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好環境學佛,也要福報

福安古觀音寺

學佛要有個環境,包括善知識,和外在的物質環境,好比說寺院。人一進入寺院就會想到佛法。但佛法要傳播,還要靠人,沒有人,單單有寺院,有佛經,而沒有弘法的人,那也不行。好比現在許多地方,比如吳哥窟,也有佛教的建築,但沒有修行的人,那只能作為一種觀光環境而已。

中國是個風水寶地,不僅有修道的風水寶地,還有這麼多修道的人。所以中國人修道的香火一直不間斷。這是個奇跡。世界上最熱衷修道的民族,就是中華民族,還有印度的民族。這兩個民族人口最多,修道氛圍最為濃厚。

學佛要多親近善知識,親近寺院。這就是一種保護作用。你和學佛的人在一起,就談佛。跟做生意的,就談生意。物以類聚。多親近善知識是很重要的。那你親近善知識,乃至親近寺院,也要有福報。要在三寶門中有培過福田,你進來就很親切。如果沒有培過福田,你會很陌生。三百六十行,學佛也算一行的話。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和這一行有緣的。

接觸佛法後,要多念經,親近善知識,親近寺院。這三樣要做到。人有隔陰之迷,哪怕前輩子是個和尚。但一投胎,很容易就忘記了。唐朝時窺基大師,他前輩子是迦葉佛時代的羅漢,他來投胎時,都忘記了自己是羅漢再來。因為他有神通,跑到皇宮里去投胎。結果一投胎,就忘記了自己的羅漢使命。等到玄奘大師來了,一定讓他去出家,他只好去出家,一到寺院,聽到鐘鼓的聲音,才醒悟自己前輩子是個羅漢。你看這隔陰之迷,是很厲害的。

這輩子有些智慧,就要多念經,起碼前輩子再念這些經,你就會很快。修行都不是一輩子的事情,都是聚沙成塔的修。那如果有些福報,就多供養三寶,把福重在三寶門中。下輩子再來時,還會蒙佛慈悲,接引一下入佛門。要談這個入佛門,實在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減劫中,人的福報慢慢減少的過程。要遇到佛法就更不容易了。

佛法最興旺時,就是唐朝,不僅是物質的興旺,唐朝建了很多寺院。更重要的是,當時社會有一股崇佛的風氣。以出家為榮耀,能出家是很榮耀的事情。過了唐朝以後,到了明朝清朝,人們就不這麼認為了。明清以後,人們福報就小了,大家都看不起出家人。整個社會風氣,對出家人都抱著一股錯誤的偏見。人對出家修道不感興趣,自然就是社會的災難。

凡是人災難越多時,對三寶就越不恭敬。三寶的存在,是為了教化人心,讓人斷惡修善,乃至成佛。最起碼的,能令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也能達到人天果位。但人不恭敬三寶時,對因果也失去敬畏,那業就越重 ,人類的災難就越多。

現在叫末法,見濁,劫難。知見的污濁,錯誤。現在社會上到處都有,好比說墮胎,殺生,吃肉,這些最為普遍的見濁,就可以讓人災難不斷。社會上會宣傳,吃肉有營養,墮胎無害,就造成人類有殺生。在這種許多知見錯誤的大環境中,你要聽到正確知見,就很困難了。沒有善根,你進不了佛門,就永遠解決不了問題。不要說生死問題,就單單生病的問題,就解決不了。

茫茫人海,三寶是指路明燈。世間人也在努力創造財富和福報。在輪回多次中,我們多大的福報都享受過,結果呢,什麼也留不下。把福報留在三寶中,聚沙成塔的來修行,這比較有用。這輩子要修行,把親人,有緣人都拉入佛門,跟佛結緣。好好修行,個人生死個人了,哪怕多恩愛。也要自己了自己生死。

古人講,中土難生。中國不僅有佛法,還有一大群修道人,還有這麼多佛教道教的名山。歷朝歷代開始就有了。天下名山僧道多,一個山,要是好幾個修道人,不管是佛教還是道教的。這個山就少了些靈氣。還好,我們現在還有福報,遇到修道人,以及有這些佛像佛寺的存在。這些都是古人給的,我們要很感恩。世間的物質發達,都是享受了就沒了。但佛法,寺院的存在就不一樣了。他是承載人類靈性的東西。人類之所以高明,就在於靈性的高明。佛法就是人類靈性的產物。

佛經記載,以恆河沙七寶來供養,不如受持經典的功德。因為受持經典是直接的啓發人的靈性。功德就在於靈氣的開發。其他物質的享受,沒有這個作用。

有個好環境來學佛,也要福報,沒有福德因緣,是無法上善人聚集一處的。有些人出家後,沒有地方住的,也有。不是每個人都有福報住大叢林,大廟來修行的。這需要過去生的因緣。哪怕你要出家,找個師父來收你,這也需要福報。遇到出家人,還是在哪些地方修行,都要過去生培養的福報,沒這個福報,還真修不了。

很早之前,有個僧人到雲山居去掛單,知客師就莫名其妙不讓他掛單,跟他沒有結善緣。他只好勉強的在韋馱菩薩腳下,那裡有兩塊磚頭,他就打坐了一個晚上,抱怨韋馱菩薩不護法。晚上韋馱菩薩就給他托夢,說你前輩子在這個廟里偷懶,別人乾活,你只肯扛了兩個磚頭。要不是過去你扛了兩個磚頭的福報,你現在連打坐的地方都沒有呢。

以前禪師要出門行腳,遇到各種境界,壞的,就是慚愧自己福報小,業障重。好的境界,就是自己過去生有福報而已。以前人要出門行腳,才知道自己業障重不重,福報夠不夠。在行腳時,也會遇到各種人,也是考驗智慧夠不夠。這種行腳,就做走江湖。以前就有這個風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