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為什麼要學佛?

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你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學佛?你找到這些答案後,然後再去瞭解「什麼叫學佛修行」,然後如理如法地學,如理如法地修。根據自己的根基和意樂來選擇法門,然後精進修行,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很多人學佛好幾年了,但還是不精進。這樣學佛能解脫嗎?都說要學佛修行,但是卻沒學沒修。你們為什麼要學佛?現在大部分學佛人都是糊裡糊塗的,聽別人說學佛好,就跟著學。都是跟著別人跑,沒有自己的主見。

佛講學佛人有三種根基和意樂。你學佛的目的是什麼?根基在哪裡?也不仔細思維觀察,特別盲目,不知道為什麼要信佛、學佛。你是為了世間的福報,為瞭解脫,還是為了成佛?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根基和意樂學佛修行,不能盲修瞎煉!如果盲修瞎煉,對你不可能有任何利益。不如法的學佛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的因。這樣學佛,不但不能給自己帶來快樂和幸福,還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不利。

你們學的是什麼?有沒有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佛法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它只會給你帶來輕鬆自在,快樂幸福。你們學佛得到的是什麼啊?越來越不自在了,越來越不快樂了,修行也變成另外一種壓力了。生活的壓力已經很大了,再加上學佛的壓力,太可憐了。還說自己學佛了,學淨土宗了,學密宗了,學禪宗了。

什麼叫密宗,什麼叫淨土宗?什麼叫禪宗?它們的不同之處在哪裡?什麼也不明白。你為什麼要修淨土宗?為什麼要修密宗?為什麼要修禪宗?這些法各有各的傳承,各有各的修持方法,各有各的訣竅,你知道嗎?還去分別、執著這些。

你們現在學佛,連自己都說不清楚是正是邪,是善是惡,還學什麼呢?「我學佛這麼多年了,修行這麼多年了,怎麼身體還不好呢?家庭還不好呢?事業還不順利呢?孩子的成績還不好呢?」認為自己學佛、念佛了,身體會很健康,家庭會很和睦,事業會很順利,孩子也會有出息,還會發財,會得到更多世間的利益。這都是有目的的,都是貪、貪、貪!所以就得不到解脫。

佛為什麼要我們先修出離心呢?因為你不貪的時候才是解脫,你不貪的時候才能健康,你不貪的時候才能家庭和睦,工作順利,一切如願以償。貪心本身就是一種障礙,障礙你的心靈,障礙你的一切,所以家庭就不和睦了,事業就不順利了,身體就不健康了,就是因為你愚痴顛倒,沒有別的原因。

我們現在哪有健康的身體?你覺得現在身體挺好,那只是沒有發現而已。誰身上沒有病?誰身上沒有毒啊?除非你修成金剛不壞身的時候,才沒有。什麼叫金剛不壞身?就是身上這些病魔都消掉了,清靜了。身、語、意三門清淨了,你的身體就是「金剛不壞身」了。我們現在學佛都是有目的的,也是一種貪,「我要、我要」,這本身就是一種障礙!

我們只會說「要」,不會說「不要」,你能說一句「我不要」,也有無量的功德。佛曾經在捨衛城化緣的時候,有一個乞丐向佛討飯,佛沒有直接給他,而是先讓他說一句「我不要」,再把食物給他。過後阿難問佛祖,為什麼這樣呢?佛祖說,他在好多生生世世當中,只說過「我要」,從來沒說過「我不要」,所以今天讓他說一句「我不要」,讓他種下一個善根。

你不要不求的時候才有。我們有一句法語:「放下才能得到,隨緣才能順利。」凡夫是顛倒的,都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呢?就是已得到的怕失去,未得到的怕得不到。你真正放下了,已得到的才不會失去,未得到的才會得到。這是一種解脫的方法。

有慾望就有失望,有盼望就有絕望,隨緣了才能順利。你現在為什麼不隨緣,老是攀緣呢?就是怕不順利。越怕不順利,就越攀緣;越攀緣,就越不順利。佛為什麼說眾生愚痴顛倒呢?就是這個原因。

佛法是對治煩惱,對治習氣的,佛法是讓你快樂,讓你輕鬆的。你們現在學佛、修行,是不死不活的。說沒學也學了,表面上很精進,每天上早、晚課,念佛,聞思修行;說學了也沒學,煩惱、習氣、痛苦一點都沒有改變,而且比以前更嚴重了。這種人根本說不清是學佛的人,還是不學佛的人。認為自己是學佛的,信佛的,打著佛的旗號,卻到處丟佛的臉,把佛的臉都丟光了,在學佛的行列里不三不四的。你們這種修行,很難成就啊!

你們都是茶餘飯後,閒了,沒什麼事做了,偶爾念一念,參加參加。某個法師、活佛來了,就去見見。那個法師有甘露,能治病,能發財,都著急去搶,趕緊吃,「我今天一定要出去買彩票啊,明天肯定能中。」第二天沒中,又開始懷疑了,「不是說甘露丸能發財嘛,怎麼我沒有發財呢?」

你們把佛法想的太簡單了,當成兒戲了!佛法是如意寶,是無價之寶啊!他能給我們世出世間的一切法啊!學佛修行是頭等大事,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你卻把它放在茶餘飯後。你們現在修行,都是偶爾性,空閒性,閒了就學,有事了就忙事去了,把佛法徹底扔一邊了。偶爾參加參加,偶爾來學一學,念一念,「這個法太好了!」算了吧,你根本不瞭解這個法,怎麼知道好啊?這叫以盲引盲。你們這樣學佛修行,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

沒有必要拿佛法來造業!應該清醒清醒,應該重新考慮一下。你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學佛?這都是問題,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答案。什麼是佛?什麼是佛法?你為什麼要信佛?為什麼要學佛?你找到這些答案後,然後再去瞭解「什麼叫學佛修行」,然後如理如法地學,如理如法地修。

根據自己的根基和意樂來選擇法門,然後精進修行,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否則是不可能的。若是不願意如理如法的修行,乾脆還是不學不修的好。這樣你不會拿佛法造業,也不會結這種惡緣。你應該再次的觀察,再次的考慮,要學就一定要如理如法,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

1、不學佛的過失

如果我們沒有學佛,來世間只是追求權力、地位、財產、感情、家庭,人生幾十年很快就過了。假如人死如燈滅那還好,但關鍵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的心識還要隨業力在輪迴中不斷流轉,這一點依靠教證、理證完全可以成立。既然來世是無疑存在的,大家若對它的苦樂不加關心,就實在太愚痴了。《諸法集要經》中云:「愚人無正智,如盲處黑暗。」愚痴的人沒有正確的智慧,就像盲人處於黑暗中一樣,根本不懂取捨因果。以至於大多數人造了太多不善業,死後只有墮入惡趣,感受難忍的痛苦。誠如《四百論》所言:「由於諸人類,多持不善品,以是諸異生,多墮於惡趣。」《大般泥洹經》亦云:「愚夫邪見,向惡趣門。」

其實,佛法所講的宇宙人生之真理,最主要的目的是引導我們「離苦、得樂」。快樂分暫時和究竟兩種,暫時的快樂只是有吃有穿、身體健康、心裡舒服,而究竟的快樂,才能斷除輪迴的一切痛苦。人們要想獲得這種快樂,就要明了「苦、集、滅、道」四諦——認識痛苦,尋找苦因,以道諦斷除苦因,現前滅諦智慧。它涵攝了佛法的所有教義,只有通過這樣修行,才能遣除輪迴的各種黑暗。

因此,我們首先要懂得,若沒有學習佛法,就不會有真實的快樂。《華嚴經》也說:「世界若無佛,及眾賢聖人,彼諸群生類,無有一切樂。」

2、學佛的利益

那麼,學了佛又有什麼好處呢?並不像世間人所認為的,只是為了治病、算命、打卦、搞些儀式。要知道,佛法的根本教義,是「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這一點特別重要,每個人務必要清楚。

在唐朝,大文豪白居易曾去拜訪鳥窠道林禪師。他問:「什麼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諸惡莫作,諸善奉行。」

白居易聽了十分失望:大名鼎鼎的鳥窠禪師,怎麼會如此平常,毫無玄妙高超之處?於是不悅地說:「這是三歲小孩也知道的道理。」

禪師說:「三歲小孩雖曉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可見,「諸惡莫作,諸善奉行」這句話,誰都會說,但每個人若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能真正做到?大多數人可能都非常慚愧。所以,學佛不能只停在口頭上,而一定要落到實處。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今生有緣能遇到佛法,確實是十分幸運的。佛教的不共殊勝之處,並不是我們讚歎自己,而是古往今來無數智者共同認可的,也是世界許多宗教一致承認的。尤其是前不久我在課堂上也講過,2009年7月,國際聯合宗教會在日內瓦召開了會議,200名宗教領袖通過投票表決,一致認為佛教是「世界上最好的宗教」,並授予了「最佳宗教世界獎」。對於這一結果,穆斯林、天主教、猶太教的代表都紛紛表示:佛教得此殊榮並不稀奇,因為在過去的歷史中,從未以佛教名義發生過任何一場戰爭,而佛教全是以慈悲為懷的理念,幫助天下一切眾生。當時參會的佛教代表,雖然只佔極少數,但得票數與呼聲卻是最高的。

既然佛教如此殊勝,關於它的未來發展,我們也應該有所考慮。現在有些人認為,佛陀的教法就夠學了,世間的學說和知識不必去瞭解;另一部分人則覺得,佛教的原始教理不太重要,應該將佛教人間化。其實這都是墮入一種極端。對於佛教的未來,我們應在完整具足佛教見修行果等理論和實修的同時,與時俱進,跟上社會的發展步伐,將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這樣才能使佛教得到更好的弘揚。

其實,佛教的了不起,不是我們誇誇其談,的確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在座的道友也可以想一想,如果你沒遇到佛教,現在可能會有許多痛苦,而正是有了佛法的引導,你生理、心理、生活上的暫時痛苦才得以解除,並依靠這一因緣,最終在生死苦海中才有出頭之日。因此,大家一定要明白學佛的重要性。學佛所能帶給我們的,除了快樂,沒有別的。在茫茫無邊的輪迴中,它是唯一的解脫津梁,故智者理應選擇佛法。《別譯雜阿含經》云:「唯有入佛法……是則歸依處。」

尤其是現如今,天災人禍頻頻出現,世間災難此起彼伏,在這種環境下,我們雖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作用,但佛教的精神是最管用的。我今天聽到一則消息,說是印度一架飛機降落時衝出跑道,至少造成160人死亡。還有前幾天的玉樹地震,死了好幾千人,汶川地震也死了五萬五千多人,海地地震死了二三十萬人(另說是五十萬人),印尼海嘯死了近三十萬人……這些人都與我們骨肉相連,然而一旦發生自然災害,他們的生命瞬間就會失去。這些無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訴過我們,同時也告誡人們要取捨因果,否則,如果再這樣下去,恐怕將來的痛苦還會越來越多。

總而言之,今天講了兩個問題:認識佛陀和認識佛法。以上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下,希望大家對此有所瞭解!


學佛不是要脫離俗界,而是要超越凡俗心境

皈依是學佛的開始。皈依不僅指一個儀式,更是一種心態:以三寶為師,依據佛法來指導自己生命的決心。有這樣的心,才叫做「皈依」。以皈依心為內涵,再輔以莊嚴的儀式,強化誓願力,猶如學生參加開學典禮,而後正式學習。制定合理規劃,按照規劃來學習,而不是根據感覺來學習。

人生的意義,是靠自己去賦予的。一個人的生命只有與更多人的生命聯繫在一起,才能體現出意義來;如果只關注個人的慾樂,那意義就很小,甚至自己也感覺不到意義。

無事而平靜,這人人都能做到,修行就是要修煉在境界起伏前的一顆平靜心。不光要平靜,還要很有力。急有急的好處,行動力強。改變,就是在事上去歷練。學會認識無常、接受無常,才能處變不驚,凡事三思而後行。

有社會責任感是好事,但不能偏激,不能只看陰暗面,不能以嗔恨心來面對果相。反之,應發「捨我其誰」之心,在因地上去做力所能及的事。與其詛咒黑暗,不如點亮光明。「想變得更好」是個很好的願望,但這個「更好」不是想想就夠了,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實現這個願望,就要靠真實的努力。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境界,你把它當做打擊就會退縮,當做讓自己提升的機會就會更有力量。

對未來有計劃,並真正去實行。人的心是一個蹺蹺板,這頭高時那頭就低,不必去「忘記過去」,只要對未來更用力,自然就做到了。否則,一心想去忘記時,其實內心是在「過去」那一頭不斷加碼。不要給自己下結論,要多給自己打氣。「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 雖柔必強。」

對於佛弟子來說,最終極、最究竟的大願就是「為利眾生願成佛」,內心真實了解這一目標的意義與價值,發自內心產生希欲之心,希望自己能夠做到,就是發大願。在這一終極目標的攝持下,還可以有更加具體的善願。可學習地藏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等佛菩薩所發大願。要知道、思維僧寶功德。

學佛本來就不是要脫離「俗界」,而是要超越凡俗的心境——貪、嗔、痴。佛法所稱之善,是自我修煉、自我提升的渡船,一切眾生都是我們修行善法的對境;佛法所談的利他,究竟也是調伏煩惱。修行人只有以佛法的出發點和思維模式去思考,才能淨化煩惱,這與世間法是不同的。

我們真正要面對的是自己,不是別人。他人惡語相向時,反省一下自己內心是否也曾有看不起對方的慢心?我們控制不了自己的煩惱,更沒有辦法去要求別人不起煩惱。能夠平靜接納譏諷,就是修行的功夫,就能培植厚福,福德,就是內心的寬廣。


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看似兩回事,其實是一件事。

文:編輯部出處:衲衣下的故事期數:240期 2009年9月刊

文/水月

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看似兩回事,其實是一件事,而有先後次第之分,因為學佛首先就要皈依三寶,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如同讀書求學,一定要註冊入學了,才能成為學校的學生一樣。

為何要學佛?主要是想了生脫死、出離苦海,甚至自度度他、成佛成菩薩。因為我們住的娑婆世界,意思叫「堪忍」,堪忍眾苦。這世上存在著生老病死種種諸苦,必須忍受,經典才說:「世間純是一大苦聚。」而厭苦欣樂,想離苦得樂是人的常情,也是理想。依於經典的說法,唯有修學佛法的戒定慧,才有機會出離生死,乃至成佛成菩薩,所以要學佛。但是學佛也不是無師能自通,自己盲修瞎練就可以成就,必須皈依三寶,依止善知識受教。六祖惠能大師說:「空王佛以後,無師自通者,皆是天然外道。」

聽聞佛法後,對三寶產生信心,對學佛成佛建立起不可動搖的信念,立願成為三寶弟子,以佛為師,學佛之法,以僧為善友,至誠皈依,三寶賜為證明,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至心護持、供養三寶,做一個外護弟子。所謂:「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果然能一輩子以佛為師、學佛之法、以僧為善友,必然諸悪莫作、眾善奉行,並能於日常生活中,發現處處都是佛法,時時有覺悟、體會的機緣,成佛成菩薩尚且不難,當然人天有份,不至於墮落三悪道。

佛者,覺悟的意思。如釋迦牟尼佛等諸佛,自己覺悟證得解脫,不再受生死輪廻,再也沒有無明、迷惑、煩惱,是個大自在的人,大智慧者。進一步運用大慈悲教導、覺悟他人,使他人也能覺悟,證得生死的解脫。自覺、覺他雙方面都做到圓滿了,稱之為佛。由於福德、智慧無上,能為眾生做世出世間的大利益,故稱佛寶;又謂佛「譬如優曇花,時時乃一現。」薄福少善根的人,很難值遇的緣故,所以為寶。

法者,在這個娑婆世界,則專指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道理方法,概括而論,就是所謂戒定慧三無漏學。為眾生指示出一條解脫六道輪廻的正確道路;又如慈航,運載眾生從生死苦海的此岸,到涅槃安樂的彼岸。如世間財寶,能資助生命、脫離貧窮、飢渴寒熱。佛法更比世間財寶殊勝,不僅能使眾生脫離三塗的貧窮孤苦、水深火熱,給予人天的富足安樂,進一步還能得到出世的解脫之樂,故號為寶。

僧者和合眾,是指尊佛所制,割愛辭親、捨俗現出家相,住在寺廟僧團學佛修行的比丘、比丘尼等,做一個專業的修行人,或者說淨業行人。自己學有所成,還能自利利他,代佛說法。所以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是佛陀的法定代言人,因為佛已入滅,泥塑木雕的佛像又不會說話;佛法(經典)只是一些印刷品;全賴有成就的僧伽,將自己於佛法上修養所得到的成果、利益展現出來,去分享、回饋、教導其他的人,使他們同樣得到饒益。僧團中也有四雙八輩(須陀洹乃至阿羅漢)的聖僧,及倒駕慈航、和光同塵的大菩薩示現的比丘、比丘尼,只是凡夫肉眼不識,只好當面錯過。像我輩出家日淺,尚浮沉於煩惱業海的,雖然也忝列僧數,畢竟只有僧寶的相,而無僧寶的內涵。

也因此,六祖惠能大師才把佛法僧三寶解釋為覺、正、淨,皈依三寶是為皈依覺正淨。而《大智度論》則說眾生如患病之人、佛如良醫、法如良藥、僧如瞻病人。家師雲老禪師更別有見地,他說:「禮佛在追求菩提、禮法在修學般若、禮僧在尊重知識。」又說:「沒有般若,那來的菩提!」可見不修學佛法,是不可能出離生死、成佛成菩薩的。為什麼要尊重善知識,或者要皈依僧寶,以僧為良師益友呢?初學佛者,無人教導、提示,雖入佛法大海,想求般若寶藏,譬如撈針一般的困難,學到的,只是一些名相、表相、皮毛,便洋洋自得以為自己是佛菩薩了。經典才說:「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先哲韓愈也說:「人非生而知者,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則其惑終不可解矣!」古人又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親近有修養的善知識,不知不覺,很自然的會受他的影響而同化。何況在修行的道路上遇上迷惑時,僧伽是個專業的修行人,於見地、修養上都有獨到的功夫,才有能力為學佛人指示迷津。

如僧人法達,未見六祖之前,雖然誦了三千部《法華經》,不知法義,為法華所轉,存著有所得的心,禮拜六祖頭不至地,被六祖訶責。後來六祖為他開示,他終於大悟,放下了執著,才真正做到了「心悟轉法華」。可見親近、依止善知識受教的重要性。

上面說學佛是為了要出生死苦等,可是有一問題:生不是很好嗎?活著好好的,有什麼苦可言,為什麼一定要了生脫死!因為有生必有老病死眾苦隨逐,所以經典才說:「此身是生老病死眾苦之宅。」經典中常說:「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無常為什麼會引發苦乃至空!有一首無常偈說得很清楚:「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千方百計的營求,才得到榮華富貴、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可是好景不常,或盛極而衰、或得而復失、或勞燕分飛、及至生離死別,連一個想長命百歲、永享天倫之樂的小小希望都不能如願,無常大鬼悄悄來到,雖然不甘心、捨不得,還是得獨赴黃泉,一點都不自在,不能自己作主。最後兩眼一翻、兩腳一蹬,「生時不齎一文而來,死後不帶一文而去。」辛辛苦苦的追求了一輩子,以為財色名食睡都得到了,究竟得到了什麼?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結果是一無所得,兩手空空。

而在追求五欲的過程中,追求時是苦,得到後要維護它也是苦,得到後又失去更苦。縱然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正當臨命終時,回想短暫的一生,真如南柯一夢,後悔只做物欲的奴才,而不學佛修行,廣造眾善以積集往生的資糧,前途茫茫,命運未卜,更擔心失去寶貴的人身,內心的愁苦可想而知。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本是生長在官宦書香世家,他的姑母是平邵王王妃,祖父是皇親國戚,又是康熙皇帝的親信,出掌江寧織造的肥缺,康熙幾次南巡,都由他祖父接待,榮華富貴到了極點。後來得罪了皇帝,被抄了家,變成一窮二白,從揮金如土,到窮困潦倒,像由天堂掉到地獄。他有感而發,寫出了這部曠世小說,訴說著如一場春夢般的紅樓富貴歲月。衛道之士只認為他不脫「誨淫」之嫌,那裡知道作者對無常、苦、空、無我有著非常深刻的體會與發現。書中有一首「好了歌」,不但具有警世意味,也發人深省,我把它更動了幾個字,讓學佛者更能得到好處。「世人都曉學佛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來將相今何在?荒塜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布施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至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出家好,唯有妻妾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修行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分析五欲,既是唯有苦、空、無常、無我,再探討生老病死為何是苦。人為了生活,得忍受流血流汗,風吹雨打太陽曬種種的苦,拼命的工作,才換來三餐溫飽。古人說:「長安居,大不易。」現在想在台灣謀生,更是難上加難,因為經濟蕭條、企業出走、工廠外移,加上金融海嘯,很多人失業,或休無薪假,沒錢過日子,沒錢繳貸款,銀行又逼的急,一時想不開而釀成家庭悲劇的,時有所聞。以前是只要肯做,就不怕沒飯吃,現在是想當牛,都沒有犂可拉。又;物價統統漲了,只有薪水不漲反跌。收入一直減少,而生活必需的配備卻越來越多,負擔越來越重。在台灣,幾乎每戶都有汽車、電腦、機車、電視、冰箱、洗衣機、冷氣機;手機則人手一隻。該繳納的帳單、費用一大堆,汽車、房屋貸款,大樓管理費,水、電、瓦斯費,手機通話費,所得稅,牌照、燃料稅,加油費,小孩的學費,外加健保、國民年金…真是「族繁不及備載」。

本來,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是每個人的夢想,而夢想卻越來越遠。房屋價格對勞工階級來說,早已是天價,省吃儉用半輩子,也只夠繳納一兩成的自備款,其餘的貸款只好用下半生漫長的時間償還。等而下之,還有連自備款都付不起,只能當無殼蝸牛,租屋而居。一份有限的薪水,要應付那麼多的開銷,當然寅吃卯糧,於是夫妻雙雙投入職場,孩子卻因無人照顧、管教,親子關係不但疏離了,有的更淪落為不良少年,製造社會問題,也讓父母在事業、家庭兩頭疲於奔命。

內憂不已,又有外患,如饑渴寒熱,蚊蠅蟑螂、毒蛇猛獸、火災、水災、颱風、地震、海嘯、盜賊、車禍、空難、戰爭……前些時候有毒奶粉、禽流感、SARS,現在又有索馬利亞海盜及豬流感,整個世界人心惶惶。生存,像是一場殘酷又永無休止的戰爭,什麼時候會彈盡糧絶、壯烈成仁,沒有人知道;卻又有預感,好像下一個倒楣的人就是我。

奮戰了一輩子,老了,退休了,正好可以頤養天年。當年忙著上班賺錢,總覺得每天都睡眠不足,現在可以睡到自然醒了。無奈天不從人願,很多老年人晚上都在數羊,或睜眼到天亮。又老了,髮白面皺,兩眼昏花,牙齒快掉光了,手腳也不聽使喚,好吃的食物咬不動,好玩的地方去不了,好看的東西看不清。舞台沒了,掌聲歇了,只剩回憶。常去的地方只有鄰近的公園,或社區活動中心,跟一些很老的朋友閒磕牙,提一提當年勇。卻每天都傳來令人震驚、害怕的消息:「老王昨天晚上過世了!」「獨居的小李死了兩三天,才被鄰居發現報警,昨天下午一大群的兒孫剛從台北趕回來….」「牛老哥今早…..」

人不可能永遠掛無事牌,偶而也會生病。生病了,才知道這個色身是苦的根源。什麼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都無心享受了。俗話說:「好漢就怕病來磨。」又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只區區一個牙痛就夠人受的了,遑論其他。有病看醫生,花錢消災,或挨個刀子消業都不要緊,現在有很多的病如中風、癌症、心肌梗塞…..幾乎一發病,就無藥可救,生病與死亡成了等號。報載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患了大腸癌不治死亡,只因他常常吃學校旁邊販賣的烤香腸,如此而已。古人又說:「久病無孝子。」久病不癒,親人照顧的不耐煩,避之唯恐不及,成了家庭的包袱,及不受歡迎的人物。人情的冷暖、世態的炎涼,此刻才真正體會到了。

每個人都怕死,而死的苦我們反而不熟悉,因為沒有死過,但是總見過親人死時的慘狀。據說將死的時候,一個人孤獨走陰間路,過奈何橋,所有的冤親債主都現出可怕的形狀,前來索命,臨死的人心懷恐懼,嚇出一身熱汗,故台灣有「流驚路汗」的俚語。經典則說:「臨命終時,造惡之處,一切諸相,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今何得諱。」足見世俗人所謂「流驚路汗」的典故,並非無稽。

死時四大分散,如生龜剥殼,又像猴腦被人剖來生吃一般,這是身苦。和嬌妻美妾、孝子賢孫及自己這具臭皮囊永別,萬分不捨,別墅名車、財富地位種種,放不下又帶不走,這是心苦。苦中之苦,非死莫屬。

佛教並不否定世間有樂,而是因苦多樂少,才說世間是苦,為了貪求一丁點的樂,卻要付出很慘痛的代價,實在不值得。而且快樂的時間容易過,痛苦的日子很難熬,但是我們凡夫卻以苦為樂,還樂此不疲。雖說厭苦欣樂、離苦得樂是人的常情和理想,還必須要知苦,知世間是苦,生老病死是苦,財色名食睡最後難免苦空無常無我,不迷戀才有可能學佛出離。何況經典也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知苦而後才能斷集、慕滅、修道,這是佛陀在鹿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也是佛教的基本法。進一步再提昇為菩薩自利利他、自度度他。知道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後,就可以開始付諸行動了。


我為何要學佛?

文:寒潭

我為何要學佛?這個問題看似平常,但絕大多數的佛教徒卻常搞不清楚,甚至迷失了方向而不自知。

舉個例子來說。有位學佛多年的男眾居士,他在一家大型醫院擔任藥劑師的工作,是個十分虔誠的佛教徒,只要佛寺有任何法會或活動,他都會參與,對於出家師父也很恭敬護持。他每天早晚都會誦持一部經典,在修行方面也很精進,可以說是一位很標準的佛教徒。但,他卻過得很不快樂,甚至有輕微的憂鬱症,後來和他談過話後,我才了解他的問題所在。原來他學佛是有所求而來,比如說:他布施是想要得到一些福報,誦經是想要得到一些感應或功德,讓自己的人生可以一帆風順,平安喜樂。但當他作完這些事後,他發現現實生活並沒有改變,醫院裡的惡性鬥爭依然存在,夫妻的感情也沒有變好,生活周遭還是充滿著人我是非,這一切都讓他十分苦惱,甚至對修行逐漸失去信心。

有一回,他又打電話問我:「誦什麼經消業障最快?」我告訴他說:「所謂的業障就是你的執著所產生的煩惱,好好觀照你的念頭,只有徹底放下你心中執著的事物,你才能從煩惱之中解脫出來,這才是真正的消業障。如果你放不下你執著的東西,就算讓你誦完幾萬部經典,那也只是種點善根而已,還是不能解決你的問題。」他好像很不滿意我的答案,又問我誦什麼經可以讓家庭平安,我告訴他說:「世間原本無常,眾生都是隨著業力而來,所以我們的人生不可能事事順心。該來的總是會來,不該來的永遠不會來,不管順境或是逆境,那都是人生的過程,所有的擔心都是多餘的,一切隨緣吧!」可能是話不投機,也可能是我沒有善巧方便,最後他因為沒有聽到他想要的答案,失望地掛掉電話了。

我為何要學佛?各位讀者,你們有沒有好好想過這個問題?我相信有很多人學佛的目的一定和那位藥劑師一樣,是為了求福報、求感應,這些都沒錯,但卻不是佛教的宗旨,也不是佛陀的本懷。因為再大的福報也有享盡的一天,再多的感應也不能根斷我們的煩惱、解決我們的生死問題。學佛要走的是一條解脫道,而所謂解脫道,就是要放下一切執著,以無所求的心活在當下,隨機應物,自在無礙。修行若有所求,貪念已生,必有得失之心,已是背道而馳,解脫之日恐怕遙遙無期。所以我們要很清楚地知道,修行並不是為了要得到什麼,而是要捨棄我們的執著;去一分執著,自然增長一分智慧,就像天空的烏雲漸漸被吹散時,陽光自然普照大地。

眾生因為無明覆心,三毒熾盛,所以妄念紛飛,憂悲苦惱。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要學佛。佛是覺者,教是教育,所以佛教就是一種覺悟的教育。覺悟什麼呢?覺悟世間的無常,生命的短暫;覺悟因果如影隨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覺悟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覺悟恩愛無常,轉眼成空;覺悟萬法唯心,三界唯識;覺悟煩惱如客塵,自性本不動;覺悟輪迴如大夢,佛性無生死;覺悟緣起性空的宇宙實相……。

我們信仰佛教不能只是觀念上的信仰,而是要真正去接受這種「覺悟的教育」,讓它融入我們的生命,這樣才能破除一切的執著,才能走出生命的重重迷惑,找到不動的心性,回歸寂靜涅槃之鄉。


為什麼要學佛!

要懂得,智慧與禪定就能把一生種種的煩惱全部消滅乾淨。大家想一想,什麼意思呢?當一個人擁有智慧,一個人的心能夠定得下來,就是禪定,那這個人就能夠消除煩惱。煩惱來的時候,最怕有智慧的人,煩惱來的時候,最怕心能夠定得下來的人。「不好啦,出事了。」「你告訴我什麼事情?」馬上有辦法解決,智慧生出來了。不慌不忙,就能解決事情。要懂得,禪定加上智慧,就可以消除你無限的煩惱。——《因煩惱而生智慧》

師父說過:「煩惱即菩提」。人的煩惱是從哪裡來的?第一,你眼睛看到的;第二,你耳朵聽到的;第三,你鼻子聞到的;第四,你舌頭能嘗到的;第五,你身體能夠接觸到的;第六,你意識當中能夠想到的事情。實際上這在佛法界稱為「六根」。所以很多人說,這個人六根不淨。一個人不想煩惱應該守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不要讓自己腦子裡有這些雜念,聽到的、看到的、聞到的、想到的,都會讓你變得非常煩惱,煩惱來的時候,最怕有智慧的人,煩惱來的時候,最怕心能夠定得下來的人。「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許多時候,人的毛病就是自尋煩惱,煩惱都是自己找來的。歸根到底就是在生活中沒有學會放下,使身心背負著沉重的包袱,因而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累,越來越辛苦。而且,人往往擁有的越多,煩惱就越多。

人的心念很重要,一個人深信好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好事就會發生。用好的心念去取代不好的心念,這就是修心。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對這個問題可以說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善根不一樣,經歷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於是學佛的目的也不一樣。有人生活不如意,經常處在痛苦中,想通過學佛給自己減輕痛苦,有的人學佛為家庭平安、還有的求陞官發財,還有一種學佛人想通過學佛解決自己的生死大事,往生西方、永脫輪迴。學佛的目的就是要成佛!因為目的不同,修行的方法也不盡相同。

對於學佛的目的是想成佛的。那麼成佛的目的是什麼?成佛的目的是為了救度眾生。那麼救度眾生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成佛。看似簡單的問題,到這裡就成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了。不管怎樣,我們的目標是要成佛,否則就還要在六道中輪迴。修行者一定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佛?我們要一門精進,唯有做好以下幾點我們才有可能不再輪迴:

第一,行菩薩道,就是走菩薩正在走的路,菩薩在救人,我們也救人。菩薩在做功德救度眾生,我們也做功德救度眾生。菩薩持戒修十善業,我們也持戒修十善業,這叫行菩薩道。

第二,累積福德。福德和功德是兩個概念,福德就是做善事,做很多善事來改善你的因果。但是善事,不能代表你的功德。所以勸人學佛必須先從福德開始,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善事都不願意做的話,這個人是不會做功德的。如果這個人一點好事都不肯做,你說他能做功德嗎?絕對不會做的。只有當善根、智慧、定力,這三個因緣成熟的時候,才能成為一種很強的功德,就是一個人的善根本性最要緊,也就是說,這個人的本性很好,良心很好,才能具備修心的基本條件,然後慢慢地修,要修出智慧,才能越來越接近佛法開悟。

第三,要有定力。許多人學菩薩,智慧有了,但是缺少定力。你們知道定力是從哪裡來的?它是修煉而成的,有了智慧,一定要有定力。學佛學法,學到最後如果沒有定力,就不能達到佛的成熟性,也就是說,要達到佛的境界,首先,必須要成熟,這個成熟就是師父給大家講解的從一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境界。如果你想圓成佛道,在你做菩薩的時候,要有智慧,要有定力,而且要有本性,具備這三個條件,才能向菩薩界圓滿過渡,最後達到佛界。如,這個人很聰明,很會度人,願做功德,很有智慧,可以定得住自己,不受各方面的誘惑。如果這樣修下去,就基本上圓成了菩薩道,但這個圓成是相應的圓成。

今天是農曆五月十五,又恰逢父親節。佛友圈裡大家都在放生祈福,茹素唸經。回想自己學佛吃素也有幾個年頭了,但學佛有三個字,缺一不可。就是『聞、思、修』。聞是聽聞,『佛法難聞,今已聞。』能夠聽聞佛法,甚為不易。但是聞後,沒有進一步思惟,也是枉然。修行中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的。用人間的思維去指導學佛的人生,就是愚痴。雖然自己吃素,也不燒葷菜,但業障深重,還幫不信佛的老同事去找人打折婚宴。犯了特大的錯!我成了別人殺生的幫凶。我向菩薩媽媽懺悔!唯有多念禮佛大懺悔文和往生咒及多多放生,我錯了!請菩薩媽媽原諒、請師父原諒!我明白造了惡業,回去念幾遍經,佛菩薩就原諒你、消你的罪業了,那是自欺欺人。但是今後我只有更加勇猛精進再立新功!


為什麼要學佛?

好,今天呢我要講的題目就是——為什麼要學佛呢?因為這個題目,是信仰佛教的人和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知道的重要問題。那麼,為什麼要信仰佛教呢?

信仰佛教的目的,就像從事其他的任何一個行業一樣,咱們人無論是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一切的目的就是在於:如何才能夠減輕痛苦;如何才能夠增長快樂?就這個問題。

所以說呀,學佛和信仰佛教,目的就是為了減輕痛苦,更是為了增長快樂。

讓自己從簡單的意義上說,能減少一點痛苦,增長一點快樂。如果往更深的角度來說,斷除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具得一切安樂和安樂因!以這樣的目的,咱們要信仰佛教,學習佛法。

有些人就會有疑問,說:「信仰佛教,真的能減輕痛苦嗎?真正能讓人增長快樂嗎?」我說:「是的!佛教確實是能讓人減輕痛苦,也能讓人增長快樂。」

為什麼呢?

因為佛教具備有非常哲理的,非常科學的,非常實際的,正確的,減輕痛苦的方法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這種方法,比較任何一種其他的減輕痛苦的方法和增長快樂的方法,都要更為徹底,更為正確,更為究竟!

所以說,學佛和信仰佛教,確實是能讓人減輕痛苦,增長快樂。因此,我們要信仰佛教。

那麼就會有人問我們:「如果說佛教有什麼辦法讓你減輕痛苦,有什麼方法讓你增加快樂呢?」其實,在二千五百二十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在印度的菩提金剛樹下,證得無上菩提果位之後的四十九天以後,來到瓦藍納西(Varanasi),佛陀第一次轉動法輪,初次講法時只有五個比丘,就是譑陳如等佛陀的頭五個弟子。

當時佛陀講到了非常簡單,又非常深刻的一個法。那就是四諦法。什麼是四諦法呢?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般若心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無苦集滅道」,佛陀第一次講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法。  

當時佛陀怎麼說的呢?他說:「眾比丘呀,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趨入道」。

佛陀自從在他三十六歲那年的四月十五日證得佛陀果位之後,過了四十五天,頭一次講了「苦集滅道」四諦法。由此開始,直到圓寂為止,總共宣講了四十六年的法。轉了三轉次法輪。

不過,無論是第一轉法輪,第二轉法輪,還是第三轉法輪;無論是小乘的聲聞教法,還是大乘顯宗的教法,還是密宗的教法:都離不開頭一次所講的「苦、集、滅、道」這四諦。所以,我今天說,佛教就是用這四個字來讓人減輕痛苦、增長快樂的!

剛才所說「當知苦,應斷集,證得滅,趨入道。」那麼佛教究竟減輕的是什麼苦,增長的是什麼快樂呢?釋迦牟尼佛他就講了兩個法。一個是世間法,一個是出世間法。所以說,通過世間法的修習,讓你可以暫時或者現前得到人天之快樂。而通過出世間法的修行,可以讓你徹底脫離輪迴之苦,到達永久安樂及安樂因的菩提果位。所以龍樹菩薩在《寶鬘論》中對寶行王說了非常重要的這麼一個概論,他說:

「先生增上法,後生決定善,
由得增上生,此生決定善,
增上生極樂,定善為解脫。」

他說的是什麼意思呢?他說,如果一個人修煉佛法的話,那麼首先,應該修「增上生」的法。什麼叫「增上生」的法呢?就是世間法。然後應該修「決定善」,就是出世間的法啊。那麼先修「增上生」的世間法,能夠使人脫離什麼苦,得到什麼快樂呢?答案是,能消除今生之中一切疾病、災難、障礙等等各種各樣的災難,讓人今生中能享受榮華富貴,及福、祿、壽、財、智慧和慈悲等等,這樣的一個人生享受。不僅如此,它還能讓你來生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的三惡道的痛苦當中,讓你繼續享受人天的快樂。所以說「增上生極樂」。

那麼,「出世間法」的「決定善」能做什麼呢?讓人徹底脫離輪迴的行苦、壞苦、苦苦等一切痛苦。破除人們在輪迴當中的最根本因素——「我執」和「法執」,讓我們遠離愛恨之心,能夠得到永久的安樂以及安樂因的涅槃菩提果位。所以說,這叫出世間法。

佛陀所講的一切法就是這兩種,無論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首先就要「當知苦」。什麼叫「當知苦」呢?如果你想脫離苦,應該知道苦。如果不知道什麼是苦,也就無法無所謂「擺脫一切痛苦」了。所以首先必須知道什麼苦。那麼苦有多少呢?苦有無數的,不過呢,大略上,苦可分為三種、六種、八種等等。今天我把苦分為三種來講,分別叫行苦、壞苦、苦苦。

其中有些苦,人們平常就知道,但有些苦,人們至今還不知道是苦,反而一直認為是快樂。


應當認識痛苦之一:行苦

比如說行苦,這個行苦是什麼呢?是過去所造的,身、口、意之善惡業力導致的,將來會受苦的,一種不自由的狀況。它就被稱之為行苦。比如說,人等天下一切萬物生靈是沒有自由的。今生的幸福或者今生的得失,都是由前世所造的善惡業力所推。他的現在的一切快樂和痛苦,是過去的善良業力的所推。所以說,如果不願意受苦,只能現在行善積德,爭取從明天開始得到一點快樂,不過,當天,當前的痛苦卻是沒有一點自由。

比如說上半輩子你殺過人,造過許多傷害百姓、傷害他人的事情,結果你的後半輩子就不得安寧。為什麼不得安寧呢?因為你上半輩子所造的,惡的業力所報的怨,就讓你不得安寧,所以說這叫業力所推。比如說你過去造過這樣的殺人、放火一直沒有破案,但未來的某一天一旦破案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你不由自主的,肯定要被槍斃,或者被判刑等等,或被別人復仇所殺等等。總之有許多都是不自由的。

同樣,我們生下來就是第一個不自由。我們沒有辦法選擇出生在貴族家裡,還是平民百姓家裡;富有的家裡,還是窮人的家裡。這是由不得我們的。這是第一個「由不得」。就是由於出生的由不得,今生的命運會由於這個受非常大的影響。比如說由於你的出身是低處,如果你真的想闖過這個坎的話,你比別人多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夠達到出身稍微好一些人的效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命運的安排。我說,這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自己過去的安排,今生所報的。因此這叫「由不得」。

那麼生下來之後,就有許多許多的不自由了。包括得到什麼樣的學歷;學習當中由於生病或其他原因無法完成學歷;等找到工作之後,又出現各種意外,就出了什麼事啦;或者正當你的事業搞得非常好時,有一天由於自然災害或某種原因,其實你自己沒有任何一個錯,無緣無故事業被毀於一旦等等。在一生當中有許多許多「由不得」。況且更大的由不得就是「生病」。誰願意生病呢?可是由不得不生病。誰願意死?可是由不得不死!死後會到哪裡去也由不得自己,都是由善、惡業力所推。所以說,這就叫行苦。


應當認識痛苦之二:壞苦

其二,叫壞苦。文字裡也有叫幻苦的,但這是不斷變幻的苦。而人們常常把壞苦當作快樂來享受。比如說我們世間上所受一切有漏快樂,實際上在佛菩薩看來都是痛苦。為什麼呢?比如說你站了兩個多小時,心中會認為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坐下來。可是,如果坐下來真的是快樂的話,應該越坐越快樂啊。因為你坐的時間越長,不就快樂積累的越多了嗎?然而恰恰相反,坐的時間長了,他就慢慢膝蓋也疼了,難受了,認為站起來才是最快樂的!所以說坐下來也不是快樂的。同樣,比如說對飢餓者而言,吃飯那是最快樂的。但吃飯真的是快樂的話,應該吃的越多越快樂啊。為什麼呢,因為積累的快樂多啊。可是吃飽後,他就肚子痛,他就難受,也不快樂啊。作為熱帶的或者非常熱的情況下,人們常常認為越涼快越好。結果真的涼快就好嗎?不是的,一旦涼快時間長了,就會受不了,稍微暖和一點感到非常快樂。那麼這種快樂究竟怎麼回事呢?這種痛苦積累的非常多,從而顯得非常明顯了,明顯了就難受了,有非常強烈感受了。一旦從這種痛苦轉入另一種痛苦的時候,因為另一種痛苦一時間還沒有積累出來那麼多,所以還沒真正引發這種苦的真正的覺受,它還不明顯,所以就有一種輕鬆感,這種輕鬆感人們往往把它當作快樂。實際上時間長了,就積累的多了,它就又變成痛苦了。

所以說,我們所認為的,因為非常熱,認為涼快好;因為非常冷,因此認為熱好。其實熱和冷都不是快樂,關鍵的問題,你這個痛苦積累的稍微少一點的時候,雖然他有苦,不過他的苦並不明顯,所以就感覺不到苦,他就有一種輕鬆感,因此他就有一種快感而已。世間上很多把它當做作快樂的東西,其實也就是這樣。

你看。曾經我們家鄉有一個女的,這個女的跟另一個男人有了非常深的感情,她希望跟他結婚,然而她的父母就不同意。由於不同意,她心裡就特別特別地難受。她想不通,就吃安眠藥。吃了整一個小盒的安眠藥。唉,這父母著急得不得了。把她帶到醫院裡面去,馬上就急救啊洗胃啊什麼的,解救出來了。她一醒過來,父母對她說的第一句話是「我們同意,我們同意你的婚事,你千萬不要做這樣的傻事……」產生如此大的深愛,該不該白頭到老呢?當然按道理是應該的。可是過了三年之後他們又不和了,離婚了。

任何一個東西,當你得不到的時候認為怎樣都好,一旦得到之後,一點都不好。反過來你又對另外一些得不到的東西發生興趣。這是為什麼呢?

除了我剛才所說的,這種痛苦轉為另一種痛苦,還沒有積累出痛苦感的輕鬆感快感之外呢。這個上面有三個問題在作怪:一個是新鮮感;一個是難得感;還有一個是神秘感。

什麼叫新鮮感呢?任何一個事物新接觸的時候那就是新鮮的,可是接觸的時間長了它就不新鮮了。因為不新鮮它就沒有新鮮感了,因此就不覺得好了。

何為難得感呢?因為得不到所以說他就有了難得感,可一旦得到了它就不難得了。不難得了就沒有難得感了。因此,他就不認為好。

何為神秘感呢?又能看得見,但是看得很模糊,看不清。他就認為是神秘。一旦看清楚了它就不神秘了。他就不想看了,他也就不覺得好了。

所以說作為一個窮人而言,有錢有勢的人非常快樂。可有錢有勢的人認為,他能減少一點事情,減少一些事務,稍微能騰出一點時間讓自己可以輕鬆輕鬆,反而他覺得好啊!過一些普通人的日子他認為他現在好!所以說人間沒有這個一定好、那個一定不好之說。你心裡認為好,它就好;你心裡認為不好的時候它就不好。

就像一盤川菜。那麼你說這個川菜究竟好吃還是不好吃?喜歡吃麻辣的人認為它簡直是神仙的食品,美味佳餚啊。可是呢,不喜歡麻辣者認為,哇!又麻又辣吃得非常難受。可是話又說回來,再等幾天之後,不喜歡麻辣的人碰到了一個人跟他說:愛吃麻辣可以驅寒,這麼這麼好,那麼那麼好……他就覺得:他說的對呀!就漸漸轉變了自己的觀點,過了一個月之後,他就變成麻辣愛好者了。然而這個愛好者,又碰到了一個人對他說:吃麻辣不好,上火,它怎麼怎麼樣,它對胃不好等等。一說他認為這有道理,從此再過一個月之後變成反感者了。一個月前反感者和愛好者,一個月之後恰恰相反,你說川菜究竟好吃不好吃?其實食物本身而言沒有好吃和不好吃之說,你心裡認為好吃的時候,它就是好吃;心裡認為不好吃,它就是不好吃。

所以說,人間的壞苦從何而生的呢?就由不得自己不去糾正自己的動念,就是由於自己的這種痛苦轉移到另一種痛苦的輕鬆感之上,並且增加了難得感、神秘感和新鮮感,這種想法導致了一種假相的好與不好,苦與樂(的分別心)。所以說在佛菩薩看來,這種苦和樂都是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此叫做壞苦或者叫做幻苦。


應當認識痛苦之三:苦苦 

那麼,生下來就是苦苦啊。苦苦大家都知道,什麼叫生苦呢?生下來是有苦的。你看一個嬰兒剛從母親的肚子裡一生下來就非常強烈地哭,為什麼呢?因為他習慣了在母親非常柔軟的肚子裡面呆著,一碰到人的手啊、布啊什麼的時候,(就像)有千千萬萬的兵器往身上所刺一樣痛苦。任何什麼東西對他來說都不適應,如此等等。包括呆在肚子裡面也有許多的苦。

那麼人生下來了長大了,也會老啊。那麼老當然有苦。如果一個三十歲的人,一下了變成了八十歲的話,那他肯定是無法忍受的這種痛苦的。只不過一般人慢慢的過度到八十歲,所以也就漸漸習慣了,不再覺得苦而已。

疾病是誰都避免不了的,非常痛苦。它能奪你的名譽,能奪你的工作,能奪你的前程,能奪你的命,甚至能奪走你的一切幸福!非常可怕,也是很痛苦的。

死亡更為痛苦。!因為死亡一來臨,就意味著從此以後,對自己的家人親戚朋友徹底地告別了,從此以後再也不可能回頭。而且你走上的是一條黑暗不明的路。一個將要死亡的一個人,未來對他來說,一片空白,(接下來的事情)他一點都不知道。人如果知道未來是苦一點或樂一點的話,還都好辦。可是最可怕的就是「不知道」。因為不知道,所以帶來許多恐懼,猜疑等等。所以說,他會非常痛苦。

那麼活在這個世上也有許多苦。比如說,人們所愛之物,他越愛越執著,越執著就把它歸納到「我」的範疇內,就成了「我執」、「我所執」了,越「我所執」呢,就幾乎把它當成了「我」的。但是,你越把它當成「我」的之後,就越容易失去。比如說,一個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的妻子、丈夫,因為你太愛了,這個愛已不是那種愛護和大慈的愛,而是變成了這種「在乎」的愛,變成了「我需要你」的這種愛,變成了把「你」當成「我」的一部分的那種貪愛之後,他幾乎忽略了對方自我意識的存在。所以就要求對方所做的一切,比如丈夫,比如孩子、或者妻子,對方所做一切必須符合我意,一點點不符合我意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失望,感到非常痛苦,感到不能忍受。

由於這樣的原因,因為對方有獨立的思維,如果你把對方的一切行為,包括言談舉止等等,全部用你的意思架空了,那他的意識不就變成被動的嗎?那他不就變成了機器人了嗎?誰受得了啊?只能離開你了。在佛經裡說,這就叫「愛離別苦」。你只會貪慾他,愛慾他,而不會理解他。,因而導致「愛離別」。一旦離別了,就會想不通。認為:我們如此之愛,為什麼離別呢?有些人呢,就去吸毒。有些人,選擇了自殺,有些人酗酒成了酒鬼等等,所以又該受苦了。

從來,人一旦對於自己所愛之物,產生了非常強烈的貪心的時候,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得到。不過想得到的人不止你一個人啊!有許多的人,你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這個事物不一定由你得到,事物只有一個,許多人在追求,怎麼能保證一定是你得到呢?得到了痛苦,得不到更痛苦!比如說,你越執著就越容易失去,越得不到。因為你以非常強烈的貪心,和自私的行為來求取它的時候,不但不會得到,反而使它遠離你而去。這是事物本身的一種原理。因為你的這種功利心太強烈了,就沒有辦法得到。

還有一種叫「怨憎會」。什麼叫怨憎會呢?就是越不想碰到的東西就越容易碰到,恰恰糾纏不清等等。也有許多的痛苦。

總之,咱們一旦有了肉體的色蘊,和感受的受蘊,觀察事物的分別心的想蘊,善惡行動的行蘊,以及意識形態的識蘊等,一旦有了這五蘊,因為這五蘊是有漏的,所有就產生了許多許多的痛苦、災難、障礙、違緣等等,數也數不清。所以說,這就是苦。

我們想脫離苦首先必須知道什麼是「苦」,這非常非常重要。所以佛陀說,想脫離苦,應當先知道苦。就像你想消滅殺父仇人的話,首先就應當知道誰殺了自己的父親。要不然的話你就亂殺無辜了啊。


佛說:於集聖諦當知、當斷。  


第二,佛陀說:「應斷集」。

你光是知道了苦,還是擺脫不了苦的。你要知道痛苦的根源何在啊。集就是集中的意思,這裡指一切痛苦根源的集中、來源。

一切痛苦的來源是什麼呢?佛陀說就有兩個:


應當斷除苦的根源之一:業力 

一個是業力,一個是煩惱心。業力是因,而煩惱心是緣。

什麼叫業力呢?以今天為界,過去所造的,身體上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一切行為;語言所說的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一切言辭;心裡想的好的、壞的、不好不壞的一切動念,這一切就構成了業力。因為它對你未來的幸福與痛苦起決定作用。這個就是業力。

業就是過去所做的一切善、惡、無記等三業,以它的力量決定了未來的幸福和痛苦。比如說,仔細想想,以今天為界,若你過去學習非常好,成績非常不錯,將來你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以今天為界,你過去工作表現的非常出色,那麼你明天不但不會下崗,而且還會升職!過去表現的非常不好,有可能明天就下崗了!過去學習不好,未來肯定享受不了榮華富貴!或者,若你過去做了許多傷害他人的事情,未來你肯定要殺人償命。或者呢,受到許多怨敵的復仇,因此你會非常痛苦。這就是叫做業力。

這種業,不僅今生,前世,前世的前世,甚至推到無數的前世以來,在意識形態裡面所留下的善的習氣,惡的習氣,和無記的習氣等。

導致今生的幸福或來世的幸福。就像有些人一生下來,就非常的善良,還是小孩的時候,人們就都非常喜歡他,而且他總是樂呵呵的,他心裡邊沒有一點點壞的心;有些小孩一生下來心裡就非常邪惡,誰看到他,還是一點點大的嬰兒,都覺得不舒服。或者呢他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說惡口;會一點行動的時候,他就想整治人家,他心中起的就是這種噁心。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兩個孩子,也有這樣的。這絕對不是環境、父母或者血統導致的,而是他的潛在的意識形態裡面所保留下來善惡習氣的多少決定的。善的習氣多,還是惡的習氣多還是無記的習氣多,就決定了這個人從生下來開始的一切發展。——咱們說的這個先天性啊,實際上不是什麼先天,應該是前世的意識形態裡邊所留下來的習氣,導致了你從生下來是聰明還是遲鈍,是善良或者邪惡。

樂觀的或者悲觀的等等人啊,他從生下來開始就有了這麼一個習氣。那就是業力呀。所以說這叫業力。

為什麼它是因呢?比如一朵花,種子就是因。和一朵花的種子一樣,人們善和惡的業力就是得到幸福或痛苦的最根本的種子。那就是善、惡、無記等三種業力所導致的。應該說這就是生起痛苦的第一個根源。

不過呢,話又說回來了,光有了種子沒用啊,還得有水、氧氣、營養等等。具備之後,種子才能生存,才能夠生果呀。要是其中缺一的話,就生長不了果呀。既如此,這個水分啊、肥料啊、氧氣啊、溫度等等,它就是緣。


應當斷除苦的根源之二:煩惱心

同樣,我們所起的煩惱心就是緣。在你過去所造的善惡業中,善業肯定有無數的,惡業也肯定是無數的。不過呢,今生究竟爆發惡果呢,還是善報呢?就要看碰到哪一個緣了。所以說,如果遇到善緣肯定爆發善果,若遇到惡緣肯定爆發惡果。

何為惡緣?煩惱心就是惡緣。

什麼是煩惱心?佛經中說,「貪、嗔、痴」便是煩惱心。

為什麼貪嗔痴是煩惱心?因為一切痛苦,一切災難,一切難受和折磨都來自於貪嗔痴。

什麼叫貪慾心呢?貪慾心是對事物的一種自私的貪戀之心。有人會問,如果對事物沒有貪戀心,社會怎麼會發展?咱們怎麼會有進步?這麼說就錯了!「自私、貪戀」與「追求」是兩碼事。追求可以有,貪戀不應該有。這兩者的界限在哪裡呢?追求——雖說我不會把事物看得很重,雖說不會在乎它,但會盡最大的力量爭取做到最好,可由於某種原因做不到也不會在乎,大不了重新做,這就是追求。

什麼叫貪戀心呢?貪戀心是指人被事物所迷,一旦失去了就無法想像的痛苦的那種在乎心。一旦有了在乎心,就是貪戀心了。因此它只會帶來痛苦和難受,不會帶來任何快樂。剛才我談到的「愛離別苦」的原因,就是貪戀心。如果只有一種愛心沒有貪心的話,他能夠非常的好,可是一旦他的愛心變成貪心,對方就無法忍受了,因此就只有離別了。所以一旦離別的時候,就會感到非常難受痛苦——「為什麼要離開我呢,我對他這麼好……」他一旦如此想,就有無法忍受的痛苦和折磨。更由於心理的折磨導致生病,一步步發展,嚴重下去,最後就死了。或者自殺,或者喝酒,或者吸毒,等等等等,諸多可怕的後果都會隨之而來。

憎恨心從何而來呢?憎恨心是因為不滿意而引起的。什麼叫不滿意呢?一旦想要的東西得不到,你就不愉快。當你不愉快的時候,你就尋找:「我為什麼得不到呢?因為他得到了我才得不到了!」其實即使別人得不到,也未必就是你得到啊。為什麼呢?還有其他好多追求者呢啊!為什麼不是他們,而偏偏是你得到呢?

人是很自私的,很傲慢的。自己認為,只要擁有者沒有得到,那「這就是我的」了!所以,對這個得到者產生了極強的嗔恨。痛苦啊!然後想盡一切辦法報仇。可是,報了仇,從此就了事了嗎?不是的!你給他所帶來的一切痛苦,一段時間以後將會十倍奉還給你!這樣一來,怨怨相報何時了呀?

其實非常小的事情可以變成為非常大的禍,甚至變成致命的禍呀!這就是因為憎恨心理太強烈了,制止不住自己的心,克制不了自己的心所導致的。

所以寂天菩薩曾經說:「沒有比嗔恨心更大的罪惡!也沒有比忍辱心更大的善心!」嗔恨心一旦產生,人的意識就完全被嗔恨所佔據,該做的做了,不該做的也就做了;該說不該的都說了;該想不該想的都想了。當你氣消了,回頭的時候,後果就不堪設想!會感受許多許多痛苦和難受。

什麼叫愚痴啊?愚痴就是暗昧,就是愚昧、不明白、迷惑。因為他是稀里糊塗的,不明白是和非。不具有智慧就分辨不出是和非,分辨不出善和惡,分辨不出該做還是不該做。

所以,不該做的他偏偏去做,該做的他偏偏不去做。因此寂天菩薩曾經說:「包括蒼蠅蚊子在內的一切萬物生靈,沒有一個不求快樂的;可是由於迷惑愚昧,所作所為都是顛倒而行,最後帶來的都是痛苦!」任何一個生靈,沒有不願意離開痛苦的!不過因為愚昧迷惑,顛倒而行,把一切痛苦招手迎來。這都是愚昧所致!所以說,愚痴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本來源。

另外還有傲慢。由於傲慢,讓你失去一切知識,一切功德,一切福報,一切智慧!曾經有一位高僧說過:「傲慢的高山頂上,留不住知識與功德之水。」如山頂上留不住水一樣,一旦有了傲慢心之後,別人提了再合理的要求,提了再好的建議,你都會自以為是。因此,古往今來有多少個王室,有多少個皇帝,在傲慢的手中毀於一旦。所以說,慢心非常可怕。哪怕只有那麼一點點小小的成就的時候,傲慢心就開始生出來了。一旦有了這種傲慢心,從此終止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所以說,產生了傲慢,就像到了山頂。到了山頂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下一步走的就是下坡路!一旦有了傲慢心,下一步你走的就是下坡路!

有人問起我,「我的前程將來如何?」我對他說:「我給你看了,不太好。你自己看看。」我對他說啊:「你觀察觀察自己,有沒有傲慢心?有沒有自以為是的心?如果你非常狂熱!非常傲慢!自以為自己非常了不起……你得小心了!你就多災多難了。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不足,還得修正。我還很多人都不如,非常地謙虛,是能明確認識自己缺點和漏洞的人。」我說,「你是萬事大吉,一定會有發展的!」所以說傲慢心非常可怕。

另外還有疑心,懷疑之心也是非常可怕的。因為懷疑心可以毀壞非常好的好朋友之間的感情。懷疑心毀滅自己的一切功德。一旦有了懷疑心和忌妒心,讓自己一輩子受苦難!人與人之間,即使是一家人,睡的是一張床,吃的是一樣的飯,但這兩人所受的苦和樂顯然很不一樣!其中一個人可能是悲觀主義者,對什麼事都保持懷疑態度,總認為這個是不是不利於我呀,那個什麼什麼不好哇,老是往壞的方向去想。因此會給他帶來許多痛苦和恐懼,他就會一輩子受苦。另一個人呢,他是樂觀主義者,他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他明明知道有些朋友對他非常不好,但他想:「無所謂,以後我多防著點不就行了嗎?」恰恰因為他眼裡沒有敵人,人們對他就越來越好。過去不理解他的人,漸漸理解他了,說「這人真是個好人,一定對要他好呀!」他享受的是一種快樂。我們所謂的痛苦和快樂,不是物質上的多與少,而是這種物質,或者外部環境,對自己的心理能夠帶來快感,或者是好受的感覺;或者是帶來難受、痛苦的感覺。這就是苦和樂的惟一標準!

這些都是煩惱心!如果心不想受苦,你必須斷除貪慾心、嗔恨心、愚痴心、傲慢心、猜疑心和忌妒心。

這就是應斷集的意思。

 

佛說: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

現在跟大家說一下如何增長快樂。

首先大家必須瞭解什麼是現前暫時的快樂,什麼是究竟的快樂。現前快樂指的是人天的榮華富貴、名聲、地位、權力以及所有的世間享受等等。人們就認為這些是快樂,因為大家都是這麼認為的,自然無可厚非。

但從根本上說未必這樣,用什麼方法讓自己心裡好受,使自己開心,只是現前的快樂罷了,這種現前的快樂,在佛菩薩看來,還不是真正的快樂,是屬於壞苦。

那快樂是什麼呢?只有究竟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才是究竟的快樂啊?寂滅一切痛苦才是真正的快樂!

佛經裡面說證得「滅果」才是真正的快樂。什麼是「滅」呢?所滅的是什麼呢?只有滅除將來有可能生起的一切痛苦的最根本的根源——我執、法執,那才是永久的快樂。

菩提達摩曾經講過這麼一句話:「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一個大丈夫應該以寂滅做為自己所奮鬥的方向和目標。「修者以離相為宗。」對於一個修行人而言,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一切相才是自己修行的宗旨,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要滅除一切我執和法執,遠離一切執著。

怎麼樣才能達到呢?一旦明白了萬事萬物自性皆是空的、現象是緣起的這個緣起性空的道理,就是真諦和俗諦的道理,就窺見了一切法的本來面貌,我們便能達到「滅」,從而破除我執和法執——對「我」的自性和「事物」的自性的執著。

但它是破事物本身嗎?不是的,事物本身沒辦法破,也不能破。事物本身的客觀實相是怎麼樣,它就怎麼樣。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事物只不過是表相,而表相變成了一種像真的一樣的假相,因此,不該執著的便執著了,不該著相的也著相了。由此我們生起貪慾、嗔恨和愚痴之心。

那事物本身是什麼樣的呢?其實一切萬事萬物只有兩種存在形態:一個就是現象,一個就是它的本質。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一:緣起之理 

比如我們舉個例子,一個水杯,它的現象是什麼呢?包括它的顏色、形狀、內外的各種形態以及構成水杯的土的成分、水的成分、溫度的成分、風的成分、空間的成分等等。這就是這個杯子的現象。這些成分一旦聚合了之後,就變成了這個杯子。

因此,佛教為什麼講包括水杯在內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而成呢?因為任何一個事物的構成,必須要有構成它的原料——因,和它的緣,比如包括製造杯子的工廠、工人等等。另外,只有在我們用這個杯喝水的時候才稱之為水杯,這就是杯子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因果是不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不過它的本質卻是自性皆空的。

雖然水杯實際上不是真正的水杯,那我們為何稱之為「水杯」呢?這只不過是人們給它強加了一個水杯的假名,安立了這樣一個水杯的假名而已,之後我傳你、你傳他就變成了「水杯」。其實在它構成水杯的每一個事物當中,都沒有稱為「水杯」的一個東西,去掉這些所有構成的成分之後,剩下的也沒有「水杯」。所以說,水杯的自性是皆空的。

如果水杯是有自性的話,水杯真是「水杯」的話,那這個水杯就變成從它本身的角度來說就是水杯了。也就是說,無論用這個水杯喝茶還是喝酒,都不是酒杯和茶杯,仍然必須是水杯。但事物恰恰不是這樣的,喝了茶它就是茶杯,喝了酒它就是酒杯,喝了水它就是水杯,所以,所謂「水杯」,不是事物本身當中就具有水杯的成分,而是人們給它強加安立的一種假名而已。 

由於事物本身不是這樣自性存在的,而是由許多事物聚合在一體的一種暫時的凝聚,或者是暫時的一種聚會而已,所以說它的本質是自性皆空的。那麼這跟佛教有什麼關係呢?佛教裡面所講的一切內容,並不是因為是佛所說,才應該是這樣;而是因為事物本身就是這樣,佛才這樣說而已。

我們反過來說,比如在有些宗教裡面,因為是某一個主或某一個神靈所說,所以必須是這樣的,不是也得是。然而我們佛教的理論,幾千年以來,佛之所以這樣說:因果不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以及任何事物的現象都是緣起,本質都是性空,是因為事物本身的原理就是這樣,佛亦只不過說真話而已。

因此,咱們的佛祖是發現事物的真相者,而不是創造事物者,佛教不承認有什麼創造事物者、有什麼決定命運者,人們的命運永遠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而不在任何一個神靈的手裡。所以說命運是老天爺的安排等說法,佛教一概不承認。只有自己善惡的業力和自己的所作所為才決定了你自己未來的命運,而不是某個神靈決定了你的命運,這就是佛教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的原理。

但是,既然現象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佛教為什麼又說它的本質是皆空的呢?這就是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或者真諦和俗諦。俗諦就是現象、緣起的意思,真諦就是本質、真正的面貌的意思。龍樹菩薩曾經在《中觀論》當中說:

諸佛以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以勝義諦

這就是說,佛陀以二諦來為眾生說法,一個是世俗諦,二個是勝義諦。什麼是世俗諦呢?世俗諦就是一切萬事萬物因果不虛的現象、緣起,故此我們要除惡揚善,要斷除一切業以及煩惱才不會受苦。

什麼叫真諦呢?真諦就是事物自性皆空的本質,這就是真諦。所以說,佛是通過二諦來講法。


究竟的快樂根源之二:性空之見

既然如此,那這個跟「證得滅」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能滅掉對於萬事萬物自性的執著,你從此以後便不再會生起貪慾心或憎恨心。比如說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的房子,電視機裡面看到的良馬、名車、金銀珠寶等,你不會產生想起偷竊它、或者想辦法把它拿出來的這種念頭,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這個電視裡面顯出來的都是假的。就像人家拍攝後沖洗出來的影像,實際上不是真的。所以說你在屋裡面擱再大的電視機,沒有任何一個人,對裡面顯現的任何事物產生偷的想法,也不會生起任何一個貪慾心和嗔恨心。為什麼呢?因為你知道它是假的。

如果我們把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舌頭嘗到的、身碰到的或心裡想到的等一切外界的萬事萬物,都能夠明白如水中月、鏡中影,或者電視機裡邊各種的形態一樣虛假不實,那麼再也不會對它生起在乎心,因為沒有了在乎心,也就不會(生起)想得到的貪慾心,也不會生起得不到的嗔恨心,也不會生起不瞭解事物本相的愚昧心。所以說,一旦遠離了貪嗔之心,你就再也不會有痛苦、難受和折磨,你就真正的快樂了。

其實我剛才所說的真正的快樂,就是沒有任何折磨、沒有任何難受、沒有任何痛苦、沒有任何寂寞。如果你沒有了貪慾和憎恨,從何而來難受、痛苦、失望和寂寞呢?那就沒有了。沒有了它就是證得滅,才是真正的快樂之果。

無論是斷除一切煩惱心的小乘羅漢果位也好,還是斷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的大乘無上菩提果位也好,都是得到涅槃寂靜的滅果。所以說證得滅果才是我們要所求的。而且通過禪定的修法,非常堅定的一心修煉,就可以得到一禪、二禪之上的身安樂和心安樂,然後用智慧來觀察事物本身的實相。當一旦觀察到事物的自性落空之後,就安住於這樣的落空當中修習禪定。通過這種反覆修煉,最終會徹底在意識形態當中消除這種貪慾和嗔恨以及把一切萬事萬物當真的那種習氣。所以說,這時候,無論是座上還是座下行為的時候,你再也沒有任何的「在乎」了。

但沒有了在乎難道就沒有了追求了嘛?不是的,他有追求,但他的追求是明智之舉,而不是愚昧的迷惑的這種追求,不是在乎的貪念的這種追求,所以說他就沒有難受和痛苦,因此,佛陀說,「證得滅」。


佛說:於苦集滅道聖諦當知、當修

第四句話叫「趨入道」。既然剛才所說的滅果如此殊勝、如此快樂,那麼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你得到這樣的快樂呢?在佛經裡面講,聞思三藏經典、修三學道法,便能證得佛陀果位,因此它就叫「趨入道」。但是你要趨入道的話,前提要知道什麼是道,因此要學、想,所以說聞和思非常重要。

聞什麼呢?律藏、論藏、經藏等一切佛教的經典。有些人認為:「哎呀,看經書會起煩惱心、分別心,還不如一心唸佛號。」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你不學佛經,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妙義,所以說也永遠不得解脫。因此,你必須要看三藏經典,讀三藏經典,而且還要在上師面前聆聽這許多許多的三藏經典的內涵。因為這些才是你修道當中不可缺少的道理和實修的方法,非常重要。

然後如何趨入道呢?只有三個:一個是戒,一個是定,一個是慧。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一:修戒學

這個戒就是戒律,有人認為:哎呀,你是比丘啊,有那麼多的戒律,是不是很難守啊?我說:你說錯了,因為我從來沒有把戒當作捆綁自己的一種枷鎖,而是把它當作莊嚴自我的,比金銀珠寶還要超出百倍的莊嚴裝飾。由此二百五十三條比丘戒,使得我的行為和言談舉止非常的規範和完美,沒有缺點和漏洞。因此,有了菩薩戒——十八根本戒或者二十八根本戒或者四十五墮戒等等的話,不僅僅是行為和言談舉止,包括心裡的動念在內都會非常的清淨、完美、規範。戒不是用來捆綁自己的,而是用來莊嚴自己的。所以說讓我感到非常的莊嚴。

那麼這個戒是以什麼樣的方法來規範自己起心動念、行為和言談舉止呢?無論是別解脫戒、還是菩薩戒、還是密宗戒,它們都是通過約束的方法來讓你規範行為、言談舉止和心裡的動念。實際上就像調伏一匹野馬一樣,首先通過用繩子來把它的四肢全部綁緊,然後再由許多人來抓住它,調伏它。同樣,咱們這種淘氣的心現在也是非常的野,需要調伏它。那用什麼方法來調伏它呢?就是用戒律的方法來調伏它。只有通過戒律,才能馴好咱們這個心馬,才能夠讓行為、言談舉止、起心動念達到完美,這就是第一步─——戒。

那麼只要有戒就行了麼?不,還要有定。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二:修定學

定學,實際上就是很多經典裡面所說的心學,是三學——戒學、心學、慧學的一種。因為禪定這個概念比較小,如果你要說定的話,一定要說修的內容為定,不能說禪定那種簡單的定,說心的話就更恰當了。在《入菩薩行論》中就說的是戒學、心學。

那麼這是什麼呢?這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修心的方法,你要永遠約束自己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怎麼辦呢?若要讓自己主動約束自己,從被動的約束行為言談舉止和念頭,變成為主動的約束行為言談舉止和念頭,這就要靠心學或者定學。如何做呢?一般心學或者定學分兩個部分:一個是觀察修,還有一個叫定修。

什麼叫觀察修呢?不用把自己的心放在某一處、一心不動,不要這樣,可以去思考,但是思考的目的是圍繞在如何改變某一種內心的習性,這就叫觀察修。比如說咱們修的第一步就是親近善知識,就是拜上師。為什麼要拜師父呢?要是沒有老師來教導你、引導你,你怎能從一個凡夫俗子最終達到智慧、慈悲和德能都圓滿的無上菩提殊勝果位呢?是不可能的。這要有非常複雜及有次第的系列修行才能達到。所以說必須要有引路人,這就是善知識。

親近善知識之理按照《菩提道第廣論》來說,有如下幾點: 

1、所親近的對象——善知識應具備的德相;
2、親近者——弟子應具備的條件;
3、親近善知識的勝利功德;
4、不親近善知識或不如法親近善知識的過患;
5、心裡如何親近善知識;
6、行為如何親近善知識。

大概總共有此六個部分。

然而《掌中解脫》中用四個方面來講: 

1、親近善於知識的勝利功德;
2、不親近善知識的過患; 
3、心裡如何親近善知識;
4、身體的行為如何親近善知識。

這個問題在《學佛為什麼要拜師》這個光盤當中我已經講過了,在這裡不再多加闡述了。

總之,這種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宗喀巴大師說,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如何修親近善知識之理。說是一切修道的根本中的這個「根本」兩個字非常重要,要是沒有善知識的引導,修任何一個法都不可能得到任何一個成就,所以說學佛者必須拜師。沒有師父或沒有如法的親近善知識,不會得到任何一個功德及增長。

然後就要修暇滿人身難得,要知道現在咱們得到的人身就有「八暇十滿」這麼好的條件。然後,咱們要充分瞭解咱們人身的無比價值,並能夠充分發揮具有無限作用的人身價值。然後要明白人身雖是無價之寶,可是他很短暫,隨時都有可能失去生命,因此要取「大義」。這個暇滿人生難得之法,將來我也會講怎樣才能做到。人生有意義就如這樣所說。

然後,要修習生命無常、三惡道的痛苦,以及皈依三寶。因為你沒有生起怖畏三惡道痛苦之心的話,你不可能真正的皈依三寶,所以說要觀三惡道的苦,它是生起皈依心的最根本的因。

那為什麼要皈依?皈依誰?如何皈依?以及皈依之後的學處等等,以後我會詳細講到的。若修好了這個三皈依後,若不修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業報之心的話,你仍然不明白為什麼會墮落三惡道,為什麼會投生到三善道,有什麼辦法讓我們免去三惡道的痛苦,讓我得到三善道,來得到人天之快樂——榮華富貴幸福等等,以及如何才能得到的方法。所以說,我將來也會專門講一講因果報應。

為什麼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呢?就有業果這樣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你就可以詳細明白善惡的因果報應,以及讓自己多得到一個善報、少得到一個惡報的一種方法。

然後要修六道輪迴的苦,我們通過三苦、六苦、八苦來認識六道輪迴的苦。佛教為什麼說輪迴是苦海呢?剛才我已經講到了一些簡單的道理,更深刻的要在心中體悟才可以明白。

那麼完了之後你要學會十二緣起支。什麼叫十二緣起支呢?一個人為什麼會死了之後進入中有?中有之後為什麼有投生?投生之後為什麼會老死?這要學習從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樣的十二緣起的順轉和逆轉之理。一旦明白了這個之後,你就會明白我們人從哪裡來、將往哪裡去,你就明白這個道理了。這個將來我也會非常詳細的闡述。

然後要學菩提心,通過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換的菩提心這兩種方法來修菩提心。

然後要修佈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到禪定波羅蜜之前的,智慧波羅蜜以下的部分。這些都是屬於觀察修。到了禪定波羅密的時候,就是定修了。因為這個時候他就不允許轉動,必須要一心不動修禪定,直到通過九住心的修法,得到身安樂、心安樂的這種真正的「奢摩他」為止。有了這樣的奢摩他之後呢,你要修這個智慧波羅蜜,智慧波羅蜜就要修萬法自性皆空。只是性空和禪定結合起來才能破除我執和法執。要證悟座上如空似的性空正見和座下如夢幻似的性空正見等等。因此你要通達因為緣起就皆空、因為是皆空的所以說它才是緣起的這個道理。

正如龍樹菩薩所說: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他就這樣說的。所以說你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究竟的快樂方法之三:修慧學

那麼慧是什麼呢?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六波羅蜜當中智慧波羅蜜的部分,那就是慧了。因為有智慧波羅蜜才能破除一切「我執」和「法執」,這個智慧波羅蜜具體認識我執和法執,從而加以破除。破除我執法執後的這種萬法皆空的狀態還需要由奢摩他來安住,這就是說止觀雙運的修法,也就是這裡面的所說的慧學。因為你光有定學,雖然你的意識形態會達到安住一處,但你還沒有明白萬事萬物的真正本來的面貌。只有通過智慧來觀察,你才會明白一切萬事萬物的自性皆空和現象妙有的這種真正的本來面貌。所以說他才會真正通達「性空假有」,或者如僧肇法師所說的「性空假有」,或者就是咱們通常中觀派所說的「性空妙有」之理。由此你可以徹底消除一切所知障和煩惱障,剷除一切我執和法執,證得我剛才所說的這種涅槃清淨的滅果——永久的快樂,這就是說佛陀說趨入道。


修持和弘揚佛法的偉大之處

苦、集、滅、道,我已經簡單的闡述了,佛教為什麼能減輕痛苦?為什麼能增長快樂?就是我剛才所說的這些,比如說智慧波羅密蜜來破我執和法執,雖然暫時達不到這種很高的境界,但哪怕能破掉一點點,也會破除世間的這種迷惑,或者迷住或者執著,或者在乎的這種心態,因此做人就輕鬆多了。

看問題要看得穩、看的廣,要高瞻遠矚啊,所以說佛教裡面所說的這些法,我剛才說了,它不是說這是隨便的,僅僅因為是佛說的所以就說它是對的,不是的。因為事物它的本身的原理就這樣,所以說我才這樣說的。因此說佛教的真理,確實是完美的哲學和人生的哲理,具有這樣法的佛陀菩薩或者能弘揚這樣佛法的佛陀菩薩真是非常非常的偉大。寂天菩薩他說過這麼一句話:

若人匱乏安樂具 具足眾多痛苦事
誰以諸樂令滿足 而為斷除諸苦痛
愚痴暗昧能遣除 如此善心何能匹
如斯善友何可得 如斯福德何能及

就是這樣說的,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萬物生靈,你們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麼?他最需要就是快樂,他最缺乏的也就是快樂,即使是具有家產萬貫、榮華富貴和名聲地位的權力擁有者,他所欠缺的也是內心的快樂,內心的平靜,內心的好受。

街道上要飯的乞丐、整天干活的這些老百姓以及工人,他們最需要的也是快樂,最匱乏、最欠缺的也就是快樂,包括萬物生靈當中蒼蠅蚊子在內的一切眾生,整天不停的奔波,他們最欠缺的是什麼?還是快樂,它們最需要的也是快樂。

那麼,即使是具有權力、名聲、地位以及榮華富貴的這種富翁或者這種上層人物,他最多的又是什麼呢?憂愁、煩惱、痛苦和傷心。街道上要飯的乞丐,天天拚命幹活的平民百姓以及中層人等,上上下下全世界的所有的人,他們心中最多的也是憂愁,最多的是難受,最多的就是擔心,最多的就是傷心和煩惱心。天下一切萬物生靈包括蒼蠅蚊子在內,在不斷地奔波的這一切蒼生,他們最多的就是恐懼、痛苦、憂傷和災難。

既然如此,有誰能夠(帶領)這些欠缺快樂、有許多許多痛苦的這些一切天下蒼生,到一個永久快樂及快樂因的這樣的果位當中來,讓他們滿足於快樂,幫他們斷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來源的煩惱和業力呢? 

能做到這些的人,你說天下哪有比這個人更為偉大的呢?哪有比這樣的人更為應該尊重的呢?哪有比這個人更為有恩德之人呢?他才是真正的恩公啊! 

而且他不但能消除痛苦,還能將一切痛苦來源——愚痴和暗昧之心從咱們的心裡面遣除,讓咱們得到一個光明的智慧,誰能做到這個,他才是我們真正的所崇拜的對象、頂禮的對象、磕頭的對象,磕十萬百萬千萬個頭都在所不惜。

平常人們說我幫幫你、你幫幫我,也算是好心人,但要幫天下一切萬物生靈的這種心,誰有呢?你們說,還有比這個更為善的人嗎?咱們說朋友呀,因為是朋友,所以可以幫我們排憂解難,他排的憂不過只是一次的憂,解的難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次的難而已。而讓你從根本上明白痛苦以及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讓你徹底破除一切痛苦以及痛苦的來源這樣的朋友,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朋友,那還有比這個更為親近的朋友嗎?沒有。沒有比這個親近。

若誰能做到這一點:拿一點錢來做一些供養,做一些佈施,解救幾十個、幾百個貪困戶,我們都說他是善人。如果讓天下一切眾生得到永久的快樂,造這樣的福報,有比這個還大的福德者嗎?沒有。他是誰呀?他就是咱們的佛祖釋迦牟尼佛,他就是咱們佛教當中,二千五百年以來的歷代的這些高僧大德啊!

他們專門犧牲自己的一切來研究這一項、觀察這一項,一再的去強調和宣揚這一項,並且自己充實的這項事業。因此,他們才是我們真正應五體投地所頂禮、所皈依之處。

所以說,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為什麼要學佛?因為它能讓咱們明白一個通達快樂的道路,通達智慧的道路,通達慈悲的道路,讓我們走上一條從此結束一切痛苦和煩惱到達永久安樂的彼岸的一個道路。如果我們不去親近他,不去皈依他,不學他的法,就好比是一個快餓死的人,給它許多美食讓他隨意享用,但他卻苦苦的等待餓死而不吃一樣,沒有比這個人愚昧的了。

所以我今天講《為什麼要學佛呢?》。這個道理比較簡單的這麼講了,以後大家要不斷地去看佛教正規的經典,佛教正規的論典,因為我覺得佛教的三藏經典,那是無價之寶的如意寶藏的寶庫,其中的妙樂是享不盡的,其中的受用是用不盡的。

今天我說這些話,願能夠聽到我的這個法的、能知道我所說的道理的所有的人,願你們遠離一切內心的憂愁、煩惱、痛苦和外在身體的一切災難、魔障等等,願你們永久的快樂,現前具備福、祿、壽以及具備一切修煉佛法的順緣,消除一切修煉佛法的惡緣,能夠家庭幸福美滿、工作順利、萬事如意!

吉祥圓滿!


我們為什麼必須修學佛法

一九九七年七月卄六日講於佛陀教育基金會

達摩難陀長老Ven. Dr. K. Sri Dhammananda 講   鄭振煌 口譯 \ 黃碧鈴 整理

 

在座的各位善友:首先,我想表達我衷心的謝意,同時感激佛陀教育基金會多年來把佛法弘揚到全世界。我們可以說:在全世界沒有哪一個佛教團體像貴會一樣印贈這麼多的佛書,我也確信在未來的日子裡,貴會必然會獲得更多的護持,繼續弘法的神聖事業。明天我將要離開臺灣,今天晚上是我臺灣之行最後一場演講。

今天的講題是:我們為什麼必須修學佛法?這個題目非常重要,在這麼多的宗教裡,為什麼我們必須修學佛法呢?宗教可以說非常的混亂,不僅今天是這個樣子,早在佛陀的時代,宗教就已經非常的混亂,當時有六十二種不同的宗教,既然有那麼多宗教,為什麼佛陀還要介紹一種新的修持方式呢?為什麼他還要另外講出一套新的宗教生活方式呢?其中有他的道理在。

在所有的宗教裡,我們可以把它們分為四大類:第一大類是自然的宗教,第二大類是組織化的宗教,第三大類是哲理化的宗教,第四大類是制度化的宗教。

宗教信仰的發端

第一大類的自然宗教,緣起於人類對宇宙的奧妙有很多不知的地方,先人看到了雷電,看到下雨,看見了日月星辰,以為在這些萬象的後面應該有一個主宰的力量。因為不瞭解這些自然現象而產生恐懼。另一方面又看到高山、深谷、河流、洪水、火山爆發種種的現象,他們也恐懼也擔心,因而向他們所認為的主宰力量給予崇敬,給予奉獻,想要討好這些所謂的主宰力量,因而產生了這種自然宗教。其實到今天,世界上的某些地區仍有自然宗教的存在。

由於人類文化的演進,人本的思想、人文的思想就產生了,人們設計一套戒律的系統作為規範及生活的準則,可是後來發現人們對這一套做人的準則並不怎樣關心及遵守,因此就衍生出神或上帝的概念。雖然他們對於宇宙的法則並不瞭解,他們只是以為世間的運轉現象,應該是有一個神或有一個上帝在那裡指揮著。

只要我們研究印度的宗教史,就可以發現印度的神是一種跳舞的神,一隻腳在地上,另一隻腳抬起來,就好像跳舞的樣子,我們稱為跳舞之神,或是跳舞之王。為什麼會有這種概念?那是表示宇宙好像跳舞一樣在律動著,後面有一個動力。當然後代科學家已經探討出這個宇宙律動的動力是什麼!

可是古時候的人不知道宇宙律動的動力是什麼?他們就崇拜能量,就把這個能量予以人格化,想像這個能量是一個具體的上帝,是一個具體的神。因為有上帝有神的關係,這個宇宙才會運轉,而我們世間的萬物都是由這個人格化的神及人格化的能量所創造所引伸出來的,人民就對這個神加以崇拜加以奉獻。

後來,那些比較聰明會思考的人就聚集在一起,討論要將禮拜祭祀上帝(神)的種種儀式、戒律、修行方法、道德準則系統加以條文化,製成一套系統。過去人民在祭祀禮拜神的時候是漫無章法的,這些會思考的人們就制定一套祭祀禮拜的儀式,因此,我們稱之為組織化的宗教。

後來又產生了所謂的制度化宗教,制度化宗教就是將宗教修行裡頭相關的倫理道德、禮拜思想種種規範加以制度化。這些制度化就變成人民遵循的法則,也成為宗教教育的內容,這種宗教我們稱為制度化的宗教。

現代科學所謂的「食物鏈」

某一天,有位年輕人坐在花園的樹下,他看到一條蛇,蛇的前面有一隻青蛙,蛇想要吃青蛙,青蛙正擔心被蛇吃掉,突然,蛇咬住那隻青蛙;那時,天上又飛下來一隻老鷹,把嘴裡含著青蛙的蛇啄走。這位年輕人目睹這一幕情景,心裡的疑惑無法解開,他認為世界上的眾生生命都是這個樣子,如果都是一種眾生依賴著另外一種眾生,一種眾生恐懼著另外一種眾生,而一種眾生想要傷害另外一種眾生,另外一種眾生卻在努力逃避被傷害,如果是這個樣子,生命存在的原因、意義何在?我們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他請問了他所有的老師,也請問了所有的宗教師,可是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他百惑不得其解。因此,他在二十九歲的那一年,決定這應該是離開世俗生活出家去尋找生命的真諦、生命的實相的時刻,因此他出家了。

出家之後,請教當時所有的宗教師,也跟不同的宗教師修行不同的法門,所有的法門他都嘗試過,可是,卻沒有辦法得到他想要的答案。又經過了六年,他決定不再依賴當時現有的宗教師,也不再修習當時現有的法門,他想要自己去探討,之後他就開悟了。他開悟之後即發大心,想要將他所覺悟的人生真諦讓所有一切的眾生了知。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佛教是跟上述四種宗教是不一樣的,它是完全獨立於上述四類宗教之外的。

佛陀與眾不同

佛陀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上帝,他不是上帝,不是先知,也不是上帝或另外一尊佛所派遣下來的。佛是經過生生世世修行,了知世間實相而得到覺悟的人。當時有一位婆羅門看到佛陀,認為世間再也沒有一個人像佛陀這般安詳寧靜,有這般莊嚴的瑞相。他很訝異,走近佛陀面前問他:「你是什麼樣的人?」佛陀的回答是很重要的,我們看佛陀如何介紹他自己。

婆羅門問:「你是一位神嗎?否則你為什麼那麼安詳?那麼莊嚴?」佛陀回答:「我不是神。」這時婆羅門又問:「那麼你應該是超人?」佛陀說:「我不是超人。」婆羅門緊接著又問:「你應該是一個普通人?」佛陀說,「我不是一個普通的人。」

佛陀這樣介紹他自己:世間一切的道理,我透過生生世世的修行、研究、探索,我已經完全明白;世間一切的倫理、道德、善行、美德,我都已經做得圓滿了;世間一切惡事、壞的思想、不好的言語、種種錯誤不好的,我都已經完全清淨了,因此,我是一個覺悟的人。

佛陀初轉法輪的時候這麼說:當我開悟之後,我具備四種特殊能力,是我以前所沒有的。首先,佛說:我具備天眼的能力,能夠看到一切種種事物之後所隱藏的道理。我們一般人只可以用視覺來看一樣東西的外貌,沒有辦法看清外貌後所隱藏的真相。

第二種能力我們稱之為法眼,我們看到一件事情往往只看到事情當時的情況,可是佛陀他有了法眼之後,可以看到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一件事情它為何會這樣呈現?它的組織因緣是什麼?將來它又會如何變化?佛陀說這是他開悟之後所具備的能力。

第三種就是智慧之眼的慧眼,慧眼跟我們一般所謂智慧聰明才智是不一樣的。佛陀的慧眼,看到世間有一類眾生我們稱之為欲界眾生,除了有肉體之外,還有種種欲望,佛陀看清這些眾生的肉體是由地、水、火、風、空等五大所構成,而這些眾生欲望的心是由受、想、行、識所構成。他又看到另一類的眾生,那就是色界天的眾生,色界天的眾生仍有肉體有心意識的作用,只是壓制了欲望。第三類的眾生稱為空界天的眾生,已經沒有色身,只有心識而已。

另一方面,佛陀又看到這個世間的情況,第一種世間裡有種種的眾生,那就是欲界,第二種世間裡沒有眾生存在稱為色界,第三種世間連形象都沒有。這就是佛陀所具有的慧眼所看到的眾生生命跟宇宙的真實情況,不是我們一般凡夫所能看到的。

無常變化與苦空

分析性的知識,透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到真正的知識,瞭解人生宇宙的真相。科學家他們可以不依賴上帝、信仰、傳統而獨立的作分析觀察探索,因而發現了許多真理;佛陀也是透過內觀的分析而了知人生宇宙的真理,透過分析他發現我們現今的一切如銀河系、地球、大地、日月星辰,小至我們人生、種種小動物、小粒子,沒有一個時刻不是在變化無常之中的,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所謂的存在,便是應有改變的,如果沒有改變也就沒有存在。佛教有所謂的三法印,分析世間這麼多東西萬事萬物沒有一個是恆常不變的,時時刻刻、剎那剎那在生住異滅,時時刻刻都在改變變化之中。.

其次,他又發現我們世間一切充滿了苦,充滿了煩惱,充滿了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我們身會有苦,我們的心也會有苦,我們的身體因為是由五大所構成的,是由因緣所生的,當這個五大不合時,必然會有變化,會老會生病會死,在我們將過世的時候,即使你祈禱上帝讓你不要死,這也是辦不到的。因為這是一個自然的法則,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我們的身受苦的變化,我們的心同樣也是充滿煩惱充滿苦。我們的心充滿煩惱充滿了苦,因為我們的心有所執著,依著我們的需要,依著我們的貪而創造這個生命及世間的一切。

所謂世間的一切,無非都是在改變之中,是我們因為貪心有執著而苦的,因而我們想辦法花幾百萬幾千萬想要獲得我們不要死,不要生老病死,這是辦不到的,因為我們的身心本來就是一切皆苦。

其次,佛陀也觀察人生宇宙自然都在變化之中,這是自然法則,在一切萬物萬事的生命背後並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沒有一個不變的生命,沒有一個不變的靈魂,這就是無我的法則。一般也可以稱之為空,這就是佛陀透過分析、觀察所得到至高無上的智慧。我們的真實情況也可以引用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證明的理論。他說:世間的一切無非是質量跟能量,我們將物質加以分析的話,就可以發現,物質並不是真正的存在,物質也只不過是能量的方式之一而已。佛陀看到了世間的實相,因此他說:我心裡一片光明,我心裡沒有黑暗。

我們一般凡夫沒有開悟之前,心裡都是被烏雲所障礙著,因為我們充滿了恐懼、疑慮、壓力、貪、嗔、癡、慢、疑種種煩惱,是我們心裡頭的煩惱障蔽了我們,使得我們一片黑暗,沒辦法看到世間的真相。佛陀說:我的心中一片光明,這表示他已經去除了這些種種的疑慮、嫉妒、煩惱、貪、嗔、癡、慢、疑種種的無明,心裡一片光明,能夠見到世間的實相。就好像我們走到一個沒有光線的房子裡,我們必須用我們的手去摸去接觸,一一的去猜測,同樣道理,因為佛陀的心清淨,掃除了一切烏雲,因此他能見到世間的實相。

佛法是發現不是創造

佛陀宣佈他所發現的真理並不是新的發明,這真理是老早老早以前就存在的,只是人們對它沒有真正的認識,因為它被別人的解釋所誤導了,人們並沒有真正瞭解這些老早就已經存在的自然法則。這個法則我們稱之為法或教義。這種法、教義在當時所有宗教裡並沒有被發現,因此,佛陀他才決定把這個法宣講出來。

如果佛陀今天回到我們這個人間來看我們以佛教之名在作些什麼?看我們信什麼樣的佛教?我們修持什麼樣的佛教?佛陀必然會這麼說:我並沒有教你們要這樣信仰,我也沒有教你們這樣修持,你們為什麼這樣信、這樣修持呢!

在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演進裏,人們根據自己的想像,根據自己的瞭解,將基本佛法加以重新詮釋,而忘記了佛法的真精神是什麼?忘記了基本佛法是什麼?其實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當佛陀展開他弘法任務的時候,他就已經曉得他的弘法方式不會被當時的宗教家所接受,因為他革命了宗教的修持方式,因為他提倡八正道︱︱八種過著神聖值得人民來敬仰的生活方式。

八正道第一就是正見,佛陀並不像其他的宗教一樣,要人們去相信,要人民去信仰傳統,信仰幾千年來一直流傳下來的東西,佛陀要人們有正見,正見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第二部分是修持,第三部分是體證。佛陀並不像其他宗教師一樣要人民來相信,反而要人民去思維,去研究,去實踐,然後以真正的經驗來體證,這樣才能過神聖受人尊敬的生活。

另類人對佛教的評價

一百多年前,英國有一位大衛‧萊斯先生,他是一位牧師的兒子,他在書上這麼寫著:在我所研究世間一切宗教裡邊,沒有一個宗教像佛教一樣強調四聖諦、八正道。四聖諦、八正道是世間所有一切宗教所沒有的,可是佛陀提出八正道,以正見為首的重要性,是不共世間一切宗教的。

印度有一位總理尼赫魯先生在書上這麼說:我確實不明白佛陀那裡來的勇氣,竟然敢說世間一切的宗教都沒有任何宗教價值。這些宗教的修持方式,在印度已經存在幾千年了,已經被人們生生世世所信奉著,可是佛陀的勇氣那裡來的?佛陀怎麼敢說世間當時所有的宗教修持方式一點價值都沒有,完全錯誤,毫無宗教的修持價值?

佛陀要將我們從宗教的奴隸之中解脫出來,當時的印度有三千六百萬個神,人們一天到晚忙著拜神,忙著祭祀,忙著祈求。這麼多的神,大家都已經變成宗教的乞丐,大家都變成宗教的奴隸,犧牲了人的尊嚴,犧牲了人的價值,犧牲了人存在的意義,佛陀看到這種悲慘情形,因此,要將當時印度人從宗教奴隸之中解放出來。

當時的印度人多麼可憐!他們變成宗教的奴隸,不吃不睡,冬天不穿衣服,生病也不吃藥,完全變成宗教的奴隸;當時的印度人為了解除他們的痛苦就折磨自己,用火燒自己來虐待自己的肉體,或是祭祀神明祈求能夠去除他們的惡業。

修苦行只是對身心的折磨

佛陀說,你們這些苦行都是沒有用的,因為我也經過六年的苦行,苦行沒有辦法消除你們的惡業,你們的惡業如果必須消除的話,不是從苦行折磨肉體來下手,應該處罰你們的心才對,處罰肉體是不能消除罪業的,唯有處罰心才是消除罪業的方法。因為造惡並不是肉體的責任,而是心的責任,如何來處罰我們的心呢?那就是當我們的貪念生起時,我們要處罰我們的心,不要讓我們的貪念變成熊熊的烈火;當我們的嗔心生起時,我們要處罰我們的心,不要讓嗔念變成熊熊的烈火;當我們的煩惱、一切不良的動機產生時,我們就要要處罰我們的心,不要讓這些負面情緒變成熊熊的烈火。唯有透過這種處罰心的途徑,才能淨化我們的惡業,才能讓我們得到真正的快樂。

因此,佛陀告訴我們,我們可以不必犧牲宗教之名而過著正當的神聖宗教修行生活,我們可以修持佛法而不失為一位紳士,我們可以修持佛法而不失為一位有尊嚴、有人格、受人尊敬,同時不犧牲人的價值的修行人。

眾生平等 男女平等

佛陀告訴我們:「修持佛法的同時,也可以做一個有尊嚴、有人格、值得人尊敬的人。」佛陀又告訴我們說:「你修持宗教可以不須犧牲那些可憐的動物。」許多人殺害動物來取悅上帝,他們養這麼多動物,然後殺掉牠們來祭拜這些神,希望討好這些神。佛陀告訴他們說:「你們犧牲這些可憐的動物,毫無宗教的意義,並不能使你們得到真正的解脫,不能讓你們得到真正的自在。」

另外一些人在修行的時候一句話也不說,佛陀不鼓勵修行的時候不說話,他不認為,如果有重要的事不說而保持沈默是一種宗教的修持方式。

多少宗教造成社會的罪惡,想想看當時的印度,所有的宗教都輕視、鄙視女性,不准女性進入廟堂,認為女性是骯髒、是不神聖的。即使在今日的印度某些地方,女性仍不准進入廟堂之中。但是三千年前,佛陀竟然能向當時的傳統作法加以否定,加以挑戰,承認女性也跟男性一樣具有同等地位、同等能力,而且接受女眾出家。在二十世紀末的今天,西方國家仍然不准女性成為基督教的神職人員。

想想看,三千年前的佛陀就已經允許女眾加入僧團,一開始佛陀表示不太樂意接受女眾加入僧團,那是要當時的女眾來體會出家加入僧團是多麼困難多麼難得的事,要女眾珍惜。後來他允許女眾加入僧團。想想看人類歷史上有哪一位宗教師、哪一個宗教像佛教像佛陀一樣,一體對待一切的眾生?

有一天,憍薩羅國的國王波斯匿王聽到他的皇后生了一個女孩,面有不豫之色。佛陀就問波斯匿王你傷心什麼?國王回答說:「我本來以為我的皇后會替我添一個兒子,哪知道接到消息是女孩。」佛陀就對國王說:「生個女孩有什麼不好呢?女孩遠比男孩好呢?你想想看,世間的轉輪聖王、世間的一切統治者,哪一個不是由女性懷孕生出來教養出來的。你

想想看,女性不是很尊貴嗎?」佛陀就用這句話使波斯匿王寬懷。在經典上有另外一個地方,佛陀昭告這些男眾說:「你們千萬不要以為只有男眾才是智者,不要以為世間男人是唯一的智者,女眾有很多也同樣可以成為智者。」

佛陀另一項偉大的貢獻,就是打破種姓階級的鄙視制度,這也是宗教所製造出來的,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信念,在他們的梵文經典裡這麼說:「世間的人可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階級。」婆羅門是一切眾生地位最高的,因為他是神的嘴巴所生出來的,他掌握了祭祀的權力,掌握了人間的特權,他是世間最高等的人;剎帝利是國王或武士,是由神的肩膀生出來的,他們的任務是保衛國家;第三階級吠舍是由神的肚子生下來的,他們是農夫、生意人,以賺錢維持生活的;第四種最低賤的階級就是賤民首陀羅,是由神的腳生出來的,他們一輩子都是做人的奴隸,做苦工,永無翻身之日,甚至於不能進入其他種姓的家裡,也不能進入廟堂去祭祀,不能喝井水,井水如果被某一個賤民喝過了,其他的貴族是絕對不會再喝的,因為他們認為這口井已經被污染了,這就是婆羅門所支持、所創造出來的種姓階級制度。

佛陀為了打破這種階級制度,有一天他走進一位婆羅門家,婆羅門正準備祭祀的供品,想祭拜他們的神,一看到佛陀走進來,就大聲的喝罵佛陀:「你滾出去,你是一個賤種。」佛陀笑著對婆羅門說:「你知道什麼叫做賤種嗎?賤種的意思是當一個修行人來到某一戶人家,而這戶人家不供養他食物反而喝罵他驅逐他,這個人才叫賤種。」由此可知,佛陀想盡辦法打破種姓階級制度。

還有,他首先替一位賤民剃度,讓他成為出家僧,出家之後,佛陀又命令當時的國王向這位出家眾禮拜,佛陀利用這種方式來提高賤民的地位,來打破傳統的歧視,他要所有的人都處在平等的地位。

自由獨立思考的價值

佛陀在他四十五年的弘法生涯裡,從來沒有要他的弟子盲目的去相信任何一件事,他總是鼓勵弟子們思維。他指導弟子們怎樣去研究去探索,比如說,有一次他帶領一群弟子坐在河邊,河裡正好有一根木頭漂浮著,佛陀就問弟子:「這根木頭將來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有一些弟子說:「木頭流到下游會有人撿去當柴燒。」有的人則說:「會流下去擱淺在沙灘上或島嶼上。」又有人說:「時間久了會沈到河裡。」還有人說:「這根木頭最後流到大海去。」佛陀說:「你們所說都是對的。」佛陀允許他的弟子各自去思維,各自去研究去探索,我們人生是多麼的漂浮無常,不曉得什麼時刻我們人生會有什麼樣的遭遇,誰曉得什麼時刻我們又會發生什麼事情,佛陀就是用這種方式要弟子去思維而不是單純盲目的去相信。

今天的講題是我們為什麼必須修學佛法?我們是佛教徒,因此我們修持佛法。我們為什麼是佛教徒呢?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出生在佛教的家庭,如果我是生在基督教或是回教的家庭裡,現在我必然是在宣講《聖經》或《可蘭經》。我們信仰佛教是因為祖先的關係或親友的關係,或者是其他傳統的關係,使得我們信仰佛教。這種生而為佛教徒,其實是沒有多大意義的,我們總是出生之後受到家長的影響,讓我們沒有機會去接觸其他宗教,因此,沒有辦法理解其他宗教之意含,也就使得佛教的小孩沒有機會接觸其他宗教。殊不知某些宗教教徒會說服其他人來改信他們的宗教,因為他們認為這些人都是有罪的,是帶有原罪的。原因是《聖經》裡這麼記載,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因此每一個人都有罪。

食蛇與吃禁果︱︱原罪的省思

有一個笑話講出來供養諸位當參考,這個笑話說:如果亞當、夏娃是中國人,那麼我們絕對不會有原罪的。為什麼呢?因為《聖經》說撒旦他出現的時候,首先是以蛇的樣子出現,如果是中國人必然先把蛇吃掉而不會吃禁果,也就不會有原罪了!

其他的宗教徒譴責我們說:我們是罪人。他們要我們改信他們的宗教。可是佛法或是佛陀的教言,從來沒有說過不可以去聽去看去研究或去接觸其他的宗教,佛陀從來沒有說其他的宗教徒都是罪人,都應該譴責,都應改信佛教。佛陀告訴我們說要尊敬那些值得我們尊敬的人,任何值得我們尊敬的就要尊敬。

因此,我們尊敬耶穌基督,我們尊敬先知穆罕默德,我們尊敬喇嘛,我們修行佛法,我們當下也尊敬其他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物。佛陀鼓勵我們去研究,去思維,去請教其他宗教。佛陀告誡我們不可以輕易的相信,如果你沒有經過思維、分析、體驗,千萬不要盲目的相信。佛陀並沒有禁止我們去研究其他的宗教,佛陀要我們尊重其他的宗教,佛陀甚至要求我們懷疑佛所說的話對不對?千萬不要不經過思維、修持就盲目相信佛所說的話,這是一種科學的研究態度,任何事理都須經過真正的體驗,真正的證明之後才能接受。

我們為什麼信仰佛教?我們為什麼修持佛法呢?那是因為佛陀給我們自由去思維,自由去說去修行,從來沒有限制我們,給予我們完全的自由。

佛陀鼓勵我們去懷疑去思維,他告訴弟子:「你們不要相信我是一個聖人,除非你們經過自己的思想思維研究探討,千萬不要輕易相信我所說的話。」這種態度是在其他宗教裡所沒有的,其他宗教總是禁止他們的信徒來懷疑來發問,唯有佛陀是例外的。

有一位傳教師在佈道時說:「上帝造人造萬物,上帝首先創造天堂。」有一位聽眾就打斷他的話說:「請你告訴我們上帝創造了天堂,為什麼還要創造地獄呢?」傳教師無法回答,只好說:「可能上帝當時因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才創造了地獄。」

因這種方式而使宗教徒來懷疑來發問,在佛教裡是沒有的,佛陀鼓勵我們去懷疑,去思維,去探索,才能發現諸法的終極實相,唯有透過聞思修,透過正見才能真正了知。

佛教是成人的宗教

佛陀介紹這個宗教,是要我們不作任何宗教或是佛教的奴隸,要我們完全的自由,自由的想,自由的發問,自由的修持。一切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切都可以獨立作主,並不是幼稚的宗教。

一位德國著名的學者巴卡博士說:「佛教是成人的宗教,佛教不是小孩子的宗教,因為小孩子不能獨立思考,小孩子必須倚賴大人幫他料理生活的一切,而成人會獨立思考,不必仰仗別人就可以獨立。」佛教就是這麼一個成人的宗教,絕對不是幼稚的宗教。另一位著名的學者也這麼寫著,佛教是一個自由而理性的宗教,佛教給予信徒充分的自由,同時還強調理性,透過這種思維的推理,透過自己的探究,因此佛教是一個獨立、理性、自由的宗教。

科學家研究我們這個世界,有許多發現。科學家發現越多,佛教就越跟其他宗教的教義不同。唯有佛教,科學越發達越接近佛教的教理,而科學也越來越證明佛所說的話是真理。比如說,其他的宗教認為人或萬物都是由神所創造,可是達爾文提出進化論解釋我們這個世界是如何演進的,他的理論跟基督教的教義有所衝突,在長久的諍辯鬥爭之後,基督教投降了。最近,天主教教宗公開宣佈:「人不是由上帝所創造的,人是因進化而來的。」

為什麼?我們只要研究地理學就可以發現,基督教說:「神在四○○○年前創造人類。」可是地理學卻告訴我們,地球是經過幾百萬年的時間才冷卻下來的,怎麼可能是上帝在四○○○年前創造人類的呢?又有一位科學家這麼說:「人和萬物是由很多因素進化而演變出來的,並不是由哪一個造物主依他的旨意在哪個時候所創造出來的。」還有無神論者羅素這麼寫著:「在世間所有這麼多宗教裡,我只尊敬一個宗教和一個人,因為其他宗教徒都說是神創造人,可是他們並沒有辦法知道創造萬物的性質何在?只有一個人『釋迦牟尼佛』,他才知道世間的真理。」佛陀的教法從來沒有說是上帝給他或是強制命令的,他給學佛人充分的自由。

應否殺生與人口計畫

比如說不殺生,佛就不說這是佛要你不殺生或是神要你不殺生,他只是叫我們自己思維,如果有一個人來到你面前要取你的生命,你願意嗎?如此教學佛的人思維不殺生意義何在與不殺生的好處何在。佛陀給予我們的充分自由,在我們學佛的過程之中,我們所享受的自由,我們相信是你在其他宗教裡從來不會有的。

又比如說家庭計畫的問題,就跟上帝的旨意或其他宗教教條有所違犯,因此,不可以實施家庭人口計畫。可是佛陀的說法就不是這樣,他認為你們自己要做自己的決定,有充分的自由讓你自己來選擇,來負責。其他宗教有許多限制,有許多教導,有許多教條,有神的命令,有傳教士所給予的許多規範及限制,唯有佛教給我們所有一切的自由,自己去想去思維去懷疑,然後自己體證自己發現。許多學佛的人,還不知道自己在學佛過程中享受了多少的自由啊!

今天從七點三十講到十點十五分,我所講的這些例子足以讓諸位明白為什麼你必須信佛以及修持佛法。謝謝諸位!


學佛,一定要知道的事

最初可以因為不同的因緣而走進佛門中來,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抱著一種迷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觀念來學佛,幾乎可以說沒有希望。因為希望是要我們看破,希望我們放下,這種看破、放下的最好的工具就是「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文:靜波法師

很多佛教徒學了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一生都在學佛,但是他不知道「三法印」為何物。當我說「如果說一個佛教徒不知道‘三法印’是什麼,他就不能算是一個很好的佛教徒」的時候,他茫然了,他說:「‘三法印’到底是什麼?」

「三法印」就是印證佛教的標準,他是不是佛教,用「三法印」來一印就知道了。有人如果想渾水摸魚,如果你明白「三法印」,那渾水摸魚的人根本沒有市場。為什麼?因為你有法寶。不然的話,你就純在那兒上當受騙,這是肯定的。

什麼是「三法印」?第一是「諸行無常」,第二是「諸法無我」,第三是「涅槃寂靜」,就這樣簡單。

01

「諸行無常」,指的是世界上所有宇宙萬有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變化著。

有人說這是「辯證法」,沒錯,正是由於永遠不停、遷流不住的變化著,我們感覺到過去的事情不會再回來。就像我們昨天見到的一條河,我們的觀念里那是長江、那是黃河、那是什麼永定河等等,我們今天又去了,我們的觀念里還是那條河。

其實我們錯了!為什麼?因為昨天的河已經流過去了,而且在我們探討的當下這條河又流過去了,而且我們還可以說,不僅僅是這條河流過去了,而且我們每個人都在流過去,我們每個人都在變化著,這就是「諸行無常」。

正是因為「諸行無常」,才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機會,我們會發現即使昨天我做錯了什麼,今天我重新開始,依然可以改造我們的命運,如果說永恆不變,那就是佛教講的「宿命論」,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發現不變的東西,一直都在變。

02

「諸法無我」,「諸法」是宇宙萬法,這個「我」,人們常常不大清楚。「我」是「主宰意、實在意」,也就是說我們總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主宰、有一個實在,在冥冥中來主宰我們。我們學佛了,我們在求佛拜佛的時候說:「哎呀,老佛爺,你保佑保佑我吧!」其實你就是感覺到有一個主宰,佛在主宰我。

我覺得不對,因為佛是覺者,佛告訴我們也應該做覺者,那個時候你是自己主宰自己,我告訴諸位:佛不是萬能的。佛不是萬能的,但佛最有希望,所以「諸法無我」就告訴我們,任意宇宙萬法沒有實在,也沒有主宰,它們都是不固定的。

但是反思現在,我們都有「我」,人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有「我」,有「我」你才恐懼,有「我」你才擔心,有「我」你才害怕,有「我」你才患得患失。所以老子說:「我有大患,唯我有身。」人有這個身體,麻煩就來了。不管你怎樣拼命維護它,這個身體都是要慢慢、慢慢地變壞。

所以我要說的一句話:我們人類的身體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你只能去使用它。我們甚至對很多事情都無可奈何,我們可以把一個茶杯放得遠一點也可以近一點;但是你說我想不得病,你不可能,你說我要不死,還是妄想,所以人無可奈何。正是因為這些無可奈何,所以人才學佛!

剛開始的時候,你說學佛,我要長生不老,有些諸多種種解決不了的問題,希望佛陀來幫助你,可以。但是如果你永遠有這種想法,那你就錯了。

最初可以因為不同的因緣而走進佛門中來,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抱著一種迷信的或者似是而非的觀念來學佛,幾乎可以說沒有希望。因為希望是要我們看破,希望我們放下,這種看破、放下的最好的工具就是「三法印」。

《金剛經》告訴我們:世界是一合相,是一緣起,聚組起來的一個相,所以我們人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你認為有主宰嗎?沒有主宰。所以你不要一廂情願,你只能延緩衰老,但是你不能永遠不老。如果你九十歲、一百歲,還長得像小孩一樣,你認為正常嗎?正常的自然法則是生老病死,這是一個無法替代的自然法則,所以我們的世界才是娑婆世界。

所以我們還是要反思,我們反思我們是不是知道這個「諸法無我」,從「諸法無我」之中我們就走出來了,我們走到第三個「法印」。

03

第三個「法印」叫「涅槃寂靜」。

有人一聽到涅槃就很傷感,說這就是死掉了,其實根本不是,涅槃是不生不滅,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講:是不美不醜、不高不低、不好不壞。

有人問:這是個什麼境界呢?因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二元的境界,都是人分別出來的。比如說你看這個人長得漂亮,另一個說他長得不怎麼樣,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價值觀念是不同的,絕對不一樣。

我覺著這個茶杯非常好,那個人說這不行,因為他的要求高了一點,因為他們的身份地位、各種各樣的因緣不一樣,所以他們的價值觀念肯定是不一樣的,這就說明不定。

「涅槃寂靜」告訴我們,什麼東西都是不定的。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是不美的,同時也不是醜的,因為是遠離二邊,叫行於中道,是為般若波羅蜜,這才叫智慧到彼岸,不然的話你哪有希望呀?

人就犯這個毛病,這個人是好人嗎?不是。是壞人嗎?也不是。因為是好人見到他他就是好人,壞人見到他他就是壞人,是不定的。

學佛要把這樣的價值觀念超越過去,只有超越了這種價值觀念,你才有希望。

所以叫不好也不壞,不好就像一枚硬幣,你看到了正面就有字,你看到了反面就說沒字。你能說這個硬幣是有字或無字嗎?你不能說,因為你說了有字或無字都偏了一邊。

真正修般若波羅蜜的人,到八地菩薩,他是空有並觀:他看到有的時候,他就看到空了;他看到空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看到的是有。

為什麼?因為我們人不是偏空就是偏有,非常麻煩,所有偏空的人最後胡作非為,他說什麼都沒有了,這可以嗎?我們常說一切法皆空,比如說你上廁所,男的跑到女廁所里,你試試?這非常麻煩,所以道德規範你必須嚴持。

空也不礙有,空是在有上通達的。你只有看到水流動,這是有;同時,你感到剎那都在變幻。

孔子在川上說:「逝者如斯夫!」過去的一切都像這水一樣流過去了,你看它停留下來了嗎?你看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是在流水上去感受的,你不要說我觀無常,我就在那想無常。那不行,你得觀事物,一切宇宙萬有中體現出的無常,這才是真正的觀照,不然的話就沒有什麼意義。

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好壞美醜一切二元的境界都是錯誤的。我們不著在上面就可以說是涅槃了,就可以是「涅槃寂靜」了。讓我們真正的不著在美醜善惡高低觀念之上,這簡直是不可能的。

但是我覺得是有希望的:在理論上成立,在實踐上只是一個怎樣把握的問題。不然,學佛如果是很輕鬆的話,像我剛才這樣講,那我自己就已經成佛了。這根本不可能,我還得慢慢地去改造自己,在自己的心理上改造、播種、耕耘。如果在外面去跑、去鬧,幾乎也沒什麼希望。

一個人可以初一、十五去拜拜佛,星期天也照樣可以,但是整天泡在這裡,我就不知道你的心安住在哪裡。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行走坐臥皆是禪?不一定,你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不要吹牛皮。

你自己試試,你想要出來的時候,你就不讓他出來,你這才叫自己是真正的主宰,不然的話你在做你的主宰嗎?我想不是,你就在隨境所轉。《金剛經》告訴我們,如果被物轉即是凡夫,若能轉物即是如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