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時刻管好自己的舌頭,功德會日日增上——索達吉堪布教你學會“說話”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人有短,切莫揭”:發現別人的短處,不要輕易地揭露。俗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點過失都沒有的人,世間上是找不到的。即便是一些功德顯赫者,背后也隱藏著或多或少的過失。

因此,對於別人的缺點,最好是能觀清淨心,就算有些地方看不慣,也應該當作一種誤會,不要隨便說出去。

“人有私,切莫說”:知道別人的隱私,不要到處去散播。《太上感應篇》雲:“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

不揭露他人的短處,不炫耀自己的長處﹔遏制惡、宣揚善,給予多、索取少。這是古人的行事原則。

可現在人恐怕不是這樣。他們特別喜歡說人是非,稍微看到一點、聽到一點,就趕緊召集親朋好友,添枝加葉地開始傳播﹔甚至罵人的時候,也用這些隱私把別人傷得體無完膚,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古人言:“罵人不揭短。”所以,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要學會留口德。

作為真正的修行人,應像噶當派大德那樣,時時刻刻觀察三門,尤其要管好自己的舌頭。

曾有一則故事說:有個主人對仆人說:“你到市場去給我買最好的東西。”仆人去了,帶回來一個舌頭。

主人又對仆人說:“你到市場去給我買最壞的東西。”仆人去了,又帶回來一個舌頭。

主人問他為什麼,仆人回答:“舌頭是善惡之源。當它好的時候,沒有比它再好的了﹔當它壞的時候,沒有比它更壞的了。

因而,我們平時對自己的語言應當注意。當然,語言的善惡關鍵在於心,心裡怎麼想的,口中才會怎麼說,所以要想管住舌頭,首先應培養自己的德行。那麼,怎樣培養德行呢?

《菜根譚》雲:“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不責備別人的小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這三者不僅可以培養德行,還能讓自己遠離禍害。

這是古人所講的甚深哲理,我們也當引以為鑒。

前兩天我聽一個人說:“某某人修行很好,為什麼呢?因為我從沒聽過他說別人的過失。”我想了一下,確實言之有理,作為凡夫人,有些特別愛說過失。

前段時間來了些居士,我們在交談的過程中,一個人一直評論他人的過錯,另一個人在旁邊就幫他懺悔:“嗡班扎兒薩埵吽,嗡班扎兒薩埵吽,你不說好不好?嗡班扎兒薩埵吽,嗡班扎兒薩埵吽,你不說好不好?……”但那人始終停不下來。

憨山大師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我們作為佛教徒,有能力則應宣揚佛教的崇高精神,而不是宣揚他人的過失。然而現在很多人,一說弘揚佛法,誰都沒有興趣,而一提到別人的過失,好多人都興致勃勃、積極發言,然后謠言一傳十、十傳百,如此對別人的傷害非常大。

一個人如果德行好,聽到是非會閉口不言,不參與那些,更不會到處傳播,這樣的人也值得信賴﹔而有些人十分樂於傳播是非,別人的過失只要讓他聽到了,用不了多久,就能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當然,這也跟個人的家庭環境、后天教育有關。

愛說過失的人,根本不知道這不對,反而覺得自己很有口才,給人取外號、說是非,甚至添油加醋、顛倒黑白,還自認為特別有智慧。正因為有了這群人,現在善良的人往往得不到好評、認可﹔特別丑惡的人,卻偏偏有無數人恭敬、贊揚。因此,大家應該擦亮智慧的眼睛,好好看一看這個世界的真相,同時也要經常觀察自己的行為。

佛教中有許多審視言行舉止的教言,用這些來反觀自身並不困難。在儒教、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中,這樣的教言雖然也有,但與佛教相比,竅訣上有很大差別。這並不是我自贊毀他,而是長期以來,自己在這方面作過大量觀察。

所以,若能用佛教教理經常反觀自己,我們的功德定會日日增上,過失也會漸漸減少。否則,只是口頭上說要行善、念佛、修加行,實際上卻沒有約束三門,那麼慢慢地,過錯將會掩蓋已有的功德,這是很可惜的。

因此,要想保護自己的善德,就應長期護持身口意。當然,除了利根者以外,凡夫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變成聖者,故必須要按照次第來行持。

敬摘錄《弟子規另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