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教何謂『現報』?何謂『花報』?

現報亦稱順現法受業、順現報受業、順現業、順現報受、現在受業等名稱。意謂現在世所造作之善惡業,於現在世受果報。

何謂花報呢?亦稱為華服,就是花開在結實之前,故花報乃對後得之果報而言。譬如人為獲得果實而植樹,除正得其果實之外,兼可得花,是為花報。

眾生植善惡之業因(梵語karma-hetu),由此業因正得之果為果報(實報、正報),果報之前所兼得者,則稱為花報。如以不殺為業因,因之而得長壽,是為花報;遠感涅槃之果報。又如以念佛修善為業因,往生極樂世界為花報;後證大菩提則為果報。


業的三種報應模式

慧遠大師

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現報者,善惡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受之無主,必由於心。心無定司,感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先後雖異,咸隨所遇而為對。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賞罰,三報之大略也。

非夫通才達識,入要之明,罕得其門。降茲已還,或有始涉大方,以先悟為蓍龜;博綜內籍,反三隅於未聞;師友仁匠,習以移性者,差可得而言。請試論之——

夫善惡之興,由其有漸;漸以之極,則有九品之論。凡在九品,非其現報之所攝,然則現報絕夫常類可知。類非九品,則非三報之所攝。何者?若利害交於目前,而頓相傾奪,神機自運,不待慮而發。發不待慮,則報不旋踵而應。此現報之一隅,絕夫九品者也。

又三業殊體,自同有定報。定則時來必受,非祈禱之所移、智力之所免也。將推而極之,則義深數廣,不可詳究。故略而言之,相參懷佛教者,以有得之。

世或有積善而殃集,或有凶邪而致慶,此皆現業未就而前行始應,故曰「貞祥遇禍,妖孽見福」,疑似之嫌,於是乎在。何以謂之然?或有欲匡主救時,道濟生民,擬步高跡,志在立功,而大業中傾,天殃頓集。或有棲遲衡門,無悶於世,以安步為輿,優遊卒歲,而時來無妄,運非所遇,世道交淪,於其閑習。或有名冠四科,道在入室,全愛體仁,慕上善以進德,若斯人也,含沖和而納疾,履信順而夭年。此皆立功立德之舛變,疑嫌之所以生也。

大義既明,宜尋其對。對各有本,待感而發。逆順雖殊,其揆一耳。何者?倚伏之契,定於在昔;冥符告命,潛相迴換。故令禍福之氣交謝於六府,善惡之報舛互而兩行。是使事應之際愚智同惑,謂積善之無慶、積惡之無殃,感神明而悲所遇,慨天殃之於善人。咸謂名教之書無宗於上,遂使大道翳於小成,以正言為善誘。應心求實,必至理之無此。原其所由,由世典以一生為限、不明其外;其外未明,故尋理者自畢於視聽之內。此先王即民心而通其分,以耳目為關鍵者也。如今合內外之道,以求弘教之情,則知理會之必同,不惑眾途而駭其異。若能覽三報以觀窮通之分,則尼父之不答仲由,顏、冉對聖匠而如愚,皆可知矣。

亦有緣起而緣生法,雖預入諦之明,而遺愛未忘,猶以三報為華苑,或躍而未離於淵者也。推此以觀,則知有方外之賓,服膺妙法,洗心玄門,一詣之感,超登上位。如斯倫匹,宿殃雖積,功不在治,理自安消,非三報之所及。因茲而言,佛經所以越名教、絕九流者,豈不以疏神達要、陶鑄靈府、窮原盡化、鏡萬象於無象者也!


慧遠大師《三報論》之大略

大安法師

《三報論》:「經說業有三報:一曰現報,二曰生報,三曰後報。現報者,善惡始於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後報者,或經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後乃受。受之無主,必由於心。心無定司,感事而應。應有遲速,故報有先後。先後雖異,咸隨所遇而為對。對有強弱,故輕重不同。斯乃自然之賞罰,三報之大略也。」

「三報」就是指現報、生報和後報這三報。對這個三報的事理、因果來加以討論,這就叫「三報論」。「三報論」也不是慧遠大師自己創立的,經典《阿毗曇心論》裡面就談到這個問題,所以「經說業有三報」。「業」的概念就是Karma,就是我們眾生舉心動念、行為造作所產生的一種功能。「業」就有它的業力。那麼業一般分善業、惡業和無記業三種。

所能造的是身、口、意,尤其這個「意」,我們一個微細的念頭,都在阿賴耶識播下了一個種子,遲早都會有報應。這個種子生起來,起現行了,這就是它的報顯發出來了。如果我們身、口、意三業,都是很重的心造作了很重的業,那麼這個業力種子的力量大,它顯發出來的時間就會快,後果就會大。業,是印度古老文明都談的,《四韋陀書》婆羅門教都承認這種「業」的存在。

只要造了業,一定會有報,業為因,報為果,這就體現因果的法則。那麼業因它的報有三種,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錯綜複雜的。三種報:一個是「現報」——現世報;一個是來生報,叫「生報」;一個是「後報」,就是多少生以後才去報。那對於這三報,就表明什麼呢?表明佛法這種因果的法則,是在一個更為廣闊的時空態裡面去展開它的觀照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一點,就是佛教的真理所在。

我們凡夫眾生是不了解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所以帶著我們的短淺的知見就容易得出:我的一生就是這一輩子,死了就什麼都沒有——斷滅見。這個斷滅見——死了就沒有,有時候他可能也相信一點因果,但是它叫「一世因果」了。如果你在一世裡面,就是在這一期的生命的過程當中,去建立因果的法則,是沒辦法建立的,因為它不能詮釋錯綜複雜的因果的情形。

像其他宗教,它也相信因果,但是它是講二世的因果。二世的因果在今生層面,它會比斷滅見的一世的因果要高明一些,要超越一些,但是它仍然解釋不了錯綜複雜的因果法則。唯有佛教這種三世因果——大家去了解十二因緣,叫二重三世因果,那種錯綜複雜的格局,才能是一個非常有效的解釋生命現象的理論體系。

那這樣看,「現報」就是我這一世行善或者作惡,就我這個業報身去做,但由於做的業力很大,它感的時間很短,今生就接受了這樣的善因的善果,或者惡因的惡報。這就叫「現報」。那來生報——「生報」是什麼?就是我們今生的善惡的行為是到下一輩子去報。你一生行善,下一輩子得人天福報;你一生放縱貪、瞋、癡三毒煩惱,什麼都敢幹,你就到三惡道裡面去接受那種果報。這叫來生報,又叫生報。

現在討論「後報」,後報就更複雜了,就是我們今生所行善或者造惡的業力——Karma,是經過兩生——不是來生而是來生的來生,或者三生、十生、百生、千生、萬生乃至恆河沙劫之後,才會有果報。那這種狀態,你看我們凡夫的肉眼是只會對這一世因果有所了解,天眼通可以對來生有所了解,證果的聖人比如說阿羅漢,能夠了解八萬大劫的善惡因果報應的情形,那麼八萬大劫以後的情況不了解——宿命通他沒有,所以恆河沙劫之後,這個過程當中的善惡因果唯有佛才知道。

有一天,佛就指著一個鴿子問舍利弗:你看這只鴿子,它宿世是什麼?何時得脫?舍利弗觀察,它以前的八萬大劫以來,都是一隻鴿子;再觀察它什麼時候能夠脫離鴿子身體,觀察它八萬大劫後還沒有脫離。聲聞的智慧是有限的。那佛就告訴他,在八萬大劫以前這只鴿子是什麼身份,在未來的八萬大劫以後,它在什麼時候能夠脫離鴿身,能夠得人身,能夠修五戒做優婆塞,能夠慢慢修行得到成佛之果——佛能夠展示得清清楚楚。我們要了解果報的三個概念:現報、生報、後報。

那這樣的一個受報的過程,又不是我們像一加一可以定義的,它裡面太複雜了。比如從那個時代,我們中國的很多佛學學者都在爭論:這個受報的主體有沒有?誰來受報?難道受報的有個客觀的主體嗎?如果說有個客觀的主體,不符合佛法的精神;但是又沒有這種受報的主體嗎?也不是。所以這就有一個叫「相似相續」的概念出來了——「不一不異」。受報它沒有一個主體——「受之無主」。你接受果報,不是一個一定的東西,不是一個定命的東西——就是主宰。

但是又不能說它沒有,它一定要由這個受報起現行。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怎麼起現行?是由於這個「心」。但這個「心」也不是客體的東西,「心」是由於外境才有的。由於外境才生起了這個「心」,所以「心」沒有一個決定的掌管的功能。那到底怎麼理解呢?這裡就提出一個概念,實際上是一種智慧——「感應」這個問題。慧遠大師在對一種事情的把握方面——在「感」和「應」這樣的一個把握方面,是非常到位的,包括對《周易》也是以「感」作為它的體性的。那麼「感應」是宇宙、人生、生命當中至高的原則。

因果報應,是由於我們這個「心」感了外面的事境,原來所造的那個Karma的力才有應,這叫「感事而應」。如果有這個種子,但你沒有外部的事境——沒有這個條件,它就應不出來。所以受報也是因緣和合的產物。法相唯識談,阿賴耶識的藏識裡面有無量劫以來善善惡惡的種子,但這些種子是不是起現行,是取決於外部的條件。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這裡面哪些種子可以起現行,哪些種子不起現行,它是複雜的。

你不能說它一定起現行,或者有些種子提前起現行,這都是「感事而應」的產物。「事」千變萬化,「心」錯綜複雜,所以這就決定了受報的表現形態多樣,你不能機械地把它定起來。那麼業裡面有些是定業,有些是不定業,這些都要在「感事而應」裡面找到它相應的表現形態。

我們的心是感外面的事境:阿賴耶識的種子產生了一種現行的作用——那麼這樣的「心」和「境」之間的這種感應,就會使這個「因」:你感得強,感得業力重,它起現報、起現行的速度就快;如果你感得心弱,事境也比較弱,它就會來得比較遲。所以雖然造了惡業,但是是今生報,還是來生報,還是無量劫以後才報,這是不定的。這是根據我們能感之心和所接觸的事境的感應強度來決定的,所以果報有先有後。

雖然果報現前有前後時間上的差異,但是它不離開一個原則:都是我們的心隨著所遇的人事環境,而顯發的一種對境。「對」就是應的意思。對應出來的東西,都是這個原理出來的。那麼由於我們能感的心有輕、重,所以所應的果報也就有強、弱的差異。強、弱也就表明這個業有時候來得重,有時候來得輕。果報的輕重追溯它的源頭,跟我們當時造業是重心造,還是輕心造,也是對應的。

比如說我們造過殺人的業,在造殺人業的過程當中,也有輕和重的差異。他有時候就想只是教訓一下他,用刀背砍一下,說明他的殺心要輕一點;如果他用非常狠毒的心——「我一刀要把他劈成兩段」,他這個心就來得重一些。你重心,它的報就來得重;你輕心,它的報就來得輕。這裡面常常講半斤八兩。

所以這樣的一個因果報應都是法爾自然的,那種賞罰機製沒有誰去主宰的:沒有上帝去主宰,也沒有佛菩薩去主宰。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心、自己的業所導致的,這就叫「自然之賞罰」。「自然」不是一般道家講的自然,「自」就是自動,你自性裡面法爾自然的種子起現行:輕重、強弱的對應關係——善因給你獎賞,惡因給你懲罰的一種自然的報應。這就是現報、生報、後報大概的發生的基本機製。

慧遠大師用非常簡略的語言,把大、小乘經典關於三世因果報應的核心的原理揭示出來。如果你要展開這個因果的機製,可以講很多,但慧遠大師只是從「感事而應」這個層面,把它的發生機製給我們表達出來。最後的結論是:這是自然的賞罰。既然是自然的賞罰,它就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行為的責任者,是不能逃脫這種行為的責任的。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現世為何不報

因果報應的三種形式

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之一,佛教深信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確性。但是現實之中,卻有不少「好人無好報,惡人活逍遙」的情況出現,這讓很多人疑惑:佛教的因果定律真的正確嗎?

我們常聽說「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佛教來說,因果的報應總計有三種:報、果報、餘報。

花報是指「開花」,種了因之後先開花,就是看到一點影子、受到一點影響了。果報是整個結果形成,受報的事實全部呈現出來。餘報是在果報之後,還有一些剩餘的力量,或是還有若干後遺症。

這三種報應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全部出現,也有的報應不能馬上成熟,那要看因緣,若因緣不配合,就不能馬上顯現,這一生不報,就到下一生、或下下一生再報。可是,雖未見果報,花報在現世一定會報。

花報是包括對於受報者身心的影響、事業的影響、環境的影響、家庭的影響。

例如,自己做了一樁惡業,雖然逃過法律的追究,逍遙法外,平常還是裝作很安閒的樣子,可是,內心必然有所不安、愧疚,半夜會做惡夢。旁人看他照樣榮華富貴,地獄卻已在他心中,雖還沒下地獄,他自己心中已經有了地獄。

餘報也是存在的。例如,一個刑事犯服刑期滿,心裡有個污點在那裡,出獄之後,往往會覺得人家看不起他,雖然沒有人歧視他,但他可能因此心中常會有自卑的陰影,這就是餘報。實際上,社會也不一定容不下刑滿出獄的人,只要他改過向善,漸漸地,人家對他印象也會改變,那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了。 

至於果報,可能種一個因,得幾個果;也有的種幾個因,得一個果。可見因果不可思議,並不呆板。若要種一粒瓜子就只得一個瓜,種一粒豆就得一粒豆,那必須要看因緣的配合了。

例如,甲放很多債給乙,可是甲又欠丙很多錢,乙和丙並不認識,所以,乙不會把錢直接還給丙,乙還是把錢還給甲,甲再把錢還給丙。

也有可能功過相抵。例如,丙看到甲對乙很慷慨,乙雖沒有還錢,甲也沒有逼債,丙覺得甲這個人還不錯,而丙自己也還過得去,可能丙就不會再向甲討債,這樣,果報就不會出現,也可以說,丙做了一件功德。另外,丙等到甲有錢再向他討債,甲就沒有被逼還債的痛苦了,對丙而言,也是功德一樁。

因果問題不是那麼單純的,報不報要看事件的對方的態度以及環境的變化,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當自己努力成長,有了相當能力,即使欠人家債,在還報時也不會痛苦;被動地還報,叫作逼債,這是非常痛苦的。

不論我們是不是欠了債,都應該努力。當人家問我們要一些東西時,不管是來討債,還是求援,只要我們有能力,都應該多少幫助他們一些。但如果是對方來勒索,就不能給他了,因這不是做好事。 

還有一種是主動還報。有一些人主動地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用時間、金錢、財力、物力,或用自己的影響力,都可以有所幫助。這種主動還報叫作布施,如此一來,果報就不會現前,因為人家已沒機會來討債了。

不過,也有一些好人不長壽,好人沒好報的例子。往往有人做了一輩子好事,最後竟遭強盜慘殺、橫死;好人碰到這種事,天底下似乎就沒公理了,這些人為何要受這種苦難呢?

這牽涉到過去生的果報,雖然自己已做了不少好事,可是,並沒有把所有的債主冤家都安撫好,善緣結的不夠,所以,仍有惡報現前。

有的不是冤家,而是對方就是要造業。好人有人欺、好馬有人騎,善門一開,古古怪怪的人都來了。來的時候,你給他少了,他覺得你不夠慈悲,給得不公平,他恨你不能給他更多,便可能會要你的命。發生這種事,似乎做好事沒好報,使得布施的人也會起退心。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布施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該有退心。布施要有智慧,沒有智慧的布施會招怨、招恨、招忌;有智慧的布施,大家皆大歡喜。善門難開的主要原因是沒有智慧地開善門。 

有智慧地開善門,必須經過調查、考察:是不是應該給?對方是需要呢,還是欲壑難填?我們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欲望、貪心,給得越多,越使他貪得無厭。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公平,但經過調查至少可以做得比較公平。

看果報,不能從單一事件的因素來看,要從多元觀點來看;也不能以一生來看,而是要從前生、前生的前生,來生、來生的來生看。這樣就不會覺得「現世不報」或「好人沒好報」了。


三種因果報應-花報果報餘報

(以下文章僅提供合適因緣之人參考,若有不適之處敬請見諒)

一提到因果報應,許多人旋即色變。確實,我們常聽到、看到周遭的人,遭受到惡報;甚至光是看到一些地獄變相圖,上刀山,下油鍋的慘狀,就會噩夢連連。每每此時,人們便心生害怕,並希望類似這樣的報應,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

事實上,因果報應並非只有惡報,而是有“善報”和“惡報”兩種。只是眾生由於無明,身口意大多是造業造罪,而鮮少行善造德。所以,我們所見所聞,甚至自己遭受的,便是惡報居多。而善報不是沒有,只是惡報為大多數。

由於大眾對於因果報應,大多還停留在類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等籠統認知上,故特別論述報應的種類,讓大家明悉法義,必然對提升個人覺性,以及修行有所幫助。

無論善報或惡報,都包括三種:花報、果報、餘報。

花報是指:果報成熟之前,出現的一些顯現、提示等。種了因之後先開花,就是看到一點影子、受到一點影響了。身心,事業,環境,心理,家庭,工作,健康。這個過程,猶如結果前的“開花”,故稱為“花報”。

三者中,果報是大家最為熟悉的,它指:種植業因後,因緣成熟之時,我們去承受或享受的所有事實。猶如一顆種子種下去,最終結的一個果。

餘報是指:果報之後,遺留的剩餘力量。要尤其注意的是,這種餘報的力量不容小覷,可以說是“後勁很足”,它的影響並不一定是一時,而往往是很多年,甚至可以是未來多生多世。

現分別以惡報和善報為例,說明這三者內容。假如有一人犯罪,最後被逮捕入獄服刑,這叫做果報。然而,在被逮捕之前,經歷的東躲西藏,身心恐懼的階段,則稱為花報。刑滿釋放後,重新踏上社會,極大概率會面對社會的歧視,甚至因此無法重新融入社會,更有甚者,連累自己的子女同樣遭受歧視,以及未來的人生。這些都是“餘報”。

再來,以聞法為例。如果我們重視聽經聞法,那麼生活中我們就會比較有智慧去面對人生種種(花報),而遠感慧解脫得證無上正覺(果報),如果未來世繼續做人,那麼將是一位智慧無上的人(餘報)。

若再以行善佈施為例。佈施令我們得清淨快樂(花報)。遠感則我們會具足大福報(果報),下輩子如繼續當人,則因為上輩子的布施的福份,下輩子繼續享有大福報,甚至量變達到質變的時候,這利息無量無邊(餘報)。以上為花報、果報、餘報的說明。

明瞭這些道理之後,我們就會清楚,作惡之人,若暫時還沒有果報,除了常說的因緣還未成熟之外,也可能已有花報顯現,只是不被外人所知;或者因我們智慧有限,還未能識得了。

反觀行善之人,不僅未得應有的大福報,反而還在經受惡報中,那我們應當明白,此人只是正在承受之前所種惡因之果報。等行善功德量變到質變的那一天,行善的花報、果報自然出現,甚至餘報延續多生及子子孫孫。

總之,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對於修行者而言,明白以上的道理之後,更應升起對因果的敬畏之心,提升自己的覺性,除了避免身口意造業造罪之外,當惡的花報顯現的時候,就應時刻警惕,多多行善造德懺悔,以免果報現前之時,已無力回天,後悔莫及。

節錄自無畏洲上師開示錄第447卷


三種果報

因果不是單一,但又無法說盡。我只略提一二,解釋人們誤解因果不正常的原因。比如:好人得惡報?惡人享福等事件。

有人造了惡業,積極行善,希望可以化解過去的罪過,我說不可能!可不要以為這是邪說,我也很鼓勵大家行善,但若說行善可抵消罪行,事實上是不可能。

怎麼說呢?一報還一報,各不相干呀。你過去曾做了 A 和 B 的罪行,現在你又做了更大的善事 C 和 D,你想以此抵消。

結果你做的善事有了福報,C和D的福報兌現在你身上,但很可惜的是,A和B 的惡果也將發生在你身上,惡果不會因為你做了善行而消失,善報也不會因為你是大惡人而消失。

各位知道為什麼許多做惡多端的政客或財主,在這世仍能福貴過一生?套無間道的一句話:「修橋補路無屍骸,殺人放火金腰帶。」這句話的意思是,修橋補路的善人總被害得很慘,而殺人放火的惡人卻因此而榮華福貴。

要解釋這點,就要先談三種果報。果報可分為三種:

一,現世報:你做了,在這一世就出現果報。

二,下世報:你做了,在下一世、下一輩子就會得到報應。

三,隔世報:你做了,眼前不發生,下世也沒發生,但卻隔了好幾世,報應才出現。

這就是許多人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而這時辰依各人因緣。

直到現在,即使明白很多事的因緣,我仍找不出一套因果報應的真正原則,比如說會有什麼報,何時發生,如何形成,我想因果真的是很不可思議。

佛陀說因果就像婦人織布。這裡衣領上的一根線,卻牽連到右手袖的另一根線,而在他們中間互為縱橫的交錯卻是我們不能想像的,而因果卻是比這更為複雜難測呀。

現世報的形成,多數是「極善」或「極惡」的行為所造成,現世報的出現其實已影響了一個人本身原該有的命運。

有人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命運中有定數及不定數,不定數最容易改,但定數已是註定,唯有「極善」或「極惡」會讓註定的命運產生逆轉。那麼所謂的改變命運,就以是「極善」或「極惡」來使現世報產生。

這極善可不是一般的行善,而是驚天人的大善大德,尤其是修行有成者不受命縳。而極惡也不是一般的行惡,而是犯五逆罪人神共憤,閻王神將等先來懲你。

「極善」包括行善助人,修行有德,「極惡」則是犯五逆大罪,延禍無窮。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許多引起戰爭的君王,只威風一時最終也死不得好所。他們之所以為君,乃前世之善報,他們造成

戰爭是這世的惡因,而戰爭牽連太大,下一個指令,隨口一句話,生靈塗炭。

其實當君王或大官是有好處的,只要不沉淪在權勢鬥爭中,以自己的權力方便助人更是眾生之福啊。一個錯誤的指令可以讓不少人受害,造業最重,同樣的一個正確的指令可以讓不少人受惠,造福人群。

但問題來了,極惡將有現世報,那前面所舉的例子,大惡人或地方霸主平生幹盡壞事,為何仍是「殺人放火金腰帶」?那不是極惡嗎?而極善之人,也有終其顛沛一生,禍事連連的人啊。

我這麼說:

極惡,但一時之惡還蓋不過他前生的大善報呀,他前生的福報太大,今世兌現必令他如魚得水無往不利,只待福盡之時,將是地獄之客。

極善,但一時之善與往昔前生所造的罪業相比,也是稀少阿,因為業太重了。待業消之時,就是天堂之賓。


人們常講的報應與果報有何不同?

答:一般人所謂的「報應」與佛教所說的「果報」是不同的,佛教的因果觀是因緣與果報,也就是說:我們種下了善因,不一定立即產生善報,只有等到因緣成熟,才能(也一定會)得到善報的結果。反之,所造的惡業,也必於因緣成熟時得到惡果,因此《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聖嚴法師在《禪與悟》中指出,果報分為三種,分別是花報、果報和餘報。今生造業今生受的是花報,可以說僅是冰山之一角;主要的報應在未來,稱為果報;而在未來的一生乃至多生還受不完的,則是餘報。所謂先開花後結果,今生先受花報,未來再受果報;餘報就是果報未完,仍要繼續受報。

舉例來說,有人犯了五逆罪而下地獄稱為果報;未下地獄之前在人間遭人唾棄是花報;而離開地獄生到人間時,依然是貧病交加,卑微低賤,四肢不全,五官殘缺,這可能都是餘報。在造業之後,當生尚未受報時,一切所造之業都是未來受報之因;此因藏於我們生命的主體,亦即第八識的阿賴耶。佛教講「業感緣起」,「業」是身心的行為所留下的慣性作用或餘勢,這種慣性,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直到無從著力之處為止。

而人們常說的「報應」,帶有「負面」的意思,講的是「現世報」的「惡報」,屬於「花報」;但佛教所謂的「果報」是有好有惡。人們常懷疑有些人做盡壞事,可是好像沒有「報應」,甚至還享受榮華富貴,反觀有些好人卻不長壽。其實只要明瞭超越時空的「三世因果」,有無限的過去世和未來世,就可解釋有些人今世為惡,但前世種了善因,因此今世仍來享福報;但所造的惡業在未來世還是要受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點滴的身、口、意行為,都會產生力量,並影響到未來,千萬不能心存僥倖。

(更多內容請參照360期《人生》大家來拜梁皇寶懺) 


淨界法師:什麼是「定業」與「不定業」

這個定業跟不定業是說什麼呢?前面我們講這個業有兩種:第一個是講到它善惡的性質;第二個講到它的強弱。都是針對各別各別的業。現在我們講到業跟業之間的相互作用。這個業不是各別的,真正在生起時,會互相地激發,我激發你,你激發我。

我們看看經論上怎麼說。

定不定者,為定受異熟果與不定受異熟果之業。此有四種之別:

一、順現法受業——以猛利之意樂方便所作,現生感異熟果之善不善業。即今世作業,今世受報。

二、順生受業——謂由今世造業,次生感異熟果之善不善業。

三、順後受業——謂由今世造業,第三生以後感異熟果之善不善業。

四、順不定受業——謂由今世造業,而受報之時分不定之善不善業。

我們用定不定業把前面的業做一個總結。

業,從它的性質,又分成定業跟不定業。什麼叫定業呢?就是它決定會讓我們受來生或今生的異熟果的,叫定業。不定業呢?就是這個業沒有一個主動的力量來得果報,必須要有其他的業來激發,是一個被動的業,叫不定業。簡單地說,一個是主動的業,一個是被動的業。

我們來看這四種差別。看第四十頁,四種差別當中,前面兩個都是屬於定業,它們都是一種主動的業,就是業比較強,比較主動;三、四都是屬於被動式的業,叫不定業。

我們先看第一個,順現法受業。就是在造的過程中,是以猛利的意樂,很堅固的一種內心的心情,不管善念、惡念,所發動的身口的方便去做的,那麼這時現生招感異熟果報的善不善業,就是說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這種情況不多。

我們前面講異熟果時,絕大部分的業都是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它要有一個成熟時間。但是有一種例外,這個業太重了,太強大了,已經有一個強大的引導力了,甚至於引導到能夠把你今生沒有受完的果報奪過來,叫遞奪。本來你還有十年壽命,但是你造這個業以後,這個業太強了,它把你今生沒有受完的業先搶過來,這種是特殊的個案。

我們舉一個琉璃王滅釋迦族的公案來說明。佛在世時,印度不是統一的國家,是很多小國聯盟組合起來的。其中有兩個國家特別強大,一個是憍薩羅國,一個是摩揭陀國。憍薩羅國的國王就是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福報大,娶了好幾個太太。

其中一個太太,他本來要娶迦毗羅衛國國王的女兒。但是迦毗羅衛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家族,他看不上波斯匿王,覺得這個人脾氣暴躁,但是波斯匿王是個強大國家,又不敢得罪他,怎麼辦呢?就想出一個方法,這個方法也埋下後來的殺機。他就把公主的婢女打扮一下,假裝公主就嫁過去了。波斯匿王不知道,就生了琉璃王。

琉璃王長到八歲時,他的父親就讓他回到外公外婆的家,就是迦毗羅衛國去親近外公外婆,順便學習一些射箭、讀一些書等等。當時迦毗羅衛國對這個孫子很照顧,把他安排在一個摩男,就是一個長者的家庭裡面,給他很好的衣食,住很好的地方。

小孩子好玩,琉璃王有一天就帶著他的侍從到處玩。看到一個講堂,非常莊嚴,他走進去,裡面很多人在忙來忙去的。有些人供養鮮花,有些人在掛那個幢幡。他就問:「這個講堂要幹什麼呢?」侍從說:「你不知道,我們要迎接佛陀回到祖國來說法。」琉璃王就看到講堂當中有一個很高的法座,特別的莊嚴,他就爬上去坐在法座上,很得意。就被釋迦族看到了,把他揪下來打一頓。說:「你這個婢女所生的雜種,哪有資格坐這個法座?這個法座是給佛陀坐的。」

琉璃王那時才八歲,我們都知道印度對種族分得很清楚。他身為一個剎帝利的王種,竟然被罵為雜種,他覺得這羞辱太重了!就跟侍者說:「我今生必定要報這個仇。有一天我登王位時,你要提醒我這件事情。」

後來波斯匿王死了以後,琉璃王登基。他的侍從就說:「國王,你還記得嗎?你當初在迦毗羅衛國所受的屈辱。」這句話激發了他過去的恨。琉璃王三次發兵,佛陀在道路中三次打坐來阻撓。前三次琉璃王看到佛陀的威德,都退兵。

到第四次,那個侍從說:「國王,我們不能再退兵了,這是最後的機會了,一定要衝過去。」衝過去時,佛陀的護法神就把佛陀拉到天空去。大軍就衝入迦毗羅衛國。在經典的描述,城破了以後,琉璃王的軍隊在迦毗羅衛國殺了十萬人,殺到血流成河。佛陀非常的悲傷,因為這個定業不可轉,這是過去的宿業。

佛陀就講了一個預言,說琉璃王滅了釋迦族以後,他七日會為他業力的火所燒,直墮阿鼻地獄。這句話就傳到琉璃王的耳中。琉璃王知道,佛陀是不會打妄語的,所以他就很害怕。他的侍者說:「沒關係,我們租一條船到大海去,水能滅火。」在水中待了第七天時,突然間下了一陣雨,雷電交加。雷打到那條船,業火燃燒,琉璃王就現生墮入地獄。

這個是特殊的個案,說明今生造業今生得果報,不用等來生。即便他的壽命沒有盡,他的業把他遞奪過去。這是猛利的意樂,而且殺了很多人。因為你想,一般人看到佛陀阻止,一定會放棄的。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他的心是猛利的,一定要報這個仇,心像石頭一樣堅固。第二個,他殺了十萬個人。心是上品心,境又是上品境,那這個業就太重了!

我們再看第二個,順生受業。今生造業,來生得果報。這種情況也算重業。諸位!你今生造的業,來生馬上表現出來的,也是屬於重業,一般來說都是要深生好樂,數數現行。如果你要知道你來生要去哪裡,你從內心去觀察,一生當中做了很多的事情,看看有沒有哪一件事情符合兩個條件:第一個,你做這件事時非常歡喜;第二個,你每天都在造作。這個業來生很容易得果報,它不用等到第三生了,來生就出現了。

這兩種業都是主動的業,不必靠其他的業力來激發,它會主動顯現出來。下面兩個就是它的業薄弱,必須要有其他的業來激發。


淨界法師 :什麼是異熟果?為什麼要加個異熟?

果報的種類有三種:第一個是異熟果,第二個等流果,第三個增上果。

果報種類

果報種類-1.jpg

一、異熟果,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能感那落迦;中十感生餓鬼;下十感生旁生。

第一個,正式的果報,就是一般說的異熟果。果報,為什麼要加一個異熟呢?有兩層意思:

先看第一層,叫「熟」。你造了一個善業,但這個業不能馬上受用。就像米,是不能馬上吃的,要把它煮熟了,要轉成飯才可以吃。業的道理也是這樣,造了一個業,這個業不能馬上受用,它要經過一個成熟的階段,這叫「熟」。到底是今生成熟,還是來生成熟,那就不一定。總之,它要經過一段醞釀成熟、保存的過程,這叫「熟」。

「熟」前面為什麼加一個「異」呢?這個「異」就是差異,就是由業到果報的過程,它有三種變化:

第一個,時間上的變化,叫異時而熟。造業跟得果報,它不會同一個時間,可能今生,也可能來生,但是時間會有delay(延遲),這就是時間上的差異。

第二個,性質上的差異,異類而熟。業有善惡,果報沒有善惡,只有無記。這個人很貧窮,貧窮是善是惡?貧窮沒有善惡。果報只有痛苦跟快樂。因為果報是痛苦,而說果報是惡,那麼一個人造了一個惡業,得了一個痛苦的果報,這個果報又是惡,惡又有招感性,他又得一個果報,就成了一因多果,這不公平!

造了一個因得這麼多果,不公平!所以,果報不論善惡,只有無記。果報只論苦樂,業才有善惡,這是「類」有異。就是說,造善、造惡時是有性質的,轉成果報以後它變成沒有性質了,它只有讓你受用苦樂,沒有善惡的性質,它性質消失掉了,叫異類而熟。

第三個,變異而熟。這個是我們最不容易理解的。我們往往佈施三寶的錢只有一百塊,但得果報可能是一百倍、一千倍,因為你心力強,而所緣境又是三寶的境界,所以數量會有變化。不是說你佈施一百塊,得果報就一百塊。果報的數量會產生很大的變化,因為在成熟的過程中很多因素加進去了。

總而言之,業到成熟為果的過程,有三層的變化:時間、性質跟數量的變化,所以我們給它一個名稱,叫異熟果。

也就是說,十業道,就是身三、口四、意三都能夠依止你的「事」(事就是外境,這個下一次會講到,外境的差別有上品境、中品境、下品境),還有你內心的強弱,這樣子果報就分成上中下品「三三等」了。就是外境有上中下品,內心有上中下品,三三得九,果報就有「三三等」九品:上上、上中、上下,這個中、下品亦復如是,就九品。

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說,上品的三種:上上、上中、上下。上品殺生會招感那落迦的地獄果報;中品的三種,會招感餓鬼的果報;下品的三種招感畜生的果報。就依止強弱來受這個異熟果。

這三種果報是說,一個結構性比較完整的業力,就是強大的業力,它的果報是三種:

第一種,花報。比方說阿闍世王,他殺了父親以後全身長滿了膿瘡,這還不是正式的果報,是結果之前先開個花而已。一般來說,殺生很容易現花報。你看那個殺牛殺豬的人,他到晚年就不對勁了,全身發臭,整個身體看起來發黑,這就是花報,這還不是正式的果報。正式果報出來時,那是三惡道。所以有些業是很強烈的,結構性很完整的業。造得很徹底的這個業有可能會有花報,就是今生就會有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花報。

第二種,正式的果報,就是我們說的異熟果;

第三種,果報受完以後還有餘報。

強大的業就有三種。餘報就是我們後面說的等流果跟增上果了。等流果是針對你個人的別業來論這個餘報;增上果是約著大眾的共業,大家都生長在一起,就造成了共同的餘報。


前世身上的痕跡和習氣,在後世的身上出現!

有些人作惡多端、罪大惡極,但所造的罪業並不是馬上成熟,不像用刀割身體即刻會出血一樣,立竿見影。

有些人到寺院裡供養1000 塊錢,就希望生意立刻有所好轉;有些人一輩子行持善法,但重病纏身,做什麼都不順,就懷疑因果不存在,這些想法十分愚痴,業力成熟需要一個過程,果報不可能馬上降臨。

但它過了千百萬劫也不會耗盡,就像智悲光尊者比喻的那樣,高空飛翔的金翅鳥,雖然暫時看不到它的影子,但並非沒有身影,一旦它落下來,影子就會頓時出現㊟ 。

很多人今天殺生,明天沒什麼感覺,就認為因果不存在,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我們所造的業,有些是現世現報,今生造業,今生成熟果報(順現法受業);有些是今生造業,下一輩子感果,就像造五無間罪一樣(順次生受業);有些是今生造業,再過幾百年、幾萬年才成熟果報(順後受業)。

業的差別非常非常大,雖然業力不會耗盡,但也不像人們所想象的,做了善事就馬上現前果報,造了惡業馬上感受痛苦。

有些人看到貪官污吏無惡不作,可是他的事業、家庭樣樣順利,造惡業似乎沒有報應,而有些行善的人,做什麼都不成功,生活也是一貧如洗,於是就對因果產生懷疑。

實際上,造業如同播種,學過植物學的人都知道,春天種下去的種子,秋天才可以收割糧食,有時候因為水分、土壤、化肥等關係,本來該今年成熟的,明年才會結果。

我們在院子裡種花時,種子的說明書中說,過一年就可以開花,但有些種子兩三年後才發芽,這種情況也有。所以,對因果的奧秘,我們沒有研究、沒有瞭解的話,很多道理都不懂。

雖然佛經中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但如果道理上沒有通達,則根本不知其所指為何。

造罪業馬上沒有感覺,並不代表它沒有果報。今生中造業,也許死後中陰身時出現果報,也許來世出現果報,也許來世的來世才出現。

有些人用一個比喻說明前世後世存在,我覺得用它來證明業因果也可以。比如,我拿手機撥一個人的號碼,撥通了以後,通話時雖然沒有線來連接,但通過無線電波可以傳入對方耳中。

這個過程具體是:我對著手機說話,被耳朵能接受的聲波,即被轉換為電波,經發射器處理放大為無線電信號,再由天線發射至衛星。

通過衛星的傳遞,對方天線接收到無線電信號,將此信號送到接收器,把電波轉變為原來的聲波,再由擴音器放出來,此時就可聽到原來的聲音。這中間有一個轉化過程。

造業受報也是同樣,比如我今天殺了生,這是用今生的身體造的,離開人間時,昏厥一會兒後變成中陰身,這個肉身也隨之捨棄,只剩下一個意識形態,就像是做夢時的身體。

此時殺生的惡業,存在於阿賴耶上,也變成了意識形態,就像聲波轉化成電波一樣。再過一段時間,我投生為下一個身體,業力又在那個身體上復現,如同電波又轉變為原來的聲波。

所以,佛陀在經典中說業力之網極大,有些人前世身體上的痕跡和習氣,經常會在後一世的身體上出現,原因就是這樣。

如今證明前世後世存在的報告非常多。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人轉生到泰國去的經歷,敘述他是中陰身時如何、最後怎麼樣入胎,跟《中陰教授》所講的一模一樣。

只不過現在很多人非常迷茫,根本不知道因果真相,不相信今生造業、來世會成熟,這就像不相信你在手機這頭說「餵」,經過山河大地重重阻礙,對方仍能原原本本聽到「餵」一樣。其實,這一切依靠的都是緣起力,只不過是方式不同而已。

大家對業果規律一定要瞭解,若能瞭解,對佛陀的教言會生起極大信心。《無量壽經》雲:「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譬如,你給別人打電話,打誰的號碼,誰就能接到,這中間不可能錯亂。同樣,你以自己的身體造業,將來定會在你身上感受,不可能讓別人代受,《百業經》也說:「眾生所造之業,不會成熟於外界地水火風上,也不會成熟於其他相續中,而是成熟於自己的界蘊處。」

當然,對這個問題若沒有研究,不一定會很清楚。很多人不願意提「死亡」,覺得很忌諱,但不提並不能避免這一條路,在這個世間上,無論你有錢、沒錢,有智慧、沒智慧,統統都是「死路一條」,這只不過是早晚而已

在人類歷史上,永遠不死的人一個也沒有,我們就像監獄里的死囚,早晚有一天會被槍斃,你怕死也沒有用,這就是你的命運。但學習佛法之後,如何面對死亡、死時怎麼樣、死後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有延續,佛法中講得明明白白,不像世間的很多解釋,能把無數人引入歧途。

所以,大家對因果取捨一定要小心謹慎,活著的時候,盡自己的能力造善業、止惡業,雖然做不到連一剎那的惡心也不生,但比較嚴重的罪業,有生之年千萬不要做。

同時,對佛法中關於死亡、為後世做準備的道理,平時盡量多串習,若能如此,死時就不會萬分恐懼。

為什麼佛弟子死時那麼安詳,有錢人或科學家死時那麼悲慘?關鍵就是你是否對死亡做好了準備。倘若你即生中沒有造惡業,即使造過也做了懺悔,那麼面對中陰和來世時,自己會有一種把握。

所以,大家在這方面應該多修持,我們不死是不可能的,業因果也一定會存在,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不承認只是表露你的愚痴,除此之外根本抹殺不了真理。

 

佛陀成佛後受到的3個前世果報

 

蒺藜絕水-斷緣,因果可轉變的!

 

人生酬業!人生一半是來還債,另外一半是開創未來!佛陀成佛後受到的3個前世果報

 

別錯亂了因果

 

你所看到的因果,可能只是其中某個片段--殺羊升天的誤解

 

果報的種類

 

現世為何不報?因果報應的三種形式:花報、果報、餘報

 

善惡果報從不會出錯,到底是誰在“管理”?

 

一篇文章,讀懂業力!

 

金剛薩埵淨障法門--人生所有煩惱的解藥

 

為什麼誦經會改變人的命運?

 

舍利弗五百世墮為毒蛇

 

佛教不是宿命論,而是創造命運

 

佛教怎麼解釋壽命?人的壽命是天註定的嗎?

 

神通失誤的案例--過人法

 

妄語的果報

 

講大妄語的目的與後果

 

方便語和妄語的區別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隨喜惡行,惡報更大!

 

福報功德漏了!善護口業

 

口業四惡:惡口、妄語、綺語、兩舌

 

為什麼不能綺語? 綺語的範圍和綺語有哪些過患?

 

在家佛教徒可以經商嗎

 

佛教中的業力到底如何理解?

 

 

 

 

  •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