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巴結權貴與有錢人,會消耗自己的福報

在跟他人接觸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生起各種分別、比較的心——比如有沒有學問、有沒有錢、有沒有地位……等等。

然後我們就會覺得別人比自己差:我們有學問,他們沒有學問;我們有錢,他們沒錢……各種我們自己有而他人沒有。

對一個大乘修行人來說,就要特別注意,就算對方真的不如自己,對他應該生起的是悲心,起碼是一個同情的心,而不是看不起他,從而產生錯誤的想法——「我千萬不要像他那樣」,「我不想當這樣的人,不想接觸這樣的人」。

有一些人有很奇怪的想法,好像接觸有錢人、有地位的人的話,有「沾到這種福報,可以和他們一樣」這種期待。對比較不好的人就有點排斥,有「我不要跟你吃飯,也不要跟你來往」這種想法。

實際上有沒有福報完全是業果使然,巴結有錢、有名的人是件很可笑的事,實際上越這樣做福報越差!

希望自己好,就要對他人更同情、更關心,這樣累積福報才會變得更好。

我們在接觸他人的時候,很難不產生比較的心,但是比較的後面不要有「比我劣的人,我不要接觸」的想法,應該是生起同情心,這樣才是聰明人的做法,才會累積福報。

如果對方什麼都比自己好的話,那就要修喜無量心——慈悲喜捨的喜,不是隨喜。

喜無量心是「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要這麼想:他永遠這樣好或者更好那多好啊!

比如,看到窮人的時候,我們就希望他們有錢;看到他得到錢就高興,因為「我的希望展現在這個人的身上了」,從而就「高興」。

對那些比我們差的人,要生起悲心、同情、悲憫的心,一個大乘修行人完全不可以「欺侮和輕蔑」比自己差的人。

當我們看到別人好的時候,不但不嫉妒,反而要贊美他,為他高興。

比如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們在學修方面都很認真,但也會比較誰學修得更好。當看到「他修的比較好」的時候,不要在心裡不接受,更不能嫉妒,要隨喜、讚美他,要向他學習。大乘人要這樣做。

「人人都憎惡仇敵而喜愛自己的親朋,所以應當除去貪戀和偏袒」。比如說,我們面對一個人群會有「我們是廣州人、我們是中國人,你是哪邊的人?」的偏向,有一個自己偏向的執著。

比如,「我們是格魯派,你們是什麼教派」、「我們是亞洲人,你們是什麼地方的人」、「我是什麼師父的弟子,你是什麼師父的弟子」,就產生一個分類。

實際上對一個菩提心、大悲心的修行人來說,分類分派就等於你的菩提心修得不好。不應該有我的教派、你的教派這種親疏觀念,不應該有種族、國家、信仰、教派等等的界限觀念。

當然,界限是客觀存在,但以界限來產生親跟遠的差異不可以出現。如果這個出現,你的大悲心在哪裡?菩提心跑到哪裡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