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佛力大?還是願力大?還是自力大?還是業力大?

如果是佛力大,那自己還修什麼,靠佛力加持都生到凈土不就行了嗎?為什麼佛還讓眾生去修行呢?

如果說願力大,那為什麼眾生還要自己去努力做事,只發願不就行了嗎?而且就算是努力去做了,為什麼卻不能事事都心想事成呢?

如果說自力大,那為什麼自己的煩惱都斷不了,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呢?讓業力牽著鼻子走呢?

如果說業力大,那就更不用修了,反正改不了業力就隨它去算了,自己還做個什麼呢?

倒底誰是最大的力量?

佛門有句話叫:「願力大於業力,業力大於神通力」

其實佛力、自力、業力、願力都是一種力量,都是佛性的力量,如果說誰的力量最大的話,應該是佛性的力量最大,也就是你「自己」的力量最大!

這裡的你自己是你的佛性,而不是你所有的這個肉身!

但這個佛性體現出來的倒底是哪種形式的力量就要看你的修行程度了。

如果你已經修到清凈程度,成佛了,那你的佛性顯現的力量就是佛力;如果你修行還不夠,那你的佛性可能就會顯現為願力或自力;如果你一點也不修行,那你的佛性就會顯現為業力,障礙著你的覺知,把你送進地獄都有可能呢!

不管是哪種形式都是你自性的顯現……

真心修行的人,且修到一定程度的人,我們看上去就是自已的力量最大,因為他這個時候自已的力量就是佛的力量,佛的自性與他的自性都是相通的,是一條河裡的水,想往哪裡流就一起往哪裡流,都是一樣的沒有分別。只要你自心願力現前,那一定會心想事成的。

如果你修行還沒有修到清凈的程度,那在一般的人眼裡看,就是佛菩薩的力量最大。佛菩薩的願力是自性的真實體現。它也是不生不滅的,只要因緣成熟就一定能兌現的。這也就是說只要你自性裡的願力與佛菩薩相應,佛菩薩就很慈悲,一定會加持你達成這個目標。就算是眼前因緣不具足,佛菩薩也會為你廣結善緣,多方指路,再加上你自己的努力,最終滿你的心願。但要記住,一定是自已去努力!如果你自己不努力,也不修行,不去惡揚善,那佛菩薩就會與你不相應,你想做的事情就不會成功!

如果你一點也不修行,任意胡作非為,那你的佛性所顯現出來的就是業力現前,這個時候佛菩薩的力量再大也是拉不回來你的,業力把你送下地獄是經常的事情!

所以說自性的力量最大,相信自己的自性,因為我們與佛同性,在自性佛力的作用下多為眾生謀福利,這才是大乘佛法的運用之妙!

而認識到這個自性的真實面目並且第一個告訴眾生,讓眾生自己解脫的就是本師釋伽牟尼佛!自性佛陀,靠自己不能靠別人是佛法的根本之一!佛是最偉大的覺者,佛是宇宙中最徹底的無神主義者,佛法是最積極自性法門,佛法是最無私的眾生法門!

明天我就要去五台山了,這一陣子一直在想的這個問題也在我臨出發之前得到的答案。這就像是我這兩年學佛來的一個總結,也算是我明天去五台山之前對佛法的一個讚嘆與恭敬!

我很有幸能走入佛法之門,能成為一個佛子。也同時能認識到了自性佛陀的偉大之處!希望天下所有有善根的人都快點走入佛門,用正確的觀點來看待佛法,用最大的能力來弘法利生,讓眾生早些從無明中從痛苦中走出來,早一天過上凈土極樂的生活!

南無本師釋伽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星雲法師:業力與願力有何不同?

業力是因造作善惡之業,以招感相應果報而得。有部《毗奈耶》云:「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脫。」《中阿含經》又說:「身、口、意三業,以意業為重。」意即心意。身、口二業皆由意業為前導,故心正則行正,行正則業善。

然而輪迴轉世的善惡條件,並非自由意志抉擇,而是因業力的牽引,故《大乘義章》云:「業力如風,善業風故,吹諸眾生,好處受樂;惡業風故,吹諸眾生,惡處受苦。」

願力則因強烈善念而發的誓願,例如菩薩共願皆以「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為本。《俱舍論》云:「以願為先,引妙智起;如願而了,故名願智。」可見諸佛菩薩大願皆以大智大悲為首。四弘誓願是一切大願的總願,別願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願力可以成就一切事業,凈土宗也鼓勵往生極樂的人乘願再來。

星雲自一九九八年起,撰寫百種祈願文,提供給各行各業佛教信徒作為佛前祈願或當作早晚課誦的參考,希望人人能以善願力共同來成就人間這一塊凈土,成為和樂安詳的美好世界;更希望人人都能開發內心的能源,見到自己圓滿清凈的本來面目。

1、《大智度論》中認為,從某個角度來看,願力的作用大於業力。因為「罪福雖有定報,但作願者修少福有願力,故得大果報。如先說罪中報苦,一切眾生皆願得樂無願苦者,是故不願地獄。以是故福有無量報,罪報有量。有人言,最大罪在阿鼻地獄,一劫受報。最大福在非有想非無想處,受八萬大劫報。」因為大家都願享福,不願受苦,所以福報的時間長,惡報的時間短。(這似乎與我們平常的觀點相反哦,好像平常我們都說地獄中受苦的時間比天上享樂的時間長。)

2、《成實論》中認為,「眾生以痴力故於顛倒心生,將命終時遙見地獄,謂是華池以貪著故則於中生。如經中說,若人迮鬧中死欲得寬處於鳥中生,若渴死者生為水蟲,若凍死者生熱地獄中,熱渴死者生寒冰地獄中,若貪著淫慾生鳥雀中,若貪飲食則生為死屍中蟲。」這樣看來,行者也是由臨終最後那一剎那的願力而投生的,只是由於臨終時的顛倒,認苦為樂,被自己的業所欺騙罷了。


慧祥法師:願力和業力有什麼差別呢?

願與「願力」是不同的。您當先知道。接著才能了解「願力」與「業力」的不同。有的人,有「願」。但是他的願是沒有力的。為什麼他的願是沒有力的呢?因為他的願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說沒有力。有六個原因,會令「願」沒有力。

一、所發願不合理。
例如:又要馬兒肥,又要馬兒壯,又要馬兒不吃不喝。

二、行與願違。
例如:人住台灣台中,想要到台北去,可是往南走。結果,不能到達台北。又如:想要得長命報,而造短命業。
《業報差別經》:「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令殺。三者讚歎殺法。四者見殺隨喜。五者於惡憎所。欲令喪滅。六者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寺。屠殺眾生。十者教人戰鬥互相殘害。以是十業得短命報」。

「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讚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彼殺者。方便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
惠施眾生。以是十業。得長命報。」

三、半途而廢。
或有人所願合理,所行正向所願。但是行至半途而不能堅持到成就,所以有願,而願力不能支持到最後。

四、沒有學好排除障礙的能力。
或有人,所願合理,所向正趣所願,堅持要到最後成就,但是因為沒有學好排途障礙的能力,所以障礙一來,就卡住了,想前進成就所願也沒有能力。例如:開車要到台中,結果爆胎了。也沒有備胎,也沒有帶錢,也沒有手機,也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又迷路走到沒有人車的荒地來了,而汽油也不夠了。如果他事先有備胎,有錢,有手機,有加夠油,有帶地圖,等等,就不會有卡住的事了。

五、無知自以為是地破壞好因好緣。
例如:揠苗助長、畫蛇添足。正所謂:」飯未熟,不要妄自一開;蛋未熟,不要妄自一啄。「有些人,本來明明所願合理,所行正向,心不退轉,降伏障礙,但是就是「心急」或是「多事」,而將好好的因緣給破壞了!所以就不能成就所願。當知《金剛經》就是在教我們降伏菩提心的障礙!當知《金剛經》就是在教我們別將好好的菩提因緣給破壞了!我們要將一切因緣,都化為成就無上菩提的助緣。

六、功虧一簣。

云何『功虧一簣』?或有人所願合理,所向正向,心不退卻,降伏障礙,不破壞因緣,但是功敗垂成。有人想要到南華寺來,也開車開對路,也沒有半途而廢,也具足排除障礙的能力,也沒有破壞好因好緣,終於來到門口,可是手機一響有急事,就回去了。不論多急,至少進來禮個佛再回去也不遲。

如果有人,發善願之時,能避開這六個因緣,則必能成就所願。所以他的願,是有力量的!能將這六的原因去除的願,才是真正的「行願」,也就是真正的「迴向」。

我們發願成就無上菩提,也是要如實觀照而去除菩提心的六個障礙因。願力,屬於業力的一種。但是願力,可以轉業力。願,是屬於「意業」。願力,是屬於「業」。是身口意業的結合力。願力,其實就是「願業之力」。有願無行,不成其願。發願而不退轉,則於未來的因緣法中,必有其因緣。只是有時,不能在一輩子成就。正因為如此,所以「發菩提心不退轉」是成佛的正因。


願力與業力

主講:智海長老

我們平常說「願力」、「業力」。「諸佛菩薩的願力如何?」「我們眾生的業力又如何?」這一點對於我們人生是很切身的問題,如果對佛法有研究的,可能比較清楚,若平常對佛法沒有深入了解的,那就更需要知道,因為願力、業力的問題是無窮無盡的。

今天我們研究「願力」、「業力」,再想一想人生,平常的觀念是否有問題。一般人認為沒有做壞事,對得起自己就是沒有錯誤的,但是拿佛菩薩的眼光來看我們,還是有缺陷,只是有人缺陷多,有人缺陷少。

「『業』是什麼?」

「『願』又是什麼?」

「為什麼它會有一種力量?」

「業」有業的力量,「願」有願的力量,如果「業」沒有力量,不會帶著我們去;「願」若沒有力量,也不會帶著我們走,佛法是講求平等的,決不是片面的!

「業」有善業、惡業,「願」若是佛菩薩的願是好的,但凡夫眾生的願,則不一定完全是好的,有時也會有不好的,不好的願力就成了「業力」。若業力做的好,善業做的多,也就有了願力,所以「業力」、「願力」有相互的關係。

 

今天所說的「業力」,是偏重於不好的,「願力」則偏重於好的方面。以下分析給各位知道:

「願力」就是做人的一個好的目標、願望。若是學佛的人,就是要發願,「發願」和「許願」不同。

例如:一般人不一定是對佛菩薩,也許是對山神、土神、地神、關公等等,因家中有遭遇或問題,對著神許一個願。將來一定要還願,當初如何承諾,就要如何還願,這些是有條件的。

但佛教說的「發願」是不帶條件的,而發願也不一定是等到有問題才發願。就像小孩子讀書,是很自然的,無論將來成功與否,書都是要讀的,一切都是自自然然的、毫不造作的。

「發願」是用理智的心態去發願,用智慧去判斷,無論自己認識與否,與自己有關、無關,好比用智慧想要成佛,發願求無上佈道,廣度眾生;或用悲心、智慧心,幫忙眾生,救眾苦難,成就自己的願力。「發願」要有力,同時不間斷,若發願無力,則成了「空願」,

毫無結果。

 

「『業』是我們所做的行為。」

「『力』是暗中的力量,有一股吸引力,但是看不見。」「業力」是帶著愚癡、煩惱,才會造這些業,至於有力量與否,則完全看造業的輕重、或間斷與否。

「願力」與「業力」可分四個階段研究:

(一)有業力,沒有願力。

(二)沒有業力,也沒有願力。

(三)有願力,也有業力。

(四)有願力,沒有業力。

這四種皆與我們有關!

首先談談「有業力而沒有願力」,這種大部份是人間的人、天上的人,或入地獄、惡鬼、畜生的眾生,他們身體、口裡的所做所說,有善的,也有惡的。業是因,有因就有果,佛教是離不開因果的。為何大家都是人,卻有人受苦,有人愛樂,有人享福,有人受罪?這都是業力所招感。若業輕,也許尚不致於招感果報;有的有業力,因緣未到,也不招的:若業力重,時間、因緣成熟,則果報難逃。

 

有人忽然環境變壞、或變好,皆是「業力」。所以人好的時候,要知足常樂,不可貪得無厭,不好的時候,要承擔,不要不甘心。因為一切都是自己做出來的,要自己承受。

無論苦樂,皆不長久,若人一生受苦,則可能是:

(一)、惡鬼、畜生轉來的。

(二)、造業太多,在邊緣上轉入人身,來生也靠不住再做人了。

 

若人一生受樂,則可能是:

(一)、天上下來,在人間享受大富大貴。

(二)、前生修福很多,但到上天不夠資格,若在人間就很豐裕富足。

如此可見「業力」與每個人都不可分離,要先把「業」的本身弄清楚,再加上「願力」就很好了。

佛經上說:

「眾生『業力』甚大,大到『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反之,若願力和業力一樣大,那麼每個人早部成佛了。就是因為每個人業力抵不過願力,才會有種種不如意,平常一般人,對大惡避之,對小惡則照做。

佛經上說:「莫輕小惡,以為無罪,莫輕小善,而不肯為。」

實在是小惡也不能做,就好比「水滴雖微,漸盈大器」一樣。業力若做多了,則「父子至親,其路各別,縱然再度相逢,業報也無可代受」。例如:父親有病,兒子要代受,這是

不可能的事。自己的業力,自己承受。古云修行:「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也完全是這個道理!地獄是無人見過的,但在佛經中印有詳細的記載,大家都應當相信,佛是絕對不會說假話的。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我親眼目睹過,惡人叫人自己挖沙坑,再逼迫人自己跳進去活埋,而只露出個頭,接著野狗將地面上的人頭咬去。試想!大地泥土應是種花、種樹、種瓜果的,應是有利於人類的,但卻成了人受苦、受罪的刑具。

經典上記載,地獄的刑具比人間多得太多了,刀山、劍樹、油鍋、炮烙等。那地獄之苦是果報,若不造因,則無有果。

 

再舉一例,也是我親身碰到的。於一九四八年,在蘇州靈巖山寺,印光祖師道場,有二百多出家人,專念「阿彌陀佛」有一出家人,大約才二十一、二歲,任何人和他說話,就是不語,只一心念佛。後來才知道他是由普陀山來的,在普陀山曾斷氣三天三夜;遊歷了地獄,見了種種刑具、各種大小鬼魅,以及地獄中受苦的眾生。所幸遇見一小鬼,將其推趕回來,就在此一出家人即將被火化之際,將其趕回人間。他醒回來後,深深了解,所見與地藏經中所記載的完全一樣,頓時覺悟,什麼都放下了,來到靈巖山寺,一心只念「阿彌陀佛」,只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經上說:「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就像殺、盜、淫、妄,這四條最重的罪案,人皆有之。眾生若遇到善緣,可能做點好事,但一下子又退心了:若遇到惡緣,則牽引力極大,就像是下雨天走泥路,身上揹著一塊重石頭,愈陷愈深,腳就愈是拔不出來,幸而遇到一位好友幫忙救出來,勸其以後別走這條泥路了,但到了時候卻又都忘了。

人在臨終之日,出生之時,悲傷或喜慶、滿月等等時日,應該都不要再殺害生命,避免再造惡緣。眾生是「來時歡喜,去時悲」即使是生、死的大日子,還要去造業,大家都知道

殺生會擔因果,定業難逃,平時若將心放在溫和、放在慈悲上,即可改變而不要殺生。

若不幸下了地獄,旋出旋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來回輪轉,即是生死輪迴,這都是「業」的關係。

 

業有引業、滿業、共業、不共業、有表業及無表業、簡單的分析如下:

「引業」:就是總的業因。例如:瞋恨心太重—墮地獄,慳貪心太大—墮惡鬼,愚癡太厲害—墮畜生,這些都是引業。

「滿業」:是別業,就是個別的業。例如:生、老、病、死、壽命長短、富貴、貧窮、享受等,每個人皆不一樣。

「共業」:即是共同的業。例如:同一公司上班,做同一種事情:或者山河大地,諸人皆見,這就是共業。

「不共業」:是不同的業。例如:每人穿不一樣的衣服,居住不同的房子,又同樣是拿薪水,有人拿了錢去救災救難,做好事;也有人拿了錢去賭博、吸毒,這些都是不共業。

「有表業」: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業,如我們的身體力行、我們的言談。「有表業」又可分為

1.「養業」

2.「惡業」:同樣是一雙手,可以合掌、問訊、禮佛,這是善業;但也可以拿刀做壞事,這是惡業。有些人總是非常謙虛、歡喜,見人就讚歎,還有人見人就罵,這些完全是可以表達出來的「有表業」。

「無表業」:無法表達出來的業,雖然身體做過,口也講過,但仍有好或壞的念頭,在心中有一股潛伏的力量,不停的循環,這叫做「無表業」。這種「無表業」不會散開,不會遺失〔即永遠不會失去〕,就好比有人殺了人,警察、親人皆不知,但他心中的「無表業」,無論至何處,皆在心中運轉,時時都會提心吊膽。就像是種黃豆、花生,埋在土中總會發芽,無表業若太多了,就會造成表業,就會去說、去做。所以我們做生意、做好事、或做不好的事,都會事先計畫要如何如何去做,計畫時是「無表業」,做出來就是「有表業」。

 

有了這些業因,受果報的時候誰能看見呢?有的壞人享福一輩子,有的好人卻又很苦,一點都沒有好報;這又分為

(一)順現業受報

(二)順土業受報

(三)順後業受報

若人「業」重的,現在就受果報,就是所謂的「花報」,另有一種「報定時不定」,完全看業的輕重來排時間的先後;還有一種「時定報不定」,則是時間定了,要受什麼樣的報都還未定。

 

佛經上云:「假使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人若是沒有「願力」,「業」是絕對逃不掉的。佛經上有記載個故事:

在南印度有兩位出家人,想要參師訪道修行,聽說北印度喀什米爾,有位名叫祇夜多的聖僧,就行走多日,由南至北,來到略什米爾,見一位出家人坐在樹下,身體枯瘦,蹲在爐邊燒火,兩位出家人即問:「是否認識祇夜多?」老者答曰:「認識,就在山上第三個石窟,即可見到他。」

兩位出家人大喜,直奔至山上,果見一老者在石窟中,再仔細一看,即是山下燒火的老者。驚問:「尊者有如此大的威德,為何還在山下生火,這麼辛苦?」

祇夜多聖僧答曰:

『回想過去生生世世的大苦,這又算什麼?』,『我的五官、身體、四肢,皆可砍下來當材燒。』兩位出家人再細問之,才知道在過去五百世中,有一世祇夜多聖僧轉了狗,每天又飢又渴,有一天跑到一夫婦家,先生在田裡做工,太太將做好的飯菜放至器中,有事外出,狗實在太餓,就溜進了家中,一頭鑽進器中吃個飽,結果身體在外,頭在器中,拔不出來。正逢先生回來,見狗進屋偷吃家中食物,極為震怒,拿把刀就把狗的頭砍了下來。在轉狗的一世中,每天都又飢又渴,非常痛苦,就只有這麼一次機會大吃一頓,卻立刻結束了生命。

兩位出家人聽了祇夜多的這席話,甚為感慨,深深覺得,如今的聖僧,過去世卻還這麼苦!那麼我們還不趕快修,更待何時?頓時一感動,兩位出家人即開了悟,成了道。

「我們學佛要發什麼願?」

「發願」可以轉業,有人說定業不可轉,其實完全看「願力」和「修功」,業還是可以轉的。若人造重罪,如今懺悔發願,決心持戒、修吃、修慧,重業還是可以減輕。或許不一定要受,但若是壽命到了,造了重業,就無機會挽救,來生就要受苦報。古云:

「莫道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有人說造小罪不怕,若光造罪而不修,也還是要受報的。

「發願」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希望,發了願一定要身體力行,不能間斷,不能有退心;要抱著「信心」、「誠心」、「恆心」,總有一天會達到目的,當業報來時,要當下承擔、忍受,並且更精進用功才能慢慢轉業,也唯有如此才能得救。這些道理在佛經中皆有詳細的記載。

最後,勸大家發大願,消業障,早日皆成佛道,阿彌陀佛!

 

arrow
arrow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