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何正確運用十念記數法念佛

【印祖的十念法】

信眾:弟子平時用印光法師講得念十聲的方法記數,但發現記數時就不能專心口念耳聽了,要聽得清清楚楚時就記不住念到第幾聲了,請法師開示正確的方法。

大安法師:

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我們的心口要相應,它是我們心性、念佛一段時間才能夠產生效果的。如果現在,當我們念佛的時候,記數就聽不清,聽清楚就記不得數,這是由於我們心散亂所致。慢慢訓練,一定要做到三清:念清楚,聽清楚,記數清楚。

這三清一旦把握住,我們妄念就不會跑,我們念佛才念得清淨,才念得得力,才能念出法喜。

所以印祖的十念法,你慢慢地去做,不斷地反覆,不斷地反覆,記不下去再重新來,重新記到十。如果中間記數記不下去,說明你的念頭跑了,心猿意馬。念頭「念茲在茲」的時候,一定能夠記得清清楚楚。

從一到十,從一到十,這要慢慢訓練,不要氣餒,碰到這些情況不要放棄,如果你能夠這樣做鈍功夫,幾個月或半年以後,你就會知道,三清都能做得到的。

如何正確運用十念記數法念佛


法宣法師:印光大師十念法的正確念法

念佛有很多種方法,我大略地說一說我平常用功的方法,我最用攝心念佛、用計數念佛,我計數念佛是跟印光法師,印光法師的《文鈔》裡面教我們用三聲三聲四聲,我認為這位祖師是我們淨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師,他傳授這個法門給我們,教我們用這樣的方法,又稱十念法。

他這種十念法比其他的十念法很特別,不同其他的十念法,其他的十念法是一口氣念多少聲,你念十口氣當十念法。那樣念佛好不好?好!但是功夫可以持久嗎?不能夠。為什麼?因為你用一口氣要念很多聲,你很急,心很急,你的心定嗎?不能夠定,只能是一點點定。這樣你念久了,他那裡講一天至多可以念十聲,十念,多了就不行,超過了就會傷氣,身體就會有病。今晚我們討論一個問題,十念法,印光法師教我們的,這個方法不是他們那種方法,我今天分析一下,因為我們用一口氣這樣,我學著給你們看,很簡單,我們大家不妨研究一下、討論一下,那種十念法,你吸一口氣,你開始這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把你這一口氣念完為止,多少句?十句、五句、三句,看你的能力。如此你重復念十口氣,當時那幾分鐘你的心可能會定,但是再繼續這樣的話,你的心慢慢地就亂了,緊張了,因為氣促,辛苦,久了就不得力,這種十口氣的十念法。

但是印光法師教的十念法不是這樣的,是三聲三聲四聲。就是在我們靜坐的時候,一直這樣念,你念六個字的可以,四個字的也可以。我是這樣念的,我坐著,好象靜坐的時候,我們不出聲的,在心中念,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第二口氣又三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聲,到第三口氣時念四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三三四就共十聲。為什麼加上一個四聲呢?因為你的精神會集中在數字上,日子久了,你的心就定下來了。你不妨現在可以試一試。你這樣念,不要一口氣念多,像我現在這樣,用鼻子吸一口氣,一口氣念三聲,不讓他超過四聲,保持三聲,無論你的氣魄有多長,都不念四聲,就念三聲,第二口氣又念三聲,第三口氣保持四聲,你不斷地如此訓練,你的心就不會想東想西了。大家記住印光大師傳的這個方法,我就是用這個方法的,所以後來心就很容易定下來,以前用的方法還會亂。

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數目,你念佛念得久了,就會想東西,想這想那,人坐在那裡,手裡撥弄著佛珠,但是腦子在想其他的事情。這樣你就是自己騙自己,這樣念佛很難成就。所以說,念佛要念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是這回事。大家不要誤會了,這種念佛方法是叫做記數念佛。很多人有很多問題,我發覺現在的人不知道是講他聰明好呢,還是講他愚蠢好,我所講的話,講得這麼明白、這麼清楚,你們還是有人有疑問,他怎麼問,我碰到這樣的事,他說,“師父,我平時是這樣念的,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我講十念念佛,並不是叫你念念這樣計呀,我是叫你心中要知道這是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不是叫你“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一直計到十,是不是這樣計啊?你念阿彌陀佛,再加個十,阿彌陀佛再加個一,不就夾雜了嗎?人家叫記數,心中記住這個數目,三聲三聲四聲,不是叫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樣念。所以說不知道現在的人是說聰明呢,還是蠢,這麼簡單都聽不明白,如果這句話你都聽不明白,你不會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了。我教給你最簡單最容易你都沒本事領悟得了。

所以說你們大家不明白,念佛是用心計數的,最好不用念珠,你在靜坐的時候,最好不要用念珠,因為你會對念珠有依賴性,你對念珠有依賴性,你的心就不能清淨。念久了,你自然就無需計數,不用計數就自然進入了,久了你念到念而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就進入了正念。你有了正念就能夠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說,剛開始,我們要執著這個名號,久了成了一片就不會執著了,你不會執著於我現在有一個佛的名號。開始時要執著,久了就不執著了,進入了,成自然了。怎樣成自然了?就好象我們習慣了一件事,每天一起身,第一件事就想到吃飯,十二點了,吃飯,晚上要吃飯,要人叫嗎?不需要。時間到了,自然吃飯。就象你工作很忙,一想,還沒吃飯呀。要人叫嗎?不用叫。你念佛要念到這樣的功夫,不需要有人叫,自然就會念出來,這叫功夫。不是一日就成功的,要連續不斷地訓練。你有這樣的功夫了,才能自在往生啊。

所以說,學佛要清楚,這個是祖師教給我們的方法,我也是用這個方法。我用了功夫得力,所以我教給你們,我這幾年念了佛心裡沒有什麼煩惱了,沒什麼想的了,一坐下來就可以念佛。這個是念佛的好方法,這叫什麼?叫攝心念佛,正如《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我們用憶佛,憶佛就是想佛,想佛的相貌清淨莊嚴,念佛,你能夠有憶佛的功夫,你就能夠念佛,你憶不出佛,意思說,你想不出佛像的樣,你心中就沒有佛,你心中沒有佛,你念什麼佛?所以說,你想得出阿彌陀佛的樣,你就念得出阿彌陀佛,你就會念佛,叫你觀想,叫你想佛你想不出,正所謂說我們人業障深重。你看,我們印了許多佛像,很小張的,給你帶在身上,拿出來想,你們以後可以發心印小張的阿彌陀佛的卡片,裝在錢包裡,作什麼用?有空的時候拿出來憶佛、觀佛、想佛。不是用來保平安的。所以有的人拿佛像問:開光沒有?我們印這些小佛像是給你作什麼用的?就好象念佛這樣憶佛、念佛,以後你如果真的想念佛好好修行,你的錢包原來放著你女朋友的相的話,拿出來,又或者裝著你男朋友的相的,拿出來,丟掉,放什麼?放阿彌陀佛的像,阿彌陀佛就是你的親人,如果你這樣,想得多了自然就見到他了。你們天天想阿彌陀佛,想了三年都想不出個影子來。

 


印光大師十念法!

原文:

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須知此之十念,與晨朝十念,攝妄則同,用功大異。晨朝十念,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以一句佛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則可, 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縱日念數萬,皆如是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從朝至暮,無不相宜。較彼掐珠記數者,利益天殊。彼則身勞而神動,此則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時,或難記數,則懇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復攝心記數。則憧憧往來者,朋從於專注一境之佛號中矣。大勢至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捨此十念記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時。若靜坐養神,由手動故,神不能安,久則受病。此十念記數,行、住、坐、臥皆無不宜。臥時只宜默念,不可出聲。若出聲,一則不恭,二則傷氣。切記!切記!

(印光法師文鈔上卷——複高邵麟居士書四)[1]

白話文:

至於念佛,心難得歸到一處,應當攝住心神懇切地念,自然能夠歸一。攝心的方法,首先要做到至誠懇切(有改過之心)。心不至誠,想要攝心是行不通的。既已經做到至誠了,但仍然沒做到純一,應當攝住耳根認真地聽佛號。無論是出聲念還是心裏默念,都必須念念從心裏起來(非有口無心,心裏一定要有佛號,不光是從口出),聲從口中發出,音從耳朵聽入(每個字都要念的真切,只有聽清楚後,方才可念下一個字)。〖默念雖不動口,但意地之中仍然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聽時如在默念時也感覺嘴在動),如此攝心,妄念自然停息了。

如果妄念之波仍然湧動,就用十念來記數,則全身心的力量,施於一聲佛號之上,雖然欲起妄念,心力無暇顧及。這種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在以往宏揚淨土的人,尚未談到,是由於當時人的根基還很利,不須如此,便能使心歸一的緣故。我因心難制伏,才識得這種方法的妙處,捨棄這種方法不能成就。屢次嘗試屢次驗證,不是隨便主觀臆斷亂說的,願和天下後世鈍根的人共同學習,令萬修萬人去啊。

所謂十念記數法,在念佛時,從第一句到第十句,必須念得分明,還須記得分明。到第十句念完,又必須從第一句念到第十句,不可二十、三十地念。一邊念一邊記,不可以掐念珠(掐念珠易分心神),只憑心記。如果十句一氣念下來較困難,也可以分為兩口氣,即從一到五,從六到十。如果還是覺得費力,可從一到三,從四到六,從七到十分作三口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每個字都要念的清楚,聽的清楚)妄念無處落腳,這樣一心不亂的境界,時間長了就可以自得了。

須知這裏所講的十念,與晨朝的十念,攝妄念的道理則是相同的,而用功卻大不一樣。晨朝的十念,念完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號數的多少;十念法以一句佛號為一念;晨朝十念只早晨十念即可,如果二十、三十念,則會傷氣成病。十念法則是念一句佛,心裏知道一句,念十句佛,心裏知道十句。從一到十,從一到十,即使每日念數萬聲,都這樣記。不但能去妄念,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沒有一點停滯防障,從早念到晚,沒有不合適的。比起掐珠記數的,所獲利益有天大差別。用掐珠法時身體緊張而心神勞動,用十念法則身體放鬆而心神安定。

但做事的時候,可能難以記數,那麼就懇切地一直念。等事做完了,仍然重新攝心記數;於是往來遷徙之心,都跟從於專注一境的佛號中了。大勢至菩薩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人我們就不說了,像我們這樣的鈍根人,放棄這種十念記數的方法,想要「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太難太難了。

又須知曉的是,這種攝心念佛的方法,是即淺即深、即小即大的不思議法。所以應當至誠相信佛所說的話,切莫以自己智慧知見達不到就 生出疑惑來,致使多劫以來累積的善根,因為這樣生疑而喪失,不能究竟親自獲得實益,才是令人悲哀的。掐珠念佛,只適合於行走和站立兩種時候。如靜坐養神,因為手要動的緣故,心神不得安定,時間長了就會得病。此十念記數法,行住坐臥,都沒有不合適的。躺著的時候不可出聲,如果出聲,第一是不恭敬,第二是傷氣對身體不好,一定要記住。


學習印光大師《十念法》分享

吉虹虹講於2015年10月3日星期六晚 萬佛城大殿

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南無大慈大悲諸佛菩薩!

今天是吉虹虹,法號妙音和諸位結法緣,非常感恩再次有這樣殊勝的機緣和大家一起分享佛法。佛在《大集經》中講:「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淨土法門的修學信願行三,缺一不可。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中講:“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我今天分享的內容就著重在行,也就是持名。我本人是極鈍根的人,念佛的時候常常妄念紛飛,不得真實利益.後來有機緣學習了印光大師極力宣導的十念計數的念佛方法,受益匪淺,今天的分享就以此印光大師的“十念法”供養大家,共沾法益!     

印光大師所提倡的十念法是教後世末法眾生如何攝心念佛,去除妄念。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中有一段文字專門講攝心之法:“至於念佛,心難歸一。當攝心切念,自能歸一。攝心之法,莫先於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欲攝莫由。既至誠已,猶未純一,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亦仍有口念之相.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如或猶湧妄波,即用十念記數,則全心力量,施於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在昔宏淨土者,尚未談及。以人根尚利,不須如此,便能歸一故耳。(印光)以心難制伏,方識此法之妙。蓋屢試屢驗,非率爾臆說。願與天下後世鈍根者共之,令萬修萬人去耳。”

印光大師在這段文字裏教導我們攝心念佛首先要做到至誠懇切,我平時念佛的時候悠悠然,泛泛然習慣了,至誠心不容易生起來。印光大師在”文鈔”中告訴我們:“念佛,心不能歸一,由於生死心不切。若作將被水沖火燒,無所救援之想,及將死將墮地獄之想,則心自皈依。念佛,要時常作將死,將墮地獄想,則不肯切宜自懇切,不相應宜自相應。”換句話講:時時作臨終想,念念都是臨終十念,自然聲聲佛號都至誠懇切。有了至誠之心,再攝住耳根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妄念就停息了。如果至心稱念和攝耳諦聽還是伏不住妄念,就再加上十念計數.三重功夫施於一聲佛號,心力已經無暇再顧及妄念了。印光大師說他自己的心難制服,才認識到此法之妙處,願意和我們後世末法鈍根的人共同學習,令萬人修行此法,萬人得生淨土。

接下來的一段就是印光大師教授我們十念計數的方法:“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 “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  “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       

印光大師具體講了怎樣用“十念”計數。念佛的時候從第一句到第十句要念的清楚,聽的清楚,還要記得清楚.。每念一句佛號心裏都分明記得這一句是十念中的第幾句,數到十句後,再從一到十計數,不可以數到二十,三十。一邊念一邊記,只能憑心記,不可以數念珠。  如果從一句到十句計數覺得困難,就分成兩段計數,第一段是從第一句到第五句記得清清楚楚,第二段從第六句到第十句記得清清楚.。如果分成兩段還覺得困難,就用”三三四”的方法,就是十念分成三段計數:第一段是“一二三句”,第二段是“四五六句”,第三段是“七八九十句”,念到十句再從“一二三”計數。十念計數著重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以此方法念佛時間久了,妄念自然遠離,心自然歸一,功夫純熟,就會得念佛三昧。        

此十念念佛的方法總結起來就是”攝耳諦聽”和”十念計數”。再說簡單點就是”聽”和”記”,真真切切的聽,清清楚楚的記,這是攝心的要法。雖然只是聽和記,想做到並不容易。我自己念佛經常是從口中滑過,耳朵不但沒聽,佛號在心裏根本沒有著落。學習了這種念佛方法,就訓練用耳朵聽自己念佛的聲音,起初覺得很累,因為不習慣也沒耐心,沒聽幾句,念頭就跑了。後來也是借鑒了其他同修的經驗,我用耳機塞住耳朵聽自己念佛的聲音就特別清晰,因為耳朵塞住之後是向裏聽聲音,和平時從外面聽自己的聲音不大一樣,更容易攝心.戴著耳機即使在人多的場所念佛,耳朵也會將我自己念的佛號聽得清清楚楚。我用這種方法鍛煉聽力,耳聽的能力在一點點增強,而且戴著耳機念佛,還能幫助我從出聲念佛過渡到默念。因為長時間向內聽自己的念佛聲,對自己的音聲越來越熟悉,也越來越敏感,即使是默念,只要心中佛號起來,耳朵馬上就會習慣去聽自己的心聲。尤其是在大殿做晚課,開法會很多人一起的時候,戴著耳機念佛菩薩的名號,聽自己的聲音再加上用心計數,比較不容易起妄念。   

印光大師所講的三種計數方法我都嘗試過,發現”三三四”的方法最適合自己,我平時念佛就用三三四來計數。開始的時候只要求自己聽清楚第一句,“南-摩-阿-彌-陀-佛”,六個字每個字都念得飽滿,聽得完整,才念下一句。然後再聽清楚記清楚三句,前三句沒有妄念擠進來,再聽和記下面的四五六句,真正做到三個清楚就肯定沒打妄想,才繼續後四句。如果有妄念夾雜進來,數肯定就記不清楚了,從頭再來,能做到十句不打妄想再念第二個十句,第三個十句。念佛的功夫純熟是功夫成片,能十句不打妄想,十句已經自成了一小片。然後再一點點嘗試一百句,一千句,甚至一萬句。我是這樣給自己定了目標,目前還在繼續實踐中。          

印光大師在“文鈔”中還講到:“利根則不須論,若吾輩之鈍根,舍此十念計數之法,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大難大難! 又須知此攝心念佛之法,乃即淺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議法。但當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見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茲中喪,不能究竟親獲實益,為可哀也。”      

印祖在這裏用了重複的“大難”,“大難”。就是強調如果捨棄十念計數的方法,想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實在是太困難了。這種方法最契末法眾生的根機,提醒我們千萬不要因為疑惑而喪失掉多劫累積的善根,而得不到究竟真實的利益。        

“十念計數”是都攝六根的前方便,“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攝耳諦聽。 佛在經中告訴我們:“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大勢至菩薩雲:“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聽經的時候經常聽到這句大勢至菩薩教授的念佛方法“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總認為這是菩薩的境界,對我這樣的凡夫來說是望塵莫及的。印光大師詳詳細細的給我們講明白了其中的意理:“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的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都攝六根注重在聽。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心,即意根。口,即舌根。聽,即耳根。心念,口念,耳聽,此三根一攝,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聞別的氣味,身也不敢放逸懈怠,故名都攝六根。都攝六根而念,自無汙雜妄念,故名淨念。淨念,必須要常常相繼不斷,故名淨念相繼。能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則得念佛三昧。此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 故雲,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別名。如此念之,決有淨念常存,妄念全無之一日。”

印光大師還告訴我們:“吾人果能具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大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功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        

宣公上人在佛七開示中也講到:“心裏念的「南無阿彌陀佛」,要念得清清楚楚的,耳朵聽你自性的聲音,也要聽得清清楚楚的,這也就叫做「反聞聞自性」,聞你那個念佛的性,也可以說是叫「迴光返照」”。      

妙音因一直以來念佛功夫不得力,學習了此十念計數的方法,如獲至寶,正在繼續學習實踐中.平時無論念佛名號或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聖號,皆依此方法攝心,受益良多。以上即是今天分享的內容,如有任何的錯誤和不妥之處還懇請諸位法師和同修慈悲指正,不吝賜教!阿彌陀佛!

 

印光大師開示“都攝六根”

(一)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乃以彼背覺合塵之生滅,轉而為背塵合覺之生滅,以期證於不生不滅之真如佛性也。今人若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絕無實證之希望。

(二)  攝心念佛,為決定不易之道。而攝心之法 ,唯反聞最為第一。

(三)  念佛下氣,最要莫過於聽。聽則心沉而一,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

(四)  當時常自念自聽!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即注重於聽之一法耳。

(五)  念佛之要,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只長聽自念之佛聲,則得之矣。

(六)  念佛之法,各隨機宜,不可執定。然於一切法中,擇其最要者,莫過於攝耳諦聽。

(七)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心念、耳聽,字字句句,念得分明,聽得分明,便是往生正因。

(八)  都攝六根而念,為淨念。念佛時,常聽自己念佛音聲,即是都攝六根之下手處,切須注意!

(九)  聽即都攝六根之法。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用之皆有益而弊。凡一切人皆以諦聽為告之。

(十)  念佛一法,理極高深,事甚平常。欲求心佛相應,第一是志誠懇切,第二是聽,反聞念佛聲,誠、聽兼到,昏散自除。

(十一)攝心方法,種種不一。隨其人之根器用之,自得其益。若夫最為切要之法,總不過大勢至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八字。

(十二)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從朝至暮念,從朝至暮聽。比貪多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懸殊也。

(十三) 念佛之時,必須攝耳諦聽,一字一句,勿令空過。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之一法,實念佛要法,無論何人,均有利無弊,功德甚深。

(十四) 《楞嚴經•大勢至圓通章》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即是攝耳諦聽之法。當依此而念,不至仍舊妄想紛飛。

(十五)所言心、口、耳悉令清楚者,即都攝六根之法則也。心,即意根。口,即舌根。心、口念而耳聽,眼鼻決不至向外馳求,身亦不至倨傲放肆。今人念佛,多多都是不肯認真,故無效耳。

(十六) 須心口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默念,亦須常聽。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固明明了了也。

(十七) 無論聲默,均須攝耳諦聽。能常聽見念佛的聲,則心自歸一。此法最穩當。無論上、中、下根,均可得益,絕無受病之虞。

(十八)  都攝六根,入手在聽。無論大聲念、小聲念,不開口心中默念,均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此念佛之秘訣也。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訣。知此二者,更不須再問人矣。

(十九)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攝耳諦聽,即是攝六根之下手處。能志心諦聽,與不聽而散念,其功德大相懸殊。此法無論上、中、下根人,皆可用。皆可和益,有利無弊,宜令一切人皆依此修。

(二十)  當念佛時,或聲或默,均須攝耳諦聽。不令一字一句,滑口念過。大勢至菩薩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者,即此隨念隨聽之一法也。果依此說,決定往生。若或討巧,定成大拙。自誤誤人,害豈有極。

(二十一)  須知都攝,注重在聽。即心中默念,也要聽。以心中起念,即有聲相。自己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了了。果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則六根通歸於一。校彼修別種觀法,為最穩當,最省力,最契理契機也。

(二十二) 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無論行住坐臥,常念佛號,或聲或默,皆須聽己念佛之聲。倘能如是,則業消智朗,障盡福崇,凡所作為,皆悉順遂。

(二十三) 吾人果能真信切願,如子憶母,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念。即是以勢至反念念自性,觀音反聞聞自性,兩重工夫,融于一心,念如來萬德洪名。久而久之,則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所謂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故得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也。

(二十四) 念佛必須攝心,念從心起,聲從口出,皆須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須攝耳諦聽,字字句句,納於心中。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庶可速至一心不亂。大勢至所謂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者,即此是也。文殊所謂“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者,亦即此是也。

(二十五) 念時須心中念得清楚,口中聽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即不開口,心中默念,亦須字字句句,聽得清楚。以心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之耳,聽自己心中之聲,仍是明明朗朗。能常聽得清楚,則心歸一處,神不外馳。故眼也不他視,鼻也不他齅,身也不放逸,故名都攝六根。如此念佛,名為淨念。以攝心於佛號,則雜念雖尚未全無,然已輕減多多矣。若能常常相繼,便可淺得一心不亂,深則得念佛三昧矣。

(二十六) 無論行、住、坐、臥、聲、默 ,都要字字句句,心中、口中念得清楚,耳中聽得清楚。默念不開口,心中仍有聲,自己的耳,聽自己心裏的聲,與開口朗念無異。此為念佛最切要之妙法,且不吃力。《楞嚴經》大勢至菩薩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耳能聽得明白,則六根都攝無遺矣。如此而念,名為淨念。淨念能常相繼,則可得念佛三昧矣。

(二十七)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久而久之,即眾生業識心,成如來秘密藏。則由三昧寶,證實相寶,方知此寶,遍滿法界。複以此寶,普施一切。

  (二十八)當雜念起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他在我心裏作怪.果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自然清淨.當雜念初起時,如一人與萬人敵,不可稍有寬縱之心;否則彼作我主,我受彼害矣.若拼命抵抗,彼當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也.汝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久而久之,心自清淨.心清淨已,仍舊念不放鬆,則業障消而智慧開矣。


念佛上億聲的好處

大安法師

問:淨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聲?

法師曾開示說至少每天三萬聲,按一天的念佛速度,三萬聲需六小時。

但蕅益大師開示:得生與否全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在持名的淺深。

弟子理解“持名之淺深”是指信願的淺深,不是指持名的多少。應如何理解?

答:蕅益大師這個話是非常正確的。

能不能往生就看有不有信願。為什麼呢?

由於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大願早已成就,如果以我們的信願一感通到,

彌陀的願力就在我們身上體現,我們就能往生。

這裡不在念佛的功夫。但是念佛的功夫,在信願感通之後仍然有作用。你想增上往生的品位,你念佛的功夫念得深,你品位就會高。

你念得淺,品位就會低。這裡面主要是指持名的功夫,

但這個持名的功夫裡面當然也包括信願的深淺。為什麼?我們常常說執持這個名號要有一個心態,是要以信願來莊嚴的。

這個信願就等於發菩提心,以菩提心去念佛,這個佛號感通佛願力的力量就更大。就好像面對浩瀚的大海,你要舀海水,你拿的是一個很大的容器,一舀就能舀很多水一樣。這是廣大之心。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建立信願之後,還是要談功夫。這

裡不能偏廢,信、願、行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而且三者會形成良性互動。

由此,我們凡夫眾生實實在在用功夫,還是要用笨拙的方式——計數為好。蕅益大師自己就是提倡計數的,他在一個開示說:我們計數,每天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或十萬。

古人他修行真的是為生死心切,是動真格的,不是來作秀的。

三萬是蕅益大師提倡的底線,本人鑒於現代忙碌的社會——大家工作很繁忙,我都不敢提三萬底線。最後提了個一萬的底線,至少念一萬。但對於出家眾和退休的人,可能我會提的多一點:三萬。如果沒有什麼事,多多益善,多念為好。

三萬聲只要六小時,試問,一天二十四個小時,六小時只占到了四分之一,

如果你真是生死心切的話,你說四分之三的時間都在作輪回之業,四分之一的時間作點出離之道都不能保證的話,你怎麼能夠證明你是深信切願呢?所以大家還是要從計數念佛下手。你有沒有信願,我們沒有辦法去評判,

因為信願是一個很形而上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

但是你能夠一天念上三萬、五萬、七萬,盡形壽你都能堅持,這就證明了你有信願。如果你沒有信願,你不可能念這麼多,也不可能不間斷的去念。

所以理上的東西要靠事相上的東西來表達,理事要雙備,理事要圓融。所以還是希望大家在計數念佛上不要放棄。

不要又去講大話了,我就常常聽到一些居士,

包括出家眾講大話,“哎呀,我念佛,不念自念,念而無念”。你能達到這個水平嗎?祖師都在給我們表示每天掐珠,“不談玄,不說妙,數珠一串真風調”。

宗赜禅師建立蓮池勝會也是讓大家劃十字,念了一萬劃一橫,念一萬劃一豎。都得要計數。而且最好有一個功課冊,

我們東林寺做了一個小冊子叫《東林蓮社功課冊》,這就是前往西方極樂世界護照。你把那一冊念完,就是一億四千四百萬聲佛號。那你拿著這一本——而且不止一本,

你說你多麼放心,我念了若干億的佛號。“十聲、一聲都能往生,我念了多少億”,

你多麼安心、穩貼地前往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就會增上。

你念上十億比只念十萬的人那品位肯定要增上,

沒有問題。希望大家在這裡用功夫。


印光法師:念佛宜小聲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聲著力念

文鈔原文:

念佛宜小聲念念,默念念,不可一味大聲著力念。否則必致受病。當靜心淨念,勿著急念。慾火消眼明,即是消火明眼之妙法。汝皈依佛法僧三寶,欲為父母求壽,當志誠念佛,或念佛經。何得求灶王,念灶王經。

灶王乃神,去玉皇尚遠得很。玉皇去羅漢尚遠得很。羅漢去佛尚遠得很。汝真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念灶王經,施灶王經。灶王經,乃俗流之人所偽造之經。以佛弟子念此種偽造經,即是邪見。然汝以誠心,亦不能說無功德,乃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則如大江大海。汝不知念佛,亦可憐可憫也。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給,以後永不許來信,來決不復,祈慧察。一函遍復,當詳觀依行,則功德大矣。

——《印光法師文鈔》• 復玉長居士書

白話譯文:

念佛,適宜小聲念,默念,不可一味的大聲用力念。否則必然導致受病。應當靜心清淨地念,不要著急地念。慾火消除,眼睛明亮,就是消火明眼的妙法。你皈依佛法僧三寶,想為父母求長壽,應當志誠念佛,或者念佛經。怎麼能夠去求灶王,念《灶王經》。

灶王是神,距離玉皇大帝還遠得很。玉皇大帝距離羅漢,還遠得很。羅漢距離佛陀,還遠得很。你真是糊塗蟲,不念佛號為父母求壽,而念《灶王經》,佈施《灶王經》。《灶王經》,是流俗之人所偽造的經。身為佛弟子念這種偽造的經,就是邪見。然而你因為是誠心,也不能說沒有功德,不過就像露水一樣。

念佛功德,就如同大江大海。你不知道念佛,也真是可憐可憫。我老了,視力精神都不濟,以後永遠不許來信,來了決定不回復,請慧察。《一函遍復》,應當詳看,依照而行,那麼功德就很大了。

——如誠法師譯


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都不行

宣化上人

一念彌陀一念佛,

念念彌陀念念佛。

你以念佛的心來求生淨土,把其他的妄想、雜念都停止了。你能用一念的念佛心來“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聽話,六根就都不造反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種境界,都不被這種境界所搖動了。所謂以念佛而轉一切境,你以念佛而不為一切境所轉。你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都攝六根,這六根就都會聽你的招呼,服從你的命令了,不會再著住到染污法上。所以都攝六根,這就是一個總持的法門,也就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

“淨念相繼”:什麼叫淨呢?沒有雜念,沒有其他的妄想,這就是淨。什麼叫念呢?你一念佛、念念佛,念念佛就是一念佛,你一念不間斷,就這一念,一定會生到極樂世界去。所以淨念相繼,這“相繼”是很要緊的,你不要念念就不念了,你要:

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念得很自然而念,你想要不念佛也辦不到了,它自己就會念了,所謂欲罷不能,你想要停止這念佛的聲音,辦不到了。就好像喝醉酒似的,念佛念得醉了,想不念也不行,只有一個念佛心。

所以,淨念相繼,相繼就是繼續不斷。繼續不斷地這樣念下去,天天念佛、月月念佛、年年念佛、生生世世都念佛,沒有停止的時候。你能發這樣的心,這就叫淨念相繼。


【朝謁名山不如在家修行】

印光大師:

汝與師壽既修淨業,只可在家念佛。普陀不可常來。

即其餘名山,縱然朝謁,亦不過看看山景而已。

豈若在家修持,不廢錢財時日,不勞身心奔馳之為愈也。


淨空法師:結合數息觀,念佛容易攝心

數息是對治散亂心,幫助我們得定。一般念佛計數,我們用念珠計數。記數念佛,是數息觀跟念佛合一,不用念珠,用心計數,也是好辦法,

看個人方便。用念珠有好處,但是念一句佛號撥一個珠子,攝心比較困難。怎麼念法?念三聲佛號撥一個珠子,就容易攝心。三聲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阿彌陀佛三,那裡面就夾雜了。數字默記清楚,數的意念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三聲撥一個珠子,不易分心。

很多同修念佛,心攝不住,還是散亂,用這個方法。將五停心的數息觀跟念佛結合在一起,不妨試試看,會有效果。

總要對治煩惱習氣,然後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念佛,果報就殊勝,往生淨土,不只在五品位,還會提升,這是決定生淨土的要素。聞是法已,得大善利。這個大善利說不盡,不但我們沒有辦法講清楚,諸佛如來都說不盡。

節錄自【大乘無量壽經細講】50集

 

念佛必須得定量定時!初學念佛不可散念,必須計數

金剛持誦念咒法的力量--打通全身經脈,能治癒百病!

大勢至菩薩教消業障最快的十念法,用零散的時間來修系緣念佛法

靜坐念佛五點記數法

真正的修行者是「水滴式」的修行,「暴風雨式」的很難持久!

什麽是會念佛與不會念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