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論芫荽(香菜)非屬五辛 】

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2018年1月18日 星期四
文 / 釋法藏

前言

中國漢傳佛教長期以來,對五辛之所屬食物為何,基本上皆有一定的共識,同時也行之千年以上,在實行上與實修上皆無疑義。然而近年來,卻有在華人素食餐飲中所常用之香菜(芫荽(音綏) Coriander Herb)也是屬於五辛的說法出現。論者援引食五辛有種種過失之經文,將芫荽與五辛同列,從而宣稱不得食芫荽(香菜)之論。此說一出,頓時在公眾飲食當中造成對立與不安,也讓人對古德之說法與作法產生疑惑,甚至讓人因此對漢傳佛教,及其所代表的清淨素食文化與主張,產生了疑慮、信心動搖!

問題不在於「要不要或能不能禁口腹」之欲,試想:南傳與藏傳佛教尚且不能斷肉食,而華人佛教徒都能禁肉食千多年了,區區禁食香菜何難之有?問題在於:難道千多年來,古德都未曾注意到這個問題?都錯認這個事實?傳統的漢傳佛教在飲食上不嚴謹嗎?而事實是,大家香菜食用多年,並未有如經所說生瞋、發婬,乃至滿身腥臭、身心渾鈍的反應!因此唐代大德乃至民初印光大師,都斬釘截鐵的告知佛教學人:芫荽非五辛。既然如此,何以今日我們卻可冬烘地,在毫無詳細考據的情況之下,只根據少數人的一、二私解,就認定芫荽為五辛,而讓廣大華人佛教群眾的長期飲食習慣,就此「被檢討」、「被更改」甚至「被輕視」?

因此,到底芫荽可不可食,已經不是一項個人單純的習慣選擇,或修行飲食改革而已,而是一項牽涉到整體漢傳佛教飲食觀、修行方式、飲食果報等等的重大問題!換言之,在五辛認定的問題上,甚至已涉及到整體漢傳佛教的歷史尊嚴問題,身為這一代漢傳佛教繼承者的我們,豈可輕易地在未有嚴謹討論的前提下,即人云亦云地說改就改?本文正是為了這個目的,乃分別就古來佛法典籍、醫學著述,以及今人對於五辛及芫荽的物性、藥理等之研究所得,分別闡明芫荽絕非五辛之事實,希望能給教內關心此事的同道,一個可資參考的依據。

佛陀禁食五辛之文據

關於「不食五辛」,佛法大小乘經、律中多處有明文記載,最常被引用的有如下經句,今略舉之: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八云:
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婬,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銷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現作佛身來為說法,非毀禁戒讚婬怒癡,命終自為魔王眷屬,受魔福盡墮無間獄。阿難!修菩提者永斷五辛,是則名為第一增進修行漸次。」( T19, no. 945, p. 141, c4-13)

《梵網經》卷二云:
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T24, no. 1484, p. 1005, b14-16)

《大般涅槃經》卷十一〈聖行品 十九〉云:
不食肉、不飲酒。五辛葷物,悉不食之。是故其身無有臭穢,常為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養尊重讚歎。(T12, no. 375, p. 674, b15-18)

《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二〈見聞利益品 十二〉云:
服水既畢,慎五辛、酒肉、邪婬、妄語,及諸殺害,一七日,或三七日。是善男子、善女人,於睡夢中,具見地藏菩薩現無邊身,於是人處授灌頂水。(T13, no. 412, p. 788, b23-26)
總說佛典中之五辛

所謂的五辛,經、論所言大抵一致,即大蒜、革蔥(茖蔥)、慈蔥、蘭蔥與興渠。如《梵網經》卷二云:

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葱、慈葱、蘭葱、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 (T24, no. 1484, p. 1005, b14-15)

《四分律名義標釋》(明 弘贊輯)卷二十:
五辛者:一蔥、二薤、三韮、四蒜、五興渠。興渠者,梵音稍譌正云形具,此方本無。惟慈憫三藏,自西域歸至于闐,方見。餘國不覩。其根麤如細蔓菁,根而白,臭如蒜。彼國人種取根食之。時三藏冬到彼國,(故)不見其枝葉。韮,言九。薤,音械。( X44, no. 744, p. 555, a22-b1 // Z 1:70, p. 351, c6-9 // R70, p. 702, a6-9)

《淨心誡觀法發真鈔》(宋 允堪述)卷三云:
五辛謂:胡葱(大萩)、茖葱(韮也)、韮葱(葱也)、蘭葱(薤也)、興渠(應法師云:烏奈婆他那國比方相傳云芸苔,非也。又亦云形具,正云興宜。是樹汁似桃脂狀,釀於犢子肚中,作過為阿魏是也)。此五性熱氣葷,不利修行。(X59, no. 1096, p. 559, c24-p. 560, a3 // Z 2:10, p. 198, b12-15 // R105, p. 395, b12-15)

此中五辛之大蒜,梵語 lasuna,即是蒜、葫、葫菱、家蒜。革蔥(茖蔥),梵語 palaNdu,即是(韮,音九)、山蔥、革山蔥、小根菜。慈蔥,梵 latarka,乃蔥之正名,即、胡蔥、[卄/糾]蔥、春蔥。蘭蔥 ,梵語 grnjana ,即小蒜、家蔥、、(音械)、野生等。以上各經、論說法基本一致,且中土亦有出產,所以並無疑義。唯「興渠」一物為何?因是古代中土所無,所以古來有多種說法。如:

《佛本行集經》卷二十四〈精進苦行品 二十九〉:
(菩薩乞食時)或食內有興渠臭熏諸辛味等,亦不從受。(T03, no. 190, p. 766, a8-9)

《梵網經菩薩戒本疏》(唐,法藏)卷四:
有說江南有,葉似野蒜草,根莖似韮,亦名[卄/考]咾子,無子,北地所無也。又釋其阿魏藥梵語名興渠,將謂是此辛臭物之苗葉。(T40, no. 1813, p. 637, a7-10)

《菩薩戒本疏》(唐,新羅義寂)卷2:
嶺南生興渠,形似倭韮氣味似蒜。(T40, no. 1814, p. 672, a21-23)

《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宋,元照)卷一:
五辛者葷菜也,葷謂臭氣。(T40, no. 1805, p. 171, c5-6)

又云:五辛者,葷菜也(葷謂臭氣。一葱、二薤、三韭、四蒜、五興渠)。(T40, no. 1805, p. 171, c5-6)

卷3又云:興渠根如蘿蔔(T40, no. 1805, p. 378, b19)

《請觀音經疏闡義鈔》(宋,智圓)卷4:
興渠者,應法師云:梵音訛也,應云興宜。慈閔云:根形如蘿蔔,出土辛臭。慈閔冬到彼土不見其苗。此五物辛而復葷故。經云。五辛能葷。有辛而不葷者,如薑芥之屬。則非所制。蒼頡篇云。葷辛菜也。凡物辛臭者皆曰葷。……今約理解乃以辣味逼迫於舌。……葷氣經宿猶存。」(T39, no. 1801, p. 997, b9-17)

《佛祖統紀》(宋,志磐)卷33:
興渠,葱蒺也。生熟皆臭。葉如蔓菁,其臭如蒜。經音義云:「生于闐國」。應法師云:「烏荼國人常食,即阿魏」( T49, no. 2035, p. 323, a6-7)

《宋高僧傳》〈唐,洛陽罔極寺慧日傳〉(宋,贊寧等撰)卷29:
興渠人多說不同,或云薹、胡荽或云阿魏。唯淨土集中別行書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韮、三葱、四薤,闕於興渠。梵語稍訛,正云形具,餘國不見,迴至于闐方得見也。根麁如細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國人種取根食也,于時冬天到彼不見枝葉。 (T50, no. 2061, p. 890, b27-c2)

《三藏法數》(明‧一如等集註)云:
興渠者,葉如蔓菁,根如蘿蔔,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闐國,華夏不產,故不翻也。

以上是唐、宋、明三代對於興渠之氣味與外型的描述,看法基本是一致的,總不外是:出土辛臭、生熟皆腥臭如蒜、辣味逼迫於舌、葷氣經宿猶存;葉似野蒜草(蔓菁)、根如蘿蔔、菁根而白、莖根似韮。此皆與今日的所謂芫荽,無論就根、莖、葉外型或氣味等皆不相同!唐朝時的 慧日大師,甚至還直說:(蕓)薹、(胡)荽非五辛,所食無罪!這是存在於唐朝,明確說明「胡荽(芫荽)」非五辛的最早文據!

古德言芫荽可食之文據

關於芫荽可食之文據,古來有前引唐朝時的 慧日大師所言:
(蕓)薹、(胡)荽非五辛,所食無罪。(慧)日親見為驗歟。(《宋高僧傳》〈唐,洛陽罔極寺慧日傳〉(宋,贊寧等撰)卷29,T50, no. 2061, p. 890, c2-c4)

近代則有 印光大師,亦明確於《文鈔》中明示芫荽為可食,同時更明文破斥「外道以芫荽為葷」的謬誤:
葷,正指蔥韭薤蒜之物,故從草。梵網經明五辛大蒜,蔥,(即韭)慈蔥,(即蔥)蘭蔥,(即小蒜,薤即是此。)葷物,此方只有四種。西域加興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葷。有外道以芫荽為葷者,又有以紅蘿葡為葷者,皆屬妄作。此五葷,本是菜類,以其臭穢,故不許食。食之誦經念佛,皆無大利益。(《複康寄遙居士書》)

五葷,我國只有四,即蔥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興渠,吾國無此一種。有以芫荽為五葷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答善熏師問》)

錯解芫荽為五辛之原由

一、明代道家的張冠李戴

因為明代之道教直接將「胡荽」錯誤的取代「興渠」之名,並將之列為道教的「五葷菜」。所以明代之重要醫藥書《本草綱目》(李時珍,1518-1593)菜部乃云:
練形家以小蒜、大蒜、韭、芸苔、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芸苔、胡荽為五葷。

此書根據練形家與道家的說法,直接將胡荽取代興渠,而列為練形家與道家的「五葷(辛)」!(注意:這是引用練形家與道家等的說法,而非《本草綱目》本身的見解)至於什麼是練形家與道家的所謂「胡荽」呢?可視為《本草綱目》的註解書之《本草備要補註》(清代)則直接點名,即是佛家的所謂「興渠」!如彼文云:
《楞嚴經》曰五葷熟食發婬,生啖增恚。故釋氏解之,釋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慈蔥,冬蔥也。茖蔥,山蔥也。興渠,西域菜,即中國之荽(音「雖」)。

此文將「興渠」看作是西域菜,並根據《本草綱目》的說法,進一步張冠李戴地「推論」此即中國之「(芫)荽」。

其實在明朝以前(見前引文),胡荽並非指經上所言的「興渠」,但卻先被《本草綱目》依道家與練形家之說法,用「胡荽」取代興渠,接著於《本草備要補註》中,更進一步推論為此興渠即是張騫使西域所得的「荽」菜。而中國出產之荽,其「荽」所指為何?《康熙辭典》正是解釋為胡荽、香菜或芫荽,亦註其為「張騫使西域得胡荽」。如此一來,原來在明朝以前,真正五辛之一的「興渠」是沒有「胡荽」之名的,而今卻被明、清兩代的醫學書根據練形家與道家的說法,先後推論成「興渠就是胡荽」。再清代之辭書又解釋芫荽就是胡荽之後(今日的百科全書亦有把芫荽的別名稱為「胡荽」的),結果「因為芫荽就是胡荽、胡荽即是興渠、興渠正是五辛」,所以「芫荽是五辛不得食」的錯誤知見就此產生了!也因此才造成近來教界有少數人,對於芫荽(香菜)這類食物避之唯恐不及的現像。

然而,此一道家的謬誤,明朝的 弘贊律師即有明文破斥,這也是早在明代以來即已存在的,破斥道家說胡荽(芫荽)是五辛之謬誤的最直接文據!如《梵網經菩薩戒略疏》卷4云:
興渠,是梵語,亦云興宜,此云少,此方無有。葉似蕪菁,根似蘿蔔。冬則苗葉俱落,出土辛臭。凡是葷辛臭者,皆不得食。道家以芸薹、胡荽為葷,非也。(X38, no. 695, p. 722, a8-10 // Z 1:60, p. 412, d18-p. 413, a2 // R60, p. 824, b18-p. 825, a2)

此文明白地分辨了興渠的形象為「葉似蕪菁,根似蘿蔔」,這是與今日的芫荽絕不相同的。而文末更明白的點出道家所說之謬:「道家以芸薹、胡荽為葷,非也」!

關於這點,民初 印光大師也同樣認定是後代道家所妄立,如大師在《文鈔》三編,下冊,〈答善熏師問〉時即說到:
五葷,我國只有四,即蔥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興渠,吾國無此一種。有以芫荽為五葷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

而素來與道教關係甚密的部分西藏修道士,在與道士交流、參考後,不明就裡的也跟著道士將「胡荽」列為五辛,並畫為圖像(藏地嚴寒不產胡荽,故需作畫辨認),再於今日傳回漢地。然後在「有圖有真相」的錯覺下,看到的人就信誓旦旦地大力提倡起「芫荽是五辛」之說了。可以說,明代練形家、道家將芫荽錯指為興渠的張冠李戴之謬誤,在沈寂了數百年之後,到了近幾年,經由藏地又傳回了漢傳佛教的化區!

二、後人妄加經句

此外,確實也有部分漢文經典明文寫著「胡荽」不得食的文據,如:《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卷1云:
諸善男子若欲經過師子虎狼毒蛇怨賊一切險難之處。當須淨其身心。不得近諸女人及喫一切五辛酒肉芸薹胡荽。於諸眾生起大悲想。至心誦呪呪之四十九遍。而諸怨惡自然退散。(T20, no. 1181, p. 781, a2-6)

此中雖出現「芸薹、胡荽」之句,但經比對發現,之前經文已說「喫一切五辛、酒肉」,而芸薹、胡荽既是五辛,已包含在前句中,何須另提?這是第一個疑點。其次,考察宋、元、明、甲等版本,發現皆無此「芸薹、胡荽」之句,這顯係後人所加,這是第二個疑點。而且,單獨明文說此二者為「不可食」,乃是諸經中的孤例,這是第三個疑點。有以上三個疑點並存,因此此文並不足作為採信之實據!

三、音義錯置

再者,此「胡荽」,雖在清代所編輯的《康熙辭典》中被解釋為即是香菜或芫荽,但在佛法辭書的解釋,卻是認為此「胡荽」乃是「胡菱(音凌)」的異字,亦即「胡荽」所指為「大蒜」(胡菱即大蒜,見前第三節所述),而非指後世所說的「芫荽」。如《一切經音義》卷五十八云:
胡菱,又作[卄/綏]、荾、荽,三形同,私佳反韻。略云胡荾。(T54, no. 2128, p. 694, b10)

四、今人解讀錯誤

另外近來在網路上也有人引藏經,論說「胡荽」不得食的文章,如大陸「學佛網」所收錄的一篇名為〈為什麼不能吃香菜?〉之文(台灣的某些社群網站也都引用此段經文,始作俑者待考),就引《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的文句(其實是《大正藏》古逸部中,譯者不詳的《諸經要略文》卷一,但其引文比對藏經有諸多訛誤,今一併改之)云:

謹檢大小乘經,食「胡葰菜」得惡趣報。《大順經》云:食此菜者所生之處不得聞經佛法。《華報經》云:食此菜者生生之處不覩諸佛被八增疾。《天畔經》云:若誤食此菜不生悔。長劫處阿鼻地獄無有出期。若故食者不通懺悔。《大集經》云:此菜者是天魔波旬變身作千年媚狐尿處因生此菜,食者能滅道。……世間一切罪極不過五逆、盜常住物,此不通懺悔。若對喫胡葰人,五逆、盜常住僧物人,吾即能救,喫胡葰菜人自業深重厚,吾不能救也。《菩薩戒經》中蘭葱是也,食者結業罪。(T85, no. 2821, p. 1205, b9-20)

關於上文之解讀,關鍵在於末兩句:「《菩薩戒經》中蘭葱是也,食者結業罪。」此乃指出:引文中所謂的「胡葰菜」,指的正是梵網《菩薩戒經》中所說的「蘭葱」是也,根本不是該文所指的「香菜」! 該文作者顯然未能正確解讀引文之關鍵文意而再次地張冠李戴,還以一副老成說道者的姿態,說什麼「學佛人雞鴨魚肉都捨得不吃,一口香菜還有什麼捨不了的呢?再說貪著滋味也是罪過呀。」之類道貌岸然、似是而非的話,既完全錯導了讀者的認知,更讓人感到涕笑皆非!

綜合以上四點錯誤,所以才有今日的所謂「芫荽是五辛,不得食」的說法。

依佛法辭書與《本草》等文獻明其非五辛

事實上,《本草備要》一書可說是清代汪昂對明代《本草綱目》這本醫藥巨著的精簡暨補註版,其正確度有待考據。更甚者,豈可以一般性之文字辭書即做最終之認定,而否定中國漢傳佛教自古以來對「興渠」為何物的認知?其實,早在唐朝時,即有佛教專屬的辭書,對興渠之名義有明確的描述,如

《一切經音義》(唐‧慧琳)卷45:興渠,梵語阿魏藥也。(T54, no. 2128, p. 607, b5)

又云:此是樹汁(《翻譯名義集》卷3云:似桃膠),西國取之以置食中,今有阿魏藥是也。(T54, no. 2128, p. 750, b5)

此外,《本草綱目》也同樣認定興渠即是「阿魏藥」,在其〈菜部〉中的蒜,如是云:佛家以大蒜、小蒜、慈蔥、蘭蔥、興渠為五葷。興渠,即阿魏也。 雖各不同,然皆辛熏之物,生食增恚,熟食發婬,有損性靈,故絕之也。

以上引文亦舉出興渠乃中藥材當中的「阿魏」,顯然與該書清代的註釋書有別!而阿魏在《本草備要》中又有「出西番,木脂熬成,極臭」之語,及其補註亦云:「人多以胡蒜白膺之」,既然多以胡蒜白取代阿魏。可見「阿魏」才是比較符合蔥蒜一類之五辛,也可視為即是經典中所言「興渠」的提煉物,既言其「木脂熬成,極臭」,也根本與草本的芫荽大不相同!而這也是權威的中國明代醫藥典籍《本草綱目》所認定的。

以上是就古來經典文獻的記載,經比對整理而說明芫荽非五辛之理。然而古代礙於交通、語言等隔閡,以及對植物名稱、藥性的定義與研究不是很嚴謹之故,有時仍不免有訛傳或混淆的情況發生。以下將更以現代植物學在各個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進一步的論證「芫荽非五辛」之事實。

以植物學分類判其與五辛互不相屬

首先,從植物學之分類而言,蔥、蒜、韭、薤一類,皆屬蔥科(舊屬百合科)蔥屬之植物(Allium),但芫荽卻是繖形科(傘形科Apiaceae)芫荽屬。根據百科全書的說明:芫荽原產於地中海沿岸,常以嫩葉作調料蔬菜食用。埃及於西元前3~前2世紀曾以此為供品。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入中國,8~12世紀傳入日本。現中國南、北與台灣都有栽培。根白色,主根稍粗,側根發生不規則。由此不同分屬的兩類來看,芫荽不屬五辛也是很明顯的。

此外,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網路)詢答系統的「常見問答」(http://faq.fda.gov.tw/Search/Detail.aspx?id=448 )中,對於目前民間所食用的五辛,亦有如下明確的答覆:

問:何謂植物五辛(蔥、蒜、韭、蕎及興渠)請再詳述?

答:

(1) 蔥:含青蔥、紅蔥、革蔥、慈蔥、蘭蔥、薤。

(2) 蒜:含大蒜、蒜苗

(3) 韭:含韭菜、韭黃、韭菜花。

(4) 蕎:即為蕗蕎(即薤)。

(5) 興渠:即為洋蔥。

此中,已明確的指出,「興渠即為洋蔥」的事實!

由主要化學成分知其非葷辛

據現代化學成分研究,蒜之臭味來源為其共同成分中的大蒜素(Allicin),又名蒜辣素;蒜素;學名為二烯丙基二硫-氧[S]化合物,是從蔥科蔥屬植物大蒜的鱗莖中提取的一種有機硫化合物,也存在於洋蔥和其他蔥科植物中。

氣味來源提取主成分 

1.蒜

蒜素(二烯丙基硫代亞磺酸酯)、二丙烯基硫化物(dially sulfide, DAS)、二丙烯基二硫化物(diallyl disulfide, DADS) 、二丙烯基三硫化物(dially trisulfide, DAT)、丙烯基二硫醚(methyl allyl disulfide)、丙烯基三硫醚( methyl allyl trisulfide)

2. 薤

二甲基三硫化物(dimethyl trisulfide),甲基丙基三硫化物(methylpropyl trisulfide),甲基丙基二硫化物(methylpropyl disulfide),丙基异丙基二硫化物(propylisopropyl disulfide),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ethylallyl trisulfide)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

3. 蔥

二稀丙基硫醚、蒜素

4. 韭

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yl allyl sisulfide),二甲基二硫化物(dimethyl disulfide),2-丙烯基(烯丙基)二硫化物〔2-propenyl(allyl)disulfide〕,

5. 阿魏

(R)-仲丁基1-丙烯基二硫醚[(R)-2-butyl1-propenyldisulfide],1([1-甲硫基丙基)1-丙烯基二硫醚[1(1-methylthiopropyl)1-propenyl disulfide],仲丁基3-甲硫基烯丙基二硫醚(2-butyl 3-methylthioa llyldisulfide),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 trisulfide),

6. 芫荽

正癸醛(decanal),壬醛(nonanal)和芳樟醇(linalool)、芫荽異香豆精(coriandrin),二氫芫菜異香豆精(dihydrocoriandrin),芫荽異香豆酮(coriandrone)A、B。

註:以上化學成分資料皆來自網路,非筆者實驗室親自檢驗。

由上可知,這些植物的氣味成分,除了芫荽是來自醛及酮類化合物外,其餘蒜蔥韭薤、興渠的臭味成分,皆來自有腥臭味的「二硫化物」,故知芫荽與其他五者之不同也是很明顯的。

依發婬、生瞋作用之有無辨其非五辛

關於《楞嚴經》云「熟食發婬,生啖增恚」,是否為五辛中共同成分所為,則須先定義「發婬」與「嗔恚」在人體生理學上如何運作?例如是否是刺激交感神經興奮?或是腎上腺素分泌? 甚至所謂「女性發婬」是否是指促進動情激素分泌?而男性是否是指增加陰莖海綿體的血流量?另外,人類心理變化牽涉到人體生理化學作用的層面甚廣,恐怕不是五辛當中單一或數種化合物可以驗證,筆者姑且由中醫藥文獻上針對這六種植物的功效做一比較。

由上表可知,蔥韭的種子可治陽痿,而韭更有補腎陽的作用!此外,蔥、薤等皆有通陽(在中醫學,通陽乃指身體熱能可交通上下、內外)之功能,大蒜、阿魏可殺蟲,蔥可驅蟲,而大蒜與韭多食皆有昏神之弊。

此六者唯一共同處為性味皆是辛溫,但薑、芥等也屬辛溫之性,所謂「有辛而不葷者,如薑、芥之屬。則非所制。」(見前引),因此可知並非辛溫之性的食物皆不得食。再依藥理功效而言,芫荽也僅發汗這點與蔥稍同,但這也還遠不及可食用的「薑、芥」之發汗效果,此外就根本沒有所謂的「發婬」之功能了,依此種種不同的「功效」看,將芫荽與五辛相提並論是非常不恰當的!

從分子生物學觀其不同五辛

芫荽從其文獻、功效、成分當中看來,皆不屬於五辛之類已如上文所述可知。今再根據中華民國衛生署,於民國98年10月署授食字第0981800389號公告的蒜、韭、蕎(即薤)、蔥、洋蔥成分檢驗方法(見網路附圖: http://service.taftw.org.tw/service/upload/press/281/F268%E9%99%84%E4%BB%B6R20090687.pdf 📷 )之公告中,提示利用這五辛中各自所含有的不同標的基因(rRNA),去檢測食品中是否含這五辛成分。其中根本將「芫荽」之檢驗摒除在外!由此亦可見,在國家最高階的食品認證機制中,也根本不認為「芫荽」是五辛之屬。

芫荽的除菌與防癌等養生功能

此外,有人認為香菜細菌多所以不敢食用,其實那是停留在過去用有機大肥種菜的印象中,才會有這類想法。那時豈止香菜,幾乎所有菜皆有細菌。只要上網一查就知道了,香菜不但沒有所謂的細菌,反而具有除菌的功能!

根據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研究發現,香菜(Cilantro)中含有至少12種以上的抗菌成分,其中又以其揮發成分dodecenal的殺菌效果最佳,等劑量的dodecenal甚至是抗生素Gentamycin對沙門氏菌兩倍以上的殺菌效果,墨西哥食物中的蕃茄沙拉沾醬也經常加入香菜,研究人員發現,加入香菜的沙拉沾醬,被沙門氏菌污染的機會,大幅下降!

一個加拿大研究顯示,大量香菜中的Flavones成份,可能減少罹患激素相關的癌症(譬如乳癌和攝護腺癌)的機率。此外,香菜富有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s)中的總黃酮(Flavones),也是一種抗癌物質。

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表示:香菜中的聚乙炔(polyacetylenes),具有抗Tobacco菸草致癌物質的功效。

再者,香菜還能幫助調控攝護腺素(prostaglandins)的生產量,而失衡的攝護腺素是一種腫瘤誘發物。香菜具有顯著的發汗清熱透疹的功能(中醫所謂的發風),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機體發汗,透疹。另具和胃調中的功效,是因香菜辛香升散,能促進胃腸蠕動,具有開胃醒脾的作用。 香菜含有正癸醛、壬醛、芳樟醇和維生素C。種子含有揮發油、糖類和含氮化合物。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d-芳樟醇、二戊烯以及黃酮甙。 這些成分具有非常好的提升免疫力和抗腫瘤作用,對乳腺癌和攝護腺癌等腫瘤具有抑制癌細胞生長的作用。

除此以外,香菜還具有如下神奇的功效:

一、保護血管

香菜中豐富的維生素C和鉀等物質具有降血脂,擴張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血壓和膽固醇,軟化血管等作用,對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其他心腦血管疾病有一定效果。

二、提高免疫力

香菜含有大量的胡蘿蔔素,它能夠有效保護眼、呼吸道、泌尿道及胃腸道黏膜,防止細菌和病毒的感染,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

三、促進食慾

香菜中含有甘露糖醇、芳樟醇等多種揮髮油物質,可以增加唾液分泌,加快腸胃蠕動,促進食慾。同時,在某些菜餚中加些香菜,還能起到祛腥膻、增味道的獨特效果。

四、保護眼睛

香菜中含有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以調節視網膜感光物質合成,緩解眼疲勞,預防乾眼病和夜盲症的發生。

五、其他療效

香菜中含有的黃酮類、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物質還具有抗癌、護腎、降血糖等作用。

綜上所述,香菜對於養生與防癌,都有一定的功效!

不過,要注意的是,因為香菜在中醫上,屬於發風之物, 對皮疹、風團、蕁麻疹的腫瘤病人,中醫建議應該避免大量食用。還有以下兩類狀況也應少食:首先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因為香菜性溫,消食下氣,能促進腸道蠕動,加快食物消化,解便秘,對於正在胃疼或腹瀉的人來說最好不要吃。其次是患重大疾病的人。因為香菜有發風(耗氣)之特性,易使病人變得乏力,無精神,所以要慎吃。但因為多數人只是將香菜作為食材的調味菜,一般用量都不會很多,所以即使是腫瘤病人,只要排除上述情況(乏力、無精神),也是可以正常食用的!(參考網址:https://kknews.cc/zh-tw/health/bja4qj.html)

結論

如前所述,華人漢傳佛教千多年來所推行的優良素食文化中,對於「五辛」之認定,無論是典籍記載,或古德相傳,都是非常嚴謹而清晰的。在可食與不可食之間,千多年來也有很明確的分辨,並且已形成重要的華人飲食文化之一部份。改與不改,絕非「個人私事」,這甚至是牽涉整體漢傳佛教尊嚴的重要大事!若真有不當,改進當然沒問題,但身為出家人,尤其在教內漸漸具有指標意義的住持大德,豈可在毫不考據的情況下,就只為了「怕別人說話」或「寧可不吃以免犯錯」的看似小心,其實是不負責任(讓無知者也惶恐仿效)之作法,而讓可能是錯誤的飲食知見,被有樣學樣的流傳於後代?這在行為上固然是一種不實事求是,只求個人明哲保身的處事(世)態度,但同時也反應出其對漢傳佛教的無知、缺乏信心,乃至不思有以承擔及捍衛的心態,這亦正是今日部份漢傳佛教徒的潛在心態。因此,為了整體漢傳佛教的住持與弘揚著想,我們於此課題絕不能不有所謹慎與警覺。

慶幸的是,經由本文在佛典經、疏文獻與現代相關食品資訊的整合理解下,透過幾個重要且根本論據的提出,我們可以肯定的說,華人漢傳佛教千多年來所食用的芫荽(香菜)並非五辛。而且,還具有除菌與防癌等等養生功能!希望本文的提出,足以讓世界各地廣大的佛弟子們,對漢傳佛教保持信心,同時在日後香菜的食用上,也能感到安心了。

最後,還要感謝僧伽林佛法翻譯班學員,因為有你們的協助收集資料,才使得本文得以有更好的現代科學文獻之說服力。

佛曆二五五七年 結夏中初稿 佛曆二五六一年 佛誕日潤稿 佛曆二五六一年 臘月增修稿

天台沙門 法藏 寫於 楠西 僧伽林 萬佛寺

文章出處:法藏比丘的非思不可  http://fatzangfb.blogspot.com/2018/10/blog-post_89.html?m=0


千年之疑,香菜到底是不是五辛?

作者:釋宗立

撰寫這篇文章的緣起是:有不少同學問起香菜是不是五辛之一,甚至還有問起油菜是不是五辛之一,油菜真是躺著也中槍了,瞬間敗給他們了。但是疑問不能不解啊,於是翻查了大藏經和許多相關的資料,包括藥典來確認此事。以下資料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我們需要確定的是佛經中對五辛的界定。佛經中關於五辛具體的記載,見於《梵網經》,經中說:「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革蔥、慈蔥、蘭蔥、興蕖,是五種,一切食中不得食。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那這五種植物具體指的是什麼呢?據《三藏法數》中記載:

一、大蒜,大蒜者,至葷至辛之物也。即大蒜。

二、茖蔥,茖蔥者,薤也。其形似韭類,山蔥也。即藠頭。

三、慈蔥,慈蔥者,乃蔥之正名也。即蔥。

四、蘭蔥,蘭蔥者,即小蒜也。雜阿含經云:非小蒜,木蔥。是也。木蔥即韭也。即韭菜。

五、興蕖,興蕖者,葉如蔓菁,根如蘿蔔,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闐國,華夏不產,故不翻。

前面四樣植物,大家都比較常見,所以也沒有太多的異議。而讓大家糾結之處,就在於古代有人一口咬定興蕖指的是香菜,甚至還有人說興蕖就是芸苔,也就是油菜。

那這種說法是如何產生的呢?

先來看看為何古人認為興蕖是指香菜呢?

據《淨土資糧全集》中考證五辛條目中說:「大蒜是胡蔥。茖蔥是韭。慈蔥是家蔥。蘭蔥是小蒜。興渠是蒠蒺。生熟皆臭。梵網經注云。興渠此地無。氣如阿魏。楞嚴會解雲。興渠形如蘿蔔。出地臭穢。此土無。發隱曰。蒠是蕪菁。至法數。以胡荽注興渠之下。且雲梵網。今觀梵網注。並無胡荽之語。乃知其謬也。今人以胡荽為不當食。蓋本於此。」這是說,因為曾有古人在註解的時候,將胡荽註解在興蕖一詞的下方,而且註明出處是來自《梵網經》,而遍觀梵網經註解,其中並沒有見到說興蕖就是胡荽的記載,於是可以知道,這是註解的錯繆之處。現在的人都認為胡荽不應該吃,大概就是源於此吧。

再來看看興蕖是不是芸苔,也就是油菜呢?

據《梵網經菩薩戒本疏》中說:「有人說:慈蔥是胡蔥,蘭蔥是家蔥,上三是人間常食。革蔥是山蔥,北地有江南無。其興渠,有說芸台是也,然未見誠文。」這就是說在《戒本疏》撰寫的年代就有人說興蕖是芸苔了,但是卻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也就是說,古人說興蕖就是芸苔並無實證。

那興蕖到底是什麼呢?根據藥典記載:興蕖,產於新疆和闐、西藏、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地,為高達二公尺之草本植物。根粗如細蔓菁之根,色白,其臭如蒜,可供食用。若切斷莖枝,在斷口處會滲出液體,凝固後供作藥用,稱為阿魏藥,可驅除小蟲或除臭。

據唐代的慈愍三藏慧日大師所述:「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蔥四薤,闕於興渠。梵語稍訛,正雲形具,余國不見,回至于闐方得見也。根粗如細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國人種取根食也。於時冬天到彼不見枝葉。薹荽非五辛,所食無罪。日親見為驗歟。」(《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慧日大師本人曾於唐睿宗嗣聖十九年出發經西域到印度參學,到開元七年(719)歸返長安。在他的記述中是曾親見興蕖的。

據他在著作中所說:興蕖,名字叫做形具,其他的地方都沒有見到,回到于闐國才見其真面目。這個植物的根像細蔓青一樣,根部是白色的,氣味就像大蒜一樣,當地的人都是取它的根莖食用的。這與藥典中對興蕖的描述是一致的。

由於親見興蕖的樣子,澄清了自漢以來對興蕖的誤解,所以慧日大師還特地補充說,舊時把芸苔(油菜)和芫荽(香菜)當作是興蕖的說法是有誤的,芸苔和芫荽都不是興蕖,自然不是五辛之一,食之無罪。

至此,我們可以明白:興蕖是古代時中土所沒有的植物,而且莖株高達兩米多,和香菜的樣子相去甚遠,更不要說像油菜了。所以自然不可能是香菜或者是油菜了,所以香菜和油菜,還真不是五辛之一。所以大家也不必為香菜是不是五辛而糾結了。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大家。


《華嚴經》中說不能吃香菜?那是謬傳!

作者:釋宗立

關於這篇文章寫還是不寫,其實心中是有些糾結的。為什麼呢?起因是,今天有居士轉發了台灣某法師的一篇關於香菜的開示過來。個人仔細閱讀之後,發現其中錯謬之處極多。於是,就開始糾結了。

寫嘛?必定會得罪人。

不寫嘛?但是佛陀有教誨,如果遇到對經論有錯謬之處,那是必須要指出的。

《佛開解梵志阿颰經》中說:「沙門所說,言必法師,其所不聞,不得意造,晨夜誦經,不得謬誤,精行道要,以除眾穢,為人說法,思合義意。」佛陀開示,出家人對於佛法,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如果為人說法,則要符合佛法的意趣。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寫這篇文章吧。

因為《般泥洹經》中說:「又復阿難!若有言:『我得從佛受是法語。』而其言謬不合經法……當舉佛語以解曉之,趣使其人入經承律,以為詳說佛經法教,聖眾所承,長老所明,賢才所識,賢者諦受,如律教無得諍。當知持是四。若彼,阿難!有是四暗,虧損正法,當為分別,令棄邪媚受四正意,是為受持護法者也。其不承經戒者,眾比丘當黜之,稊稗不去害善穀苗,弟子不善壞我道法,當相檢校,無得以佛去故不承用教。」佛陀教導我們:如果有人所引用的佛語有不當之處,是應當用佛經原文來矯正,使之明白佛經的意趣的。

秉承佛陀的教化,所以還是以舉證為主,供大家作個參考。具體應當如何,相信大家心如明鏡,也就不必個人多言了。

下面一段一段的對比說明吧:

問:為什麼不能吃香菜?現在很多地方做齋菜的時候還是會用到香菜做配料,師父能不能告訴相關的經典依據呢?

某法師答:

《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曰:「不得近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蕓薹、胡荽。」 (蕓薹指油菜。薹: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裡,莖扁三棱形,葉扁平而長,可制蓑衣;韭菜、油菜、蒜等蔬菜長出的花莛。胡荽指香菜。)

這一句,的確是經典的原文。可惜,是節選了部分。其全文是:「諸善男子若欲經過師子虎狼毒蛇怨賊一切險難之處。當須凈其身心。不得近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蕓薹胡荽。於諸眾生起大悲想。至心誦咒咒之四十九遍。」這是說:在持咒者要經過險難之處的時候,必須要離欲及不吃五辛酒肉芸苔胡荽。這是何故呢?這是因為經過獅子虎狼毒蛇怨賊等處時,如果持咒者身上有五辛酒肉芸苔胡荽等氣味時會令嗅覺敏感的動物們變得狂暴,增加不安全係數。有人也許會問為何芸苔也要禁食呢?那是因為在古印度,芸苔是用來榨油用的油菜,並不是現在經過千年改良之後的小油菜。食用芸苔之後,身上的油味會很重,這正是蛇類眾生喜歡的味道。所以芸苔也在將要涉險的持咒者禁食物品之列。

那麼話說回來了,經文中只是說要經過獅子虎狼毒蛇怨賊一切險難之處時,不吃這些東西。那某法師為何要斷章取義呢?這的確值得我們思考。

《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曰:「謹檢大小乘經,食胡荽菜(香菜)得惡趣報。

《大順經》云:「食此菜者,近生之處,不得聞經。」。

《華嚴經》云:「食此菜者,生生之處,不睹諸佛,被人憎疾。」

《天畔經》云:「若誤食此菜者,不生悔。長劫處阿鼻地獄,無有出期,若故食者,不通懺悔。」

《大集經雲》:「此菜者,天魔波旬自變身作千年媚狐尿處,因生此處,食者能滅道,設今生不知經典,來生決定不能守聖教,作外道一闡提。世間一切罪報不過五逆,盜常住物,此不通懺悔。」。若對吃胡荽人、五逆、盜常住物人,吾人不能救也。」

菩薩戒經中云:「蘭蔥是也,食者結業罪。」

龍樹論云:「若人食胡荽,入佛塔中,墮大地獄,具足十劫,受大極苦,花報作糞穢中,經無量劫。」

五彤論云:食此菜者,令人散亂,失於正定,鬼神得便多非命,死墮無間獄。尊者婆頭齋識其弟子,婆眉多言:汝宜護述法也。引群生便佛種不斷,乃其出家。汝當勤精進,將來無食胡荽五辛酒肉,則十重戒,自然清凈,現在證果。若人食胡荽菜者,縱齋戒具足死墮守廁中神中,切令斷之。勸僧以俗守嚴壇,莫吃胡荽觸佛顏。薩埵投岸曰:辨菜,中間擇有佛難。

《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一書,也許大家會覺得陌生,在此簡單介紹一下:

《敦煌石室寫經題記》發表在1935年11月《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九卷第六號上,共收寫經400余號,有年代可稽者40余例,上起北魏太安,下迄宋太平興國。題名1200余號。此中仕宦僧尼寫經之人,均有關歷史之考證。

1937年6月,許國霖先生把輯錄的《敦煌雜錄》與發表在館刊上的《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合刊,題為《敦煌石室寫經題記與敦煌雜錄》,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鉛印出版。首次刊布的《敦煌雜錄》,共錄文80余篇,就其性質可分為變文、偈贊、音韻、文疏、契約、傳記、目錄、雜類等八類。而這部分內容則是專鈔敦煌石室中所藏的非佛教經典文件。而某法師所引的這段文字,則是收錄在《敦煌雜錄》的一百六十二頁的《治昏沉殆良方》中。

既然某法師說的言辭振振,於是個人就試著在大藏經中尋找這段文字的出處。

最後在《大正新修大藏經第85冊古逸部No. 2821諸經要略文》中找到以下這段文字:

「謹檢大小乘經。食胡荽菜得惡趣報。大順經雲。食此菜者所生之處不得聞經佛法。華報經雲。食此菜者生生之處不睹諸佛被八增疾。天畔經雲。若誤食此菜不生悔。長劫處阿鼻地獄無有出期。若故食者不通懺悔。大集經雲。此菜者是天魔波旬變身作千年媚狐尿處因生此菜。食者能滅道。設今生不諸經典來生決定。能厭聖教作外道一闡提。世間一切罪極不過五逆盜常住物。此不通懺悔。若對吃胡荽人五逆盜常住僧物人吾即能救。吃胡荽菜人自業深重厚吾不能救也。菩薩戒經中蘭蔥是也。食者結業罪。龍樹論雲。若人食胡荽入佛塔中墮大地獄。具足十劫受大極苦花報。作穢糞中經無量劫。五明論雲。食此菜者令人散亂失於正定。鬼神得便多非命所墮無間獄。尊者婆須蜜識其弟子婆眉多言。汝宜護正法道引群生。便佛種不斷乃真出家。汝當勤精進。將來無食胡荽五辛酒肉。則十重戒自然清凈現世證果。若人食胡荽菜者。縱齋戒具足死墮守廁中。神中功令斷之。」

根據與大正藏的《諸經要略文》相對照,發現其中經論的名字有所出入,某法師所引的是《華嚴經》,而《要略文》中所引的卻是《華報經》;某法師所引的《五彤論》,而《要略文》中所說的卻是《五明論》。而翻查《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也的確沒有某法師所引的經文所說的內容,應是《華報經》之誤。

此外,《要略文》文中提到的經有:《大順經》、《華報經》《天畔經》、《大集經》、《菩薩戒經》等五部,提到的論有:《龍樹論》、《五明論》。其中的《大順》、《華報》、《天畔》等經,在大藏經中皆不見其名,不知是出自編者杜撰,還是曾經有這樣偽托的經文而被大德法師們檢出而沒有流傳後世。《大集經》的內容並為未見於《大方等大集經》,大概是借用《大方等大集經》之名,所以不宜將之視為《大方等大集經》的佚文。而《菩薩戒經》也是借用《菩薩內戒經》或《菩薩戒本》或《菩薩戒羯磨文》或《菩薩善戒經》之名,內容意旨並不符合,也不適宜將其視為這些佛經的佚文。同理,《要略文》所引《龍樹論》和《五明論》的部分容,如果將之視為《龍樹五明論》的佚文,也是很不妥當的。某法師所引《敦煌雜錄》中的文字的確是有謬誤之處。

又據《本草綱目》云:此是葷菜,損人精神。藏器曰:久食令人多忘,根發痼疾。

關於這一句,一併把前後文列出來,大家可以看的更清楚些。這是摘錄於網絡上的《本草綱目》,與某法師摘錄同款,只是補充了上下文,讓大家看得更清晰一些。

《本草綱目》:

【集解】時珍曰∶胡荽處處種之。八月下種,晦日尤良。初生柔莖圓葉,葉有花歧,根軟而白。冬春采之,香美可食,亦可作菹。道家五葷之一。

【氣味】辛,溫,微毒。詵曰︰平、微寒,無毒。可和生菜食。此是葷菜,損人精神。華佗雲;胡臭、口臭、齒及香港腳、金瘡人,皆不可食,病更加甚。

看到華佗雲一句,大家想必是心中洞明了。

有人說:紅根的香菜不能吃,白根的香菜可以吃。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在敦煌石室的寫經中,只說不許吃香菜,並無紅根白根之分。有人說:不吃香菜出於密教。但上述的經論多出於顯教,亦有密教。有人說不吃香菜是小乘法,但上述的經論是出於大小乘經。有人說:不吃香菜在《華嚴經》中沒有記載。但在敦煌石室的寫經中不吃香菜一說亦出於《華嚴經》。那麼現在的《華嚴經》為什麼找不到不吃香菜的依據呢?那是古人刻經時給漏掉了。又通過敦煌石室的寫經保存下來了。有人會問佛經也能漏掉嗎?能。如《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引證《善生經》曰:「受戒者有五種業不應作,謂賣毒藥……」。這段經文在《善生經》的原經里卻查不到,你說這不是丟掉了嗎?

關於香菜能不能吃,只想引《印光大師文鈔》的兩段開示供大家參考。

《復康寄遙居士書》:「葷,正指蔥韭薤蒜之物,故從草。梵網經明五辛大蒜,蔥,(即韭)慈蔥,(即蔥)蘭蔥,(即小蒜,薤即是此。)葷物,此方只有四種。西域加興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葷。有外道以芫荽為葷者,又有以紅蘿葡為葷者,皆屬妄作。此五葷,本是菜類,以其臭穢,故不許食。食之誦經念佛,皆無大利益。」

《答善熏師問》:「五葷,我國只有四,即蔥韭薤蒜。薤,即小蒜。西域有興渠,吾國無此一種。有以芫荽為五葷之一者,乃外道所立耳。」

關於《華嚴經》中有沒有記載,上面已經說明了,那是《華報經》之誤。某法師還言之鑿鑿直接說刻經時遺漏,個人也是無語了。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心如明鏡了。

最後,還是想重溫一遍世尊的慈悲教言:

《般泥洹經》:「又復阿難!若有言:『我得從佛受是法語。』而其言謬不合經法……當舉佛語以解曉之,趣使其人入經承律,以為詳說佛經法教,聖眾所承,長老所明,賢才所識,賢者諦受,如律教無得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感恩諸位善知識!


佛經記載「吃香菜會下地獄」永無脫身之日 是真的假的?

為香菜平反

香菜有股特殊氣味,就連古人也是有人愛、有人恨。不少佛教徒將香菜歸類於葷食,屬於素食者不能食用的辛香料,甚至引用諸多佛經記載「吃了香菜會下地獄!」今天小宇宙就來追溯真相,究竟香菜是不是無辜的呢?

香菜是不少人的惡夢,算是種崩潰菜。

索驥諸多佛經,關於禁吃香菜的篇章還真不少,檢索漢文大藏經裡《諸經要略文》第一卷,開頭就說了不少香菜的壞話。

「謹檢大小乘經。食胡葰菜得惡趣報」

意思是,詳細檢查過大小乘經文,吃香菜的人會得惡果報應。

《天畔經》:「若誤食此菜者,不生悔。長劫處阿鼻地獄,無有出期,若故食者,不通懺悔。」

這條太狠了,誤食香菜會不知悔改,要下阿鼻無間地獄,沒有脫出的機會;故意吃香菜的人甚至連懺悔都沒用。

《大順經》:「食此菜者,近生之處,不得聞經。」

待在吃香菜的人附近,連佛經都會讀不懂、聽不懂。

《華嚴經》:「食此菜者,生生之處,不睹諸佛,被人憎疾。」

在吃香菜的人附近見不到佛,人人都憎恨他。(是因為味道太討人厭嗎?)

《大集經》:「此菜者,天魔波旬自變身作千年媚狐尿處。」

香菜生長的地方,就是天魔變身成千年狐狸精,隨地尿尿的地方....(有股騷味嗎)

討厭香菜的人看到這裡,心裡一定在暗爽,吃香菜的人下地獄去吧!稍等等等等,你有注意到《諸經要略文》裏頭寫的是「胡葰」,而不是香菜的舊時通用詞「胡荽」嗎?

其實清代《康熙字典》裡對於「胡葰」「胡菱」「胡荽」三者字義已經混淆,通通解釋成漢語裡的「香菜」,而追溯其他佛學辭典「胡菱」卻指的是大蒜。而《菩薩戒經》也總結了《諸經要略文》所說的胡葰菜是什麼,是蘭蔥!蘭蔥是一種源自古代西域的小蒜,屬於佛教素食者禁食的五辛。

認真追溯起來,香菜不歸類於佛教五辛,人人都能吃,吃完也不會下地獄。反倒是愛吃大蒜小蒜的人,阿鼻地獄的頭等艙就讓給你們囉(拉椅子)


佛教徒究竟能不能吃「香菜」?

「師父,佛教徒能吃香菜嗎?」

「好問題,答案是,可以的。」

是否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對「香菜」這一詞有些忌諱?尤其是在佛教徒之間,大家往往都不敢吃香菜,但追根究底的問是為什麼?大家又都不太能說的出具體原因,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在佛經中一探究竟,關於「香菜」我們佛教徒究竟能不能吃?

佛教五葷中有「香菜」嗎?

香菜,民間也稱芫荽,現在很多寺院的午齋會用到香菜做配料。但也有佛教徒說,香菜是五葷(五辛)之一,所以不解為什麼寺院燒齋飯會用到香菜?

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什麼是五葷?

五葷,是指具有強烈刺激性且氣味強烈的植物類食物。五葷之說自佛陀時代已經開始。《梵網經》所載的五葷為「大蒜、茖蔥、慈蔥、蘭蔥、興渠」。即為大蒜、大蔥、洋蔥、韭菜、興渠(也稱藠頭,在印度有,形狀像小蒜)。

可見五葷中是沒有香菜的。

佛經中說不能吃香菜嗎?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善信會把佛經找出來,說某某佛經有記載佛陀說了我們不應該吃香菜。

如《大方廣菩薩藏經中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經》曰:(CBETA,T20,no.1181, p.781,a2-4)卷1:「諸善男子,若欲經過師子、虎、狼、毒蛇、怨賊,一切險難之處,當須淨其身心,不得近諸女人,及吃一切五辛、酒、肉、蕓薹(油菜)、胡荽(香菜)。」(蕓薹指油菜。薹: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田裡,莖扁三棱形,葉扁平而長,可制蓑衣;胡荽指香菜)

此部經文由唐 · 北印度迦濕彌羅國三藏寶思惟翻譯,目前收錄在《大正藏》第20冊,No.1181。但這段經文是有緣起的,此段經文指持咒(文殊師利根本一字陀羅尼)者,如果是想要經過有險難之處所時,比如有師子、虎、狼、毒蛇、怨賊等所在的地方,我們則應當齋戒敬慎,不得親近諸位女人,以及吃一切含有五辛、酒、肉、油菜和香菜的食物。以防所持的咒不靈驗。

由此看來,這段經文中說不吃香菜的原由是為了謹防其咒術失靈,在此經中還特別交待說,尤其是在作火供(唐密的一種儀軌)「燒蘇酪、粳米、石蜜、蕎麥、華芥子、安悉香等」(CBETA,T18,no.901,p.884,b12-13) 時,不可吃胡荽菜(香菜),如果有食者會令人其咒術失去靈驗。

受五戒可食香菜

無論是對受了「五戒」還是「在家菩薩戒」的居士來說,都沒有經文說吃香菜此行為不可,更沒有說吃香菜便是犯戒。對於皈依後沒受戒的居士來說,香菜更是可以食用的。

以大乘菩薩戒來看,香菜並不屬於五辛之一,更不是菩薩戒所要禁食的蔬菜。所以,食用香菜或油菜更不會是違犯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

當然,對於專門修密法(唐密或東密)的持誦密咒者,特別是在經過具有一切險難之處所時,抑或結界作「火供」時,以防其咒術失驗,建議不要食用香菜或油菜等。

如果從醫學角度來說,香菜久食可能會令人多忘,根發痼疾。但香菜又有驅風、透疹、健胃及祛痰、降血壓的功效。因此,佛教徒可否食用香菜,還可取決於個人體質和個人意願。

結語

可能有些善信認為不就是吃個香菜嘛,就為了一口香菜爭來爭去,難道少吃一口香菜又能怎麼樣呢?如果到最後真的能吃,我也只是少吃幾口香菜而已。

雖然說少吃幾口香菜確實不是大事,但如果我們把這些小問題都不能有個妥善的認知,類似這樣的問題在幾百年後可能會愈演愈烈,可能那時的善信都去守外道戒了,而忽略了真正的律藏。

 

 

何謂佛教的五辛?吃五辛的五種過失

 

修行人是否可以吃雞蛋?吃雞蛋與吃三淨肉罪過誰的大?

 

何謂「三淨肉」跟「五淨肉」? 絕對不能用絲織的棉被!

 

素食者能吃蜂王漿、蜂蜜嗎?

 

素肉、素雞、素鴨這些都不叫素

 

喝酒有什麼過患?喝酒的過患

 

煙毒之害!很快耗盡福報,墮落惡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