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世間人看來,福報是美貌、金錢、名聲、權力。

在修行人看來,福報是不退的信心、強烈的出離心、利他的菩提心。

~索達吉堪布


有多大的福報就享受多大的福報。

來了也不拒絕,沒有也不追求,走了也不留戀。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緣分到了,你特意不要,甚至去逃避,這也是一種障礙。

緣分不到,你特意去追求,去執著,這也是一種障礙。

~達真堪布


達真堪布:世間福報都是成就的障礙

在你沒有真正放下之前,錢、權、財富、榮譽、對方的恭敬、神通、神變等世間福報都是成就的障礙。比如,對方一旦恭敬自己了,心裡就很舒服;對方一旦不恭敬自己了,心裡就很不舒服。其實,這都是陷阱。若是你對這些世間福報有貪愛、執著,你一旦擁有了這些世間福報的時候,心裡不可能沒有傲慢。有的人說:「我沒有傲慢啊,盡管有人恭敬我,但是我的心態還挺好的;雖然我得到了一些世間的福報,但是我不傲慢,我很謙虛的。」都是裝的!因為不是要裝好人、裝君子嗎?

我們特別希望對方恭敬自己。如果對方說話不注意,態度有點不恭敬,心裡就不舒服了。你應當思維:為什麼要恭敬我啊?我有什麼功德啊?都是凡夫,誰恭敬誰呀?其實應該是自己要恭敬別人,不是讓別人來恭敬自己。

為什麼當別人恭敬我們的時候,我們心裡會很得意?我們心裡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因為你覺得:「這是我應得的,別人應該恭敬我,應該圍著我轉。」若是你沒有這樣想,即使對方不恭敬你了,你也不會有煩惱;而對方一旦恭敬你了,你心裡就會很慚愧:「對方這樣恭敬我,慚愧啊,我也沒有什麼功德……」肯定是這種心態。

通過一些外緣,我們很容易生起傲慢心。所謂「傲慢的鐵球上不沾功德水」, 一旦生起傲慢心,就不會有功德;若是沒有功德,肯定會貪瞋癡慢疑五毒俱全;只要有五毒煩惱,就會造業;只要造業了,就要墮落,死後一定會產生恐懼,要感受痛苦。所以,當得到別人的讚歎、恭敬或一些利養的時候,不能傲慢,反而要對治傲慢,要感恩、恭敬對方,發這樣的心,保持這樣的心態。


希求解脫者,莫被名聞利養所縛

索達吉堪布

應當堅信解,彼性本應舍。

我們應當堅信:上面所講的名聞利養,從本性來看理應舍離,千萬不要被它束縛了。

我們是希求解脫者,不是希求名聞利養者。名聞利養無有實質,且能引生極大的過患,佛經中說:「彌勒,諸菩薩當了知,利養恭敬能引生貪慾,摧毀正念。」第五品中講過,如果正念被毀,聞思修行、慈善功德都會被毀,所以名聲、利養、財富一點利益都沒有。

對此,我確實有深深的體會:自己的名聲再怎麼大,臨死時一點用處也沒有;所得的受用財產、眾人恭敬再怎麼多,只不過是表象而已。只有為眾生做點事情,人身還算是有價值,否則這個臭皮囊何時完結也不知道,到時候虛度一生,就像水泡一樣破滅,名利又能給自己帶來什麼?

無垢光尊者在《竅訣寶藏論》中說:「名聞利養斷定為迷亂。」這句話,大家要永遠記住!世人對功名利祿極為嚮往追求,日日夜夜為此而操勞,假如它有一絲價值,這樣做也是值得的,但其本質完全是迷亂、錯誤的幻覺,猶如水泡和彩虹一樣,是離散壞滅的無常法,一點恆常性都沒有。

現在對名利樂此不疲的人,包括身穿袈裟的出家人,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呢?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時候不禁生起深深的悲哀:在這些人當中,大多數是為了自己的名、自己的利、自己的財富而忙碌,真正認識自己本來面目的人微乎其微。在這樣的環境中,很多修行人醒悟不過來也情有可原,因為他們被外境緊緊制約著,迷失本來面目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永遠這樣下去,這並不是理智的選擇。大家應該依靠善知識的大乘教言,反覆思維自己活在世上到底是為了什麼?是希求名聞利養,還是自身的解脫,抑或是眾生的利益?總有一天,現在的一切都會過去,執著當前的財富名利又有何益?

以前有個畫家,在一張白紙上畫了一個點,裝在相框裡,問下面的人這是什麼意思。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不知道這究竟代表什麼。其實它的意義非常深刻:眾生執著於一點,往往會忽略很多很多,全然不覺還有大片的空間。比如你執著名聲時,除了名聲以外,本來還有許多事物可帶來快樂,但你只願意執著這一點,心裡一直惦記著,得不到就特別苦惱。或者今天別人罵了你,你一下午都不想吃飯,也不想做事情,一直耿耿於懷鬧情緒。其實除了這事以外,還有很多事情可想,但你只看到了黑點,卻沒有發現大片的白紙。

現在世間上的人,有些特別執著名,有些特別執著財,有些特別執著地位,都鑽進了黑點這個死胡同。前段時間我們附近有些部門的人調遷,有的人沒有得到滿意的位置,就特別傷心,好幾個月都吃不下飯,覺得單位領導對自己不公平。實際上,不說禪宗或大圓滿的教言,如果能明白剛才這個道理,他也不至於如此難過。

所以,大家也可以在白紙上畫一個黑點,然後放在床頭桌前,特別不開心時就看一看,提醒自己就是這個黑點,旁邊的白色空間那麼大,哪裡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為什麼偏讓自己這麼辛苦地執著?名利這些身外之物,遲早都會過去的,為什麼自己還不醒悟?

古代有個故事說,一個國王做了個夢,夢裡有人告訴他,只要記住一句話,這一生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忘懷得失。他當時特別歡喜,但醒過來後就忘了。(我們有時候也是這樣,比如說夢見了上師,上師講了一些教言,自己非常高興,剛醒來時還記得一點,但過一會兒就沒有了。可能那個國王也是這樣。)他非常傷心,於是傾其宮中所有錢財,打造了一個大鑽戒,並召集智慧大臣們說:「你們誰能把這話找回來,我就把這個鑽戒給誰。」

過了兩天,一位老臣跟他說:「國王,把你的鑽戒先給我。」國王問:「你是不是已經知道了?」老臣不說話,拿過鑽戒來,在戒環上刻了一句話,又把鑽戒還給國王,揚長而去。國王一看,恍然記起夢里正是這句話——「一切都會過去的」。(這個老臣很了不起啊!)

從此之後,他牢牢記住這句箴言,在一生當中,不管做什麼都沒有特別執著。因為他知道,光榮輝煌、恥辱失敗、財富名利,眼前所出現的一切,終究都會過去的。所以,有了特別好的名聲和眾人恭敬時,他不會生傲慢心,因為這個會過去的;淪落到窮困潦倒時,他也不會痛苦絕望,這個也會過去的,人生只是一場夢而已。

這些教言還是很有啟發性,我們學習大乘佛法也可以借鑒。現在有些人說得很高,什麼「我要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我是大乘根基」,但是行為上、心理上,不要說大乘佛教,連善良高尚的美德都不具足。所以,我們應該從點點滴滴學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先完善自己的人格,然後再談大乘的六度萬行也不遲。

在修行的過程中,一定要舍棄名聞利養,光是口頭上不行,心裡還要有深刻的感受,決定以後不再追求名利。要知道,為了名聲而奔波、為了財富而奔波,的確不是一個修行人。不管你是居士還是出家人,什麼樣的身份並不重要,關鍵是能否看破世間八法,如果能的話,才算基本上進入了修行的行列。

為什麼要舍棄名利呢?原因是這樣的:

縱吾財物豐,令譽遍稱揚,

所集諸名利,非隨心所欲。

縱然我擁有豐厚的財產,名聲徧佈整個世界,名聞利養樣樣齊全,但這些只是暫時的顯現,並不能任我隨心所欲地支配,因此沒有必要去貪著。

有些眾生財富極為圓滿,如佛陀時代的給孤獨施主、波斯匿王,天界中的多聞天子,還有四種轉輪王,當代的比爾·蓋茨、李嘉誠,雖然他們的財富令世人羨慕,可是死時一針一線也無法帶到後世。還有些人有廣大的名聲,如舉世聞名的明星、歌星、球星,整個地球上的人都在呼喚他們的名字,無論他們去任何一處,人們都會用熱烈的掌聲來迎接,用優美的詞句來讚頌,盡管如此,他們臨死時名聲也無法一同攜行,甚至最珍愛的身體也要在火化場處理,所以名聲對他個人、對世間有什麼實在意義呢?

真正有功德的人,別人讚嘆也好,不讚嘆也好,他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但如果沒什麼修行境界,也沒有強烈的利他心,只是因為偶爾的機會,名聲突然遠揚四方,依靠廣告宣傳等種種途徑,讓全世界都知道你,這又有什麼用呢?世間上也曾有過很多著名的人,但他們死了以後,只是過了幾代的時間,人們就把他們淡忘了。

我以前也講過,麥當勞的中國總裁,年紀輕輕就擁有相當規模的財富,但在死亡降臨時,他無法帶走一分一釐。生前千般競爭、萬般算計,死時卻什麼都用不上,一切的一切都留在了人間,自己只有隨業力往赴中陰長道。如此結局,細細想來名利到底有什麼意義呢?所以若能從名利的束縛中獲得自在,對修行一定是有利益的。否則的話,阿底峽尊者說:「貪慾不得善趣樂,並將斷送解脫命。」無論貪著什麼法,名也好、利也好、人也好、財也好,不僅得不到善趣的人天安樂,連解脫的命根也會徹底斷送。

當然,從根本上斷除貪慾,對凡夫人來說也不太現實,但是通過大乘教言的殊勝方便法,在自相續中慢慢串習,一定會有幫助的。這一點我自己也有親身體會,而且在座的很多道友,經過長期的聞思後,心態與以往完全不相同。尤其是在學院呆了很長時間的人,到了城市里面,別人一談到名利財富,不要說自己去希求,就連聽的興趣都沒有。其實今生如此短暫,為什麼要追求這些呢?來世那麼漫長,但是誰都不關心,只是貪求短短幾年的快樂,真是特別可憐!

在座的有些老菩薩,現在是比丘、比丘尼了,但以前年輕在家時,也可能瘋狂追求過自己所貪執的對境。那天有個老出家人跟我講:「我現在才真正地學佛了,年輕的時候太累了,追求的東西太多了,結果全是虛幻不實,一點意義都沒有,直到現在才明白,晚也、晚也!惜哉、惜哉!」所以,如果修行的教言融入自心,方能真正地看破放下。


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

索達吉堪布 

現在的人特別喜歡名聲,買東西只要是名牌,質量再差也願意付很多錢;明星的話,「質量」再不好,只要跟你握個手、說句話、笑一笑,興奮得馬上要暈倒。這是未經觀察、被愚癡蒙閉的一種表現,這些虛名有什麼利益呢?卡讓巴格西說過:「名譽,是魔鬼對你的奉承。」有了名聲之後,很多人覺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從此對因果等不太重視,最後因為名聲而毀壞了身心。因此,對那些佛菩薩化現的高僧大德,名聲應該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普通人得到名聲之後,很容易毀壞戒律和善根,對自己確實沒有利益可言。

作為一名佛教徒,如果不想著幫助眾生,整天都是搞世間八法、宣傳自己的名聲,那是值得慚愧的。因此,大家以後一方面盡量不要自我宣傳,另一方面,名譽一旦受損時,也不要傷心難過,對別人生嗔恨心。世間上的名聞利養,跟孩童的沙屋沒什麼差別,當它倒塌時,倘若為此而哭泣,在智者的眼裡,這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行為。

再好的名聲也是雲煙:一切都會過去

很多人認為「名等於福」。的確,名是一種享受,得到鮮花、掌聲,得到恭敬、禮讚,報刊雜誌上刊登事蹟,閃光燈聚集在身上,這是名人特有的享受。但是,名人要付出名人的代價,有道德還立得住,沒有道德,福德損光了,他們日以繼夜地為名聲而奔波,為名聲而勞累。但以佛教的理念來分析,所謂的名聲,只不過是暫時讓人自我陶醉的方法而已,真要破析的話,名聲並無任何實質。我們作為修行人,搞名利是最不好的事情。而真正學佛的居士,也不要像不懂因果的人那樣,拚命貪執世間八法。


不要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

過去,波斯匿王每次到祇洹精舍聆聽佛陀開示時,必先脫下隨身的莊嚴飾物,虔誠頂禮後再請法。一日,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法要,國王聽了心生法喜,請求佛陀及比丘僧接受自己三個月的供養。回宮後,波斯匿王告訴大臣們這個消息,並請大眾共發歡喜心。接著,國王在宮門外興建殊妙莊嚴的大講堂,並備齊百味飲食、僧衣、臥具、醫藥,無所短少。

三個月後,波斯匿王向佛陀稟白自己的功德已圓滿成辦,佛陀慈悲地說:‘國王,修善積福應無有疲厭,千萬不要說所做的功德已經圓滿。眾生輪迴生死,無可稱記,福德亦隨之消磨殆盡,毫釐不存,所以不要說福德已圓滿足夠,應追求身、口、意之一切行持沒有煩惱、過失,體悟真生命的解脫自在為首要,而不是以生滅的福報為滿足!若能如此,就能於漫漫生死長夜中得到無量的安穩喜悅。’

波斯匿王當下心懷恐懼,悲泣交集地向佛陀懺悔頂禮,改往修來,不再貪求會隨生死輪迴而變滅的福報。就在此時,大眾中一位迦旃延比丘尼聽聞佛陀開示後法喜充滿,頂禮後稟白佛陀:‘三十一劫以前,有一飯式詰如來出現於他方世界度化眾生。當時的野馬城內有一位名叫純黑的僕役,見到如來入城托缽游化,於是回家準備齋食供養如來,發願以此殊勝功德,令己不再墮落三塗惡道,來世亦能值遇如來,為己說法,從煩惱無明的深淵得到解脫。’迦旃延比丘尼表示:‘僕役純黑即是我前世,因為在飯式詰如來前發了誓願,希望未來之世永聞如來解脫生死之妙法,故於三十一劫中不曾墮入三惡道中,得生天上、人間,今世隨佛出家學道,漏盡煩惱成阿羅漢。’

迦旃延比丘尼發願,願將身口意三業所有行持,毫無遲疑地落實修行,觀照自心,毫不貪戀世間生滅的福報,以求究竟解脫。若見一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賢士,如同見佛一般,盡當歡喜供養,並一一詢問沙門所需之物,只要承諾的,必盡力去求取。正因為如此護持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的因緣,最後得入涅槃之道。

佛陀觀察迦旃延比丘尼的發心後,詢問在座比丘:‘你們是否見過對於修行解脫有如此信心的人?’眾人回答:‘沒有。’於是佛陀對大眾說:‘在聲聞中第一位得到信解脫的比丘尼,就是迦旃延比丘尼。’迦旃延比丘尼、波斯匿王及四眾弟子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省思:

生命的緣起來自眾生的心念,造作不同的言語行為,有善、有惡,有淨、有染,有迷、有悟。隨著善念、淨念、覺悟,可以增益世間有漏的福德與出世間無漏的功德;倘若一念不覺,心生執著、妄想,則生命不能自在,生死不得解脫。欲作生命的主人,須時時提醒自己,檢討身口意三業,將佛法的道理落實在日常之中,由方便的修善斷惡到究竟的修善不執著善,方能到達解脫的涅槃之道。


福報?業障?

不論好壞苦樂,都是讓我們歷事鍊心、借假修真的所緣。

■ 文/果然是大師

有一次,波斯匿王靜坐思惟,有所感悟:「這世界上,能夠擁有名利富貴的人太少了,而擁有名利富貴的人之中,能夠知足而不放縱、節儉而不驕奢、謙虛而不盛氣凌人,這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相反的,擁有一點小財富就憍慢放逸、縱情聲色、仗勢欺人的人,佔了大多數啊!」

波斯匿王這麼想著,於是前去拜見佛陀,向佛陀報告他靜中思惟所得,佛陀聽了,認同地感慨道:「確實如此,大王,您的觀察是正確的,世人就是如此可憐,好不容易享有名利富貴,卻因而變得貪婪多欲、放縱沉淪,這樣的人,福報享盡後,只剩無盡的苦報等著他,甚至可能為自己種下地獄果報……」

佛陀接著以漁網為喻:「就像善於捕魚的人,將細密的漁網深入水中拖行,不論魚鼈黿鼉,都被一網打盡,無能倖免,生死禍福都掌握在漁夫手中,怎麼逃得過呢?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就像漁網一樣,凡夫輕易地就被網入其中,因而造業受報、流轉生死,求出不得啊!」

這個故事記載在《別譯雜阿含經》卷三中。翻開歷史、翻開報章,太多前仆後繼的真人實例,映證了波斯匿王的感悟。然而,名利富貴明明是福報,是培福消業、廣結人緣所得,為什麼擁有它們,卻常常讓人樂極生悲?

《佛說淨業障經》提供我們一個解答。經中,佛陀對文殊師利菩薩說:「貪欲是障礙,瞋恚是障礙,愚癡是障礙,布施是障礙,持戒是障礙,忍辱是障礙,精進是障礙,禪定是障礙,智慧是障礙……」

文殊菩薩不解,反問:「貪、瞋、癡是障礙法,這我們都能理解?為什麼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都是障礙?」

佛陀解釋:「其實,沒有任何一法、沒有任何東西,能形成障礙,真正造成障礙的,是凡夫無智慧的心。以布施來說,凡夫無智的人行布施時,對被布施的人不能生起恭敬心、對布施得比自己少的人,也不能生起恭敬心,甚至因為不恭敬,而生起嫌惡、比較、瞋恨的心;又如持戒,戒行圓滿的人,見到他人犯戒,心裡無法對對方生起恭敬心,反而輕視不屑;能行忍辱而輕視他人不能忍辱;自能精進而輕視他人不能精進;禪修工夫好就輕視他人心浮氣躁……心裡輕視,更可能進而口說他人之過,這樣的人,便可能因為瞋心、慢心,而為自己種下生於惡趣的種子。

因此,佛陀指出:「取要言之,若於諸法有縛有解,當知如是皆是障礙。」不管是名利、五欲、善法……總之,一旦有所執著,把它們當真,就會落入分別,接下來,便開始隨逐我們以為好的、善的,逃避我們以為惡的、壞的,而為自己心隨境轉,徒增煩惱。

所以,就佛法而言,遇到好的境界、好的果報,只需如常以對,不需要得意忘形;壞的境遇、壞的果報來了,同樣如常以對,更不需要失意忘形。如聖嚴法師所說:「人生的苦與樂,往往來自心的體驗。若能把人生的苦樂,當成是增長慈悲心和智慧心的過程,就是大自在人。

不論好壞苦樂,都是讓我們歷事鍊心、借假修真的所緣,若能學習以空性的智慧去觀照,不把福報當真而放縱揮霍,也不把惡報當成障礙而消極喪志,也就不會上當,讓自己平白受苦了。

 

聖嚴法師法語

不能因為要包容人而變成濫好人、
變成鄉愿或沒有原則的人,
對任何事都唯唯諾諾,什麼都好。
事情是要以智慧來處理的。
智慧就是包含常情與常理。
常情、常理該怎麼做,
就依照常情、常理去做。


淨界法師:世間的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

我們應該對輪迴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廂情願地活在自己的妄想中。以佛陀的意思來觀察生死,是沒有快樂的。以佛陀的標準,就是說,第一個,痛苦的本質是苦這個大家可以理解。你身心在逼迫時感到痛苦,這個可以理解。

第二個,壞苦,這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快樂為什麼是痛苦呢?這個我們一般人也不容易理解,因為它不安穩,它欺騙你。佛陀說,世間的快樂是欺誑性,變來變去。我們每一個人追求的是一個安穩的生活,這是基本的訴求。

這就是你為什麼要買一棟房子?你為什麼不在外面流浪?因為違背人性。每一隻螞蟻,每一隻動物,都想找一個洞穴,這是動物的本能,追求安穩的生活。

但不幸的是,生命沒有一個東西是安穩的。所以大家很緊張,因為不知道你擁有的東西什麼時候會被破壞,你不知道。所以福報越大的人壓力越大,因為你擁有越多,就越怕失去。而關鍵是你一定會失去!所以這個壞苦就是說,快樂的東西其實是不安穩的,它欺騙你。

第三個,行苦,就是生滅遷流的痛苦。

總而言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從經文來看,三界是一文不值。當然從人天乘的角度,我們也讚歎一個人修善,來生創造安樂的果報,規劃美好的快樂人生,這個是人天乘。但是如果你水平再高一點,從往生淨土的角度,從人天乘提升到菩薩乘時,人生沒有意義,輪迴沒有意義。

你看佛陀講得多好!一個房子燃燒了,你善業強,就是離這個火的地方稍微遠一點,暫時燒不到而已,但是總有一天燒到你,因為這個火燃燒是不能改變的。火已經燃燒了,你能改變嗎?只是燒得近和遠,如此而已,但是燃燒的本質是不能改變的。


淨界法師:為何不以福報來判斷個人的修行階位?

我們一路看來,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十地就不講了,這些還沒有入真實聖道的階位,為什麼沒有把福報放進去?這是不是有點不公平?

大乘佛法,福慧雙修,但是我們看它的每一個階位,完全從智慧的善根來判定一個人的高低。為什麼沒有把福報放進去?為什麼?為什麼沒有說這個人福德資糧到什麼程度是十信、十住,它完全從「菩提」跟「涅槃」兩種善根來判斷一個人的階位?

答案是:福報是生滅法,它靠不住。因為你今生福報大,你可能福報享盡了,來生就沒有福報了。所以福報不能當作判定標準,它是靠不住的。因為你今生有福報,你來生不見得有福報;但是你今生有善根,你來生一定有善根,善根是不可能退化掉的。

所以,我們不用福報來判斷一個人的階位,因為這是靠不住的。善根不可破壞,它只會暫時地被遮蔽。你前生的善根不會因為你福報差,也不會因為你造業而消失。只要你看到佛法,你會很快跟前生的善根搭上線,把它啟動起來。善根叫作金剛種子,但是福報不是金剛種子。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它不能列入階位的判定標準,因為它是變來變去的,說不準。


淨界法師:地獄果報往往是福報大的人創造出來的

我們看世間人,有些真的是福報很大,你看他受用的資具特別的尊貴,但是他沒有時間修學佛法,他為他的福報所障礙,產生放逸。有些人你看他福報也很大,但是他不把福報當一回事,他能夠把這個福報當作如夢如幻,他繼續修習他的戒定慧,繼續往佛道前進,他不會被這個路旁的小花障礙住。為什麼呢?因為他有目標,他有菩提心跟空正見,他有這種大乘的善根。

每一個人充其量是在保護自己,如此而已。如果你是他,你也是這樣子。所以菩薩在知道這個相貌的時候,他一定要跟人事接觸,因為他要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一定要接觸人群。如果菩薩連每一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心中,這樣的一個基本概念都沒有,這個菩薩肯定是傷痕累累。空正見是保護菩提心的。你有菩提心,沒有空正見,菩提心不會持久。

你的福報,如果背後沒有菩提心跟空正見,這個福報對你不是好事情。地獄果報往往是福報大的人創造出來的。所以印光大師說:你沒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福報愈大,生死業力愈大,造罪愈大。

當你有福報,你背後有菩提心跟空正見的時候,就不同了,那這個福報是一種資糧,你前進到無上菩提的一種動力。

一個菩薩能夠長時間的度化眾生,他的心一定要安住在無所得的平等心。一個人感情太重,他度化眾生好壞的心太強烈,他一定會產生很大的挫折感。我們經常看到經典上,讚歎菩薩沒有休息,其實他不是勉強,是任運的,因為他內心平等,所以他就能夠不斷地做下去。


淨界法師 :沒有很堅定要往生的人,福報最好不要太大

勝生無罪,乃至安坐妙菩提座,常能現作一切有情一切義利。

「勝生無罪」。就是說菩薩如果說他萬一他沒往生到淨土去,或者他還沒成佛,還沒有成就聖道,他還是一個凡夫,那麼他成就這麼廣大的富貴的果報的時候,他不生起顛倒的妄想,不會放逸。也就是說他的心跟福報接觸的時候,他不會產生煩惱跟罪業的過失,乃至於在成佛之前,他在受用福報的時候,他會有所克制、有所節制,這第一點這就成就自利的功德;

第二個他跟眾生接觸的時候,他經常能夠有各式各樣的方便力,能夠「現作一切有情義利。」「義」當然是出世間的解脫,「利」就現世的安樂。他總是有辦法讓跟他有緣的眾生,得到世間的利益乃至於出世間的功德,他有這兩方面的善巧方便,其實這個是很重要的,「勝生無罪」。

諸位,印光大師他提醒我們,如果你沒有成就一個菩提心,你也沒有很堅定要往生的人,你最好福報不要太大,因為你第二生一定會放逸,因為你沒有菩提心、沒有願力的攝持,你修善的時候你是用自我意識來修善,你是用有所得心來修善,你一定會對這個善法有所期待,你一定會有的。憑什麼大家都去休息了,你偷偷跑去掃廁所,憑什麼?

你就心想:好,我今生受盡了苦難,我一定要修善,讓我來生得到自在,你這個就是有所得心了。所以你一旦沒有發起菩提心的人,沒有求往生的人,他心中的福報力,一定是鎖定了娑婆世界的有漏的福報,那麼你因地的時候修善,你心中就打這個妄想,你糟了,來生果報現前的時候,你一定會放逸。因為你因地造業的時候,就做如是思惟、做如是規劃的,你就是準備要來受用了。所以福報現前,你要沒有強大的願力的引導,你的放逸的結果,你第三生就墮落了。

所以你修善的結果,你第三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當然這個地方不是善業害了你,是你沒有用菩提心來攝持善業。所以你沒有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業,不但是脆弱、容易破壞,它還會引生很多的後遺症。一個人會造重大罪業,都不是福報差的人,他造不出重大罪業的。當然你發了菩提心以後,你的福報是多多益善,因為你得到正常的引導攝持吧,他能夠正確的把這種水流的力量,往淨土的地方引導、往佛道的地方引導。

我們舉一個例子:天台智者大師。天台智者大師他這世可以看得出來,他是生生世世行菩薩道。他這一生出世的時候,他生長在一個梁朝,他爸爸是梁朝的做官的,做大官的。所以這個古時候的大家族,這兒子出生的時候,那是後繼有人,大家就歡天喜地的要慶祝,就殺雞、殺豬要慶祝。但是很奇怪呢,他們家的僕人,在殺雞殺豬,要燒水的時候,它的火一生起來就有一陣風吹過來,把它吹熄滅了,第二次也吹熄滅了,第三次吹熄滅……後來終於這種殺雞、殺羊的事情,就不得成就了。

諸位,我們現在比較關心的就是說:為什麼他們在起火的時候,會吹起那一陣風,那陣風怎麼來的?

菩薩因地咒願嘛!

因為菩薩修善的時候,他是用願力、用咒願力來修善:「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所以他善業的時候,他因地的時候,他是正確的引導他這個善業,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他不允許有過失出現,他是用願力來修善的。你今天在得果報的時候去殺生,違背他的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誓願力。

所以你看有些人,他得快樂果報的時候,他一旦要造罪業的時候,他就會有一種因緣來阻擋他,讓他罪業不能成就。就是他因地修善的時候他有發願,所以得果報的時候,當過失要出現的時候,他自然會產生一種力量,來抗拒這個果報,來抗拒這個罪業。當然如果你沒有發願那你就糟了,你就沒有一種善的力量來引導你,那你只好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那就糟糕了,那就放逸了。

所以說菩薩修菩提心的時候,他有願力的攝持善法,他得果報的時候「勝生無罪。」他生長那種大富貴的家族裡面,他不會有過失出現的,這他因地的咒願力的攝持。

那麼我們看到這個菩提心,它會使令一個人來生得到大富貴,而且大富貴當中,它有一種冥冥中的力量,往這個出世的解脫去引導他,有一種聖道的力量。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天人福報極大,為什麼不能修行

問:天人福報極大,為什麼不能修行?

答:天又分色界天和欲界天。欲界天人沉溺於欲樂,覺得享樂才是最要緊的,根本想不到接觸佛法。佛典中有個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位叫耆婆的在家弟子是名醫,僧團有人病了都找他治療。他醫術高明,藥到病除。因為這一功德,耆婆死後就生天了。一天,僧團又有比丘病了,目犍連尊者就上天找他,想讓耆婆再來人間治病。

尊者找到耆婆時,他正率領眾天女去參加舞會,遇見尊者後,只看了一眼,車都沒停就揚長而去。尊者是耆婆的皈依師,覺得耆婆很無禮,我到天上來找你,你居然看我一眼就走。遂以神通將車定住質問,結果耆婆答說:享樂要緊,我念在師徒一場的份上還看你一眼,其他人連看你的功夫都沒有。

可見,天人福報雖大,但往往沉溺於享樂,早將修道置之度外。色界天的情況又是如何呢?那裡的天人安住於禪定帶來的喜悅中(這可是遠遠超過欲樂的喜悅),也不能進一步修習解脫道。

天人雖因往昔善業帶來極大福報,可以隨心所欲地享樂,但也因此缺乏修行動力。不像在娑婆世界,到處有天災人禍,有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能激發人們為離苦得樂而不懈努力。天人雖有善根、福報,但對於欲樂和定樂的貪著,使其自身智慧被覆蓋而不再產生作用,並因耽於享樂而無暇開發智慧。

相反,人類有心追求真理、追求解脫,更容易通過聞思修而解脫得度。


宣化上人:三障的由來

我給大家講一講這個三障。三障:第一就是報障,第二就是業障,第三就是煩惱障。

一、報障

報障又分正報和依報。怎麼叫正報?怎麼叫依報?正報就是正當來受報的,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依報就是依靠這個來生活而受報,也就是衣、食、住等。

我們人這個正報的身體,有好的,有壞的。有的相貌生來就非常英俊、非常的圓滿,人人見著人人就歡喜,人人愛敬。見著這個人哪,人人都歡喜他,看著他有這種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樣子。什麼叫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英文就叫outstanding。這樣的人,人人見了都讚歎:「喔!這個人真是有智慧!真是有善根!」這又分出兩種。

有的人,你看他有智慧,但沒有善根,這是什麼呢?這種人多數是妖魔鬼怪來到世界上。什麼叫妖魔鬼怪呀?好像山精,在山裡頭藏的妖怪,就是那個精靈、魑魅、 魍魎等,這些妖怪年頭多了,成了老妖精,可以吃人的。後來他也死了,死了來做人,他就比一般人多少聰明一點。但是他做事一點也不聰明,盡做糊塗事。什麼壞 他做什麼,啊!專門不守規矩。哪一種事情是對人最有害處,他大約就做這一種事情,所謂「唯恐天下不亂」,專門擾亂社會的秩序。

這一類就是有智慧而無善根的。又有些人在前生盡作好事,但是不研究經典,所以智慧就沒有那麼多,很愚癡的,這是有善根而無智慧。又有的人,相貌既美滿,壽命又長,也富貴,也富有; 有的人相貌既丑陋,壽命也不長,很小的歲數就死了,這都是前因後果所現出來的正報。

依報,就是我們依以為生的衣、食、住、行。依報也是由前生所種的因來的。你前生種善因,今生果報就好;前生種惡因,今生果報就壞。所以,我們做事情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種惡因,將來就不會受惡的果報了,這叫報障。

二、業障

業就是事業的業,不論出家人、在家人,一定都有一種事業來做。一做事業,就會有很多的問題,很多困難的事情發生。遇到困難的問題,就會生出煩惱,生出種種不愉快的事情,這就叫業障。

三、煩惱障

我們人都有煩惱,這煩惱多數由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多數由貪心生出的,由瞋心生出的,由癡心生出的。你怎麼會有煩惱?你有貪心,貪不來,就生出煩惱了。你有脾氣,事情不合你的意了,就生出煩惱。你愚癡,不明白了,就生出煩惱。

為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為你有一種疑心,對一切的事情都生出懷疑,一懷疑也就生出煩惱。

為什麼你有煩惱?又因為你有一種慢心,你有一種驕傲心,你看不起人,於是乎就生出一種煩惱。

還為什麼生出煩惱?因為你有邪見,見解不正當,所以就有煩惱生出來。如果你有正知正見,有真正的智慧,對一切事情都會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既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由始至終都非常明瞭,就不會有煩惱。所以煩惱障是由貪、瞋、癡、慢、疑、邪見生出來的。

 

發願學佛修行,反而招來種種的不順呢?

一切都會過去的

如何消業障,學佛多年為何很多事一直不順

一開始就修福報,對你非常不吉祥!福報越大,生死業力越大

福報不夠, 就會為魔所持, 幹起壞事來無比的順利!

學佛可以轉化命運,為何又說定業不可轉?

諸佛菩薩是這樣暗中護持修行人的!

驚歎三世怨,福報的陷阱

文昌帝君輪回故事:十七世作善修福,卻因瞋發願,墮落蛇身

學佛多年,煩惱依舊,說明你學佛學錯了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

為什麼念佛後更多的業障現前?如何處理?

為什麼要定期舉行超渡?應不斷超度祖先才能閤家平安事業順利!

這是福德善業要窮盡的徵兆!

越是在修行的人,罪業越是會現形

少說話,多念佛--寧可坐著聊天,為什麼不念佛菩薩名號?

突然不想念經甚至懷疑佛菩薩,可能將發生可怕之事

為何有些人積集善業到最後是痛苦的呢?

佛法的設計從來就不是讓你這一生變得更美好,是來翻轉生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菩提蓮心 的頭像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菩提蓮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