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巴尊者
佛教的浪漫愛情故事
久遠劫前,有一位婦人,結了婚。那時候有佛出世,婦人聽說 佛教導脫離一切苦難的方法,於是也想去聽 佛開示。但婦人的老公不相信,也不準婦人去聽法,婦人始終都沒有見到佛。於是婦人心中就起了這樣的願望:「願來世嫁給能讓我學佛的老公。」
於是接著連續許多世,她都嫁給同一個老公: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和她生生世世一起學佛。
有一世,這婦人厭倦了女身,發願來世能成為男人,於是她從此開始成為男人。那她原來的老公呢?從此和“他”生生世世成為法友,一同學佛,一同修行。漸漸地,他倆開始得到成佛的授記,原本的老公先學佛,所以得到的授記也是先成佛。
早已轉女成男的“後學者”,一直都特別地精進,原本應該晚一點兒成佛,卻因為十分精進的緣故,超前了先前的伴侶而成佛。
沒錯,久遠劫前那位婦人,成佛後就是我們的教主 釋迦牟尼,而那位能讓她學佛的老公,將在未來成佛,號為 彌勒。
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生生世世互相扶持,這才是浪漫啊!
但是請注意:
久遠劫前,並沒有 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所以只好發那種來世嫁給好老公的願才好學佛;我們現在可以發願往生淨土,發這種實際的願,才比浪漫更浪漫!
這世間,最浪漫的事,不是愛情裡的生死相隨,一生苦等.
這世間,最浪漫的事,是牽你的手,領你到輪迴的出口,如果你迷路了,丟失了,來世,不論經歷多少世,也要找你回來.
-------索達吉堪布
悉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王妃往世因緣
因緣決定性別
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的宿世因緣
(網文經整理後轉貼)
佛在世時,彌勒于釋尊座下出家為僧
二千五百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降生在印度迦毗羅衛國,彌勒菩薩亦隨之下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號一切智。自從世尊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名聲傳遍了五印度。那時彌勒菩薩忽有所感,認清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即捨棄了世間一切,歸投世尊座下出家為僧,聽佛開示,證無生忍。
釋尊為彌勒授記作佛
一天,佛在王舍城靈鷲峰上,與彌勒菩薩授記作佛,說了一部《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經中講到彌勒菩薩的事跡時,佛對優波離尊者說:「卻後十二年二月十五日,還本生處,結跏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艷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時諸人天,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跏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與諸天子各坐華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其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言:『彌勒上生已知,未來下生是何種境界?世尊!能為說歟?及諸在座,皆願樂欲聞?』
當時世尊應舍利弗之請求,就將彌勒下生成佛的境象對大眾分別解說,這就是《彌勒下生成佛經》。這部經的內容,將娑婆世界的國土,及未來彌勒下生的時候,八相成道、說法、度生,與及其國土名安樂世界,都說得很詳盡,且在本文末後再說。
另《授記經》云:『汝彌勒受我記後,將來成佛度脫人天......未來度生事業,完全負荷於汝』。這是釋迦牟尼佛當眾對彌勒說的,也就是彌勒位居補處,當來在此成佛的證明。
《彌勒本願經》記載釋尊與彌勒的宿世因緣
其實釋迦牟尼佛與彌勒菩薩累劫因緣甚深,往昔因中曾互為師徒,今生又為師徒,只因兩人願力不同。
在《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中,佛對阿難言:「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頭 目手足身命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土布施與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
阿難白佛:「彌勒菩薩以何善權得致佛道?」
佛言阿難:「彌勒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體,叉手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說此偈言:
『我悔一切過。勸助眾道德。歸命禮諸佛。令得無上慧。』」
佛語阿難:「彌勒菩薩以是善權,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阿難,彌勒菩薩求道本願,使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婬怒癡不大,慇懃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
佛語阿難:「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於婬怒癡不以經心,正於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菩薩本願所致。」
佛告阿難:「菩薩有二種莊嚴,二種攝取。所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彌勒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我以十法得證菩提。云何為十?一者能施所愛之物;二者能施所愛之妻;三者能施所愛之子;四者能施所愛之頭;五者能施所愛之眼;六者能施所愛王位;七者能施所愛珍寶;八者能施所愛血肉;九者能施所愛骨髓;十者能施所愛支分。是名為十。我行此法,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從上經文可知,彌勒菩薩本來比釋迦佛早四十劫發無上道心,但因彌勒菩薩不樂修苦行,喜修易行道,行菩薩道時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國。反之釋迦牟尼佛以本願力故,樂修苦行,喜修難行道,行菩薩道時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因此釋迦牟尼佛以勇猛精進力故,超過彌勒菩薩九劫,於賢劫中成第四尊佛。
《大智度論》記載釋迦與彌勒的宿世因緣
另外,在《大智度論》中記載了彌勒菩薩與釋尊的一段宿世因緣。
彌勒過去雖然值佛修行,但是他貪著名聞利養,求名利無厭,常奔走於豪門權貴之家,不樂修行。後來遇日月燈明佛教他修唯心識定,觀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使他明白到一切處境無非心識之所變現,觀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如夢如幻,無一真實。使求名利的心,歇滅無餘。
後來彌勒與釋迦兩位菩薩一起在弗沙佛座下修行。
弗沙佛觀見彌勒善根已熟,但其弟子善根未熟;而釋迦善根未熟,但其弟子的善根已熟。
弗沙佛思惟:「度一人容易,度多人難。」遂決心度釋迦先成佛。
弗沙佛欲使釋迦菩薩早成佛,於是在雪山 的寶窟中入火光三昧,等待釋迦菩薩到來。
釋迦菩薩上山採藥,見佛坐寶窟中放大光明,法相莊嚴,心生歡喜敬信,即翹一腳而立,合掌向佛,一心諦觀。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釋迦菩薩七日七夜以一偈讚佛的功德,令他超越彌勒菩薩九劫成佛。
釋迦是娑婆世界賢劫中第四尊佛,彌勒則是第五尊佛。彌勒現居於兜率陀天的內院,將來釋迦佛的經法滅盡之後,在距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成佛,故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彌勒佛度生情況
《彌勒下生經》記載:彌勒當來生於婆羅門中。長大後,觀世間五欲致患甚多;觀眾生沉沒在大生死海,甚可憐憫;自始不樂在家。
有一天,儴佉王奉上一座寶台予彌勒。彌勒受已,轉贈諸婆羅門。不料婆羅門把寶台拆開成若干份,然後平均分之。彌勒見此寶台於須臾之間被毀滅掉,了知一切法皆亦無常磨滅,故立志出家。
彌勒在出家當日,即於龍華樹下成佛。成佛後有三會說法:初會有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果;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果;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果。三會得道之眾,都是曾於釋迦佛法中種諸善根者。
凡於釋迦佛法中,如曾聞法、或曾念一句佛、或曾持一四句偈、或曾皈依、受五戒、或曾誦經坐禪、或曾於三寶中修種種善因,雖然未能了生死,但到彌勒佛出世時,人人都藉此種種善因而得遇彌勒佛,受其教化而證聖果,是故彌勒說法時,常稱讚釋迦佛的功德。
釋迦佛有慈悲願力,願在惡世度頑劣的眾生,故釋迦佛於五濁惡世的穢土成佛。彌勒成佛時的國土則充滿福德之人,人民豐樂安穩;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八丈;人常慈心,恭敬和順。國土殊妙,地平如鏡,金沙覆地,處處皆有金銀七寶,無有乃至微細土塊。由此可知,濁土樂土,皆是眾生共業所感。
釋迦佛曾咐囑迦葉尊者言:「大迦葉不應般涅槃,須待彌勒出現世間。因彌勒所化盡是我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
迦葉尊者現在於雞足山入定。彌勒成佛後,三會說法已,人民開始懈怠。彌勒見眾生如是,便領諸眾人來至此山中,諸鬼神當與開門,眾人皆見披著袈裟的迦葉骨身。是時迦葉出定,奉上釋迦佛所遺傳之金蘭袈裟予彌勒佛。然後上昇虛空,現種種神變後,即於空中滅身而般涅槃。
諸弟子見已問彌勒佛:「此是何人?似人而身小,身著法衣,又能作種種神變?」
彌勒佛告眾人言:「這是過去釋迦佛弟子,名大迦葉,苦行頭陀第一,得六神通大阿羅漢。彼時人壽不過百歲,以是小身能辦如是大事。汝等大身利根,為何不作如是功德?」大眾聞是語,歎未曾有。皆慚愧發大菩提心,勤奮用功。
所有的痛苦, 都是執迷不悟!「情」,也不過如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