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面對今生的果報,我們只能懺悔認命
所以我們今天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只有一件事情,懺悔自己的業障,認命、懺悔,就是這樣子。我們不要在果報上做太多的努力,因為這個都是於事無補,因為這個跟我們過去有關係。
我發覺我們很多人花了太多時間在承受果報、在不能改變的事情上,結果浪費很多的生命。
因為當阿賴耶識在釋放果報的時候,不會因為你討厭它,它就停止釋放;也不會因為你喜歡它,它就釋放多一點,它跟你的想法完全沒有關係的。阿賴耶識是沒有意見,它該放多少就放多少,放到完,它也不會多放一秒鐘的。
所以我們在面對果報的時候,只有二個字認命,就是應無所住,你不要把心血放在這個地方,因為它不會因為你的想法而改變的,不可能。
我們在懺悔業障的時候,你要知道:那是業力還沒有變現果報,你懺悔有用;一旦它變現了,你很難懺悔。比如說你今生是個女眾,你懺悔成男眾!不可能嘛!那是成熟的嘛。這個米已經成熟了,再怎麼變它就是一個米。
我們懺悔是怎麼樣?這個業還沒有成熟,趕快懺悔,有用。它已經變成果報了,這個很難懺悔了,那你只有認命─改變心態比較快!
所以,我們在承受果報的時候,大乘之道是怎麼樣?以應無所住來面對,不要在這個果報上、成敗上浪費太多時間,因為它是不能改變的。諸位,它不能改變,你怎麼弄就是浪費時間,你還自己起煩惱。
為什麼因果絲毫不爽,不能抵消
淨界法師
我們看,絲毫不爽。前面我們解釋平等流類,佛教的因果觀就是水流的思想。以下講到它互相的對應,有五段,我們請合掌,先把它念一遍。
財富從佈施中來,貧窮從慳貪中來。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尊貴從持戒中來,卑劣從破戒中來。莊嚴從忍辱中來,丑陋從瞋恚中來。高位從恭敬中來,下位從憍慢中來。
因果,它是有一個對應的關係。比方說,財富是怎麼來的?是從佈施的心跟佈施的行為創造出來的。貧窮是怎麼來的?是慳貪的心跟慳貪的行為創造出來的。從思想跟行為的結合而來的。
佈施創造財富,在唯識學講了很多,我們簡單作一個說明。它基本上分成兩類。比方我們佈施,包括財富佈施,也包括你佈施體力做義工的佈施。如果你佈施財富、做義工,內心是心甘情願起大歡喜,你得果報時,財富是輕鬆自在的,你會生長在富貴的家庭,很自然地得到長輩的加持,得到財富,是輕鬆錢,它不帶業。
如果你在行佈施做義工時,是心不甘情也不願,勉勉強強把它做完了;你雖然做了,得果報時就有問題,因為你因地夾雜著煩惱。所以得果報時,雖然你也很有錢,但是你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整天被老闆罵。雖然你也得到了錢,但是這個錢,得來很辛苦,是辛苦錢,因為你因地有問題。你這個種子種下去時,就不是一個純粹佈施的業。
所以,我要提醒大家:你要麼不做,既然要做,為什麼不快快樂樂做?你要為未來著想。所以這個佈施有帶業的佈施跟不帶業的佈施。
長壽從慈悲中來,短命從殺生中來。如果你覺得今生是健康長壽的,那你過去生是喜歡原諒別人,包容別人,很慈悲的。你如果今生常生病,你過去生可能有殺業,瞋心也比較重,這個跟過去生有關係。
尊貴從持戒中來,卑劣從破戒中來。有些人看起來就特別地尊貴,有氣質、貴氣,就是他喜歡持戒。反過來,如果這個身心世界是屬於比較卑賤低劣的,過去生是破戒,尤其是六根不具,這跟破戒有關係。
身相莊嚴是你從過去生忍辱、遇到逆境衝擊時,選擇安忍不動而來。如果說,你遇到逆境時,選擇抗拒,產生對立,就會長得丑陋。
如果你的地位比較尊高,就是過去生謙卑。如果你是地位比較低下,跟過去生憍慢有關係。
這個公式,其實是可以兩說。剛剛是從今生來推過去,你也可以從今生來推未來,這個公式可以推過去,也可以推未來。推未來就看你因地的內心。比方說,你今生多分來說,你的財富願意跟人家分享,佈施,可以預測你來生是有財富的。
你今生遇到事情選擇忍辱,而不跟人家計較,可以合理地推論,來生不管你去哪裡,你的身相是相對莊嚴的。所以這個對應的公式,可以從果報來推過去;也可以從你現在因地的內心來推未來。
這個公式說了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因果不能抵消。有些人以為做了錯事,拿錢佈施三寶就沒有事了,這是兩碼事。佈施有佈施的善業,過失有過失的罪過,不能抵消的,除非你懺悔。
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因果是不能抵消的。在佛教史上有一個公案,叫作賴提公主的業報。賴提公主是波斯匿王的一個女兒。波斯匿王有三個女兒,我們上次講到一個善光公主,現在講他另外一個女兒,就是賴提。善光公主長得很莊嚴,但是賴提公主非常丑陋。丑陋到她出生以後,波斯匿王根本不讓任何人看,覺得太丟他的臉。經典上說,她的頭髮像草繩一樣,非常粗糙,身相也丑陋。所以她一出生,她的養母就把所有窗戶都關起來,不准任何人瞻仰。
賴提在這個封閉的房間慢慢長大。長大以後總要嫁人,波斯匿王就頭痛了!他找來侍從說:你去找一個年輕人,一個貧窮人。不能嫁給貴族,因為嫁給貴族就傳出去了。找一個平民老百姓,長得相對莊嚴的,就把這個公主嫁給他。嫁給這個年輕人以後,波斯匿王跟這個年輕人說:我給你很多錢,還給你官做,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把公主鎖起來,不能讓別人看到。這個年輕人就答應了。
這個年輕人本來是一個低下的平民,他得到官位以後,就躋入了上流社會。所以他白天就參加上流社會的聚會。當時上流社會的聚會,多分來說都是要帶太太去的,只有他一個人單獨赴宴。大家都知道他娶了波斯匿王的公主,就說你應該把公主也帶出來。但是他就是不敢帶出來,因為國王有要求。大家就想出一個辦法說,以後參加聚會,誰不把太太帶來就罰錢。
第二天,這個年輕人吃早餐時,悶悶不樂,賴提公主說:「你今天早上好像心情不太好。」他說:「是的。」就如是如是地把這件事報告出來。公主聽了以後,非常慚愧!她因為自己的身相丑陋,在家讓她父親蒙羞,嫁出去以後讓她的先生蒙羞。
所以她先生出去以後,她一個人面對牆壁,遙念釋迦牟尼佛,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向著牆壁拜下去懺悔。拜到第三拜,她抬起頭來看牆壁時,釋迦牟尼佛在牆壁裡面,現出他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身相。賴提公主一看,就用種種美好的言辭讚美佛陀。她一讚美時,頭髮開始改變了,由粗轉成柔細;她繼續讚美,身相變成非常莊嚴。讚美完以後,佛陀就消失了。
她先生回來說:「欸!你是誰呢?」她說:「我是賴提公主。」她就如是如是地跟她的先生說,她是如何因為懺悔而得到莊嚴。這個年輕人就把賴提公主帶回到王宮,波斯匿王也很高興,就帶著大家去見佛陀,請示賴提公主過去的業緣。
佛陀說,賴提公主過去生,生長在一個大富長者的家庭,是大富長者的女兒,非常喜歡佈施,尤其是三寶,出家人,她特別喜歡佈施。但是,她看到出家人威儀不好時,有時就會譏嫌、謾罵這位出家眾。所以她有佈施的善業,也有惡口的口業。她得果報時,這兩個果報、兩個業同時現前。她能夠衣食無缺,享受王宮家庭富貴的安樂,但是她因為口業的關係,也讓她的身體非常不堪,相貌丑陋。
所以說,業是很多元化、很複雜的。我們今生的果報,為什麼沒有十全十美?因為它是很多業結合起來,不是單一的業。也就是說業是不能抵消,只有透過懺悔才能夠改變,就是斷相續心。
第一段,我們先說明總相:第一個,繼承過去;第二個,開創未來;第三個,它是絲毫不爽,不能抵消。這是第一個總說。
一個人會痛苦,他只有一種情況
淨界法師
我們現在都把所有的責任都推給業力,你會痛苦:這是我業障重,不是!因為你打妄想,應該是這樣講。
因為業力給你的痛苦是一時的,它是刺激性的痛苦、它是感官的痛苦,那你的痛苦為什麼會相續呢?因為你不斷的去想它,而且你做負面的思考,展轉相續,這最可怕了。其實業力給你的刺激只是一剎那而已,就像佛陀說的:它射出第一支箭,是業力這一塊給你的,但是後面的第二支箭、第三支箭,是你的妄想,你的名言安立很多的想法,然後你自己讓你自己痛苦。
所以一個人會痛苦,業力的比例不高,一個人會痛苦只有一種情況:就是你很會打妄想!你有豐富的想像力,但是不幸的是你墮入的都是負面的思考,所以你很痛苦。所以不要把所有的痛苦都歸咎於業力,它只佔一部分,它只是佔前半段而已,後面的相續,都是你的打妄想,安立出來。
所以這個加行位的菩薩,他靜下心來以後,他觀察這個一切法:其實都是你的徧計執。所以他把業力以外的依他起保留下來,他把業力以外的東西,徧計執,觀空——徧計本空,依他如幻,他只保持業力的假相這一塊,保留下來,因為它還有用處,後面還有用,但是他把自己妄想分別,所安立的這一切法都破壞了。
一切都是我們自作自受
如瑞法師
我們看到那麼多的經書,裡面都是告訴我們覺悟的方法。佛教的經典是非常浩瀚的,分三藏十二部,從內容來講不出戒、定、慧三學。
「戒」就是告訴我們怎樣來節制、克服自己的煩惱,怎樣來淨化我們的心靈,提陞我們的道德。有了戒的修行,還必須能保持下去,如果沒有定力,一遇到外境就被它所轉了,所以就要修定。而定,一定要先從不做惡事開始,能保持不做惡事才能產生。當心平靜下來以後,智慧就爆發出來了,所以佛教裡讓我們覺悟,更多的是引導我們要爆發內在的智慧,內在的能量。
佛說你們和我都一樣的,都具足無量的智慧。但我們現在為什麼沒有?因為我們今生起貪瞋癡。以此類推,過去生中是不是也起貪瞋癡啊?正是因為內心的貪瞋癡的原故,我們的智慧才不能顯現。
我們一生中會遇到很多不滿意或滿意的事情,這是誰造成的?不是佛安排的,是我們的思想、語言、行為不斷地創造著新的自我,這一生一個自我,下一生又一個自我。所以,我們不要埋怨老天不公平,一切都是我們自作自受的。世界上還有沒有比自作自受更公平的?沒有。實際,最公平的就是自作自受。不要說同樣的年齡,甚至弟兄兩個,為什麼命運不同?因為個人有個人的前因後果。
我們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就不要說某某人作惡多端,結果還在那兒享受。你不要看他今生的表相,他過去世的福報今生享受,他現在所作惡的果報還沒有到來。所以,我們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能透過現象來了解本質。
業障並不是障礙我們的關鍵
淨界法師
其實我們不能怪業力給我們痛苦,業力它只做了一件事情:它把你的業力現出一個相狀,可能快樂的相狀,也可能痛苦的相狀,但是它可沒強迫你去接觸它,是你自己要去攀緣這個業力,所以你才跟它感應的。所以從佛法的角度,我們不能夠去怪業力,因為業力雖然是可怕,但是業力它不能主動的攻擊你,它只能夠被動的現出相狀,是你要攀緣的,是你自己要跟業力感應的,沒有第六意識的攀緣,第七意識的執著,業力怎麼會對你有產生干擾呢?
從資糧位到成佛,他的心態轉變,第六意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六意識,完全在第六意識。我們看得出來,我們從資糧位到加行位,佛陀並沒有強調說:哪一個人業障重,這個人要經歷久一點(解脫困難些);哪一個人業障輕(解脫就容易些)。佛陀基本上是不從業力的輕重,來判斷一個人成敗的,完全看你這個人的心理素質,你的觀照力,因為「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一個人會活得痛苦,你會活得痛苦,業力的因素其實不大,就是你這個人攀緣心重——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你攀緣心重(分別執著心),你自己要去招惹業力。
第八識你是不能攪動它的,它裡面有很多很多的業力在睡覺,你最好不要把它喚醒,對你很不利的。那麼你一天到晚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把第八識的業力喚醒了,你是沒事找事吧。所以你一個資糧位的菩薩,盡量的沒有事要把心收起來——都攝六根,好好的念佛、念法、念僧,就是你不要去招惹業力,是這個意思。所以你第六意識起攀緣的時候,你就是業障深重了。
那麼當第六意識:「諸佛正徧知海,從心想生」,欸,這個人有無量的功德莊嚴,就是靠第六意識的憶佛、念佛。所以你看佛法很少談業力這一塊,因為它不是主角。你第六意識操作得當,你可以讓業力沉澱下來,你變成憶佛念佛——諸佛正徧知海,創造未來的功德莊嚴;你第六意識如果失控,你就去攪動業力,你就把你自己給害了,所以關鍵成敗在第六意識了,問題在這。你第六意識不收心,那你就會把無始的業力給攪動起來了,那是你自找的;你第六意識收心,第八識的業力,就沉澱下來,就帶業往生了。
所以業力也不是那麼可怕,看你怎麼去操作它。
業力靠什麼改變
達真堪布
從前,嘎達亞那尊者附近住著一個屠夫。尊者告訴屠夫別殺生,殺生有嚴重的後果,讓他持不殺生戒。但是屠夫說,我就靠此維生,否則我沒有生活來源,不能生存,所以我做不到。嘎達亞那尊者問他,能不能做到晚上不殺生。他說平時我晚上也不殺生,只是在白天殺生。尊者說,那你就受這個戒,發誓發願晚上不殺生。於是屠夫就受了這個戒,在嘎達亞那尊者面前發誓發願晚上不殺生。
屠夫死後,墮落孤獨地獄。嘎達亞那尊者用神通觀察,看到他白天在孤獨地獄熾熱的鐵屋裡,感受地獄的痛苦。到了晚上,熾熱的鐵屋就變成了無量宮殿,他被很多天女圍繞著,享受天人的福報。
你看,僅僅受持晚上不殺生的戒,都有這麼大的功德。所以你如果實在做不到不殺任何眾生,就發誓發願「某某時間,不殺某某眾生」也行。偷盜、邪婬等惡業也是,任何時候都不造這些業做不到,你也可以在諸佛菩薩聖誕日,正月、神變日這些日子裡,發誓發願不偷盜、不邪婬,這樣也有一定的功德。這雖然不是一個完整的斷惡,但也是一種斷惡。斷惡不僅僅是不做,而是從心裡發誓發願,要下決心做決定,有這個決心才是斷惡。
佛慈悲,教給我們這麼多善巧方便。我們還有什麼做不到的?我們就是不肯下決心,不肯精進認真。如果我們真的能下個決心並堅持,成佛一點點也不難。但我們總是自欺欺人,自己欺騙自己,自己糊弄自己。那麼虛偽的學修,很難成就。
你若是真想解脫、真想成佛,斷惡行善不難。這些都是我們的習氣,你一點點也不對付,那肯定是無法改變的。你去對付它,去降服煩惱,克服惡習,很快就能對治、能降服。有決心就行了,關鍵是我們不肯下決心。降服煩惱,克服惡習,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有點難,你去對付它,一次、兩次、三次、四次會有點難處。五、六次就沒有什麼難的了,很容易對治,很容易降服。
無數眾生根本沒有遇到佛法,根本不懂因果,他們永遠都沒有解脫的機會,連這個可能性都沒有,多麼的可憐!我們現在真的非常幸運,非常有福報,遇到佛法,懂得因果,可以取舍因果。這樣我們能解脫、能成就。這是多大的福報,一定要珍惜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