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是用來比較的
走修行學佛這條路,一定會遇到許多佛友,可能來自不同傳承、宗派,每個人都有其修學獨到的心得與悟境。過去也曾看到網路上因為辨經討論或法門的探討,有時演變成互相比較(優勝劣敗)、互相詆毀。
修行學佛切忌有比較的心態,看到同門修行的德行比我們好,心中應當要發出讚嘆,並且學習他人的優點來補自己的不足。看到別人修的比較好,不只是誠心去讚嘆他人,有時也是種對自我激勵的意志,這種激勵決非是比較的心態,因為人最大的敵人仍是自己(自己的心魔),只是看到別人修行有成,更是要有動力去鞭策自己要 多加努力。
對於其他法門,如果我們不是接觸很久或瞭解很多,切莫聽他人三言兩語或用自己所學之法門來評斷其他法門,佛陀所傳下的每個法門是不相違背,因為每個法門背後有很多歷史背景等眾多因素,不能把眾多法門放在同一個基準點來評論或只由某個法門的角度來衡量,如硬要這樣評斷,必定會發生謬誤。通常會用自己所修學之法門來看輕其他法門,都是加諸自己錯誤的觀點居多。
眾多法門都是很殊勝,那是針對眾生根器差異所設,一個學佛之人若具有慈悲心,更應當歡喜讚嘆這些法門,儘管有類似高低程度之差別,那也是次第上的分類、根器上的差異。一個具有菩提心的學佛者,又是好根器,修行次第也是很高,在他眼中看到一般眾生自動自發去學習適合他的基礎法門,心中應當是歡喜讚嘆,並且要感 動流淚才是。
如果自認為法門殊勝、根器不錯、修行不錯,可是卻用鄙視、嘲笑的心態,等於是自掌嘴巴,讓人看笑話!當我們確實看到根器比較差的人,不是去鄙視別人、嘲笑別人,應該是去拉拔他人一把或想辦法幫助他才對。修行學佛本來就是修心,若有比較的心態,就是背道而馳,豈不是矛盾!
我們無法像釋迦摩尼佛一樣,有宿命通的妙觀察智,再加上漏盡通的智慧,可以對不同眾生一針見血的說法開導。當我們看到非常執著的眾人(周遭親朋好友或其他 人),可以用嚴厲的態度來指正或用溫和的態度適當來說教,有時他們太過頑強執著,讓我們也顯的非常無奈、痛心,甚至想放棄,但是用另一個方面想,他們也是 因為業障的關係,身不由己(在「入菩薩行論」也有此類教導)!有時後回想自己過去,當業障一來,真的是身不由己,聰明人都會變迷糊人,因此我們才要學習佛法,當業障來臨時,多少保留一絲的清醒態度,以不至於過渡沈迷。
我們更不可用嘲笑、鄙視的態度來看輕他人,因為他們的頑強執著,說不定正是你過去未學佛法前曾經做過蠢事的寫照,說不定好前幾千、幾萬世,你自己也曾經做過此類蠢事,眾生的貪、憎、 癡豈不是你輪迴好幾世累積的縮影!你在嘲笑別人,就好像在嘲笑自己一樣!難道我們都沒有糊塗過、迷失過嗎?
我們也是輪迴好幾世,好不容易從惡劣的、醜陋的靈性,慢慢培植善果,累積福報,接觸佛法持戒修行,才有這世暇滿難得的因緣,對他人的更是要有慈悲心才對,正因為我們也走過這遭六道輪迴安排(雖無宿命通可以回憶起,但在佛陀的教示,輪迴好幾千百萬劫的眾生,六道輪迴可能都走過,連最低劣的三惡道也會走過),各種百態都有所體會,一旦當證得漏盡通時,擁有宿命通回憶那一刻起,其慈悲心會更重!(勝義菩提心)
偶爾佛弟子提到提婆達多的惡行,出佛身血(罪業非常重),就覺得他非常可惡,但是佛陀也曾提到過去世,提婆達多曾經當過佛陀的師父,有教導的恩澤,故釋迦摩尼佛看到提婆達多都要迴避,並且摒默,甚至給他授記未來成佛為「天王如來」,因為佛陀知道,他與提婆達多過去世有著複雜的因果關係,彼此也有互相殘害,也有互相幫助,並非永遠仇人或永遠的恩人,只是那個果報先熟,就產生怎樣的結果,大家都是六道輪迴、因果業力下受擺佈的一顆棋子,要改善這種惡業繼續的循環加深,只有修學佛法、行菩薩道才是真正解脫輪迴的良藥。所以對於頑強的人,正面的說教不行,就偷偷私底下持咒、修法回向給他,畢竟這樣做,還是有些許作用,讓他無形中結下佛緣。千萬不要說來硬的,有些人來硬的是會得到反效果!就好像精神病患,他精神狀況明明出問題,我們還要用常人的觀點、道理來對他說教,這樣一點也沒有效用。
其實我們可以用逆向思考,假如我們已經是佛菩薩,當然會樂意看到眾生接觸佛法,如果發現眾生選擇不適合的法門或是心態偏差,也會想辦法去指引適合的法門和矯正他的修學心態。
不論他人根器如何?佛教許多大德或藏密許多祖師,都提出幾個修心方法,一個是把眾生看成尊貴,自己是卑下的,如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中:『污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一個是把眾生和自己看成平等,就是眾生都具有如來佛性,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
修行就是要一點一滴的去掉「我執」,轉化煩惱為菩提,當對「我」的執著減輕,相對的負面情緒就會減少。
外所顯境與內在意念的觸發,因為「我執」不見了,這些「妄念」便無所依附,就會如夢幻一般化解掉,不止「我」無實質,連「妄念」也無實質,何來依附呢?
修行錯誤比沒有修行更糟糕
淨界法師
佛陀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他們也都發心很圓滿,出家求出生死。也就是說,他們也知道生死的痛苦,他們的生命當中也立定了一個要了生死的願力,這個引導力都有,但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墜。
外道當然不可能接觸佛陀的經論。外道的修學,在印度九十六種外道主要有兩派:一個叫作苦行外道,一個叫作冥想外道。我們解釋一下,第一個,苦行外道認為,我們造的業是固定的,不能改變的。「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佛法講這句話是從因緣的角度來安立的,就是你因緣變化,業力可以改變。但是外道認為業是不能改變的。所以怎麼辦呢?你想辦法讓自己痛苦,痛苦越厲害,業消得越快,因為這個業是固定的。當然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這個業是有自性的。
第二個,冥想外道。冥想外道他們看得更深刻,他們知道一個人會起煩惱造罪業,來自於妄想,「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佛法是從道法當中去轉變妄想。但是外道沒有這個傳承,他們是用禪定把妄想給滅了,叫入了無想定。這時妄想暫時不活動,如石壓草,如冰夾魚。但是為什麼求升反墜呢?因為他來生到天上以後,第三生來到人世間,他的煩惱會比一般人粗重,因為他因地的時候是壓抑的。
諸位!你如果沒有依止佛陀的智慧來引導你的煩惱,老是用咒語跟佛號壓它,壓久以後到來生反彈時,你的煩惱比別人重,它會反彈。佛法是用般若波羅蜜的智慧把它觀空,用善巧方便把它做一個轉化,但是外道完全是用強大的力量把它壓下去。所以煩惱不能壓,因為它會反彈。
求升反墜就是說,當你的禪定失掉時,當你的福報享盡時,你的煩惱會比一般人重,你就很可能會造惡業,墮到三惡道去了,因為你處理煩惱的方式錯誤,這就是外道最大的盲點。所以,你不留心教典的後果,雖然勇猛精進決定變成天魔外道,因為你沒有佛陀的善巧。這個是指外道的心中沒有道法,雖然有發心,但是最後卻是墮落。
反觀佛弟子,蕅益大師舉年紀最大的修行者就是脅尊者為例,他本來是在外道修學,八十歲才出家。以八十歲的高齡,他能夠「晝觀三藏,夜習禪思,乃有濟」。他白天研究教理,掌握修行的道次第;晚上修習止觀,實際地去操作,所以解行並重,最後成就了。「濟」就是大成就,成就了大阿羅漢。
脅尊者對佛教的最大貢獻,除了他自己成就阿羅漢以外,有一個地方值得我們說明。脅尊者是在佛陀滅度後六百年出世。那時有一個外道叫馬鳴菩薩,就是後來對大乘佛教有很大貢獻的馬鳴菩薩。馬鳴菩薩非常聰明,立了一個宗旨,跟很多佛弟子辯,這些佛弟子沒有一個人辯贏他。馬鳴菩薩就說:「如果佛弟子當中不能把我的立論解破,從今以後佛門的弟子不准打楗槌。」這個就很嚴重了!一個僧團的作息,完全靠打板來運作,什麼時候集合,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聽經。這時脅尊者就出來跟他辯論,結果就把馬鳴菩薩打敗了,後來馬鳴菩薩就皈依佛法。馬鳴菩薩皈依佛法以後,對整個佛教產生很大的影響。你看看佛教史,可以說整個大乘佛教的興盛,馬鳴菩薩功不可沒。
舉脅尊者的例子,意思就是說,他雖然八十歲的高齡,尚且解行並重都能夠成就,外道盡一生的修行結果變成魔道,所以說方法就很重要了。
我們的內心是很複雜,不是單純的,為什麼?因為雖然我們本性清淨,但是因為長時間在三界流轉,我們每一生生命的經驗,都或多或少留下痕跡了。所以我們的心在無量的生死經驗當中,留下了很複雜的妄想。如果沒有佛陀教法的引導,你不可能釐出一個頭緒的。
就像《楞嚴經》上說的,我們內心打了很多的結。外道解開結的方法,就是把這個繩子往兩邊拉扯,結果這個結越打越深。不修行還好,一修行在妄想中又增加了一個妄想,妄中加妄就是外道。凡夫只有一個妄,外道兩個妄,多了一個邪見。佛弟子有佛陀的傳承,他知道這個結要從結心中去解,不能從兩邊拉扯。你看苦行外道跟冥想外道,就是往兩邊拉扯,不知善巧,這個是這樣。
你如果看《楞嚴經》,《楞嚴經》的道理是說,我們修行時,當你知道怕,知道修行時,你的心已經亂七八糟了,搞得很複雜。你如果說一天就念十五分鐘的佛,什麼事都沒有,你不看教理好像也沒事,因為風平浪靜。但是如果你很用功,你的心發得很真切,心中產生一個強大的正念,而這個正念開始刺激到妄想時,那問題就很複雜了,《楞嚴經》說的「真妄交攻」,然後你就面臨了五十陰魔的考驗。
意思就是說,你這個水溝很臭,已經累生累世都沒有處理了,你不打開它,什麼事也沒有,反正你就平常每天念十五分鐘佛,念完佛以後離開佛堂,該打妄想繼續打妄想,那你什麼事都沒有,妄想當中多了幾個佛號如此而已,你的生命也沒有徹底地改變。所以你也不覺得學了教理有什麼用,對你真的沒什麼用。但是如果你真正用功時,你就要小心了!你的內心會出現很多很多的狀況,稍微不小心你就完了,「一念差池全體殘」,比沒有修行還糟糕。
諸位!你修行失敗,從《楞嚴經》的角度,比沒有修,比那些放逸的人還糟糕。為什麼?因為你「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你沒有修行,起碼是一張白紙,以後還有機會。可是你產生錯誤的邪見,糟了!你對正法產生排斥,變天魔外道,成外道種性。而一個顛倒的放逸眾生,他起碼不會排斥正法。所以,你要麼就不修行;你要修行,我希望你好好地研究這條道路怎麼走,不要太高估自己。修行真的是要傳承,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你不可能拿一把鐮刀,自己在那邊開路,不可能!這條路佛陀走過,祖師也走過,你遵循著走就好了。你拿一把鐮刀自己在那邊開路,你開出來的路開到老虎洞去了,誰都救不了你,真的!
一個人著魔誰都救不了,實在說,這就是外道的悲哀,他很想做出改變,但是他沒有方法,結果弄得自己比沒有修行更糟糕,「求升反墜」這句話是很悲哀的!所以,如果修行錯誤,後遺症更嚴重,修行錯誤比沒有修行更糟糕,《楞嚴經》的確是有這個意思。所以古人在解釋《楞嚴經》說「寧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著魔」。
這個正反兩面的引證,引用外道的墮落跟佛弟子的成就,他們兩個都很用功地去做一件事情,為什麼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呢?這就是因為有些人得到佛陀的引導,有些人是自己打妄想,這是產生成敗的差別。
學佛誤區:家人怨 路人側目
目前,居士當中存在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一個極端。比如有些人修行、學佛很虔誠,但是根本就不隨順家人。學佛以後就不配合家人,不參與家裡的所有活動,一回家就進到佛堂不出來,最後家庭破裂,出現很多問題,這個我們要注意一下。
比如有人提過這個問題:家人讓我們吃海鮮,是不是我就隨順他,去吃海鮮呢?當然不是了。這種原則性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回避的,不能參與。但是有一些我們可以配合、可以隨順的,還是儘量隨順。
比如很多人想讓家人學佛,勸他們、做他們的工作,但是他們不學,越說越煩,這樣的情況很普遍。在這種情況下,唯一且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呢?不要說讓他們來學佛,不要給他們講佛有多好,在不接受的情況下,那就讓他們看到我們自身學佛後的變化。所有人都看到了你學佛以後的進步,這樣的話,家裡人就會覺得學佛是很好的。原來脾氣很暴躁,現在不暴躁了;原來做事各方面都很不細心,現在都為別人著想,為家人著想……有了這樣的變化以後,我們再勸說。說得再多都不如這個方法好,最好這樣做。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比如我們平時在一些公共場合搖轉經筒,還有其他的行為。我覺得現在的社會,可能有些時候還有點不適合。至少有些人心裡有一點不適應、不高興,然後就覺得學佛的人另類,這樣就沒有必要了。
我們在家裡可以搖轉經筒、念佛、打坐,做什麼都可以;開法會或者居士聚會的時候,念咒也好,搖轉經筒什麼的都可以。但是在公共場合,等到大家慢慢接受了就沒有問題,至少目前還有一點不成熟,有些人會生起煩惱。如果有這種可能的話,也要隨順一下。
曾經我們也說過,從外表上看起來,學佛的人要和其他人沒什麼差別,都是一樣的,不要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否則誰也不敢學佛了。但是唯一不一樣的,就是不去參與殺盜淫妄等不好的行為。除此以外,平時在工作、家庭生活中,不要和其他人有太多的區別。如果需要有區別,那就是往好的方面進步,這也是目前比較重要的,需要注意的事情。
內容出處:慧燈之光官網:慧燈禪修課之《語加持的修法》
居士修行與弘法中的幾個誤區
清淨法師
佛制四眾弟子,出家眾以修習梵行、弘法度眾為要務,在家眾以護持三寶、為要務,各有側重,其最終目的都是行出世之道,出離輪迴。如果不明確這一點,就會出現以世間善法或近似佛法來混淆真正清淨出世法的可能,這一點在在家弟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現偏差。
一,以世法心行出世法
一個人如果對世間的名聞利養未起厭離之心,尤其是在世間法中未得到名利的滿足,又不能以佛法智慧來清淨自心時,就很容易把這種追逐名利的世法心帶入佛法事業中。做個居士組織的領導,突然感覺自己當官了,成幹部了,帶著一幫人,這個出錢,那個出力……,好像有了呼風喚雨的能力。到哪兒去都是前呼後擁、浩浩蕩蕩,自我意識膨脹,這個就很危險了。
佛法的事業就是服務的事業,佛教中不出官,全出服務人員,所謂法門龍象,龍就是護法,象就是馬,是當牛做馬的。作了團體負責人,一定要警惕自己的意識中是否有了這種偏差,否則自己根本沒有心情修行。別人觸及到自己的權利、觸及到自己的威信,自己會不會生煩惱啊?這就是個信號。
我們要具體完善出離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對這個世界的名利心要生出厭離心,出離心很強烈的時候就不會掉進名利的漩窩中。由於菩薩乘的表現也是利他,人天乘的表現也是在廣做利他的事業,但是菩薩乘的利他是建立在完善的出離心之上的。從外表看,這兩者的形式幾乎是一樣的,其實在因地上是有天壤之別的,我們在弘法利生的事業中,要警惕自己錯把人天乘當作菩薩乘。我們在世間事業做得一般、家庭處得也一般,突然在做佛教的事業中有點感覺,感覺受人恭敬的時候多了,供養的紅包也多了,覺得這種感覺不錯啊,這就危險了。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深入內心剖析自己、反觀內照,我到底是在為名和利在做,還是在為自利利他成佛而做。在六道輪迴裡,沒有出離心就是名利心,你即使在做著放生、印經、弘法、建道場,也同樣打著佛法事業的招牌,借著佛的光輝在彌補自己多年在世間事業方面的缺憾。
二,自我膨脹 不敬三寶
很多居士對弘法很熱情,但可能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得到僧團的支持,這裡面有個時節因緣的問題,但如果不能平和地對待,就會在心裡生煩惱。這種情緒如果不及時排譴,就會在弘法的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流露出對三寶的不滿,這是許多居士都有的普遍問題。尤其是當自己的弘法事業做大的時候,人力、物力、財力都有了些規模,就有底氣和僧團唱對台戲了,這是居士弘法中的一個嚴重問題。
居士團隊與僧團出現矛盾與對立,這裡面牽涉到很多具體因素,但是無論怎麼說,不看僧面看佛面,佛法僧是一體的。出家人做得再不好,你也不要組織隊伍和他對立,你就看他穿著一身僧裝的份上,也決不能說他半點不是。對於僧人的過失,你可以迴避不談,否則一說就上癮,說著說著收不住口,對僧寶的牴觸情緒會越來越深。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自心感招的原因,我們還是要多多反省自身。
講一個故事:有個山里人到城裡買東西,他看到一面鏡子放光,就問這是什麼,店主拿鏡子給他看,他一看,裡面有個彪形大漢,「喲,有個人啊?這個要多少錢?」賣貨的說:「兩文錢」。他就買下來了,心想:這麼便宜,賣貨的肯定不知道裡面有個人,趕緊往家跑。回家放在桌子上,他妻子問他:「你到城裡買的什麼?」他說你看看吧,買了個便宜貨、好東西。他妻子興奮得就拿起來看,一看是個年輕女人,就哭了,跑去找婆婆:「婆婆,那個沒良心的,娶小了。」婆婆說「別哭,我看看怎麼回事」,拿起鏡子一看,也破口大罵:「你看你個傻兒子,你娶小就娶小吧,怎麼也得娶個年輕的,你看你娶個糟老婆子,比你媽還老!」
鏡子影射出來的是他自己,同樣當我們面對三寶,面對道場,面對民眾的時候,你要知道對方就是你內心信息的反饋,所謂的「山河大地是如來」!我們見聞覺知的世界其實就是我們妙明真心的映現,我們如果感覺哪裡出問題了,我們不要從外面去找,我們要到自己內心中某一個點,找到那個點,解決那個點,外面的世界就解決了。它就像電腦,現到屏幕上的紛紜萬象,這是硬盤中的數據在起作用。所以我們在民眾中做事的時候,無論怎麼樣也要讚美三寶,感恩三寶。如果沒有三寶,我們在輪迴長夜中根本沒有機會出離。在讚美三寶的過程中,就能提升來自佛陀和祖師的加持力。
第三,與政府管理機構產生對抗情緒
在民眾中弘法一定要讚美政府,絕不要跟政府唱對台戲,不要煽動大眾的情緒。即使你對社會現實有所不滿,即使你在弘法中和政府相關部門有過矛盾,你都要通過自己的觀照和覺悟把這種對立情緒化解掉,不要把這種情緒帶到民眾中,要遵守國家法律,要愛國愛教。雖然我們在建寺院、弘法的過程中有時候會受到法律的障礙,但是這個障礙是個好事,障礙可以幫我們矯正。政府宗教管理部門的許多行動都是為了防止邪教產生與蔓延而進行的,我們是正信佛教人士,政府把那些邪教徹底破除掉了,才利於我們正信佛教的傳播。如果幾百個人規模的學習活動,政府不聞不問,說明這個政府是不作為的。如果派出所來問一問,宗教局來問一問,恰恰說明我們正信佛法的傳播很安全很可靠。我們要從正面去思考這個問題,要正思維,不要想到我們做好事還受到障礙,不要這樣想,他是保護我們,不是障礙我們。他障礙的是邪教,如果政府對邪教放任不管,咱們正信佛法信因果,按部就班地做事,那些騙子、邪教不信因果,無所不用其極,如果沒有政府制約他們,你們可以想像會是怎樣一個情景?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是制約壞人、保護好人,我們是好人,你就大膽放心做就行了,政府一定是支持你的。
我們學佛的人要做遵紀守法的模範,遇到大的災難我們要同政府站在一起,該捐款的時候捐款,該出力的時候出力,我們多參與一些公益活動,也是正面樹立佛教的形象,同時也是對政府有關部門的工作的支持,你支持他,他就支持你。即使在具體的事情上和政府管理有衝突,也不要抱怨,停下,慢慢地再調整,千萬別對抗,對抗會帶來相當大的副作用。要相信,政府一定是想利益這個國家的,領導一定是想利益民眾的,大家一定要建立這樣的共識。
第四,知見不正 正邪不分
現在,民間信仰與佛教混同的現象很猖獗,沒事情就搞些附體的光盤到處流通,這些東西下裡巴人都喜歡聽,你講般若、講空性見,大家都跑了,就像陽春白雪,你要講某人被附體了,大家都很精神,很多地方都流傳這種光盤。遇到這種情況,先別急於和他對抗,要告訴他什麼是正法,正法的特點是光明正大。你可能對佛法不了解,但你聽了後會感覺心地很寬廣,很光明,很透亮,這就是正法。如果聽了後感覺昏天黑地、毛骨悚然,那一定是有問題。
這些附佛外道中,最著名的就是一貫道,解放後被政府取締了。他們流傳的所謂經典有《地母經》、《灶王經》、《龍華經》、《壽生經》、《血盆經》、《天堂遊記》、《地獄遊記》、《極樂世界遊記》……乃至《玉歷寶鈔》都是一貫道的,最近在民間流傳相當多,普通民眾分辯不出來,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拿附體說話,打著佛教的旗號弘揚外道。
面對這些附佛外道,你不能一上來就起衝突。一起衝突,那些被邪教攝受的人就救不回來了,你別和他糾纏,你就講你的正法,講著講著,大家就醒悟過來了。現在的民眾對佛法的需求、對宗教的需求、信仰的需求是非常迫切,乃至到了信仰飢渴的時代,所以就會出現不辯正邪的情況,我們做佛子的如果不把正法送給他,他就會抓別的,抓著什麼就是什麼,一入進去很難回頭。
不容易回頭是為什麼,一是入他這個道要先交錢,交了錢還要發毒誓,說如果我背叛什麼什麼就要天打雷劈。在這兩重枷鎖的制約下,即使後來覺得不對勁了,還不敢退出來,導致很多人在裡面陷得很深。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自己心裡先得有個主心骨,有個擇法眼,否則你沒把別人度過來,先被別人度了去。要想具備擇法的能力,就要對佛法有個最基本的了解,比如說三法印,就是鑒別正法與邪教的有力武器。還要有明師指路,要依止三寶、明師、善知識,這樣才不會把一腔熱情付出,卻糊里糊塗做了魔子魔孫。
上面講了四點居士在修行與弘法中的注意事項,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要起對抗心。因為當一個人起了對抗心時,會成為一種習慣,這個習慣其實是我們千生萬劫中成就的,也是我們流轉六道,生死無盡的根源。這個習慣就是我執與法執,我執是對虛幻自我的維護,法執就是習慣性思維。如果我們在工作中和領導對抗,在生活中和家庭親友對抗,在修行中和三寶對抗,這種對抗情緒究其實,無外乎我執與法執之心的投射。修學佛法就是要去掉這種執著,修習一顆柔順之心,培養一種平和的心態。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在哪裡都能保持心境的平和,看什麼都眼順,聽什麼都耳順,什麼事在他那裡都過得去……對當前發生的事完全接納,了了分明而不起分別,不起對抗。等全盤接納了,再生起般若智慧來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這樣的思維方式,在工作中、生活中,對已發生的事情先接納,不要對抗。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在三寶面前做個好弟子,在單位上和家裡盡自己的職責和本分,不要和別人鬧矛盾。慢慢地,這種平和的心態成了常態時,我們的內心就會生起智慧,生活中的一切就成了我們修行的道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