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淨界法師:佛陀為什麼要示現「入胎相」

入胎相:父淨飯王,母摩耶夫人。經云:「處兜率天,弘宣正法。捨彼天宮,降神母胎。」

佛陀的出世,當然就有父親和母親。為什麼佛陀要有父母呢?其實理論上佛陀來人世間,他不需要父母,因為他沒有那個業力,沒有業力就沒有入胎的問題。

那有人就問祖師說:為什麼佛陀要出生呢?要納妻呢?是這樣的,如果佛陀沒有經過母胎的出生,這有個嚴重問題,就是,佛陀不是正常人。假設佛陀能夠從石頭裡跑出來的話,我們會覺得他跟我們不一樣,這個時候我們會質疑:他說的法,我們做得到嗎?

他如果沒有感同身受地陪著我們示現從母胎裡面出來,就會導致我們對他的法產生質疑,說這個法太高深了,我們做不到。

所以,佛陀他必須遵守凡夫流轉的軌則,還是有父親母親,因為他要讓我們知道,他跟我們完全一樣的。他當初是一個凡夫的時候,也是從這個過程而來,也是顛顛倒倒。後來學習佛法,出現了光明,然後才做一些生命的改變的。所以佛陀必須有父親母親,這就告訴我們,他跟我們的過程是一樣的,他也曾經流轉過。

父親是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我們看經典上說,「處兜率天,弘宣正法。」凡夫他有入胎,但是凡夫在胎中,這十個月是什麼都做不了,但是佛陀在摩耶夫人的母胎當中,他表面上住在母胎,但是他同時是在兜率天為眾生說法。

還沒有出胎之前,他也不是只在母胎待著,他同時在兜率天為諸多的天人、菩薩來宣說佛法。等到他入胎的因緣成熟以後,捨棄了兜率天宮才降神母胎,從母胎裡真正的出來。

為什麼處胎都在兜率天?我們解釋一下,因為欲界天太過放逸,下天,欲界天——四天王天、夜摩天、忉利天都太過放逸,上二天——色界、無色界太過憍慢,因為他禪定高深,所以很難教化。在三界的諸天當中,只有兜率天稍微好一點,他沒有下天的這個慾望的放逸,也不像上天,雖然清淨但是高慢心太重,所以兜率天相對是比較好的。

所有的賢劫千佛,我們釋迦牟尼佛是賢劫千佛第四尊佛,都是在兜率天等待降神母胎的,就是這個意思,因為兜率天相對來說比較好一點。


淨界法師:佛陀為何要示現「納妻相」

經云:「遊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

好,我們解釋一下這個納妻相,這個納妻是有一個原因的。釋迦太子出生以後,根據印度的習俗,他們大富人家都要找相命師來算命,當然淨飯王也不例外。身為一個國王,他就找了五百個仙人同時為釋迦太子看相。這五百仙人看相以後,都覺得這個小孩不簡單,具足三十二相——三十二種美好的相狀,所以這五百個仙人就做出兩個結論:這個人長大以後,如果沒有出家,在世俗裡面待著,就是轉輪聖王,統理整個印度;如果他出家,就會成就無上的覺道,在修行上會有大成就。

那麼,這個淨飯王就緊張了!說到底他是出家還是在家呢?這五百仙人沒辦法決定,看不出來。總之,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淨飯王說誰能夠看得出來呢?五百仙人說這個世界上能夠看得出來,只有我們的老師阿私陀仙人。淨飯王說那可不可以把你們師父請來?五百仙人就坐下來憶念他們的師父,阿私陀仙人就現前。

現前以後,這個阿私陀仙人就深入地看這個小孩的相狀,看完以後就痛哭流涕!他說這個人,他是三十二相,你看他每一種相都具足八十種好,這個人肯定要出家,他不是做轉輪聖王。轉輪聖王只有三十二相,沒有八十種好,他一定會出家。

那你為什麼流淚呢?因為我已經一百二十歲了,我再也沒有因緣見到佛陀了,「佛在世時我沉淪」,他成佛以後我已經不在人間了。他為自己感到遺憾!

這件事情也給淨飯王一個警惕,因為淨飯王畢竟是世俗人,他希望他的兒子要繼承他的國王位子,光耀門庭。所以淨飯王為了留住佛陀,使令他不出家,在經論上說他做了兩件事情:

第一個,他蓋了春夏秋冬四座宮殿,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分別住四座不同的宮殿,讓太子感受到非常如意的境界;

第二個,在太子十七歲的時候早早讓他結婚,希望他打消出家的念頭,這個就是他納妻的一個因緣。因為阿私陀仙人預言這個小孩一定會出家,也一定會成就無上覺道。淨飯王為了避免這件事情發生,他就蓋了宮殿,而且給釋迦太子納妻。

納妻的過程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比武,「遊於後園,講武試藝。」這個比武我們解釋一下,淨飯王為這個太子納妻,他是找到鄰國輸檀王的大臣叫執杖,這個執杖的女兒叫耶輸陀羅,容貌端莊,具足德行,但是這個耶輸陀羅,同時有八國的國王都來提親。

執杖的國家是個小國家,他不敢得罪其他人,恐怕產生糾紛,所以只好要求公開比武,以公平的方式看誰能夠得勝,就把女兒嫁給他。這比武的方式就是掛一個圓盤,看你射箭能射多遠。一般的王子都射到二十里,提婆達多射了四十里,孫陀罹難陀射了六十里,佛陀射了一百里。佛陀得勝了,在比武當中他就娶了耶輸陀羅。

娶了耶輸陀羅以後,他的生活是什麼情況呢?「現處宮中,色味之間。」佛陀在四種宮殿當然過著安逸快樂的生活。當然這個地方說明:佛法不離開世間法,他必須要經過,才能夠覺悟。所以這個納妻相,八相成道當中一定要有的。從人生的快樂當中體驗它的過失,佛陀必須以身作則,來證明他的法是正確的。


請開示『世尊八相成道』之真相!

如本法師講述

就是八種儀相,又作釋迦八相、八相成道、如來八相、八相示現、八相作佛等等不同稱謂。乃佛陀一生之化儀,從降生至涅槃(梵語nirvana)的歷程,分為八個重點,分為八種相,自古有此說,至後世,通常係指如下之八相成道:

一、降兜率相:謂菩薩(梵語bodhisattva)從兜率天將降神時,觀此閻浮提內迦毘羅國,最為處中,往古諸佛出興,皆生於此,爾時菩薩即現五瑞,現此瑞已,於是下生,故稱降兜率相,何等為五?分別如下:

菩薩現五瑞:

(一)、放大光明。

(二)、大地震動。

(三)、諸魔宮殿隱蔽不現。

(四)、日月星辰無復光明。

(五)、天龍等眾悉皆驚怖。

二、託胎相:謂菩薩將託胎時,觀淨飯王性行仁賢,摩耶夫人前五百世曾為菩薩母,應往彼託胎。大機之人,見乘栴檀樓閣;小機之人見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諸天作諸伎樂,從右脅入,身映於外,如處琉璃,故稱託胎相。

三、降生相:謂四月八日初生時,摩耶夫人在嵐毘尼園,手攀無憂樹枝,菩薩漸漸從右脅出,於是樹下生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處於花上,周行七步,舉右手而言:『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爾時難陀、跋難陀龍王於空中降溫、涼二水,灌太子身,時其身呈黃金色,具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故稱降生相。

四、出家相:謂太子年至十九時,出遊四門,見老病死之相,厭世無常(梵語anitya),心思出家(梵語pravrajya),至父王處稟白,願聽出家,父王不許,於二月七日身放光明,照四天王宮乃至淨居天宮。諸天見已,到太子所,頭面禮足白言:『無量劫來所修行願,今者正見成熟之時。』太子遂於後夜乘馬至跋伽仙人苦行林中,剃除鬚髮,故稱出家相。

五、降魔相:謂菩薩於菩提樹下將成道時,大地震動,放大光明,隱蔽魔宮,當時魔王波旬,即令三女亂其淨行。菩薩以神力,變其魔女皆成老母,魔王大怒,部眾,上震天雷,雨熱鐵丸,刀輪器杖,交橫空中,挽弓放箭,箭停空中,變成蓮花,不能加害,群魔憂戚,悉皆迸散,故稱降魔相。

六、成道相:謂菩薩降伏魔已,放大光明,隨即入定,悉知過去所造善惡,死此生彼之事。於臘月八日明星出時,豁然大悟,得無上道 ,成最正覺,故稱成道相。

七、說法相:謂菩薩成道已,便欲說法度諸眾生,即自思惟:『諸眾生等,不能信受甚深法義,若我住世,於事無益,不如遷逝無餘涅槃。』時梵天前白佛言:『今者世尊,法海已滿,法幢已立,法鼓已建,法炬已照,潤益成立,今正得時,云何欲捨一切眾生,入於涅槃,而不說法?』是時如來受梵天王請已,即往鹿野苑中,先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及說大小乘種種教法,故稱說法相。

八、涅槃相:涅槃(梵語nirvana)謂如來度化世間四十九年,將入涅槃,二月十五日,於拘戶那城婆羅雙樹間,臥七寶床,其林忽然變白,猶如白鶴。爾時佛陀受純陀長者最後供已,與文殊師利等言:『諸善男子(梵語kula—putra),自修其心,慎莫放逸。』遂於中夜進入涅槃,時為紀元前三八三年。如來涅槃後,諸天人等以千端纏裏其佛陀之身,七寶為棺,盛滿香油,積諸香木,以火焚之,收取舍利,分為八分,起塔供養,故稱涅槃相。

這八相成道為小乘(梵語hinayana)所有,另據大乘起信論等載,則無『降魔』,而加『住胎』一相,稱為大乘八相。上述乃北傳佛教所主說之八相成道;南傳佛教則主說四大事,如佛傳碑像中所刻畫之降誕、成道、初轉法輪、入涅槃等四相,稱為四大事。又成此四大事之地,稱為四大聖地。


「最完整版」佛陀與其妻子的宿世因緣,佛法真的不可思議!

前言:佛陀降世,本為出家成佛而後普度眾生,為什麼他還要結婚呢?結婚後又拋棄妻子出家,這豈不是太不近常情了嗎?這事情的原委,還得從佛陀與妻子的宿世因緣說起。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大寶積經》中對這件事做了較為詳細的說明,結局則在《妙法蓮華經》中。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吧。命子出家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讓目犍連代佛陀回去探望親友,並勸說佛陀在家時的妻子耶輸陀羅,讓他們的兒子羅睺羅出家學道。為何要讓他們的兒子出家呢?

佛陀解釋到:「所以者何。母子恩愛。歡樂須臾。死墮地獄。母之與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離別。受苦萬端。後悔無及。羅睺得道。當還度母。永絕生老病死根本。得至涅槃。如我今也。」(母子恩愛,只不過一時的歡樂,死後如果墮入地獄,互相不知永遠別離,受苦萬端,到時後悔莫及。如果羅睺羅得道,就能永絕生死之本,得涅槃,像我現在一樣。)

輪迴的本質是苦,無論是惡道、或者是人,即使是壽命很長的天道,都是苦。世尊曾經做過一個譬喻,就好像糞便染到身上,多染和少染都是醜惡,人皆遠離,沒有本質區別。

耶輸陀羅的質問目犍連將佛陀的意思轉達給太子妃,耶輸陀羅作為一個女人和一個母親,本能的說了下面的話:「釋迦如來當年娶我為太子,我奉侍三年,敬若神明。並沒有什麼過失。後來他別離妻子,出家學道,披鹿皮衣,像病狂人一樣。後來成佛回城,也不見親人,好像忘記昔日恩情,像路人一般。留下我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痛苦難言。雖然得人身,但活著不如畜生,如此慘禍,還有更甚得嗎?現在居然又要讓我兒子出家,怎能如此殘酷?太子成道,常常自說慈悲。慈悲之道,應該安樂眾生,現在反而拆散母子。世間最苦的莫過於恩愛別離之苦了。佛陀的慈悲到底在哪裡?請把我的原話告訴世尊!

慈悲看不見,因為在心中。

再三勸說目犍連尊者再三勸說,耶輸陀羅都不聽。後來目連尊者將事情告訴了佛陀的父親凈飯王。凈飯王說道:「女人愚痴,未解法要,心堅意固,纏著恩愛。情無縱舍。」於是派自己的夫人也就是佛陀的後母去勸太子妃。太子妃根本聽不進去。並說道:我在家時,八國諸王都要娶我,父母不許。只因釋迦太子,才藝過人。所以父母把我許配給太子。那時候太子如果知道自己要出家學道,何故殷勤,苦求我耶?夫婦成親,正是為了親愛恩好,歡聚快樂。並且傳宗接代,萬世相承。這本來就是世間正理。太子已經出家,現在又要我兒子也出家,絕斷國嗣,這是什麼道理?

夫人聽到這,也無言以對了。

耶輸陀羅忘記了宿世的誓願

宿世的誓願這時,世尊用神力化現一人在空中對太子妃說道:「耶輸陀羅,你難道忘記宿世的誓言了嗎?宿生之時,我還在行菩薩道,欲買花獻定光佛。我用五百銀錢在你那購得一株五莖蓮華。當時你說要世世與我共為夫妻。我本不答應,勸你說:我累世累劫行菩薩道,一切都肯布施,從不違逆眾生的心意。如果你能不妨礙我這個心愿,那麼我就答應你的要求。你當時就立下誓言:生生世世所有國城、甚至我自己都隨你布施,決不反悔。怎麼現在愛惜羅睺羅,不肯讓他出家學道呢?聽到這裡,耶輸陀羅立刻醒悟,宿世之事歷歷在目,愛子之情自然化解。並向目犍連尊者懺悔謝罪,並帶羅睺羅出來,付囑目連,答應讓他出家。

凈飯王為了讓耶輸陀羅寬心,召集國中貴族,我的孫子現在要出家,煩請大家每個人遣一子隨我孫子出家。大家都願意,後來合集五十人與羅睺羅一同出家。

羅睺羅出家,成為世尊十大弟子之一,為密行第一。

佛陀的慈悲在哪裡?雖然耶輸陀羅悟到了宿世之事,讓羅睺羅出家。那麼為什麼世尊宿世之時偏偏要答應耶輸陀羅的要求,此生讓她受離子之痛呢?我們不禁要問,佛陀的慈悲究竟在哪裡呢?《大寶積經》中給出了答案。據經中記載當時太子妃發願要與太子生生世世為夫妻,一直到他成為一生補處菩薩(即替補佛位的菩薩)。當時身為菩薩的釋迦如來說道:「我雖然心中不受,但是應當滿足這個善女子的心愿。「後來太子成為一生補處菩薩,上升兜率天,成就殊勝的色身,諸天天子都供養他,成就他出家。這時耶輸陀羅也在兜率天內,所有一切她都看到了,當時就自己默默專一發菩提心,願我將來也能像一生補處菩薩一樣具足微妙色身,受諸天供養。具足這一切的眾事。

所以當年釋迦如來接受耶輸陀羅的要求,為的是令她發起菩提之心。菩提之心是成佛的種子,原來世尊的慈悲在這裡!

菩提心即是自利利他之心,它是成佛的種子。受記成佛從世間的角度看,耶輸陀羅是痛苦的,世尊是無情的。然而從出世間的角度看並不如是。在《妙法蓮華經》中,佛陀為耶輸陀羅和羅睺羅分別受記他們將來會成佛。對羅睺羅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對耶輸陀羅受記:「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妙法蓮華經是大乘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佛在其中為很多人受記,將來成佛。受記是受將來成佛之預記也,菩薩修行到一定程度,機會被佛受記,將來必定成佛。

不徹底的愛情在我們常人眼裡,很難理解上面的事情與其中的道理。其實在大乘佛法看來,我們人的愛情並不真實,而且是不徹底的愛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常惺法師曾經總結道不徹底的愛有四個條件:一、性情的契合;二、思想的接近;三、體態的優美;四、經濟的豐裕。建立在這些條件上的「愛」隨著條件優、劣的轉變,當然也就產生「變化」。當然還有另一種就是一生相愛,白頭到老,一旦無常來到,也就只能感嘆一句「花落人亡兩不知」了,在無常面前一切都禁不起推敲。如果相愛雙方有人墮落惡道的話,那麼就更如《地藏經》上形容地獄之苦: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無肯代受。父子至親都無人肯代受,何況夫妻?

無常是苦

徹底的真愛正因為無常迅速,輪迴是苦。常惺法師說道:「大乘菩薩觀苦起悲而發菩提心,廣學一切法門,而廣度一切眾生,同至涅盤覺岸。將私我條件的愛擴充而成無條件的同體大悲。沒有人我的界限,親疏的關係,沒有時間的遷流空間的變化,赤裸裸的將此心保育一切有請,究竟使之離苦得樂。所謂純潔高尚無代價的真愛。庶幾近是。」所以愛情是自私與占有,慈悲是無私與奉獻。愛情是假,慈悲是真。愛情是短,慈悲是久。以愛情為基礎的夫妻是相互溺愛,各自索取。以慈悲為基礎的夫妻是各盡其道,共同奉獻。釋迦如來當年用「慈悲」接受了耶輸陀羅的「愛情」,最終令她發菩提心,究竟安樂。

常惺法師說:「我佛善用愛情而成大悲心。」世尊對耶輸陀羅無限慈悲,並推及慈悲之心普及一切眾生,沒有差別。世人追求真愛,於愛河中,幾許沉溺、幾許歡樂、幾許辜負、幾許別離,幾許眼淚,幾許回憶,然而終究不知何為真愛。

佛法告訴我們:徹底的真愛,就是慈悲。

佛法不廢一法由上看來,佛法是否定人類愛情的。然而實際上佛法是不廢一法的。 

《華嚴經》卷七五釋迦瞿波女(即耶輸陀羅)自述前生曾為居士女妙德,極其愛戀行菩薩道的威德主太子(釋迦佛前身),情願為愛情受一切苦、捨棄一切,不求豪富及五欲樂,只願與所愛者共同修行,釋迦瞿波女因此愛情,滿足所願,生多功德,偈云:雖以愛染心,供養彼佛子,

二百五十劫,不墮三惡趣。

是則對菩薩行者及其菩提心的愛情,即便摻雜染心,也是一種修行了,功德甚大。(陳兵《佛教的愛情婚姻觀》),耶輸陀羅正是因為對釋迦如來的執著而成道。我們在凡夫境界,全是對立。愛與不愛是對立,慈悲與愛情是對立。在佛的境界,則沒有對立。貪嗔痴之實性全體是佛性,正因如此,佛法不可思議。

放下對立而後見佛,佛法是不二法門

印光大師:須知貪、瞋、痴之實性即是佛性。若能徹悟此之佛性,則覓貪、瞋、痴了不可得,當體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無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


弘一大師出家前給妻子的信:放下你非我薄情

很多年前,我讀到李叔同在杭州出家的一段——  

西湖邊楊柳依依、水波滟滟,沒有比西湖更合適送別的場景了。1918年的春天,一個日本女人和她的朋友,尋遍了杭州的廟宇,最終在一座叫“虎跑”的寺廟裡找到了自己出家的丈夫。

38歲的他原來是西湖對岸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教員,不久前辭去教職離開學校,在這裡落發為僧。十年前他在日本留學時與妻子結識,此後經歷了多次的聚散離合,但這一次已經是最後的送別,丈夫決定離開這繁華世界,皈依佛門。

幾個人一同在岳廟前臨湖素食店,吃了一頓相對無言的素飯。丈夫把手表交給妻子作為離別紀念,安慰她說,“你有技術,回日本去不會失業”。岸邊的人望著漸漸遠去的小船失聲痛哭,船上的人連頭也沒有再回過一次。(看雪客注:此段原始出處為黃炎培文章《我也來談談李叔同先生》)

這個可憐的日本女人,可能至死也不會明白她的丈夫緣何薄情寡義至此……是啊,世間還有什麼比此情此景更殘忍,更讓人心碎的呢?我讀到此放聲大哭,淚如雨下。

那時候我還很年輕,我對絕世才子李叔同恨得咬牙切齒,視他為世間最薄情寡義、最自私自利的男人。他的萬般才情,在我的心目中傾刻間化為雲煙。從此,世間再無那個會作詩、會填詞、會書法、會作畫、會篆刻、又會音樂、會演戲……的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師!

若干年後,我讀到了李叔同在出家前寫給日本妻子的一封信:

誠子:

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務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上回與你談過,想必你已了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問題罷了。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決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這麼做,請來信告訴我,你的決定於我十分重要。

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系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了解。但你是不平凡的,請吞下這苦酒,然後撐著去過日子吧,我想你的體內住著的不是一個庸俗、怯懦的靈魂。願佛力加被,能助你度過這段難挨的日子。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寡情薄義,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歷程,我必須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間累積的聲名與財富。這些都是過眼雲煙,不值得留戀的。

我們要建立的是未來光華的佛國,在西天無極樂土,我們再相逢吧。

為了不增加你的痛苦,我將不再回上海去了。我們那個家裡的一切,全數由你支配,並作為紀念。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願你能看破。

在佛前,我祈禱佛光加持你。望你珍重,念佛的洪名。       

叔同戊午七月一日

(1918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李叔同正式皈依佛門。剃度幾個星期後,他的日本妻子,與他有過刻骨愛戀的日籍夫人傷心欲絕地攜了幼子千裡迢迢從上海趕到杭州靈隱寺,抱著最後的一線希望,勸說丈夫切莫棄她出家。這一年,是兩人相識後的第11年。然而叔同決心已定,連寺門都沒有讓妻子和孩子進,妻子無奈離去,只是對著關閉的大門悲傷地責問道:“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他的妻子知道已挽不回丈夫的心,便要與他見最後一面。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李叔同的日本妻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妻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我很慶幸我是在信佛學佛以後讀到這封信的。換作以前,我是斷斷不能理解,也不能寬恕的。而今讀來,雖然有淚盈眶,但心裡是溫暖的。時隔多年,我才終於了悟弘一法師的“有情”。他哪裡是“無情”,分明是“道是無情卻有情”啊?

很多年來,在我的心目中,李叔同就是杭州那個決絕、冷酷、看破紅塵、心如死灰的僧人形象。很多年裡,我也一直視皈依佛門為一種不負責任的自我逃避。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他在出家前曾預留了三個月的薪水,將其分為三份,其中一份連同自剪下的一绺胡須托老朋友楊白民先生,轉交給自己的日籍妻子,並拜托朋友將妻子送回日本。從這一細節可以看出弘一大師內心的柔情和歉疚以及處事的細心和周到。

據說,李叔同出家的消息在當時引起了轟動和諸般猜測。世人大多無法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那些被他的詩文打動的讀者,尤其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女讀者,一時間失去寄托,可謂痛不欲生。有一位女讀者,死心塌地愛上了李叔同,在他剃度之後,天天來寺裡找他,求他還俗。弘一法師怎麼處理此事?他派人送給那女子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兩句:“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多麼地溫柔慈悲啊!他不但不責備那女子擾人清修,反而用一種很遺憾的語氣對那女子說:不是我不肯接受你,怪只怪我們相遇太晚了,今生沒緣分吶,只有對你無情了。我們可以肯定那女子讀了詩之後一定若有所悟,百感交集,即便不甘心,也只有認命了。事實上她也就哭著走了,不再打擾弘一法師了。

(看雪客注:此或為張冠李戴之誤傳,因為此句詩實為另外一位詩僧蘇曼殊所寫,全詩為“烏捨凌波肌似雪,親持紅葉索題詩。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至於李叔同為什麼要出家,年輕的時候,我會百思不得其解,且一直追問下去。而今,我已經連問都覺得是多余了。讀讀他寫給妻子的那封信,就再明白不過了。

他的學生豐子恺曾經這樣解釋:他怎麼由藝術升華到宗教呢?當時人都詫異,以為李先生受了什麼刺激,忽然“遁入空門”了。我卻能理解他的心,我認為他的出家是當然的。我以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或無力)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錦衣玉食,尊榮富貴,孝子慈孫,這樣就滿足了。這也是一種人生觀。抱這樣的人生觀的人,在世間占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二層樓去玩玩,或者久居在裡頭。這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托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這樣的人,在世間也很多,即所謂“知識分子”,“學者”,“藝術家,”。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這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以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這就是宗教徒。世間就不過這三種人。

我雖用三層樓為比喻,但並非必須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然後得到第三層。有很多人,從第一層直上第三層,並不需要在第二層勾留。還有許多人連第一層也不住,一口氣跑上三層樓。不過我們的弘一法師,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師的“人生欲”非常之強!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徹底。他早年對母盡孝,對妻子盡愛,安住在第一層樓中。中年專心研究藝術,發揮多方面的天才,便是遷居在二層樓了。強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滿足於二層樓,於是爬上三層樓去,做和尚,修淨土,研戒律,這是當然的事,毫不足怪的。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經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須喝高粱酒才能過瘾。文藝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一法師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過瘾,必須喝高粱。我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難得喝一口高梁而已。但喝花雕的人,頗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對於弘一法師的由藝術升華到宗教,一向認為當然,毫不足怪的。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二層樓的扶梯的最後頂點就是三層樓,所以弘一法師由藝術升華到宗教,是必然的事。

豐子恺的“人生三層樓”說,一掃世俗們對李叔同出家因由所推測的破產說、遁世說、幻滅說、失戀說、政界失意說等等他心測度,切合實際,振聾發聩。我想,豐子恺應該是最了解他的老師的吧。

以我凡夫之眼,我終其一生都無法體悟弘一法師的道心和境界。

林語堂說:“他曾經屬於我們的時代,卻終於拋棄了這個時代,跳到紅塵之外去了。”張愛玲說:“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趙樸初評他是“無盡奇珍供世眼,一輪圓月耀天心”。

其實他才不要當什麼奇珍和明月,他不過是為了自己的心罷了。他出家既不是為了當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是為了能和虛雲、太虛、印光並稱“民國四大高僧”。棄家毀業不為此,大徹大悟不消說。那些虛名,他是不要的。真實的他,63個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傳經授禅,普度眾生,卻自號“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

弘一法師圓寂時有兩件小事令人深思。一是他圓寂前夕寫下的“悲欣交集”的帖子,無論是這句話本身,還是他所寫的墨寶,都使人看到一位高僧在生死玄關面前的不俗心境,既悲且欣,耐人尋味。二是他囑咐弟子在火化遺體之後,記得在骨灰壇的架子下面放一缽清水,以免將路過的蟲蟻燙死。活著的時候憐惜蝼蟻命並不奇怪,這是對修道之人的一般要求,但是快死了還惦記勿傷世上的生靈,這份心思的細膩非真正的大慈大悲者不能有,真真令世人聞之生敬!

電影《一輪明月》中有這麼一個場景:清晨,薄霧西湖,兩舟相向。雪子:“叔同——”李叔同:“請叫我弘一。”雪子:“弘一法師,請告訴我什麼是愛?”李叔同:“愛,就是慈悲。”   

以前,我只知道那一句唐詩“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豈知這句“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比起那一句的無奈,又多了幾分慈悲呢!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愛,就是慈悲!

一代風流才子李叔同 ~ 弘一大師

娶日本人當小老婆、拋家棄子硬要出家,揭弘一法師風流萬古的一生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情歌


悉達多太子與耶輸陀羅王妃往世因緣
發布:釋藏洋  

過去無量劫之前,有一個婆羅門修行人,名字叫作光明,他在四萬二千年之中修持清淨行,已經到達不再造作種種惡業,甚至遠離一切過失的境界。就在經過這四萬二千年修行之後,有一次因為某種因緣他來到一個大城,這城裡住了一個女人,名字叫作伽咤,這伽咤看到光明婆羅門色相端正,就生起了貪欲愛樂之心,走到光明婆羅門面前向他敬禮。這時光明婆羅門就問伽咤:“你對我是不是有什麼希求而來到我面前敬禮?”伽咤回答說:“我請求您這位婆羅門修行人能與我共結為夫妻。”光明婆羅門就告訴她:“我是修行人,我已經不對女人生起貪欲愛樂之心了。”

伽咤又說:“我今生如果不能跟你結為夫妻,我將在不久之後就結束這一生的性命。”這時光明婆羅門聽了就想:“我好不容易經過四萬二千年修持清淨行,都不敢違犯任何禁戒,才能有今天的成果,怎麼可以再與這個女人結婚,去受用違背清淨修行的愛欲染著呢?讓我千年萬年修行成果毀於一旦!我還是趕緊離開她才好。”這麼想以後,光明婆羅門就離開伽咤。但是才走離了七步,光明婆羅門卻停住了腳步,心中生起了大悲心而改變了心念說:“我現在應該發起勇敢捍衛眾生的心,縱使因為與這個女人結為夫妻而違犯禁戒,我也應該忍受地獄的苦報,不應該就這樣離開她,讓她因而失去了性命。”伽咤聽到光明婆羅門的話,心中當然非常高興!因為已能如她所願,不至於要結束生命。這時光明婆羅門就抓著伽咤的手對她說:“就如你的希求,我同意隨著你。”

於是光明婆羅門就與伽咤結為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因為古印度傳統婆羅門修行人,是把一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外出尋訪、跟隨師父學習婆羅門祭儀,修清淨行。第二個階段,就是返家結婚生子,經營世間營生事務及祭祀禮儀,還有行布施等。第三個階段,年紀中老,就把家業交給兒子家人,自己則是隱遁山林,棲居在樹林中修苦行,專心思惟修行。到了最後第四個階段,則離開山林,披著粗布衣,手持水瓶、缽碗游歷四方,超脫世事,接受布施供養。因此光明婆羅門與伽咤一同過了十二年的夫妻生活之後就離家,棲居山林中精進修持清淨行,然後捨報後就生到梵天,成為色界天人。

釋迦牟尼佛講完這則故事後,又再說明,當時的光明婆羅門不是別人,正是釋迦世尊的前身;而當時與光明婆羅門結為夫妻的女人伽咤,正是釋迦世尊成佛前為希達多太子時的王妃耶輸陀羅。世尊說到這裡,進一步解釋其中的緣由說:“我於爾時,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復還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於十千劫中受輪回身,雖受是身,不生厭倦。”(《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1)就是說:光明波羅門當時能生起一念大悲心,憐憫伽咤、滿伽咤的心願,讓她免於死亡;又因為之後還繼續修清淨行,得以生到色界梵天。由於這種大悲心與清淨行的緣故,雖經過十百千劫輪回生死,受報各種三界身,但都不生起絲毫厭倦之心,最後終於成就究竟佛果。

從這件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事跡,可以看出來,釋迦世尊在因地修行時,正是為了救護眾生,以大悲心成滿眾生的願求而不顧自己的道業,甚至因而違犯禁戒必須下墮地獄受苦報,也在所不惜!絲毫不起厭倦之心。釋迦世尊就是這樣以大悲心對待眾生、攝受眾生,自己則繼續不斷修清淨行,並且這兩者的先後次序取捨,也相當明確,就是先利益眾生,再成就自己;可以說,就是以利益眾生、攝受眾生來成就自己的佛國淨土,縱使在夫妻之間,也是以同樣的態度來面對。

另外,對於夫妻間相處之道,經典中也有不少記載;像《佛說善生子經》這樣記載:“夫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其婦。何謂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時與衣食、時與寶飾。婦又當以十四事事於夫。何謂十四?善作為、善為成、受付審、晨起、夜息、事必學,阖門待君子、君子歸問訊、辭氣和、言語順、正幾席、潔飲食、念布施、供養夫。”(《善生子經》)這大意就是說:身為丈夫的應該要誠正、沒有恨意地敬重自己的妻子,不可與其它女人發生邪淫婚外情,並且適時給予妻子所需的衣食、寶飾等以撫慰妻子的身心,讓她得到安適的生活。身為妻子的人,也應該要以身行、言語和善對待自己的丈夫,整治家務讓丈夫能無憂慮地在外營生、養家等來奉侍自己的丈夫。

這在古印度當時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是極為切當的家庭教育;縱使現今社會形態已有所轉變,但是夫妻相互誠信、尊重及互相扶助的精神,是有助於家庭和諧、社會安定,還是應該被強調的。尤其佛教戒律中,都將淫戒列為重戒之一,對於在家人就是不可邪淫——不可以和配偶伴侶以外的人行淫,否則就犯重戒。犯邪淫戒,罪業是很重的!像《大智度論》中龍樹菩薩說:“邪淫有十罪:一者常為所淫夫主,欲危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鬪诤。三者諸不善法,日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事,常為人所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愛憙。八者種怨家業因緣。九者身壞命終,死入地獄。十者若出為女人,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

”(《大智度論》卷13)縱使沒有受戒,如果有了對自己的配偶不真誠而與配偶以外的人行淫,當生就會發生很不好的後果,像《佛說善生子經》中說:“淫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不自護身、不護妻子、不護家屬、以疑生惡、怨家得便、眾苦所圍,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善生子經》)就是不止有損於自己的名聲而不能守護自身,妻子及家屬對你也會因而互相猜疑生惡而不能守護,進而讓怨家得便、種種苦惱纏繞,終致事業罷廢、資財耗盡。這當然對家庭及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釋迦牟尼佛與其妻子的夙世姻緣和愛情故事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過去世叫做儒童,當時是燃燈佛在世為教主,有一天,儒童看見一個叫瞿夷的女子拿著七枝青蓮,心生喜歡,因此用五百金錢買其五枝,瞿夷見他花高價買青蓮,覺得奇怪,就問他,買青蓮有何用,儒童回答:「用以供佛。」瞿夷聽了,十分感動,對儒童說道:「原來如此。願我來生能與君做夫妻,永不相離。」瞿夷又對儒童說道:「請君將我此願令佛知曉。因我身為女子,不能近佛前求願。」說罷,瞿夷將手裡剩下的二枝青蓮花遞給儒童:「此二枝青蓮花,請代獻佛。」儒童默默地答應了。

儒童來到燃燈佛處供七枝青蓮,又見地上泥濘容易污染佛足,因此脫下衣服鋪在地上,見還不夠,又解開頭髮,以髮鋪地讓燃燈佛履其衣發而過泥濘,燃燈佛因而對儒童授記說,由於你這一次敬佛的功德,所以過了九十一劫後,劫號為賢劫時,你將成佛於世間,名釋迦牟尼。」(見《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

當時的儒童,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世尊,瞿夷呢?就是太子釋迦牟尼之妻、溫柔賢淑的太子妃耶輸陀羅。耶輸陀羅後來也被授記,將來成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見《妙法蓮華經》)。釋迦牟尼佛與其妻子的夙世因緣

這是一段世間最動人的愛情故事!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世的輪迴轉世,他們一再結為夫婦,在悠長的歲月中始終不背棄當初第一次見面時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諾,以及對自己許下的誓言,貫徹到底的真愛,直到圓滿成佛超越所有世間苦難。

這個橫跨萬億世時空,歷經轉世的超凡愛情故事,主角不是別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過的根本導師——釋迦牟尼佛!

民間傳說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迴腸盪氣?然而七世以後,一切灰飛煙滅,彼此的愛戀逐漸淡化消失,直到後來縱使相逢也不相識。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過…而今天許多昨日宣布彼此相愛的人卻在短短時日過後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對簿公堂;連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諾都無法完成…

放眼周邊,我們看到:情侶相戀或夫妻結合時,常彼此許諾要為對方帶來幸福,然而就連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麼的迷茫眾生又如何牽引自己的伴侶找到幸福呢?往往反倒變成了互相埋怨對方為自己帶來苦難的結局。佛陀的愛如何貫徹始終,是如何真正「將愛情進行到底」,直至實現了生命的終極幸福?實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無限嚮往!

翻開佛經,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中與瞿夷夫人同發菩提心,同行菩薩道。不論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時何地,從來不以相互間條件的有無,而變易他們純潔的真愛。不知經過了幾千幾萬億次的生命歷煉後,釋迦牟尼圓滿成佛了,先一步徹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種種的婉轉接引,用耐心、堅持和親身示範,畢竟度脫了瞿夷夫人(即:耶輸陀羅),幫助她解脫牽絆,離苦得樂;而耶輸陀羅在歷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種種體諒支持,助成了釋迦牟尼的道業…要說世間最有情、有義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誰?愛得最深、最長久的妻子,舍瞿夷還有誰?

所以說:尋找真愛,不能不學佛!

這個磅礴動人的愛情故事是從七莖蓮花開始的…

話說定光佛住世時有一位修行人名叫:「儒童」。修行菩薩道,一心自利利他的儒童聽說佛陀即將到來,他將有機會當面向這位智慧導師求教,接受這位「過來人」的親自指導和確認,於是他歡喜地進入城中,準備面見佛陀。儒童想要在見面時以鮮花供養定光佛,來表達內心的敬意。這時,他遇見了一位女子:瞿夷。她手持七莖青蓮花,經過了他的面前。儒童從瞿夷手中購得了蓮花,也將自己買花的用途告訴了瞿夷。儒童志求正覺的決心和仁慈和藹的風度感化了瞿夷,她希望自己生生世世能以他為依靠,追隨他直到終極的圓滿幸福。純潔善良的瞿夷勇敢坦率地表達了自己心中對儒童的愛慕,許下了生生世世嫁他為妻,與他一起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誓願;同時托儒童帶著另外兩莖她自己發心供養的青蓮花,請儒童一併獻給定光佛。儒童答應他了。當時的儒童,就是後來的釋迦牟尼世尊,瞿夷呢?就是溫柔賢淑的太子妃耶輸陀羅。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定光佛授記」就發生在此時。據《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的記載,儒童菩薩獻上七莖蓮花,洞察他心意的定光佛授記時說了一段讚嘆的話。以下就是這段經文:佛知至意,贊菩薩言:「汝無數劫,所學清凈,降心棄命,舍欲守空,不起不滅,無猗之慈,積德行願,今得之矣。」因記之曰:「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 正如那著名的譬喻:「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有人在兩性關係中滅頂,有人卻在愛情中發菩提心,種成佛因-我們知道:耶輸陀羅後來也被授記,將來成佛名號為:「具足千萬光相如來」(見《妙法蓮華經》)。難怪釋常惺法師會說:「我佛善用愛情而成大悲心」!

《佛說未曾有因緣經》記載了釋迦牟尼對耶輸陀羅談起往昔因緣的一幕情景。這位夜半離家出走,出家苦行的夫君要對始終對他忠貞不二的妻子說甚麼呢?是道歉?或是一番大道理? 讀著經文,我的耳邊仿佛聽見了這麼一個溫暖的聲音,敘述著:「耶輸陀羅!您還記得往古多生多世前我們共同許下誓願時的事情嗎?當時,追尋覺悟,探索生命真諦的我,以五百銀錢,從您那兒買得了五莖蓮華,上供給定光佛。當時您對我表達了內心的求願:祈望世世生生,與我共為夫妻。我本來表示不接受,即對您表白了自己的心跡:我自生命錯綜複雜的感情糾葛中覺悟過來,自生活中紛亂難理的情緒中清醒過來,在漫長時間的實踐和觀察、理解中越來越清楚地發現:生命的內容和目標,唯有體會一切眾生的需求,理解他們的心意,廣大普及地為他們奉獻與服務,滿足大家的意願…您能接受這樣的觀念和生活方式嗎?您愛的是這樣的一個我嗎?您知道您是被這樣的一個人:他如此的生命情懷,如此的生命表現所吸引嗎?您清楚知道:您是要和這樣的一個人共度人生,甚至是您祈願的生生世世那每一天、每一夜、每一分、每一秒、每一言、每一行嗎?您若能明白這些的話,才可以成為我的妻子,才不至於讓自己置身於總是埋怨的日子中。」

「您點點頭,立下了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自身的一切,您都歡喜隨我布施奉獻,無怨無悔。那是因為您也了解:世間無常,本來就沒有可以被我們永遠擁有的事物,一切只是緣來緣去、緣生緣滅,無所謂得到或失去…一切總在經歷著、演變著…而您明白:只要努力播種,明天因緣聚會時,就有收成。這就是布施得福的道理。與其為了擔憂明天的生活而慳吝不舍,不如廣結善緣,幫助一切眾生,創造明天的福分!把握時間,發揮生命的功能才是生命的真諦。而今…您是為了甚麼緣故,愛惜我們的孩子羅睺羅,不讓他出家學習聖道呢?」本來就善解人意的耶輸陀羅聽了這番話後,霍然回憶起自己過去生生世世的善行因緣,往事明了,有如昨天剛剛發生的那樣,一一出現眼前。

原文:「爾時世尊,即遣化人,空中告言:耶輸陀羅!汝頗憶念往古世時誓願事不?釋迦如來,當爾之時,為菩薩道,以五百銀錢,從汝買得五莖蓮華,上定光佛。時汝求我,世世所生,共為夫妻。我不欲受,即語汝言:我為菩薩,累劫行願,一切布施,不逆人意。汝能爾者,聽為我妻。汝立誓言,世世所生,國城妻子及與我身,隨君施與,誓無悔心。而今何故?愛惜羅睺,不令出家學聖道耶?耶輸陀羅,聞是語已,霍然還識宿業因緣,往事明了如昨所見。」於是,羅睺羅隨佛出了家,後來也證得阿羅漢果,名列十大弟子之一。

瞿夷,又作瞿毗耶,瞿比迦、瞿波、瞿婆,憍曇彌或喬答彌,意譯為明女、守護大地。她是舍夷長者的女兒,悉達多太子的夫人。古來對於悉達多太子之妃,說法不一。有說瞿夷僅為三位太子妃中的第一夫人。據《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憍曇彌為瞿曇Gautama之女性名詞,也就是瞿曇的妃子之意。如此來看的話,則瞿夷與耶輸陀羅應為同人異稱。至於太子有三位妃子之說,雖以三時殿為根據,然而三時殿的建築是由於印度的氣候:雨時居秋殿,暑時居涼殿,寒雪時居溫殿,就如避暑的行宮情況相似,並非如東宮、西宮為不同后妃的住處。

《大寶積經》中記載:瞿夷在燃燈佛住世的時候,曾經許下誓言:「從今已後-直到這位修行人證得一生補處——願他常為我的丈夫,我為他的妻子。」當時菩薩即從她手中接受了七枝優缽羅花,並且許下諾言:「我雖然本來沒有這樣的想法,但是現在我應當滿足這位善女人的願望!」今生今世成佛前的悉達多,為了讓瞿夷發菩提心,再次和耶輸陀羅結為夫妻。(「瞿夷本於然燈佛時,作如是言:從今已後願為此梵志,乃至一生補處,常為我夫,我為其妻。爾時菩薩,即受七枝優缽羅花已。作如是言:我雖不受,今當滿此善女人願。作是願已,不離七花善根。是故菩薩納以為妃。複次一生菩薩成就示現處於宮殿婇女之中。爾時菩薩成就妙色。諸天供養成就出家。釋種女悉見如是眾事具足,其心專一作如是願發菩提心:願我具足如是眾事。是故菩薩,為令瞿夷發此心故,納以為妻。」)當時,瞿夷以兩莖供佛的青色蓮花許下了這樣的心愿:「我願在未來的生生世世,常為您的妻子,不論境遇美好或窮困,身處順境或逆境之中,始終互相扶持,絕不互相離棄!一定要將這個願望放在心中,令佛知道!我現在只是一個弱女子,不得親自走到佛的面前,請您代我將這二莖香華,帶到佛的面前,供獻給佛。」(見《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原文:「願我後生,常為君妻,好醜不相離!必置心中,令佛知之!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請寄二華,以獻於佛。」(見《佛說太子瑞應本起經卷上》)

「願我後生,常為君妻,好醜不相離!」多麼動人的誓言,恰恰與那句「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的民間諺語意思完全相反。有人或會覺得這只是一種浪漫的說法,難以有實現的可能,現實生活迫人,從經濟來源的匱乏到思想的歧異,乃至情緒問題的不能及時調理…種種生活中的事事物物都可以成為夫妻生活間的導火線,日積夜累,就帶來了離婚的結局。我們要問一句:「瞿夷是如何做到生生世世不變的相守?佛陀從一開始時的不願意接受婚姻的束縛,經歷了甚麼樣的心路歷程,到最後在完全沒有占有或希求回報的情形之下,以惜情念恩的心情諄諄善導,幫助這位生生世世為自己守候、付出的女子解脫了輪迴的束縛?為何帶著女子瞿夷拜託的蓮花來供佛的儒童,在應許了與她的婚約後依然得到燃燈佛的授記?這些有趣的問題值得我們細細思考。

綜觀上述各段經文的敘述,「菩提心」三個字顯然就是關鍵。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我們要在婚姻中覺悟甚麼呢?

民國初年釋常惺法師作的一篇《(佛化夫婦)徹底的真愛情》這麼說到:「大乘菩薩觀苦起悲而發菩提心,廣學一切法門,而廣度一切眾生,同至涅盤覺岸。將私我條件的愛擴充而成無條件的同體大悲。沒有人我的界限親疏的關係,沒有時間的遷流空間的變化,赤裸裸的將此心保育一切有請,究竟使之離苦得樂。所謂純潔高尚無代價的真愛。庶幾近是。」(見陳海量編撰《在家學佛要典》)人生多苦難,因為感受到了苦,也因為體會到眾生多苦難,油然生起了與樂拔苦的慈悲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能夠體諒別人、護念他人,一點一滴地破除私心,擴大心胸,關懷的範圍擴大乃至無邊界!更因為對緣起真相的了知,內心篤定平靜,安樂無求,付出的是一份不會帶給接受者壓力的愛。這樣的覺悟和認知就是菩提心的萌芽。從此後,一切的學習、一切的提升和努力,永不疲厭,日常生活唯一的作用就是自己和他人苦難的熄滅。因為自己內在貪嗔痴慢的減弱,正是減少自己對別人所造成的壓力和困擾的同步進程。要幫助別人就得先改善自己,要改善自己就必須多體諒和顧念別人,減一分私心就多一分慈悲、添一分智慧,感恩的心生出源源不絕的力量,平靜的心則如水清月現,使心眼明亮,洞察萬事萬物。

常惺法師道:「在極果上說:平等普視一切眾生,雖沒有男女兩性的關係,在初發心的菩薩,亦不妨從兩性愛上做起。」對別人的關愛越深,對自我的執著就相對地越減少。特麗莎修女說過:「如果您沒有能力令很多人飽食的話,那就從提供食物給一個人開始吧!」反過來說,如果連對自己身邊的人都不能真心忘我地去愛護的話,兼愛天下的大慈大悲豈不是連個起點也沒有嗎?

釋迦和瞿夷之間,「不像一般在某種條件下則愛,超出某種條件則不愛」,這是這份橫跨萬億世的愛能夠維繫不斷,始終如一的原因。

常惺法師將「不徹底愛的條件」歸納為四類:一、性情的契合;二、思想的接近;三、體態的優美;四、經濟的豐裕。建立在這些條件上的「愛」隨著條件優、劣的轉變,當然也就產生「變化」,造成離異。當然還有另一種:「現在幾十年則相愛,彼此『報終』後,則睹面成不識。」這一生也算是「白頭」到老了,一旦大限來到,也就只能感嘆一句「花落人亡兩不知」了!

常惺法師的開示發人深省,堅定的意志,負責到底的氣魄,不畏艱難的勇猛精進,單純專一的實踐力,如果不能具足、保持,則任何承諾、誓願都成空談。難怪法師會讚嘆道:「釋迦純潔的愛耶輸陀羅,在無量劫中不變其真愛,最後使她得到究竟安樂處;復能推此愛耶輸陀羅的心,而普愛一切的有情。在空間上是平等普遍,無有親疏;在時間上,則盡未來際無有疲厭。所以說我佛善用愛情而成大悲心,方是徹底的真愛。」好一句「善用愛情而成大悲心」!且看多少人在愛河中沉溺,幾許眼淚、多少辜負?直看得叫人心驚膽跳!佛教徒結婚者多,願同學我佛,實現徹底的真愛!


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得遇燃燈古佛為其授記做佛

這是世尊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修菩薩道時,得遇燃燈古佛為其授記做佛的故事,出自《佛本行集經》。

雲童子(世尊的前身)往昔已值遇百千萬億諸佛,四事供養,但均未得授記。直到這一世,他成為一個智慧深廣,受人尊敬的婆羅門,一次參加無遮大會(賢聖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獲得很多供養,準備回雪山供奉師父,經過蓮花城時看到全城裝飾莊嚴妙好,就向人詢問原因。

那人回答:您沒聽說嗎?燃燈佛要來蓮花城說法,國王下令人民作種種莊嚴,準備供養燃燈如來!雲童子心想:我聽說具有三十二相的人,在家必定作轉輪聖王,出家必定成佛,我應先留在城裡供養禮拜燃燈如來,求於未來能夠成佛,然後再報師恩。

他又想:我應該用什麼來供佛呢?諸佛世尊不貪求財物供養,最讚嘆以法供養,可我還沒得法,就買上妙的好花供佛吧!雲童子問了很多花店都已不賣花,國王早已包下所有花店的花拿來供佛,嚴令不許再賣給其他人!

童子私下四處尋求,碰到一個婢女名叫賢者,她偷偷地藏了七支優缽羅花在瓶中,童子發現後很高興要拿五百金錢跟她買花。女子說:這七支花是花店老闆女兒收了我五百錢,偷偷把花拿出來,我自己也正要拿去供養燃燈如來呢,所以不能讓給你!

雲童子說:我拿五百錢買你五支優缽羅花,兩支你留著。女子問童子買花做什麼用?童子回答:如來出世難見難逢,我想買花供佛,以求未來成就無上佛果。女子說:我看您愛法精進,身心勇猛,將來一定可以成就佛果!若答應讓我生生世世做你妻子,你成佛時度我出家學道得阿羅漢果,我就給你這五支花,否則不給。

童子說:我所學的毗陀論中說,若人想求無上正等正覺,行菩薩道時應憐愍救濟一切眾生。如果有人來求索,我會將財物、妻兒、乃至自己的身命都布施出去,如果因為你的愛戀,障礙我布施之心,你的罪業就大了,如果你發願將來決不障礙我所做一切布施,我就答應你做我妻子!女子收下五百錢給了他五支花,說到:其餘兩支我送給你,願我生生世世都和你在一起!

這天燃燈佛來到了蓮花城,童子遙望佛慢慢地走近,佛身端正悅人、清凈光明,諸根寂靜,並有無量天人圍繞,散下種種香花作供養。國王與大眾出城迎接燃燈佛,天龍八部散下的香花沒有一支落在地上,都停在佛頂上的虛空中化成大寶蓋。

童子看到燃燈如來,生起信敬心和殷重心,將七支優缽羅花散於佛上,發願說:願我來世作佛時和燃燈佛陀一樣!童子所散之花停留在在佛頂上化為華蓋,佛走華蓋走,佛停華蓋停,童子看到這樣的神通德力,加倍生起了信敬之心!

這時很多人都把最妙好的衣裳鋪滿地上,來供養燃燈佛。童子身上只有一件鹿皮,就把它鋪在了地上,眾人嫌鹿皮太次就辱罵他,並把鹿皮扔到遠處。童子心想:燃燈如來啊,請您慈悲我、憐愍我吧!佛即知其心念。

這時燃燈佛以神通力,變現出一片稀泥地,眾人紛紛躲避開了。童子心想:佛陀無上尊貴,怎能走在泥水中弄髒了佛腳呢?我要用我的身體在泥水上做橋樑,讓世尊從我的身上走過!

於是童子鋪開鹿皮,把頭髮散下來面朝下伏在地上,為佛作橋。當燃燈佛踏上童子的頭髮時,童子發願:願我未來世作佛時,具足燃燈如來同樣的威德、勢力,作天人之師!並願我今盡此身命,若然燈佛不與我授記,我就不從這泥水中起來。這時,大地六種震動。

燃燈佛知童子心念,即安詳地從童子身上走過,並對比丘們說:你們不能象我一樣從此人的頭髮和身體上踏過,只有如來可以,因為這是菩薩的身體和頭髮!

這時燃燈佛對童子說:善哉善哉,年經人,你為利益安樂眾生,發起大海般廣大的誓願,和大精進勇猛之心。所以你今天能夠以身體擔負如來。你將來為求無上佛果不得吝惜身命,何況其他財物?你所作的布施,不能求來世的人天福報,只能求出世的無上菩提。不得生起貪心;不得奪取別人的錢財;要嚴持禁戒不犯;

不應執著外相;不能自贊毀他;你要忍辱,如果有人打你罵你殺害你,乃至一節一節地割你的身體,你都不能起嗔恨心,應當忍辱生慈悲心;不得殺生;

不得奪取他人財物身命,對自己經營謀求的東西也應當知足;不得親近他人妻,對自己的妻子也不能貪心;要遠離妄語說誠實語;不得離間他人,要說和合語;不得惡口罵人,要說柔軟語;不得綺語要說於人有益的話;

要有正知正見,遠離一切邪執外道。年輕人,你如果能做到這些,所求必能如願。你應當哀愍一切眾生猶如親子,調伏心口直心行道,應當供養有德之人,不得懈怠、放逸,應當常修禪定正受,觀人無我法無我。年輕人,你如果能做到以上這些,就大聲說「我能!」。

童子即對佛說:「世尊,我能!」燃燈佛知道童子心之所念,即時微笑。

這時,一個侍者比丘起座問佛:如來何故微笑?燃燈佛說:你看這個年輕人以七支花供養我,又伏身披髮於泥上作橋讓我踏過,以此因緣他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十號具足,如我無異!

童子聽到燃燈佛為自己授記,頓時身心輕便,騰於虛空,喜悅無量,以清凈心向佛合十作禮。

燃燈佛對童子說:年輕人,你看東方世界。童子即見東方恆河沙等剎土諸佛,皆悉為其授記成佛,又見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世界諸佛也是同樣在為童子授記。

童子從空中下來,頂禮燃燈世尊佛足,說:請世尊准許我出家受具足戒。佛說現在正是時候,即為童子剃除鬚髮,無量諸天都爭相取童子的頭髮去供養。

講完這段宿世因緣後,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我自成佛以來,親見所有供養諸佛的眾生無一不得到了安樂!我往世煩惱具足貪嗔痴三毒未盡,無量百千億眾生也都因取我頭髮作供養而得解脫,何況現在我已成佛,若有眾生於我作諸功德必得解脫,所以一切眾生,都應當發心供養如來!

我從那以後,在煩惱中行菩薩道,不舍精進勇猛之心,常行布施常作功德,我以修種種善業的緣故,於無量百千世中,得作梵王、帝釋、轉輪聖王,今得作佛轉無上妙法輪。由於我的福德智慧力,現今一切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沙門比丘,智慧之人,皆信受我語依教奉行。我所說的皆是諦實之語,我依燃燈佛為我授記時的教示,依之修行,今得無上正等正覺。


噶瑪巴尊者

佛陀也有愛情故事

我們談到世尊釋迦牟尼佛時,印象上會覺得他一生心如止水,沒有任何愛情故事;但其實並非如此,在佛陀的本生傳當中,記載到他過去生中,有著許多愛情故事。

在佛陀的最後有際,也就是輪迴的最後,即將成佛的那一生時,一些經典提到,佛陀有兩個妻子,也有說佛陀只有一個妻子,似乎只有一個妻子的說法比較正確。總之,本生傳中提到,佛陀的妻子耶輸陀羅和他因緣深刻,她過去生中曾經發願,要生生世世甚至幾百、幾千萬年之久,都能伴隨世尊左右,同為夫妻。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佛陀一生中,也有和他因緣特別深的人。不僅如此,〈金剛總持祈請文〉中也告訴我們,弟子要發願「世世不離清淨上師尊」,或例如觀音菩薩發願過要與上師阿彌陀佛永不分離,也因此彌陀成為了觀音菩薩的頂嚴。這都在說明,生命當中都會有一些和自己特別有緣的眾生。

因此,話說回來,我們應當練習對於眾生平等廣大的關愛之心,但一生中仍會有許多和自己業緣較為深厚的眾生,這就是修持關鍵之處,你要能夠在其間取得平衡,不相違背的做到兩者的圓融。

「圓融」說來簡單,但行之不易,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心思去聞思學習,並且練習實踐做到。我們知道生存於世,容易存有強烈的親殊之分,當你投入「關愛親人」的當下,自然會生起「仇視敵人、貪愛親友」的二邊分別,這也是我們面臨的修行難題。但無論如何,我們應該試著透過佛法的聞思學習,開啟真實的慈愛之心,不然繼續照舊下去的話,世間情愛只會造成自己更多的痛苦。


歷史上,佛陀出家前娶過幾位妻子?

釋迦佛出家前肯定不止娶過一個老婆,其實連佛自己都承認出家前迎娶過三個妻子納六萬婇女,那麼佛是自願亦或被迫接受這些女人呢?佛與佛妃們的感情生活又如何?

我們知道,佛經有巴利文和梵文兩種記載方式,加上音譯和意譯的不同,造成諸多混亂。比如佛經中佛妃之名,有瞿夷、瞿多彌、虞閉迦、喬比迦、耶輸陀羅、摩奴陀羅……

根據《十二游經》、《佛本行集經》、《根本說一切有部》等記載:佛陀在家時曾娶了三位妻子以及六萬婇女(即宮中婢女)。佛昔為悉達多太子時,凈飯王為他營建暖、涼、中三時殿,將他並為三位妻子供養其中,另安排六萬宮女伺候。凈飯王希望太子與眾女朝夕共處,以五欲束縛太子居家。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詳細記載了佛陀迎娶三位妻子的經過,以及佛與眾妃在三時殿中的故事。佛經稱,自太子出生,諸多相士仙人根據天相占卜,都說太子若出家則為佛,若在家則為轉輪聖王。尚武的釋迦族當然希望太子能成為轉輪聖王,一統四大部洲,帶領釋迦族走上崛起之路。

為了杜絕太子出家的念頭,釋迦王室可謂煞費苦心。太子十七歲時,凈飯王精心為其準備婚事。納妃方式當然是海選,公卿大臣幕僚甚至平民家的女兒全都可以參加,標準只有一個:只要太子喜歡。

太子妃海選的優勝者是正是有釋迦族第一美女之稱的耶輸陀羅公主。印度《往世書》記載:耶輸陀羅是天臂城的公主,佛母摩耶夫人的娘家侄女,也就是佛陀的表妹,嫁過來時才13歲。不過《摩訶帝經》則稱是大臣之女,太子見到耶輸陀羅時,「見是童女福相殊勝身有光明」,心生歡喜,當下走下王座,依古禮與她相拜。納耶輸陀羅為太子妃,凈飯王另海選兩萬童女入宮伺候這對小夫妻。

時過五年,也就是太子22歲時。一次太子出城歸來,城樓上站著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子,名叫虞閉迦,是釋迦族眷屬。虞閉迦美到何種程度?據佛經說,凡心不染的太子一見此女,隨即命隨行車騎停下。當太子回頭看清女孩嬌美的面容,心生歡喜,一失神,連手中的弓箭都不覺墜地。凈飯王得知此事,當場派人將虞閉迦迎入宮中,並選兩萬童女伺候,太子沒有拒絕。

眨眼又是7年,離太子29歲生日還差七天時,此時太子已經分別見過老人、病人、死人、沙門,出家之心不可不謂堅定。此時整個釋迦族王室神經高度緊張,因為相士預言,只要平安度過這最後七天,太子將不會出家,必定能成為轉輪聖王。

為了徹底杜絕太子出家的可能,凈飯王兄弟24小時全方位監控。凈飯王坐鎮東門,斛飯王守南門,白飯王守西門,甘露飯王守北門,各將領大臣不分晝夜巡視。

偏偏此時,太子又看上了一個女孩,名字叫蜜里誐惹,他親自把象徵王族身份的真珠瓔珞送給她作為定情信物。凈飯王以為多年來五欲浸染,太子終於放棄出家了,於是派人將蜜里誐惹迎入宮中,也海選了兩萬童女入宮伺候。

原本新婚燕爾,尤其是新納的太子妃才剛剛入宮,有了耶輸陀羅、虞閉迦、蜜里誐惹這三位妻子以及六萬宮女貼身伺候,留住太子出家之心七天,應該不成問題。凈飯王等一時放鬆了警惕,誰也料想不到,太子「心無愛著專求捨棄」,三位妻子六萬婇女都無法溫暖太子之心。

就在太子29生日歲生日前的那個晚上,也就是他迎娶第三位妻子蜜里誐惹一周紀念日。這天深夜,悉達多太子看到了身邊這些女人醜陋的睡姿,心生厭惡。於是佛陀叫醒車夫,騎上白馬,躍城而去。

從此,除了誕下佛子的耶輸陀羅,其餘兩位佛妃虞閉迦與蜜里誐惹,以及當初海選的六萬貼身宮女消匿在歷史之中,甚至鮮有人記住她們的名字,更無從想像她們之後的故事。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時執仗釋種有一童女。名耶輸陀羅。容色端正世所希有。……群臣諸人遞相謂曰。此耶輸陀羅。族姓尊貴顏容具足。於諸女中最為殊勝。堪為太子宮中侍衛。群臣諸人同議斯已。向淨飯王具陳此事。時王即遣二婇女。圍遶耶輸陀羅。入太子宮內。……彼時菩薩有三夫人。一名鹿王。二名喬比迦。三名耶輸陀羅。其耶輸陀羅最為上首。其三夫人各有二萬婇女。前後圍繞在於宮內。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太子見是童女福相殊勝身有光明,心大歡喜下師子座,依古儀禮,互相設拜,拜已復坐合掌恭肅。時僚等俱白王言:「如是童女諸相具足,福德深厚,堪與太子為其夫人。」王即詔命二萬童女,圍繞耶輸陀羅同入宮室。……爾時太子有三夫人:耶輸陀羅、虞閉迦、蜜里誐惹;及六萬宮人朝夕供侍。

《佛說十二遊經》:瞿夷者,是太子第一夫人,其父名水光長者;太子第二夫人,生羅雲者,名耶惟檀,其父名移施長者;第三夫人名鹿野,其父名釋長者。以有三婦故,太子父王為立三時殿。殿有二萬婇女,三殿凡有六萬婇女,以太子當作遮迦越王故,置有六萬婇女。

《佛本行集經》:爾時大臣摩訶那摩。見於太子一切技藝。勝妙智能。最為上首。而作是言。唯願太子。受我懺悔。我於先時。謂言太子不解多種技巧藝能。令我心疑不嫁女與。我今已知。願受我女。用以為妃。爾時太子占良善日及吉宿時。稱自家資。而辦具度。持大王勢。將大王威。而用迎納耶輸陀羅。以諸瓔珞。莊嚴其身。又復共於五百婇女。相隨而往。迎取入宮。共相娛樂。受五欲樂。……時淨飯王。為其太子立三等宮。以擬安置於太子故。第一宮內。所有婇女。當於初夜。侍衛太子。第二宮內。其諸婇女。於夜半時。供承太子。第三宮內。諸婇女輩。於後夜時。侍奉太子。其第一宮。耶輸陀羅。最為上首。二萬婇女。圍繞侍立。第二宮中。摩奴陀羅(隋言意持)而為上首。諸師復言。此意持妃。唯聞其名。不見現在及往緣事。第三宮內。即瞿多彌。而為上首。如是次第。侍御太子。諸婇女等。合有六萬。

《修行本起經》:有小國王,名須波佛(漢言善覺),有女名裘夷,端正皎潔天下少雙。……於是善覺,嚴辦送女,詣太子宮,眾伎侍從,凡二萬人,晝夜娛樂,絕世之音。……即復為娉妙女,一名眾稱味,二名常樂意。其一夫人者,二萬婇女,三夫人者,凡有六萬婇女,端正妙好,天女無異。


佛陀出家十年後與妻子和兒子的首次相見

最令人感動的一尊佛像!!

麥積山石窟宋代佛像——佛與羅睺羅尊者麥積山石窟第133窟的這尊佛與羅睺羅尊者塑像,是佛教藝術中難得一見的反映佛陀與家人關係的作品。這組雕像中,佛陀手撫唯一愛子羅睺羅尊者的頭頂,散發著無比溫馨的慈愛,這是一位偉大父親的慈愛。但作為父親的佛陀還曾說過,我視一切眾生如羅睺羅。這是佛陀的父愛與世人的父愛不同之處。

正因如此,佛陀才捨離了年幼的愛子,離家修道。

佛陀成道的第三年,從南方的摩揭陀國回到故鄉迦毘羅衛城。上自淨飯王,下至釋迦族所有的人等,都到城外歡迎佛陀,這中間沒有參加歡迎行列的唯有耶輸陀羅和羅侯羅。

在耶輸陀羅心中想:他去出家,為了他我受盡寂寞辛苦,他在外穿了褐色的衣服,我在宮中也和他一樣,我聽到他一日一食的苦行,我也馬上學習照做,我這樣對他,還有什麼對不起?假若他想到我,自然會到宮中來相見。

是的,十多年不見丈夫的耶輸陀羅,實在不願在公眾的場所見到佛陀。當然,這時耶輸陀羅妃心中,比什麼人都急於要見佛陀,但是,為了禮法、為了自尊,她不得不忍耐著。她走到宮中的一座高樓上,想從門窗的隙縫中先見一見被人迎接的佛陀。

正在這時,十多歲的羅侯羅走來,對耶輸陀羅說道:

「媽媽!爸爸回來了!祖母(憍曇彌)叫我告訴你!」

不太懂事的羅侯羅,這時怎樣也想不出母親心中的感慨,他只覺得母親今天威嚴得令人不敢親近,不過,這終究是自己慈愛的母親,他又天真的問道:

「媽媽!你看宮門口來了那麼多的人,爸爸一定也在裏面,爸爸究竟是什麼樣子呢?」

已經十多歲的孩子了,從他的口中還不知道爸爸是什麼樣子的人,這樣的問話,聽在耶輸陀羅心中,真是感慨萬千,大人的心裏、大人的情感,做孩子的總無法完全知道。

耶輸陀羅顫抖著聲音,一手抱著羅侯羅,一手指著遙遠的宮門外,眼眶中含著淚水,回答羅侯羅道:

「你看!在那一群沙門中,顯得最莊嚴的就是你的父親。」

這時候的羅侯羅,兩顆明亮的眼睛張得大大的,很驚奇的說道:

「我不認識我的父親,我所知道的唯有老王,還有最疼愛我的媽媽!」

耶輸陀羅含在眼眶中的淚珠掉下來,滴在羅侯羅的頭上,她緊緊的捏著羅侯羅的手,退回自己的宮中。

離開十多年的佛陀,耶輸陀羅還是第一次偷偷的見到,這十多年來,像夢似的,就這麼無聲無息的過去了。

耶輸陀羅此刻的心,像一塘池水投進一塊大石頭,掀起了巨大的浪花,一點也不能平靜,正在她哭著等的時候,佛陀察知她的心,匆匆和眾人招呼後,就帶著舍利弗和目犍連到內宮中探望她。

一個是成了正覺的佛陀,一個仍是很年輕的美妃,像這樣的相逢,為很多人所關心著,莊嚴的佛陀,靜靜的一瞬間,是同情、是憐憫、是慈悲的看著耶輸陀羅。多情美貌的耶輸陀羅,是愛,是恨,是千變萬化的情緒交織在心中。耶輸陀羅哭著,佛陀默然的立著,等到她那激動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她才覺悟到她和佛陀之間有一條不能越過的鴻溝,想到佛陀是佛陀,不會再用一些甜蜜的溫言來安慰她,她這才拭乾眼淚,扶著羅侯羅,在佛陀的足前跪了下去。

佛陀很慢很慢的,一字一字的對跪在地上的耶輸陀羅說道:

「讓你辛苦了,雖然我對你是抱歉的,但我對得起一切眾生,請為我歡喜,我現在已達到歷劫的本願!」

佛陀說後,又再看看羅侯羅,很慈和的撫摸著他道:

「真快!已經長大了!」

佛陀像是沒有情感,又像是有太多的情感,佛陀的話,佛陀的態度,就是開悟的舍利弗、目犍連,聽了都感動不已!

十多歲的羅侯羅,現在不知怎樣來稱呼自己的父親,稱呼爸爸吧!那麼神聖莊嚴的佛陀,自己實在不好意思出口;稱呼佛陀吧!不知應該不應該。看到那麼多沙門比丘跟隨著佛陀,聰明的羅侯羅心中想著:佛陀已不是我一人的父親了,佛陀是一切眾生的大慈父!

才十多歲的年齡,就甘願把自己一人的父親奉獻給一切眾生作大慈父,多麼有善根而不平凡的孩子!

 

龍猛菩薩教你選妻子

 

當佛侍者24年卻謗佛,修成闡提下地獄--善星比丘

 

耶輸陀羅王妃-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菩提煉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