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有一位大專同學來訪,因為她初入佛門,想多了解一些,印隆今日主要與她分享何謂「正信的佛教」的觀念。

所謂正信的佛教,就是對與宇宙萬法及人生有正確的知見,也就是緣起實相之理。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緣聚合而有,因緣消散而滅,因此對於身心一切境相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起顛倒見--也就是認假為真,在緣起和合的萬法上不起分別貪執之心,也就不會再造作生死之業,方能真正離苦(生死輪迴苦)得安樂(解脫生死苦的自在安樂)。

如夢參老和尚所說:「學佛與行道--我們一般人學佛,目的是什麼?圖現前的利益,怎麼樣能滿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欲望.現在經常聽到的就是如何發財,買什麼股票能漲,買獎劵能中獎,當自己有了痛苦厄難,才想起念念經,拜拜佛希望苦難消除,如果他所要求的沒有達到,就說佛法不靈,這是根本沒有理解佛法的人。 

法是一種方法,佛是一位覺悟的人,你要是學到了這種覺悟的方法,就知道這個苦難是自己造的,過去生可能做了很多錯事。不但過去,假使我是四五十歲的人,我以前在二三十歲的時候,也做過很多對不起人的事情,別說對外人,就是對自己的六親眷屬,對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對不起,這樣想的話,我們學的法就能用的上。

因為佛教導我們的,並沒有脫離日常生活,就是在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人以及遇到的一些事,你要是個有智能的人,處理的方法就會不同;沒有智慧的人,處理的方法又不同。

我們處理的方法往往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不管其它的人。 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學習如何有智慧,有了智慧你的目的(看問題的角度)就不同了,那是你的目的是什麼呢?菩提道!你發心的時候要走這條道,否則其它都是迷惑的道路,都會把你帶向煩惱,這條道叫覺道,又叫菩提道,你不要去三惡道,也不去六道輪回了,其它的道都不要走,就走發菩提心的道。

學習佛法就是指導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智慧的心指導我們的一切行動。如何指導生活呢?比如你上街買菜,不要過分挑撿有些人把人家的菜撿了又撿,剝了又剝,菜被撿的不能賣了。你該拿多少就那多少,不要特別挑,這就是大悲心。

要多為被人著想,處處以眾生的利益為考慮才行。還有更平常的,比如你在家做飯,你也要會發心,你要想凡是吃了我做的飯,都能夠捨惡向善,發菩提心,都能離苦得樂,同成佛道!雖然是平常是,可這就是最深奧的佛法,現前一念心,每天如是發願,如是練心,你就是真正在修行,在行菩薩道。」

眾生因為不能善觀緣起法則,因此只看到眼前的境相,而忽略了一切事物都有其來龍去脈,也就是由許多因素所造成的。若看的眼光短淺,自然心量狹小,福報也少,更何況有智慧來解決問題?若能觀照諸法是由眾多因素所造成,眼光自然廣闊,心量自然能夠大,而心量大則福報大。  

觀照緣起法則,對我等凡夫眾生是否很難呢?其實只要從日常生活就可以訓練起。觀察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食物、所喝的每一口水、所用的物品,是要由多少因緣所成就的,不是單純的交易就可獲得。以此訓練自己的觀照力,不再一看到境界,就不分青紅皂白的貼上去。

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聖嚴法師-大法鼓145)

佛教主張一切的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沒有神來主宰他。

所以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

而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

但是佛教並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跟神化的各級宗教。認為他們也都有一定的作用。

究竟佛教跟非佛教的區別是什麼呢?

我們現在就恭請聖嚴法師來為我們開示。

http://tinyw.in/KCdL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