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別人學佛,為何還入地獄?

以下經文引自《佛說猘狗經》:原文與白話

[佛言。有人持佛法戒行。教人事佛。令入泥犁中者。]

佛對阿難說:有人用所受持佛法和佛教的戒行,教別人從事佛教的事情,但會落入地獄中。

[阿難驚起。長跪問佛。雲何教人當令得佛道。何故更入泥犁中。]

阿難聽到佛這樣說,非常吃驚的站了起來,然後長跪問佛:怎麼會教別人學佛,還會入地獄呢??!!

[佛語阿難。汝信佛語不。]

佛對阿難說:你相信佛說的話麼?

[阿難言。信佛語。]

阿難說:我相信佛說的。

[佛言。汝信佛語。何故聞人受戒當入泥犁中。驚為若人不入泥犁。佛語為妄。]

佛說:你既然相信佛說的話,為什麼聽佛說有人教別人受佛戒律入地獄時,對此吃驚呢?佛有說過妄語麼?

[阿難更起。作禮頭面著地。繞佛三匝。還接佛足。長跪問佛。阿難不解。未知人根。願佛解之。教人入泥犁意。]

阿難起來從新以頭面著地禮佛,繞佛三匝,長跪在佛足前問:阿難不明白,不知道人的根性,希望佛詳細解釋,為什麼教人從事佛教的事情還會入地獄?

[佛語阿難。後末世時。有弟子作師惰懶,不能勤學。無有智慧,貪穢欲。得人供養,錢財谷帛,持用自活。不精佛法,阿諛隨人。見人貪殺,不與殺戒。見人嗜酒,不斷酒,多少可飲。人行授人戒法言:多少當得錢物作福,但欲得人物。是為賣戒。令人方更。有慢不精戒者。便犯眾粗殺生。如是教者。持人著泥犁中。用負佛明教故。令護佛道神得其短。便為惡鬼所病。罪重或能至死,償罪即入泥犁中。]

佛告訴阿難:以後末法時代,有佛教弟子做別人老師,但懶惰,不能勤學,也沒有智慧,貪著在污穢慾望裡。得到別人的供養,錢財谷帛,靠這生活。不精通佛的教法,隨別人的意思阿諛奉承。看到有貪殺的行為,不授予人殺戒,見到嗜酒的行為,也不教人斷酒,還說多少可以飲一點。與別人受戒或說法的時候會說:多少給些錢財,算是做福德。以這種販賣戒法的行為,自以為是方便。這種傲慢,不精進的人,便犯眾多粗陋殺生惡事。像這樣教別人學佛的人,這樣受持佛教的人,入地獄中。違背的佛教的宗旨和教義,令護佛法的天人鬼神得其短,便為惡鬼得到方便,使其得所病。或者罪重能導致死亡,死後償罪,即入地獄中。

 

真正有願求生西方之人,一定會持戒


淨土宗若離開持戒,那必是邪教!

本幻法師

問:請問師父,有名法師說淨土往生全部靠信願的,跟持不持戒沒有關係。只要有信願,縱然不持戒,持不好戒律,也能往生淨土,不能說一定要持戒律才能往生淨土。請問師父這種說法對嗎?

答:淨土法門,真是有名無實很久了!如果說淨土宗的修行是脫離戒律的,那必是邪教無疑。此等名法師,名曰法師,實是受魔所囑,乘惡願再來,身披袈裟,壞亂我佛法的人。大家要切記,淨土法門雖然殊勝,但也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若弘淨土法門的人,不遵佛教,那必是離經一字,即同魔說。

當知,佛於《遺教經》中說到:「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這是說,比丘們!在佛滅度以後,應當尊重並愛護戒律。如像黑暗中遇著光明,貧窮人獲得財寶。應當知道,這就是你們的大導師,和佛住世一樣。」

在《四十二章經》:「佛言: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這是佛金口說到:弟子們!你們離我幾千里,只要遵守我所制的戒律,必定能證道果。反過來說,在我身邊,雖然時常見我,但不遵守我制的戒律,永遠不可能證果。對此,蕅益大師也解釋到:「不能持戒,則同室猶隔萬里;苟能持戒,則百世何異同時。」這是說,不能持戒的人,雖同處一室中也像相隔萬里;假如能守戒,雖然隔一百代也像同時代一樣。

佛在 《涅槃經》說到:「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第子!」 這是說,佛弟子要想見佛性,證入涅槃境界,必須至誠受持清淨戒律。如果毀犯淨戒,那是魔的眷屬,不是佛的弟子!

在《華嚴經》中也說到:「若信恭敬一切佛,則持淨戒順正教;若持淨戒順正教,諸佛賢聖所贊嘆;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一切如來所贊嘆。」

蕅益大師在《重治毗尼事義集要》說到:「持戒念佛,本是一門。淨戒為因,淨土為果。若以持名為徑,學律為紆,既違顧命誠言,寧成念佛三昧?多纏障垢,淨土豈生?夫如海無涯,豈不廣大?保任解脫,豈不簡易?故一心念佛者,必思止惡防非;專精律學者,方能決定往生。而一心念佛,現在紹隆僧寶,臨終上品上生。法門之妙,孰過於此!只一大事,何得乖張,取笑識者?」

由蕅益大師的開示可以看出,持戒與念佛,本來就是一門。淨心持戒為因,淨土莊嚴為果。若是犯戒破戒,而使得業障塵垢重重纏縛,淨土怎麼能往生?所以說一心念佛的人,必定思惟止惡防非;而專精嚴持於戒律的人,才能決定往生淨土。修持法門的妙,還有哪一種能超過持戒念佛的呢!持戒念佛這可是唯一的大事情,怎麼能在持戒念佛這兩者當中強做分離,而被有見識的人取笑呢?

印光大師在《梵網經心地品菩薩戒疏注節要跋》中說到:「良以欲生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欲淨其心,非持佛淨戒不可。(中略)其有欲現生親得實益,臨終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自可不虛所望矣。」

印光大師於《淨土五經·附楞嚴經四種清淨明誨跋》中說到:「戒、定、慧三學,為學佛及修淨業者之根本,而戒尤為要。」

印光大師於《陳了常優婆夷往生事跡兼佛性發隱》中也說到:「是持戒一法,乃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第一要道也。」

由此可見,修淨土法門的人想要這一生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必須要好好持戒律。如果你不尊重戒律,不願意發心持戒,認為不持戒律,念佛照樣能夠往生淨土,那這種人實則已生邪見。若不速速懺改,不僅不能往生極樂世界,還要墮到地獄去,因為他生出邪見已誹謗正法。如果更將這種邪見的觀點宣傳開來,疑誤無知眾生,那更是造彌天大罪,果報極為重大!


【沒有因緣,不要硬叫別人來信佛】

慧律法師《智慧的語言》

有的人聽到佛法,他就開始發菩提心了。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功夫不夠,聽了一點點佛法,就想接引別人來信佛,對方是外道,也不可能聽他的。

跟人家辯論,又講不贏對方,懂的道理又有限,爭辯得臉紅脖子粗,硬要跟對方辯個高下,他知道佛法很好,可是講不贏對方。

我奉勸諸位,有因緣的我們才度,隨緣,這樣叫做佛法。

這個人的因緣若是未到,你硬是叫他來信佛,不可能。這個人若是因緣成熟了,他自然就發菩提心,你不用教他,他就比你更精進了!

 

佈施出去的錢,才是我們的錢!
我們要觀照這個世間不可得。
世間有什麼可得?有的人說:金錢。
金錢放在你的口袋里,就真的是你的嗎?
不一定!對不對?
譬如說,一個人走在路上,突然一輛車子迎面而來,猛力一撞,當場就死亡了,口袋里的錢就不是他的了。
當然我不能講,萬一你出門發生意外……那我會被打死!
我有一次,因為我還年輕,講話比較單純,我說:我們在這裡聽經,身上都有帶錢,待會出去要是被車撞死了,這些錢也不是我們的了。

台下的人就罵我了:真是觸霉頭!
所以我現在不敢講了,來這裡聽經的人都不會死啦,這樣講算好話了吧?
這樣你們聽了就很爽快,其實你們也知道這句話很虛偽,哪有人不會死的?又不是打算當妖精。
我們要想:世間不可得。
所以我告訴你們:什麼樣的錢才是我們的?
就是從我們的手中佈施出去,我們親手拿出去做功德的,這才是真正屬於我們的錢。
有錢人如果不懂佛法,他會想:我留下財產,我兒孫會幫我做功德。
我告訴你,這可不一定哦!
搞不好你兒孫請道士,還用牲禮祭拜你,這也說不定。
生前不會佈施做功德,死後才想子孫替你做功德,這不是聰明人。

福報扎的穩,做啥都賺錢
有的人做事賺大錢,有的人拼死拼活的,連三餐也吃不飽。
有的人前世有佈施,佈施心很大,他今生不論做什麼,做任何一行,都能賺錢。
世間就是有這種福報這麼大的人!
他甚至隨便去買張獎券,他都會中獎,為什麼?
福報扎得穩啊!
春天有播種,秋天就有收成,他肯施捨啊!
不然你看,千差萬別。
我問你:哪個人不想做事業?哪個人不想賺錢?
但是難道說你想做事業,你就能夠成功嗎?
難道說你想賺錢,你就能夠如願嗎?
你沒有那個因、沒有那個緣,你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所以業就是公平的。


別見人就講佛法

南普陀寺

有的佛弟子一見到人就開始講佛法,也不管該人是否信仰佛教。出發點雖好,但有時卻會讓人反感,反倒背離初心。

並不是所有人都信佛,願意花時間聽你講佛法,需謹記不強人所難,佛法從來沒有「強買強賣」之說。

如勸人吃素、學佛,給他們講因果報應、講地獄餓鬼等等,不信佛的人或會覺得是封建迷信,反倒更加排斥。這樣不是在弘揚佛法,反而讓人對佛法產生誤解、厭惡。

有些事情和有些人不必刻意強求。佛世時,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也不是見人就講佛法,而是隨緣度眾。

佛教講「契理契機」「善巧方便」,《普門品》雲:「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身得度者,即現執金剛身而為說法。」接受別人的不同,然後用相應的方式,說相應的話,這才是有智慧的弘揚佛法。

各行各業都一樣,都需要具備相應的知識。自身具備了充足的佛法知識,才能活學活用,隨緣度化,這需要有相當的境界才能做到。

弘揚佛法既需要智慧,又需要知識,不能以盲人摸象的態度去用佛法「教育」別人,最後「以盲引盲,相牽入火坑」。

 

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


教人念佛的方法與原則

作者:智隨法師

我們自身專修念佛,這叫自信;然後呢,我們自己安心念佛之後還要教人信——教別人來念佛。但是,教別人來念佛就很難了,就要有辯才、有德行、有影響力、有說服力、有感染力。我們如果講半天,別人都沒聽到一樣,那就白說了。

教人念佛的方法

那麼教人念佛呢,我們自己要有一些善巧方便,不要盲目的去做;要根據情況,要由近及遠,由親及疏。

「由近及遠」就是先從我們身邊做起,從你的家人、你的朋友、跟你最有緣的人做起,那遙遠的地方,三千五千裡之外的人,我們不用管他;從我們身邊最有緣的人、最親近的人、最接近的人做起。你家裡的小朋友啊,你的親戚朋友啊,就可以慢慢地勸他,他不念哦,你念!你見他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即使暫時不聽,聽得久了他自然也就念佛了。

我講一個事例,最有說服力了。長沙市有一個居士叫張豔紅,他們一家人都不念佛。她想了一個辦法怎麼讓他們念佛呢?她請了很多念珠,這些念珠是拿去結緣的,送給別人的。她有一次就回到家裡,給她的弟弟、弟媳和老媽啦都叫到一起來,說:「我工作很忙,天天都要上班,沒有時間來念佛。可是這個念珠要念過佛,有了加持以後才能送給別人。你們現在有空的就幫著我念。」然後每個人發一串念珠,大家都來念,念多少呢?每條念珠都要念三圈,那就三百多聲了。好,一家人就開始念,因為念珠很多啊,然後一家人也不管他信不信,所有人就都開始來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一直在那裡念。這個張豔紅就是很有智慧、很有善巧方便,她也不教他、也不勸他念佛。親人之間嘛,「好好好,我幫你忙,我幫你念佛」,幫你念佛也好,這樣他自己也就念佛了。慢慢慢慢地,一家人也就來念佛了。這就是說明我們要從近的地方做起,要從周圍的人、身邊的人,先來影響他念佛。他被影響過來之後,他又去影響別人,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這個法門自然也就擴大了。

還有一種就是叫由親及疏。「親」就是與我們最接近的人,「疏」是疏遠的人。親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的親人,一種是與我們有親緣的人。緣分很好的人叫親,比喻朋友,很聽你的話,這就是緣分很親近的人,很容易接近。善導大師說:親緣,我們念佛是親緣,與阿彌陀佛的緣最親。那麼這個親就是跟阿彌陀佛的緣分比較近的人,他比較容易接受、比較容易相信,可以先度。我們一看這個人好像有點佛法善根、好像有點淨土之緣,那我們就可以先教他念佛;另一個呢,看他好像沒什麼動靜,那你就可以暫時放一放,不要很著急的拼命地說啊、灌啊,像那個學校裡面填鴨式的朝裡灌,灌半天結果也沒灌進去,那我們就是做無用功了。

我們自己要有善巧方便,要知道對機說法。那麼說法呢,也是要有一個次第,一個善巧,一個深淺的差別,不是我們一下子就直接告訴他念佛的。我們與人打交道,有幾個關系要處理好。

一、結人緣

第一個是結人緣,我們要勸人念佛首先就是要多結人緣,人緣要好,走到哪裡人家都會說這個人很好。這個好不一定是說你學佛好。起碼你為人處事要好,你待人要好,人家覺得你這個人可親近,見到你心裡不會起刺、不會起疙瘩,好像讓人很恐懼的樣子。那麼我們走到哪裡,人家對我們都很歡喜、都很恭敬,自然你講話人家就容易聽了。先把我們的人緣維護好,這就是世間人講的先把外交關系處理好。那麼人緣關系好了,後面的法緣才會好起來。如果人緣都不好,人家看見你就討厭,那你不用去講法了。第一就是要結合人緣。

二、結善緣

然後,第二個就是要結善緣。有了人緣,人緣不一定都是善緣,比喻朋友之間就談不上什麼善不善的的,有可能僅僅只是過去世的因緣;還有家人之間,它不一定是善緣,但是它是人緣。我們就是要把人緣維護好,然後再慢慢地把它轉變成善緣。通過善法去感召他、去影響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跟佛法的善來感召對方,結善緣。別人有困難,我們幫助他,即使他不信佛也沒關系,我們以這種善法來跟他結緣。這種善很多,最大的善其實是口善——語言。佛門講身口意三業,意業別人看不到;我們做事的能力也有限,也不可能整天都在做好事;但是我們講話會影響別人,我們即使沒做一點事,但是你只要講一句難聽的話,別人就會記恨你一輩子。像有些隔壁鄰居只不過吵了一次架,就可能一輩子不來往了。那麼這個語言很重要,在佛法裡面,有時候語言比其他任何方面都重要。因為別人只看得到語言,別人只能夠看得到、聽得到、感受得到的就是語言。我們心中打些妄念,恨他啦、討厭他啦,他也不知道。當然從根本講他也知道,只不過這個知道的范圍很有限,相對比較弱。但是語言,他就會聽得很清楚了。我們講話要從善的一面,從贊嘆對方、理解對方、包容對方的角度去說,真誠的對待別人,以誠懇的語言、用善良的語言與人相處,與人結善緣。當然能夠做善事的,就多做善事,多給別人提供幫助,要多與人結善緣。

然後善,有世間的善,也有佛法的善。剛開始可能是世間的善法,別人遇到困難,就去幫助他一點;或者是工作當中,我們可以多成全別人一點。然後,慢慢、慢慢地再進一步給他結佛緣,看他機緣成熟了,他有些信佛了,他遇到煩惱了,生病了,有痛苦了,有困難了,解決不了,怎麼辦呢?好,讓他去燒燒香、拜拜佛、去廟裡走一走。讓他去廟裡清靜一下,煩惱無形當中也會少一點,把佛緣帶到他的生活當中去。這個佛緣並不一定是非得一下子就是淨土之緣,我們可以先用整個佛法的氛圍去感染他,讓他對佛法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我們現在的人對佛雖然也很尊重、很恭敬,但是佛具體是一個什麼?不知道!佛好像就是高高在上的一個人,跟我們不相干,好像一個神一樣的。佛不是一個人、一個神,佛是我們每個眾生都需要的,與我們最親近的一位善知識,佛就是宇宙當中的一位大導師。只要是人就都需要佛,因為我們都是愚痴的眾生,因為我們都像學生一樣,都需要老師的教導的。佛是一切眾生的老師,能夠引導我們怎麼做人,怎麼修行,怎麼解脫,怎麼成佛。世間法佛也教我們,出世間法佛也教。在這個世間知識最完整、最圓滿的、最究竟的就是佛,能力最大的也是佛,慈悲心最廣的也是佛。所以不論什麼人,他都需要佛。但是我們普通人,尤其是現在的這個社會是商業時代、經濟時代,大家只向錢看,不向佛看。錢看多了,佛緣就越來越遠了。那麼錢就是給人增長煩惱的,等到錢帶來煩惱的時候佛緣就近了。慢慢慢慢地,他就要消除煩惱,他就開始向佛緣靠近。我們給他結佛緣,給他送經書啊,送佛卡啦,讓他去寺院燒香拜佛啦,打佛七啦,念佛啦,慢慢慢慢地他就有佛緣了。然後,最後就是給他結淨土之緣。如果淨土的緣分成熟,勸他念佛求生西方。

把我們身邊的緣分處理好,這樣你去教人念佛,才會有說服力,才會有感染力,不然我們講了半天別人都在打瞌睡(我講法也有些人打瞌睡啊,一樣的,也是過去的緣分沒結好。)那麼這緣分啊,每個人也不一樣。可能有些人一進來就是淨土之緣,你直接告訴他念佛,他就接受了,那就是一步到位。我們有些人緣分很好,一進來就念佛了,這就是福報,是特殊的因緣,這種人不多。那麼有些人緣分還成熟的話,那我們就可以先借助其他的緣,借其他的或者善緣、或者佛緣、或者人緣。有些人善緣沒有就人緣,人緣都沒有的人呢那就等待機緣,等待以後的緣分,暫時可以放一放。這就是我們弘法,自己要有分寸,有一個大的方向——知道什麼時候該勸別人念佛;什麼時候該跟他結個人緣、結個善緣。這樣我們自己自由,對方也自由;不要弄得自己很緊張,別人也很緊張。

教人念佛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

教人念佛要遵循一個大的原則——就是要循序漸進。弘法啊,要慢慢來。有些人說:「既然淨土法門那麼好,那麼釋迦牟尼佛為何不只講淨土法門呢?講那麼多干什麼呢?」其實,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循序漸進,在慢慢地引導人。釋迦牟尼佛就是一位最好的老師,他要勸人念佛不是直接就講的。如果我們淨土之法從本質來講:是普度一切眾生之法,那佛講四十九年的法,就只講淨土法門好了,其他的法就不用講那麼多了。只講念佛往生就夠了,佛為什麼還講那麼多法呢?其實,他是先給別人結佛緣,不相信淨土法門的人,先給他講因果,讓他相信輪回,多多行善積德,然後求解脫,先修小乘再修大乘走菩薩道;然後靠自力不行,修行很困難了,再告訴你還有一個最好的法寶——尚方寶劍就是念佛往生西方,這是在最後才亮出來的。我們有些人出去的時候,把尚方寶劍一下子就拿出來了,對方又不相信。

所以,我們教人念佛時就要學習佛的善巧方便,要注意循序漸進。因緣不成熟的人,我們就從淺的地方入手,與他結個人緣就行了。我們有些人弘法心切,操心,操心眾生很苦,眾生苦他還更苦,因為他想度別人啊,想說服別人啊。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把握一個分寸,要循序漸進。慢慢的給他種點善根,善根是要一點點的積累的。有些人的善根很少、很低,甚至有些人還誹謗佛法,那你跟他講念佛就沒用了。你能說服他,讓他不誹謗佛法就已經不錯了。

(二)善巧方便

第二點就是要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這是佛門經常講的。也就是孔子講的因材施教,我們佛門講的善巧方便。我們說法要講究善巧方便,「善」是善於,「巧」是巧妙。我們很巧妙地就把佛法、淨土法門告訴他了,對方也能夠理解,也能夠接受。這個「善巧方便」在佛法裡面叫方便智慧。獲得這種智慧需要幾方面的熏修。第一就是要了解眾生的根機;第二是要了解佛法的深淺。比喻我們如果了解對方的根機,知道他這個時候是需要什麼樣的法去對治他,剛好能起作用。你如果講得好他就聽進去了;你如果講得不好呢?他就聽不進去了。他本來對淨土法門還沒信心,但是他對佛法還是有信心;但是如果你直接講淨土法門,他可能連佛法的信心都沒有了。那麼這個善巧方便,就需要我們慢慢的去了解。

一方面了解眾生的心性。《金剛經》告訴我們: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其實在這個世間要反過來用,我們學佛法的人要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要看到人相、我相、眾生相是什麼樣子。這些眾生是什麼相,眾生都是貪嗔痴的相,對不對?現在的人都是貪財貪名貪利啊,為了工作,為了家庭而忙啊。那麼我們就應該了解這些眾生相——他需要什麼。你了解眾生的相,然後去找對治的法,佛法裡面的什麼法能夠適合他。我們先給他結個淺些的緣,這就是善巧方便。就如同治病一樣,他得的是感冒,你就先給他吃治感冒的藥,你不要給他治癌症的藥;他若是得的癌症呢,那你也不能給他治感冒的藥,這就叫因病施藥。他是什麼病,我們就給他施什麼藥,這叫善巧方便。

(三)導歸淨土

第三點也是最後一點,就是導歸淨土。我們弘法有一個大方向,最終是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夠來學淨土門。他如果不是能直接來修學的人,就給他一個方便,慢慢的引導他。等他機緣成熟的時候再慢慢導歸淨土。如果沒有回歸淨土之前,我們可以暫時讓他去參參禪啊,學學密啊,都沒關系。有些人是一股勁的想去學禪,你讓他不學禪,你是阻擋不了他的。好,那就讓他去參禪,甚至還可以引導他,拿禪宗裡面最難的,最不容易修的,要求最高的地方告訴他,讓他去碰壁、去了解。人啊,不到黃河心不死,他沒有到黃河去看,他就是不死心。甚至有些人,他到了黃河,他還是心不甘,還想到黃河裡面去洗一下,去試驗一下,檢驗一下自己的本事到底有多大?那怎麼辦呢?就讓他去跳一跳。等他死心了,等他知道:哎呀,沒有辦法了,走其他路走不通了。那時,他就會回頭了。我們再拉他一把,就把他引導到淨土來了。這就是最後,叫導歸淨土。

導歸淨土呢,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慢慢的引導歸向淨土;一種就是直接歸向淨土。有些人緣分好,像有些老居士啊,沒有文化的啊,智慧不高的人,這些人就不用導了。導來導去就把他的方向都搞顛倒了。有很多人沒有文化,或者是佛法理論懂得很淺的人,就可以直接勸他走向淨土了,他學其他法門也學不來。

我們現在的人,表面看知識很普及,大學生、研究生很多了,其實人還是很愚痴。知識多,頭腦很愚痴,其實很多人只能走淨土。禪啊,密啊,教理啊根本看不懂。有很多人喜歡念《心經》,念《金剛經》。我也接觸過一些研究生啊、大學生啊,《心經》講的什麼,他也搞不懂,念來念去弄不明白。包括世間做學問的人,我前一陣看了很多他們這些做學問的人,寫的關於佛教、宗教的一些書。他們寫的東西壓根沒法看,寫來寫去,寫的都是在外圍來講,都是按照自己的觀點,從唯物主義觀啊、馬列主義觀啊、唯心主義觀啊,總是在那裡講:這個佛法就是講什麼唯心主義啊,從馬列主義觀來看是什麼什麼……。其實,一點佛法的理論都講不出來。他沒有辦法認識到佛法的真實意義。他們都是一些做學問的人了,所謂的學問家、大學者了都不過如此。那麼我們普通人去看佛法,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人,表面看他們也在研究佛法,但是他們沒辦法真正進來。連這些的大學問家都進不來,何況我們這些普通人就更沒辦法進來了。

所以說在現在這個時代,能夠讓我們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能夠快速進來的就是淨土一門。不管你理不理解,不管你信不信仰,不管你相信的有多少,先念佛。先去念,念一聲佛可以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不管他知不知道,至少有好處,有功德利益。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把握一點分寸,有一些人你可以直接就告訴他淨土門了,就不用再拐彎抹角了。如果碰到知識分子啊,那就比較麻煩了。現在的知識分子是最頭疼的。

古人講:秀才碰到兵有理講不清。現在可能是要顛倒過來,兵遇到秀才也是有理講不清。因為秀才的理論太多了,說來說去,他總有他的一套理論。所謂秀才、讀書人的知見很盛,佛法講:我們最大的煩惱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執,我;第二種就是法執,法就是思想觀念。現在的知識分子最普遍的一個問題就是法執很重。把那個馬列主義、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這些東西抓得很牢,一點也不放松,生怕失去了自己的依靠一樣,就像是會失去自己的飯碗的感覺。

佛法就是告訴我們:破我執,破法執。「我執」就是「我」的這種執著的、堅固的思想觀念得破除掉。佛法講無「我」,沒有「我」,而我們世間的人天天都在為「我」。為來為去,實質上都是為了一個肉體、一個最終的屍體而已。都是為我們這個肉體而已,幾十年以後「我」就沒有了。

沒有法執,我們學佛法都是講方便,解脫之前每一種存在都是一種法;解脫之後就沒有法了。但是,世間的人都特別執著於某一個法,執著一種思想觀念,他放不下,放不開。他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思想觀念放棄。做學問的人,沒有辦法否認自己的學問,放下自己的學問。他都會牢固的,固執地守住自己的這個本分、本錢。那麼佛法恰恰要破的,就是對「我」的執著、對法的執著。那麼法當然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我們現在絕大部分執著的還是世間法,還沒到佛法上來。還在執著於世間法的人,讓他來執著於佛法就是一大進步。執著於佛法的人,能夠讓他最終放下佛法,以追求最究竟的解脫。當然,這是最高的。

我們沒有解脫之前,先是執著於佛法,從佛法裡面得到利益。然後最終,比喻我們學淨土法門,我們現在念佛是一個法執,執著於要念佛、要求生西方,這就是一種執著。但是往生西方以後,就會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了,他的一切行為就與法相應,就不再執著了。他不需要執著什麼,既不會執著佛,也不會執著「我」。佛和「我」是一體的,鳥都是阿彌陀佛,我們也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整個人的生命就成了法,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了。那時就是徹底的自由自在了。那麼我們如果懂得佛法的次第高低之別,有的淺、有的深,所以我們在弘法時要善於引導眾生歸向淨土法門。

包括現在很多人都在講淨土法門,他們可能只是在起一個引導作用,講了很多佛法,再慢慢慢慢地把人們引導到淨土法門來。弘願寺走的路線當然就是直達淨土了,把淨土法門最根本的、最核心的思想告訴我們,讓我們直接走到淨土門的核心。這是教人信的一些大致的原理。大家自己去摸索、總結這些經驗。我們在教人信的過程當中,去做這些事時,自己就會反省自我:這一次失敗了,原因在哪裡?下一次我們就應該怎麼去跟別人交流,怎麼去說服別人接受信仰淨土。都是在不斷的總結進步當中,自己增長自己的方便智慧。這種智慧叫「方便智」,這種智慧我們也可以從書裡面去學,看經書了解佛法,同時也可以從生活當中去觀察自己與身邊人的緣分,以及別人的根機,我們應該怎麼利用這些善巧的語言去引導他們。這是念佛方面的自信教人信。

 

佛有三種人不度、佛有四件事做不到

 

念佛的一百種果報!基本常識都沒有,念佛去了地獄,冤不冤枉!

 

 

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要小心!

 

天天念佛,為何還有很多人墮三惡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