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土法門修行關鍵--發願

大安法師

舍利佛,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佛說阿彌陀經》

發願,在我們的生命當中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要勸勉發願?因為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建立起來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每一願,都是願我們眾生到極樂淨土去的,對應著阿彌陀佛的願海,我們也要發出跟彌陀大願相應的願。他願接引我們去,我們就應當呼應——我願意往生。

願要發自真心,真心的願發出來就會產生一種力量。阿彌陀佛建立淨土是由他的願力建立的,十方世界的修行人、菩薩成就佛果,也是由願力來推動的。就是通途佛法修菩薩道,也得發菩薩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一種動力機製,是一種指向目標的一種坐標。那麼,我們每個人(即凡夫)在三界裡面輪轉,實際上也是由於我們的願來決定的。

所以,無論是世間的這樣的情況,還是出世間的解脫,都跟願有關係。願,影響我們的行為;願,影響我們最終的歸宿。

從《高僧傳》上都能夠看到,這個願都不能隨便發,你就是隨隨便便開玩笑發的願,都是會兌現的。

曾經有個比丘,他就是修行了幾十年,也覺得是不是能解脫啊,也沒有什麼把握。他有一天行腳到山上,他正好山下看到有一位大將軍非常有勢力威風,他就對著那個大石頭說:「我如果今生不了道,今生能夠得道當然好,今生萬一得不了道,願來生做一個大將軍」。他就對著石頭發了一個好像開玩笑的願,還真的他今生沒有了道,因為你靠通途的方法要了道太難了,你必須要斷見思惑,你才能夠不在三界裡面了。開悟了都不行啊!開悟了,如果你見思惑沒有斷,還有後有,還要投生,所以這位比丘真的是一轉身就做大將軍去了。

還有的記載是,有的出家人接受了一些施主的供養,施主供養了一輩子覺得不好意思,人家施主問:「你願不願下輩子到我家來啊?」 他只是點個頭,好了,到臨命終舍報時,一下子就過去了,他要報恩啊。所以這個願不能隨便發的。

對淨土行人來說,你千萬不要去發:下一輩子我要出家,我要做大法師,我要這個,廣修佛法,這個你都不要去發這個願。就是發願生西方極樂世界。

所以佛也在告訴我們,一定是願生彼國,沒有第二個願,目標非常單一。我們念的每一聲佛號,內心深處都是包含著願生彼國的信息,絕對不能包含著要開悟,要得神通,要這樣要那樣的,那就不正確了。

所以「應當」兩個字,特別是包含著信心,你有深信,再發願,有深信切願,你就絕對能夠往生。

蕅益大師說:深信切願,臨終十聲乃至一聲,都能往生;得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如果你不具有信願,只是把這個念佛作為做功夫來使用,那麼你縱然功夫念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的水平,你也往生不了,亦無得生之理。所以發願是非常重要的。你只要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絕對能令我們往生。這個願,就改變了我們凡夫的一種心態,這種改變馬上就會感應到。

這種感應我們可以用個比喻,比如:阿彌陀佛已經成就的四十八大願,就是一個大磁場、大磁鐵,他能夠有很強的攝受吸納的功能,在整個法界都有吸納的功能。但是這個大磁鐵,他能夠把那個針吸過來,但是對一根草,它不產生作用,是不是?它不同質。對一塊玉,也產生不了作用。

那你想想,如果我們發的是凡夫的心、五欲六塵的心、求人天福報的心,就好像一根草,一根草跟大願的磁場,它產生不了吸攝的功能。那麼,如果我們當下聽聞淨土法門,在信心的情況下,真的從內心深處生起了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願,你當下的這顆心,就從一根草變成了一根針。你變成了一個針,馬上就跟這個大願的磁場產生一種吸納的關係了,所以你的往生就非常自在了。如果你還是一根草或一片玉,比如那塊玉,就是他修其他的法門,修得很清淨,很有功德,但是你還是一片玉,雖然是比較透明,但你還是跟往生無緣哪!

所以淨土法門不在於你的功夫,你的功夫就是到了阿羅漢的水平,如果你不發願,你也去不了極樂世界。發願就是轉變一種心態,跟阿彌陀佛的願產生同質對應,吸攝的關係,所以這就是重視發願的一個重要的原理。

但是要注意,這個願一定要從內心發起來呀!不是念給其他人聽的,說:「啊!我願意往生」,真的阿彌陀佛來了,就說「哎呀,不行啊!我還得要告幾年假呀!」那這個願就有問題了。

這次我們在人才培訓班上,最後大家談體會,讓大家表演一下。其中有一位居士,她就念蓮池大師的《西方發願文》,她念得非常懇切,跪在那兒念,都念哭了,她用她全身心的力量來念《西方發願文》,念得非常好。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理事具備,非常好。大家要從內心,懇切地把這個願心發出來,這樣我們就被阿彌陀佛的願海所攝受,我們就已經回歸到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海了,就決定能夠往生。


信願的力量要敵過貪戀塵勞的愛力

大安法師

只要將猛,不怕賊強。若果希求心切,繫念心專,則貪戀雖重,自然漸漸輕微,亦當往生。如舍銀取金,舍魚取熊掌,則亦何難之有?第恐願力不敵愛力,佛念不勝慾念,悠悠忽忽,半信半疑,則吾末如之何也已矣。——省庵大師《省庵大師遺著·西方發願文注》

貪戀塵勞疑。這個問題是:有人對西方淨土也好樂、也希求、也念佛,但是世間的心還很重,貪戀塵勞。塵勞就是五欲六塵,關心世間的家親眷屬、恩恩怨怨,這些心還很重。那能不能往生呢?

這實際上也是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省庵大師回答特別的有智慧,他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這句話怎麼理解呢?這個「將猛」,就是帶兵的將軍如果猛的話,就不怕對方的力量強。

在部隊的人都有一句話,帶兵的這位將軍是最重要的。兵力能不能打勝仗,決定在指揮長。就是說,一隻老虎帶了一群羊,這群羊也成為老虎;一頭羊帶了一群老虎,這群老虎也變成羊。這是部隊裡面的一個規律。

現在只要「將猛」,這個「將」指喻什麼呢?就是指信願。只要信願真的是從你內心深處生起來,這就說明很猛,很猛利。雖然你念佛的功夫不是很大,但由於你的將猛,你的功夫也跟得上去,就不怕你的賊——煩惱的心,劫持我們的功德法財。貪戀塵勞、世間心重,都是賊。但不怕,你只要信願非常猛利,就能夠壓過它。

這裡進一步說,如果你真的希求淨土的心很懇切,繫念名號的心很專一,那麼,你雖然貪戀世間五欲六塵的心還很重,但是在兩軍對峙當中,由於信願的「將」很猛,你貪戀塵勞的煩惱自然會漸漸地輕微。雖然還沒有斷,但漸漸輕微,在兩軍對峙當中,你信願念佛的力量在還是佔主導的,那麼你一定可以往生。

而且,信願屬於般若智慧的範圍,等你念佛真正上了軌道,你會進一步理解,世間有什麼值得貪戀的呢?世間的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沒有一項是真實的。你來到這個世間,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去,「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更何況你所貪戀的世間的五欲六塵,哪個能給你真正的快樂和幸福呢?

你經過一比較,慢慢信願念佛,對極樂世界越來越了解了。在比較當中,極樂世界就是黃金,世間的五欲六塵雖然你看得很重,就像白銀,你一比較,你還會取黃金,而舍去白銀嘛。魚和熊掌相比較,熊掌更好,舍魚取熊掌嘛。

這是對貪戀塵勞的人,是這麼比喻。對不貪戀塵勞的人來說,世間的五欲六塵,三界就是火宅,就是茅坑,就是牢獄,哪能生起一念貪戀之心哪?趕緊離開呀!

所以,信願的將軍很猛,你就能夠往生。

就是怕你信願的力量敵不過貪戀塵勞的愛力,願力不敵愛力,你貪戀的心太強,佛念不勝慾念。你慾望的念頭太高漲了,你念佛都念不下去了,念佛都被慾望的念頭給衝跑了。再加上你「悠悠忽忽,半信半疑」,這就說明你的「將」不猛。「悠悠忽忽」就是自己懈怠放逸,覺得自己生命還很長,念佛以後再說。而且念念呢,好像有時候相信,念一念又不相信,懷疑心很重,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

我們與生俱來就有懷疑,貪瞋癡慢疑,疑是我們的根本煩惱之一。對這個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超越的一個法門,我們常常內心生起懷疑,尤其看到滔滔天下,芸芸眾生沒有幾個念佛的。你對那些沒有念佛善根的人去談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不僅不相信,還會生起誹謗之心,還會覺得你念佛很迷信、很另類。你看到這些不信的人越來越多,你也在懷疑,大概是不是真的自己頭腦有問題了?他們是正確的?如果這樣,那也真的就很難往生了。


三大輪迴之根

倓虛法師

今先說輪迴二字之義,這輪迴之義就是人間所共知的一句俗話,乃說輪過來又回過去的意思。若問云何是輪過來回過去的呢?你要觀察,世界上種種樣樣,無一不是輪過來回過去呀!且看這天上的日月,其晝夜間輪過來回過去;又這一年的四季春夏秋冬,亦是輪過來回過去。若簡單的說,就叫輪迴。若這樣的觀察,這世界上無一事一物不是輪迴,今只說六道輪迴——

這六道乃是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此謂之六道。

因什麼有此輪迴呢?這六道所說的是果,當然要問其因。由有因,必有緣;有緣,必有果;有果,必有報。

這因緣果報,是根據何來?乃是根據人心而來。這人心來的是什麼呢?來的就是迷惑。

什麼是迷惑?迷惑,就是貪瞋癡三毒:所謂貪毒,貪不正之名利;瞋毒,瞋無理之忿怒;癡毒,癡不明道理之是非。此三毒俱備,必造殺盜婬三惡業:殺業,殺害生命;盜業,不與而取;婬業,姦淫婦女。造此惡業,必成三災:一名刀兵災;二名饑饉災;三名雜病瘟疫災。若造惡業過重者,可能造成水火風大三災,不易避免。

此惑、業、苦三道為輪迴之根,以其迷惑必造業,造業必受苦,愈受苦愈迷惑,愈迷惑愈造業,愈造業愈受苦,於是輪迴無已,受苦無休。感動諸佛無緣大慈,又諸大菩薩同體大悲,共駕慈航,以救諸苦,苦勸眾生,速修戒、定、慧之三學,對治貪、瞋、癡之三毒,戒止殺、盜、婬之三業,以減大小三災之苦。

由戒、定、慧三學有緩急不一,則貪、瞋、癡減去的有多少不同,於是而有三善道、三惡道之分,成六道輪迴之別,乃全是根據戒、定、慧修學之緩急及多少而定之。

此戒、定、慧三學,有世間之戒、定、慧,有出世間之戒、定、慧,有世出世間之戒、定、慧。

今略說世間的戒定慧,先學三皈之戒體,次學五戒之戒相。其戒相受之可多可少,能受一戒、二戒,則來生不失人身,其壽夭、高卑由戒多少而定。又世間之禪定,有九次第定,分而言之,四禪八定等分,若修有成效,當能升天,天有三界二十八層天之階級:此皆世間之戒、定、慧,只享世間之福,未出出世的戒定慧,其戒體仍是三皈,戒相二百五十條,條條皆是保護戒體,故永免輪迴之苦。

又世出世間的戒定慧,其戒體仍是三皈,其戒相有三聚淨戒及十重四十八輕。唯一的重在保護戒體,不見輪迴之相。戒經所謂「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是也。其禪定功夫無出無入,所謂那伽(譯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平日送客迎賓、搬柴運水皆在禪定之中。所謂慧者,《般若》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又《法華經》云「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此皆名成佛之智慧,唯是佛知。佛見此三種三學,唯此世出世間的三學為究竟。

就按這世間的三學,雖然皈依三寶,但得戒體,未受戒相,不能保護戒體,不過是修世間的福,縱然有受戒相的多是有名無實,果然能持淨戒即是菩薩了。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因未受戒相,就是不肯離開世間的思想也。就是因世間人的耳聞眼見等總未離開世間,自己甘心承認我的身體總歸生(生活)、住(住世時間)、異(幼而壯、壯而老)、滅(消滅於地下),又我所創成的依止事業當然是成(成就)、住(住的時間)、壞(是衰敗)、空(歸無所有),這是逃不開的,甘心自認,那就無可如何了。若出世的三學,就能超凡入聖、永免輪迴及生老病死等苦。若世出世間的三學與前二種三學就大不相同,應要如是知見這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自已一個完全的清淨法身,與三世諸佛同體同住一個常寂光中的世界,這是人人有分的。

若以此佛法為妄誕不可信,也可以參考在佛法未來中國時,我中國的聖人也是這樣的說法,無非是名相不同、作風不同,這義理是一樣。這兩處的聖人,距離、時間與空間太遠又太遠,當然不是兩面核計好了來騙人。就按中國的聖人所說,「君子之道費而隱,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如是之說可為證。信了可信的是不約而同,可見是同一義理了。


八種方法使淨土法門成就

在過去好多祖師大德,為眾生示現一生勤苦辦道,一生成就,從今走上永恆的快樂,證到佛心。而我們所學到的淨土法門,也即是用最快的速度來修學就能夠即刻成功。

在華嚴經裡,普賢菩薩教導善財童子,以及華嚴海會一切大眾和未來世現在這些眾生,必須修學普賢行的十大願王,迴向必須生到極樂世界。使我們眾生不再受歲月的蹉跎,現生就能完成成佛的大願。

所以祖師大德以言語為我們道破,在長夜黑暗之中看到月光的歡樂無比,而為我們塑造了容易成功的妙行,使我們一生中受用無窮。

在這八種悟道之中:

第一種是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作為我們學道的通途。我們學佛,學佛法是為一生之中了生脫死,而後救度百千萬億眾生,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做為我們學道的通途。

第二種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做為我們淨土的正宗。藕益大師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好多修淨宗的人都聽過祖師說過的這句話:

能否往生,全憑心願有無。品位高低,全憑持名深淺。

但是好多人漏了祖師所說更切要的一句話,他說:

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

大家人都明白有信願,就能生到板樂世界去。持名持得越深,品位就會越高。但是怎樣才能代表我們信真願切,其實祖師已經說明了,非持名妙行,就是說非持著阿彌陀佛名字不可。才能證明我們有信有願。

在過去大家喜歡參禪的時候,把那些只會說說,沒有去行的人稱作口頭禪。而我們一生幸運的認識到佛法,而且聽到一生成佛的淨土法門。希望在極樂世界蓮國之中證明這點溫馨。但是無實修的話,那就成了口頭淨土了。

所以,從今而後不再猶預,讓心內堅定的信念成為生命中彼此的選擇。故此祖師對我們說以深的信願,持佛名號,做為淨土的正宗。

第三種是以攝心專注而念,做為我們下手的方便。祖師教導我們都攝六根,用眼耳鼻舌心意來專念著佛的名號。做為下手方便。

文殊菩薩在《楞嚴經》對阿難尊者說:

此方真較體,清淨在音聞。愛得三摩地,須從音聲入。

文殊菩薩已經為我們這個時代人點明了,此方即是我們所處娑婆世界。要得到真心,佛心,證到佛三種心出來,開發如來藏,必須從音聲著手。這世界的人在六根眼耳鼻舌心意裡,最靈敏的是耳根,即是緣耳,耳能聽十方,東西南北,上下左右,以及任何方向,一個人在跟我們說話,樓上的人說話我們聽得明,在樓下說話也聽得明。

但是我們的眼就沒這樣靈敏。舌也沒這麼靈敏。鼻也必須近處才能聞到,遠了也無能去分別。這身體要有接觸才會明瞭。在意識之中也無耳根這樣廣大。所以菩薩為我們說明以耳根做為入道的方便。

其實說起來就是口念阿彌陀佛給耳聽,當耳聽到時心必然在記。在這時候佛名號在心明明瞭了,心歸一處,自然會舍掉無量煩惱,而得大清涼。

第四種說到的,以折服煩惱為我們修心的要務。通常,每一個修道之人最先入手是斷除煩惱。倘若沒有斷除煩惱,就是有天大神通,也會失去一切意義。如阿修羅王一手就能遮月,造成月食。但是煩惱未斷,身心無法感到安樂。故須折服煩惱是做為修心的要務。

第五種之中,是以堅持四重戒法。佛臨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說佛不在世時,以什麼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戒為無上功德本,能生一切諸善法。我們念佛法門的人,如果不持殺盜婬妄,就是有甚深禪定功夫,也是會轉輪生死的。所以戒法相當切要,必須持得非常莊嚴,在這一生中就能超出六道輪迴。

第六種之中,是以種種的苦行做為修道的助緣。佛在最後一部經典中對我們說:依義不依語。在現今社會中,眾生愛做到苦行是相當困難的。其實祖師對我們說,種種苦行助道是會讓我們的心堅固,不退轉。解義出來也即是要我別執著享受快樂,也就是這樣。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必須做一些有利於眾生的事,有利於使我們道心堅固的事,所以祖師才說這種種苦行來堅固我們的道心。

第七種之中,是以一心不亂,做為我們淨心的歸宿。修煉念佛三昧,三昧譯做正受正定。我們這心能一心不亂,在修煉一心不亂,以期功夫成片。當我們念十聲佛名號成片,百聲乃至千聲不起任何念頭,而完全心放在阿彌陀佛的時候,慢慢地就成片。所謂成片,就和種田一樣,一片連著一片,成一大片綠綠油油的,這時就會成一心不亂了。

第八種裡是以種種瑞相做為往生的證驗。通常修道的人都是相當執著,感應和境界而障到聖道,但是境界有善惡分別。當善境界來時,我們心神一分散即刻消失了。當惡境界現前而我們要他消失,卻在面前難以消失。使我們感到相當煩惱。

在我們這地區有一個人,喜歡讀金剛經,抄金剛經,一次在家裡抄金剛經的時候: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孤獨園,與大比丘眾、、、。這樣抄下去,當他抄到心歸一處時,精神相當集中。驟時,周圍的環境變成了祗樹給孤獨園。他自己內心感覺到相當歡喜,沒想到佛陀大慈悲加持著他,使他人身在佛講經的場所,祗樹給孤獨園,而且看到了種種的景色。在這一念之中生到了歡喜心,即刻祗樹給孤獨園隨即消失去了。

他恢復了原來在家中抄經的現場。他這瑞相是一件好事,所以作為他辦道的信心,也是如來給他的信心,但是他不執著。

楞嚴經佛對我們說:不作聖解,名善境界,若作聖證,即受群邪。

當善境界也好,惡境界現前也好,我們不作聖解,不可認為我己經超凡入聖了。我們應該這樣想,我們離超凡入聖還是遙遠的事,我們不過是一個凡夫之人。倘若認為是聖證,即即受群邪。而沒有這樣想的時候,名就是善境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