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為什麼學佛這麼久,做了很多功課沒有進步,功德也不能累積?

佛陀曾經在經典把菩提心比喻作大地。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水果,所有的房子,都要有大地,才能夠生起。所以佛陀說你一個人不發菩提心,你的心就像虛空一樣,你沒有根。你看虛空它不能讓一個東西增長廣大。你看你一根樹根,丟到虛空裡面,枯萎了,但是你這個樹根丟到大地裡面,它就可以長出水果。

就是說,為什麼我學佛這樣久,我做這麼多功課,我都沒有進步,我的功德都不能累積?因為你沒有大地了。你拿回來很多的樹,蘋果樹水果樹,但是你家裡面沒有土地,都是水泥地。所以你做這樣久的功課,你還是這樣子呀,你不能產生一種增長廣大的力量。也就是說,你不能把昨天的善根跟今天的善根把它累積起來。

你看一棵樹,你每天澆水,它會把昨天的能量跟今天的能量累積起來。所以,你沒有發菩提心,你的功德就散掉了,就被妄想打散了。這就是你為什麼進步這樣慢的原因了。你心態裡面沒有根,沒有大地,你就知道菩提心有多重要了。

如果以佛法嚴格的標準,你的菩提心,你這個願力沒有生起,你修這些功課全部都不算,跟成佛都沒有關係,完全不算,都是人天福報,而且是帶有煩惱障、業障、報障,帶業的福報,跟解脫都沒有關係。你一定是先把這個大地整平了,這個樹進來才能算。如果我們把成佛當做一棵樹的話呢,菩提樹的話,你一定先有泥土,才產生枝葉,才有水果可以吃。你連泥土都沒有,這棵樹不知道要種哪裡。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來跟大家講菩提心的修法,它怎麼觀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建立你的根本。那麼你接觸這種根本以後,你以後往生到淨土,你快速成佛。

我們看最後的這個偈頌,發心功德不可量。你一個發起菩提心的人,就算你心中只是一個願菩提心,你都沒有採取行動就不可思議了,因為佛陀說,假設整個九法界的眾生,除了佛陀以外,用他的智慧來宣說這個發菩提心的功德,都沒辦法講清楚,何況是你發了菩提心,你又付諸行動,做種種的六度的妙行。你從願菩提心要產生行菩提心,就更不可思議了,你光是把心中的泥土整平,就不簡單了,何況去種樹呢,就這個意思。


淨空法師: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

“《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明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不發菩提心,單有一向專念不能往生。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講,一萬個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兩、三個。為什麼那麼少?(就是)雖做到一向專念,(卻)沒有發菩提心。”

“真正發菩提心,臨終一念、十念決定往生,為什麼?他已經是上善之人,已經夠資格了,只要動一個念頭,發願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們要仔細去思惟經文,不能夠含糊念過。”

《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三輩往生”中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說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們這一生當中只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念阿彌陀佛,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記住,前面還有一句話,“發菩提心”。你要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淨空法師《學佛問答》)

西方淨土雖有四土之輩,然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往生要件。不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為佛法,一切為眾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勝。(《怎樣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講于洛杉磯)

“《無量壽經》講往生的條件,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最重要的條件‘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說一句老實話,真正發菩提心,沒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經講義》)

菩提心的本體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嘆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 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 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此外,《菩薩地持經》卷一亦謂菩提心是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為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且謂發菩提心有四種緣,即︰

(1)諸佛菩薩見聞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以之為增上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

(2)未見聞神通,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以之為增上緣而發心。

(3)未聞法而自見法滅相,為護持正法而發心。

(4)未見法滅,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惱亂,即發菩提心。

菩提心的重要性

修行的過程就是一個懺罪、積資的過程。對于凡夫來說,清除業障、積累成佛資糧的一切竅訣中,最殊勝的就是發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說"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要想証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強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們花很小的功夫,獲得最大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樣念一句阿彌陀佛,有無菩提心攝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別!

《大日經》將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為三句話:“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如來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點、修拙火、禮佛、供養等,一定要與菩提心相應,方能証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為“成佛的種子”。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將菩提心的功德歸結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無始以來的罪障。

2.能獲妙樂,即獲得最殊勝的安樂。

3.能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歸,即受到人與天人的敬仰。

“眾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圓滿無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又是兩者的統一體。發菩提心,就是為了眾生的利益而發起的一種求取無上菩提的真誠意願和行持。

從修証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為三種(從低到高)

1.願菩提心:

“願為百業之先”。具有偉大的抱負,弘深的誓願,這是修菩薩行的先決條件。願菩提心,就是要首先發大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我們在皈依時所發的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地藏王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大願均給我們作一 個榜樣。

2、行菩提心:

願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願心之成。有了願菩提心,又付諸行動,將它提高為行菩提心,那麼這個意願就會深深地滲入到我們的潛意識當中了。此時,我們所發的願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薩這樣贊嘆此心:“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

3、勝義菩提心:

它是慈悲與空性的統一。此心一發,即已悟入無生法忍,轉識成智,証得真如實相。這種境界是無法用語言所表達的無上智慧,不生不滅,涅磐寂靜。以上的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可以視作發菩提心的三個階段,但又各有擇重。願菩提心,擇重于發願;行菩提心,擇重于深悲利他;勝義菩提心擇重于體証般若。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闡發,哪怕象火花一樣的一閃念,就已具足無量的功德。在佛經中,稱贊初發心的菩薩為“眾生之上首”,可見發菩提心對學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發菩提心呢? 首先要懺悔罪業。 在一個充滿煩惱和罪業的心中是發不起菩提心的,純淨的菩提心必須在三世清淨的心中才能生根、發芽。比如,一個瓶子要裝純淨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淨,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淨,再純淨的水倒進去,都會變成污水一瓶。可見,懺悔罪孽是發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經》中宣:“若菩薩摩訶成就四法,減先所造久積過罪,何等為四?所謂悔過行,對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中,做了適當調整,詳細地論述了懺悔罪業的過程和方法:

第一步:發露先罪(悔過行)

將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來,如同瀉腹中的毒物,這樣可以避免罪感潛伏在內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寶(依止力)

尋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尋找醫生,得到有效的治療和幫助。

第三步:依教對治(對治行)

以佛法來調伏煩惱,廣修六度,十善四攝,積累資糧,恢複道力。好象病人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調理、恢複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後要時時小心飲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發疾病。同樣,發露罪孽,清靜之後,必須嚴持戒律,精進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產生。

以上四步驟是懺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圓滿的方法。像這樣習修功課,原來“五毒”熾盛的心理溫床,就會逐漸轉化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種子一旦播下,自然就會生根、開花、結果!

第二、視一切眾生如母。 若只是懺悔罪孽,卻不能將自己的功德回向給無量的眾生,那還不能算做發菩提心。為培養我們對眾生的慈愛之心,可以先觀想我們的母親,為了養育我們,所付出種種辛勞,所承受的種種痛苦,首先對自己的母親升起真誠的強烈的慈悲之心,報恩之情來,並願意為了母親獲得安樂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漸將這種慈悲心擴展到你的親人,朋友;接著再做進一步觀修,在無始的輪回中,無人不曾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親人(包括人、冤家、惡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們應 將他們視如已母,不惜一切代價,帶領他們脫離苦海,獲得安樂,以報親恩。此心一發,菩提心的種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轉逆緣成為法道資糧。

當我們受病苦折磨,他人惡意中傷,遭受失敗的打擊等種種逆緣時,我們不應怪罪于任何他人,而應找出問題的症結“執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針對此症而修習的。 此時,應謹記用寂天菩薩的“自他交換法”作如此觀修:無人過去不曾為我的父母,我應思維他們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舍棄“自我”,多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 題,承擔他們的痛苦;再進一步觀修,傷害我們的人,實際上是為我們提供修持的機緣,應把他看成是幫助我們的善友;我們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們勇猛習修佛法 的動力。如此一來,我們不僅不應對他們起嗔厭之心,還應升起感恩之情,轉逆緣成順緣,成就法道資糧。

菩薩行者所發菩提心,必須具有兩種欲樂。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無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發菩提心)的理論和實踐要有機地結合起來,即定慧雙修,身心雙修。只有這樣,才能保証我們的學修動機端正、目的明確,成就無上佛道。若沒有菩提心的指引,單純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來的只會是“狂慧”與“邪靈”,不能証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來入地獄之因!


淨界法師:為什麼淨土宗要發菩提心?

我們淨土教觀學苑網絡班,有七百五十個學員,成立了一個討論群。最近我的工作團隊跟我反映,很多淨土宗的人,都問一個同樣的問題:為什麼淨土宗要發菩提心?你問這個問題等於是在問:淨土宗到底想不想成佛?就問這個問題。你認為淨土宗想成佛嗎?想成佛你一定要發菩提心,難道你還有其它路可以走嗎?還有其它的快捷可以走嗎?

經典上說,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就是說只有一條路——「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過去的佛這樣子走,現在的也這樣走,未來還是這樣走。你不發菩提心,那就沒辦法成佛了。那你到淨土去幹什麼呢?

這個地方就有問題了。你不發菩提心就只剩下兩種可能:第一個你只發出離心,第二個你只發世俗心。沒有第四種可能了。你不發菩提心,你就是阿羅漢,要不然就是人天。五乘裡面只有三種可能:你發出離心,就是發二乘的心,那你只是自了漢,增上生,跟大乘彌陀本願不相應;你發世俗的心,你不可能往生,因為你不會想離開娑婆世界;你發菩提心,才是順從彌陀本願,佛陀是攝受這種大乘根人。

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可以沒有任何的行動,但是菩提心這種思考模式不能沒有,因為這是唯一的路。成佛之道只有這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了。沒有一個人說,不發菩提心可以成佛,沒有!所以這個地方,觀念要清楚。我們是把成佛分成兩個階段,到淨土然後再成佛,行動是兩塊。但是在因地時,發願就一次完成了。所以求生淨土跟菩提心是一條路,沒有衝突。


淨界法師:念佛人很多,為何成就的人非常少?

淨土宗其實在逐漸衰微當中,這是很遺憾的事!念佛人很多,成就的人非常的少。 為什麼?

有人提倡念佛人不看大藏經典,不看祖師的開示。

不看經典自己就胡思亂想。往生淨土的根本在發菩提心!你為什麼求生淨土?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你去淨土不是去享受的,是成就佛道的,親近十方諸佛,成就佛道!

不管是出家或在家,我們回憶一下,我們剛親近三寶的那一念初心,那個上求佛道、對無上菩提希求的心,那個心你現在還在嗎?那個道心是非常不容易的,又是曇花一現的!

我們如果不經常讀誦大乘經典,看看佛菩薩的功德來自我期許,不讀誦經典,你的心就攀緣世間法。我們的心是停不下來的。

攀緣世間法久了以後,你累了也到佛堂念念佛,但是你心中對佛號的期許,目標不再追求佛道,因為佛道對你是如此的遙遠!

你追求的是身體健康、賺錢、福報大、眷屬美好,你兒子考上什麼學校。你的著眼點都是在現世的安樂,就是印光大師說的把摩尼寶珠換糖果吃。

這句佛號本來是無量光、無量壽,結果你用來追求人天福報。當然你不發菩提心,整天追求人天福報,你自然而然貪戀娑婆,對娑婆世界的美妙境界產生常見。

佛號確實是有求必應,因為它是萬德洪名!你把這萬德洪名的佛號用來求人天福報,自然而然它就給你人天福報。結果你貪戀娑婆,臨終不能往生。別人就誹謗你:你看看,修淨土一輩子臨終還是顛倒!印光大師說以身謗法!

你今天念佛一生沒有求生淨土,人家誹謗淨土,人家的誹謗跟你有關系,你要負一部份的責任,你用你的身來謗法!

因為淨土法門的教授,歷代祖師的傳承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發菩提心。淨業三福也告訴你“發菩提心,讀誦大乘,解第一義谛,勸進行者”。

淨土法門是大乘善根界,你不發菩提心,用世俗的心來念佛,佛號變成糖果了。蕅益大師說得好“諸法無性,境隨心轉”,一個法門對你產生什麼功能,是由你的心決定的!

為什麼這句佛號,文殊菩薩念的時候,他產生了無量的功德莊嚴;為什麼這句佛號,印光大師念的時候是上品上生;為什麼這句佛號,我們念的時候只是個健康長壽如此而已!

就是“諸法無性,境隨心轉”。因為我們的胸量就是這個樣子,久了以後,淨土的傳承就這樣斷了!

其實你求人天福報不是修淨土法門,你只是在念佛而已,因為你的三資糧不具足,你沒有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這樣念佛不能說修淨土法門,大家要分清楚,否則淨土法門被這些人搞壞了,大家看不起淨土法門。

其實淨土法門是圓頓中最極圓頓的法門,它本身就是一種乘佛的願力為利有情願成佛。為了快速成佛,趕快去淨土成就法身,成就方便,然後再廣度眾生。

它本來是極度大乘的法門,但是我們都忽略了祖師的傳承,印光大師講什麼,蕅益大師講什麼,我們不在乎了!自己創出一套方法出來,然後你自己盲修瞎練,你也教別人盲修瞎練,“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淨土宗就是這樣子搞壞的!


淨界法師:往生淨土要不要發菩提心

我們現在來反推一下。比方說你求生淨土,卻不發菩提心,那麼你是什麼心態?只有兩種可能:一個追求安樂,就增上心;第二個就是出離心。沒有其他了。就是,你怖畏娑婆的痛苦,出離心;要麼就是追求極樂世界的快樂,兩種可能。

你用追求快樂的心,這就很難往生了。因為曇鸞大師說,你只是為了追求快樂,你要追求快樂,你根本不用大費周章到淨土去,諸天給你的快樂夠多了。而且你這種追求快樂的心帶雜染,夾帶愛取,跟彌陀本願是不符的。彌陀創造淨土,是彌陀的法身變現出來一種清淨的國土,它是在快樂當中「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諸位!你一定要知道因緣果報。你的因地發心跟你的目標是不是相隨順,是不是同一個檔次的?

如果淨土是無漏的,你的心是有漏的,這兩個不可能相應。我們現在是有漏,但是我的心起碼是隨順於無漏。所以,你為了追求快樂而已,不能往生;為了出離心,當然也不可以。因為出離心的人,他根本不希望有依正果報的,是偏空涅槃。所以,往生即便你沒有堅固的菩提心,起碼你的心是隨順於菩提心,這是最低標準。就是,盡管你沒有發起正式的菩提心,但起碼是隨順菩提心。

也就是說,你是為了聖道而到淨土去的,這才是正確的思考。因為彌陀是為了聖道而安立極樂世界的,快樂只是佛陀的方便而已。你看《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解釋極樂世界,沒有錯——他剛開始講「無有眾苦,但受諸樂」,那是攝受我們;他到後面話鋒一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極樂世界的功德來自於不退轉,哪裡只是為了快樂而已呢?

阿彌陀佛花了五劫去思考,就創造一個「快樂」的國土?它每一個快樂當中都有聖道的力量!我們在下下堂課會講到,其實極樂世界的本質是無漏的,它是一個無漏的國土,純無漏的國土。所以,你的心態必須要隨順無漏。為了成佛而到淨土去,這是最好的思考,如果你能夠這樣想是最好的。把成佛跟往生這兩個目標結合在一起,為菩提道求生淨土,這種思考模式是最好的,互相幫助。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菩提心是「善中之王」,念佛的秘訣是「把死字頂在頭上」!

近年來,念佛的人越來越多,舉辦佛七的寺院也逐漸增加,這是佛教中的可喜之事,證明淨土法門契時契機。不過,念佛的人雖多,明理得法的人卻不多;修習淨業的同修增多,弘揚淨土的人才卻非常缺乏。培養弘法人才,幾乎是當前最為緊要的任務。缺乏弘法人才當然有各種原因,但和我們沒有真正發起菩提心有直接關係。我想就「發菩提心和修學淨土」這個問題,略述三點意見,以供參考。

菩提心的意義與往生淨土的關係

什麼叫菩提心?發菩提心的重大意義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氣,度生的弘願與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證。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

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發心是因,成佛是果。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說:「……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語譯:多善根,莫過於發菩提心。只要發了菩提心,就超過歷劫修行的功德。)

印光大師亦說:「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語譯:發了菩提心,好像機器接通電源一樣,力量更大、更迅速。對於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不是一般福德善根所能相比的。)

在社會上,要成就一番事業,也需要動力。但這種動力,不外乎為個人利益或集團的利益。如果你僅僅為個人利益出發,完全沒有想到我的事業是要利益眾生,一切都從自私自利出發,別人不會支持;為某一個集團的利益,其他集團不支持。更不可能獲得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對學佛的人來說,願力就是動力;修淨土法門,發菩提心就更具有重大意義。《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第二十四品」提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十二個字,就是「淨土法門正行的綱領」(「眾善奉行」是助行,都可迴向往生淨土)。

淨土法門的總綱領是信、願、行。發菩提心就包括真信、切願在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真行(篤行)。實際上這十二個字,就把淨土法門的總綱領完全包括在內。菩提心的力量不可思議,諸佛菩薩都是靠願力成就。地藏菩薩被稱為「大願王」,示現為婆羅門女,救母出地獄,擴大願心,度一切眾生,成為等覺菩薩。給我們提供一個願力成就的好榜樣。現代台灣創辦「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以一位平凡的比丘尼,幹出極不平凡的,影響全世界的慈悲濟世的大事業。當初人們懷疑她靠什麼背景?有什麼力量?她回答:「做佛教的事業,我依佛的教導,相信‘願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這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名言。因為這個願力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群眾的信賴和支持,還有什麼事業不能成就呢?

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這樣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

發了菩提心,我們就要實踐菩提心,如何去實踐呢?發菩提心是要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弘法利生就是最好的實踐,用佛法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實踐菩提願心的過程也是我們修行的過程。在弘法利生中既能夠不斷培植自己的福德智慧,也能夠消除自己的業障,為自己的往生積累資糧。

首先,我們應明確淨土是二力法門,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又要靠自己信、願、行持的力量。蕅益大師說得很明白「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說明能不能往生淨土,完全取決於有無真信、切願。

印光大師說:「念佛之法,首重信願。信願真切,雖未能心中清淨(念佛沒達到一心不亂)也可往生。」為什麼?因為你的心至誠懇切,便和彌陀願力感應道交,就能蒙佛願力接引。印光大師以大江、大海來做比喻:大江、大海雖不可能平靜無波,只要沒有狂風巨浪,天空的月影還是能顯現出來。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也會不一樣。

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度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所以,弘一法師說:「唯求自利的人,不能往生。」李炳南老居士說:「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這就很清楚,不發菩提心,你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不能往生,因為往生要靠彌陀願力接引。

《龍舒淨土文今譯》(宋朝王龍舒居士著,專弘淨土的重要著作)說:「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可以用來消除罪業,可以用來增福延壽,可以用來超度亡魂,可以用來迴向求生淨土。」書中引唐朝房翥的故事為證:

唐朝人姓房名翥,有一天忽然死去,神識到陰曹,閻羅王接見他,說:「因你曾經勸一位老人念佛,老人現已經往生。憑這個功德,你也可以往生。房翥說:「我曾發願要念一萬遍《金剛經》和朝五台山,我的願沒有完成,現在還不想往生。」閻羅王說:「誦經朝山固然是好事,總不如早日往生好。」房翥沒有回答,閻羅王只好放他回到陽世。房翥甦醒後將這件事講了出來。

(這個人對淨土法門並不是很了解。因為凡夫一旦往生,就已超凡入聖。《彌陀經》說「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轉菩薩。往生是蓮花化生,壽命無量,自能一生成就。何況在極樂世界修行,可以直接親近佛菩薩,聽講經說法。這種成就,這種功德利益,決不是自己誦經、朝山的功德所能相比的。)

我們學佛的人遵照佛陀教育,平時勸人行善,叫做法佈施,能夠獲得聰明智慧的果報。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最大的法佈施,不是其他法佈施所能比的。《龍舒淨土文》引大慈菩薩的《勸修西方偈》說:

「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

印光大師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以上說明要實踐菩提大願,必須積極投入弘法利生事業,舉辦念佛活動,多給大家宣講修學淨業的道理,多勸人修學淨業。

另外,還要積極參加臨終助念活動。這是代如來度眾生,能夠送一個人往生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成佛,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大的功德呀!

要實踐菩提願心,必須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首先,要弄清楚求生淨土的目的,決不是消極厭世,決不是去享樂,而是為了度眾生——去學修、去提高自己的智慧、德能、神通等,再回入娑婆,分身無數,廣度有緣。這樣便與彌陀願心脗合,自能感應道交,得到佛的願力加持,臨終往生當然就有保證。

我們都是凡夫,心量很小。印光大師教導我們,發心要由小到大,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從自己的親屬、朋友再擴大到眾生。其實度眾生,就包括你自己和你的親屬在內,都是眾生嘛。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以真誠的心求生極樂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當然是無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淨土的目的之後,不求往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癡,便是狂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有道理。

印光大師教導我們要老實念佛。怎樣才算老實念佛?倓虛大師在其《念佛論》中說,只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愚夫愚婦能老實念佛,所以容易往生。弘一大師介紹印光大師的成就時說,大師的弟子中,有部分國外留學生,大師不給他們談佛法的高深哲理,只勸他們老實念佛。他們受大師德行的感召,都能信受奉行。

淨土是「易行難信」之法,必須斷疑生信,才能受益。佛無妄語,何用生疑;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值得深思!念佛的訣竅是什麼?近代天台宗大德諦閑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哪個不會念?偏偏不容易念。極樂世界,哪個不願生?可是少有人往生。」這主要是因為念佛的人不懂訣竅的原因。念佛的訣竅就是個「死」字——有個「死」字在心頭,對外界環境自然冷淡;情愛也會減輕;名譽、金錢、權力在「死」面前都幫不上忙;知見、道理在「死」上也不起作用。一旦四大分離依靠什麼?孤魂受業力支配哪有自由?這時候不見彌陀,很可能就會遇見惡鬼;不生淨土,可能投生驢胎馬腹。作這樣想,念佛就有緊迫感,就能至誠懇切,就容易與佛菩薩相應。

印光大師又說:「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懇切亦自懇切,不相應亦自相應。」但是,修淨業的人,有的存在一種錯誤看法,認為自己基本能持戒,每天都念佛,縱使不能往生淨土,也不至於墮地獄。其實,冷靜思考一下,就以今生說,單是殺生吃肉這項罪惡,已非常可怕。何況無始以來的惡業,如佛經所說,假使惡業有體積,有形相,連虛空也都裝不了!再說,我們這一生持戒念佛的時間相對多生累劫來說,畢竟太短,如果我們的惡緣先成熟,就很有可能會先下地獄。而你今生所種持戒念佛的聖因,將來緣法成熟,也要受善報。因此,印祖教人: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決不是隨便說的,值得我們警省。 

念佛的方法,依《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當中,又以意、耳兩根最難收攝,如能攝此二根,其餘四根便不難了。所以念佛必須「心念耳聞」,就是念佛要做到念從心起——心裡念得清清楚楚;音從耳入——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再將佛號回入八識田中,成為金剛種子。人到臨命終時,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都一齊湧現出來。這時金剛種子就起作用,它和彌陀願力相應,得到佛力攝受,立即投生蓮胎。 

念佛必須持戒。否則就不是佛法。「持戒念佛」是修淨業的守則。《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只有戒行清淨,身心才會清淨,只有用清淨心念佛才能相應。再說,一個不守五戒的人,下一世連人身都保不住,還想出輪迴、生淨土嗎?!但守好五戒,只是人道的善人,在人道享福報。如果想了生死、生淨土,還應受持「八關齋戒」。它是佛陀以大悲心為在家弟子製定的出家戒,是「五戒」和「沙彌十戒」相結合,既具有出家戒的嚴格要求,又適合在家修行的情況。「八關齋戒」只有八條戒,每月受持六天(六齋日),每次受持一日一夜,自己可以在佛前受,十分方便。而功德利益有十二條,非常大,其中一條說,修淨業的人,如能受持,可以中品中生。出家人想自己戒行清淨,也應受持。

最後,引證近代高僧圓瑛法師弘揚淨土的事蹟,作為結束語。 

圓瑛法師是禪宗巨匠,被佛教界稱為「楞嚴獨步」。三、四十年代曾連任七屆中國佛教會會長,五十年代初期,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明暘法師和趙朴初居士都是他的弟子,他對中國佛教事業貢獻很大。他中年夢見佛陀教他要弘揚淨土,便依教奉行,將方丈室命名為「三求堂」,自號「三求堂主人」,即「求福、求慧、求生淨土」。這件事也再次說明:淨土法門是末法眾生的對癥良藥,福德、智慧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必具資糧。提出來和各位同修共勉!


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否須發菩提心?

文:陳劍鍠 教授

一、

彌陀淨土法門屬於大乘法,修持此法門理應發菩提心。彌陀淨土法門對於發起「菩提心」的意見,在相關經論提到很多。但是,某些人士認為《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的「下品生」經文,沒有出現「菩提心」這個詞,因此修行淨土法門不一定須要發菩提心;並且演變出「如果追求的是上品上生,須發菩提心。但如果只求下品下生,則不須發菩提心。」這樣的說法讓人感到無比驚訝!是一個值得深思及探討的議題。

再者,有些人把整部經典或是祖師大德的著作予以切割、裁剪,只拿一段,甚或一句,以作為「只求下品生,則不須發菩提心」的證據。例如坊間許多結緣的小冊子,如《善導大師淨土法語》、《印光大師法語》、《蕅益大師淨土法語》等等;這些小冊子常有斷章取義之嫌,輯錄的人只截取符合自己已設定的想法,然後找相關的文句來佐證自己已設定的主觀意見,這樣的做法容易斵斷眾生的法身慧命。

其實,讀誦經論時應該對整部經論予以融攝,不可斷章取義,例如《觀無量壽佛經》有一段極為重要的教示: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明確指示,如欲往生極樂世界,無論是上品、中品、下品,如第三點所示,皆須發菩提心,並且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但是強調下品往生、或是如日本淨土真宗所強調的「惡人正機」,則無視於這段經文,實有斷章取義之嫌。

「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道意、道念……等等。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例如《華嚴經》云:「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

彌陀淨土法門是屬於大乘佛法,因而,求往生淨土者須發大心、菩提心。蓮宗九祖蕅益智旭(一五九九-一六五五)曾說:「不為生死,決不能發起大心。不發大心,決不能開發正眼。」蓮宗十二祖徹悟禪師(一七四一-一八一0)亦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兩位蓮宗祖師皆有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則須發菩提心的見解。

此外,蓮宗十一祖省菴(一六八六-一七三四)在其《勸發菩提心文》更詳細地指出: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可見發菩提心是何等重要,發廣大心才能引導所立的大願。否則,欲跳脫輪迴,了無終期。此外,省菴在此提及修「善」法的問題,值得我們省思。俗語說:「少作惡,就是善。」可是,平時多做善,不見得是好,須要以「菩提心」作為前導。例如《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善惡業的判定在於是否發菩提心,進一層推展至出離生死的境地,倘若離卻這個要點,則無法成就往生極樂世界的心願。

二、

《無量壽經》述及三輩往生者皆須發菩提心,三輩指往生眾生的三種類型,分為「上輩」、「中輩」、「下輩」,經文說:

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行者,無論是上輩、中輩或下輩,都須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願生西方的行者須以菩提心為本。

彌陀淨土法門有一知名公案,有關宋代王龍舒(?-一一七三)會集四種《無量壽經》成為《大彌陀經》,此經對於「菩提心」的說法有誤。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此經,後來蓮宗八祖蓮池(雲棲祩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指出其不恰當處:

其去取舊文,亦有未盡,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盡。

蓮池指出王龍舒會集本的問題,只有中輩往生者發菩提心,而上輩往生者未言及發或不發,至於下輩往生者則明說不須發菩提心。這對於三輩皆須發菩提心的教法已有誤導。蓮宗十三祖印光(一八六一-一九四O)對於蓮池所指出的問題,詳加說明如下:

《無量壽經》中有三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王龍舒死執三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三品,其錯大矣。

故上輩不說發菩提心,中輩則有發菩提心,下輩則云不發菩提心。《無量壽經》三輩,通有發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謂,下輩罪業深重,何能發菩提心。不思下輩絕無一語云「造業事」,乃係善人,只可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將下輩作下品。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

在彼意謂,佛定將一切眾生攝盡,而不知只攝善類,不及惡類。彼既以善人為惡人,故云「不發菩提心」。死執下輩即是下品,故將善人認做惡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經文義,而據《觀經》,硬誣蔑善人為惡人,竟以惡人為判斷。

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無量壽經》,何無事生事。王氏之誤,蓮池大師指出,尚未說其何以如此。今為說其所以:「由于死執三輩即九品也」。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為訓。

印光認為王龍舒混淆了《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佛經》的內容,將《無量壽經》的下輩往生人,比擬《觀無量壽佛經》的下三品往生者。就《無量壽經》本文所見,下輩並非造惡業之人,以《觀無量壽佛經》的下品來比配他們,是誤將善人認做惡人。

由於王龍舒將善人認做惡人,以至於他認為上、中、下三輩發菩提心的情形不同,有發、有不發。但依《無量壽經》原文,是三輩皆有發菩提心。而且,再就《觀無量壽佛經》來說,即使下三品的人,在臨終極苦之時,一聞佛名,即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雖然經中未明言他們發菩提心,但他們此刻心念之切誠,已具足菩提心,這點實在很重要,否定現今所說的「下品往生不須發菩提心」的謬論。依據印光的看法是,無論何輩、何品的往生者,無不具備菩提心,否則不得往生。這與他強調佛只攝受善類,不及惡類的見解一致。

可見王氏會集本不僅未能全盡經義,還嚴重誤解經義。印光見及王龍舒的失誤,而知道會集諸本佛經的困難,因此反對會集。此外,印光慮及會集本可能會開啟妄改佛經之端,給闢佛者口實,謂佛經皆後人編造,非從佛國傳譯而來,故一併反對當時魏默深(名源、號承貫,一七九四-一八五七)之會集本,這也是蓮宗行者所應關注的問題。

三、

歷來古德一再稱述彌陀淨土法門是一種勝異方便、方便中的方便,即無上方便法,曇鸞大師(四七六-五四二)便謂:「此中言方便者,謂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佛國。彼佛國即是畢竟成佛道路,無上方便也。」蕅益智旭說:「若持名號,一往亦與禪觀異,……由悟本性,故與禪觀非異,由托他佛,故與禪觀非同。是謂『勝異方便』,無上法門。」這是就持名念佛法的勝異方便,說明淨土法門的殊勝。從敷演及弘傳淨土法門的立場來看,大乘經論超過二百九十部言及阿彌陀佛信仰,故知念佛法門普被三根,實為十方三世諸佛普利眾生、現世出苦之達道。基此,念佛法門乃契理契機之教法,豈不信哉!然而,「勝異方便」並非不須發菩提心。

星雲大師(一九二七- )曾指出,修持彌陀淨土法門的行者,「他必得是個不棄眾生、不避世間、行菩薩道的人。」並且強調:「若人欲生極樂國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意思就是,必須先辦好生活上的福德資糧,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求生極樂淨土的行者當與大乘菩薩心行相應,不能捨棄世間的眾生,同時為成就人間淨土而貢獻心力。因此,「阿彌陀佛雖慈悲接引眾生往生淨土,但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先福利人間,積集道糧,哪裏能了生脫死?」「欲求生淨土,必得發菩提心,持戒修善,自行化他,勤修三福,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哪裏僅有念佛一途就能成事?」從此岸邁向彼岸的歷程中,必須發菩提心,全然地投入人間,藉此積累往生資糧,這樣一來才能往生有望。

《佛說阿彌陀經》有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不可缺少善根、福德。蕅益智旭說:「菩提正道」名為「善根」,這是「親因」;種種修道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名為「福德」,這是「助緣」,台灣「台中蓮社」的導師李炳南居士(一八九一-一九八六)對蕅益智旭的這段話,有如此解釋:

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了善根或福德,都不能成功往生,你若不管,不理它,怎麼會成功?整個的佛法,小乘之外,凡是學佛的,只要學大乘佛法,就是以菩提為宗要。「菩提正道」這四個字,是說發菩提大心執持名號,是菩提行的正道,不是小道。「菩提正道」是甚麼東西呢?「菩提正道」名字叫「善根」,譬如種樹要先扎住根,不扎住根,這棵樹不能活。學佛的人沒有「菩提正道」,如樹無根,不能成功。善根是往生的「親因」。因是甚麼呢?凡事都離不開有因,然後才結果。往生西方就是結果,結果以前得種因。因有「親因」,有「疏因」,親因很密切,很近,這個「因」最要緊,「疏因」則是「遠因」。《阿彌陀經》上講「善根」叫親因。……善根福德,要怎麼樣具足呢?「唯以信願執持名號」。修淨土有三要,三要是「信願行」,這三個字怎麼個用法呢?「信願行」這三個字,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薩心,非菩薩沒有這三個字。當菩薩不是光做了好事就當菩薩,內裏得明心見性,懂得心性,外邊做種種的功德,救多少的人,這兩條缺一條就不能算菩薩。

無論是修持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或是持名念佛,皆須發菩提心,尤其是執持名號,亦須發菩提大心,這即是「菩提正道」,並非一般的小道,是「善根」、是往生的「親因」。「親因」相對於「遠因」(「疏因」)而言,「善根」即是「親因」,亦是「菩提正道」。因此,具足「善根」的做法是在「信願行」三要裡體現,李炳南強調:「信願行」這三個字,就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菩薩心,非菩薩沒有這三個字。

可見求生極樂淨土,必得發菩提心。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曾幾何時,中國彌陀淨土信仰的行者,竟然有絕大部分不明事理,認為只須念一句彌陀名號,即可了生脫死,至於古今之祖師大德等前賢,苦口婆心地勸導發菩提心、勤修「淨業三福」等教誡,乃至奮力修持,證入空性以達一心不亂或念佛三昧等等教法,都充耳不聞,實不知往生十方淨土,亦須從人間做起。

實際上,一個志求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應是一位主體自覺的人,在娑婆人間的種種,對他必然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因此,他對於彌陀信仰的超驗覺受亦必在這人間的世俗中體悟。進一層來說,往生極樂國土的真實意義,是為了將來能夠攝受眾生而求生彼國,並非為了自求了脫生死而已。可見,在往生之前的一切作為須以關懷人間眾生為要,同時藉此積聚往生資糧,往生淨土方能有望。如果往生極樂世界是修淨行者自身的「終極關懷」,那麼,順此推論,這個「終極關懷」則須在此世呈顯,由此岸邁向彼岸的契機不在於放棄人間的種種事務,而是更應積極地投入。這種為眾生的投入行為,即是菩提心行。如此說來,菩提心亦是慈悲心。

無論凡心、佛心,「心」的本體無異,凡心即佛心;但凡心跟佛心的差異在哪?在於一是染污心,一是清淨心。因而當凡心(染污心)開始憶佛(清淨心)時便由染污轉為清淨。由於凡心與佛心的本體無異,即有相同的本體(心體),因而能達到相同境地。那麼「佛心」(清淨心)指的是甚麼?《觀無量壽佛經》說:「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佛心即是慈悲心,因慈悲心,有緣或無緣眾生,同被攝取,這是行菩薩道者所展現出來的菩提心。足見,慈悲心亦即菩提心,此心能夠令眾生策勵修行,例如道宣(五九六-六六七)說:「三塗罪人若為能救?若不能救眾生,何名慈悲?既無慈悲,菩提分法,依何為本?」沒有慈悲心即無法生起菩提心,而菩提心則是呈現慈悲心的另一面向。

四、

近來聽聞坊間的一些教法,有人直以稱念一句彌陀名號,即可了生脫死之教說,大張旗鼓。這種教法頗能吸引信眾,原因在於娑婆極苦,貪瞋痴三毒具足的眾生,無不沉浮於六道而不自在,今天有人告知只要念佛,乃至只要「信」,即可了生脫死,一般信眾無不趨之若鶩。

然而,古代祖師大德在不同時機因緣所開設的方便說,竟被用來成為究竟之義。本來是「權」說,卻成了「實」義。殊不知,在忘失菩提心的情況下,使得大部分念佛人被視為自私之人。實則,念佛行者發願往生西方極樂淨土,這個「發願往生」的意涵,除了有願往之心,尚有迴入娑婆度化眾生之意。一般誤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去「享福」、「享樂」,對念佛法門(淨土法門)而言,是一大誤解。

中國彌陀淨土法門的倡始者曇鸞在《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即一般所謂的《往生論註》)早已提出「往相迴向」及「還相迴向」的訓示,如將自己的修行功德迴向給自己跟他人,願共往生極樂淨土,則稱為「往相迴向」;往生淨土的念佛行者,已成就方便力,興起大悲心,返回娑婆世界,濟度一切有情眾生,共向佛道,則稱為「還相迴向」。在淨土法門的教義裏,發願往生極樂淨土,並將自己的念佛功德迴向給眾生,願共同往生,是一再被強調的修持要義。另外,在《觀無量壽佛經》裏亦提到往生者,須具備三種心,其中一種即是「迴向發願心」,足見,「發願」是極為重要的事,且須配合「迴向」,才能成就淨業。這裏的「迴向」即涵攝了甚深的菩提心行。

在傳統的淨土教說裏,如蓮宗二祖善導(六一三-六八一)的《往生禮讚偈》云:「願共諸眾生,回願往生無量壽國。」王龍舒的《龍舒增廣淨土文》亦云:「願同念佛人,共生極樂國;見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這裏的「共生」極樂與「同生」極樂,意思一樣。因而,一般通用的迴向偈便如此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在淨土相關經論中使用「同生極樂國」的情況很多。此「同生」思想具有大乘平等觀,如善導指出:「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這可看出「同生」思想須具有平等心、發菩提心,期待所有眾生「同生極樂國」。

這讓我們反省到曇鸞的《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曾云:

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曇鸞強調沒有發菩提心,不可能往生彼佛國世界。一般人聽說「極樂」,便想說到那兒去享受無窮的快樂,假若如此,這種人是不可能往生,因為沒有發菩提心,沒有度眾的大慈悲心。

我們在民間也常聽到這樣的錯誤見解,說人死了之後,期待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享福,在這人間的苦痛、無奈、不幸,皆可一筆勾消。在台灣的喪葬禮儀已發展得很不錯,我曾有一位學生從事殯葬業的禮儀師工作,他提到:「我許多『客戶』都會說,自己的親人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享福了。」這是民間常有的認知,但這是個錯誤的認知。事實上,哪有這般便宜的事?不但沒有,還嚴重地誤解淨土法門的意涵,印順法師說:「佛與淨土,是我們的師範,理想世界;但同時,並非向外馳求,而是內在德行的體現,能達到與佛一樣的究竟圓滿。」淨土法門的真實意義是淨化身心世界,惟有如此,才能充分體現淨土法門的意義!否則,極樂淨土不就成了自私鬼的天堂、或是避難所了。

蕅益智旭《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亦說:「為度眾生求生淨土,非為自身獨出生死。有此菩提弘願,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縱令念佛菩薩,與佛菩薩氣分不相契合,不能生淨土也。」這樣的見解跟曇鸞所說的一致。求生淨土,並不是只為了自己享樂,而是須發「菩提弘願」,這樣才能與「佛菩薩氣分相契合」,否則往生不了極樂世界。修持淨業的行者應特加注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之上,這個菩提心涵攝「乘願再來娑婆世界度化眾生」的真實義。

往生西方淨土是屬於大乘法門;大乘法門皆須建基於菩提心;離開了菩提心,即不成為大乘佛法。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淨土,因此,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不退轉於無上菩提。總之,修持淨土法門的行者,不可沒有悲心、菩提心,也不可缺乏廣學一切法門,成就一切智的宏願。不能不挺起胸膛、坦蕩迎接人生;不能不去實地關懷身旁周遭的眷屬,乃至與自己有著息息相關的社會大眾。


為什麼往生淨土一定要發菩提心?

淨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勸發菩提心文》

念佛而不發大菩提心,不與彌陀本願相應,終不往生。雖發菩提心,不專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緣,而後期生淨土,修淨業者不可不知。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於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歷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為?發心原為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於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徹悟大師文集》

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十六字。為念佛法門一大綱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則理有所虧。心有未安。況大心不發。則外不能感通諸佛。內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圓成佛道。下不能廣利群生。無始恩愛。何以解脫。無始冤愆。何以解釋。積劫罪業。難以忏除。積劫善根。難已成熟。隨所修行。多諸障緣。縱有所成。終墮偏小。故須稱性發大菩提心也。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藥師如來本願經重刻跋》

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是則唯欲利人者,正完成其自利;而唯欲自利者,乃適所以自害也。

《學佛通途》

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續編•卷下•淨土指要•P592)

念佛時不能懇切者,不知娑婆苦,極樂樂耳。若念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定隨宿生今世之最重惡業,墮三途惡道,長劫受苦,了無出期。如是則思地獄苦,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增廣•卷一•復陳慧超居士書•P198)

至於日用之中,所有一絲一毫之善,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皆悉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則一切行門,皆為淨土助行,猶如聚眾塵而成地,聚眾流而成海,廣大淵深,其誰能窮。然須發菩提心,誓願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回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若不知此義,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修妙行,感果卑劣矣。 (增廣•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P148)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之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之工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弘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庶可不負此生矣。 (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P726)

念佛心不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歸一,無須另求妙法。故經中屢雲,思地獄苦,發菩提心。此大覺世尊最切要之開示,惜人不肯真實思想耳。地獄之苦,比水火之慘,深無量無邊倍。而想水沖火燒則悚然,想地獄則泛然者。一則心力小,不能詳悉其苦事。一則親眼見,不覺毛骨為悚然耳。(增廣•卷二•致包師賢居士書•P349)

雖曰念佛能滅宿業,然須生大慚愧,生大怖畏。轉眾生之損人利己心,行菩薩之普利眾生行。則若宿業若現業,皆被此大菩提心中之佛號光明,為之消滅淨盡也。若前生及昔日曾作大業。今雖止惡,未能力修眾善。及但泛泛然念佛。則功過不相敵,固難免或罹惡報耳。非念佛之功虛棄也。以未發菩提心,特以惡業廣大,不能相掩耳。倘能發大菩提心,則如杲日當空,霜露立消。世人多有作惡半生,後乃改悔。因未能全無惡報,遂謂佛法不靈,修持無益。(三編•卷三•復康寄遙居士書一•P829)

凡夫修行,當發利人利物之大菩提心。其利人利物之事,則力能為者,勉而為之。不能為者,必令此心常存。則固與大乘之願心,不相背也。(三編•卷四•復卓智立居士書七 •P1151)

菩薩之心,猶如太虛,無不包括。欲利益眾生,作種種方便,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不得以凡夫知見,妄生測度。以彼已證法忍,了無人我之可得。唯欲攝受一切眾生,入於如來大覺法海。若有計校,便屬情見,便與無人我之道,不能冥契矣。雲布施頭目膸腦,則誠然。(增廣•卷一•復黃智海居士書•P230)

                                                           

弘一法師

《淨土法門大意》(一九三二年於十一月在廈門妙釋寺講)

修淨土宗者,第一須發大菩提心。無量壽經中所說三輩往生者,皆須發無上菩提之心。觀無量壽佛經亦雲,欲生彼國者,應發菩提心。 由是觀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與佛心不相應,佛以大悲心為體故。

修淨土宗者,應常常發代眾生受苦心。願以一肩負擔一切眾生,代其受苦。所謂一切眾生者,非限一縣一省、乃至全世界。若依佛經說,如此世界之形,更有不可說不可說許多之世界,有如此之多故。凡此一切世界之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應受種種之苦,我願以一人一肩之力完全負擔。決不畏其多苦,請旁人分任。因最初發誓願,決定願以一人之力救護一切故。

譬如日。不以世界多故,多日出現。但一日出,悉能普照一切眾生。今以一人之力,負擔一切眾生,亦如是。

以上但雲以一人能救一切,是橫說。若就豎說,所經之時間,非一日數日數月數年。乃經不可說不可說久遠年代,盡於未來,決不厭倦。因我願於三惡道中,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眾生之罪未盡,我決不離惡道,誓願代其受苦。故雖經過極長久之時間,亦決不起一念悔心,一念怯心,一念厭心。我應生十分大歡喜心,以一身承當此利生之事業也。已上講應發大菩提心竟。

至於作慈善事業,乃是人類所應為者。專修念佛之人,往往廢棄世緣,懶作慈善事業,實有未可。因現生能作種種慈善事業,亦可為生西之資糧也。

就以上所說第一勸大家應發大菩提心。否則他人將謂淨土法門是小乘、消極的、厭世的、送死的。

復勸常讀行願品,可以助發增長大菩提心。若發心者,自無此譏評。

至於作慈善事業尤要。因既為佛徒,即應努力作利益社會種種之事業,乃能令他人了解佛教是救世、積極的。不起誤會。

 

李炳南老居士

修淨土必須廣為人說,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索達吉堪布

《淨土教言講記》

不管是學密宗也好,學顯宗也好,淨土法門都是大家公認的,而要弘揚、學習淨土法門,最好不要離開這四種因。我們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對照《無量壽經》還是《阿彌陀經》,假如離開了這四種因,往生恐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現在有很多人都在念“阿彌陀佛”,但私底下問他們:你具不具足往生極樂世界的四種因?你發了菩提心沒有?沒有菩提心的話,你到極樂世界是為了避苦求樂、逃避現實,還是去干什麼?你為什麼要往生?……提出這些問題時,他們經常無言以對。

其實,往生極樂世界就是為了利益眾生,這是發菩提心;為了往生,一定要以七支供來積累善根,比如說供佛、磕頭、轉塔等,同時還要忏悔自相續中的罪障,否則的話,念佛法門雖然殊勝,但相續中有很多障礙也很難往生;還要經常觀想極樂世界的剎土莊嚴,沒有這樣觀想的話,想要往生的心也不可能發得起來;最後,為了往生極樂世界,將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念《普賢行願品》也好、念佛號也好,全部回向給眾生,發願往生,這個非常重要。

對於“往生是否需要菩提心”這一問題,各位法師的講法也不太相同,比如說淨空法師也強調發菩提心,但他老人家認為所謂的菩提心就是清淨心,一心專注念阿彌陀佛,這就是菩提心;台灣的法藏法師說我們現在不可能發菩提心,主要就是好好念佛、誠心誠意地念佛,念佛往生以後,有菩提心的人品位最高,是上品上生,但如果沒有的話,到了極樂世界可以發菩提心,然後逐漸逐漸地上去。這些說法在佛經裡有沒有教證我不太清楚,可能是有的,也可能是前輩高僧大德的傳承言教。但不管怎麼樣,我是這樣想的:現在大家在娑婆世界的時候,首先應當發願往生極樂世界,然後在念佛、修淨土法門時,應該想“我一定要度化眾生,這是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下的誓言”。

所以我們修任何一個法呢,必須要具足菩提心的前提下進行。如果你菩提心不具足的話,不管學禅宗也好,念阿彌陀佛的淨土宗也好,然後修大圓滿大手印什麼什麼密宗也好,那麼這些呢都通通的不稱為是大乘佛法。沒有具足大乘佛法的話,那我們相續當中能不能獲得這些功德,大家也可以自己問自己,也應該清楚的。所以我們所謂的大乘佛法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在於菩提心。所以我想大家應該一方面為了利益眾生而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相當重要的。

 

昌臻老法師

《發菩提心的重要和怎樣實踐菩提願心》

(在四川樂至報國寺第八期淨宗弘法人才培訓班的講話稿)

什麼叫菩提心?和發菩提心的重大意義。

菩提(梵文譯音),就是覺悟。菩提心,即自覺覺他的心,自利利人的心。即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願心。上求佛道,是啟迪智慧,是自利。下化眾生,是培植福德,是利人。

淨土是大乘法門,必須要發菩提心,才具有超凡的勇氣,度生的弘願,無窮的力量,才能消除多生業障,不怕任何挫折。這是往生淨土,成佛度生的重要保證。

菩提心是我們法身慧命的種子,是成佛的種子。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我們學佛一定要發菩提心,才能擴大心量,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往生淨土,成佛度眾生。

同樣修念佛法門,由於願心不同,結果不一樣。有的人念佛,只求自了,不管別人,不想做弘法利生的事,認為會耽擱自己念佛。這和彌陀願心怎麼能相應呢?我們天天學四十八願,每條都是度眾生往生淨土,讓眾生都成佛。

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以真誠的心求生極樂淨土,就是無上菩提心。因為它包括了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一心一意求生淨土,再回入娑婆普度眾生,這當然是無上菩提心。明白了求生淨土的目的之後,不求往生淨土的人,不是愚癡,便是狂妄。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講的,很有道理。

 

淨空老法師

佛在《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往生的先決條件是“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講得很清楚,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慈悲心,這就是菩提心。現在有很多人,他只抓住“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所以他一生精進努力,還是不能往生!

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用真誠心對人,不可以虛偽對人,這樣一來,有很多人說:“我用真誠心對人,別人用虛偽的心對我,那我不是吃虧嗎?”不要緊,在這個世間吃一點小虧,將來到極樂世界占大便宜;現在小虧不肯吃,將來極樂世界沒分!

所以,別人用染污的心對我,我用清淨心對他;別人用貢高我慢對我,我用平等心對他;別人對我自私自利,我對他大慈大悲。我們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用菩提心把自己無始劫以來的煩惱習氣統統磨掉,我們念佛一向專念,才決定得生。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重要,這比什麼都重要!如果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得生,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特別是念佛堂的同學,不能不提高警覺,要常常提醒自己:單單念佛不能往生,一定要發菩提心。

(淨空法師•答香港參學同修之十五) 

問:下面這是華藏衛視觀眾的提問。第一個,現在我想念經文十二章裡阿彌陀佛的十三種名號,我念“阿彌陀佛”念不出來,但念“無量壽佛”就可以。念阿彌陀佛又念無量壽佛算不算夾雜?如不如法?可否以此方式往生西方?

答:往生西方,你還要認真從經教裡頭去學習。否則的話你不懂這些道理,理論搞不清楚,方法也不明了,單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這就是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說你佛號念的多。你心地不誠,你看看《無量壽經》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裡面都說得很清楚。總的綱領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總的。你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我們這個對聯上寫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就是菩提心。你要自己想想看,我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起心動念是不是這個心?如果是這個心,那你的發心真了。一向專念,向是方向,一門深入,你這一句彌陀念到底,行,你決定可以往生。如果你沒有真誠心,對人虛情假意,心地還有染污,心裡面有貪瞋癡慢,就是染污,就不清淨。待人接物還有高下,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你心不平等,你沒有智慧,你沒有慈悲,那你念佛不能往生。所以,往生的人一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你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統統都有這一句,下輩往生,就是凡聖同居土往生的,也要發菩提心。所以我們最重要,處事待人接物真誠,沒有一點虛妄,別人欺騙我可以,我不能騙人。別人欺騙我怎麼可以?因為他不想往生,他還要搞六道輪回,我不想搞六道輪回了。所以我不能再用虛偽的心,我要用真心,我要求生極樂世界,不想再搞六道輪回。最重要的是真誠,只要有真誠,後面大概都會有,都會具足。所以往生淨土,經不能不讀。現在不但是你要讀,而且要聽講,讀如果不能夠理解也沒用處。你要能真正念懂了,我們念佛往生有理論的依據,有正確的方法,效果就非常顯著,才能成就。

求願往生,就是無上菩提心。淨宗法門是大乘法門,而且是大乘特別的法門。許多老太婆念佛往生,站著走、坐著走的,她們從來沒有聽過經,問她們佛教意思,一句也不懂,她們居然能夠站著往生、坐著往生,臨終瑞相那麼好。哦,原來蕅益大師這句話說對了,一心專求西方,那就是人家發的無上菩提心。

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一個人真正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去觀察,他對於眾生有憐憫心,他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他也不執著,但你問他,他也說不出來,但他通通做到了,這就是古人說的暗合道妙。一切法都是自性本具的,只要做到真誠、至誠就感通。所以我們不要看不起那些阿公、阿婆,他也不認識字,也沒有聽過經,念上半年、一年,人家就能預知時至,不生病,坐著往生,站著往生,道理就在此地,他的心真誠,所以一切法自然具足。能從真實心中做,沒有不成就的,那就是菩提心具足了。

對於下品人依然可以往生應該怎麼看呢?

印光祖師在《文鈔》中說:“不知九品之下三品,臨終苦極,一聞佛名,其歸命投誠。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奮感激,比臨刑望赦之心深千萬倍。雖未言及發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與誠,實具足菩提心矣。” 通過以上教證所說,可以了知發願往生彼國已含攝菩提心。如此可知只要具備“信、願、行”決定能往生,因“信、願、行”中已含攝菩提心,下品下生者,雖然佛陀沒有說菩提心,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能夠確定此時不需要菩提心。因為沒有說並不等於說不需要。

也許有人懷疑說:這種下根惡人,怎麼可能發菩提心?但是要我們要注意到,並非所有的眾生都往生極樂世界了。這種“下根”之人是佛陀授記能夠往生者,難道不比那些不能往生者更上根嗎。

如果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那麼是不是說眾生全部都必須往生淨土呢?也不是。因此這些能往生者必定有超勝於不能往生者之處,這裡的下根其實是上上根人,只是現對於往生者來說為下根而已,否則就有上根者無法往生而下根這反倒往生了的過失。如果我們僅僅解釋為:“雖然下根,但此人有信願”,可是如此惡人為何能生起最難得之“信”呢?既然如此難得之“信”能生,我們也無法斷定他們就不能生菩提心。因為二者都是需要往昔值遇過大乘佛法並積累了廣大資糧。

我們注意前面有一句:“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那一句為說妙法,說妙法的時候自然包含了菩提心,否則只要說“教令念佛”就可以了,何必還提“說妙法”呢,這不就有重復的過失嗎。

佛陀說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能生者您不要說人家“下根”,必定是往昔積累過廣大福德者。而如何積累福德呢?要知道福德依賴於心,沒有菩提心是不可能積累廣大隨解脫分福德的。因此往生者往昔必定發過菩提心。即使中途菩提心受到了毀壞,中間造作了無數惡業,但此生臨命終時,因佛威力也能夠引發往昔的串習,在善知識的引導下,再發菩提心。

而至於蓮花開後所發的菩提心,正如金剛永持師兄所言,理解為“勝義菩提心”更為合適,因為花開見佛已經登地,如果說登地以後才發世俗菩提心,大乘並沒有這種途徑。

佛陀和諸傳承上師在許多地方都明確說了“往生需要菩提心”,而沒有一個地方明確說“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所有所謂的往生不需要菩提心的“教證”都是說“你看,這種人往生了,他怎麼可能有菩提心”這類型的理由,可是我們根本無法斷定他沒有菩提心。因此以這種理由不充分的教證來將佛陀說的“三輩往生都需要菩提心”以及大量“沒有菩提心非大乘法”等教證全部打為“不了義”,是完全不夠的。


淨界法師:淨土宗發菩提心十種方法

菩提心的別相有十個。

一念佛重恩故;二念父母恩故;三念師長恩故;四念施主恩故;五念眾生恩故;六念生死苦故;七尊重己靈故;八懺悔業障故;九求生淨土故;十念正法得久住故。

省庵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的第十一代祖師,他會歸成淨土宗發菩提心十種方法,第一個念佛重恩故,因為佛陀的出世說法,所以我才能夠得到智慧,那麼為了感佛陀的恩,我應該要向佛學習,這是第一個思考;

第二個念父母恩故,父母對我有生育養育之恩,我要趕緊成佛我才可以幫助他們;

第三個念師長恩故,由於師長的教導攝受我才明白道理,為了感念師長的恩而發菩提心;

第四個念施主恩故,這個偏重在出家眾,因為施主的供養護持,所以我應該趕緊成佛來報答所有的施主;

第五個念眾生恩故,因為每一個眾生都是過去的母親,那麼我現在能力不夠,我要趕快成佛,成就無量的方便力才有辦法去度化他們,那麼前面的五個都是依人、依眾生而發心,這個就是屬於依人發心。

那麼下面呢就依法,我們看第六念生死苦而怖苦心來發心,這個淨土宗很喜歡用這個生死的痛苦。生死的痛苦有兩個觀察,這個輪迴第一個它是痛苦的,就像火宅一樣,我相信沒有一個人願意在起火的房子裡面待,每一個人都想要趕緊離開火宅去樹下乘涼,所以輪迴對我們只有傷害,我們什麼都沒有得到,我們在輪迴當中生生世世輪迴,每一次的受生都受了老病死的折磨,沒有例外的,這是第一個充滿痛苦。第二個毫無意義,我們在這個痛苦當中我們得不到任何的增上,關鍵在這裡,我們是越輪迴越愚癡,就像蕅益大師說的這個夢越做越難醒過來,你輪迴越久,這個睡覺越睡越喜歡睡覺,所以從生死的痛苦的這個法,怖畏而發菩提心,淨土宗的祖師很喜歡用生死來激勵我們求生淨土,這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七尊重己靈故,這個就比較難了,這個理觀要強一點,就是說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說我們本來就有成佛的可能,佛陀也是從凡夫一路修過來的,既然佛陀做到了,我們也可以做到,否則我們就糟蹋了我們一念心性的功德,所以這個是尊重己靈。

第八懺悔業障故而發菩提心,藏傳佛教很喜歡用這一塊,它的有傳承。一開始密勒日巴尊者,密勒日巴尊者成就以後他的弟子問他師父說:您怎麼這麼用功啊?您老人家從凡夫直接今生成大成就,你老人家動力從什麼地方來?密勒日巴尊者他年輕的時候造了很多罪業,他寫那個邪咒殺了很多人。他說我以前沒有學佛之前造了很多殺業,我心裡有準備,我如果今生不成就,我來生直接到地獄去了,所以他這種已做地獄業,云何安穩住?

我發覺善導大師也是大智慧,他也善於運用我們的業障,你看善導大師他的皈依也是這個思考,相信我是業障生死凡夫,我求出無門,相信阿彌陀佛是廣大的功德,他一定救拔我。其實善導大師講這句話沒有錯,沒有誇張,我們的確業障很重,當然我們沒有神通,我們看不到我們過去,我們也就不知道怕。所以我們眾生只在乎現在,來生有什麼樣的暴風雨不管的,所以我們一個人沒有看到來生你就很難精進,因為你執著眼前,這個人生最大的盲點把今生看得太重要,這是個大問題。但是我們死亡到來的時候什麼都沒有,然後來生的時候又把今生看得太重要。所以我們如果能夠想想自己的業障對我們的確有激勵的作用,對這種成佛求生淨土有激勵的作用。

第九求生淨土故,這個淨土宗就是為了要求生淨土,我必須要發菩提心,所以我就啟發我把眾生跟佛道放到我的內心的思考。

第十個令正法得久住故,護法心,這種一般偏重出家眾。當然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管你用什麼方式,發出來的菩提心,答案結果是一樣的。

我們臨終的時候這句佛號提起來,臨終的正念嚴格來說要有三種力量現前,安住空性不隨妄轉;思維苦諦調伏愛取,調伏力;第三個就是引導力。

淨土宗的引導力有兩個,第一個引導到淨土,第二個引導到佛道,這兩個都要。為菩提道求生淨土,所以我們淨土宗的發願是把淨土當過渡,我們為了成佛所以我們先到淨土去,因為在淨土不會退轉,娑婆世界容易退轉,那麼這個就是臨終的時候三力都要具足。

諸位要知道,調伏力跟引導力是有關係的。你沒有理想的目標你很難離開你的妄想,前面沒有東西來引導你,你很難放棄現在的東西,但你調伏了以後也會對你的菩提心有幫助,所以真正開始操作的時候調伏愛取跟導歸極樂這兩個是有關係的,你如果要求生淨土你就必須放棄你的愛取,你放棄你的愛取又幫助你求生淨土,互含互攝,這是一個良善的循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