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你脾氣若不去,學多少佛法,都是種修羅因,將來結修羅果
有脾氣的人就是苦,沒有脾氣的人,就是快樂。
有脾氣的人,就有煩惱,沒有脾氣的人,常常歡喜。
這個脾氣是我們最大的敵人。
好像人生種種病,為什麼生呢?因為有脾氣,一切事情不順利,為什麼?也因為有脾氣。
所以人若能沒有脾氣,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快樂的,都是平安的。
我們學佛法的人,首先要去脾氣,你脾氣若不去,學多少佛法,都是種修羅因,將來結修羅果。
你們一天不發脾氣,就是一天的修行,十天不發脾氣,就是十天的修行。你們要發脾氣,就是沒有修行。
修道人絕對不可動肝火,一切忍于心,所謂“無明火燒功德林”。大家千萬記住這一點。
淨界法師:福報的陷阱--以攀緣心行善
我們一般人在造善的時候,內心隱藏了惡法在裡面活動,這個就是輪迴性。
等到得果報的時候──糟糕了,如同佛陀說的:以攀緣善法的心,成就安樂果報,譬如什麼呢?一個美好的蛋糕、美好的食物夾雜毒藥。
就是:你來生變成大國王、大富長者的時候,你的心跟安樂果報接觸的時候,就夾雜了煩惱跟罪業的毒藥─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
你肯定會放逸的,因為你在前生就已經把這個惡種種下去了;所以當我們第二生安樂果報現前的時候,你就放逸;放逸之後,你那信仰的善心就消失掉了,取而代之是一種貪瞋癡邪惡的心現前。
【佛教說的三世怨】
你一個邪惡的心面對廣大的安樂果報,那就開始造惡業了,第三生就墮落了,這正是印光大師所說的三世怨。
什麼叫三世怨呢?印光大師說:一個人,他以攀緣心來修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法,他同時產生兩種力量─對第二生來說,他創造一個安樂的力量;但是他同時也對第三生埋下了三惡道的禍根,叫三世怨!
你第一世造業的時候,已經把第三世三惡道的力量埋藏下去。為什麼?
諸法因緣生 ─ 你因地的時候善中夾雜惡法,所以得果報的時候,它就會有問題了。
這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成就善業它本身是一種輪迴性,善久就會成惡;一個人造善造久了…安樂果報現前,就開始放逸,放逸以後就墮落,墮落久了,他的苦惱吃多了,他就起慚愧心,又開始收攝身心,誒…這個人慚愧心一現前,他又起善。
所以我們為什麼在三界當中,就這樣起起落落?就是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什麼是真理。
【別讓福報又成為墮落輪迴的因】
善導大師在《觀經四貼疏》裡講:「生死甚難厭,佛法復難欣。」如果對生死大苦的認識不是很智慧,很清醒,縱使修行,結果轉為福報,福報又成為墮落輪迴的因。
三界無非生死,六道都是窮人。安士先生在《慾海回狂》裡這樣講到:「縱或矢貞守操,現享富貴,而享富貴時,必造惡業,一日行兇,萬劫受報,所得不償所失。」就是現世做得很圓滿了,道德操守也好,生活富足安樂。如果不求了脫生死,所得不償所失。長遠來看,還是非常不划算。
「即或享福之時,又修善業,直至生天,而天福一盡,復入輪迴。」這就更進一步,有福報又懂得繼續修善積德,可是結果呢,還是不出輪迴。所以講:「業緣福報,總歸墮落之因。地獄天宮,盡是輪迴之處。」念佛人一定要看清楚福報的陷阱。「若不發出世之心,趣菩提之路,而徒屑屑焉今日修善,明日改惡,轉輪於三途八難,非所望於血性男子也。」
如果不能當生往生極樂,生死不了,來世必然掉到福報的陷阱裡,再度遭受無盡的幻妄之苦,可怕之至。三世因果真實不虛的。所以人生第一件大事、比天還大的大事是了生死,沒有比這件事更大的事了。自警之。
淨界法師:修學為什麼不能一直停留在修善法、修空性上?
我們剛開始修學是有所住。佛陀先講業果,所以我們一開始以善業為住。你看人天種性的人是歡喜善法,他善法越多越好,他做什麼事都想這件事情是不是個善法。他用善法來當作他修學的最高目標,只要是善法,只要能讓他來生得到快樂,他什麼事都肯做。但是這樣子有什麼缺點呢?自我設限,你把你的生命設定在善惡的業果。雖然是「饒汝千般快樂」,但「無常終是到來」,所以你就以善惡的業果把自己給框住了。人天種性是這樣子,以善法為住。
這種人天種性慢慢進步以後,佛陀講到空性,以空性為住。這好一點了,至少他能了生死了。他看到什麼事,就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你給我一個皇帝做,你給我大富長者做,我用無常的觀來觀察這種東西,「無常故苦,苦即無我」,這個快樂果報是不能掌控的。所以,以善法為住就是生死輪迴;以空性為住,達到出世的解脫,但是缺乏功德妙用。
所以我們一開始是先有所住,以空性為住而離開三界,就是法執嘛。法執好過我執,至少你執著的是一個清淨法。但是,諸位!你離開三界就不能這樣子了,你不能老是要求佛陀給你方便。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怎麼樣?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我們要好好地冷靜下來,向內看一看:你從什麼地方來——生命的本來面目。所以到了三界以外,開始要成就無量的波羅蜜的時候,第一件事情,回到生命的原始點。就是把這些方便的法,善惡的業果、空性的這些法,全部撥開來。
【修行最怕錯用心】
驚,用攀緣心拜佛,竟成了阿修羅!
淨界法師: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要小心!
【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這一段的經文講到根本的問題。
我們一般人在修習佛法不太重視根本,尤其是初學者。他一出家就想要一天拜佛拜幾拜,念佛念幾聲,要誦幾部經典。
當然這個都很好,但是我們忽略了根本,最後的結果就不是我們要的結果。本經後面會講到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因地拿沙去煮,你煮了一輩子,結果還是沙。
印光大師文鈔有講到一個公案:有一個人他每天拜佛很用功,念佛也念得很多,但是他越拜佛念佛他的脾氣越大,他不知道怎麼辦?
他就問印光大師,印光大師說:你這一念心沒有調好,你這一念心都是向外攀緣,你用攀緣心念佛,用攀緣心來拜佛,你要小心!你來生不是求生到淨土,你來生到阿修羅法界去。
我們這一念心是個根本,你是一個葡萄的種子,它終究是成就葡萄,你是一個蘋果的種子,他最後一定變成蘋果。
你的加行只是加快它的速度而已,頂多你在阿修羅當中只是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你的拜佛念佛變成一個大福報的阿修羅,但是你阿修羅的本質沒有改變。
我希望大家抓到你的根本,每一件事情都有根本,你看你要煮飯,飯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拿米,米是飯的根本。
成佛也有成佛的根本,你找到你那不生不滅的本性,如果你今天沒有掌握那成佛的根本,你怎麼修行,你不可能成佛,因為你根本上就是錯的!
我們從前面一路走來,阿難尊者問佛陀成佛的法門,佛陀到這個地方,什麼法門都還沒講。先找到你的根本,因為你第一步錯了,後面就錯了,後面修行都沒有用。
所以古人講,修行最怕一開始錯用心,無始劫來錯用心那就完了,你後面加行都沒有用。你本身是一種嗔心的個性,用功下去嗔心越大,阿修羅法界;你是貪心的個性,用功下去,變成魔王魔眷屬。
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你要先掌握一個根本。什麼是成佛的根本,什麼是生死的根本?
這地方是二種根本的過失相跟功德相把它標出來。但是什麼是常住真心,什麼是攀緣心,它的相貌還沒講出來,只講到它的過失跟功德。一個是產生生死,一個產生菩提涅槃,先把它的功德跟過失標出來。
業力的成就要有五種的相貌
淨界法師
在《瑜伽師地論》上說,業力的成就要有五種的相貌。十業道諸位知道:身有三種——殺、盜、婬;口有四種——兩舌、綺語、妄語、惡口;意業有三種——貪、瞋、癡。這個十業道本身的體性跟它的輕重的差別,完全是由五種相貌決定。哪五種呢?事、意樂、煩惱、加行、究竟,這五種相貌來決定這個業是不是成就,成就以後是不是圓滿,乃至於它是不是相續。如果五相具足,就是「滿業道」了;五相當中有一兩個不具足,就是「非滿業道」,這個業造得不完整。
哪五種相貌呢?我們先把它念一遍。
一、事——即起殺生等業所依處事。
二、意樂——即於造作業行所依事上,生意樂之想。
三、煩惱——即造殺生等業,由貪等煩惱相應,或總起,或別起。
四、加行——即於造作之業,或已作,或教他作,於彼所起之方便。
五、究竟——即於造作之業,或當時圓滿,或於後時圓滿。
業道的成就,第一個它必須有一個「事」。「事」,就是在造殺盜婬妄的過程,它必須有所依的處所跟它的事緣,也就是它必須有一個對像。如果你夢中遇到很多的人事,結果你造了殺盜婬妄,它沒有一個真實的對像,因為夢中是獨頭意識,所以夢中所造的業不算,不能構成業道。你不會因為夢中所造的業到三惡道去,絕對不會。
但是在菩薩戒上說,你做了不好的夢起來要懺悔。你如果醒後念念隨喜,這個就形成業道了。也就是說,你必須有一個真實的對像,有一個人、有一個事情讓你去面對。這第一個,必須有個所緣境。
第二個,你心中要有意樂。就是對於所面對的境緣,你必須有主動性的願望,殺人你要有殺心,偷盜你有偷盜的心,淫慾有邪婬的心,妄語有欺誑心。比方說你開車到downtown(市中心),你的車子壓死很多螞蟻,這個不能構成罪業,因為你沒有殺害它的心。當然它會有別報,但是它不能影響到你三界的總報,因為你不能構成業道,你沒有意樂。所以這個意樂,也是影響你是否成就業道的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要有煩惱。你有這個願望,還得有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或者是三個同時現起,或者是單一的生起。你造這件事情時,你要有貪、瞋、癡煩惱的活動來加持你的行為。這第三個。
第四個,加行。你必須有實際的身口二業的行動,或者自己做,或者教別人做,有種種的方便,你有實際的行動力。
第五個,究竟。你在造業時,必須把它造圓滿,就是對方清楚地接受或者他後來清楚接受,當時圓滿或者過一段時間圓滿,都算。一旦圓滿以後,這個業道就成立了。
這以下舉一個例子,以殺生做例子。
比方說殺生,第一個,它的事緣,以有情眾生為事緣。在律上說,你本來要在晚上去殺一個人,結果在路上你看到一棵樹,你把這棵樹當成人,把這個樹砍掉了,那你以為把他殺死了,但事實上它是一棵樹,這不能構成殺業,因為所緣境不現前,你自己錯解。所以它必須有情眾生要現前。第一個,人——外境要現前。第二個,意樂,「我當殺害彼眾生」。你有主動性的願望,簡別你不是無心之過。第三個,你在殺害對方的過程中,有貪瞋癡的煩惱活動。第四個,你有實際的行動,或者你自己去做,或者你教別人去做,有這種行動。第五個,被害的眾生是當時命終,或者後來過了一段時間命終,這個時候究竟。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在律上有更詳細的分別,就是業有成就跟圓滿的問題。當你的事、意樂、煩惱、加行,就是有外境、有內心、有行動,這個業其實是成立了,但這個成立也可能是方便,也可能是圓滿罪。方便罪就是沒造圓滿,你本來要去譭謗一個人,你也有這個對像,結果對方當時沒有聽懂,不圓滿,因為它沒有究竟。那只要有心境、有行動、有煩惱,這個業就已經造下去了,但是要圓滿必須要究竟。
當然,唯識學還講業的相續。唯識學把業分成三塊:業的成就、業的圓滿、業的相續,而業的相續是最重要的。我們淨土宗的人要臨終正念,最關鍵就是斷除業力的相續,你不可能斷除它的種子。
關掉生死業力的開關
淨界法師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一個修行的因地,我們透過無常,透過無我,觀照生滅法,外調,對外境的愛取,內調,對自我的愛取,那麼最後的結果,生滅的因緣結束以後,出現不生不滅的寂滅,這個是究竟的快樂。
所以你造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這種是一種不安穩的快樂,就像一個在三界起火燃燒當中的一個快樂,這個快樂是可破壞的。那麼涅槃寂靜樂是不可破壞的,你得到以後,永久受用。
我們從人天的安樂要轉成大乘的菩薩道,這個寂靜樂是很重要的,它雖然不圓滿,但是它是趨向大乘真空妙有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過渡。諸位,我們要知道,安樂道,解脫道,菩提道,它是後後,後後一定包含前前,後後涵蓋前前,它是一個一個系統上去的。
我們可能要把這個寂靜的觀念說一下。我們會總是覺得說,人生要去追求才會有快樂,其實你是多事了。從《楞嚴經》的角度,你不追求,你該有的快樂還是有,但是你是自在,叫做不隨妄轉即能轉物,就是說,你不去追求它,它就會來追求你,是這個概念,這個概念你們聽得懂嗎?
我們為什麼在三界裡面弄得焦頭爛額,活得很不自在,其實你不能把所有的過失都推給業力,那佔一半而已。我們去執著它,弄得我們很被動,所以我們變成被動式,我們現在變成心隨境轉,其實境是不能主導我們,是我們自己去攀緣它。
所以《楞嚴經》意思就是說,為什麼佛陀那麼自在呢?為什麼佛陀的心到了廁所的時候,他能夠把廁所的臭味轉成甘露呢?阿難尊者問說為什麼?佛陀說,我不為它所轉,所以它要聽我的,它就被我所動。為什麼佛陀在受馬麥的痛苦的時候,那個馬麥入佛陀的嘴巴,入此人口成甘露味,為什麼?他同樣有一顆心,我們也有一顆心,為什麼他那個心能夠做如此的操作?為什麼我們轉不過來?
我們內心的功能,跟佛陀的功能從潛在的功能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我們的操作,我們的內心操作錯誤。我們把內心用來攀緣,結果弄得自己很被動,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搞得全身是業障,這是我們的錯誤的思考。
所以我們現在要導正我們的錯誤,就是說當你不求的時候,你的人生慢慢慢慢你開始可以去主導外面了。你去求外境的時候,那就是外境來掌控你了。所以我們人生只有兩種情況,看是人生來掌控你,還是你在掌控人生,這兩種情況而已,看是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這兩種的差別在於你對外境的追求,你求得多,你人生就越被動,你就越不自在。所以這個人生是有規則的,你的心就是說,你操作錯誤你的心就充滿了業障,一念迷,生死浩然,你的心操作正確,一念的悟,輪迴頓息。
如果我們把心當作一台機器的話,其實這個機器是很好用的,你看佛陀操作的很好,萬德莊嚴。但是我們操作錯誤的時候,把自己弄得六道輪迴了。其實同一台機器,我們的功能一點都沒有減少,所以我們成佛之道就是說,當然我們不可能馬上做到,但是至少你要知道我們問題出在哪裡。我們不是馬上能夠做到佛陀的操作方式,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出必有因,因為佛陀的心在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選擇不迷,不取,不動,他安住在寂靜,我們多事,我們去取,然後又創造另外一層業力,然後就生死輪迴了。所以這個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個很重要,它可以把整個生死業力的開關把它關掉。
一時的善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淨界法師
唯識學把整個凡夫到成佛,把他的修行分成五個階位: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乃至於最後的究竟位。我們從前面的階位我們可以知道,當我們踏入了修行的菩薩道。
我們的生命就會出現兩種力量的作用:
第一種來自於外來的生死業力的衝擊;
第二個來自於我們內心的一種菩提願力的引導。
所以當你開始修行的時候,你經常是兩種力量的一種作用跟拉扯。
我們先談一談生死業力這一塊。生死業力是怎麼來的呢?主要因為有阿賴耶識。雖然我們生命,一段一段的生命是無常變化的,但是生命結束以後,我們會在第八識留下一種善惡的功能,所以第八識它有很特殊的功能,就是它「持種。」它能夠保存我們每一期生命所留下的一種善惡的功能,這種功能長時間的累積,就形成一種「恆轉如暴流。」就是說它是一種相續的水流,如果我們今天是善業起現行,這個水流就帶我們在人天享受快樂;如果我們今天是罪業起現行,這個水流就帶我們到三惡道,受刀山油鍋的痛苦。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背後,的確是有一種力量在支配著我們——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那麼業力的可怕,並不是說它給我們什麼痛苦,這個還不是重點,重點是它輾轉相續、無有止盡。當然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選擇逃避,反正你覺得你今生過得也還不錯,你認為你今生樂多於苦,但是你可別忘了,生死業力是不會停止的,也就是說你遲早要處理的。你今生不處理,你來生就得處理;你來生不處理,你以後一定要處理,因為它不會自己消失掉。
生死輪迴之所以那麼的可怕是因為:你越輪迴,它的力量就越大,就像滾雪球一樣。所以你總有一天,你吃到了苦頭,你一定要面對這個生死業力的問題,你總有一天的。那麼從佛法的角度:你越早面對,對你越有利,因為它整個時代,是往一個壞的方向在發展,末法時代。所以你越早處理,你成功機率是越高的,你花的心血是越少的。所以面對生死業力,你拖得越久,你付出的代價越大,就這麼回事。所以我們從輪迴的第八識,我們可以知道:既然要出離,那就把握當下,你別無選擇!這是我們每一個人背後,所要面臨的業力的這一塊。
當然唯識學給我們很大的壓力,因為它開展了第八識,這種恆轉如暴流的業果相續的思考,但是唯識學給我們一些希望,就是我們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有強大的思考、學習能力,我們可以學習佛法、我們可以如理思惟,創造一種清淨的力量來引導業力。那麼這個第六意識的清淨力量,在唯識的教義當中,它提出兩個重點: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空正見,這兩種力量如果你操作得當,生死業力是可以轉變的。
那麼這個菩提心跟空正見,其實我們可以看得出來菩提心是根本,空正見是在引導菩提心的一種增上的力量。我們前面講過了菩薩的四個階位,它都是需要菩提心來支持的,也就是說你菩提心失掉了,你就已經不是一個菩薩了。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一定是要有發願:你如果是智增上的菩薩,你緣佛的功德而發心;你如果是悲增上的菩薩,你緣眾生的痛苦而發心,都可以。總之當我們修學菩薩道,先不要管你做了多少,先看你是不是有這樣的目標,初心菩薩是「論心不論境」,如果你連一點理想抱負都沒有,一天過一天,你做再多功課都沒有用,毫無意義,因為要引導業力,一定是要創造一種永恆相續的力量。
在佛法的角度:一時的感動、一時的善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也就是說,你一種沒有目標的行為是毫無意義的:你做這件事情,只是一時的感動、只是一時的善念,這樣是沒有辦法改變業力的,沒有辦法。所以所有的行動都先有一個理想抱負,你一定要有一個願景,有理想抱負的修行,才有資格叫做菩薩道,因為你真實在改變業力了。所以你要改造業力,你要創造一種堅定的誓願,你未來希望往哪裡走,要有一個目標的。所以在這個修行當中,一定先發一個菩提心:緣佛道而發起上求佛道,緣眾生的苦而發起下化眾生。當然你發了菩提心,你有這個願景,你就是菩薩了。
那麼接下來就是智慧的考驗,你怎麼去調伏引導你的內心,那就是空正見的智慧了。其實整個菩薩道的次第:從資糧位到加行到通達到修習,它主要的是一種智慧的增上。在六度當中,判定一個菩薩他的成敗,就是以般若波羅蜜來做判斷。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只一念間
淨界法師
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欲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所以一般受戒學律,聽教看經,參宗坐禪,但夾帶利名心,便是三途種子;但執著取相,便是人天魔外種子;但一昧出離生死,便是二乘種子;但具真實自覺覺他心,便是菩薩種子;但從自覺聖趣,光明發輝,徹其源底,共迴向淨土,普與眾生,同登極樂,便是無上菩提種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好,那麼假設我們每一個人都已經找到我們的根本的空性,站在空性的角度我們開始處理過去生留下的障礙,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就有資格來修調伏力跟引導力。
先看第十六頁第一段的脈絡: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我們把這段文先消一下,說一個有情眾生不管你是長壽,不管你是短命,總而言之,你要過一輩子。你過得快樂也好,你過得痛苦也好,你到臨終的時候,你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成佛作祖,第二個墮坑落塹。就是我們到臨命終的時候,有可能你的生命是往上走,叫作增上,你來生比今生好,這是一種可能。第二種可能你來生是墮落了,所以我們的生命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往上,第二個是往下。
那麼關鍵在哪裡呢?關鍵就在你臨命終的那一念心念,整部《楞嚴經》十卷都在講這個觀念。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心念創造出來的。
《楞嚴經》把我們臨終的心分成兩塊:一個是情,一個是想。什麼是情呢?簡單的說就是情執,但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接觸到很多的人,遇到很多的事情,人事的刺激,我們產生一種感受,那這個感受產生妄想,一定有一個相,然後你的心就住在這個妄想,就變成情執了,就是一種情緒化的感情,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是你經過聖賢的道理的學習,你透過道理的觀照產生的智慧,這叫作想。所以情是外來的,外境刺激你的,透過六根感官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情緒作用,那麼想是你透過內心的道理從裡面自己如理思維升起來的。那麼臨命終的時候,《楞嚴經》上說如果你的情執的比例高,你是往下墮落的。因為情它是水,想是氣,它是一種浩然正氣。
在《楞嚴經》上說,做人的標準,你來生要做人,你至少要六分想四分情,就是說你理智的觀照要超越你的情執。六想四情,這個是人的標準。而你如果是純情,你這個人從來都沒有讀過聖賢之道,整天放縱你的慾望,你臨終是直接墮阿鼻地獄,純情入阿鼻地獄,那麼九情有一分的想入淺深地獄。他是慢慢慢慢一直往上升的,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要往生,你必須要把情執轉成你的觀想,轉成智慧,這個是很重要,不是修業力,那是思想的改造。你必須要引導你的情執慢慢的減少,你的智慧的觀照慢慢的增加,那麼這個叫作臨終的正念,所以改造思想在淨土宗是很重要。
所以蕅益大師特別提出來就是說我們臨終的一念心是影響我們來生的去處的,這以下引證故儒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那麼蕅益大師在發明這個道理之前,他引用世間的聖賢之道,他說這個道理不但是佛陀這樣子講,這是世間的聖賢都有這種觀念。你看儒家思想,他把人分成兩種,我們的一念心有人心跟道心,這個人心就是《楞嚴經》說的情執,慾望。
我們過去生曾經在世間的五欲裡面享受過,享受過以後留下很多的後遺癥就是產生很多的感情,很多的妄想,這是人心,我們對慾望的一種需求。就是說這個世間上快樂果報有什麼過失呢?它讓你享受快樂以後,你心中經常打妄想,你的妄想揮之不去。那麼第二個就是道心,道心就是說我們也曾經在聖賢的道理當中學習得到智慧,但是在儒家的思想認為說人心是危險的,道心是微弱的,也就是說一個正常人慾望的勢力是超過於智慧的勢力,所以儒家思想他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人要教育,人要接受教育。
那麼教育的結果就會產生不同的人。他說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說聖人跟一個所謂的恐怖分子、一個狂人有什麼差別呢?我們就談談我們的過去,其實我們要談我們的過去,我們沒有太多差別,套一句台灣話說七的不要笑八的,因為你做過很多錯事,我也做過很多錯事,我們就是有共業,所以我們才會投胎在同一個世界。如果論過去我們差別不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生長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一個時空,因為我們有共業,我們來自於同樣的過去,但是我們不一定有同樣的未來,就是你今生的努力了。
從儒家的思想是認為什麼是好人?因為他會善於克制自己的慾望,他能夠啟發他的道念,這個人叫作好人。他今生做出了努力,做出了學習,他做出了改變。什麼叫作壞人?這個人放縱他邪惡的一面,放縱他的慾望,他也不好好學習,他就變壞人。
諸位,我們有相同的過去,但是我們不可能有相同的未來,關鍵就是在你現在怎麼做了。我們有兩個選擇,第一個我們就把過去生的福報花完,該怎麼享受就怎麼享受,盡情享受,那你來生只有一條路可以去,到三惡道去了。因為你放縱慾望的結果,你臨終的時候你一定是起顛倒的,因為你放縱了這一塊的煩惱的勢力。所以我們今生好好地修學,我們臨終就保持正念。
所以好人跟壞人來自於第一個,好人就是克念,他能夠克制自己的煩惱,那麼壞人呢是放縱自己的煩惱,差在這裡。所以他總結故知舜與跖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也。
他舉一個例子用這個事相來證明這個道理,說舜他是古代的君王,我們說他是個好人,他做了很多的善事,利益百姓;跖是一個大盜,他統領九千人到處殺人放火,做了很多傷害眾生的事情,那麼這兩個人是生長在同一個時代,表示他們有相同的過去,那麼為什麼今生會產生不同的作用呢?因為利與善之間也。
一個人的心住在慾望,他的目的為了追求今生的快樂,那麼另外一個人的心住在善念,他為了積集善業而努力。
這個是這樣,到現在我們都沒有談到佛法,就是從世間的聖賢之道。世間的聖賢之道他已經知道人要能夠離苦得樂,趨吉避凶就要調伏慾望。那麼調伏慾望這塊在儒家的思想他的方法是制禮作樂,因為儒家思想認為人心本善,只要你教育他,他會往好的方向走,所以他用禮儀來約束你的身口,用音樂來陶冶你的性情,古代的音樂是比較優美的,現在的音樂都很躁動,是韶樂。
儒家思想它是從人性本善從一種比較正面的思考來教育我們,但是另外一個法家思想就比較悲觀了,他認為人性本惡,法家認為教育沒有用,法家說你一個人要造惡的時候他要去偷盜的時候,你跟他說你不要偷盜,你這樣子的話你的祖先會蒙羞的,他不會聽的,你用禮樂來教育他沒用,說這個人就把他綁起來把他關起來就對了,所以法家是嚴刑峻法。所以在中國的文化當中,基本上歷代的君王都是外儒內法,儒家法家一起應用。你善根夠我就跟你講道理,你要不聽話就法家伺候。總而言之,在聖賢之道中都知道一個人要調整心態,你的生命才能夠增上,那麼這一點很重要。
諸位,很多人都以為說你修善你來生就會比較好,不一定哦。佛陀在經典裡面說你一個人的心,你如果是放縱你的煩惱慾望,你就算造了很多的善業,因為你的心是墮落的,你會到三惡道得果報。善業會讓你活得快樂,但是你內心是決定六道的升沉。你看現在很多的狗被人家養得很快樂,但它是畜生道,是卑賤的果報,這個人就是他放縱煩惱,但是他積集善業,所以他的果報不能得尊貴身,他不能在比較尊貴的人天乃至於佛菩薩地方得果報。
所以如果你放縱你的慾望,就算你造了很多的佈施的善業,你做了很多的義工,你的善業會在卑賤的果報裡面表現出來。你可能墮落一個畜生道,或做一個大蟒蛇,或者做鬼王去享受你的善業,善業的安樂果報有很多種可能。所以你的升沉,六道的升沉,十法界的升沉是靠你的心理素質。
那麼這段就是說明人生的整個升沉所謂的成佛作祖,墮坑落塹,所爭只一念間,就是生命的整個大方向的決定權在我們內心的素質。
用八正道來引導你的思想
淨界法師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那麼佛教的因緣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就是說這個生命,我們本來清淨,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思想出來呢?首先他會得到一個知見,這個知見有兩種可能。第一個他的生活的經驗,他可能在生活當中遇到很大的挫折,很大的逆境的考驗,或者他曾經被騙,他就認為人性本惡。那麼他成長過程當中,他得到很多人的資助,他建立的人生觀,他認為人性本善。或者他有幸遇到佛法的啟發,他知道人性本來清淨,那麼他由不同的知見,經過他長時間的這樣子思維消化,會產生一種很大的引導力量,叫作勝解。.
這就是為什麼人會有不同,因為他從他的人生的經驗當中,他得到很多的概念,而這個概念他慢慢累積,形成他一種自我意識,那麼這個自我意識就帶動他的身口意三業,他就會講出不同的話,他會造不同的業,他從事不同的職業等等。那麼這種情況他不是一天兩天,他會數數的熏習,這個精進他的不斷地熏習,點點滴滴的累積,所以你年紀越大,你自我意識,你所成就的思想越堅固。那麼由這個思想會產生一個念頭,你的一個判斷力,那麼最後變成一個很堅固的一種勝解的正定,這個到正定就很難改變了,那麼這個正定又加強了你的思想。
所以這個八正道的公式,當然它主要是講佛法,但是這套公式也適用於所有的眾生,只是如果他是錯誤的,把這個正,第一個正改成邪,其它都一樣。如果你一開始是邪惡的知見,你就會產生邪惡的思維,邪惡的身口意,邪惡的精進,邪惡的念頭,邪惡的禪定,最後又加強你邪惡的思想。所以我們的第一因是很重要的。一個人會犯罪,他內心一定有一個錯誤的思想,他才會犯罪,佛法認為是從思想去推動你的身口意的。
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他隨佛出家以後,他前面幾年是依止僧團,但是他後來就自己一個人住茅棚了,那麼他自己在那打坐修行修了六年,功夫都沒有長進,沒有長進他很苦惱,他說我修了六年,我的內心我出家的時候遇到事情是起這個煩惱,現在六年後還是起這個煩惱,一點都沒有長進,他就想要還俗回家了,這個大慈悲的佛陀看到這件事情,佛陀就現出另外一種行腳比丘的樣子,就跑到這個住茅棚的比丘地方說:我是行腳比丘,我可不可以在你這個茅棚跟你借住幾天?
這個住茅棚比丘說:歡迎。佛陀所示現的比丘就跟這個比丘兩個人就住在一起了,每天陪他打坐,陪他一起吃飯等等。有一天這個佛陀所變現的比丘就跟住茅棚比丘說:我今天帶你去一個地方好不好?我們在那打坐,那個環境非常好。這個住茅棚比丘說:好啊。那麼這個佛陀化現的比丘就帶著這個比丘到了一個海邊,然後這個地方很多的石頭,他們兩個就坐在兩個石頭上面對大海打坐。
坐著坐著,在沙灘上出現一個烏龜,烏龜在沙灘裡面慢慢地走動,慢慢地走動,走動的過程當中遇到一個野犴,野犴有點像狐狸,比狐狸還小的一個動物。這個野犴看到這個烏龜就過去吃這個烏龜的肉,這烏龜看到野犴一來,就趕緊把這個六根收回去,就住在它的烏龜殼裡面去了。佛陀變現的比丘就跟另外一個比丘說:你看這個烏龜很不錯,烏龜有護身之鎧,野犴不得其便。他說烏龜為什麼沒有讓野犴吃掉呢?因為它知道把六根這個肉把它收起來。
這個比丘得到這個啟示以後,他就知道他錯了,因為他以前都是空心靜坐。空心靜坐就是什麼都不想,空心靜坐你的煩惱會一時的淡薄,但是你沒有產生一個對治的力量,所以你空心出來以後,你的煩惱原封不動,該怎麼樣還怎麼樣。諸法因緣生,我們今生的思想是很多生很多生的累積,就像流水一樣,如果你沒有做出改變,它就不會改變。就是說你沒有創造一個改變的因緣,你今天就跟昨天一樣,因為你沒有做出改變的因緣,所以我們今天內心當中沒有修習道法的觀照,你今天跟昨天一樣是很正常的,因為你沒有產生一種對治的力量。
這個球它滾過來,你中間沒有另外踢一個方向,它就是這個方向而已。所以這個比丘他做了一件錯事,他以為說坐在那個地方,念念佛,持持咒,然後就大事已辦了,那你沒有去對治妄想,妄想就跟你出家的時候一樣多。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我們必須做出改變,而這個改變的能量它的方法必須從先聖先賢的經典裡面去學習,是這個意思。
兩種對修行的誤解:
1. 打坐很久就是很厲害
2. 完全不坐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重要心子希阿榮博堪布:說到功夫,有些人以為就是指上蒲團打坐,坐的時間越長,功夫越深也有人認為功夫要到紅塵中去歷練,躲進深山或關起門來打坐不算真功夫。這兩種看法都失之片面。不少學佛的人只是學打坐、以為坐功到了就是得道,至於聞思、磕頭、懺悔、放生、念咒、念佛及其他善行,都是“著相了”,未得要領。
其實,禪坐只是入定的一種方法,不是學佛的目的,由定生慧方能入道。沒有智慧觀照,一味枯坐,坐上千萬年也還是在輪回中不得解脫,更不要說圓滿覺悟了。《楞嚴經》:“如澄濁水,貯於淨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用功到了身心一如、靜境現前,還僅是初步功夫,若耽著於此,無明難斷。
然而,完全不要靜定、不做功課,也是對佛法修行的誤解。經書裡說得明白,你我如一壺濁水,要靜深不動,才能沙士自沉,清水現前四下折騰,只能是越攪越混。慧由定生,定從戒來。善護身語意、遠離貪嗔癡,就是持戒。初學者極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身處慣鬧中而不被外境所轉,是不可能的。
我見過一些佛教徒,從行為上完全看不出學佛人的樣子,殺、盜、淫、妄、酒五戒中一條戒律也不守。如果在紅塵中打滾,家長里短,吃喝玩樂,百無禁忌,就是修行,那麼全世界的人都在修行了,可是這樣的修行有什麼結果呢?無非在輪回痛苦中越陷越深。
既是這樣,還用得著修行嗎?你不修也是這個結果。的確有一些大成就者示現在酒肆樂坊度化眾生,嬉笑怒駡、行為不羈,但是他們高深的修證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他們有能力做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而一般人幾杯酒下肚,不要說不知道佛祖在哪裡,連自己在哪裡都不知道了。
不能往生西方,則所作有益之事,完全成了世間福報
仁清法師
「既不能生西方,則汝一生守節念佛,及所作種種有益之事,完全成了福報」。
這是必然的,假如你往生不了,你這一生當中的修行,這一切一切的功德,搭上這一切一切的時間,統統都成了世間福報了,只要往生不了,就是在輪迴,在輪迴的過程當中,你佈施給乞丐的,給乞丐的東西,可能在你輪迴的過程當中又還給你了,你幫助人家,可能在你輪迴過程當中,你遇到違緣的時候,你又遇到貴人相助了,這叫世間福報了。
「汝現在尚無智慧,雖常精勤念佛,心中尚不決定求生西方。到了來生享福的時候,決定被福所迷,便要造諸惡業」。
你現在假如說不生起求生西方之心來,雖然積累了很多福報,在輪迴過程當中,你貪於這種福報,就被福所迷了,福大的人,很難說是去激發他的出離心,和去修行的精進心。
「既造惡業,必定就要墮於地獄、餓鬼、畜生中受苦了」。
你造了惡業肯定是這三種。「此種大苦,皆是現世念佛,不知決定求生西方之所感召的」。就是舉得這個例子,這種大苦,他們這種苦就是說,像這個居士一樣,是現世,知道是念佛,但是不知道決定求生西方,不知道決定求生西方,而成了一個世間福報,在世間福報享福的過程當中,同時又造了業,而墮落三惡道,是非常可惜的。
「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想」。
那個意思是,雖然咱們還很強壯還很年輕,你就得做什麼想法呢?產生什麼念頭呢?人生是無常的,死亡是無期的,說不定哪一會兒我們就死,應通過這種念頭,來激勵我們修行。
原來美國有一個作家,一個盲人,他寫過一篇文章,可能我們很多人都看到過,他這篇文章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一個盲人作家,這個盲人作家,他這一生當中他都沒看過,一次也沒看過咱這個世界,就是他生下來就盲人,但在美國那種教育水平很高啊,他家庭條件很好,就是從小,按照盲人來教育他,他成了個作家,他用盲文寫一些東西,他寫了一篇文章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比方說他這一輩子沒看到光明,假如給他三天光明,你說他先看啥?不知道先看啥,對吧?
假如我們的生命只有三天了,你們幹什麼?只能就是念佛了,其他什麼事也幹不成了是吧?我舉個例子,要是炒股的話,你投上說不定還沒解套呢,但是三天到了,現在雖很強健,就要做就要死了的這種想法,就要準備,心裡存在就要死了的這種念頭。
《印光法師文鈔 淨土法要》
一切隨緣,不要攀緣
惠能大師證得究竟的果位,但是他還保持著他的身分,是個居士,二十四歲,到獵人隊裡面去,替獵人打工,為獵人服務,在獵人隊裡住了十五年才出來,遇到印宗法師。
他在什麼時候出來、會去找哪個人他都知道,找錯人也不行,時間不對也不行,所謂時節因緣。這些事情,我們中國人來講命中注定,決定錯不了的。
佛發大菩提心要來救世也不能夠不遵守這個例子,也要遵守。時候到了,果德真正現前。特別是惠能大師的表演,讓我們深深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一切隨緣,不要攀緣,攀緣可能路愈走愈長,你障礙愈來愈多,所有一切障礙平平安安的承受,自然就沒有,業障就消掉了。
不跟一切人對立,也不必去攀緣一切人。他來找我可以,我們找人難,求人難。所以佛祖、老師都教給我們,一生隨緣不攀緣。
文摘恭錄—2012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三六集) 2013/3/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40-0236
沒有緣,決定不能攀緣;緣來了,決定不能躲避
修行重點
1 古大德常常教給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學佛這麼多年,深深地省悟,知道古大德所講的話句句都是苦口婆心,都是一生的經驗,千萬不要把它當作老生常談,疏忽了,吃虧的是自己,所以應當回過頭來,放下萬緣,老實念佛。
2 即使是弘法利生的事情,也是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我們願力要大,不能找事;你要找事情做,你就錯了,你心不清淨了。
3 沒有緣,決定不能攀緣;緣來了,決定不能躲避。緣來了你躲避,不慈悲;沒有緣你去攀緣,心不清淨。清淨跟慈悲兩者不能偏於一邊,要平等地修學,這樣才能避免過失。
4 縱然是弘法利生,決定不失自己的清淨心,為什麼?自己才能得度。否則的話,不錯是幫助別人了,自己也出不了三界,那就變成三界之內的有漏福報,還是沒法子往生。會修的人,自己決定往生,幫助別人不礙自己的清淨,自己清淨不礙幫助別人,這才叫真正功夫。
基本的常識都沒有,念佛去了地獄,冤不冤枉!
你真的想求生西方嗎?看平時的表現,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用攀緣心念佛拜佛,竟成了阿修羅!
來生再得人身,比往生極樂世界還難
一聲南無阿彌陀佛,等於總念一切佛、一切經、一切咒
六道輪迴的痛苦——地獄、餓鬼道的眾生還能念佛嗎?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菩薩行六度中,為什麼稱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如此說?
心正法正,心邪法邪,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
若不往生淨土,將來必墮地獄
魔不是青面獠牙,會顯得甜甜蜜蜜,讓你見到他,就不想離開他
隨緣不攀緣,少管閒事!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