西自我安慰,很可憐。世界上,還有很多表面看來非常成功的人,內心卻充滿苦惱。

真希望他們能學習佛法,尤其是《中觀根本慧論》《顯句論》等中觀論典。一旦懂得空性的智慧,世間一般的煩惱、別人的攻擊,都影響不了你。心會日益堅強,不會輕易破碎。

真正的佛法,可以修復你的心。原來在感情、生活上遇到麻煩,會覺得特別倒霉,沒有希望,好像只能選擇離開這個世間,但在懂得中觀的道理後,會有一種正面的改變,讓「玻璃心」成為「金剛心」。


先讓自己練就無堅不摧的金剛心

什麼是無堅不摧的金剛心?意思就是只要自己光明正大,只要自己大道正,這個人他不會在乎任何外界的眼神,他不會受任何外界既有定義的阻礙,以及任何外界世俗條件的阻礙,

在他的心裡沒有任何的困難,沒有任何的卡點,沒有任何的得失心,也沒有任何的糾結,沒有任何的限制。

他的一切都是光明純粹的,都是非常勇敢的,非常開闊的,非常通透的,他非常的知道自己要幹什麼,自己要追求什麼,自己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他都是非常堅定的。

他對自己有著絕對的自信,他擁有源源不斷的智慧與方法。任何人都不能影響到他,任何外部環境也都不能改變他。

當一個人到達了這種境界,那麼他基本上就能獲得一種無堅不摧的金剛心了。

這個金剛心能帶領他不斷的突破阻礙,突破限制,突破自身的潛能,實現本自具足。

所以在金剛經裡,就有一句特別著名的話,叫做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我非常喜歡這句話,這裡面其實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哲學思考,一種大境界、大自在思考,也是成為一個真正一流高手的頂端思考。

一個人如何從勢微的狀態下崛起,如何越過底層的限制,讓他平地當中起高樓,其實這個核心關鍵也在這裡。他必須什麼都不怕。

這樣他的能量與智慧才能源源不斷的迸發出來。


達真堪布:別太在意他人的目光!

我們被人恭敬了,心裡就歡喜;被人輕蔑了,心裡就失落。其實這都沒有什麼。恭敬、讚歎,不恭敬、誹謗,又能如何?

若是你有功德,別人再誹謗也沒有用;若是你沒有功德,別人再讚歎也沒有用。其實不要在意這些,因為這都是不可靠的。

身邊的人都是依自己的想法,憑自己的心情對我們進行評價的。他心情好了就讚歎,心情不好了就誹謗;自己覺得好了就贊嘆,覺得不好了就誹謗。

你對他好一點,他就高興了,就會讚歎你如何好;明天你稍微不如他願,他就不高興了,又開始誹謗了。

這都僅僅是依他自己的感覺、想法去評價而已,並不是依事實真相。讚歎你,有什麼可高興的?誹謗你,有什麼可傷心的?都是變化的。

他今天高興了就開始讚歎你,明天不高興了又開始誹謗你。他今天不高興了誹謗你了,別在意,過幾天他高興了就會讚歎你的,也別執著!

你們現在就是太在意這些、執著這些,尤其是對別人的看法、態度。要求自己「得做好」,怕別人議論。

議論就議論,有什麼?有贊嘆的,就有誹謗的;有誹謗的,就有讚歎的。不可能人人都讚歎你,也不可能人人都誹謗你。所以,不要給自己施加壓力,活得自在一點。


淨界法師:要養成這種心態:人生只是一個客人!

我講一個小故事,諸位體會一下,這個講到國王的名言。說古代有一個國王,非常的賢能,每天處心積慮要造福老百姓,設立很多的制度,也幫助很多的弱勢團體,做了很多福利大眾的事情。但是眾生的心是有各式各樣的想法,所以,他怎麼做都有人去贊嘆他,怎麼做也是有人毀謗他,他覺得非常的苦惱:我怎麼能夠讓大家都滿意呢?有一天他睡覺的時候,有一個老者,白髮蒼蒼的一個老人家,就告訴他說,你要讓大家滿意,有一句話你要記住,這一句話你能夠實踐它,一定會讓大家都滿意。這個國王聽了以後非常歡喜。

聽了這句話以後,他醒過來,欸,把這句話給忘掉了。忘掉了以後說,哎呀,糟糕,這句話是讓我離苦得樂、趨吉避凶的法寶,怎麼忘掉了呢?這個時候他就傾他所有的財產,去做了一個世界上最大的鑽石,昭告天下:哪一個人能夠把我夢中的那個名言找出來,解除我心中的痛苦,讓每一個人都能夠滿意我,我把這個鑽石送給他。

後來有一個在山中修行的老者,聽到這個傳聞以後就走下來,持大悲心來到國王的面前,說,國王!請你把那個鑽石拿給我。他說,你知道答案了嗎?他說你先把鑽石給我。拿到鑽石以後刻了幾個字,就把鑽石還給大王,然後掉頭就走。國王看到這個鑽石,這個戒環旁邊刻了字,就是:一切都將過去。他看了以後恍然大悟,就是我夢中裡面的名言:一切都將過去!

不過,這句話從佛法的觀念,我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什麼事情都是我們心在動。如果你不執著,它不會傷害你的,色不迷人人自迷。我們要知道,外境不會傷害我們,一定是你對它有執著,它才會傷害你,這個大家都知道的。我們對它產生執著以後,它對我們產生牽動嘛!你說這一切都會過去,等於是無常的智慧,這個時候你的心等於是收回來,開始把外境收回來。

但是,一切都將過去,我覺得只是破妄,其實它只是一種止痛藥。一切都過去,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我們應該說,這一切都將過去,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即將到來,破妄顯真。

佛陀把我們的五蘊身心比喻作客人,暫時來掛單的,那我們的清淨本性是主人。所以我們看人生,你要把今生當一個過客,這是正確的,你不可能久住的。◎過去有一個國王,他在享受五欲的快樂的時候,他內心還是覺得很空虛、很痛苦,他希望追求一個真理。後來他到深山去,找到一個修行人,說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句真實地能夠正確觀察人生的真理,來解脫我的痛苦。那個修行人講了一句話,他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個國王聽了以後,他真實地瞭解了。我們對於眼前的因緣太過執取,對這個得失太過執取,讓我們的心不斷地在動,一直在動。所以你應該知道說,不要隨著相狀而轉,要安住在你一念不生不滅的本性。

我們一定要做到所謂的空假中三觀,以空觀來照了我們心性的本體;以假觀來務實地面對人生,在因緣當中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借假修真。但是你要告訴你自己:人生只是一個客人。你平常就養成這種心態,你臨命終的時候才能夠很灑脫地把它放下。我講實在話,你平常跟五蘊身心咬得緊緊的,你臨命終放不下,因為這習慣性了。所以,放下身心世界,你平常就要注意了,而不是到臨命終的時候。


慈誠羅珠堪布:細思極恐!抑鬱症竟然是這樣來的!

可能很多人都未曾想過,當我們在精神上得不到滿足時,會出現什麼情況?會使我們對現實生活不滿。

若這個「不滿」解決不了,我們的心裡便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抱怨、仇恨,甚至是嗔恨心。

比如當看到別人賺了錢,比我們富裕時,我們便會很不開心、很不高興,這讓我們不再滿足於現狀。而其實我們的生活已經很不錯了,但就是因為看到別人過上了比自己更好的生活,於是便開始對自己的生活不滿。這就是我們心的規律。

舉個例子,比如在三十年前,我們住在偏僻農村的簡陋茅屋中,後來搬到了城裡,住進了一個挺不錯的公寓樓,有衛生間、自來水、電……什麼都很方便,比過去住鄉下好多了,我們感到特別滿意、特別幸福、特別開心,這一切都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滿足感。

但這個開心最多持續半年,之後便開始慢慢淡化,等到一兩年後就完全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對這個樓房失去了新鮮感,沒有新鮮感,它就不能再帶給我們滿足感。此時,我們開始希望擁有更好的東西。

另外,很多時候這種不滿足感還跟這些情況有關係。比如我們的同事、同學或者朋友,他們住進了比我的房子更高檔的公寓甚至是別墅。

如果沒看到這些,我們會滿足於現狀,但當看到他們擁有比我更好甚至好很多倍的房子,我的房子比別人差很多時,我們的不幸福感就產生了。

之後心裡會一直在想:別人的房子比我的好。而曾經讓我擁有滿足感、幸福感的自己的房子,在經過這樣一番攀比後,則讓我們產生了一些負面情緒。

第一個就是忌妒。當看到別人,哪怕是很好的朋友、親戚甚至兄弟姐妹,住上了比自己更好的樓房,擁有了比自己更好的東西時,按理說我們應該替他們高興,但因為人內心的陋習,反而會覺得不舒服、不開心。我們會想,「為什麼同是兄弟、姐妹,而他(她)擁有的東西更好,我的卻這麼差?」

這樣攀比後,忌妒心就產生了。而這種攀比、妒忌會讓人的內心非常浮躁、靜不下來,也會立刻對自己的樓房感到不滿意、沒興趣了。

其實,在沒看到別人擁有更好的住房時,我們很滿意自己的住所;但當看到別人的房子更好時,我們馬上就不滿意了,同時還會想買一個同樣好或者更好的,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房子也很不錯的事實。自己的房子曾經帶給我們的滿足感也一下子消失了,心裡就是想擁有他們的東西。

這種滿足感的突然消失跟樓房本身有關係嗎?顯然不是,這其實跟我們的心有關係。當我們的心看到更好的東西時,便會不自覺地想要擁有它。

如果這個想法沒有被滿足,內心就會生起仇恨、抱怨、攀比和忌妒,而如果此時我換不起更好的房子,那就會產生自卑。

這些負面情緒會讓我們的心變得特別浮躁,根本靜不下來。如果內心總是反復去想這些,還可能會失眠,而失眠又會讓白天的工作效率變得特別低下,於是就更加的自卑。如此惡性循環,最終甚至有可能誘發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慈誠羅珠堪布《我們為什麼不幸福》


執著心來了,不要理它,也是一種修行

以下為三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最近在工作上,常因一些突如其來的大小事起煩惱,甚至怒氣難消,事後要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心情才能恢復平靜。有時冷靜一想,每天早、中、晚唸經持咒多年,號稱「在家修行人」,抗壓性也是如此而已!雖然一直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性,但終究離不開世俗的羈絆,在與「無明」的拔河對抗中,多次挫敗,被拉回原點,往昔所有的精進,已然功虧一簣。

在唸經的過程中,常會反躬自省當初的起心動念,就如同《地藏經》所云:「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心性的改造工程也要分好幾期,難以畢其功於一役。人世間是道場,我的工作是對錯分明的工程,絲毫沒有感情用事的決策空間,在與周遭廠商人員的互動中,屢生關係緊張,直接或間接造成雙方言語交鋒。因為我嫉惡如仇,對惡意偷工減料情事零容忍,對於不按規範視為扭曲硬拗,所以難以認同狡辯之詞。

爭論中,裡子、面子要全拿,但是殺敵一萬,自損三千,其實我的內傷也不輕。對照每次佛菩薩開示的經文數,總是比其他人要多很多,我曾經懷疑佛菩薩是不是特別關照於我,或是在開我玩笑,但幾年下來卻發現一個驚人的巧合,每當我情緒高漲、潰堤於某一事件之後,之後開示出來的經文數,必然伴隨一個驚嘆號!佛菩薩神目如電,明察秋毫,不偏不倚,可能念及我尚有教化的可能性,所以才會開出重藥,讓我洗心革面,因為我是重症患者,我應感恩笑納才是。

唸經修行幾年下來的心得,幻想全身上下仙氣逼人,人生就能谷底翻升,騰雲駕霧。但這想法脫離現實太遠,實際上,我全身內外,黑氣充滿每個細胞,甚至黑氣爆到出油。人際關係中的互動,會說話是一種智慧,能忍辱是一種修養,兩者若能兼備,修行必有增長。一個看似剛正不阿、善惡分明的人,在內心的陰暗禁區,常會深藏一顆「玻璃心」;玻璃心是禁不起碰撞的,玻璃心是一種無明病,無藥可救。過分脆弱的情緒,一不小心的輕碰摩擦,玻璃碎滿地,一切打掉重練。這就是我的自我招供,或許透過持之以恆的唸經、修行、體悟,才能得以免疫或自我療癒無明。

分享二

阿伯說:「修行要修清淨心、不動心,每個念頭都要作光明想;心思要清淨,若是雜思多,起惡念,就會跟外道相應。」我們學佛,就是要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人人本具,個個皆有的。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證悟時,曾說:「奇哉,奇哉,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性眾生皆有,佛與眾生無二,這是佛陀當年菩提樹下悟道,不可思議的體悟。

六祖惠能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乃是六祖得法因緣關鍵性的證悟,學佛當將此四句念茲在茲,深予體會。淨空法師云:「禍福從何而來?自作自受,這是感應的根本原理。佛法講的『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迷悟是能召,苦樂是所召;智樂是福,迷苦是禍。」常常對別人好,反而結果對自己好,就是告訴我們,越不自私自利,越能得到好運。

分享三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佛菩薩的考驗,是評估你的定力、不動心與清淨心的層次到哪裡。」最近在消外道願契約的業力,感覺自己的業障深重如山,被黑氣團團包圍。看來前幾世自己也是個大壞蛋,還好今世很幸運遇到牟尼精舍,已加入精舍修行群組三年多了,和師兄師姐一起努力學習、修行,學習一顆永不退轉的心。

淨空法師說:「修行就要每日不間斷的定課;定課就是每天要固定誦經。誦經的好處是佛菩薩把你引導進佛法裡面,讓你開智慧,也要用到平常生活中,這樣就不容易造業了。還要每日不間斷的禪坐;禪坐就是靜坐,靜坐讓你修一顆永不動搖的心,這就是修行。」上週在工作上也很不順,我就當佛菩薩在考驗我,考我有沒有放下執著及貪的念頭。遇到不順時,我就轉唸咒語,或是看淨空法師的講經,來轉移注意力,讓自己不在負面情緒中打轉。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不要理它』,也是一種修行,能夠不理會外境和幻境的人,因為心有足夠的定力,才能真正開始契入修行。」當天上班本來是很忙碌的一天,客人都約滿滿,結果快到公司的時候,前面的客人接二連三、莫名奇妙的取消,所以前面空了兩、三個小時沒客人、沒事做。奇妙的事情是,輪到我接現場客人時,現場卻沒客人進來;但只要我自己的預約客人一來,後面就陸陸續續地進了很多現場客人,等我將自己的主客服務完,有空接新客人了,卻又不見有現場客。

當天似乎被黑氣蒙蔽了雙眼,瞬間有貪心、不爽的念頭一直冒出來,還發火……,心中有這樣的念頭真是慚愧。所以不要為了貪、瞋、痴、慢、人、事、物而綁住自己,卻忘了修行。這些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就像海上的泡沫一樣,瞬間消失無蹤。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人生酬業,要把握這短短的數十寒暑,努力地修行、努力地消業、努力地提升心性。如此,所有受過的苦難就有價值,所有的經歷就能淬鍊出智慧。

(分享完畢)

阿伯說:「修行人胸襟要開闊,包容心要足夠,這都是功課。」學佛學的是謙卑心、包容心與寬容心。內心謙卑,則無人我高低;內心包容,則無人我是非;內心寬容,則無人我分別。

人是很貪心的動物,永遠處於「不滿足」的狀態。在沒有安穩的時候,一心只想著安身立命;等安穩一些了,又想的是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愉悅。可心裡的歡愉終無法長久滿足人心,只有冷靜理智的人會清楚明白,世間現象不是生命的全部,僅僅是人生中一段風景甚好的旅途,一場絢爛奪目的煙火。學佛首重內心的修持,一個人的善美和修養,可體現於生活點滴,也可體現於一個微笑和神態。如佛菩薩輕垂著雙眼,俯視萬物眾生,不喜、不悲、不嗔,包容世間萬物,卻又空無一物,是慈悲。

生活中常常經歷到的失望,其實都來自於我們對他人的「期待」。我們時常認為付出多少便要獲得多少,於是很多事變成了別人的責任,是別人「應當」要做的,卻沒考慮到對方的立場與處境。期待的落差,讓我們心中起了怨懟與不平,於是讓雙方漸行漸遠,最終讓關係破裂。我們輕垂著雙眼,看著萬物眾生,心中又喜、又悲、又嗔,算計著一切、期待著一切,從而讓自己內在貪嗔癡增長、黑氣增長,忘了別人的付出與配合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聖嚴法師說:「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空裡,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個身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處,實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須盡心盡力。一個在家人,不妨先從自己在家裡的角色開始做好,再慢慢擴及工作場所,以及所屬團體的角色,好好地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義務。

在實際的生活中,你可能會感覺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為你是如此地盡心盡力,別人卻可能敷衍塞責!如果你能摒除這樣的計較心,即可不受外境的影響,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久而久之,別人也會受你影響,因此便可以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互相影響,終究有形成社會全面好風氣的希望。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須先要修行菩薩道。修行菩薩道的動機和目的,雖是為了成佛,他的著力點,乃是在成就眾生,在成就眾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就成長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換句話說,為了利益眾生而努力充實自己,水漲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成長了自己。但到最後,必須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菩薩行者,才能成就無漏的無上功德。

我們常說的度眾生,是度諸佛心中的眾生;所謂成佛,是成眾生心中的諸佛。其實佛心與眾生心,原是同樣的心。之所以有佛與眾生之區別,是因佛的心已是清淨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圓滿的;眾生的心則是雜染的,眾生的智慧與慈悲,已被煩惱遮沒了;眾生縱然也有一點智慧與慈悲,卻是殘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轉煩惱為智慧,捨自我成慈悲,則眾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了。」(引用完畢)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生活其實是佛法的運用,當你的生命不再等待、期待別人來圓滿時,才會有真正的從容、淡定,以及千金難買的自在。外魔易消,內魔難除,執著心來了,不要理它,也是一種修行!


忘不了?千佛山若學法師開示﹕做自己的孟婆、為自己熬孟婆湯

千百年來人類都面對著同樣的情感問題,有鑒於此,早前來港舉行講座的千佛山教授師若學法師,特意以「做自己的孟婆」為主題,引導信眾思考如何自行清理生命中許許多多不必要的煩惱。

人有七情六欲、愛恨喜惡,而這些與生俱來的情感,往往是煩惱的根源。回顧歷史,我們更不難發現,不管是古典文學還是流行文化,從白居易的《長恨歌》到劉德華的《忘情水》,皆圍繞著同一個命題,那就是「忘不了」。

誠然,千百年來人類都面對著同樣的情感問題,古往今來如出一轍。有鑒於此,早前來港舉行講座的千佛山教授師若學法師,特意以「做自己的孟婆」為主題,引導信眾思考如何為自己熬製孟婆湯,自行清理生命中許許多多不必要的煩惱。

孟婆是中國民間傳說中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她在我們輪迴的過程裏,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這位孟婆長駐地府,職責是為即將投胎的人熬製孟婆湯,讓他們將過去的一切統統洗掉,不把任何記憶帶到下一生。喝過孟婆湯,記憶歸零,前生的事就此灰飛煙滅。

已經往生的人,可以靠孟婆湯清除記憶,但活在現世的我們,假如想把過往的經歷忘掉,又能到哪兒找孟婆呢?若學法師的開示是﹕「孟婆自己當,孟婆湯自己熬。」然而,人非孟婆,我們又能如何熬製孟婆湯?若學法師提示,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檢視病況、探求病因、調配藥材、開火熬湯。

如何為自己熬製孟婆湯?

首先,第一個步驟是檢視病況:幾乎無人能豁免的通病就是這「忘不了」的無奈和無助。正因爲我們缺乏指揮心的能力,所以想忘的時候,心偏偏緊抓不放。病況如此,接下來我們需要探求病因。探求病因之前需先了解心的狀態。法師指出,人們喜歡頻頻回顧過去,又總會情不自禁地對未來編織夢想,這正是心的常態。「不好的經歷,我們不要回顧,但雖說不去想,我們又管不住自己的心,總被它牽著走。同樣地,計劃未來本無可厚非,但要是漫無目的,沒有章法的隨想,就會變成幻想。回顧過往也好,幻想未來也好,都是不切實際的。」

然而,當我們不回想過去、不計劃未來的時候,心通常是處於閒置狀態:沒有認真執行任務。這一般不太會影響到生活,因為很多事情已成為習慣,像我們餓了自會曉得到廚房找東西吃,根本無需思考便知如何去做。「根據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我們的心其實是懶散的,卻又受到情感控制,非常不理性。因為心的散漫,缺乏明確的目標,因而造成專注力不足。」

若學法師解釋說﹕「為甚麼會忘不了?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處於閒置、沒事做的狀態,所以養成了一種習慣,那就是『漫遊』。因爲漫遊成習,逛回過去,逛到未來,只是最自然不過的事。重要的是,這樣的心是不會有定力的。一顆心必須很專注、很穩定,才能培養出定力,而養成定力的附加價值是能擁有自主性。要不要回想過去,要不要計劃未來,都由自己作主。換句話説,這樣就擁有了指揮心的能力。」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無法完全自主的,所以回憶往往不請自來,卻又驅之不去。「有時候我們會『被回憶』,那是被動的。比方說,過去有一些很不好的經驗,一想起就會痛苦難過,所以你不會主動去想。然而,回憶卻不請自來,來了之後,你想把它趕走,結果卻又趕不走,這就是問題所在。」

知道了問題所在,下一步就得作出改變。所謂「習慣成自然」,像馬戲班的大象,由於從小被栓在木樁上,想要掙脫而不能,久而久之就放棄了,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習得性無助」。當牠長大後,已經擁有足夠的力量把木樁拔起,卻變得能安於現狀,不會再作嘗試。法師直言,習慣這東西,既可愛又可怕。壞習慣足以影響生活,好習慣卻能改善人生。無論是好是壞,重點在於﹕「習慣是可以改變的。」

活在現世的我們,假如想把過往的經歷忘掉,又能到哪兒找孟婆呢?若學法師的開示是﹕「孟婆自己當,孟婆湯自己熬。」她又提示,過程包括四個步驟,分別是:檢視病況、探求病因、調配藥材、開火熬湯。

想改變積習,必須對症下藥,那就是法師所說的「調配藥材」。良藥主要有三種,分別是﹕

一、把到處遊走的心栓在木樁上。這是譬喻,我們當下身心的活動是最真實的存在,過去與未來的回顧瞻望,都是心的模擬,内容都不是當下的現實。如果我們把身心比做木樁,平時就學著把心栓在木樁上,久而久之,養成良好的習慣,心就只會專注於當下的實際狀況,不會恣意在過去與未來之間遊蕩。這就是「活在當下」,有助於訓練一顆專注而安穩的心。

二、讓閒置的心變身成為超級捕手。閒置的心因爲怠工的關係,當下正在發生的事實大部分都捕捉不到,或者說,根本被忽略。我們需要激化活化閒置的心,讓它積極的執行偵察覺知的任務,任何巨細靡遺的身心活動,都能捕捉得到。這樣的覺知力好比探照燈,在強光地探照下,宵小都難以妄動。

三、定與慧的修習。這是更進一步的精神訓練,以思惟觀照法義、修習禪定來强化正念正知,培養智慧。

法師特意跟大家分享了她的一次親身體驗﹕「有一天我醒來,心裏忽然生起了極度的悲哀。我頓時嚇了一跳,但因為出於好奇,很想知道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所以沒有即時處理,結果那悲傷的感覺便不斷渲染擴散開來。」

法師續說﹕「過了幾天,那種感覺又來了,因為實在太痛苦,於是我趕快提起正念,專注地看著那悲哀的感受,然後腦海裏就浮現出一幅圖像,好像是看到有個頭,緩緩從水面要冒出來,但當我緊緊的盯著它時,它就沉回水中了。第一次的經驗,心在慌亂中錯失了正視它的機會,於是它捲土重來。第二次以正念之光觀照之後,它從此消聲匿跡。正念能發揮很好的防護力,這是生活上的小小應用,但強化正念正知的終極目標是獲得生命的智慧,幫助我們掙脫煩惱的纏縛,得到心靈的自在與自由。」

要訣在於把心煉得精細

藥材調配好,最後一個步驟便是開火熬湯,以法師的說法,即是把虛、疏、粗的心,修得實、密、細。只要我們在日用生活中,按照上述的處方箋,一步一脚印踏實地修,就能逐漸把心煉得精細。「我們常常以一句話來形容我們的心,叫做玻璃心。這是未經訓練,缺乏正念的心。玻璃密度很低,一碰就碎滿地﹔相反,修煉過、正念強的心猶如鑽石,鑽石密度很高,所以很堅硬。玻璃心不堪一擊,鑽石心卻無堅不摧。」

經典以蓮葉作比喻:有正念的心猶如不染於水的蓮葉。這個譬喻給予我們莫大的啓示。「蓮葉具有自我清潔的功能,因為其結構細密,葉面上滿布多重奈(納)米超微組織,比灰塵的體積還小。水落在蓮葉上會聚成水珠,水珠滾落時,就會把蓮葉上的灰塵帶走。我們的心也一樣,只要把心煉得精細,煩惱塵便無處落腳。萬一不小心煩惱生起來,正念夠強的話,它也能瞬間消失於無形。另一個神譬喻是:具念的心就像一顆燒得熾熱的鐵球,水一滴到上面,立馬氣化,消失於空中。」

人生悠悠數十載,我們總無可避免地被過去的記憶拖著轉。若能成為現代的孟婆,熬製自己的孟婆湯,就可以由被動變成主動,有定力安於當下,有自主力決定「心」的行動與去向,使煩惱大大減少。大腦好比電腦,當我們喝下一碗自製的孟婆湯,就可以把一些過時的、無用的程式一鍵按消,然後下載好的、有用的程式,系統有問題時就重灌,必要時,就更新記憶的磁碟。正如佛陀告訴我們的﹕「當我們培養起正念,對當下的現實清楚覺知,了了分明時,便能捨心自現,不再執著,甚麼都能放得下。」


【證嚴法師菩提心要】 揮別玻璃心

是不是有時候,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讓你感到很受傷,久久難以釋懷?那些話真的傷了您了嗎?還是您的心太脆弱了?

【證嚴上人開示】

人總是常常會被刺傷,會常常被刺傷,我們不應該被刺傷,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不刺傷別人的人。不只是不刺傷別人,自己要訓練到不被刺傷。

「玻璃心」是一種網路用語,用來形容一個人內心很敏感,容易受到打擊,非常容易受傷,就好像玻璃一樣容易碎裂。後來大家把玻璃心引申為,別人不經意的話,都能使他受到傷害。試想,我們是否也有一顆脆弱的玻璃心呢?

【證嚴上人開示】2004.11.26美國會務報告
不要動不動就被傷害,不要動不動就被傷害,人家也無心,只是他的習慣而已。我們應該要起了憐憫心,師父要我們修行就是修一個習慣而已,那一種的習氣,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都是清淨的,都是善良的,只是習氣,有時候不小心習氣一起來,他就會去傷害別人。讓人看了不歡喜,讓人聽了受傷害,那是他的習氣,所以我們要起憐憫心,不要被他傷害,可以憐憫而不要被傷害。這樣你們聽懂嗎?所以記得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是我們的一部大藏經,眾生相多,眾生法就多,自然我們的智慧就增長。所以「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但是顧好自己不要被傷害,我們當然不被傷害,也不要傷害別人。

【旁白】
顧好自己,不要被傷害,一句無心的話如果無法善解,真的會讓您的玻璃心破碎。住在高雄橋頭的慈濟志工陳宏明,就曾經因為他人一句無心之言,退出慈濟十年。為什麼從1991年接觸禪修,頗具佛學涵養的陳宏明,對於別人的一句話,依舊會起煩惱心呢?

【證嚴上人開示】2015.7.22晨語開示
就如我們的慈誠隊,有一位陳居士,看他過去,選擇的是能修行,坐禪、聽法、讀經,這就是他修行的道場,一直到九二一的事情發生,他隨著他修行的這個道場,也有進入災區,卻是在這個災區裡,觸目皆是藍天白雲,藍天白雲的身影很多,看到這些人是這樣投入,日以繼夜這樣在付出,在人群中那種膚慰苦難,為苦難眾生做很多事情。他這樣開始,對這個慈濟的團體就很嚮往,之後他就投入,開始來做志工,也是做得很歡喜。有一天在慈誠隊裡,只是一位慈濟人快言快語,直說直話,也說不定是無心的一句話,就這樣他退出了。

【慈濟志工陳宏明訪述】
其實我離開,那個是只是一時的那種決定,我很想是說,師兄或是師姊會來挽留我,甚至我自己也跑去師兄師姊那邊,就是說他們家繞一繞這樣。看看有沒有碰到?就是沒有那個勇氣再去講。

【旁白】
一句別人的無心之言,讓陳宏明離開了慈濟十年,而且是自己喜歡的團體,要不是過去他當教官,曾經輔導過一個孩子,讓他有了改變的想法,他說到現在可能還在懊悔之中。

【慈濟志工陳宏明訪述】
我以前輔導的一個個案,他是一個五專生,然後在學校被霸凌,他的好朋友有一天跟我講說,這位小朋友已經從五樓上面跳下來了。我認為說,這個案子我雖然是沒有成功,但是應該把這樣關懷他的這樣的這種心力,把他轉換成一種動力,參加一個更好的團體,就等於是把這個力量,再延伸持續下去這樣,所以說我就積極的回來培訓。

【證嚴上人開示】2015.7.22晨語開示
這一回他就很堅定他的道心,想想看,我們有時候說一句話,直心無心的一句話,快言快語,無心之過,這樣讓他斷了。若是那段時間不讓它斷掉,你們想想看,不就是他的道心,他的慧命,會更加增長嗎?

【慈濟志工陳宏明訪述】
其實是自己的道心不夠,不應該只是,當然這是一句話,被一句話打敗。這個是自己要檢討,所謂菩薩難行能行,你本來就是要去接受磨練的,沒有辦法,碰到這個問題自己會逃掉,或是沒有辦法去面對,這只是自己修行不夠,自己修養不夠。

【證嚴上人開示】2007.2.6北區四合一會議
心要照顧好,不然別人的一句話就踢到我們,動不動就起心動念,其實修行是自己的事情,我們如果沒有受過磨,要如何能夠發亮呢?學僧看到禪師在磨磚,磨啊磨,「您為什麼要磨磚?」禪師就說:「我要磨磚成鏡。」哪有可能?學僧就說:「磚是越磨越損,哪有辦法能磨成鏡呢?」「我要是磨磚不能成鏡,你坐禪就能成佛嗎?」學僧這樣開悟了。對啊,我們如果沒跟外面的環境接觸,你說要走入人群,去救濟、關懷眾生,怎麼有可能呢?動不動就被傷到心,因為你是鑽牛角尖的人。其實也許人家說的話,沒有什麼用意,但是我們就是有心,就認為他就是在說我,在蹧蹋我,就會感覺說,我何必要這樣做得那麼辛苦,還被你們這樣批評,這樣我們自己就放棄道業。

【旁白】
你也有這樣的經驗嗎?明明只是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卻常常被你放大解釋,到最後朋友只覺得,跟你聊天好有壓力。證嚴上人說,「說者無意可原諒,聽者有意卻不可原諒。」為什麼呢?

【證嚴上人開示】2006.10.5臺北慈濟醫院同仁座談
緣很奇妙,你說是不是人人都能配合你,讓你時時刻刻跟他結個好緣呢?很難。但是要用什麼方式,才能真正的結好緣?你要相信他,相信自己,相信他,相信人人心中都有愛。萬一有什麼事情不如自己的意,我們應該要相信他,他是無意的,他是無意的,可以原諒。你自己太多心了,有意去接受他傷害你,你不可以原諒。所以被傷害的人是有意去接受的,其實不是講他,他也要把它全都攬到身上說,他好像在講我,這就是有意啊。這樣自己有意去接受傷害,那就是自己傷害自己。就是真正的他有心來傷害,這也都是我在修行的道具,你知道嗎?沒有道具是太孤單了,修行也太單調了,所以我們應該也都要時時原諒別人,時時相信,人人可以互相的相信,互相相愛。我就說,人人本來都有佛性,可惜就是因為無明、習氣,一直一直讓我們的這個清淨光明,很純真的愛,一層再一層蒙塵了。這個無明把我們蓋住了,所以不小心,我們的習性如果發作起來,就是這樣。所以叫做「纏」,纏著,所以凡夫另外有一個名稱,叫做「在纏如來」。所以修行只是要修那個一層一層的煩惱,如何讓這些煩惱一層一層剝開,這叫做破除煩惱。很多人合在一起,我們第一步要先學會了包容,包容別人,不是叫別人包容我。所以感恩、知足、善解,還有什麼?包容嘛,對,要包容。

【旁白】
在人群中修煉,如何讓自己多包容多感恩,才不會被別人的無心之言傷害?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多年來推廣靜思人文,和人群多所接觸,面對不同情境,蔡青兒如何讓自己展現清淨心,不受影響?

【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訪述】
上人一直不斷提醒我們心寬念純,心寬不傷人,念純不傷己,就是希望自己的心,都是很清淨,很單純。那他也一直提醒著我們每一個慈濟人,付出無所求,還要感恩,所以這個心念就是一分心寬,念純不傷己,其實因為你會碰到很多不同的人,有些不同的話語,或者是也有當面給您指導的。有一天我們辦了一場活動,就看到了一位師兄年紀比較大,然後他剛好拿著一個很大的箱子,裡頭有很多麵包,然後他就在發麵包,然後就看到,不忍心說一個年紀滿大的師兄抱著那麼大的箱子,我就趕快給他盛過去說我來幫你。有一個人突然過來就說,你們在做什麼?為什麼拿這麼大的箱子?這麼不人文。當下我們兩個就稍稍楞了一下,然後我說沒關係,我們趕快去換一個盤子過來,那大家也快快樂樂地發,發完之後,後面又看到那位師姊,她一句話你覺得很生氣很難過,然後對她也難過,可是她其實也忘了。對,她其實罵一罵也忘了。所以後來想一想,其實就是念純不傷己,上人的話非常地有智慧。

【證嚴上人開示】2001.9.26晨語開示
即使人家在罵我們,用善解我們也可以很感恩他,感恩他在教我們,感恩他在磨練我們。所以我們若是懂得善解,起了感恩心,有什麼過不去的呢?什麼事就是能包容下來。我們常常看到人在雕刻彌勒的相,都要雕刻一個肚子大大的,後面背著一只布袋,意思就是要有大肚量,有什麼樣的煩惱垃圾就丟進布袋裡,常常看到他都是笑笑,這不就是善解包容的描寫呢?

【旁白】
對於別人的話語要善解包容,因為當您有了情緒,消化吸收後,它就像心靈病毒一樣,會在我們心中不斷複製,因此別讓負面的情緒種在心田裡,心地種子才能長出一畝良田。

【證嚴上人開示】2003.5.7晨語開示
和我們的心對立的境界,說不定人家說一句話,輕輕一句話,這句話進入我們的心,是歡喜?是埋怨?這都是病毒。或是人家說了一句話,讓我們記恨,讓我們埋怨,這也會累積成是非煩惱。有朝一日再看到這個人,心不只不歡喜,還會對他有一種不好的態度,或者是故意去冒犯等等,這都是病毒。外面的境界,無論人家說的話或是環境等等,讓我們感覺得到的,只是讓我們感覺到的那個東西,無不是心靈的煩惱,這叫做心靈的病毒。無論什麼樣的境界現前,我們自己要能過濾,過濾之後,什麼是我們應該去做的,我們認真去做就對了;什麼是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要趕緊從我們的內心消除,這叫做心地種子。好的種子,我們認真耕耘;壞的種子,我們要即刻消除。所以心就如一畝田,心就如一個乾坤的境界。學佛無不是自愛愛人,對自己的心靈病毒要時時預防,不能讓它侵入,我們才有很健全、明朗的智慧,所以我們要時時好好照顧好我們這念心啊。

**********

「我的幸福修練」

【慈濟志工許麗薰訪述】
過去的我,可能就是一顆心很脆弱,很容易受傷,人家輕輕的一句話,沒有怎麼樣,可是自己就會把它想成非常的嚴重,然後自己會哭得半死。在一次的會議當中,有一個人,當著很多很多人的面前罵我,那我當下突然還沒回過神來,回過神來之後,那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難過。這種難過,難過到當天整個晚上沒辦法睡覺,覺得說怎麼會這樣?他怎麼要這樣子對我?剛進來慈濟的時候,上人很簡單的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其實是非常好用的,這麼簡單的法,可是碰到事情的時候,真的會拿出來用嗎?有時候就是一種學習,後來我怎麼樣轉念呢?覺得說他在給我功課,給我修這個忍辱的功課,那我覺得這個忍辱就真的是最難修的,後來就自己想一想,可能就是我,把這個「我」看得太重要了。當別人在羞辱你的時候,第一個就是要反省自己說,那自己有沒有去傷到別人,所以人家才會這樣子傷你,如果是沒有的話,那我們就是善解掉,包容掉。用這樣的心情的時候,你就會讓自己跳脫出來,不會在那種很傷心的情境裡面了。因為上人也講過,說你埋怨埋怨,你會埋下一顆怨恨的種子,化解惡緣,結善緣,這一句話非常地重要,用這樣子的心情的時候,你就覺得這個就沒什麼了。把這個善跟愛的種子放在心裡,不要是怨恨的種子,那你這樣子的時候,你的心就不容易玻璃心了。到後來有時候,會碰到這個人的時候,我就會先微笑,然後也去跟他打招呼,我也希望說跟他結好緣,不要跟他結那種惡緣。我每天會給我這個小外孫,給他三句好話「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我覺得上人這三句話太好用了,很簡單,從小嬰兒就給他種下這樣一顆善的種子的時候,他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了。不像過去的我因為不懂,常常就會埋怨,不開心,容易傷心,就是很玻璃心就對了。那我希望我的小外孫,有外婆給他的祝福,相信他以後的人生開心,然後充滿了正能量。

 

學習「唯識觀」,人生得自在!

我們遇境逢緣,第一件事情是先修空觀!

外在的因緣,你最好不碰,輕輕走過就好

要從消業障式的念佛提升到往生式的念佛!

福報越大的人,要越早收心--少去"分別"!一"分別"就會帶動攀緣。

非常好的法門:責心懺!看你的內心世界,就看到你來生

不能以通途的佛法,來衡量淨土法門

臨終的往生,取決於心中的愛取

你只要失掉人身,你就永遠活在果報當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