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比喻本意雖好,終成禍患。於行善助人時,務要明辨是非,切勿感情用事;若採取的方法不當,或考量不周全,或未能契理契機,可能造成不良的後果。
此諺語見於《淨空法師法語》:「慈悲不是對於好人壞人一律不分的,對於好人要慈悲攝受,對於壞人也要用嚴厲的手段以對治,皂白不分釀成『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任其墮落,即非真慈悲。」
慈能予樂,悲能拔苦,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方便是權宜善巧的施設與安排,要建立在智慧的基礎上。
方便是一種方法手段,而非目的,須適應眾生的根器與機緣,因人施教,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學佛者透過修行法門的方便,能領悟諸法實相的究竟。若錯把「方便」當「隨便」,一味迎合世間流俗,慈悲可能衍生禍患。
不是「慈悲出禍害」,是「沒智慧出禍害」!
有些業障深重的人,你給他做一些佈施,他會墮入惡趣,增長放逸的惡習。我們對這樣的人不做佈施。
打比方孩子需要讀書,他管不住自己,你佈施手機給他,讓他玩遊戲;如果有人來乞求捕鳥的網、捕魚的網等捕獵工具,或來學習捕獵技藝,目的是為了損害有情,若施捨這些工具或教授這些技藝給他,則不應理。
因此,若不運用智慧抉擇,佈施雖然看似慈悲,但結果卻會導致他墮落惡趣,這是「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就需要用智慧抉擇。你沒有智慧,就很難抉擇什麼時候該慈悲、什麼時候該方便,這需要後得智。
不是說慈悲出了禍害,而是我們沒有智慧出了禍害。慈悲是不會出禍害的,你本來是佈施的,有慈悲的那一面,但是因為沒有智慧,導致眾生墮落,反而損害了眾生,所以就出了禍害了。這個時候不僅沒有功德,還有罪過。
所以說,光有慈悲是不行的,你沒有起到利益眾生的作用。本來我們慈悲的目的是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方便的目的也是為了讓眾生離苦得樂,但是我們做出來的事情,反而讓眾生痛苦、驕慢、放逸、墮落,這樣的話就沒智慧。除了佈施以外,持戒、安忍方面都會出現這種「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的問題。
「慈悲出禍害,方便出下流」,就是說菩薩沒有智慧,不觀察,所以佈施、持戒、安忍做得不合適,反而導致眾生受害——暫時地好像是讓他心生歡喜,但是終究讓他做不饒益的事情,因此而墮入惡趣,或者讓他耽著現世的安樂和人天的善報,這都是不行的。
你這種行為讓他耽著人天果報、不求上進,這都算是「出禍害」。所以說,菩薩戒是要靈活地學習的,菩薩的學處很多很多的。你不跟著明師學習菩薩學處,真的很難掌握好,會犯很多很多的錯誤!
犯錯誤都有因果,你都得承受。做一件事情,你做得不好,就會導致來學習或者跟你接觸的人心生惡念。很不容易,特別是末法時代,你本來是發心做善事,但是一不小心就造了很多的惡業,導致結果很不好。
真的會這樣子的,因為末法時代的眾生心性惡劣的太多,很容易造惡業,我們自己一不小心就讓他們造惡業了。他們造了惡業,我們也會被污染,有損我們的福德。你不要以為你慈悲就沒有損福德,你慈悲沒有智慧,導致的後果也是有損你的福德的。這樣的事情太多!
所以我們饒益眾生的時候,不能不考慮眾生的狀況和感受,就自以為是地做。我們學《修心七要》,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自他相換。你修菩薩道,時時都要修自他相換,這樣才能夠讓眾生真實地受益。
我執堅固、自我觀念強的人,雖然你行菩薩道,你會天天讓眾生生煩惱、誹謗你,讓眾生下墮。你還不如不干呢!你還不如打坐觀修菩提心。坐那裡觀修菩提心,比你直接去利益眾生還強。
學佛答問-淨空法師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2007.06.29
問:末後一個問題,請問「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是什麼意思?
答:佛法,諸位都知道,古大德告訴我們,什麼是佛法?有這樣答覆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確實大乘法如是;但是又有祖師大德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兩句話是對立的,意思是什麼?慈悲一定要有智慧,你看看菩提心,我寫的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慈悲裡面一定有真誠、清淨、平等、正覺。如果沒有上面這個,那個慈悲是感情的,慈悲裡面是從煩惱生的慈悲,就有禍害。方便,《華嚴經》上說得太多,善巧方便,我們現在學習的這一大段經文,「無方大用」,裡面有十個中段,中段裡頭有小段。無方大用就是善巧方便的舉例,舉這麼多例子讓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去學習。所以方便,你沒有智慧,沒有戒定慧的基礎,那你方便就成了問題。方便變成什麼?方便變成隨便,變成忽略了戒律,忽略了規矩。認為什麼叫方便?不要持戒是方便,不守規矩是方便,那你怎麼會有成就?
譬如今天我們講學講經,我們這個道場是以教學為主。培養學生,佛門裡面培養學生,自古以來都是講小座,講小座要講多久?至少五年。五年當中用小座的方法,這是方便,用這個方法訓練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訓練六波羅蜜一次完成,這個用意多好!如果你要不守規矩,你自己蒐集材料,任意去講,將來就變成下流,肯定;自古至今我們看得很多,守規矩都成就了。佛門裡面講小座的規矩從哪來的?從阿難尊者來的,阿難尊者結集經藏就是複講。複講只准講老師的,絕對不能加自己一絲毫意思,不可以加的。為什麼這樣做?這叫守戒。自己雖然有意思,不可以發表,這叫忍辱、這叫禪定,在學這個東西。所以不可以。它裡頭有很深的用意在裡面,奠定你戒定慧三學的根基,奠定你尊師重道,品德的根本。尊師重道從哪來的?就從這裡。一絲毫不違背,老師怎麼說我怎麼說,忘掉的沒有關係,能講幾句就講幾句;決不能講老師沒有講的,你的東西拿去講,不可以的,叫持戒。
升座複講,這也是布施,內財布施,法布施。自古以來傳的方式,我們一絲毫不改變,這是持戒、這是忍辱。從持戒、忍辱,底下就是把定慧的基礎你就奠定了,你心不散亂,你沒有妄想,這是定。講久了之後會開智慧,為什麼?煩惱輕智慧就長了,那個方法好得不得了。現在年輕人不懂,他要創造、他要創新、他要有發明,他有的意見統統都搬出來。不遵守老師的規矩,不遵守祖師大德代代傳下來的成法,結果怎麼樣?沒有一個出來的,所以這是不能不懂得。慈悲是個愛心,愛心裡面沒有智慧,只是感情在那裡用事,感情是妄心,妄心裡面哪有真正的愛心?虛情假意那不是真正的愛心。那是什麼?現在人講愛欲,不是愛心。愛心是清淨的,愛欲是染污的;愛欲是千變萬化,愛心永恆不變,這個要搞清楚。所以它禍害就多了,意思就在此地。
學佛沒有別的,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社會,自己修學困難,障礙太多了。內有煩惱習氣,外面有很大的誘惑力量,再加上冤親債主,這都是來障道的。冤親債主裡頭有兩大類,一類是善緣,讓你生貪戀;一類是惡緣,讓你生瞋恚。順境裡面你生了貪愛,你墮落了,你煩惱起現行,你要曉得七情五欲是煩惱。七情裡面頭一個就是喜,歡喜;怒,發怒;哀、樂,哀是悲哀,樂是快樂;下面是愛、惡,惡是厭惡、討厭;最後一個是欲望,統統是煩惱,統統是習氣。所以一切境緣都是引發你的煩惱習氣,你怎麼會成就?
古人對於初學用心良苦,把道場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罕至,把外緣杜絕掉,深山裡面修行,用這個方式。現在的誘惑多大,誘惑最大的、最普遍的是電視、網路,在這樣強大誘惑的力量之下,你怎麼能得清淨心?心不清淨,平等心就沒有,智慧心就沒有,真誠心沒有,哪來的愛心?所以那種慈悲有名無實。
歡迎流通、轉貼分享,利益眾生,隨喜功德。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