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佛弟子修行的根本
淨界法師
基本上,身為一位有情眾生,我們內心中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希望離苦得樂。基於離苦得樂的心情,我們開始修學善業,但善業有兩種的差別:
一、外道的善業
若自己在行佈施、持戒、忍辱時,心向外追求,這樣的善業是一種福報的力量,這福報雖能帶來暫時的安樂,但對內心的煩惱與罪業,並沒有對治的力量,所以並不能產生解脫的功德,這是外道的善業。
二、聖道的善業
當修習佈施、持戒、忍辱時,是從內心的「道」所發動出來,這善業本身不但能給自己帶來快樂,還會從內心中產生解脫的功德,調伏自己的煩惱與罪業。所以佛弟子與一般外道修習善業的最大差別,在於佛弟子內心中有三皈依的基礎。若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基礎之下修習善業,這善業就變成有解脫的功德,所以佛弟子所修習的善業稱為波羅蜜多,它能運載我們到達彼岸。
以下講一個經典的譬喻,使大家瞭解這兩種善業的差別。
佛陀在經典上說,在一個廣大的草原上,有兩個牧牛人,各自領了很多的牛在吃草,後來草逐漸被吃光,他們必須渡過恆河到另一處草原上放牧。第一個牧牛人並沒有正確的方法,來引導這些牛過河,他見到恆河寬廣,水流湍急,就用鞭打強迫的方式,迫使牛衝過恆河,結果有一大半的牛淹死在急流之中,這個人缺乏引牛過河的方法。
另一個牧牛人非常聰明,他先尋找恆河兩岸距離最近,而且水流最平和之處。他把牛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強壯的牛,他讓這些牛先衝過恆河,這群牛衝過恆河後,滿意的在對岸叫著;這時次等強壯的牛就有信心了,在得到鼓舞後,也一鼓作氣,衝過恆河到對岸;最後剩下羸弱的牛,見到大部分的牛皆已過河,輸人不輸陣,牠們也提起勇氣,衝過恆河。結果全部的牛都安全到達對岸,在豐富的草原上,得到所需要的糧食。
佛陀開示說,佛弟子想要離苦得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佛法稱之為善巧方便。外道也想離苦得樂,但沒有正確的方法,他們沒有三皈依的引導,所以修行的功效,往往事倍功半。佛陀說外道的修行是盲修瞎練,因為他們雖想離苦得樂,但卻不知道方法。
佛弟子在離苦得樂的目標中,有正確的方法引導,而這方法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不論修習五戒十善、四諦十二因緣法或六波羅蜜,都要以三皈依為基礎,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一位佛弟子所修的善業,若不與三皈依相應,則這是外道法。
所以皈依在佛教的修行中很重要,因為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道」,若失去這個「道」,離苦得樂就變成不可能,因為缺乏得渡的善巧方便。
--《三皈五戒:皈依的意義與方法》(節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