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家咒語裡就有說香煙緲緲通法界,香是人與神溝通的媒介。

拜神為什麼要燒香?

百分九十的人不知道拜神為什麼要燒香呢?燒了無數次香,就是不明白為什麼,不點香為什麼不行啊,想知道為什麼,接著往下看。

中國古代即有名為 “燔柴” 的祭天儀式。是根據“火曰炎上”的特性,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煙上飄,使神明歆享祭品。燒香也是這個道理。後世道教重燒香,正是對先民祭祀文化的繼承。

燒香,是人們敬神禮拜的方式和禮儀,也是人與神明溝通的管道。所謂香者信香,即說通信之香。

通常進香用三支,三柱清香一齊插於香爐中,為一氣化三清之意。順序是:先插一根在中間,再插一根在青龍方(神像左邊),最後一根插於白虎方(亦神像右邊),代表著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人之意。

進香的時候必須插正,若東歪西斜,或是把香腳完全插入爐中,造成「發爐」現象,或把香直接扔到香爐內,或用嘴吹的等等方式都屬不敬之舉。此外,道教有 “斗姆不受檀” 的說法,因此在供奉斗姆元君的時候不可使用檀香。

祝香咒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

道教科儀中有著名的祝香咒。此咒大意為:道必須通過修道者誠心來體悟,修道者可以借焚香來向上天表露自己的悃誠之心。香在玉爐中燃燒,心在發願存思,修道者用真心感動上聖高真。仙駕降臨,自有雲擁旌幢,仙旆侍衛,聖駕降臨法壇。我受命向上真祝告,希望意願可以直接達到九天之上,仙真之前。

念誦此咒除加強心靈信仰,得到辟邪能力外,關鍵在於假借向上的煙雲,傳遞凡間的訊息。焚香並非供奉,而是有外之潔淨,內之傳信這兩方面的作用。

燒香其實由來已久,早在我國古代母系氏族公社時對天地萬物自然的崇拜就已經存在了,那麼為什麼燒香?

一、 供養天地諸神

香雲繚繞,騰空而上,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嶽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等三界諸神。

通過供養諸神,也講述這另外一個道理,讓人民學會供養世界上所有對我們有恩惠以及沒有恩惠的人。如我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凡是幫助過我們的人,我們都要懷著一種感恩的心情去報答他們。

二、 以香傳信,求神賜福

道經說“寶香焚在金爐內,香煙繚繞達上蒼”。這說明了“香”是人與神之間的通訊物,我們通過燒香,香煙嫋嫋能把我們的祈願資訊傳達給神明,從而祈求神明保佑。因此道經中說“三柱真香通信法,三界神明降福來。”

三、 心假香傳,寸誠感神

道經中《祝香咒》雲“道由心學,心假(這裡是借的意思 )香傳,香熱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徑達九天。”

向神明上香時,要用左手插香(左手為善,為大,表示對神明尊敬)。三柱香插在香爐中的總寬度最好不要超過一寸,這叫“寸誠感神”,寸代表“寸心”,是指真心誠意,道經說:“寸心可達九重天”,這是指真心誠意,能夠感動九天之上的神明。

四、 修持“三香” 蕩除“三業”

因為“香”的本質是香而不臭。我們向神明敬香,就是表示要持守“香”的本質,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不生惡念;“身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純樸善良,不做惡事,不做虧心事;“口香”是指積累口德,不出口傷人,不口出狂言,口出髒話等。“心香”是心善而不惡,故無“心業”;“身香”是指是身正而不邪,故無“身業”;“口香”是口淨而不髒,故無“口業”。這就是修持“三香”,蕩除“三業”的含義。

五、 消滅細菌,淨化空氣

有的香點燃以後,香煙彌漫於空氣中,能消滅空氣中的細菌,起到淨化空氣的作用,保護身體健康。比如沉香就有這樣的效果的。

◎免責聲明:圖文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甚麼是「心香」 為何佛道都重視它?

常見以「一瓣心香」來形容心中真誠的敬意,一顆虔誠的心有如爇香(焚著香)供佛般。

佛教徒以燃香供養三寶表示虔誠,虔誠的心如爇香也稱為「心香」。如南朝梁簡文帝《相宮寺碑銘》吟:「窗舒意蕊,室度心香。」供香的馨香幽傳,上達神明,古人在《尚書》中就說了:「至治馨香,感於神明。」

心香

不管是佛、是道的信仰,都重視「心香」,不管是無形的還是有形的,都重在虔誠的心意。道教有八種上等香,稱為「太真天香」,就是: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南宋寧全真祖師《上清靈寶大法》)其中的道香就指心香,也是一種清香:「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即是以清純無求的心靈敬拜神明,心歸天道,是為心香也。不管點不點香,這種心香都是虔誠的、澄淨的清香。

在禪宗,各禪寺中開堂說法之前,往往先給開山祖師敬一瓣香,如慈明禪師的開堂語:「此日一會不是小緣。將一瓣香為我無得禪師。」(《古尊宿語錄・慈明禪師》)這裡敬上「一瓣香」是指具象的香,但是更重要的是包含抽象的「一瓣心香」的虔誠。

敬神之事,不在供品的多與貴,以一顆敬仰而無求的善心來禮敬,是上佳的香枝,這是「一瓣心香」的微世界,有超越凡眼的能量。如這一首《祝香咒》詠:「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

唐代韓偓《仙山》詩吟:「一炷心香洞府開,偃松皺澀半莓苔。水清無底山如削,始有仙人騎鶴來。」就說虔敬的心要如水清無底,通達三界外,才能感動仙人降臨。宋代臞翁也說:「禱雨文昌,只全靠,心香一瓣。」

自古以來許許多多的文人墨客,也都有虔誠的信仰,宋朝以來,「一瓣心香」在詩詞中盛放,在小說中也看到以「心香」來敬神、敬佛的民俗。比如,《西遊記》寫一富貴人家千金:「小姐徑進寺門,參了菩薩,大設齋襯。喚丫鬟將僧鞋暑襪托於盤內,來到法堂,小姐復拈心香禮拜」。這裡所拈的「心香」,是具體的瞻仰禮拜的香。

香不一定是線香,也有字樣、花樣形的盤香,稱「香篆」,也稱為「篆香」。宋朝陳敬著作《陳氏香譜・卷三》紀錄了「瓊心香」,有成份和作法,但是未記載形狀;還有一種「寶篆香」,「篆煙燒盡一盤花」,也就是說篆香不是常見的線香,而是篆文字的形狀,或者是模擬花、物的花樣。

宋人用模子作「香篆」,把香粉末調勻後用印模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就是篆文狀的盤香。宋人洪芻《香譜》說「香篆」也有一種是鏤刻木頭做成的,甚至直徑大至二、三尺,香篆可以防香塵,燃於佛像前敬佛,或燃於飲席旁可熏香。[1]


唐代韓偓《仙山》詩吟:「一炷心香洞府開,偃松皺澀半莓苔。水清無底山如削,始有仙人騎鶴來。」

心誠則靈

「一瓣心香」禮敬天地神佛,誠心最重要。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過去世叫做儒童。有一天,他遇到燃燈上古佛遊於世間。儒童想要敬佛,他看見了附近有一個女子手中有七枝青蓮,很是歡喜,於是出了高價想買下五枝青蓮。這個女子叫瞿夷,對他想用高價買青蓮很好奇,就問他買青蓮作何用?儒童回答說是用來供佛。瞿夷心裡十分感動,銘生誠敬的心,對儒童說:「原來如此,願我來生能與君做夫妻,永不相離。」瞿夷將剩下的二枝青蓮花又遞給儒童,說「此二枝青蓮花,請代獻佛求願。」因她身為女子,不能近佛前求願。

儒童到了燃燈佛前供上七枝青蓮。他看到地上泥濘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脫下自己身上的衣服鋪在地上,但是還不夠用,又解開頭髮以髪鋪地,讓燃燈佛踏履他的衣服和頭髮走過泥濘。燃燈佛因而對儒童授記說,由於你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過了九十一劫後,你將成佛於世間,名釋迦牟尼。當時的儒童,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佛;瞿夷就是釋迦牟尼出家前的妻子,也就是太子妃耶輸陀羅。[2]

「一瓣心香」無上誠意,一誠通天界。心香能上達佛國仙府,心誠則靈,傳說久矣!

[1]《香譜》:「鏤木以為之,以範香塵,為篆文然於飲席或佛像前,往往有至二三尺徑者。」

[2]見《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法華經》。


上再多的香,不如上這五種心香

文:如孝法師

現代人不懂什麼叫做真正的香,現在的香也不是香,都是各種化學物質,所以我建議大家以後去寺院不要再上香。但是很多人感覺不上香又不花錢,見了佛菩薩可能有點慚愧、不好意思,那麼我們就要知道佛教中提倡大家去上的是什麼香?是心香,一念真心。可能有人說:「我很誠心,就是給佛上香了」,這種看法又是另外一種曲解了。諸佛並不需要你來拜,也不需要你來誠,佛真正希望的是你的生命有所改善、有所提升。

怎樣能夠讓諸佛歡喜呢?如果我們知道生命當中什麼事情不能做,這是一種香,這個香遍滿宇宙,在佛教來講叫做戒香;如果我們知道什麼不能做,不做讓良知不安的錯事與惡事,心永遠處於歡喜、自足的狀態中,充滿肯定,不生起沮喪等負面的念頭,這種內心的坦然就叫做定。定也是一種香;如果我們的心是定的,看到這個世界更多的內耗,發現更高的生命目標,而且能夠圓融地解讀一切的時候,這叫做智慧。智慧又是一種香,叫做慧香;當我們擁有智慧,從一切執著、分別、煩惱、自我的折磨當中解脫出來,達到內在的凈化,脫穎而出,自己能夠搞定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的時候,這叫做解脫香;當解脫了以後,我們能夠立德、立言、立功,把立言的知見傳遞給別人,這叫做解脫知見香。

我們以後去寺院拜佛,用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分法身香去供佛,佛會覺得沒有在那裡白等——等了千年,終於把你給等到了。


香與佛教的淵源

一支香,青煙裊裊,散發著沁人心脾的馨香,成為了人和佛交流的媒介。燒香是佛教弟子禮佛、敬佛、修行的一項重要內容。香不僅在佛教中有特殊的作用,也有特殊的地位。釋迦牟尼佛住世時,弟子們就用香、花、燭供養他。佛教像其它東方宗教一樣,對人類本性喜好的香,也有著特殊的感受與認識。始終把香作為修行至「明心見性」的助緣,視其為本性的食糧。

「明窗延靜書,默坐消塵緣;即將無限意,寓此一炷煙。當時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豈不清友,於今心醒然。爐煙裊孤碧,雲縷霏數千;」

這是南宋詩人陳去非的一首名為《焚香》的詩。詩中充分體現了古人對香的心靈感受認識與鑒賞。

佛家使用的香料品種豐富,包括南亞、南洋群島、西亞、澳洲、中國等廣大地區出產的多種香料。早期的佛教經書中就記載了很多的香料品種,如沉香、檀香、龍腦香、菖蒲、安息香、牛黃、郁金、苜蓿香、麝香、雄黃、芎藭、枸杞、松脂、桂皮、白芷、香附子、丁子香、葦香、竹黃、細豆蔻、甘松、藿香、茅根香、芥子、馬芹、龍花須等等。

佛家的香品種類齊全,有熏燒用的「燒香」,有塗敷在身上的「塗香」,有香料浸制的香水香湯,有香料研磨成的香泥;有片狀、塊狀的香木,也有粉狀的香末;有單品香料,也有多種香料和合而成的合香。而且,這些豐富多彩的香品在佛教形成之初就都已經出現了。

從史料記載來看,早期的佛教用香受到技術的限制,基本是原始香材直接焚燒。大約公元200—900年前後,漢傳佛教用香不僅有了嚴格、成熟的配方,而且香的形式也出現根本的變化。從原始香料的焚燒,發展到開始使用「印香、篆香、濕香、香餅、香丸」等。大約從宋代前後,除了人們延續以上用香形式之外,開始出現類似現在的線香、簽香,以及由篆香和線香發展而來的龍掛香(盤香)。明代以後線香、簽香、盤香敬佛,已是一種多見的形式,這種形式一直延續到清末。

從香品的發展過程來看,無論是早期、中期、還是後期,形式的變化只是外在的,而根據不同的需求、按特定的配伍,以香藥製香卻是千年不變的根本,這是佛教修行用香的核心所在。

近幾十年由於多種原因,佛教用香的核心內容被人們拋棄了,化工香品取代了傳統香品,人們盲目的追求「高香」和「發財香」的外在的形式和名稱,成為了華而不實的形式,而真正的佛家用香是非常嚴謹的。

釋迦世尊認為香有好香、惡香之別,並非芬芳馥郁即為好香,而是能培扶靈根者才是好香。《入阿毗達摩論》:「香有三種,一好香,二惡香,三平等香。謂能長養諸根大種名好香;若能損害諸根大種名惡香;若俱相違名平等香。」

佛教也很講究香的品質,不僅要有上等的香藥,還要有上乘的配方,甚至不同的修煉法門還要用不同的香。台灣的靜慧法師在《地藏菩薩指禪開示錄、十三》中述說了地藏菩薩與其對話時,對其用香的開示,對諸多的修行者來說更是一次難得的教育。文中說:「恩師開示云:靜慧啊!焚香祈佛時,除了虔誠心之外,一定要用好的香。焚香祈禱時,首先應作觀想,願此香煙徧滿十方法界,供養一切佛菩薩及三寶」,由於供養一切諸佛,佛心生歡喜便能加持我等。此時,自身變化為所修持的本尊,放出無量光明,救渡一切六道眾生,使得眾生得一切光明。

文中還說:「修習‘禪’的人如果有用香的習慣,一定要用好而且純的香,因為,修習禪定的人,六根特別敏銳,氣脈特別通暢。如果用化學香,進入體內會殘存,不僅擾亂定境,使意念紛雜,而且諸根火氣上升。達不到安神的作用,反而使身心受損。」對用好香的作用,靜慧法師文中說到:「用好香,會使諸根集攝,中樞神經鎮靜,使定力增強,修習禪定時進步亦快。」

對於如何從有形的香而生出本性真香,文中說到:「從有相的用香,到無相的用香,最後將此香回熏自內,證得五分法身從內生出清涼香來,除去不潔。用好香而不執著,使它瀰漫我們的內心,讓我們能維持正念而入禪定,然後解脫得到智慧。這樣,便能自證解脫,證得無上諸佛的心香境界。」靜慧法師關於香的論述,說明了佛家用香的重要性,這就是要通過用好且純的香,達到自身的清靜,使自己的心香早日與諸佛的 心香境界相合。

《獅子吼》中說:「香的目的是以香氣供養聖眾的鼻根或嗅覺,所以必須用真正的香,而不宜供漢地流行的假香」,「香枝不必供太多,但宜用無化學原料的天然香料所造香枝。佛陀等聖眾當然不會受到有毒化學香料所影響,但上供的我們卻要天天吸入,而且供有害物質之緣起不佳,所以必須挑無化學原料、無毒、對己無害之香料。」


供香的意義與功德

在佛教中,無論是對佛菩薩的供養,或是在說法的比喻中,經常可以用到香或提及香的作用與功德。香作為重要的供養具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香供佛或供養經典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功德。

在《蘇悉地羯羅經》中論述了以塗香、華鬘、燒香、飯食、燈明為供養本尊的五種供物,香在本經中被列為五種供養之一。燒香也是密教重要的供養,與阏伽、塗香、華鬘、燈明、飲食等合為六種供養。於禅林中,稱燒香為拈香,或炷香。在法會中持香盒者,稱為燒香侍者。

《大日經》卷八中記載,燒香是遍至法界之義,如天上的樹王開敷時,香氣隨逆風、順風而自然遍布,又如一一功德由智慧之火所焚,解脫風所吹,能普熏一切。《長阿含經》卷二《游行經》記載,居士為如來起大堂捨,整治處所,並灑淨、燒香。《無量壽經》卷下也記載,行者當懸缯、燃燈,及散花、燒香,以此迴向,願生極樂世界。

在密法中,相對於丸香象征總集的煩惱,散香則以散碎來表示細微之煩惱,於行法時,投於火爐中,燒以供養。與燒香、塗香不同,如《法華經·提婆達多品》中說:“悉以雜花末香……供養七寶妙塔。”

古往今來,佛寺中常於每年的四月八日佛誕生日時,以香湯灌佛像,就是依據此上所說而來。又,通常禅宗所稱之香湯,乃用陳皮、茯苓、地骨皮、肉桂、當歸、枳殼、甘草等藥所煎煮而成,又稱七香湯。

除了被用作殊勝的供品之外,由於香的芬芳遠聞,經典中也常用來比喻修行者的持戒之德。如《首楞嚴三昧經》中,以“香光莊嚴”來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來功德莊嚴,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氣一般。

經典中還記載有香的淨土,如《維摩诘經》中所說的“香積國土”,不但以香構成衣、食、住、行一切,也以香來說法。在《華嚴經》中也說,華藏世界被重重無數的香水海所圍繞。密教的種種修法中,更是經常看到供香的記載,而依供養佛部、蓮花部、金剛部,乃至天龍八部等一切護世聖眾,則用種種不同的香來供養,與其相應。

除此之外,經典中也記載著有關香的修持法門。其中最著名的是《楞嚴經》中的香嚴童子,以聞沉水香,觀香氣出入無常而悟入本心。

香代表清淨之義,能清淨一切染垢污穢,及燥熱煩惱;而以香供佛,則代表滅除一切生死煩惱,得到清淨自在。香,代表“信”,代表“信仰”,同時代表“戒定”,你看香贊裡面戒定真香,是表這個意思,讓你看到或是聞到這個香氣,便想到:我要修戒、我要守戒律、我要修定、我對佛的教誨要深信不疑,它表這個意思。

香除了作為供佛之外,供養種種經典也應當以種種妙香莊嚴。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十五中,也記載行者以善根回向,供養諸佛,以無量香蓋、無量香幢、無量香幡、無量香宮殿、無量香網、無量香像、無量香光、無量香焰、無量香雲、無量香座、無量香輪、無量香住處、無量香佛世界、無量香須彌山王、無量香海、無量香河、無量香樹、無量香衣、無量香蓮花,以如是等無量無數眾香莊嚴,以為供養。

除了有形的香之外,經中也以心香供佛來比喻精誠的供養。以心香作供養,佛門中常稱為“心香一瓣”。以心香供佛時,我們不妨將身心沉靜下來,讓心香成為我們與佛菩薩之間,最寂靜深秘的交會。

供香應當講究一定的方法與儀軌。供香的方法及內容,各經論所記載有多種,結合各經典儀軌中的供香方法,我們認為應當按照以下方式來供香。

在供香之前,首先要洗手、漱口,端正衣冠,身心寂靜安定。此為清淨身心。在所奉養的佛菩薩、本尊聖像之前,恭敬合掌,眼中觀察佛教光明聖像,思惟佛陀及一切聖眾的功德巍巍,一心誠敬供養,就如同佛菩薩現在眼前一般,此為供佛。

接著,我們拈起所供養之香,燃香持至胸前。持誦“金剛香菩薩真言”,此為持誦燒香真言。如果有人專門供養某位佛菩薩,這時可以特別持念:一心奉請南無某某佛。比如,一心奉請,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一心奉請,南無阿彌陀佛;一心奉請,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供香者可以隨自己的能力運心觀想,一心觀想所奉請諸聖眾,放出廣大光明,來到眼前,接受我們的供養,並歡喜受用。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拿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在供香之後,接著應當念誦供香偈,觀想祈願以此香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賢聖,在無邊的世界中,都能普薰一切眾生,共同成證無上圓滿菩提。供香偈雲:

願此香花雲,遍滿十方界。

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無邊佛土中,受用作佛事。

普薰諸眾生,皆共證菩提。

接著我們觀想諸佛菩薩十方聖眾,歡喜接受供養,一切有情也都安住於究竟安樂,然後歡喜的供香,將香置於香爐中。

放香之後,接著我們要恭敬禮佛。我們一心恭敬頂禮佛陀三拜,努力觀想佛菩薩如實在前,並且一心思惟憶念:

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

我此道場如帝珠,一切如來影現中。

我們思惟能禮的我,及所禮之聖者,都是自性本空寂,所以能產生佛入我,我入佛不可思議的感應道交的境界。我們心之道場宛如帝釋天的摩尼寶珠能隨外色映現其中,因此,一切如來皆能影現我們自心之中。

最後我們雙手合十,一心?向、祈願,眾願自然成就。

回向時我們可以念以下的偈誦: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以上的供香方法,可以作為禮佛上香時的儀軌來修持,透過每天供香時真誠的祈願,不但可以圓滿祈求的心願,另一方面也能以此來體悟香的深層意涵,到達解脫的境界。此時我們祈願所供之香,化為無量廣大香雲,普薰法界,上令十方諸佛歡喜,下能覺悟一切有情。

以香供佛具有多種功德,在佛教諸多經典中都有關於供香功德的論述。在經典中,關於供香功德的論述主要有:

1、罪障消除。如《優婆塞戒經.八戒齋品》雲:“善男子!若能如是清淨皈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乃至余一切罪皆悉消滅。”

2、福報優厚。《優婆夷墮捨迦經》雲:“六日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計。”

3、來世尊貴。《建立家屋經》雲:“只要受持一次八關齋戒,就不會轉生於刀兵劫以及饑荒劫等苦難劫中。”

4、所求如願。《增一阿含經.高幢品》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八關齋者,欲求生四王天上,亦獲此願,持戒之人,所願者得。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  5、遠離惡趣、漸獲解脫。《十善戒經》雲:“持此受齋功德,不墮地獄,不墮餓鬼,不墮畜生,不墮阿修羅,常生人中,正見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恆生梵天,值佛出世,請轉法輪。”?

不僅供養純真的香具有很大功德,即使供養一花之香,也能獲得無量功德。《法華經》雲:“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意思是說,如果有人以散亂心在佛的畫像前供養一朵花,以此功德也能逐漸值遇無數如來。

關於供香所獲得的功德,在佛教史上有很多生動的事例。隋朝的時候,五台山有一位解脫和尚,他出家後精進修持佛法,後來在修行的境界中見到文殊菩薩而獲得證悟。一次,解脫和尚到代州傳戒,回來的路上經過一處曠野,他忽然想要焚香供養諸佛菩薩,但當時身上甚麼供品都沒有。正在此時,空中傳來聲音:“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贊歎香煙布。”解脫和尚知道這是佛菩薩的開示,就依此作了供養。接著空中又發出聲音:“諸佛聞此香,尋聲求救度,眾等勤精進,終不相疑誤。”後來,解脫和尚的弘法事業日漸興盛,許多高僧大德紛紛向他求法,在他門下求法悟道者不可勝數。他的聲名遠播,住世弘法達五十年之久。■


有關佛教上香有關的知識

作者:明華居士

上香禮佛的真實意義在於表達對佛陀的尊敬、感激與懷念。去染成淨,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

上香大含義有:

第一、表示虔誠恭敬供養三寶,以此示範接引眾生。

第二、表示傳遞信息於虛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寶加持。

第三、表示燃燒自身,普香十方,提醒佛門弟子無私奉獻。

第四、表示點燃了佛教徒的戒定真香,含有默誓“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意,佛並不嗜好世間大香貴香,但卻喜歡佛弟子的戒、定真香。

上香禮佛時應當心地清淨,果能一塵不染,獲福無邊。若要許願,當放棄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念頭,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之大心愿,則功德無量。佛經上講“禮佛一拜,滅罪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是也。

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上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

=============================================

上香,是人與神佛、聖尊或先祖的一種溝通方式,又有自然清靜的作用,其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儒、釋、道三教均是用清香(炷香),來傳達、表示對神佛、聖尊或先祖內心的尊敬與虔誠之意。而上香又有一定的講究,現將《上香儀規》作一簡要介紹:

(一) 清淨身心

在供香之前,要洗手、漱口,衣冠整潔,儀容端正,身心安泰正定。

(二)發起禮敬之心

在所供養的神佛菩薩、本尊聖像之前,恭敬合掌,目光凝神聖像,心中思惟觀想神佛及一切聖眾功德巍巍,如現在眼前,發起誠敬供養之心。也可頌念或默念一些敬語。

(三)上香

(1)平心靜氣,敬對聖像。手持三炷香,在聖像左邊的蠟燭點著。如果香頭有火苗,則不可用口吹滅,而是水平持香輕輕前迎即可。

(2)面對聖像,右手手指拈香,左手包著右手,舉於額前。觀想神、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然後面對聖像,舉香三拜。

(3)上香時,要右手持香,左手向香爐中插香。三炷香之間的距離要平等,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香與香的間距要在一寸以內,常言說“香不過寸”。

(四)上香的柱數與含義

敬神佛上香的柱數一般為一柱或三柱,特殊需要可酌情而定,最多可以上一百零八柱香。其含義:

1.一柱香,表示一心禮敬、一心一意。

2.三柱香,普遍的含義代表:敬天地、敬神佛、敬祖先。

佛家有三重含義:一是表示禮敬皈依三世佛祖;二是表 示供養佛、法、僧;三是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

道家也是三重含義:一是表示禮敬皈依三清天尊;二是表示供養道、經、師;三是表示禮敬三界眾神。

3.五柱香,表示禮敬五方五老、五星君、五路財神和五方神靈。

4.七柱香,為七星香。

5.九柱香,為九皇香、九霄香和九天全神香。

6.三十六柱香,為天罡香和三十六天全神香。

7.七十二柱香,為天地全神香。

8.一百零八柱香,為大圓滿香。

(五)上香的方法

上三柱香,一般有兩種方法:

1、先上中間一柱,次上本人右手邊一柱,再上本人左手一柱。可以在上香的同時默念,一敬天地、二敬神佛、三敬祖先;進佛寺可以默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到廟宇可以默念,供養道、供養經、供養師或禮敬天地人三界眾神;

2、三柱香同時插入香爐,然後兩手將兩邊的香向兩旁分開。這種上香方法一般在廟宇中用,其含義有二:一是“三教歸一、萬法歸宗”,二是“一氣三清”。

(六)供香完畢

上香後,面對聖像跪拜。可念“供養完畢,一切恭敬

==============================

三支香既代表“佛、法、僧”三寶,也代表“戒、定、慧”三無漏學。

達摩破相論第12問∶〃【燒香】者:

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

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

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

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

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

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

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

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

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

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得?〃

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餘三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時,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然後走到距佛像三步遠的距離,舉香觀想拜佛。上香時以一支為宜,若要上三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中間(口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口念供養法)、第三支插左邊(口念供養僧)、合掌(供養一切眾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


如何奉上心香,談談道教的燒香與磕頭!

很多人都知道,拜神最重要是心香,但究竟甚麽是心香呢?是否真的完全不用香枝呢?蓋道教以香為信使,藉此把願望傳達上天,故上香是道教最基本的敬神禮儀之一,而以一支及三支為限,再多也沒意思,其中尤以心香為上。即使手上沒有香枝,心香便是最上等的香。

道教有八種上等香,即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南宋的寧全真祖師在《上清靈寶大法》解釋:「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心香,就是道香和清香,即是以無欲清純的心靈敬奉神明,並且心存大道,是為心香也。

拜神之事,不在供品之多與貴,也不在擇日,只在內心清靜,專一不二。在神像前恭敬的手抱太極,那便是最美麗的鮮花;潔淨身心,是最合適的供品;一顆善心,更是上佳的香枝。因此,香的品類是由自己修心證達的品位決定的,心念愈清靜純潔,品位愈高。心念散亂,利慾牽纏,則無品位可言也。

有一首步虛詞,頭兩句便是「燒香皈太上,稽首禮虛皇」,詞作得很文雅,其實說白了,這兩句話說的就是「燒香磕頭」而己。記得我剛出家之時,有好長一段時間對 這「小事」有點「不屑一顧」,好像有點感覺那是俗家人為了求這求那才去乾的,出家人身超物外,心香奉神,沒必要做這些形式。

當時恩師已年逾八旬,每天早上起來必定到每個殿堂每位祖師像前焚香跪拜,一年下來從不間斷。我那時也就在一旁陪著、看著。四年前恩師羽化登真了,出於對他老人家的懷念,我也學著每天早上去燒香磕頭。漸漸地,卻讓我悟出少許道理來,別看燒香磕頭是小事,這裡面的學問還大著哩。

懂得這些學問,對於我們修行是大有幫助的。燒香始於何時可能尚無確切的考證,但據文獻記載,至少西周時已有燒香的習俗了。古人重祭祀,考慮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夠享受到人間的祭品呢?根據「火性炎上」,通過火的焚燒,氣味隨著煙飄飄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燒香也是根據這個原理而來。後世道教重燒香,正是對先民祭祀文化的繼承。

道教科儀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對香有很多讚美之詞,如「夫香者,蘭林上品,海窟靈根,其為本也則至大至剛,其為用也則有情有性」;「夫香者,鍾靈海島,植本壺丘,根株堅秀,歷歲月以維長,氣味芬芳,超桂蘭而擅美」等等。香的名堂有多種,最著名的是太真天香八種:道香、德香、無為香、清靜香、自然香、妙洞真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燒香之意義何在?

我看有以下幾點:

1

供養諸神

香雲繚繞,騰空供養,供養上界雲府高真,中界岳瀆威靈,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諸神。有一首《三寶香》說得 好:「願燒道(經、師)寶香,生生常供養。」

2

傳誠達信

所謂「香自誠心起,煙從信里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 說明了這點:道是由心去學的,而心意要借香菸來表達,當香在玉爐內焚燒時,我們的心也隨著香菸吹入黃金殿內,飄至白玉階前。群仙真聖紛紛駕起仙車,旌旅簇 擁著下降道場,我們心中的願望也就可以奏達九天之上了。

3

召亡返魂

我們做幽事道場時,又可通過焚香攝召亡魂,有謂:「以此真香攝召請,當願亡者悉遙 聞」。又謂:「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歸」。全真儀範中有「一炷返魂香」,而廣東《散花科》中更有:「三炷返魂香」之說:「一炷返魂香,徑通三界 路……」;「再炷返魂香,直透幽冥府……」;「三炷返魂香,飄渺通十殿……」

4

清靜身心

受過戒的老修行都曉得《受持諸品咒》中有「上香時咒:常焚心 香得大清靜」的說法。重陽祖師有詞曰《踏莎行?詠燒香》,是這麼寫的:「身是香爐,心同香子,香菸一炷分明是,依時焚爇透崑崙,緣空香泉裊祥瑞。」

5

辟穢除邪

由於香菸有芳香空氣,殺滅病菌的作用,故古來就用作「空氣清新劑」,有瘟疫之時更作為「空氣消毒劑」而大派用場,廣東至今仍有地方保留著每年舞 「火龍」的習俗,就是為了紀念百餘年前一場瘟疫中有位道人教他們用乾草紮成長長的草龍,上面插滿香,點燃後圍著整個村子繞幾圈,及時遏制了瘟疫蔓延的功 績。據推測,可能是香中含有的硫磺殺滅了空氣中的病毒,所以才有此神效。在這次防治「非典型肺炎」中有關部門提出了各種空氣消殺的方法,其中就有「薰香」 一條。

6

與人祈福

與人祈福 《玄門朝科》中的許多說文,都有「願以此燒香功德,歸流醮信人家,家門迪吉,眷屬平安……」;「願以此燒香功德,歸流醮信人家,觀 頤自樂,御履相歡……」這樣的說法。可見燒香功德,於己於人,都可謂大矣。總結說來,燒香的意義就在於它是神、人、鬼三者溝通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中介,我們 通過燒香,與神、與人、與鬼都結了善緣。故此說:「九天之上,惟道獨尊,萬法之中,焚香為先。」

燒香既是如此重要,那麼如何燒香,當然很有講究了。所燒的香主要分線香和檀香兩種,平日多用線香。

周高德道長在《道教文化與生活》一書中有詳細的介紹,主要做法是:

(1)選三支香,不要斷香。

(2)點燃香(點燃後若起明火,可左右擺滅,不能用口氣吹滅)。

(3)面對神像,雙手舉香(與額相齊),躬身敬禮。

(4)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間隔不過一寸寬,以表示「寸」誠心。

(5)上香畢,即行叩拜禮。

而任宗權道長在《道教手印研究》中更深入說明:以「燃燈印」燃香,以「大慈印」捧香,以「白鶴訣」插香。

第一次插香,默「玉清諱」,插香時默念「唵」心存「心」,並默誦「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持天尊,永脫輪迴」;

圖一

第二次插香,默「上清諱」,插香時默念「吽」心存「性」,並默誦「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圖二

第三次插香,默「太清諱」,插香時 默念「唎」心存「誠」,並默誦「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圖三

如燒檀香,又稱為「拈香」或「捻香」。香要劈成一分粗細,一寸長短。拈香時可持簡,也可不持。第一炷香,以「玉清印」拈起,天目書「玉清諱」,默咒「初炷真香徑 詣玉清宮供養元始天尊」,左手插香入爐中央;第二炷香,以「上清印」拈起,天目書「上清諱」,默咒「二炷真香徑詣上清宮供養靈寶天尊」,左手插香入爐右方;第 三炷香,以「太清印」拈起,天目書「太清諱」,默咒「三炷真香徑詣太清宮供養道德天尊」,左手插香入爐左方。

燒三炷香,通誠祈福。時下有一些人燒香,一把一把地香焚燒,認為是多多益善,實是一種誤解。順帶說一下,全真原有「香禁燃檀」的禁忌,原因是古時皇宮中用檀 末塗壁,謂之「香泥」,每年一換。換下後香商便收購來制香出售,故京中香鋪所賣的香其色黃且臭濁,這樣宮泥穢香,如何能夠敬神呢?相傳唐代葉法善天師曾誤 用宮檀,致受七孔流血之罰,所以後世全真道士都十分謹慎地選擇檀香。

道教如何行叩拜禮

上面所說,上香畢即行叩拜禮,這就說到「磕頭」了。

這也相當講究,我們先看看周高德道長在《道教文化與生活》中介紹的拜法:

(1)站在跪墊前,雙腳站成 「八」字形,兩腳相距二至三寸。

(2)一面躬身,一面雙手於腹前合抱,自下而上。

(3)右手離開,左手捂心(心意散亂為道教之大忌,捂心表示以專一沉寂之 心向神致敬),同時從容俯身,右手按跪墊,兩膝下跪,緊接著左手離開心口,按右手背上,形成「十」字狀(任宗權道長稱此為「大皈依印」)。

(4)俯伏叩 首,頭磕在雙手背上。注意:頭與脊背要同時下伏,切忌臀部高於背。此時心中存想神容,並誠心祈禱。

(5)抬頭,左手收回捂心,右手用勁,慢慢起身,右手隨 之收回,雙手抱拳高拱,準備第二次叩拜。重複兩次,是為三禮三叩。三個頭磕完後,起身,雙手合抱於上腹部,接著後退半步,再一次向神行一作揖禮,待雙手自 上而下至上腹部處並立身站定後,方可離開跪墊。 如上所述,叩拜時足站「八」字,手按「十」字,頭背成「一」字,故傳統認為此乃是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注意:乾道跪拜時雙腿分開,而坤道則合攏,所謂「男子跪下一大片,女子跪下一條線」。) 磕頭時也可默念一些祝禱詞,比如「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願山門鼎盛、香火綿延;願修真有份、進道無魔」等等。

以上介紹的是基本拜法,看似簡單,其實內里的乾坤大著哩。磕頭叩拜,不單是信徒向祖師神明表達敬意、祈求福佑的方式,更是一種道家內功修煉的入門方法。

武當山陳理勝道長有一篇文章,名為《武當山三跪九叩朝拜的養生價值》(發表於《上海道教》2002年第3期),文中指出:「武當山的三跪九叩朝拜是張三丰祖師結合傳統儒家禮儀,摻入了修身養性,變化氣質的道家思想,使之更加具有可修煉性,在本門派里,三跪九叩是武當秘傳太極拳的下手入門功夫。」文中還詳細分析 了跪叩禮每個步驟所蘊含之真義,披露了其中內煉的方法,對於我們了解道教內煉文化很有指導意義。

此外在香港道門裡,也有一篇《玄門習禮拜儀》,同樣也講得很透徹,茲錄於下:

「夫習禮拜即如運動,能舒展人身三百六十度骨節,使全身血脈流通。行禮之始,必先雙足平立,使氣血調和,神思可定,撮心歸一。繼而雙拳合抱,即『兩儀定位』之 時,口吸一氣後,乃拱手起揖,務使揖不過眉,隨即將氣吐出,然後收拳回抱,即『太極還原』之際,無呼無吸,於剎那間可覺真息無息,真息綿綿也。雙拳回抱 後,再吸一口氣,隨俯身下跪,務以『躬如滿月』,使壓迫肺部,儘量呼出俗氣,至『五體投地』後,便須收貼兩踭,使水火既濟,呼吸調和矣。

起身之時,須待氣 足後興,更須徐徐起尾,使坎水還原,離火復位,於是徐徐吐納。工夫雖少,能每日三次,晨午晚行之,自覺精神加倍,血氣暢通。 初學者,每骨節聞響,或氣倦筋疲,耐心久習,自然無礙。不過人生精血,下行謂之順,是以有子女之生產,逆行則靈氣貫頂,所謂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也。所結之胎,永永不磨不滅,如下行多則靈漸分散,而苦無窮期矣。 初步教以禮拜,實在有益於打坐,結跏煉丹,同此理耳,如其純熟,再教第二步工夫。然非如此便足以成仙,仍須多立世功,廣行善事,永久不斷,自然成真。」

其實,磕頭叩拜就等於一套體操、一套動功,試想一下,如果廟裡供著十尊神像,每天清早每位神前磕三個頭,那不就等於每天都練了十套操、十套功了嗎?只要神清意靜,誠心地燒香禮拜,實在是不亞於閉關打坐,燒茅煉丹的。

現在如果有信徒來問我如何修煉?我會告訴他,燒香磕頭去。

本文作者:梁崇雄道長

 

到寺廟向諸佛神明祈求,是否只要「心誠則靈」,不需上香或供品?

修行人燒香供佛是很有必要的

拜佛供奉甚麼香最好?

甚麼是「心香」 為何佛道都重視它?

上香祈福的正確方法

你如果條件允許,你的佛堂還是要稍微講究一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