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衆問:年歲比較大的人,誦經持咒念佛該如何分配?

答:有點年歲的人修得不要太多,專攻《彌陀經》,比較熟悉的比較好,念阿彌陀佛聖號比較好。

持咒的時間要少,念佛的時間要長。

因為臨命終阿彌陀佛來接引,所以記得這句聖號比較重要。


在家居士如何安排一天的生活

聖嚴法師

一、起床

作為佛教的居士,我們應該怎麼起床呢?起床的時候應該做些什麼呢?我們心中應該想什麼呢?有沒有看見自己躺在床上要起來的那一剎那之間呢?這都非常重要。

很多人修行,忘記了剛開始的這一剎那。他已經起床了,牙都刷完了,還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如此的修行,昏天暗地,你在做什麼?

佛法的修行,就是讓你保持一種正念。時時刻刻都知道你在做什麼,那就是佛法。起床的第一個念頭,你應該告訴自己:「我將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我將會不斷地向上。我要成為一個歡喜的人。」

先給自己樹立這樣的信心,時時刻刻都可以這麼去想,告訴自己要斷掉煩惱,要成佛。那麼,你肯定會朝這個方向去努力。這就是開頭的一顆菩提種子,已經種下去了。

佛法是通的,對世俗的人,早晨的第一念也很有用,我會告訴他,可以這麼提醒自己:「我要成為一個開心的人,努力工作的人。」

作為佛教的居士,接下來,心中要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憶念三寶。沒有這樣的憶念,你今天一天都會覺得離三寶很遠。

很多人修行,已經醒來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燒香。第一念就要想到三寶,這樣我們離三寶才會越來越近。

然後,告訴自己:「起床。不要賴在床上。」徐徐地起床。倘若是作為家庭主婦,你要起得比家裡其他人更早一點,幫先生和孩子準備洗漱的東西。作為佛教居士,要勤勞,要改掉早上不起床的習慣。修行就是不斷地改造自己。佛門的儀規,第一先要早起。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沒時間,很緊張,那往往是因為早晨多睡了三十分鐘。如果早起三十分鐘,你會覺得自己多了很多時間。你會在那沒有人打擾的三十分鐘里,把很多事情解決掉。

起來,先洗漱。要把佛法用到這裡邊去,第一你就要先想到節約用水。不要亂消耗,本身也是培福。牙在刷,水還在白白地流,這種現象是常見的,儀規就是要改變這些東西,讓自己不斷地向上。

二、上香

洗漱完了,起碼的,肯定要給佛上香。那麼現在就要說到上香的禮儀。

無論是到廟里上香,還是在自己家裡的佛堂上香,都有禮儀。平時在家裡上香,不必燒三柱香,一柱就可以了。因為三柱香煙太大。一柱清香,就代表著一片虔誠。

很多人不會拿香。應該把點燃的香夾在食指和中指之間,一舉,舉到眉心,然後上香。

三、禮拜

接下來肯定要禮拜。禮拜之前先要合掌。我要說一說合掌的儀規。很多人不會合掌。真正的合掌很簡單:兩手的指尖先合起來,然後放在一起,掌尖保持向上,眼睛能看見無名指的指尖。掌的高度就是當胸,雙肩放鬆,打開你的肘。

禮拜的姿勢,很多人學佛多年,都知道,我就不在這裡示範了。如果你們想再規整地學習一下,可以看相關的書和光盤。

一般我們禮拜,是禮三拜。其實,拜三拜,起來一問訊,這只是一禮。真正的禮佛三拜,是拜九拜,這才是一個大禮。

四、誦經

這時候,你可以誦經。早晨有二十分鐘左右的時間,誦《金剛經》,誦《大悲咒》,或者誦三遍《心經》……都好。跪在佛前誦也行,在佛堂旁邊放個凳子,坐在那裡誦也行。誦經的時候,要放下一切,專心致志。

誦經有兩種重要的方法。一種叫止誦,一種叫觀誦。止誦的時候,心無雜念,一字一字,好像流淌的泉水,一滴一滴,總是流在同一個位置上。

當止誦有一定功夫了,就可以觀誦。觀誦,比如誦《心經》時,「觀自在菩薩」,觀想有一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是怎樣一種境界呢?

或者誦《彌陀經》時,誦到各方有佛,你就觀想自己處在虛空之中,看到東方有很多佛,西方有很多佛,南方有很多佛,北方有很多佛,忘掉你這個佛堂,忘掉你這個家,忘掉這個地球,這就是觀。

如果止誦,就不要去思維,不要去分別;如果觀誦,就要思維法義。比如誦《金剛經》,佛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什麼感覺呢?你就要思維這個法義。

當然,這個法義你要提前抉擇好,誦經的時候,只是一剎那間而過。為了能夠觀誦,平時你要去聽聞講《金剛經》,瞭解其中的意思。

誦經後,我們要回向,回向給誰呢?給所有眾生。不要只想著你自己。不要想著:「我今天腿疼,我念一遍《金剛經》吧。」如果你腿疼,你要想著:「十方世界所有和我一樣腿疼的眾生,今天腿疼都消失了。」把你的心量擴開,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轉。

如果在你身上打轉,那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回向,真正的功能是什麼?就是衝破自我的局限。不是去執著什麼,而是放棄、捨掉。

回向之後,再禮佛三拜,結束你的功課。

五、早餐

下來,作為家庭主婦的,就是要做早餐了。

我們現在的人很懶,大多睡到九點四十五分才起床,尤其是年輕的人,不做早餐。醫學上說,早餐如果不吃的話,心臟負荷會超重,而且特別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所以早餐一定要吃。

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這是合乎生理規矩的。現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早上幾乎不吃。當然我們也不必強求誰。可是,你想身體健康、精神百倍,就應該改變不良的飲食習慣。

做早餐時,你不應該想到:「天天給先生做早餐,給孩子做早餐……多麻煩,這簡直是一個負擔!」你應該怎樣來想呢?應該想:「我今天要供養他們,供養我的父母,供養我的家人,乃至要供養三寶,要供養一切人。」用這種心態做事,你還會牢騷滿腹嗎?肯定不會,心態肯定會很好。

我們為什麼會煩惱?就是自己在做這件事,但是心態不好。為什麼心態不好?就是老覺得:「我在給別人做事情,我給你做事情,我對你這麼好……」那你就違背了佈施的原則,三輪體空的原則,就是沒有我,也沒有施的東西,也沒有受施的人。

可是我們處處著在這個上,覺得「我在給你做東西」,很煩惱,好像受壓迫的感覺。所以有人會發出這樣的慨嘆:「女人很辛苦!」

女人很辛苦嗎?女人是菩薩,一點都不辛苦。這個世界離開了女人能轉嗎?女人很重要。不要覺得辛苦,應該覺得很高興。把先生、孩子、父母、師長,都要照顧好。

六、吃飯

做好了飯,就要吃飯。這裡有重要的儀規。對居士來說,在佛門裡吃飯,和在家裡吃飯,要求是差不多的。

第一個要求是什麼?靜默。不准有聲音。不准唱一首鍋碗瓢盆的贊美曲,「啪啪」地響。安靜的吃飯,本身是一種很好的享受。發出各種響聲,別人聽了也煩惱。所以佛教的吃飯,嚴禁說話,嚴禁杯盤響。

有這樣一個故事。以前我在西安大雁塔住,那是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地方。當時玄奘法師的譯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

有一天皇帝來參觀,看見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裡吃飯,卻聽不到碗筷的響聲,而且沒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麼肅穆,多麼莊嚴。皇帝吃了一驚,對玄奘法師說,假如我的軍隊像你們這些出家人這樣整齊,那我的軍隊可以所向披靡。

第二點,不要挑好壞。能吃就要有感恩之心。你要想到,很多人還沒得吃呢。知足才能常樂。

第三點,吃完之後,大盤子放在底下,小盤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盤子放在上面,然後你再走,這是一個重要的規矩。

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盤子的服務員沒來,他們也會把吃完的盤子這樣疊放起來,非常整齊。不像我們這邊吃飯,經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殘羹剩飯,像戰場一樣。

吃飯的規矩代表著文化,代表著修養,代表著內心境界。你有沒有知識、文化,你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跟我面對面地吃飯,我能看穿你。

這代表著人的修養。以前我的師父告訴我:「你允許你的地板上有這麼大一片污點,你一定會允許你心中有比這更大的一塊黑暗。」生活中整整齊齊,活得才精神。

第四點。請客吃飯,客人沒到,我們不能先動筷子。作為小孩子,長輩沒到之前,不能先吃。

但是現在的教育不同了。現在家長讓最小的先吃,孩子吃完大人才吃。

以前不是這樣。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飯,孩子先吃完了,要對父母說:「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許,才可以離開。如果父母沒說話,就應該坐在那裡,等他們吃完,一同起身,這才是規矩。

孩子眼中沒有父母,沒有師長,沒有規矩,就這麼亂。

我們作為佛教的居士,吃飯的時候更應該遵守規矩。作為家庭主婦,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這都不消說了。

七、晚課

這些話說完,已經日暮了,我們要說到晚上的功課了。晚上,我們依然在佛前要上香,要禮拜,要問訊。

我要說到打坐的一些儀規。打坐是修行重要的一課。一個修行的人,如果你沒有禪坐的功夫,你的心就無法安靜,你很難做成大事。

古人講,寧靜致遠,這是諸葛亮《誡子書》裡邊的話。你的心寧靜,你思考問題才能夠很遠,才能夠廣闊。一個煩躁的人,你能想出什麼法子來呀?你連你的煩躁都解決不了,能解決其他問題嗎?

晚上,我們在佛前燒完香,禮完佛,可以開始打坐。具體怎麼辦呢?最好是雙盤起來。不能雙盤,那就單盤。不能單盤,那就散盤。實在是不能散盤,那就直直地坐在這個地方。

你不必用什麼特別的功夫。記住,佛法沒有秘密。說我教你一個咒語,你一念就騰空而起了,這種事情很少,至少我修行十幾年,沒見過。修行是平實的,你越修越覺得腳在地上站著,越修越覺得踏實,越修越覺得自己活得有滋味,那就可以了,你已經上路了。

我們打坐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身體是垂直的。如果彎了,你肯定坐在那裡靜不了。坐有功夫的人,他越坐越直,很平靜。身體的儀規很重要,包括手怎麼放,有專門講打坐的書,我這裡就不多說了。我告訴你們怎麼樣用心。

打坐的用心,你不要想著有什麼方法,或者有什麼秘訣。坐著就是坐著。什麼意思?就是我坐在這個地方,一不能站起來走,二不能說話,所以想很多東西,沒用。比如想著,明天要做什麼,後天要什麼,前幾天誰對不起我了……你想這些沒用,解決不了什麼。

所以,真正的打坐方法就是兩個字:放下!

我不是說永遠放下,永遠放下我們做不到。把這個人世間暫時放下。你要告訴自己,在打坐的這一段時間內,我要放棄人間,放棄一切。你放棄得越多,你在這一段時間內躍進得就越快,得到的就越多。你會得到什麼?輕鬆,自在,沒煩惱。不斷地放下,不斷地放下。

為什麼我們打坐,參禪,數呼吸,想入靜,卻靜不下來呢?因為我們心中牽掛的東西太多了。你自己坐在那裡看,你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個妄想。自己去分析,為什麼會這麼想呢?就是牽掛著什麼,或者是人,或者是事。如果你不牽掛,你就不會去想,有時候刻意去想你都想不起來。

如果你放不下人間,你老是坐在你家佛堂里。如果你放下人間,肯定很快就到西方去了——真的把人間放下來,念幾聲佛你就去了。

有這樣一個故事。山西五台山,有一個將軍,錯殺了一個人,覺得很後悔。後來將軍出家了,修行二十多年,非常精勤,開了天眼,可以看穿人的三世。有一天他在佛堂里念佛,突然來了一個當兵的二十多歲的年輕人。

年輕人一看見老和尚,不由得怒火中燒,拿起弓箭就想射他。老和尚說:「我已經等了你二十多年了。」年輕人停住了,「哎?為什麼他等著我射他,他竟然沒有驚慌呢?」他想弄明白這件事情。

老和尚就告訴他這件事,原來年輕人就是前生被錯殺的人。年輕人想,生生死死,冤冤相報。他把弓箭一折,念了幾聲佛,就往生西方了。真的放下,就是這樣。如果你看不透,放不下,那你就只能拿上吧。

八、入睡

現在該上床休息了。按照佛門禮儀,睡覺要用吉祥臥。向右側身而臥,手放平,枕在頭下面,臥似一張弓。

這麼睡有其佛教的道理,比較安穩,容易見光明。為什麼容易見光明呢?人的右側氣脈是粗的,是濁的,如果睡覺的時候壓住它,左邊柔軟的氣脈就會流通起來,你就會見光明,這是密宗這麼說的。

醫學有這樣的說法——這樣睡覺的時候,你的肝放平了。肝藏血。而且肝主的是魂魄,就是安神定魄。肝放平了,血會往下流,其中藏的血多了,睡覺就安穩了。睡覺不安穩,通常是因為肝血不寧。

還有一點,這樣睡,胃在上邊,不受壓迫。我們的胃需要不停地蠕動,如果壓迫住它,它難以蠕動,你心中就嘈雜。

用吉祥臥躺下來,你要告訴自己:我要平靜地睡了。你心中還要憶念三寶,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然後你歡喜地進入睡眠。

你還可以這麼想:人命在呼吸之間,我這樣躺下去,能不能起來還是個未知數呢。這個人間有什麼好留戀的?如果我修淨土,那麼我就希望,如果在夢中能見佛,那麼我就去了,不是更好嗎?

為什麼我們怕死,想多活幾年?就是因為放不下。其實人命在呼吸之間而已。


學佛人的一天───朝暮二課

只要是正信的佛弟子,都知道每天要做早晚功課,但對其底蘊,卻似乎一知半解。既然朝暮二課是行者終身必須持之以恆去做的事,吾人對其內涵便不應小覷。今且就「由來」、「重要性」、「做法」三方面約略闡明如下:

二課的由來

根 據興慈法師《二課合解卷一‧示要》記載,二課體制的完備是唐宋以後的事,而這個軌範的形成則可溯源於東晉的慧遠大師:「大法東來,自漢至唐,前後諸師別開 八宗二行,而晉遠公,闢蓮宗於廬山,儒道咸歸,嗣後解脫之士,多於他宗,斯為禮誦不易之軌。再幸唐宋諸祖,遞集教中顯密諸文,則晨夕功課尤備。宗雖各立, 總未越斯,令惰者勤,勤者益進,應機之廣,端在是夫。」

於為什麼要制定朝暮二課,興慈法師在〈重訂二課合解緣起〉中說:「朝暮不軌,猶良馬無韁」。又在《二課合解卷一‧綸貫》中說:「夫學非儀軌則殆,道非課程則罔。良以吾人,無始障緣疊疊,不無退惰之情,設非程限,安進妙道?是以諸祖,特立早晚二課,俾學者縱有雜務,其課不忒,若得觀想精純,則道樹增長,佛果非遠矣。」由此可知,二課的制定乃欲對治修行人的散亂心和怠惰心,唯有約法三章,使行者有所依止,道業方能日進有功。

二課的重要性

雪公在〈結七原求得一心〉(《明倫》三七二期)中說:「凡是學佛者,必有朝暮二課,若無功課,那麼也只是掛名佛徒而已,本身所得的利益就很少了。」朝暮二課是佛弟子的「基本功」,如果連二課都廢弛,就遑論斷煩惱、了生死了。所以雪公在來臺十年的〈新春敬為臺中蓮友進一言〉中才說:「朝暮二課若忙到萬分,晝可不食,夜可不眠,功課不可不做,若做即要萬緣放下,一心繫念。」誠然,做早晚課若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可有可無,心不在焉,無始以來覆蓋在真心上的塵垢,要到何時才能除盡?尤其在家居士,若在早晚定課上不能堅持,菩提之路就更加漫長了。《明倫》一八一期〈明倫采掇〉云:「在家學佛,世務繁雜,較難清淨,務必於朝暮二課,誠敬專修,平素內念不斷,久久熏習,生處使熟,熟處使生,少一緊拶,便成一心。」吾人或可以此共勉。

學佛人的一天───聽經

皈依佛門,從菩提大道的起點出發之後,佛弟子除了朝暮二課之外,還應該如何安排自己修行的功課?古德常說,修行必須「解行並進」,由此可知,研解教理也是不 可或缺的。然而,三藏經典浩如海,展閱之時又多有文字障礙,該如何進入佛智寶庫,此又是一重難關。這時候,初入佛門者或許就會以「聽經」來作為深入經藏的 「方便」。既然「聽經」對於許多人來說,是開啟智慧大門的那把鑰匙,吾人對於它的內涵便不可輕忽。以下,便就「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兩方面,略作說明。

聽經的重要性

《正法念處經》云:「聽法功德,出生死中,最為第一。」 《大智度論》亦云:「非但度眾生得成佛,諸佛深法應當聽聞故。」可見,「耳根最利」的閻浮眾生若欲了生死、成佛道,必依「聽法」乃可為濟。印光大師在〈復 永嘉某居士書〉中,曾對「聽經」有所闡述:「古人專重聽經,以心不能起分別故。如有一人出聲誦經,一人於旁攝心諦聽,字字句句務期分明,其心專注,不敢外 緣一切聲色;若稍微放縱,便致斷絕,文義不能貫通矣。誦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攝,亦能誦得清楚。聽者唯聲是託,一經放縱,便成割裂。若能如此聽,比誦者能至 誠恭敬之功德等。若誦恭敬稍疏,則其功德難與聽者相比矣。」此處所說的「聽經」,雖和本文所謂的「聽經聞法」有所出入,但亦可互相會通,因二者均重「攝耳 諦聽」,不向外攀緣聲色,若能一心專注,便能破迷啟悟,與佛智相契。

聽經的注意事項

聽 經聞法固然要緊,然而有些關鍵處不能不留意。蕅益大師在《梵室偶談》中曾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何謂也?方受戒,志為律師矣。方聽經,志為法師矣。方 參禪,志為宗師矣。不為律師、法師、宗師,無所用其受戒、聽教、參禪也。猶應院,不為襯施,無用經懺。俗儒,不為作宦,無用舉業。娼優隸卒,不為利,無用 眩色排演,承迎趨走也。雖然,以世法圖利,事雖卑,無大過也。讀書規富貴,得罪宣尼矣。佛法博虛名,玷污正教矣。」可見,若非為生死聽經,而是為博虛名聽經,將與解脫之道相違,與世俗人的圖名圖利相比,是更為下劣的。

學佛人的一天───助念

「助念」是許多佛門弟子常會參與的活動,因為這是幫助臨終之人邁向解脫彼岸的一項義舉。不過,在凡事講求形式而忽略實質的今日,許多人似乎認為助念的目的只在 告慰亡者及其眷屬,緩和生死之際的悲傷情緒和氣氛,若存這樣的想法,就未免小覷了助念的功能和意義。既然助念是現代佛弟子「化他」的一項修行功課,對其實質內涵便不可不知。以下分別就「重要性」、「注意事項」及「其他相關議題」略而說之。

助念的重要性

雪 廬老人在〈助念之意義與規矩〉(《明倫》一五八期)中曾說道:「助念即助對方往生。人臨終時,各人神識不一。平日所為,此刻影子會一一現行,帶著本性往外 走。此時完全是業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頭。惡業多,則惡種子力量大,一衝出來就下三道。若善業多,善種子的力量就領著上人天二道。平日有念佛功夫,就 有佛種子,佛種子力量大,先出來就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力量小出不來,別人在旁幫助念佛,就容易出來。所以平日有修持,臨終時佛種子先出,往生就有希 望。助念正是幫助提起佛號。」由此可知,助念乃助人往生相當重要的增上緣,它的目的乃在幫助臨命終人提起正念,誘發其佛種現行,使能與彌陀願力相應,進而 往生極樂,永離六道生死輪迴,非只具有安慰的功能而已。

正因助念一事至關緊要,故古來祖師大德多有提點。如唐朝百丈懷海禪師云:「臨寂時至,凡伴病者,齊聲念佛,以助往生,寂後一枝香盡,方理後事。」(《百丈叢林清規》)蓮宗二祖善導大師則曰:「凡人臨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纔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來往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話,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此時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依此者,決定往生無疑也。」 (〈臨終正念文〉)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則道:「當此命光遷謝,昇沈立判之時,既有開導助念之人,譬如怯夫避寇,擬乘郵船遠遁,得諸人之扶持,便可一躍而 上,遂得安坐以達彼岸。若無開導助念之人,必受破壞正念之禍,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脫,即佛念已純者,亦難往生。譬如勇士破圍而出,擬乘舟逝,被眾人之攀挽,即時墜入深淵。」(〈天臺山國清寺創建養老養病助念三堂碑記〉)可見,在病危乃至臨終的關鍵時刻,若能得善知識助念、提撕,則正念易起,往生西方的 機率便大增,如此說來,助念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助念的注意事項

關 於助念須注意的事項,在印光大師〈臨終三大要〉、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後〉、世了法師《飭終須知》及雪廬老人〈助念之意義與規矩〉等資料中,均有詳細記載。 《明倫》在第二十二期〈助念須知〉一文中,曾根據祖師大德的開示,簡明扼要地將助念須注意的重要事項加以整理,其文如下

禁忌

◎病者倘自欲沐浴,更衣,須在助念前行之,由其家屬負責,然亦須視其病況,緩急而定。其不欲者,不必強為,加其痛苦。

◎開始助念以後,凡沐浴、更衣,移動等事,一概禁之。

◎不得向病者,閑談雜事,俗情安慰,詢問遺囑,歎息哭泣,以免引動愛情,有礙往生。

◎臨終之時,或坐、或臥、側臥、仰臥,皆隨其便,不可強制。

◎終後八小時內,不得移動,沐浴更衣,如慮時久,關節強硬,可用毛巾,濺浸熱水,圍於臂肘,膝彎,再以熱水淋洗,不久即可軟和。

◎終後八小時內,不得手觸尸體,試其溫冷,更不得哭泣。

助念終了

◎病者終後,八小時內,不斷佛聲,過此時間,為助念任務終了。

◎助念團任務終了後,遺體沐浴,更衣,移動,及其眷屬哭泣等事,可任行之。

此外,雪廬老人在〈助念之意義與規矩〉中,還特別強調兩件事:「一、 自己吃飯,不麻煩別人,只喝茶可以。二、萬不可收紅包,此絕對不可破例。萬一破規矩,變成不給紅包就心不在焉,不誠心念,助念變成去賣錢,這是破壞佛法。 連收人東西也不可以,在家人去助念,拿錢就是造罪業,拿人紅包這助念團就完了。大家要學印祖,否則是叛徒,不遵守規矩就是欺師滅祖。」又,徐自民老居士在〈助念之要〉(《明倫》三六O期) 中也特別提醒:「前往助念時,不必多說閒雜話,應當至誠懇切一心念佛,也不可起其他妄念,譬如:要念多久?何時才能往生?能否往生?或希望被助念者趕快往 生等念頭,都不可起,心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的念頭。大家隨著引磬聲,把每一句佛號,念得清楚分明,其他一切雜念都不要有。即使在助念換班時,也是靜靜 的離去,不要干擾助念的佛號聲。凡此種種都賴平日了解助念的重要性,勤加練習,才能如法助念成功。」

以上,只是原則性地提出參加助念應注意之事,至於助念的細節(如:應帶何器具、如何掛佛像、如何念佛、要念多久、如何換班等),可參閱前文所列的相關資料,本文於此不再贅述。

其他相關議題

「臨終助念」與「器官捐贈」的問題,在國內曾有相當熱烈的討論,有人認為佛弟子應有菩薩精神,死後肉身無用,不如捐贈器官遺愛人間。因此對於所謂死後八小時內 不應隨意碰觸、搬動遺體,而應念佛助亡者生西的說法,深表不以為然。關於這個質疑,會性法師(藏頭)在〈捐贈器官與臨終助念問題〉(《明倫》一六九期)一 文中,曾考據「人死後八小時才可動」的由來,列舉弘一大師、印光大師的說法以為佐證,說明臨終之際四大分離、痛苦難當,搬動尚不可忍,何況割除器官。如此 說來,「捐贈器官」是否不可行?文曰:「不然。若是大修行人,功夫到家,能夠視死如歸,能夠徹底放下,要捨就捨,如:晉之僧群,宋之曇稱、法進、僧富,齊 之法光、曇弘等(皆見《高僧傳.忘身篇》)之高僧大德,決能做到,毫無問題,今人若有如此高行,要做捐贈器官功德,決能成辦。不過,古德捨身救人,皆是在 身體還活著時;就是釋迦世尊往昔行菩薩道,捨頭目髓腦、身肉手足,都是在活著時,捨身救世;決不是至死後才捨。今人以為死後捨較容易,這是大錯特錯!在生 時,自己作得主,尚不能捨;死時自己不能作主,怎麼能捨?」

由此看來,欲捐器官行大愛,應在活著的時候為佳,若覺得有所困難,或害怕皮肉之痛,就表示還非常執著這個「臭皮囊」。若連活著的時候都執著,就不要指望臨終 的時候會「突然」不執著,一般人以為「人死如燈滅」,斷了氣就無知無覺,那是不明就裡的說法,千萬不要在這緊要關頭做下錯誤決定,誤了自己的慧命。

助念是成就一尊佛的盛事,也是學佛人的「臨終實習」課程,只要有助念的機緣,吾人都應該帶著虔敬之心前往隨喜。只是要特別提醒的是,助念只是幫助亡者提起正念,並非得到助念就保證往生,往生與否的關鍵,仍掌握在其人在世時的信願及修持工夫。如果自己不肯老實修行、念佛,只巴望臨終時得人 助念而蒙佛接引往生,那就太過天真了,因為所謂淨土「二力」法門,必得「自力」加上「他力」,只憑「他力」,是不能成辦這生死大事的。


修行與世間福報的關係

希阿榮博堪布

前言:修行和世間福報的關係,就像燒柴火做飯的同時會產生炊煙一樣,修行是為瞭解脫,不是為福報,而自然會伴生福報。

在家身份的,尤其不能忘記自己是修行人,雖然也朝九晚五為生活打拼,卻終究與一般人不同。別人想的是如何在人群當中混出頭,你想的卻是要盡早結束這頭出頭沒的痛苦循環。別人可以隨心所欲、隨波逐流,而你,懈怠放逸了要知道心生慚愧。這一點很重要。

在家學佛的人容易犯一個毛病,就是名利財色統統都要,一點不虧待自己,最後解脫也要,成佛也要,所以他耽著世間而心無愧疚,反倒覺得世間出世間兩不耽誤,才叫有本事。你若講出離心,他覺得你小里小氣走極端,沒有大乘氣象。

的確有很多大菩薩示現不離凡俗享受五欲,但他心無罣礙,無有恐懼,遠離顛倒夢想,五欲動搖不了他。我們自己是什麼程度自己知道。若沒到這種境界,就還是老老實實,盡量遠離誘惑障難。

佛門當然講福報。佛陀教授的八萬四千法門,無一不是在幫助我們積累福德和智慧二種資糧。修行和世間福報的關係,就像燒柴火做飯的同時會產生炊煙一樣,修行是為瞭解脫,不是為福報,而自然會伴生福報。

有一位居士看見電視里播放名人顯貴的鏡頭,對我說:師父,這些人福報這麼大,以前一定做過很大的善事。我說佛經里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曾有個窮人拿著一把豌豆準備向一位新娘拋撒,以示慶賀,這時正巧遇見德護如來前往城中,窮人生起極大的信心,將豌豆撒向佛陀,其中四粒落入佛的鉢中,兩粒觸到佛的胸口。

以此異熟果,他轉生為南瞻部洲的轉輪王;以四粒豆落入佛鉢中的果報,執掌四大部洲的國政八萬年;兩粒豆接觸到佛的胸口,其中一粒的果報是成為四大天王的主尊八萬年,另一粒的果報是在三十三天第三十七代帝釋王朝中與帝釋天平起平坐,共同執掌國政。

世間的榮華富貴其實並不難求,也不需要很大的福報,且再怎樣榮耀光鮮,還是煩惱不斷,難得安樂,多大的權勢也敵不過生老病死。若能勘破這一層,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那是真正有大福報。

初學者心懷眾生,從一開始就以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為學佛的目標,著實令人隨喜贊嘆。但是利益眾生與自己精進聞思修行並不矛盾,不能藉口「利益眾生」「隨順眾生」而放鬆自己的修行或者縱容自己去追求世間八法。努力修行正是為了更好地幫助眾生。

如果自己的出離心、慈悲心還很微弱,對佛法還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善巧地幫助其他眾生,分擔他們的愁苦、引導他們走向解脫?就像一個沒有雙手的人要下水救人,太難了。

作為初學者,我們安靜下來老老實實聞思修行,就是在利益眾生。真正的修行人,他的寂靜調柔,可以感動人心,令人對佛法生起信心。

雖說是個浮躁的年代,人們在內心深處仍然保留著對寧靜淡泊的敬重和嚮往。在一個浮躁的年代,也唯有寂靜調柔的心才讓人真正地信服。

 

修行人每天睡多久?

 

非常有效的睡中修行--獅子吉祥臥

 

臨命終保持正念,一直念佛,才能往生!

 

每天早起偈頌及睡前發願文,隨時都自在圓滿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