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是修身養性、斷惡修善、長養菩提的地方,因而稱之為道場。話雖如此,但是修身養性、改過向善,哪有時間、地點上的分別與限制。因為修行是一種【自覺】的運動,如果我們一旦覺悟了,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道理,知道人生在世無非是空華水月,彈指之間而已,它是那麼的虛妄、短暫!而世出世間一切的相也無非是【因果報應】,所謂:【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受惡報】,是一種善惡果報絲毫不爽的現象與真理,那我們就應該把握這短暫的人生,斷惡修善,去習改過,做一些有益於人類、社會的事,不僅自利又能利人,這種自他兩利的事,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我們徹底明白、相信這個道理,就能看破、放下。那麼當我們隨緣遇事時,就不會為境緣物慾所擾、或為世情所困,而橫生分別、執著,無緣無故地困擾自己作繭自縛、自尋煩惱。若能於一切法,心無所住,就得自在解脫。到此境界,我們立身處世,即能處處為人著想,時時以苦難的眾生為念,並發願竭盡所能地去幫助他們,使其能破迷開悟,離開煩惱的束縛,讓他們充分瞭解為人處世的本分就是要素位而行,所謂:【庶患難行乎患難;庶富貴行乎富貴;庶貧賤行乎貧賤】;也就是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人處事能隨遇而安,在自己的本位上做自己本分應該做的事情,不會僭越自己本分所扮演的角色,一切要懂得逆來順受。得志時不可以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以致得意而忘形,傷害了人;失意時也無需怨天尤人,甚而自暴自棄、自甘墮落。我們一定要明因識果,隨緣而作,那麼無論何時,身在何處,都能解脫自在,無憂無慮,這就是所謂的【菩薩行】。
行菩薩道是沒有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而是在於我們自己這一念心性是否覺悟而已。覺悟了,則無時無刻不為大眾著想,處處以利益眾生為念,而沒有自己一念之私慾,念茲在茲的都是大眾的利益,心永遠是恭敬、真誠、無私的,所以說:真誠心是道場、慈悲心是道場、正覺心是道場。換句話說,當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時,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不為外塵境界所誘惑、動搖了,做到外不取相、內不動心,一心正念,如入禪定,則當下這一念心即清淨無染、如如不動。那麼這一念心清淨所在之處就是【道場】。
如果,我們隨境生心,心隨境遷,跟著外面的境界風而上下起舞,有了苦樂憂喜的煩惱,那我們的心就不自在,作不了主,於是就跟著起惑造業,因業而感果。若如是,即便我們天天在寺院、庵堂誦經、唸佛、禮佛、拜懺,這一念心不清淨、不安穩,雖誦經、唸佛,有口而無心,那麼我們所在之處也非道場。
由此可知,道場不一定具有特定的形相;換句話說,任何場所都可以是菩薩道場,如家庭、公司、社會各個階層,所有工作、聚會的地方也都可以是道場,只要能落實六波羅蜜的地方都可以是菩提道場。也就是說,任何時、任何地,只要我們能遵循佛菩薩的教誨,能自行化他,以身作則,懂得【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作大眾的好榜樣,全心全意地去幫助別人而不圖自己個人的回報,能徹底做到【三輪體空】,猶如《金剛經》所說的【不著一切相,行一切的善】,那就是修菩薩道,即有無量恆沙的功德。
若真能抱著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心去行善、佈施,那我們的心就能清淨無染。若能以此態度,來待人處世就是行菩薩道,那麼何處又不是菩提道場呢!
眼前的社會,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世風如江河日下,正值所謂的末法時代,法弱魔強、正法不興的時期,《愣嚴經》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我們急於推廣能挽救世道人心,使人今生就能成就、快速成佛第一方便了義圓頓的淨土法門。
然而,佛法強調的是【因緣】生法。既然講緣,而緣起緣滅,聚散無常,一切法都是【托因仗緣】而生,如何可以勉強得來呢?所謂【單因不生,獨緣不具】,一切都要因緣具足,才能水到渠成。度生也不能例外,有緣時就度眾生,無緣時就好好自度。正如儒家所說:【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則修身見於世。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
道業的興旺與否,繫念於人心是否向道,若人心向道,則佛法必定興旺。而這件事唯獨靠我們自己,不能仰仗他人,必須從自我以身作則開始。自己要好好修學辦道,放大自已的心量,不要有是非人我的事,所謂【有廟無道,不能興教】。
一個道場最怕的就是摻和知見不正的人。大眾來到道場,目的就是要好好地唸佛、誦經,聽經聞法,藉以明白教理,才能幫助我們在事理上看破、放下,解除心中的罣礙、煩惱,進而才能心得輕安自在,真正做到福慧雙修,不是來到道場與大眾寒暄、問暖、說東道西、論長道短。這些都是輪迴見,而輪迴見所造的都是輪迴業,生生世世都還要在六道中輪迴。所以,道場的興旺不在於人的多寡,不看表面,而重實質。道場一旦人多了,則人多嘴雜,是非就多。若來了道場,只是求福,求平安,只希望得到佛菩薩的護佑、加持,而無心去瞭解佛法的真諦在求了斷生死的煩惱,著重於濟世利人的事業。若無此認知,已落入了迷信與盲信,所作所為與道恰恰相反;離開了道,哪裡還有道可求!
真正的道,在求我們現前這一念心的清淨、無染、真誠、平等,能遠離貪嗔痴慢、分別、執著,以期一心正念真如,力求做到【動靜無心】。無心,不是沒有心,而是不分別、不執著;也就是要我們於事無心,作而無作;於心無事,無作而作。靜者,心清淨無染、一念不生;動者,萬善相隨,是清淨心的起用,以慈悲心利益群倫。能達到這種境界,才合乎於道,與道才能相應。能有如此的認知,請問何處又不是道場呢?故道場不在於形相,而在於實質。一個真正的道場是重質而不重量;不在於人多,而在於有沒有道!
道場主要的功能在於接引大眾學佛,就近教授一些修法的儀式,方便大眾學習而已,達到所謂:【傳道、授業、解惑】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讓大眾瞭解佛法的修學,是藉著外在修法的形式,以啟發我們內在自性光明的智慧,如此才不負佛陀示現教化世人的宏願。
同時,來道場誦經、唸佛、聽經聞法不但是修慧,還是修福。來道場誦經、唸佛、聽經聞法就是修福供養道場;道理聽懂了能藉著誦經、唸佛、參禪、或拜佛,使我們現前這一念心清淨無染,能於日常生活起居作息一切人事物中,不起分別、執著,這即是修慧。
此外,來道場修學可以依眾靠眾,對治懈怠、懶散的習氣。所以道場有其主要的功能與意義存在。我們要藉著有形的道場以發揮其無形教化的功能。我們更要明白:莊嚴道場就是莊嚴自己;以自己一念清淨心來莊嚴道場才是真正的護持、莊嚴道場,才是在修真實不虛、自他二利的菩薩行。
古德說:【不怕沒廟,只怕沒道】,所以想要道場興旺,不是天天想辦法去邀人、打電話找人來道場,而是在於我們自己的修為是否能感召大眾,得到大家的認同。所謂【道在於行,不在於說】,說得千丈,不如行得一尺,有道的道場自然能得龍天的護佑、諸佛的護念。若能獲大眾一致的認同愛護與支持,那麼道業就自然興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