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福報的人,學習很快,修行也很快,福報很重要。

沒有福報或福報不夠,在學習的時候,通常對經論的理解,對經文法義的理解,會朝錯誤的方向走,有福報就不一樣。

~阿旺嘉措上師


慧律法師:修福跟沒有修福的天壤之別

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可不得了,那是成聖的一念之間,這個沒有大福德、大因緣碰不到的。

所以,你就曉得,我們福報大的人,身體健康、經濟非常好,面相莊嚴,六根圓滿具足。福報不夠的人,一出生,沒錢、殘廢、聾啞、智障;生意怎麼做怎麼賠錢;所交的朋友沒有一個是好朋友的,都是酒肉朋友,這個就是有修福跟沒有修福的人,是天壤之別的,是天壤之別的。所以,在座諸位!你千萬不要說:我只有念佛。這個福是很重要的。

為什麼福很重要?你有這個福來支撐你,你修行才不會有障礙。譬如說你今天你沒有福報,一出生跑到非洲,非洲都是基督教、天主教的,生出來後全身黑黝黝的;我們不是說黑人不好,而是說你生長在非洲的偏遠地方,第一、你中文不懂、巴利文不懂、藏文不懂,那你怎麼聽佛法呢?又生在非洲、又窮,三餐都有問題,你哪來聽到佛法?所以,諸位!千萬不要小看修福的重要,修福跟修慧是等同重要的,沒有福報,你沒有辦法持續修慧,沒有辦法。

譬如說你今天你是買早餐店的,我要去繳這個稅金,孩子要讀書,我只有開一個早餐店,只能維持我的生計,那一定要拼啊,家無恆產,老公死了,剩下自己一個人,好!那你看看,她有聽到佛法,但是問題:沒辦法來,她非得靠這一攤早餐店來維持她的生計,沒辦法,這就福報就只有到這個地方。哪個說在座諸位你能夠生活無憂無慮,還坐在這個地方來念佛,這可是大福德因緣。所以,勸導大家:當我們來到常住的時候,你一定要發歡喜心,掃廁所歡喜心,這是修福的機會;禮敬佛、敬法、敬僧,這個起歡喜心,這個是好機會、好因緣。所以因此福跟慧,他叫做兩足尊,你只有慧,懂佛法沒有錯,但是他沒有福,沒有福,那不行的;福就是要能舍。

三藏十二部經典修行最重要的、最簡單的幾個字來告訴我,修行的重點在哪裡?修行的重點在二個字:能舍,身能舍、心能舍,身外之物、財產統統能舍,就包括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就懂得修行了。要不能舍,什麼都有私心;要能舍,都是無我,就這麼簡單,看你做得來做不來?是不是?我們一般人就是:看到可憐的人,就是拿一塊面包,拿一塊面包,這個面包,在饑荒的時候,大家都沒飯吃的時候,是不是?要能舍的人,看到快死掉了,這一塊面包,他就會直接就給他,要能舍,我死沒有關係,讓你吃。

要是不能舍的人,他面包要拿給他,他會先咬一半,剩下一半給你,我自己都快死了、沒得吃了,還分給你?這個舍,我告訴你:你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真的要去做,很難!你碰到關鍵的時候,你就會很難。

【雖虛空之本體,不因雲日而為增減;】【而其顯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語也。】雖然我們的佛性都是一樣,可是師父剛剛舉那個例子,有福報跟沒有福報的,那就是差很多,差很多。


索達吉堪布: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非常大!

福報確實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差別非常大,有福報的人能夠輕而易舉做許多善事,而沒有福報的人費盡力氣卻連一件善事也無法成辦。

《因緣品》中對此也有比較:「諸福真奇妙,其果極善妙,無似福解脫,是故當積福。福德淺薄者,難化墮惡趣,如沙中無油,彼者豈有樂。」

講得非常清楚:福德非常奇妙,它的果報極其善妙,沒有像福德那樣能令眾生獲得解脫的,因此希求解脫的人應當積累福德。

而福德淺薄的人很難度化,即使給他們宣說再多的佛法也沒用,這些人的前途只有墮入三惡趣,就像沙子里榨不出油一樣,福德淺薄者不可能擁有安樂。

此外,《毗奈耶經》中說:「福應常修造,無福遭苦厄,若有修福者,現受當安樂。」

也說明瞭這樣的道理:應當經常造福德,如果沒有福德,就會遭受各種苦厄,若能修造福德,今生來世都會獲得快樂。總而言之,道友們要想盡辦法來積累福德。

在一切積累福德中,最殊勝的方便法就是供養三寶。唐代的法照大師在五台山親見文殊菩薩時,文殊菩薩對他說:「諸修行門,無過念佛,供養三寶,福慧雙修,此之二門,最為徑要。」

佛經中說:「一切世間諸安樂,皆由供養三寶生,故當恆勤供三寶。」《地藏十輪經》中也說:「三界中安樂,皆由三寶生,故求安樂人,常供養三寶。」

如果能精勤供養三寶,廣積福德,不但能獲得今生來世的安樂,而且能遠離諸魔的境界,很快成就無上菩提。

《華嚴經》中說:「若彼常於三寶中,恭敬供養無疲厭,則能超出四魔境,速成無上佛菩提。」所以供養三寶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但關鍵是要長期去行持,即使供一盞燈、一杯水、一支香,也要在有生之年長期堅持,不能今天高興了就供養,過兩天不高興了就不供養。

現在有些人行持善法只是圖新鮮,等新鮮感一過去,就捨棄原來的行為,另換一種新的行為,這種人就像猴子掰玉米一樣——撿起新的丟了舊的。

這種習慣非常不好,大家應該持之以恆地行持善法。本來,沒有一個眾生不希求今生來世的幸福安樂、受用圓滿,而幸福安樂、受用圓滿必須通過上供下施才能獲得。

《入中論》中云:「彼諸眾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佈施論意為:世間眾生都在尋求安樂,如果沒有資具,則安樂也不可能有。

當知一切資具都是從佈施的福德出生的,因此佛陀首先為眾生宣說了佈施的法語。」

可是有的人甚至連一把青稞也不供施,卻奢望獲得一切所想的東西,這種貪心將毀滅一切希求,結果一無所得。


福慧具足的人,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福報代表這一生當中的經濟環境,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沒有福德,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境,經常一籌莫展,所以福報的薰修很重要。中國有句俗話,「大樹底下好遮蔭」。一棵樹枝葉茂密,樹蔭愈大,就愈能容納許多人在樹下乘涼遮蔭;相對的,如果大樹沒有了,眾人也就失去了庇護。就家庭而言,家長沒有福報,家庭就很苦,小孩要念書、做任何事都很艱難。公司也是一樣,公司的負責人沒有福德因緣,這個公司很難發展,員工也很苦。相反的,如果負責人有福,就能庇蔭眾多的員工;福報大,所庇蔭的人就更多。

中國人常說,福祿壽三星高照。祿是官位、爵位、職位,有官位的就稱為有祿位,執事便是一種祿位。福是生活的經濟能力,生活所享用的種種都是福報。壽,壽命要長遠,身體要健康,這就屬於壽。福祿壽齊全,能有這三樣就很歡喜了。現代的人覺得福祿壽還不夠,還要加一個喜,要多生貴子才是喜,都是在歡喜當中也是喜,能雙喜臨門就更喜。而這些都要靠我們平常努力,因為這是一種果報。人人都歡喜這種果報,可是多數人只知道在果上去祈求,而不知道在因當中去努力。

修善要在平時,例如對父母盡孝,對師長恭敬,對國家盡忠,忠於事、忠於人,時時刻刻以慈悲心、平等心來做人做事,這就是大的福報。夫妻之間互相容忍,也是福德,修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去修。有錢行善,是很大的人間福報,沒有錢,就用我們的勞力、智慧付出;別人做了善事,要給予讚嘆,不嫉妒、不慳貪,如此也有很大的福德。

人的福報非常重要,有福報的人不會短命,也不會遭難。如報紙上曾刊登,在一次大型空難前,有一個人本來要搭乘這班飛機,但是他的名字排不上去,這個人再去爭取坐這班飛機,結果航空公司安排他坐另外的小飛機到目的地,當時這個人心裡覺得不舒服,但只能無奈接受。不久後傳出空難的消息,他才知道自己很幸運,沒有搭上這班死亡的飛機。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巧合,其實在佛法來講,這個世界上的點點滴滴、所有一切,都在因緣果報中,依此道理慢慢去觀察,會發現任何事情都是如此。

譬如說佛有三十二相,佛陀的相好,是過去修善積福成就的果報;一般人只要有其中一相,福德因緣一定非常俱足。佛的鼻相莊嚴,鼻高且直,有許多人為了讓自己的鼻子高挺,去開刀動手術、去隆鼻,雖然也鼻相莊嚴,可是那是人為的,不是修善修出來的;也有人喜歡割雙眼皮、整容,用種種人為的方法改變外觀,但因為不是自然福德成就的,就有許多副作用。一般人重視相貌,只圖表面好看;仔細觀察,有些人相貌很好,這一生卻不一定有福報,煩惱也很多,這是因為心中沒有善法,平時未能廣修福慧;即使相貌美好,也沒有福報可以享用。所以,人生必須修善才能改變命運。

佛法裡面講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落,這是我們一定要覺悟的。尤其現在這時代,天災人禍天天都有,所以我們對於佛法的修學,一定要勇猛精進——斷惡要快,修善要積極,刻不容緩!

人能知善,但知不一定去做,知與行之間可以統一,也可以分裂,只有能知善又能行善,才算真正有德。所以,積功累德,是一個不斷實踐的過程。修德,主要靠實踐。透過實踐前面提到的各種行善的準則,逐步體悟其中的真諦,慢慢積累,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清朝崇明地方,有位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六十歲;後來南洋有一艘船遇到了大風,船翻了,黃永爵就急忙地拿出十兩黃金,坐漁船前往搭救,總共救活十三條的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地說:「黃先生,你滿臉的陰駭紋,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大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啊!」後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考中了康熙己末年會試的榜首,黃永爵也活到九十幾歲,而且得到善終。由此可知,天道如此真實可信,人為什麼不肯去惡為善呢?

人生除了修福,還要修智慧。有福報、有財富,如果不知妥善運用,花天酒地、吃喝玩樂,造作惡業,雖然有錢反而容易招致墮落。社會上有些寵物,主人每天抱著它,替它打扮、送它到美容院,生活得比一般人還優越。但是,終究還是畜生道的眾生,雖然前世修福報,卻沒有智慧辨別是非,因此造作惡業而墮落。所以,修福還要修慧,有智慧才能妥善運用福報,增長福德、避免墮落。

心中有貪心、瞋心、癡心的煩惱就是塵垢,因為貪財、貪色、貪吃、貪睡、貪名,使這念心蒙塵,本具的智慧便無法彰顯。不貪,並非什麼都不要,而是取用本分該得的,譬如每月的薪水是辛勤努力所得,屬於份內之財,便不是貪。相反的,巧取豪奪份外之財就是貪,這種錢即使得到了,將來也會從其它地方失去。因果通三世,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想要富貴、功名利祿,一定要從因上去努力;因,沒有別的,就是惜福、修福。

人必須要有福報,有福德的人,賺來的錢什麼人也偷不走。沒有福德,即使很會賺錢,什麼都保不住。人的福德不同,看到外面的境界也不一樣。古德也講:「運去金成鐵,時來鐵似金。」時節因緣具足,做什麼事情都是一帆風順;時節因緣過去了,做任何事情都不順利。因此,平時要廣修福德與智慧,福慧具足,做任何事都容易成就。

我們這一生在世間,要把生死大事看作第一樁大事,什麼事情耽誤無所謂,生死大事這事情延緩不得,這一生你要不趕快去做,來世你還搞六道輪迴,那就糟了,這一輪就退了。

成功掌握在自己手中,失敗也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法中提到,成菩薩、成魔是自己;生淨土、到地獄也是自己,都是我們這念心使然。體悟到這念心,時時安住在正念、善念中,就是一條光明的道路,依此而行,人生會愈來愈有福報與智慧,身體也會愈來愈健康。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是指我們這念心。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是彼此依靠的關係;藉互助合作來達到富貴、成就因緣,所以彼此要知恩、感恩、報恩。現代有些人觀念錯誤,為了追求功利,人與人之間互相利用、打擊、自私自利,彼此障礙阻擾,因此引發許多糾紛、危難,這就是水能覆舟。我們把觀念建立在互相依賴、互相幫助,成就彼此的事業、功德,這就是水能載舟。有了正確的觀念,人生就會充滿希望,愈走愈光明,到那裡都能吉祥平安。


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

有一點我要大家特別注意,就是「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這個道理是我道源早年在中國大陸親近慈舟大師時,得到他老人家慈悲的開示才覺悟過來,才明白的道理,以下是我與慈舟大師親近時的一段小故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的故事。

那時我為了要開智慧,常常和慈老抬槓子,把他氣得滿臉發紅,但是他老慈悲心重,並不因此棄捨我,很耐心地和我辯論下去。他舉出一個最好的例子:

在當時大陸上,大叢林很多,那些方丈大和尚我們都瞧不起他,不明白他是怎樣當起大和尚來的,他不會講經也不會說法,但是他當起大叢林的方丈大和尚,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飯呢!他有福氣也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福報,你要是不相信,把那大叢林交給你去辦,這樣一來你會弄到大家沒有飯吃,何以故?因為一二百人吃飯可不是簡單的事啊!所以說你雖然會講經說法,你有智慧。但是你沒有福報。你看到的大和尚他不會講經說法,但是他有福報,他能領眾一二百人跟他吃飯沒有問題,這是一種道理。

但是「福能攝慧」你還得注意,何以故?因他能請你這位有智慧的法師去講經,他能把你攝住。在當時大陸上的叢林,每逢夏季都要請法師講經,都開大座講三個月的經,他請你法師去講經是要花錢的啊!但是這個沒有問題,他有福報。他可以把你這個有智慧的法師攝住到他那個有福報裏面去,可是他若把大叢林交給你,你沒有福報,弄得大家都沒有飯吃。你這個「慧不能攝福」,以上都是慈舟大師開示的。

後來我覺悟過來,我那個「攝慧」的「攝」字,不容易用上,這要注意:「你不行布施,你不去修福,生不起善法來,你又怎能攝取智慧呢!」因此你不去「持戒修福」,盡去研究經典,讓你會講會說了,都不是真實的信心,講出來的都是講些文字障,都是叫做狂慧。所以你一定要「持戒修福」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對「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才能生出真實的信心。

----道源長老《金剛經講錄》


道源老和尚:修行先要布施持戒修福,沒有福報經不讓你看

慈舟大師曾告訴我說:「修行也要有修行的福報,你出家不久,在佛門中要先培福報,有福報了,修行障礙才會少一點。」所以他叫我要「多培福」,當時我心中想:要求智能,就要深入經藏,因此我准備把大藏經看三年,第一步先看《大般若經》,結果《大般若經》的最後二百卷卻沒有,就沒辦法看下去,只好把它放下,就先去研究《俱捨論》,看《俱捨論》時,還研究不到三分之一,就得了個吐血病,差點把命給丟了。等把吐血病治好了以後,卻不能看經了,一研究起批注,頭就疼起來。終於使我覺悟出:你要看經取智能,你還要有福報,沒有福報,經不讓你看;你研究教理,沒有福報,不能研究!從那時起,我就返過來要求福,就開始忏悔。我所閉的關,叫「閱藏關」,准備看藏經三年,結果就改了,改為「拜佛念佛關」。

慈舟大師開示說:「福能攝慧,慧不能攝福」,這就是說:你不去行布施,不去修福,生不起善法來,你又怎能攝取智能呢!因此你不去「持戒修福」,盡去研究經典,讓你會講會說了,都不是真實的信心,講出來的都是一些「文字障」,都是叫做「狂慧」。所以你們一定要「持戒修福」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能來。

——摘錄自道源老和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講錄》


福報可以再造宇宙 

梵天有一個疑惑不明瞭,祈求佛陀您開示:『甚麼東西是火燒不毀,水浸不爛,風吹不碎,而且還可以再造宇宙?』

佛陀回答道:『是福報。善行的福報,火不能毀,水不能爛,風不能碎,福報可以再造宇宙。』

由《梵天問道》故事,知道福報很重要!要累積福報,需要有滴水成江的精神,每天堅持行善,並告訴你身邊的朋友!

-----------------------------------

有一天,佛陀在祇園精舍說法,大梵天從天而降,來到佛陀座前,向佛陀請法。

梵天問:「什麼是最銳利的劍?什麼是最劇烈的毒藥?什麼是最凶猛的火?什麼是最黑暗的夜?」

佛陀答:「惡口是最銳利的劍,貪欲是最劇烈的毒藥,煩惱是最凶猛的火,無明是最黑暗的長夜。」

梵天問:「什麼人獲益最大?什麼損失最大?什麼甲冑攻不破?什麼是最好的武器?」

佛陀答:「布施者獲益最大,貪得無厭、受施不報的損失最大,忍耐是牢不可破的甲冑,智慧是最好的武器。」

梵天問:「什麼是最陰險的賊?什麼是最珍貴的寶藏?什麼是天上人間執著力最強的?什麼是最安全的寶物?」

佛陀答:「惡念是最陰險的賊,道德是最珍貴的寶藏,心執著事物的力量最強,無生滅是最安全的寶物。」

梵天問:「什麼最有引誘力?什麼最令人討厭?什麼是最可怖的苦痛?什麼是最大的享受?」

佛陀答:「善是最有引誘力的,惡是令人討厭的,有內疚之心是最可怖的苦痛,解脫是最大的享受。」

梵天又問:「什麼是世間死亡的原因?什麼能破壞友情?什麼是厲害的熱症?什麼是最好的醫生?」

佛陀回答:「無明是死亡的根本,嫉妒和自私破壞了友情,恨是最厲害的熱症,佛陀是無上醫王。」

梵天想了一想,又問:「現在我還有一個疑惑不明了,祈求佛陀您開示:什麼東西是火燒不毀,水浸不爛,風吹不碎,而且還可以再造宇宙?」

佛陀回答道:「是福報。善行的福報,火不能毀,水不能爛,風不能碎,福報可以再造宇宙。」

梵天聽完佛陀的開示,滿懷法喜,作禮而去。


慈誠羅珠堪布:以前做的世間善業,如何轉變為菩提之因?

儘管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但無論時間長短,都應該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麼?

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係。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為解脫法。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為什麼呢?因為,雖然從剎那剎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作所為已不存在了。

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里。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

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為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麼,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為解脫之因,這實在太可惜了。


夢參長老:什麼事都做不成,就念地藏菩薩好了

大乘法教導我們的事很多,我們隨便舉幾個例子,像《涅槃經》上說:“離四法得涅槃者,無有是處。”《涅槃經》上說有四種法不能離,離了要想成佛道,證得不生不滅,是不可能的。

哪四種法呢?

第一種,親近善友。就是你結交一個好朋友,好朋友是善友,是勸你出世,勸你斷絕貪、瞋、癡的,勸你聽聞大乘法,不是勸你造業的。

第二種,專心聽法。專心是一心一意地聽法。

聽了法還不行,第三種,得繫念思惟。心裏頭念念這個法義,就像我剛纔說《金剛經》上的“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這兩句話,我們一生都用不完——我們雖然聽了很多,但用得很少,這兩句話你用一輩子也用不完。你又從這兩句話發揮,“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直到成佛都有餘。我們要這樣地來繫念、來思惟。

第四種,如法修行。照着佛所教導我們的方法去修行。

像《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告訴我們的方法很簡便,義理不懂,你讀誦讀誦就逐漸明白了。

如果不認字,《地藏經》上,地藏王菩薩反覆地教導我們說,什麼事都做不成,就念我的名字好了。念地藏王菩薩,每天念一千聲,念上三年,基本上你就得到成就了。

想要縮短一下時間,一天念一千聲,三年,一年以三百六十天計算,我們就念了三十六萬聲。若是一天念一萬二千聲,大概只是三個鐘頭,你念熟了,兩個半鐘頭也能唸了——念上一個月,三十六萬聲滿了。

你用一個月的時間把它念成了,有什麼好處呢?

你身邊起碼有《地藏經》上所說,發願護持《地藏經》的這些菩薩、這些善神會護持你。從第一品的文殊菩薩、第五品的普賢菩薩,乃至於第十二品的觀世音菩薩、第十三品的虛空藏菩薩,這都是大菩薩。還有主命神,乃至閻羅王都是護持這法的,他不是護持你這個人,而是護持佛法。

我們勸人念地藏王菩薩,有什麼功德?那可不是你所能想象的。我們用凡情來測聖境,是永遠測不到的。

一切時一切處,稱誦地藏聖號

【 複次。若未來世諸衆生等。雖不爲求禪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衆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悔所作惡。恆常發願。於一切時。一切處勤心稱誦我之名號令其至誠。亦當速脫種種衰惱。舍此命已生於善處。】

“複次,若在末世一切衆生,雖不爲求禪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種種的衆厄、貧窮困苦、憂惱逼迫者”,在這個時候“亦應恭敬禮拜供養”、懺悔作惡,懺悔自己所做的惡事。“悔所作惡”,就是懺悔過去所做的惡事,惡業現前。

“恆常發願”,自己經常發願。這個願,道友每天都要發:一個懺悔,一個迴向。懺悔每天都要懺。發願幫助別人利益衆生,把我所做的好事全迴向給一切衆生,給那受苦受難的;我所做的錯事,我全懺悔。

貧窮、困苦、憂惱,種種逼迫,遇着這些境界相現前,應恭敬禮拜供養:這都是我過去所做的惡,現在現前了。那你就懺悔吧、改正吧!就念地藏王菩薩懺悔。

若那惡業發現不太嚴重,你怎麼辦?一切時、一切處,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切時、一切處稱誦我的名號。這個稱誦可不要虛情假意地稱,要至誠、要懇切,那種種衰惱就會消失了,把這個報身舍掉,再生生於善處。沒說這個願者發願,如果你加上你的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地藏王菩薩加持你,讓你得生極樂世界。


最沒福報的四種人!

一個人有沒有福報,天道規則在這裡!並不是諸佛菩薩說了算,而是自己說了算。是否具有福報,完完全全都是看自己當下是否守規矩有去種植福因,若沒有種植福因,那麼,自然也就沒有福報。

古人雲「種其因者,須食其果。」種下了什麼因,就會得到什麼果。「蒼蒼不是巧安排,自受皆由自作來。善惡理明難替代,影形業在怎分開。突當後報驚無妄,細想前因信正該。此事從來毫不爽,不須疑惑不須猜。」若無此因,也難有此果,因果報應,真實不虛,最沒福報的4種人,老了還要「毀僧謗法」!

一、雖信佛,卻貢高我慢之人。

雖信佛,卻貢高我慢,不能聽取如何一個人的建議。這種人最沒有福報,往往還會做出種種毀僧塹佛之事。無論當下是否學佛,還是修道,若沒有恭敬之心,充滿貢高我慢,那麼必然會在生活之中,修行路上走不了太遠。

充滿貢高我慢之人,不僅最沒福報,往往還在耗損這得來不易的福報。為何?就是因為太自大,處處以為自己第一,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比自己厲害,事事都要爭贏。從而種下太多太多惡因,耗損太多太多福報。無論是毀謗三寶之事,還是蠅頭小利之事,皆不能吃虧,就算吃虧了,往往也會做出「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的決定。

二、雖念佛,卻只求福報之人。

經中有云「念佛一聲,功德無量。」透過念佛能夠得到的功德乃是無量無邊,不僅能夠讓你充滿福報,還會讓你越修越好。但前提是我們需要用對方法,並且堅持不懈,如此才能真正透過念佛獲得福報無量。

但若只知念佛能夠得到福報和功德,但卻不知,念佛的方法。從而一味追求念佛功德之人,亦是最沒福報之人。在經典之中,佛說一念清淨,臨命終時,蒙佛接引,這一念功德巨大。但若只是為了追求福報和功德去唸佛,那麼心中永遠都是貪欲,而並非清淨,那麼如何能夠得到功德和福報呢?反而之後生出嗔恨心,做出毀僧謗佛之事。

三、雖信佛,卻拉幫結派之人。

雖信佛,但卻拉幫結派,這種人最沒福。學佛也好,信佛也罷,佛菩薩都不是偶像,修行之法,更不是拉幫結派的工具。而在當下就有著許多這樣的人,為了弘揚一個修行之法,不惜貶低其他修行之法,甚至還有言論,只有修行這個法門才能成佛。

但佛說種種法,皆是成佛之法,無有分別。若你如此去講,不但起不到宣傳佛法,反而會引來諸多災禍。這也並不是弘揚佛法,反而是在毀謗佛法。雖然信佛,但已經偏離了軌道,行持起邪行來了。若不能改正,那麼等到年老了,還是一樣在毀謗佛法,將毀僧謗佛之路行持到底。

四、雖閱藏,卻斤斤較之人。

雖然閱藏,口頭上也說信佛,但放下經典之後,依然斤斤計較。那這算哪一門子學佛?不但沒有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之中,反而還時常用我“學佛”,我有德行,去跟他人爭論不休。這種人,乃是最沒福報之人。

正如古人雲「一個人的是否具有福報,從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就能得知。」若有福報之人,看似雖是小氣,但卻不會斤斤計較,該捨得一樣會舍,不是自己的一樣不多拿。這外在看似雖小氣,但實則是「惜福」。因為有福報,所以知道惜福,更知道若要享福,就必須先去培福。

以上4種人,最沒福。就算有緣聞其佛法,也只是在給自己種下惡因。雖然本是福報深厚之人,但卻因為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從而將福報完完全全耗損掉。

凡人本是塵間物,心有不甘而頓悟。

問緣能有幾分福,禪來禪去皆是空。


福報是用來修行的,不是用來享受

有道友問:自己從事股票業多年,感覺不務正業,但生活逼迫,卻也無法放手。不知如何。

這就扯到對錢的看法的問題。其實,許多東西都要明白第一因。就像寺院叢林中吃飯,要心存五觀。第一觀,就是觀彼來處,計功多少。就是說,這米飯來自哪 裡,花費了多少工夫。要農民種田,收割,然後還要去殼,要煮飯給你吃。當年六祖在東山時,每天工作量就是幫廚房舂米,就是去殼。像現在許多大叢林,雲居山,雲門寺,天台山,寺院都保留自己的田,自己種田自己吃。這有什麼作用,就是告訴你,他是怎麼來的。知道他是怎麼來的,花費多少心血,你才能去尊重他。 我感覺城市人浪費多了,就是缺少這個艱苦的教育。浪費現象很嚴重。

就像金錢,不要賭博,不要貪小便宜,不要想一本萬利。只要是老實賺錢,都是培養福報。要是想著,我拿些錢,去炒股,一上漲,就來個好幾萬。坐著就等著有錢進來。要知道啊,這些都是在炒自己的福報啊。

一個東西來的太容易了,人就不會去珍惜它,包括金錢。小孩不知道東西怎麼來的,他就不珍惜。這就糟糕了。糟蹋的都是自己的福報啊。花的是別人的錢,用的是自己福報。

包括在修行上。比如講到建寺問題,古德說了,寺院以舊為莊嚴。舊有兩個特點,第一,古樸,第二,他有歷史感。說到寺院,叢林廟是最好的。我去過許多叢林廟,鼓山,雲居山,雞足山。殿堂很大,但住的地方是很狹小,都是大通鋪,條件仍然保持艱苦。修行就是要去受苦,不是去享受福報。我們都要知道,我們的福報要用來修行,不是用來享受。

城市人其實不缺錢,但每天都很忙,幾乎沒空念經。為什麼呢,他每天很努力的培養福報。但都是用在享受上了。享受是無止盡的,要什麼樣才有盡頭。沒有的。我們不要搞享受,要學會艱苦一些。

佛源禅師常講起虛雲老和尚。有次虛雲老和尚生病,腳上出藓,佛源禅師那時是侍者,年紀還小,就給他買了明丸給他治腳病。老和尚就問了,說這個明丸多少錢。佛源禅師說,兩毛錢。老和尚說,兩毛錢不是錢,這都是齋主來培福的,你有多少福報。這就是虛雲老和尚的風格。後來佛源老和尚,做什麼事,都很節省。要修行,不能忘記了老祖宗的做事風格。

在布施上,我常勸人,有錢人要多布施,廟要蓋,路要修,靠的都是有錢人帶頭,他們功德很大。經濟不好的,就少布施,算添磚加瓦。但無論有錢沒錢,都沒有資格浪費。沒錢人都要珍惜福報,不能浪費。不要愛面子,浪費許多福報。能坐公交車,就不要打的士。能帶開水,就不要去買水買飲料。衣服穿的舒服就好。修行人要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像迦葉尊者,他穿糞掃衣,但他修行的功德,連國王對他都非常恭敬。

所以要修行,這個觀彼來處,是很好的修行方法。錢是怎麼來的?你去觀一觀。人是怎麼來世界上的,你也去觀一觀。能做人不容易啊,觀了就知道,父母功德大如天。

 

論福德力:世尊前世(頂生王)以福力摧伏五百仙人神咒力,上忉利天稱王事跡

文昌帝君輪回故事:十七世作善修福,卻因瞋發願,墮落蛇身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地獄果報往往是福報大的人創造出來的

積累功德的九種方法,別把「發心好」當做造惡業的藉口

怨天尤人是非常損福報的行為

同參道友之間,盡量不要出惡口,折損你的福報

天道忌滿,人道忌全,不能十全十美!否則物極必反!

一開始就修福報,對你非常不吉祥!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

拼一輩子的錢,還不如你拜佛一拜的功德

你一生最少要供僧一次,供僧的功德太不可思議!供僧產生的福報,這輩子就能看到!

福報淺薄的表現

文昌帝君輪回故事:十七世作善修福,卻因瞋發願,墮落蛇身

寫給所有不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只想修修世間福報的同修

什麼是今生真正的福報、最大的福報?家裡沒有修行人,子孫難以興旺!

功德、福德、福報三者有何不同?

一開始就修福報,對你非常不吉祥!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

為何有些人積集善業到最後是痛苦的呢?

歡迎有福報的人來投胎!眾生的福報,隨眾生業而改變

你有陰德或願力,菩薩才能幫上忙!關於福報消耗和氣場的問題

福報是自己修來的,不是鬼神給的

求福報有什麼方法?如何讓福報不求自來?

什麼叫隨喜?隨喜就能獲得他們的功德!

福報相當,方為夫妻 (求好姻緣,先要提升福報)

現在減劫中人的福報越來越薄,人們越活越痛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煉心 的頭像
    菩提煉心

    菩提煉心曼陀羅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